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帝师[全五册]-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简道:“朱大人刚刚到,外面候旨。”
皇帝道:“她身子不好,给她搬张椅子让她坐着等。”
小简道:“是……”
影子一动,高思诚跪伏行礼:“臣参见陛下,陛下万岁无疆。”
皇帝笑道:“久等了。白日里一直在和工部商议沟洫河务之事,不得闲。朕让你回去歇息,改日再来,你倒固执。”不待高思诚说话,又道,“赐座,上茶。这茶是景园自产的,虽不甚好,却提神。这会儿正该喝这个。”
高思诚一凛:“多谢皇兄。”说话间,两个小内监搬了椅子过来。
皇帝道:“三弟是为四弟之事而来么?”
高思诚还未端起茶便又起身跪下:“请皇兄看在母后的面上,念在四弟年少无知,饶恕他这一回。”
皇帝沉默片刻,温然道:“年少无知?三弟可知道四弟所犯何罪?”
高思诚道:“多占军田,走私羌盐,谋夺暴利,以为私飨。结交敌将——”
皇帝笑道:“侵夺公田专榷,以为私飨,妄图笼络人心。与敌通信,以为外援。狼子野心,反意已著。如此不杀,那庶人高思谏和高思谨,当年也不必杀了。”
皇帝竟然以废骁王高思谏和安平公主高思谨作对比,高思谊凶多吉少。高思诚一急,口吻不免强硬:“皇兄已尽览四弟的书信,其中当真有引西夏为援,叛国谋逆之事么?有无约定几时献城?有无约定兵械多少?有无约定领兵何将?有无约定粮饷分数?有无约定几时会师?有无约定如何攻下函谷关?几时拿下洛阳?几时攻取汴城?有无约定事后如何分割天下?有无约定——”说到此处,高思诚戛然而止。
皇帝依旧不徐不疾:“如何不说了?有无约定什么?”高思诚仍是不语,皇帝接着道,“是有无约定分割天下后如何处置朕这个短命皇帝吧!”
高思诚惶急不已,伏地不起:“臣不敢!”
皇帝道:“兄弟恳谈,畅所欲言。你接着说。”
高思诚道:“既如此,请皇兄恕臣言语莽撞之罪。古有赠药之情、浇瓜之惠'107',止息边患,勋泽后世。四弟不过是仿效古人。”
皇帝不容他喘息:“止息边患,勋泽后世?莫非你看见了他们的书信往来?你怎知他没有泄露军情?怎知他没有约定你刚才所说的那些?!”
高思诚反驳道:“四弟总西北军事整整八年,攻兰州,陷武威。冲锋陷阵,为士卒先。褒赏诛伐,与士卒平。倘若四弟真有异心,何须等到今日?再者西夏主昏臣乱,将卒离心,早已是强弩之末,我大昭拿下银川已是指日可待。如此外援,要来何用?!”
皇帝淡淡道:“你起来说话。”
高思诚道:“皇兄如若不允,臣弟长跪不起。”
皇帝微微叹息,颇含几分推心置腹:“但有反心,自是不论贤愚,都为他所用。三弟,你素来淡薄,如何懂得反贼的心?他和西夏人喝酒打猎、欢宴互酬之时,就该想到有今日。敌将生病,他赠药。军中缺赏,西夏就送盐过来。如此,两国还打什么仗?!战场兄弟相称,谁还能有必胜必死的决心?长此以往,必沮军心!即便他没有反意,通敌之罪是确凿无疑。‘赠药之情、浇瓜之惠’,殊不知羊祜与陆抗曾在西陵死战,羊祜败绩,这才怀柔。梁为小国,楚为大国,梁国不敢因衅交兵,这才灌瓜!那些都不过是两国战局胶着时为保边境民力的权宜之举,我大昭不日必将攻打银川,西夏并非不知。他们借此拖延时日,暗中战备,如此雕虫小技,他竟懵懂不知,实在糊涂!”说着长长吐一口气,口气蓦然一冷,“他以为朕和他一样糊涂?还是觉得朕是那个立白痴儿子为太子的糊涂皇帝司马炎?!”
高思诚毫不示弱:“皇兄圣明,既然明知这是西夏的计策,临阵换将岂不是堕入敌人彀中?”
皇帝道:“无妨。朕明春亲征,在此之前,自然是除莠务尽。所谓‘物或损之而益’'108',些微扰攘,还受得起。”
高思诚无言可答,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叩首道:“臣以性命担保,四弟绝不会谋反!”
皇帝冷冷道:“三弟何以这样肯定?”
高思诚愈加焦急:“皇兄,四弟是任性了些,可大是大非上并不糊涂。是了,他与那西夏人交往之事,朱女录也是知道的,她也觉得四弟并无反意。”
我心头一颤。那一日在梨园,我告诉他若兰与我在仁和屯相遇之事,他明明承诺守口如瓶,今日却口不择言。知情不报的欺君之罪和内宫女官结交诸侯之罪,眼见是逃不掉了。也是,在高思谊的性命与对我的承诺之中,倘若只能选一样,他无论如何也不会选后者。
绿萼大惊失色,压低声音道:“姑娘……”我不看她,只端坐不动,双手在斗篷中紧紧攥着罗裙,战栗不已,深恨自己一时心软将此事告诉高思诚,酿成今日之祸。
皇弟狐疑道:“朱女录?她是如何知道的?”
高思诚这才惊觉失言:“这……”
皇帝见他不肯说,也懒怠问下去:“罢了!通敌已是死罪,又何须谋反?你放心,朕会效仿当年汉文帝对待济北王刘兴居一样'109',念及军功,赐其自尽,罪止其身,并让他的儿子袭爵。朕已仁至义尽,不必再说了。”
高思诚无可奈何,只得牵住皇帝的衣袖道:“皇兄难道就不顾及母后么?臣刚一进景园,便听人说,母后这几日只用了两顿膳——”
皇帝冷哼一声:“不是朕不顾及母后,是他不顾及母后!他是幼子,最得父皇与母后的疼爱,自小延请名师,悉心教导,到头来如此荒唐不经,以致铸下大错!他对不住母后,对不住父皇!”顿一顿,忽然轻轻一笑,“你这一说,朕记起来了,他有错,他的傅相宾友也有不谏之罪,那便统统杀掉好了!”我悚然一惊。皇帝这是要斩草除根。
高思诚涕泣不已:“说到疼爱,皇兄当年何尝不疼爱幼弟?臣记得皇兄登基的前一年,亲自带领臣弟在畋园狩猎,四弟因为追一只白鹿而迷了路。皇兄带人在山林中寻找了一夜,直至平明方才带四弟回宫。事后父皇反责备皇兄,皇兄却一言不辩。还是四弟说,林苑中现白鹿瑞兽,自己才追远了,实在不怪皇兄。父皇听说符兆祥瑞,这才免了皇兄的杖责。后来四弟向皇兄致歉,皇兄一笑了之,从此情义更笃。往事历历,思之酸鼻。莫非皇兄都忘记了?!”
皇帝微微动容:“当年他还只有七岁,朕身为兄长,只能教导,不能苛责。如今他已经二十七岁,还可说自己年少无知么?如此看来,朕当年就不该姑息,让他多挨几杖,庶几能免今日之祸!”
高思诚情理并陈,全被驳斥回去,此刻已彻底无语,只得痛心疾首道:“皇兄当真以为,四弟想谋夺皇兄的天下么?还是皇兄当真以为,四弟可以谋夺皇兄的天下?皇兄扪心自问,如此处置当真是国法难容,还是皇兄有私心?!”
皇帝喝道:“放肆!”
高思诚再次叩首:“臣弟万死。只要皇兄肯饶恕四弟,臣愿为仆隶,终身侍奉左右。请皇兄念及孝道,留四弟一条性命吧。”
皇帝叹道:“你又没有通敌谋反,何必抢着做朕的仆隶?罢了……去向母后请安吧,她老人家还在等着你。你的话,朕都记着。退下吧。”
高思诚从殿中退出,我忙起身行礼。高思诚一怔,面色一红,还礼道:“朱大人,实在对不住,小王一时情急就——”他的脸很快在风中褪成死灰色,“倘若皇兄问起大人,大人就全推在小王身上。”我低下头无言以对。
门口人影一动,小简悄无声息地闪了出来,在高思诚身后躬身道:“大人,圣上召见。”
高思诚头也不回,他专注而用力的目光,夹杂着无限愧疚。我只得屈一屈膝道:“恭送王爷。”高思诚凝眸片刻,飘然而去。
不待他走远,小简便走近一步,悄声道:“大人可要小心些,圣上脸色不好。”我嗯了一声,除下斗篷,交予绿萼,随小简走进含光殿。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景园的含光殿。殿顶很高,灯光所及之处,不见椽梁,暗如深远漆黑的夜空。上首是黄檀木五龙盘柱龙椅,椅背竖起五柱,五龙情态各异。以中柱最粗,龙头正对南方,昂然怒目。两道目光似高悬的利剑,牢牢迫住我的眉心。我心头一颤,忽而周身发冷。
皇帝身着半旧的靛青色五龙团纹袍,上臂的牙色游龙已经被洗得发白,祥云的青白色丝线也没有那么丝丝分明了。待我行过礼,皇帝微笑道:“路上都还顺利么?出宫之前可用过晚膳了?”
我垂头道:“启禀陛下,微臣一路都很顺利,出宫前已用过晚膳。”停一停,含一丝恍惚道,“谢陛下关怀。不知陛下夤夜召见,有何旨意?”
皇帝走近两步,忽然伸手一拍我的右肩。我不觉退后一步,他这一掌便拍了个空。皇帝也不以为忤,缩了手温和道:“别怕。朕叫你来,是有一件要紧的事问你。夜色已深,你要如实作答。”
我忙道:“是,微臣定知无不答。”
皇帝道:“你先瞧瞧这封信。”
我一听“信”字,浑身上下每一寸肌肤都涨得发麻,倘若刚才不是避开了他的手掌,此刻我的震颤如何能逃过他的手眼?小简呈上一只深青色漆盘,一张轻飘飘的黄白色信笺覆在淡橘色的萱草纹之上,字体工整,间距均匀,横竖两道折痕隐约可见。只有短短两段话,仿佛只是一封报平安的寻常家书。我拈起信,默读一遍,暗自一惊。
皇帝看我读完了信,背过身去,负手道:“念。”深夜的自制力最为薄弱,我的声音一定会出卖我的惊惶。所以他深夜召见,所以他命我念出来。
于是我念道:
“自辞省台,奄忽春秋。乘舟中流,逾会稽山南;踣足驽马,度函谷关西。理分卤煮,析成五色。掀井空囷,革冗喻盗。府库之计,帑藏之重,荷恩塞责,无敢轻忽。智不逸群,行弗高物。欲行九德,心惛于道。
“昔石破龙腾,云行景从,昏晓五祥,飙尘千峰。动乎险中'110',虎豹道伏。迍如邅如,乘马般如。面汗背芒,临深履薄。思不出其位'111',不时则静'112'天意昧昧,何可言哉!”
这是高曜的字迹。这便是他命小东子送给我,却在驿站丢失的信。“天意昧昧,何可言哉”,果然落入了皇帝手中。
高曜虽命专人送信,终究笔触隐晦。若非早知西北出天子气,不相干的人绝看不懂。高曜一字未提天子气,第二段却句句都说天子气。信上的折痕几乎不见,皇帝定是压平了细细看过很多遍。他当早已瞧出其中的隐喻。
皇帝道:“你的声音在抖。”
我赧然一笑,不慌不忙道:“微臣初次在陛下面前念文章,因此紧张。”
皇帝微微一笑:“可瞧出是谁的字迹了么?”
这信没有称呼亦没有落款,甚至连自称都没有。皇帝又不给我看信封,分明是要试探我。信已在他手中,芸儿进宫之事多半他已知晓,我若装糊涂,只会激怒他:“依微臣浅见,这是弘阳郡王殿下的字迹。”
皇帝道:“不错。这是他写了命人送进京的信,你知道是送给谁的么?”
我摇头道:“臣女瞧不出来。不过今早弘阳郡王府的李芸儿进宫来,说王爷有书信从西北送到,竟被送信的下人丢在驿站了,找了许久也没找到。莫非便是这封么?”
皇帝笑道:“就是这封。既是写给你的,你可明白上面写了些什么?”
我又细细看了一遍:“王爷是说在外巡查盐政辛苦。”
“还有呢?”
“微臣愚钝,一时之间,看不明白。”
“当真不明?”
“微臣恭请圣训。”
皇帝将信自我手中轻轻抽走,双指在薄薄的信笺上印出两道短促的暗影,似向深处窥视的幽冷目光。他回身端坐在龙椅上,笑道:“‘石破龙腾,云行景从,昏晓五祥,飙尘千峰’,说的是西北胭脂山上,出了龙腾之状的五彩云气——你可知道是什么?”
“昏晓五祥”么?明明是“五次”“五日”的天子气,却被皇帝解成了“五彩”。想来高旸冒充“刘灵助”拟好上书交给裘玉郎后,裘玉郎拆开看过了,也告诉了膏药,否则这封信上如何会平白无故地多出那四日出来?也好,倒与我伪造的奏疏相应。
当此时,我要格外小心地应对:“微臣不敢妄言。”
皇帝微微一笑,续道:“‘动乎险中,虎豹道伏’,说的是昌平和信王世子应气而妄动,现下都关在狱中。故此他‘面汗背芒,临深履薄’,子曰,君子思不出位。管子曰:不时则静……这不是显而易见了么?”
果然,连高曜都看出高旸“应气而妄动”,有意使自己囹圄,皇帝又怎能不知?倘若我贸然呈上伪书,皇帝见与太史局所奏不同,很可能会怀疑此书是高旸伪造。自污一向是信王府自保之径,高旸故意犯些小罪,皇帝倒不见得怎样。但陷害昌平郡王,作书欺君,却会激怒皇帝。再加上天子气,被皇帝借故处死不过是交睫之祸。
然而我也不敢将此书擅自毁去,一来书信从百姓手中到达定乾宫的小书房,经多人整理封装,极有可能已被人瞧见过,倘若此人直接奏报皇帝,我罪责难逃。二来高旸的伪书倒也不是绝对不能呈上,只是要看时机。有高曜所书“五祥”在前,这说不定就是一个好时机。
心念飞转,我微微好奇:“信王世子应气而妄动?这是何意?”
皇帝不屑回答,笑问道:“你听见胭脂山出天子气,倒不意外?”
高曜寄给我一封隐晦的密信,被皇帝一眼识破,他分明已经怀疑我了。倘若我装作不知,日后那封伪书被搜出,除却交通和包庇诸侯,更多一重欺君之罪。于是微笑道:“紫气祥云,史书中常有记载,民间也颇多传闻,多半是牵强附会。”
皇帝道:“太史局司天监已上书,千真万确。”说罢将高曜的信抛在地上,“不然朕也不能将此信解得这样好,你以为呢?”
我俯身缓缓拾起信笺,石青色的裙裾似初研的墨汁,漫上苍白的信笺,却不能篡改一分一毫:“若西北真有天子气,陛下这样解倒也贴切。”说罢折好了放回漆盘上。
皇帝轻哼一声,似笑非笑:“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也罢了。他有幕僚在身边,为何却给你写信?难道他不知道,内臣不能交结诸侯么?还是他迫不及待要坐上太子之位,所以写信问你该如何是好?”口吻越淡,越是惊心动魄。
我不紧不慢道:“微臣服侍殿下读书多年,殿下自小有心事,也都向微臣倾诉。殿下还年少,倘若真有天子气,惊惶之下,难免过失。窃以为,就算殿下写信给微臣,也不能证明殿下无视幕僚。只是自幼的习惯,难以更改罢了。”说罢欠身恭敬道,“陛下明鉴。”
似有一刹那的飘忽柔情似初夏的暧昧气息悄然弥漫开来。“自幼的习惯,难以更改”——他也有,更温情,更无望。沉默片刻,他和缓道:“你会如何回信?”
我坦然一笑:“微臣会回说:‘见祥而为不可,祥反为祸;见妖而迎以德,妖反为福。’'113'‘天命不可虚邀,符箓不可妄冀。’事君尽孝,勤谨不辍,‘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天意昧昧,何可问哉’?既不可问,又何必问。”说罢低下头,露出谦卑得略带惶恐的笑意。
高曜在意天子气,交通近侍,暗通款曲,这也罢了。就怕皇帝想起皇后,想起悫惠皇太子之死,怀疑当年高曜弑兄,那便大大得不妙了。
皇帝笑道:“你说你不明白这信上写的什么,可是回信倒是很快。朕倒觉得奇怪,倘若你真的愚钝不堪,他还会这样语焉不详么?”
我淡淡一笑:“写信倾诉只为一吐为快,至于微臣看不看得懂……有亲信幕僚在身边,殿下又何须微臣看懂?”
皇帝笑道:“你惯会避重就轻。”
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我缓缓道:“微臣不敢欺瞒陛下,其实关于天子气之事,微臣并非一无耳闻。”
皇帝一怔,冷笑道:“你既知道,何不早说?”
我屈一屈膝,郑重道:“请陛下恕微臣无礼。微臣也只是略有所闻,‘知道’二字远不敢称。”
皇帝已经有些不耐烦,他缓缓向后靠去。但椅背五柱五龙,颇有尖锐之处。龙椅的椅背,本就不是用来依靠的。他背心一耸,又不动声色地坐直了:“如实道来。”
我恭敬道:“是。前几日微臣看到一封西北金城的上书,上书者自称刘灵助,金城人氏,通阴阳五行,善观天象,能望气。书上说本年壬午月壬辰日,癸未月庚子日、辛丑日、壬寅日、癸卯日,胭脂山主峰有天子气。”说罢将那封奏疏原原本本背了一遍。
皇帝默然听罢,问道:“是哪五日?”
我答道:“是本年五月二十一、二十九、三十,六月初一、初二。”
皇帝有些疑惑,沉吟道:“五日……”又道,“你能把那封奏疏背下来,可见读过多遍。是几时收到的,为何不早早奏报?”
我忙跪下:“启禀陛下,微臣是六月二十得到这封奏疏的,一见之下,以为是伪书,便暂且留下。且当日苗佳人难产,睿平郡王和王妃又不在府中,微臣一时情急,便出宫看望。后苗佳人难产而逝,微臣痛心不已,便无心再读奏疏。故此耽搁至今。请陛下恕罪。”
皇帝好奇道:“你如何肯定那是伪书?”
“微臣以为,此书有两处十分可疑。”我停一停,皇帝没有说话,耳畔只听到小简压抑而不平的呼吸声,像殿外的大风经过重重帷幕,只剩最深的一缕疑虑与寒意,“一是字迹,二是署名。字是三国时钟繇所创的小楷,这种字体简洁秀丽,常被初学者临摹。微臣仔细比对过字帖,可谓分毫不差。依微臣浅见,此人定是有意隐藏字迹。”
皇帝道:“那么署名呢?”
我仰首凝视,目光深远、专注而坦然。直到此刻,我才看清他的脸,他的脸刚毅冷酷,透着因焦虑而生的兴奋与狐疑:“还有便是‘刘灵助’此名,分明是个假名。”
皇帝道:“何以见得?”
我微微一笑道:“据《北史》,刘灵助是北魏末年幽州的一个术士,深被尔朱荣所信。当时尔朱荣有意图,于是为自己铸金像,数次不成。刘灵助便说,‘天时人事必不可尔’'114',经司马子如与高欢劝谏,尔朱荣终于还奉孝庄帝。后元颢入洛,尔朱天穆渡河与尔朱荣会师,将攻河内。尔朱荣命刘灵助占卜,刘灵助便说‘未时必克’,后果应验。后又因预言洛阳必克,封爵取仕,做了幽州刺史。孝庄帝崩后,刘灵助自谓方术无所不能,便起兵造反,号称为孝庄帝起义兵,讨伐尔朱荣。他驯养大鸟,称为祥瑞,刻像书符,诡道厌祝,妄说图谶,言刘氏当王,从者以十万计。后被叱列延庆、侯深所擒,斩于定州。”'115'
皇帝蹙眉茫然:“原来刘灵助真的是一个术士,那他可有算到自己会死?”
我恭敬道:“自然是有。刘灵助每每言道,‘三月末,我必入定州,尔朱亦必灭’,自谓必胜。后被叱列延庆所擒,果在三月入定州,斩首于市。而高欢在明年的闰三月,灭尔朱兆于韩陵。刘灵助虽然灵验,但卜出不吉却不肯相信,孤注一掷,终于身死名裂。真可谓‘成也卜筮,败也卜筮’。”
我侃侃而谈的声音在漆黑的椽梁间萦绕,坚定而清冷。自信继之以恭敬与谦逊,更有一种别样的锋锐,如刀锋掠过,斫痕毋庸置疑。
皇帝沉默许久。地上两道各自延伸的人影,含着金砖反映的灯光,如各怀心事的两个人,隔岸观望。含光殿静如旷野,唯余殿外夜风呼啸。
皇帝沉吟道:“莫非书假言真?”
我摇头道:“微臣以为,此人掩藏字迹,假托前人,妄说王气,用心可疑。”
皇帝道:“然则你以为书中所言之王气是假?”
我趁势道:“微臣原本以为是假,可适才听陛下所言,看来刘灵助所言并非全虚。但不知司天监所奏为何?”
皇帝道:“唯有五月二十一那一日罢了。”
我微微一笑,含一丝庆幸道:“如此说来,其余四日果然是假。”
皇帝道:“阴、阳、风、雨、晦、明,变化万端,不可胜数。同相异见,也不出奇。更何况,自古观望天象与记述天象的,为了迎合帝王好恶与时势变幻,增删有之,篡改有之,隐匿有之。本也不足为奇。”
我恭敬道:“陛下圣明。只是微臣以为,即使书中所言为真,因上书之人有意隐藏来历,居心叵测,微臣也不得不留下细看。这本就是微臣身为女录的职责。”
皇帝笑道:“你的小心仔细朕是知道的。依你说,这人为何要冒充刘灵助之名?”
我沉吟道:“大约是不想流露真名,又想取信朝廷,所以寻一个前人中身份相仿的来代替自己。”
皇帝道:“刘灵助曾是术士,又曾为官。莫非这人也是一个官?”
我想了想,道:“此人不想牵涉其中,故用假名上书,投到微臣这里来。一样可以上达天听。”
皇帝挥一挥手,小简托着信走上前来。皇帝展开信,窸窣一声轻响,如他脑中阒然升起的疑念:“‘昏晓五祥’……莫非不是云分五色之意,而是五日么?”说着提高了声音,目光灼灼,“你说呢?”
第二十二章 皇天无亲
高曜的信前已有“理分卤煮,析成五色”,说的是盐有青、黄、白、黑、紫五色。那么“五祥”应是“五次祥瑞”之意。然而高曜的信我实在不便评断,一来皇帝因此信已生了疑心,二来我才读过信,不便显得精通:“恕微臣愚钝,尚未留意。”
幸而高旸仓皇而不失措,懂得假托刘灵助之名。若当真无中生有,我又如何附会?将“刘灵助”大大演绎一番,尽量打消皇帝对上书人身份的疑虑,诱使皇帝因刘灵助的灵验而相信书中所言是真。在我获罪以前,如此为他开脱已是极限。
皇帝笑道:“尚未留意?以你的机敏和博识,当能一眼看出才是。”
我淡淡道:“微臣若细读数次,或许能发觉其中关窍。只是天威之下,心塞言短。陛下恕罪。”
皇帝将信拍在漆盘上,小简身子一震,整个含光殿都在嗡嗡作响:“也罢,既然这封信是写给你的,你就拿回去细看吧。至于刘灵助,待朕亲眼看过那封上书再说。”
小简急趋过来,将信高举过头顶。我慢慢折了塞入袖中,屈膝道:“谢陛下。”
皇帝笑道:“你熟读经史,对所谓的天子气怎么看?”
高曜的信是罪证,他看过了解过了又还给我,这分明是要治我罪。高曜多半也不能幸免。我既感轻松,又觉怅惘。果然触犯了他的禁忌,谁也不能逃脱。既如此,就让我尽最后的力量。于是我正色道:“微臣以为,‘天所授,虽贱必贵’'116'。天命所在,不可更改。”
皇帝道:“不可更改?可是刚才你还说‘天命不可虚邀,符箓不可妄冀’……”
我坦然道:“于人,则‘不可虚邀,不可妄冀’。于天,则‘天之所助,虽小必大’'117'。故‘天意昧昧,何可问哉’,既不可问,又何必问?”
皇帝望着门外深黝的夜色,傲然道:“‘天之所助,谓之天子’'118',朕——才是天子。”说着目光如电横扫殿中,烛火为之战栗,“莫非天子见了天子气却只能旁观么?”
我扬眸,苍凉而怜悯地一笑:“陛下不是要御驾亲征么?若西北真有天子气,也是应验在陛下这里的。”
皇帝冷冷道:“你要朕学秦始皇东巡,自欺欺人么?”
腕间有信纸的糯脆之感,按在拇指下依然能感觉到一息脉搏。这一息脉搏不知何时会停下,就像今夜的大雨,不知何时降临。我淡淡一笑:“陛下早有亲征之意,今西北天降瑞兆,正是陛下囊括西北,天下一统的吉兆。怎能说是自欺欺人?”
皇帝神色稍霁:“朕明春方才亲征。”
我笑道:“昔年北魏太武帝时,上党现天子气,应在神武帝高欢。中间数十年,方才应验。明春至今,不满一年,如何就不能应呢?”
皇帝哼了一声:“难道就不能应在旁人么?”
我笑叹:“西北有成千上万的军士和百姓,还有羌人,陛下如何知道应在何人?又如何能知道几时才能应验?就算陛下杀了胭脂山山下所有军民,那被陛下杀掉的,还能算‘天之所助’么?”说着收敛了笑容,郑重拜下,孺慕而恳切道,“窃以为,与其为何人何年何月所烦恼,不如一心修德。‘皇天无亲,惟德是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19'。请陛下明鉴。”
他的目光居高临下,充满了探幽的意味:“你究竟在为谁开脱?”
我仰起头,坦然无惧:“微臣所言,句句肺腑,并未刻意为谁开脱。”
皇帝审视良久,又道:“倘若朕就此立弘阳为皇太子,倒也顺理成章。就像当初为了一幅《五彩神鸟图》免了徐鲁的罪,又为了一幅《芝草图》让他做了潭州太守。你以为如何?”
我一笑:“立储之事,宜乾纲独断。微臣不敢置喙。”
皇帝笑道:“弘阳郡王如此相信你,你竟狠心不为他说句话么?”
我冷冷道:“若陛下以为弘阳郡王德堪储贰,才副东宫,立为太子自无不可。若为应天兆谶言……”说着漠然一笑,“‘魏豹之纳薄姬'120',孙皓之邀青盖'121',刘歆闻谶而改名'122',公孙述引符而称帝’'123',悉数惨淡收场。‘天之所违,虽成必败’,孔子非不欲为王,天命不在罢了。”
皇帝长叹,反倒释然:“言重了。起来回话。”
我缓缓站起身,却不知右足已麻,身子狠狠一晃。他左足一颤,靛青色的纱袍却如静夜深海,纹丝不动。小简赶忙上前扶住我。我站直了身子,恭敬道:“谢陛下。”
皇帝嗯了一声,又道:“朕再问你,昌平通敌之事,你是如何知道的?”
我如实道:“微臣回宫前曾在城外偶遇苗佳人,苗佳人无意间提起的。”
皇帝道:“为何不上奏?”
我从容答道:“当时苗佳人偶然说起,微臣以为妇女私议,不堪为证,更不宜宣诸庙堂,因此不敢鲁莽上奏。”
皇帝冷哼一声,我脑中轰然一响,耳畔嘤鸣不绝:“你——竟这样维护他?”
这口吻有些古怪,我不明其意,只得又跪了下来:“微臣不敢。微臣只是念在于锦素与苗佳人的故人之情,再者当时苗佳人已有身孕……”
皇帝冷笑道:“郡王之过,你知情不报。身为内宫女官,帝王近侍,交通诸侯,暗通款曲。你知罪么?”
我忙伏地叩首:“微臣罪该万死,愿伏锧阙下,听候圣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