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做千户-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辽东镇镇城及辽东都司所在地都在辽阳,在这里,有巡抚一员,此时为郝杰。还有镇守总兵官一员。

自大明决定出重兵远征朝鲜后,自万历二十年八月起,蓟州、保定、山东、浙江、山西、南直隶各军纷纷受命,向辽东方向集结。

宋应昌先率军抵辽阳城下,12月下,李如松率着自己的两千家丁,从宁夏到辽阳,经过漫长的旅程后,也到了辽阳,与宋应昌会师,此时援朝军队约有不到四万人。

到了这个时候,只有浙兵吴惟忠部四千人,还有山西镇黄来福部三千人,还没有到了。

万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593年1月25日,在李如松领军到达辽阳的第三天。

东北平原一望无际地平原黑土地,虽是天寒地冻,地上却是不见雪,寒气直透人心。

“大人,前面己是辽阳地界,再行二十里,就到辽阳城了。”

全军一片欢呼,他们这只军队,从五寨堡到京师,行程超过千里。又从京师到山海关,经宁远,广宁等地,又行程千里,终于到达了。

这25天地野外行军,行程遥远,又是天寒地冻的,可说是非常考验人,好在五寨堡军队上下都顶住了,除了一部分马匹,还有少部分地军士生病落队外,余者大部,都顺利地到达。*

黄来福高声传下命令:“传令,大军加快脚步,到辽阳休息。”

全军一片欢呼,车马人流,滚滚向前而去。

五寨堡士兵们都是一人双马,此时几千人放马急催,可说是蹄声如雷,声势惊人。很快,他们便到了辽阳城下。

此时,辽阳城外,早驻满了援朝大军,各大营中,满是各地来的精兵强将。他们早得到消息,又会有一只山西镇来的友军到达,他们也不以为意。不过此时听到蹄声如雷,慢慢的,从地平线上出现无数的旗帜,跟着一只骑兵滚滚而来,如此声势,各人都是倒吸一口冷气。

城墙上张望的辽东巡抚郝杰和经略备倭大臣宋应昌也是惊叹道:“这是哪来的一只军队,竟有如此威势?”

他们旁边的李如松淡淡道:“看旗号,这是山西镇的军马,统军之人应该就是山西镇副总兵官黄来福。”

“黄来福?”郝杰惊讶地道:“可是那位人称粮神的山西镇五寨堡黄来福?”

李如松道:“正是。”

宋应昌深思,郝杰惊疑不定。

李如松道:“两位大人,友军到来,我们前去迎接吧?”

宋应昌和郝杰又是吃了一惊,李如松为人非常傲慢,郝杰和他相处是最久的,虽然受不了,但也多少了解他的为人,不与他一般见识。

但宋应昌身为经略,但和李如松接触的短短几天中,己经非常不愉快。好家伙,宋应昌身为经略备倭大臣,李如松第一次见他时,甲胄不全,只是身着一套便服,对他礼仪也不注重,可说是在宋应昌心中留下了非常恶劣的印象,只是因为要靠李如松打仗,宋应昌才无可奈何。

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会去主动迎接一只军队的到来,这真是奇怪了。宋应昌和郝杰都是心中不悦,以自己的身份,哪能去迎接一个官职与他们相差很远的武将?只不过李如松说出这样的话,他们也不好反驳,只好不情愿地随李如松下城了。

到了城下,只见山西镇的军马己经列队完毕,数千骑兵排成整齐的方阵,一杆杆的黄字大旗,随风飘扬着,整只军队,有一种无言的威力。旁边站满了对着他们指指点点的各镇军兵,议论声不绝。

李如松面不改色,宋应昌和郝杰是越看越吃惊,走到面前就可以发现,这只军队,都是一人双马,不说每个骑士身披铁甲,人人高大魁梧,装备精良,就是他们身下的战马,也是活蹦乱跳,都是良马。整只军队虽是无言站立,然后压迫力惊人。而且数千军马都是一动不动,只余刺骨寒意中人马不时呼出的白气,显示出五寨堡军队严谨的军纪。

不说宋应昌与郝杰等人动容,就是李如松身旁的五弟李如梅,也是看得惊疑不定,他一直以为自己辽东兵马甲天下,没想到与五寨堡军队一比,还是隐隐落于下风。

在各人打量五寨堡军队的同时,黄来福却是眯着眼睛打量身后不远的辽阳城,和九边各镇的镇城一样,辽阳城也是建设得非常厚实高深,城周数里,全以青砖包砌,并拥有多个城门。城墙上的垛口中,放置有火炮无数。

由于平朝鲜,大明各路军马在这里集合,因此这里又成为重要的后勤基地,无数的粮草辎重,军械物质,运往里,众多的民夫忙碌不停,一股硝烟的味道,己经可以闻到。

第151章 妖言惑众

黄来福见李如松连着几个高级文官样子的人一起走来,大喝了一声:“全体下马。”

在一道道的传令声中,数千人整齐下马,令行禁止,又是让旁边观望的众将叹服。

等李如松等人走得更近,黄来福也是下了马,大步迎了上去,他走到李如松的身前,一撩斗篷,单膝下跪,双手抱拳,大声道:“末将山西镇副总兵官黄来福,见过提督李大人,请恕末将甲胄在身,不能全礼。”

李如松虎目扫视了黄来福身后的五寨堡军队一眼,微笑道:“黄将军不用多礼,起来吧。”示意黄来福起来。

接着李如松又为黄来福介绍身旁的宋应昌与郝杰二人。

听说是这样的两位大员,黄来福不敢掉以轻心,忙又施礼道:“末将黄来福,见过经略宋大人,见过巡抚郝大人。”

宋应昌与郝杰二人早在仔细打量黄来福了,见他英气勃勃,年不过二十多岁,二人心下暗暗诧异他的年轻。宋应昌道:“黄将军一路前来辛苦了,请起吧。”

黄来福大声道:“谢大人。”

宋应昌见黄来福礼仪周全,不似李如松那些飞扬跋扈,不由暗暗点头。同时又心下奇怪,看黄来福这么的一个典型武将的人,为什么屯田如此厉害?

不说宋应昌与郝杰二人打量黄来福,黄来福也是在暗暗打量二人。早在来辽东之前,他己经查阅过笔记本电脑中相关的朝鲜之战资料,相关的战役及人物等,都有作过查阅。

宋应昌与郝杰二人自然也在查阅中。

眼前地这位经略备倭大臣宋应昌貌不惊人。看上去只是一个很普通地中年文官。还有点沉默寡言。不过黄来福知道他深通韬略。熟知兵法。是个处事稳重地人。当朝兵部尚书石星几次请战。想亲自领兵去朝鲜。不过都被万历帝拒绝了。而派遣宋应昌领军入朝作战。可见宋应昌在万历帝心中地地位。

至于宋应昌旁边地郝杰。也不是个普通地人物。郝杰原为都察院监察御史。万历十七年时。他以右佥都御史地身份巡抚辽东。万历十九年春时。辽东总兵李成梁部下李宁。在一次领军出击时大败。数千将兵死伤大半。李成梁不但不追究李宁临阵脱逃之罪。反而上书请功。郝杰立即写奏章。向皇帝直言真相。

事情败露后。李成梁不得不引咎辞职。郝杰则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协理京营戎政。升任右都御史。在援朝之战时。郝杰还非常注意收集日本地情况。于万历二十一年时。编写出《日本考》一书。全书共分五卷。内有日本国图。倭国事略。历史沿革。字书歌谣。文辞歌赋等内容。不但为当时大明朝堂决策时提供了重要地参考。也成为后世研究中日交流史地权威之作。中华书局多次重版发行。也是个极厉害地人物。

见过宋应昌与郝杰后。李如松又为黄来福介绍自己身旁地五弟李如梅。李成梁一共有九个儿子。当时人称李家九虎将。长子李如松。次子李如柏。三子李如桢。现任指挥使。后镇辽东。四子李如樟黄来福也见过。五子李如梅。就是眼前这位。其余诸子李如梓、李如梧、李如桂、李如楠等人。后来最少都是官至参将。

此时黄来福看向李如梅。见他头戴八瓣帽儿铁盔。身披虎头连锁铁甲。这样大寒地天气。甲上己经结了一层薄冰。身材粗壮。年在三十多岁。口中不时呼出白气。看起去就是一个典型地边关虎将。

听大哥这样说。李如梅抱拳大声道:“防海御倭副总兵官李如梅。见过黄将军。”

在此次的东征朝鲜国中。李如松为提督。李如柏、李如梅、黄来福三人同为御倭副总兵官,因此李如梅以平级见黄来福。并不时打量他。

黄来福心想原来这人就是李如梅,也是抱拳施礼道:“原来尊驾就是如梅将军,来福早己久闻大名,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

被黄来福这样一说,李如梅也感得意,裂开大嘴笑了。

最后是李如柏走上前来,笑道:“黄将军,我们又见面了。”

二人早在宁夏城便相熟,当下二人见过礼,举止间颇感亲热。

众人寒暄完毕,宋应昌吩咐李如松好生安置黄来福,又慰问了黄来福几句,然后他与郝杰进城去了。

李如松吩咐李如柏及一个后勤兵官,为黄来福安排营地。

辽阳城内是免谈了,就是在辽阳城的四周,也是扎满了大军的营地。要想找个地方扎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大军扎营,人马都需要饮水,所以需要靠近水源驻扎。最后李如柏的家丁们,在辽阳城北的太子河边找到了一处安营扎寨的地方,总算可以将黄来福这群兵马安置下来。

在城外众军马各色眼神中,黄来福领军去了。

辽阳城北,太子河边。

十二月的东北寒风刺骨,就算地上没有雪,但士兵们靴子里出地脚汗在夜间也能结成冰。太子河上,早己结满了厚厚的冰,此时在河边,己是一片的人叫马嘶,热闹无比。

头脸包个严实,只露一双眼睛,戴着皮手套,身上穿着厚厚呢绒军大衣地五寨堡辎兵及辅兵们,他们早己破开河边的厚冰。一边口中吐着浓厚的白气,一边喊着口号,往来河边,一桶桶地担着飘浮着大块冰块的水,用于人马的饮用及准备饭食之用。

虽经过大明数百年的开发,不过辽东之地还是地广人稀,就是这镇城不远的太子河边,都颇有一些北大荒的气象。河边满是蓬勃丛生的野草,那厚厚地树叶和草秆,不知道有几百年历史。河边破开的冰口上,不时跳出一尾尾肥大的鱼,引起五寨堡士兵们地一阵阵欢呼。争先恐后地去抢鱼。

东北平原,确是土地肥沃,那黑油油的土地,比山西的黄土地肥沃多了,就算眼下是小冰河时期,常年不降雨。使辽东农业,同样受到沉重的打击,但自然条件,还是比五寨堡等地优越得多。

离河边不远的一块平原上,掌管后勤的何如镇,正大声地喝令着,指挥着各军士们安营扎寨。野外扎营,五寨堡军队早己训练熟练,加上不久前有平宁夏时千里扎营地经验。因此五寨堡军队扎营的速度非常快,只用不了多长时间,几千人的营地。便驻扎完毕,营地规范完善,攻守兼备。

而由于辽东之地酷寒,所以比起在宁夏镇,营地扎得更为厚实,炭火、热水等,准备得更为充分。军中的军医们,也是不断巡视各处,防止士兵们被冻伤。

黄来福身旁的李如柏不由看得暗叹不己。从扎营这点就可以看出,五寨堡军队之精,连辽东铁骑也比不上。

“辽东这鬼地方,也太冷了吧?”

黄来福身旁的杨小驴不时蹦跳着,晋西北的五寨堡虽然也冷,不过辽东更冷,而且比起五寨堡的干冷,辽东这地方,处处透着一股阴冷。让人全身不舒服。杨小驴感觉自己的脚己经冻得麻木了,而且感觉湿漉漉地,要不时蹦跳几下才舒服。

“这小子,己经是两个孩子地爹了,举止还是稳重不了。”

黄来福没好气地白了杨小驴一眼,骂道:“你小子,不让你来,你要抢着来,来了。你又抱怨个不停。早知道你这样,我就让大忠跟来了。”

杨小驴忙嬉皮笑脸地道:“别别。少爷,我不抱怨了还不行吗?您千万别让我回去,否则的话,我要被大忠笑死了。”

杨小驴和江大忠同为黄来福地心腹家丁,不过自黄来福穿越后,几年过去,现在的江大忠,己经是游击之衔,特别是从宁夏回来后,不出意外的话,很快又会升任为参将,而杨小驴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守备。

他还指望着这次的朝鲜之战,他立下大功,好与江大忠平肩呢。如果被黄来福骂回去的话,他也没脸回去见人了。

见杨小驴这个样子,黄来福哼了一声,懒得理他。

旁边的李如柏笑道:“这位杨小哥说得不错,辽东之地,确是阴冷,初到辽东的人,总是不习惯。特别是脚足之地,一个不小心,便会冻坏。不过我辽东有三宝:人参、貂皮、草(乌拉草)。这草虽是野生,然后无筋无节,异常绵软,锤熟后垫藉鞋内,冬夏温凉得当,其功用与棉絮同。黄兄弟不嫌弃的话,兄弟我便命手下送一批草来,以供山西镇大军使用。”

秋天的辽东,是草成熟地季节,李如柏每年都收获了不知多少,此时便卖黄来福一个人情。

黄来福知道李如柏是辽东当地人,土生土长,对如何度过这东北的寒冬季节,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当下便道:“如此,小弟便谢过李大哥了。”

李如柏亲热地道:“早在宁夏城,兄弟我便与黄兄弟一见如故,都是一家人,何必客气。”

他想起一事道:“对了,我大哥有过吩咐,黄兄弟扎营后,便与兄弟一起进辽阳城,我大哥将会设宴款待,以为黄兄弟接风洗尘。”

他才说到这里,忽然一个家丁骑马急急而来,李如柏认得他是大哥李如松麾下一员亲随,他正奇怪,就见那家丁下了马后,急步来到黄来福及李如柏二人跟前,叫道:“两位将军,提督大人急召你们议事,快随职下前往辽阳城内。”

李如柏很是奇怪,他认得那位亲随,就道:“常胜,出了什么事,这么急?”

那个叫常胜的亲随叹了口气,道:“军门以祖将军妖言惑众,动摇军心,要召集众将,当众责打他,任谁求情都没用。”

李如柏呆了半响,最后也是无言地叹了口气。

李成梁经营辽东多年,拥有家丁达万人,被称为辽东铁骑。这万人中,分别由李成梁旧部,各家将,各儿子们统管。李如松领有最多,有三千人,此外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桢,李如梧等人。还有李成梁的心腹家丁祖承训,查大受等人也领有千人。

那亲随口中的祖将军就是祖承训,作为跟随李成梁最久的家人,祖承训身经百战,可说是一员勇将,以前面对数万蒙古人都没有一丝畏惧之色,不过七月自朝鲜战败归来后,他却一反常态,处处言及日军的可怕,说他们战力强悍,而且外形怪异,有如魔鬼。当时地日军,打扮与中原军队大不相同,特别是他们的将领,多着几个牛角的盔甲,和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牛头马面很相似,第一眼见了,确是会吓一跳。

不过祖承训自己害怕不要紧,还到处宣扬,搞得辽阳城的援朝明军们也是心下惴惴,今天下午时,李如松发现这个情况后,不由大怒,便要当众处罚祖承训,以阻止这股妖风。

李如柏心下暗叹,大哥越来越不近人情了,你处罚别人不要紧,只是祖承训跟了父亲这么多年,你处罚了他,难道不担心父亲难过,还有各家人们寒心吗?

不过李如柏知道大哥不会听自己的,而且他对这个大哥也是心怀畏惧,他能做的,只是长叹几声罢了。

当黄来福带着杨小驴等几个家丁,随李如柏,那个李如松的亲随来到辽阳城时,天色己是暗了下来。进了城,众人直接进入城内李如松的帅府中。

宽大地大厅上,点着几支巨大地烛火,使厅内明亮无比。此时在厅的两旁,己是站满了援朝地各将,个个身着铁盔铁甲,神情严肃。而宋应昌与郝杰二人,也是身着大明文官服饰,坐在上首一旁,二人都是沉默不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当黄来福和李如柏等人进去时,各将的眼神都是向他们看来,坐在正位的李如松脸色深沉,见二人进来,只是略一点头,黄来福和李如柏向李如松行了一礼后,默默地站到一旁。

黄来福放眼看去,只见厅的正中跪着一个年在五十开外的武将,虽是跪着,但黄来福可以想象出他身材的魁伟粗壮,满腮虬髯,脸上颇有风雪之色。

此时他的神情颇有些怨恨委曲之色,不过只是紧闭着嘴巴,跪在冰冷的地上,不发一言。想必这人就是要挨打的辽东副总兵官祖承训了。不过黄来福也可以看出李如松略给他留了些脸面,还不至于在城外众小兵们面前责打他。

李如梅看了看祖承训,又看了看自己大哥李如松,李如松早己知道他想些什么,一摆手道:“敢为祖承训求情者,与他同罪。”

立时李如梅的嘴巴又紧紧地闭上。

李如松冷哼一声,对跪着地上的祖承训厉声道:“祖承训,你妖言惑众,动我军心,你可知罪?”

祖承训咬牙道:“末将知罪,任凭提督大人责罚。”

李如松道:“好,左右,给我拉下去,重责祖承训五十军棍,如有下次,定斩不饶。各将也要引以为戒!”

几个如狼似虎的彪形大汉不由分说,上前拉了祖承训就走,很快,大厅外沉闷的军棍声就卟卟响起,夹着祖承训的惨哼声,显然是真打,不是假打。

厅内众将都是听得竦然,这祖承训是李如松老爹李成梁的心腹家人,李如松都敢这样打,换成别人如何?连宋应昌与郝杰二人都是脸色郑重。

第152章 戚家军后裔、兵力分配

李如松当场责打祖承训。对众将的心理威慑力是非常大的。不过在第二天近中午。也就是2日时。李如松却是领着众将。一起迎接最后一支来到的队伍………浙兵吴惟忠部四千人。

除了黄来福因为知道历史。所以有心理准备外。余者的众将都是目瞪口呆。什么样的大神。能让一向傲慢。将谁都不放在眼里的提督李如松大人亲自领着众将出来迎接?好象只有昨日的山西镇副总兵官黄来福享受过这种待遇。没想到又来一个了。

众将交换着眼神。窃窃私语着。李如柏、李如梅兄弟二人也是低声议论着。讨论着大哥的转性。

天寒地冻。冰风刺骨。如果没油脂。只要肌肤裸露在外。很快便会被寒风拉开一道道口子。不过李如松还是如一尊雕塑一般。一直挺立不动。好象他的皮是牛皮。再冷的风对他也是无能为力一样。众将见提督大人如此。也是不敢稍动。

一直到了中午时。只见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一杆杆旗帜。慢慢的。一队队整齐的兵马向城下而来。越走越近。一片血红。黄来福看得很清楚。只见这只军队身着统一地红色鸳鸯战袄。官兵身上携带地武器和五寨堡军队极为相似。狼筅。长枪。鸟铳。藤牌。长牌等。简直就是五寨堡军队的翻版。

不。应该是说。五寨堡军队是这只军队的翻版。因为黄来福的练兵方法。就是来自这只军队的前身…………戚家军!

这只军队整齐而来。带着一股强悍的威势。虽从军官到士兵。每人都是步行。然后那股气势。却是决对不会输于任何披甲的骑兵。

走到跟前。就可以看到。这只军队的全体将士。个个都是满脸的风霜之色。很多人的脸上。眉毛上。鬓发上。还有身上地衣裳。都结了一层薄薄的冰霜。每人的口中。都是吐着浓厚地白气。还有很多士兵地衣鞋破损。显然可以看出他们的辛苦。也是。这只军队。一直从浙江。步行几千里。最后到了辽阳城。这其中的辛苦。真是可想而知。

李如松地神情略现出几分激动。带领众将官。大步迎了上去。

那只军队。在几十步外全体停了下来。那种令行禁止地样子。决对不输入黄来福的五寨堡军队。

见李如松这边迎了上去。很快。那边军队中出来一个全身披甲。神情忠厚地中年将领。他急步迎了上来。走到李如松身旁时。他一撩自己身后猩红的斗篷。向李如松单膝下跪。双手抱拳。朗声施礼道:“末将浙江游击将军吴惟忠。见过提督李大人。末将领浙兵四千。奉命前来。全军四千一百六十五人。全员到额。”

李如松扶起他。感慨地道:“云峰不必多礼。你鞍马劳顿。一路前来真是辛苦了。”

吴惟忠凝重地道:“为将者。当上报皇恩。为君解忧。末将领军前来。乃是本份。末将不辛苦。”

李如松点了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来。云峰。我来给你介绍列位东征将军。”

李如松带着带着吴惟忠。首先来到黄来福面前。为吴惟忠介绍黄来福:“云峰。这位是防海御倭副总兵官黄来福将军。来福。这位是浙江游击吴惟忠将军。你们二人惜英雄重英雄。相互认识一下。”

李如松之所以为先为吴惟忠引见黄来福。除了李如松赏识黄来福外。还因为黄来福和李如柏、李如梅一样。是此次的三位御倭副总兵官之一。按官职。也理应如此。

黄来福首先抱拳施礼道:“来福见过吴将军。久闻吴将军大名。今日一见。真是三生有幸。”

吴惟忠看着黄来福惊讶地道:“原来你就是黄来福……久闻黄将军屯粮有功。又在五寨堡及石沟城大败虏人。惟忠早恨不得一见黄将军。今日一见。惟忠同感幸会。”

他心下暗暗感慨。没想到名声己是传到江南的黄来福这么年轻。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二人客气了几句。李如松感慨地对黄来福道:“来福你是不知道。我早年在戚帅手下当差。那时候。云峰就己经在戚帅手下十几年了。现今戚帅虽然不在。然云峰还是领着戚家军在江南打倭寇。对倭人。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此次征倭。还要依重云峰及浙兵将士们。”

吴惟忠想起几年前去世的戚继光。也是黯然神伤。

接下来。李如松又为各将介绍吴惟忠。各将都是机灵之人。李如松的话。他们都是听个满耳。哪还不识趣?个个都是对吴惟忠非常亲热。

接下来李如松又亲自为吴惟忠等部准备扎营之所。又为他们调配粮草冬衣等。让他们好好调休。看得各将都是眼热非常。只有黄来福觉得理所当然。

不过说实在。他所部的粮草。此次还是自备。在昨日五寨堡军队在太子河边扎营后。由于供应粮草的五寨堡商贾们落队了好几天的路程。所以五寨堡的各辅兵后勤兵们。昨天起。就大批地进辽阳城购买粮米肉菜等。他们出手大方。衣着保暖华贵。又个个高大魁梧。引起了辽阳城内外军民们好一阵的议论。连宋应昌与郝杰二人听了都是吃惊不己。只有李如松。李如柏兄弟二人见怪不怪。

由于东征朝鲜各军己经全部到达。因此当天李如松和经略宋应昌仔细商议此次入朝大军的部署。并于第二天。也就是万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59年1月27日。向各将公布。

在李如松和宋应昌的布置中。援朝全军四万多人。共分为中左右三军。

其中。以宋应昌心腹。蓟镇都督佥事杨元领中军。

中军下统。参将杨绍先率领宁前等营马兵三百三十九人。都司王承恩领蓟镇马兵五百人。辽镇游击葛逢夏领先锋右营马兵一千三百人。保定游击梁心领马兵两千五百人。大同副总兵任自强。还有大同游击高异。大同游击高策共领大同马兵五千人。蓟镇游击戚金领车兵一千人。中军共一万零六百三十九人。

以李如柏统左军。

左军下统。辽东副将李宁。辽东游击张应种各领辽东亲兵共一千一百八十九人。宣府游击章接领马兵两千五百名。李如梅领义州军八百四十三人。参将李芳春领马兵一千人。参将骆尚志领南兵六百人。蓟镇都司方时辉领马兵一千人。蓟镇都司王问领车兵一千人。宣府游击周弘谟领马兵两千五百人。左军共计一万零六百三十二人。

以辽东副将张世爵统右军。

下统。辽东游击刘崇正领兵马一千五百三十四人。原副总兵祖承训领海州兵马军七百人。原副总兵孙守廉领兵马七百零二人。原副总兵查大受领兵马五百九十人。吴惟忠领浙兵三千人。都司钱世祯领蓟镇兵马一千人。真定游击赵文明领兵马两千一百人。大同游击谷燧领兵马一千人。右军共一万零六百二十六人。

至于黄来福的三千二百山西镇兵马。由李如松直统。虽是三千二百人。不过李如松却是一眼看出。黄来福还有两千的辎兵辅兵们。决对可以当作战兵使用。

中左右三军。加上还有朝鲜军队四千人。全军共计四万三千余人。

在这些军队中。辽东铁骑一万人。还有蓟镇。保定各五千人。以及宣府。大同骑兵一千五百人。还有山西镇三千余人。算是精锐部队。余者。算是一些杂牌部队。还有一些是没有作战经验的临时招募民兵。配上马匹兵器而以。

在武器装备中。此次援朝大军。装备了大量的火炮。有各种佛郎机火炮。大将军。二将军等。还有大量的集束火箭。还有虎蹲炮数百门。以明军的大将军炮为例。炮长两米。重五百斤。可发射七斤重的铅弹。用一辆战车可运载。可在战车上直接发射。援朝大军中。这样的大将军炮就有百多门。此外还有灭虏炮等两百余门。

这些大炮。是历史中明军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吸取了七月时明军进朝作战的失败教训。李如松和宋应昌二人。详细地研究了日军的作战方法。他们的武器装备等。

根据朝鲜方面传来的情报。还有祖承训的汇报的情况。李如松认为。日军的火铳非常厉害。他们在作战时。都是他们称之为铁炮军的火铳队在前突击。有情报认为。明军的火铳除了黄来福的火器手外。余者火铳手。其射程和威力。似乎不如日军的铁炮队。

还有日军的刀剑。锋利无比。除了戚继光原为南兵配置的战刀外。余者明军。似乎也是不如。而且日军此次入朝的军队。都是精兵。又人数众多。不可小视。

最后李如松定下了以大炮对付日军的铁炮队。以黄来福的山西镇兵。还有吴惟忠领的南兵的鸳鸯阵。来对付日军锋利的刀剑。对骑兵冲击应对日军步阵的方法。

一切计议己定。当天下午。李如松和宋应昌领着众将祭天誓师。正要下令全军出发。这个时候。突然一员亲将来报李如松。说游击将军沈惟敬营外求见!

第153章 议和闹剧、大军进朝鲜

说起来,这沈惟敬倒是个奇怪的人物,八月大明决定出兵朝鲜后,当时明廷要探问日方的真实意图到底如何。只是当时兵部尚书石星对日方并不了解,手下也没有相关的人才。

因为石星纳了浙人李茂之女为妾。李茂有一个同乡好友便是这沈惟敬。沈惟敬,嘉兴人,相貌丑陋,本一市井无赖,然而他有一张利嘴,任何事都能说得个天花乱坠。沈惟敬由于不务正业,年到中年,还是到处游荡,最后游荡到了北京,整日在北京的各个窑子里厮混,并与窑子里的大茶壶叫做郑四的交为好友。

郑四曾经在日本对马岛住过很多年,他将在日本所闻所见一一说给沈惟敬听,沈惟敬记在心头,又向由郑四学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