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县主她娇媚撩人[重生]-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献庆帝叹道,“多亏有表兄体谅朕呐!”
自打裴勍卸任了女学上师之职,手头上的朝政又重新堆积如山了起来,每日上完早朝,便奔波于大理寺和翰林院两地,献庆帝有了能臣在侧,不复之前的焦头烂额,倒是惬意轻松许多。
薛亭晚每日依旧去国子监女学中读书,和裴勍不像之前那般能够日日见面,朝夕相对,颇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
期间有一次,裴勍被群臣簇拥着来国子监中视察,薛亭晚只能隔着人群和他遥遥一望,勉强算是慰藉相思。
又有一次,裴勍与同僚一起在松风万客楼用膳议事,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竟是选在了薛亭晚去酒楼中查账的那天。
男人星目剑眉,白衣翩翩,仍是正经的不能再正经的模样,偏偏却在付账时候,把一封染着松香味儿的信函递给酒楼伙计,讲明叫他转交到“东家”手中。
等薛亭晚拆了信函,一字一句地认真阅了信中的情话,心中小鹿乱撞了许久。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到了十一月份,又是一年年关将近。
薛亭晚的外祖膝下仅有一子一女,女儿便是薛亭晚的母亲宛氏,儿子便是薛亭晚的舅舅宛其亨,如今任余杭织造局郎中,虽是正五品官职,地位却仅次于两江总督。
自打今年开春,薛亭晚的外祖父沉疴难愈,驾鹤西去,只剩下外祖母宛老太太一人。虽有儿子儿媳在侧照顾侍奉,终是心中孤苦难解,渐有伶仃之感。
儿子儿媳终是没有女儿熨帖细致。宛氏思母心切,早早便生出了“今年把宛老太太接到惠景侯府中过年”的念头。
宛老太太想念孙子孙女儿,听说要去京城过年,亦是满心欢喜。
宛其亨待宛氏这个妹妹及其疼爱,见宛老太太也是十二分的愿意,当即便首肯了此事,又回了一封家信,说是宛老太太不日便从余杭启程,前往京城。
算着日子,宛老太太乘坐的客船已经到了京城腹地,这日,惠景侯府举家来到京城的孟津渡口相迎。
第51章 祖母来访
大齐疆域辽阔; 海陆兼备; 自打献庆帝即位以来; 天下太平日久,贸易四通八达,日渐贯连东瀛与西域。
随着外来的番邦商人纷纷涌入大齐腹地,沿海的海上贸易渡口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
孟津渡口乃是京城最大的渡口; 此地不仅仅停泊有满载货物的商船; 更负责客船的往来停靠。故而,每日商贸船舶云集; 人烟阜盛; 空前繁华。
余杭宛氏富可敌国; 家底及其厚实。因着宛老太太寡居一年,心情低落; 薛亭晚的舅舅宛其亨想叫老太太趁着此次进京的机会好好散散心,特意吩咐了随行的仆人“此次进京以游玩为主,不必着急赶路”。
宛老太太这次从余杭进京,先乘水路; 再换陆路; 再换水路。一路上; 边游山玩水,边朝京城行进,光在路上耗费的脚程都长达半个月之久; 至于路上所撒出去的旅费花销; 更是不必细说。
秋末冬初时节; 寒风渐起,疏叶萧萧,好在今日天高云淡,并无雨雪扫兴。
孟津渡两岸商贩、货郎、行人络绎不绝。河中商船、客船毕集,只见一艘游船缓缓停靠在岸边,船头雕着栩栩如生的鸿鹄,船上雕栏画槛,朱漆彩绘,更有迎风招展的白帆,飒飒作响的旌旗——此宝船华彩缤纷,富贵至极,从岸上看去,恍若海上仙山、蓬莱方丈。
等游船停靠稳当,舟子们放下甲板,舵手们收了绘着醒目“宛”字的旌旗船帆,自船舱出来一行身姿矫健的护院小厮,立于左右两侧。
三四个婆子鱼贯而出,紧随其后,两个眉目清秀的大丫鬟搀着位老太太缓缓行出来。
那老太太拄着根紫檀木的龙头拐杖,戴着条绛红色织金云纹抹额,满头鬓发如银。身上穿的是件五蝠团花的对襟褂子,外头披着件檀紫色大氅,兜帽上还滚着一圈儿水貂毛。
再观之样貌,则是慈眉善目,颇为和蔼可亲。
先前见那艘宝船华贵无比,渡口众人已经是忍不住纷纷侧目打量,此时又见随行的小厮、婢子、婆子几十人,皆是神情肃正,绫罗绸缎满身,再看那当中被拥簇着的老太太,周身气度华贵端庄,尊贵非常。渡口众人皆纷纷议论“不知道是哪家官家老太太出行,竟有如此大的排场”。
惠景侯府一家人上回见宛老太太,还是在余杭薛亭晚外祖父的丧礼上。掰着指头算算,也有将近一年没见过面了。
薛亭晚见宛老太太面容愈显衰老,苍苍银发更胜往昔,鼻头一酸,一头便扑到了宛老太太怀中。
宛老太太许久不见孙子孙女儿,左右揽着薛桥辰,右手揽着薛亭晚,一腔思念皆化为老泪纵横。
此时金乌西沉,渡口风大,且闲杂人等众多,惠景候和宛氏上前拉着宛老太太嘘寒问暖了一番,便将宛老太太请入了马车之中,直奔惠景侯府而去。
早年宛氏怀着薛亭晚的时候,宛老太太心疼女儿头一胎艰辛,大老远从余杭赶来,在惠景侯府琼园中小住过一段时间。故而这回,宛氏早早吩咐了下去,依旧把琼园打扫出来,叫老太太下榻于此。
到了惠景侯府中,一行人收拾好了箱笼,又服侍着宛老太太换了身衣衫,这才把人请到紫筠堂中上座。
望着上首的老太太,惠景候手心捏了把汗,亲自奉上一盏老君眉,“这些天岳母舟车劳顿,实在辛苦。府上早就备下了晚宴,等着给母亲接风洗尘。”
当年惠景候把薛楼月抱回家,对外宣称薛楼月和薛桥辰是双生子,宛老太太还以为薛楼月是惠景候在外面与人私通得来的孩子,一连十几年都对这位女婿心存不满、满腹怨怼,从没给过惠景候什么好脸色。
故而,惠景候每次看见这位岳母,都有股子莫名的心虚。
宛老太太饮了口老君眉,略点了头,环顾一圈,淡淡发问,“阿月呢?方才下了船我就想问,今日怎么没见阿月?”
薛楼月已被禁足在浮翠坞许久,此事若要瞒宛老太太乃是瞒不住的。宛氏和惠景候相视一眼,只得把薛楼月的身世如实告知宛老太太,又将这些日子薛楼月心术不正,做下的祸事一一细细道来。
宛老太太听了薛楼月的生父是献庆帝的惊天秘闻,也是一瞬的愣怔,又听到薛楼月意欲陷害薛亭晚,更是气的直发抖。
宛老太太掌管后宅许多年,好歹是见多识广之人,略平复了下心中怒气,责问道,“那阿月如今知道了多少?可知道自己的身世了?”
宛氏道,“她只知道并非我和侯爷的亲生女儿,并不知道自己的生父生母是谁。”
“那就好!若是叫她知道自己是龙裔,只怕不知道要造作出什么祸事!”
宛老太太狠狠一拄龙头拐杖,厉色道,“管她是什么真公主还是假凤凰!胆敢谋害我的宝贝外孙女儿,我这老婆子哪怕搭上一条老命,也叫她吃不了兜着走!”
说罢,宛老太太瞪惠景候了一眼,“你倒是能替你那皇帝表兄守口如瓶!被我误会责怪了十几年,竟是活活等到今天才据实相告!”
惠景候赔着笑,好言好语道,“岳母教训的是,小婿不敢忤逆。”
宛老太太白了女婿一眼,冷声道,“侯爷不必在这儿给我打滑头,我这老婆子只有一句话——你打算什么时候把阿月扫地出门?”
这一问,着实把惠景候难住了,“岳母有所不知,皇上已经许诺,在阿月出嫁之前,定会将她接出侯府。眼下,也只能先把人养在府里头——岳母放心,我和夫人派了婆子小厮整日看管着阿月,不准她踏出浮翠坞半步,定不会再让她有机会伤害阿晚!”
“那样最好!”
宛老太太冷哼,“若是你们两个管不住她,我这个老婆子便亲自来管教!”
惠景候闻言,忙道,“那是自然!事关阿晚安危,我和夫人定不会再对阿月心软。”
时光倒流回几十年前,宛老太太也是宅斗的一把好手。
当年,余杭柳家大小姐人比花娇,宛家大公子风流倜傥,一朝,柳家大小姐嫁给宛家大公子为嫡妻,把宛公子那群姬妾收拾的服服帖帖,后来更是驭夫有道,几句甜言蜜语便叫宛公子主动将府中姬妾都遣散了出去。
自此,夫妻两人恩爱非常,几十年来,宛老太太“治理后宅有方”的名声一直都远近闻名。
年轻的时候,宛老太太什么狐媚子精怪没见过?如今,不过是一个小小薛楼月,处置起来。那真真是如捏死一直蚂蚁一样简单。
就算薛楼月是金枝玉叶,打不得骂不得,只要她身在这侯府中一天,宛老太太就有大把的法子叫她不好过。
三人说话的功夫,帘子被丫鬟从外头挑开,只见薛亭晚和薛桥辰也换了一身家常衣裳,姐弟二人三步并作两步地扑到宛老太太身旁,薛亭晚笑着安慰宛老太太,“祖母快别生气了,孙女儿从头到脚都好好的,一点儿事也没有!祖母若是因此气坏了身子,那才是不值当!”
薛桥辰附和道,“我作证,这几日阿姐一根头发丝儿都没有少。上回皇上做主把史家小姐打入大狱,阿姐心中十分解气,当晚还一连吃了两碗饭呢!”
此言一出,紫筠堂中的婆子、丫鬟都忍不住掩面低笑。
宛老太太轻抚着薛亭晚的发顶,笑道,“这么一看,阿晚确实是圆润了些。”
薛亭晚小脸儿红红,气的踩了薛桥辰一脚,“不会说话就别说!”
薛桥辰一脸委屈,跳着脚躲到了宛氏身后。
宛老太太端详着自家孙女儿红润照人的小脸儿,笑道,“圆润些好!以前阿晚怎么吃都不长肉,那抹小腰,两手一握就没了!祖母看了都心疼的慌!”
话罢,宛老太太又道,“先前我动身来京的时候,余杭一带的农官正在给农户、田庄下发新的耕地器具,叫什么……曲辕犁!听你舅舅说,那是阿辰的发明!可是真的?”
惠景候道,“千真万确。”
宛老太太身旁的宋妈妈打趣儿道,“侯爷夫人可是不知道,老太太听说那曲辕犁是世子的发明,不禁得了皇上的赏识,还下令推广全国,高兴地一宿没睡,第二日一早便叫了几个老姐妹到府上分享这个消息!”
宛老太太被打趣儿,也不生气,拉着薛桥辰颇为自豪道,“农耕军事,利在千秋。我孙子年纪轻轻,便有如此高才,我是打心眼儿的高兴!”
祖孙三辈儿许久未见,有大把的话要说,只听得紫筠堂中传出一阵又一阵的笑声。
薛亭晚一向喜欢和外祖母亲近,纵然平日里性子跳脱,此时在宛老太太跟前,俨然成了只乖顺的小猫。
只见她笑着给宛老太太递上果子点心,嘟了粉唇道,“这半年,阿晚日日去国子监上学读书,连出去游玩的机会都没有,听说祖母来京的一路上游山玩水,好不惬意!不知祖母可遇见什么有趣好玩的见闻?祖母讲给阿晚听听嘛!”
宛氏也道,“是啊。母亲这一路上水路陆路兼备,途中可一切顺遂?没遇上什么事情吧?”
宛老太太面上带笑,指了身旁的宋妈妈代劳,一一说了来时路上经过了哪几个行省地界,途径了哪些山水风景,尝了哪些地道的民间吃食……
那宋妈妈梳着油光水滑的圆髻,虽上了年纪,口齿依旧伶俐清楚,讲起一路上的见闻来绘声绘色,比起茶馆里的说书先生也差不了多少。
讲到宛老太太一行人路过中原时,吃了一种糖晶油酥火烧的时候,薛亭晚听的直吞口水,和薛桥辰心有灵犀地各拿了块粉栗糕大咬了一口。
宋妈妈话音儿刚落,宛老太太笑道,“讲是讲的不错,只是少说了一件趣事儿。”
原是宛老太太进京之前,在路上遇见了一位年纪相仿的老太太,那老太太姓邵,也是远道而来,去往京城中探亲的。
“我们一路相谈甚欢,行船途中邀那位老姐姐来船上玩了几日,颇有相见恨晚之感。哦,对了。我们还约好了,过两日要去她府上登门拜访呢!”
薛亭晚一边听着长辈讲话,一边拿了茶盏,饮了口玫瑰露。
宛氏诧异道,“竟有如此缘分?!可问清楚了是哪家的老太太?”
宛老太太笑得合不拢嘴,“问清楚了!是裴国公府老国公夫人的娘家,邵氏的邵老太太!”
那厢,薛亭晚刚饮了一口玫瑰露,还未咽下,听闻此言,竟是一口喷了出来,“咳咳……”
第52章 登门做客
见薛亭晚大咳不止; 侍书忙上前给自家小姐顺背。
宛老太太嗔怪道; “你这孩子; 喝个茶也这般不小心!”
邵氏祖上出过数位鸿儒大家,乃是京南一带的有名氏族。邵氏历代于京南数郡兴办杏坛学舍,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堪称大儒之家; 书香门第。
裴国公府的老国公夫人,也就是裴勍的生母; 乃是当世大儒邵雍的独女。这么算来; 宛老太太进京途中遇到的这位邵老太太; 正是裴勍嫡亲的祖母。
“听邵老太太说,当年她那独生女儿远嫁京城; 奈何芳命太薄,早早便去世了。女儿去世不久,女婿也缠绵病榻跟着走了,只留下一个十来岁的孙子在国公府里。这一晃将近十年过去了; 邵老爷子也不在人世了; 听说那邵老太太那孙儿还未娶亲; 祖孙二人年年分隔两地,今年邵老太太特地从京南赶过来,准备陪她那孙儿一起过个热闹的年; 过完年; 邵老太太也就呆在京中不走了; 准备把他孙儿的婚事儿定下再说。”
宛氏忍俊不禁道,“岳母有所不知,那邵老太太的孙子,乃是当今裴国公,裴勍。”
宛老太太愣了愣,旋即眼前一亮,“你是说,那老姐妹的孙子是……皇上万分宠信的近臣、才名广布四海的白衣上卿,裴勍?”
惠景候笑道,“正是。那邵氏、裴氏皆是侍书簪缨之族,此番因缘际会,岳母和邵老太太偶然相识,实在是咱们的缘分。”
宛老太太又是惊又是喜,连声盛赞裴勍系出名门,一家子的好学问好教养,回过神儿来,又道,“那邵老太太膝下只有一个孙儿,据说还是个淡漠寡言的性子,来的路上,我跟她说我孙子孙女儿双全,她羡慕得不得了!非叫我来日带着阿晚一起去裴国公府做客呢!”
宛氏笑道,“也好。母亲有所不知,裴大人曾在国子监女学中担任过数月的上师之职,论资排辈,阿晚该尊称裴大人一声“师长”。更何况,先前裴大人多次施以援手,救阿晚于水火中……不算不知道,咱们竟是已经承了裴国公府这么多的人情!”
宛老太太听了这番话,才知道裴勍和惠景侯府竟有这么多的渊源,又听闻裴勍多次救了薛亭晚,心中不禁对裴勍的人品暗暗点了头。
说罢,宛氏看向薛亭晚,“等去裴国公府登门拜访那日,你和祖母一起带些礼品过去,权当做过年谢师的贺礼。”
裴勍双亲已经不在人世,若是将来行嫁娶之事,一概事宜皆由这位祖母邵老太太做主。如今,冷不丁突然告诉薛亭晚,不日便要去面见裴勍嫡亲的祖母,薛亭晚真是当场昏过去的心都有了。
薛亭晚闻言,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下意识便要拒绝,可望着宛老太太笑意晏晏的神色,听着宛氏一本正经的叮嘱,张了张樱唇,怎么也说不出拒绝的话来。
宛老太太此行来京,光是红梨木的大箱子就带了十来口,箱子里除了有日常的衣物首饰之外,还有许多从余杭带来的年货,诸如人参、灵芝,松茸之流,样样品质上乘,比每年献庆帝从宫中赏赐下来的成色都要好。
除此之外,宛老太太还带来了余杭织造局新产的料子布匹,江南第一银楼打出来的钗环首饰,五六张纯白无暇的白狐皮子和貂皮……如此叫人眼花缭乱的绫罗绸缎,名贵珠翠,皆是用来给薛亭晚置办过年行头所用。
以前,薛亭晚喜欢华服首饰纯粹是为了讨自己开心,如今心尖尖上有了裴勍,自然也想叫心上人看尽她最美的昳丽姿容。
故而,薛亭晚一见这些料子布匹,首饰皮草,立刻盘算起来今年要做什么样式的新衣,该和什么钗环首饰搭配,才能更加出彩。
年关一天天近了,惠景侯府名下的田庄、铺子经营了一年,这几日,管事儿们纷纷带着一年的账本入京,到惠景侯府中和东家汇报一年的收益收成。宛氏为此已经焦头烂额的忙活了数日,更是一早便下了令,说今年薛亭晚手下的几个铺子酒楼都归她自己管,查账诸事也一概由她亲自打理操办。
好在国子监早早放了冬假,这几日,薛亭晚不用每天去女学中读书,突然闲了下来,颇感无所事事,听了宛氏的吩咐,倒觉得手头终于有了事情可做,也好消磨漫长的冬假。
不知不觉间,薛亭晚已经为这几个铺子酒楼忙活了大半年,如今看着一摞摞账本摆在眼前,看着上头的一串串数字,心中颇感欣慰,也算是这大半年的心血得到了回馈和证明。
随着年味儿渐浓,京城中大街小巷皆是热闹非凡,出门采购年货的人络绎不绝,首饰铺子、胭脂水粉铺子、成衣铺子更是人满为患。
聚宝楼一早便推出了今年新岁限定的首饰礼盒,以“五蝠献春”为主题,礼盒中有一簪、一钗、一对珠花,一条璎珞坠子。据说当日凌晨,五蝠献春的首饰礼盒刚刚发售不到半个时辰,便被排起长龙前来购买的顾客们抢购一空了。
一反常态的是,这回薛亭晚却没有差下人去聚宝楼排队抢购。
原来,在聚宝楼发售新品的前一天,裴勍便差了贴身侍卫十九前来,亲自将这不可多得的首饰盒子送到了薛亭晚手中。
虽不知道男人是用了什么法子、从哪儿拿到的这难得的首饰盒子,却丝毫不影响薛亭晚心中的甜蜜滋味。
受聚宝楼的启发,薛亭晚当晚便叫了焕容斋的管事儿入惠景侯府,亲自拟定了焕容斋的新岁限定口脂颜色,正红色。
除此之外,焕容斋食铺也依着薛亭晚的授意,推出了新岁限定的“吉祥如意”茶点礼盒,每盒盛放着十六块造型精致的小巧茶点,皆是蝙蝠、蟠桃、莲花等寓意吉祥如意的形状。礼盒包装精美,点心入口即化,唇齿留香,无论是自己吃还是送人,都十分的有面子,可谓是走亲访友,居家旅行必备之品。
数日之后,焕容斋、焕容斋食铺的新岁限定产品一经发售,便被抢购一空,薛亭晚见新品的销售出乎意料的火爆,叫掌柜补了两次货,奈何依旧是供不应求。
那厢,宛老太太是个顶顶心疼孙女儿的老太太,听说了薛楼月几次差点陷害薛亭晚的事儿,心中憋着一股子怒火无处消解,虽说顾忌着薛楼月的身世,不好对她行刑处罚,可宛老太太治家恩威并重,名震余杭的威名也不是盖的。
故而,宛老太太到惠景侯府的第二天,便派了心腹婆子宋妈妈去浮翠坞中训话,美名其曰“眼看着二小姐快要及笄,也是时候学一学闺阁规矩”。据说,这些时日,薛楼月整日被宋妈妈看管着教习站姿坐姿,讲话仪态,刚刚过了三天,薛楼月的脚腕竟是肿的没法走路了。
薛楼月心中憋着莫大的怨气,奈何知道宛老太太手腕强硬,并非宛氏那般心慈手软,并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忤逆,万般难为都只得生生受着。
浮翠坞中,薛楼月正伏在床上抽泣不止,田妈妈递了帕子过去,却被薛楼月狠狠拍落在地。
一行脚步声由远及近,停在门前,传来宋妈妈不带任何情绪的声音,“午休时间已过,又到了听训的时辰,老奴亲自来请二小姐过去。”
这几日,每天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宋妈妈便差人来浮翠坞中叫薛楼月起床,然后去往浮翠坞厢房中听教养嬷嬷训话,这般一训便是一整天,直到晚上夜幕四合,才放薛楼月回屋中休息。
经过这几日,惠景侯府中的明眼人早就看出来了——这哪里是听训哪,分明是老太太存心不想叫二小姐好过!万幸的是,一干下人只知道宛老太太打小就不喜欢薛楼月,并不知薛楼月的身世内情,故而也并没有往别处多想。
田妈妈是薛楼月的贴身妈妈,自打薛楼月三岁便在旁近身服侍,见薛楼月被宛老太太如此“苛待”,顿生护主之情,抹着眼泪求道,“好叫宋妈妈知道,二小姐这几日疲累过度,脚踝肿的老高,就连走起路来都需要下人搀扶!宋妈妈能否行个方便,今日就别叫二小姐去听训了!”
宋妈妈脸上肃正的神色不变,看也不看田妈妈一眼,重复了一边方才说过的话,“午休时间已过,又到了听训的时辰,老奴亲自来请二小姐过去。”
纵然薛楼月心机深沉,可到底是年轻气盛,此时见宋妈妈半分面子也不给,心中的怨怼和嫉恨登时便涌上头顶,顺手将床上的玉枕拂落在地,尖声怒道,“不过是个奴才!也有胆子在我面前使脸色!我今日就是不去听训!你奈我何?”
玉枕砸落在地,玉片应声四溅开来,惊起屋中丫鬟一阵惊呼。
宋妈妈望着一地狼藉,白净的面皮浮上一丝嗤笑,冷冷道,“老太太一早便定下了规矩,逃一天课,罚手板五十。好叫二小姐知道,今日可不是老奴故意为难二小姐,而是二小姐知错犯错。”
说罢,宋妈妈招了招手,“来人,为二小姐行罚。”
话音儿刚落,立刻有两名膀大腰圆的婆子上前,薛楼月见架势不对,起身欲逃,却被两个婆子按在床上动弹不得,另有粗使婆子拿着一支竹板上前,往薛楼月的手心上重重打了下去。
一室的丫鬟婆子见状,皆伏地求情,那田妈妈欲以身护主,被护院双手反剪在身后,推出了屋外。
竹板打在手心的“啪啪”之声不绝于耳,起初还伴着薛楼月的饮恨低泣声,后来,薛楼月竟是死死咬着唇齿,双眸殷红似血,受着手心剧痛,竟是吭也不吭一声。
宋妈妈无奈摇了摇头,暗道了声“自作孽,不可活”,朗声骂道,“怕不是晌午饭没吃饱!这般打得轻飘飘的,若是叫老太太知道了,我头一个告你们渎职懈怠!再打得重一些!”
腊月十九,宜纳财,宜出行。
这日,宛老太太和薛亭晚一早便动身坐上了马车,前往裴国公府去。
裴国公府坐落在如意湖畔,离惠景侯府有段距离,约莫着行了两炷香的功夫,马车才悠悠停了下来。
上回端午正阳宴,薛亭晚腿上受了伤,被裴勍一路从如意湖畔抱入裴国公府中,故而今日也算是“故地重游”。可那日她有伤痛在身,窝在男人的结实怀抱里梨花带雨,泪眼朦胧,压根没好好打量过国公府的陈设布局。
只见薛亭晚撩开马车帘子一角,倾身朝外头打量着,一双杏眸里盛满了好奇之色。
裴国公府门前镇守着两头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四扇朱漆红门上头悬着一块烫金雕花乌木横匾,上书“敕造裴国公府”几个大字。
匾额之下,一众丫鬟婆子早早等候在此,被拥簇在中间的老太太身形清瘦,精神矍铄,正是邵老太太。
两位老太太打了照面,自然是少不了一阵客套寒暄。
邵老太太拣了宛老太太身后的薛亭晚,不由得眼前一亮,当即拉了薛亭晚的小手儿一顿猛夸,随后又将人一路领进了裴国公府的花厅中落座。
丫鬟婆子鱼贯而入,奉上了些热茶点心、果子吃食之流。
邵老太太拉着薛亭晚柔嫩的小手儿,爱不释手地摩挲着,笑赞道,“宛老妹妹,你是个有福气的!早就听说永嘉县主不仅是个国色天香的美人儿,更是皇上、皇太后跟前的开心果,万万没想到,永嘉县主竟然就是你的外孙女儿!真真是无巧不成书!”
“你这孙女儿样貌可人!性子也乖顺!我看了都喜欢的不得了!”
宛老太太深知薛亭晚的淘气性子,幼时她在余杭宛氏小住的时候,上树下河掏鸟窝皆是不在话下,讨长辈开心的顽皮话更是一箩筐一箩筐的说都说不完,可今日自打进了裴国公府的门儿,薛亭晚便一副安分守己,玉软花柔的温柔模样,连话都不说几句,只知道红着桃腮轻笑,真真是跟转了性子一般。
宛老太太心中狐疑,当着邵老太太的面儿,也不好多问,只笑着看薛亭晚道,“我这外孙女儿确实懂事又贴心,和那小棉袄也差不了多少!身姿容貌也算是小辈儿里出众的,只是今儿个出门穿的素净了些,要我说,女孩子还是穿红戴金,更衬的气色好一些!”
薛亭晚闻言,下意识抚了抚鬓边的攒东珠朱钗。
她今日穿了件月白色折枝梅花的对襟立领长衫,下头是条绣着广寒捣药图的织金百褶裙,外头罩着件藕荷色纱衣,这周身打扮配色柔美,衬的她少了几分明艳嚣张,多了些妩媚纤弱,温婉可人。
邵老太太从头到尾好生打量了薛亭晚一番,笑着点点头,轻轻拍了拍薛亭晚的手背,“我倒是瞧着这身装扮十分娴静端庄!不过话又说回来,阿晚是个美人儿胚子,怎么打扮都是美不胜收的!”
薛亭晚听着邵老太太的夸赞,桃腮愈发染上一层绯色。
她生的一副千娇百媚的好颜色,母亲宛氏打小便喜欢把她打扮的富丽堂皇,明艳照人,倒也和她嚣张外放的性子十分般配。
奈何这回来裴国公府乃是要面见裴勍的嫡亲祖母的,早在两日之前,薛亭晚心中便惴惴不安爱来,她思虑良久,考虑到裴勍的祖母邵老太太出身书香门第,饱读诗书,怕是不喜欢过于奢侈高调的作风,这才特意改了一惯的穿着,故意往素净高洁那一挂打扮。
如今看来,她这一身衣裙钗环,果然是正对邵老太太的胃口。
薛亭晚一向是个讨长辈喜欢的孩子,纵使今日有些拘束,三言两语依旧把两位老太太哄得合不拢嘴。
邵老太太衣着素净,眉目老态却不失温婉,“我那独生女儿去的早,这孙子又是个心性早熟的,十来岁便被皇帝带在身边游历四海,等到后来入了宦途,更是指点江山,秉烛对策,多少次临危受命,为国事奔波操劳……唉,我们邵氏的金孙,倒成了给他们皇家养的了!”
宛老太太劝道,“老姐姐该偷着乐才对!咱们大齐谁人不知裴国公年少富有才名,这十多年来圣宠不衰,乃是皇上跟前一等一的权臣红人,别人眼红还来不及呢!”
邵老太太摆摆手,“你是有所不知,我这孙子虽有贤声才明,可坏就坏在性子太冷清了,眼见着已经过了弱冠之年,对男女之事却一点都不上心!先前给他物色了几个知书达理的贵女相看,他一概是不冷不热,在我跟前答应的好好的,转头就统统推拒了……如今年关将至,这孩子依旧是日日忙的不着家,我这老婆子不像是来陪他过年的,倒像是耽误他忙公务了!”
此言一出,又是一堂哄笑。
三人正说着话,那厢有婆子挑帘子入内,躬身道,“回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