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做千户-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轻松愉快的感觉。

好容易万历帝才止住笑容,问黄来福道:“黄爱卿可有表字?”

黄来福道:“有劳皇上垂询,微臣草字忠明。”

“好,忠明。”

万历帝念了两句,点了点头。他温和地道:“忠明,听说你是军将世家,原以千户替职?”

黄来福听他语气亲热,心下更喜,道:“正是,家父是山西镇五寨堡世袭千户,臣以舍人替职,赖圣上洪福,积功至副总兵官。”

万历帝点了点头:“虎父无犬子,能培育出黄爱卿这样的国之栋梁,你地父亲,居功甚伟,将来朕倒是很愿意见见他。”

黄来福忙跪下磕头道:“臣代家父谢过圣上洪恩。”

在接到万历帝的召见消息时,黄来福就有心理准备,皇帝可能是准备以后重用他了。依大明的潜规则,如一个将官,做到了副总兵官,总兵官的位子,他家中的父母妻儿,极有可能要入京作为人质。

黄来福早就有了这个心理准备,而且对他的父亲黄思豪来说,能进京面圣,是个难得的荣耀。整个家族,以后也都有荣耀的本钱。

第148章 朱翊钧与黄来福的问答

东暖阁内温暖祥和,一点也感觉不到外面就是料峭的寒冬。

此时黄来福才看清了阁内的景色,古色古香的的书架,卷帙浩繁的书籍,墙上黑板泥金的大匾,看来这地方就是万历帝平时处理政事的地方。果然是在家办公的SOHO一族,在这里,没有朝臣无聊的纷扰,可以自由自在地办事,果然是高明。

不过眼下黄来福没有心思关注这个,他整个人的心思,都投入到与万历帝的问答中来。

黄来福向万历帝大至介绍了五寨堡如何发展,还有自己两次与蒙古人作战的情形,听得万历帝津津有味,心中颇有种金戈铁马,飞扬塞外的念头。而且他心中有个微妙的感觉,和黄来福在一起,非常的放松,甚至心中有点懒洋洋的感觉,就好象两个好友在闲谈一样,没有提防,没有拘束,这种感觉是他从来没有过的。

“黄爱卿,听说五寨堡商贾们己经在开发塞外?”

万历帝终于提到了正点上。

“是的,皇上。”

黄来福从历史中知道,万历帝平时似乎不管事,但由于有了发达的锦衣卫系统,天下间的任何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而且如果有什么危害皇权的事,他向来是果断出手,毫不留情,令对手无从翻身。在他面前,最好不要隐瞒什么事,否则给他留下什么不好印象,以后自己前途堪忧,当然黄来福是穿越者的事,打死他也不会说。

当下黄来福坦然道:“现今我大明,人多地少,又灾祸连连,所以各地流民云集。而朔方之地,土地万里,又大多为肥沃之地,弃之孰为可惜。”

黄来福为万历帝介绍了河套地区的一些丰富资源:“仅偏关西面的黄浦川河(准格尔旗明时的旧称)一带。就有可耕之地达百万余亩,上好草场数百万余亩。更不要说整个朔方之地有良田千万,草场无数,如尽数开垦起来,足以养活宁夏镇,延绥镇。山西镇,大同镇等地千万军民,节省国帑无数。”

万历帝听得非常心动,没想到河套之地,竟有如此好处,在他以前的观念中,塞外之地,向来都是一文不名,现在看来自己的观念要改变了。如真如黄来福所说。塞外之地可养活边地数镇军民,那……

当时地情况是。由于北地连连缺粮。所以京师和各镇军队需要地大量粮食都要从长江下游启运。耗费惊人。况且眼下江南之地地粮食都是越来越少。连福建之地。米谷大半都要取足于广东。如果北地都能自己解决粮食问题。那国家地大部分财政危机就将解决。大明地统治也越发稳定。他迟疑了会。道:“只恐虏人紧张。边畔又生。国朝现在。己是无力对塞外用兵。”

黄来福道:“皇上英明。所以微臣想出地法子。就是以商贾为前驱。经营塞外。然后蚕食鲸吞。慢慢光复整个朔方之地。这样国朝不费公帑一文。却能光复祖宗之土。就算虏人有什么动静。损失地也是那些商贾。于我大明无忧。”

万历帝道:“商贾们不会担忧虏人地骚扰吗?”

黄来福道:“皇上担忧得是。不过宁夏之战后。北虏畏我大明如虎。己不敢轻言骚扰。就算骚扰。商贾们地护卫队。也足以击退他们。况且北虏各地酋首皆为见利忘义之辈。只要给他们足够地好处。他们就会于我们合作。毕竟虏人不擅耕种。那些土地对他们也是无用。与其荒废。换取一些好处。他们也是开怀。”

万历帝当然明白黄来福口中地“商人护卫队”是什么意思。他也不揭穿。自五寨堡当地地锦衣卫千户杨大为向万历帝密报了这个事情后。万历帝就一直非常关注。黄来福以这个方法慢慢收复河套之地。万历帝也是眼前一亮。他担忧地只是蒙古人地反应。会不会又引起什么兵祸。他现在是真地没钱了。此时听了黄来福地话后。他放下心来。

担忧一去。万历帝另一个心思涌上心头。他兴奋地道:“经营朔方之地。此乃利国利民之事。黄爱卿只管放手去做。朕会全力支持你。”

黄来福大喜,心中最后一点担忧全部去除,他大声道:“谢皇上,臣定不辱使命,经营好塞外之地。”

万历帝放低声音道:“塞外经营,真的收获如此丰厚吗?那些商贾们如此趋之若鹜?”

黄来福也放低声音道:“皇上有所不知,塞外地广人稀,可利用土地众多。在大明内地,就是百亩之地,官府及民众,也要闹出无数纠纷,而在塞外,就是随便圈占千亩,万亩之地,也是若无其事,怪不得商贾们兴奋无比。”

万历帝更是心动,欲言又止。黄来福明白他的心意,昂然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些商贾们都可大肆圈占土地,皇上身为万兆臣民之主,岂可……皇上如要设立什么皇庄,微臣可代为办理,百万亩之地,只管包在臣地身上。”

大明前期,大明户部库银与皇宫内库不分,皇宫之内要用什么银子,都要通过户部。明中期后,由于国家财政慢慢紧张,户部对皇宫的银子用度卡得更紧。而在这时,皇宫内人员越发众多,太监宫女就有数万,皇子皇孙,更是无数,户部拨给的那些银子,可说是杯水车薪。

所以到了明中期,皇店皇庄兴起,用于皇室地直接经营。到了正德九年时,各地有皇庄土地三万七千五百余顷。除皇帝庄田外,还有一些皇太后及皇太子庄田。不过收入都不高,皇店每年收得的租钱不过数万两,皇庄每年收上来的皇庄子粒银,也不过二十万两。而且这些银子中,如各地有什么灾难,军队粮饷有什么困难,还经常要从内库拨款。

这些所谓的皇店皇庄,一直是当时大明官员们苟病的对象,虽说很多官员们的身家。比皇室还富有。不过站在黄来福的角度来说,他却觉得很正常合理。事实上,就是放在后世,不论是英国,还是日本,还是泰国的皇室们。他们拥有的财富,都是天下之首,更不要说那些富得流油地阿拉伯国家王室们了。

不过也只是黄来福,才能理解这一现象,要是朝堂中地那些文官们,听了黄来福这一建议后,他这天下第一号大奸臣的称号,可就是免不了了。好在此时阁内只是万历帝和黄来福二人,连一干宫女太监。也都是尽数退出,所以不用担心这个事情会泄漏出去。

万历帝看着黄来福那意气风发的样子,心下感慨黄来福确是个经营高手。而不象一个武将。如果只看他的外表,决对是来一个,被骗一个。他微笑地点了点头,道:“如此,便有劳黄爱卿了,一干的事宜,黄爱卿可便宜行事。”

黄来福道:“臣领旨,臣自当尽心戮力,以报皇上洪恩。”

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在黄来福面前,万历帝才敢这么轻松地和他谈到钱的事,如果是别地官员,只要略略提出这种想法,决对是铺天盖地地寻死觅活的进谏。当然,在大明各皇帝中,也只有万历帝,才敢在黄来福这个臣子面前,公然和他谈经营地事情。别的皇帝,是开不了这个口的。

而站在黄来福的角度上,他也是有私心的。

以浅一点的心思来说,看情形,自己以后的官会越做越大,对大明地影响力也越来越深,就不知未来自己及家族的前景如何,多将自己与大明皇室地利益连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来家族地安全就有了更大的保障。就算有一个万一,他经营塞外。将来还可以为自家子孙留一条后路,将来子孙或在塞外逍遥,或在东南亚,澳洲等地逍遥,就算远走美洲,都可以保留家族血脉。

以深一点地心思来说,他之所以事事为大明着想,也是守护这个文明的意思。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要不想自己子孙将来死于流寇的刀下,或是不想自己子孙留一条金钱鼠尾,为满洲人做贱民。大明,决对不能亡。

到了这个时候,万历帝对黄来福更为亲热,他心中盘算以毕,奇怪地道:“朕有一事不明,比起晋西北的五寨堡之地,我各地皇庄,土地更为肥沃。为何五寨堡年年丰收,而我皇庄子粒,却是年年欠收呢?”

黄来福沉吟起来,依他穿越前看过的相关历史资料,还有穿越后详查大明各类史料,各地皇庄经营不善,在于相关的制度有问题。一般掌管皇庄的有太监,官校,庄头,伴当,家人等数十人。这些人为非作歹,肆意加税,奴役庄客,对庄农进行残酷剥削,引起庄农地不断反抗。

再加上事实上皇庄的经营,也和各地民田无一,无所谓合力兴修水利,集体使用耕牛等,还是一样的小农似经营方式,在频繁的天灾面前,也是无力应对。这样的经营制度,能丰收才怪。

最后黄来福叹了口气,道:“一言难尽,臣也要实地考察后,才能提出相关的意见。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如让臣来经营,相关管理,必须改变。”

万历帝道:“朕有意在朝鲜国乱平后,将各地皇庄,交于黄爱卿经营,就不知黄爱卿所说的改变,是指哪一些?”黄来福心中一喜,心想:“皇帝还真对自己越来越依重,连他们的私家产业,都交给自己经营。”

他谢过万历帝对自己的看重,凝重地道:“包税,每年上交子粒银多少,然后皇庄地管理,由臣全权负责,就如五寨堡各庄田一样。否则臣放不开手脚,各地皇庄的经营,便谈不上丰收。”

万历帝点了点头,站起身来,负手在阁内来回踱步,最后他叹道:“国朝支出日增,国用日匮。平宁夏,费银百万,平朝鲜,又不知要费银几何,国库空虚,户部官员束手无策,不知黄爱卿有何妙法?”

他这个问题,其实应该去问户部,只不过户部各大小官员,摆明了都是无能为力,万历帝只希望黄来福有什么妙法了。

看着万历帝期盼的目光看着自己,黄来福的脑子,也是急速地运转起来。大明最大的心病就是财政吃紧,然后这个问题,是从开国初,就埋下的。明太祖制定的各种财政制度,是以当地的小农经济为收税依据,然而几百年过去了,早己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又无法改变。现今大明财政上地死板与混乱,早己达到不可想象地地步。

加上大明官员上下造假,大明收税的依据,黄册和鱼鳞册中地田亩与人口,都已经不再真实,几乎纯属捏造,搞出了明中后期在册人口还不如建国初期的人口,这真是一场笑话。其实以明中后期的经济发展,如果有后世那样良好的财政制度,不要说现今每年几千万两银子的收入,就是一年几亿两的税收,也是非常轻松的事。

解决财政问题一般在于开源与节流,事实上,一个庞大的国家,发展到后期时,想要节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去年九月时,京营的武官哗变,连工部尚书曾同亨都被殴打,就是所谓节流的反弹。

不过在开源方面,也是问题多多。最大的税收方面,田亩子粒,早己不再真实,各地的地主官员,隐瞒土地不报,把税收转嫁到小民头上,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还有各地商税,这其中的利润,都被大商人大官员瓜分完毕。海禁早己解除,然后海贸除了给沿海的官员大海商们增加利润外,国家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还有各地矿山,也被各地豪强及官员占据,国家同样收不到钱财。更可怕的是,这些得到好处的官员商贾们占据了舆论要点,如果国家开征税收,便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弹,动辄以与民争利抨击。

对于财政问题,历史中万历帝以开矿榷税与三饷加派解决。说实在,开矿榷税,黄来福是非常赞成的,事情处理得好,利大于弊。但三饷加派他就不赞成了。

想到这里,黄来福道:“皇上,国用问题,纷繁复杂,一时解说不易。如需长远解决国财问题,臣需好好思量,写个折子。如只需解决眼下的朝鲜用度,臣倒是有一个法子。”

第149章 发行国债的构想

“国债?”

万历帝惊讶地道。

“是的,皇上。”黄来福施礼道:“我大明虽未发行过国债,然在西洋红夷各国,以国债解决国家用度,却也有百年历史,且效果非常明显。我中华取天下之长,西夷之法,也未尝不可为我中国所用。”

近代以来,西方银行界大多是沿用中国古代银行之法建立,比如纸钞发行,基本银行程序等,都是学自中国。不过青出于蓝胜于蓝,经过多年发展,西方银行发展出了许多独到之处,国债制度就是其中一点。在中古晚期,西欧各国家便普遍采用了包税制及国债制,有效地解决了国家政财问题。

以英国为例,从17世纪起,英国建立了国债制度。很快,国债增长越来越快,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为5300万镑,到七年战争时即高达1。22亿镑。总之,英国通过农业革命,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国债制度和税收政策等,使它的资本原始积累以超过任何国家的速度顺利地进行着,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不过国债这个东西有利有弊,需要将来有一定的偿还保障,而且听起来不好听。国债国债,国家欠债,怕是那些大小官员们听后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吧。中国传统的官员都是希望国家库藏满仓,而不是欠个一屁股债。

黄来福之所以向万历帝提起这个方法,原因之一是万历帝是个非常灵活的君主,对他来说只要达到目的,手段问题可以考虑。二是此时的大明包容精神还是非常宽广的,她们并不介意引进国外任何先进的东西,以佛郎机火炮为例,从发现到引进,到完全国产化,到青出于蓝,胜于蓝。不过用了十几年时间。

国债的发行程序对黄来福这个来自后世的商人并不是问题,他简单地向万历帝介绍了一些国债发行的工序,该如何做等,然后道:“发行国债,除可以有效解决国用问题外,臣还有一点考量。”

黄来福道:“古有云。财富如水,国朝到了现在,天下富户巨万,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财富。大部分的人,都是将银子藏于地窖中。这些银子和废石又有何分别?”

“先圣曾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在于动也。大明现在国库空虚,然民间巨量地白银又淤积于窖房之中,只有让银子如人体的血液一样流动起来。才能让国朝气血充盈。”

万历帝听得目瞪口呆,没想到关于银子还有这样一番大道理。这些话语,户部的官员们从来没有和他说过。万历帝以前也想不到,他有种打开一片新天地的感觉。万历帝越发觉得黄来福应该来做户部尚书这个位子。

万历帝精神焕发。道:“黄爱卿所言。真是说到朕地心中去。朕一直听锦衣卫言国朝现在民间富裕。却一直想不到国库为什么越发空虚。国用日匮。原来是有这样一番道理在内。”

黄来福笑道:“所以说。大明现在不是没有银子。而是银子所用不得法。发行国债。可以将淤积于民间地财富为我所用。有效地解决国用问题。而银子流动起来。又可以增加更多财富。让国朝气血更加充盈。”

万历帝满面笑容。在阁内来回踱步。连声道:“好好好。如能解决国用问题。黄爱卿当居功为首。”

他在阁内来回踱步了半响。忽然停下脚步。道:“国债即为债。意味着将来必须偿付。将来朝廷如何偿还这笔帐呢?”

国债这个词难不难听。倒不在万历帝地考虑之内。他关注地。是将来如何还这笔钱款。如果国家借了债。将来却还不上。引起什么民间骚乱地话。大明地脸面。就会被丢个光。这是万历帝必须考虑地。

黄来福暗赞万历帝一眼看到事物地本质。并没有被当前地好处迷惑。他道:“皇上英明。一眼就看出这国债地优缺点。国债确实也是债。将来除发还本金外。还要支付年息。这年息还不能低。否则便吸引不了商人富户购

黄来福道:“国债将来的偿付,一般可用几种方法。如提高各种税收,让民间来支付国债,当然这是竭池而渔,轻易不可取,臣也认为此法不可,否则臣便是国朝地罪人。”

“一种是将国债偿付转嫁到外,臣先前言的开发塞外,也是一种方法,可效防以前的开中引盐法,以土地换国债,臣以武力护卫那些商贾们地安全,他们也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此法运用得当的话,效果颇佳,开发塞外,获利丰厚,且塞外土地众多,足以任我使用。就算将来塞外土地分配完毕,不是还有南洋吗?南洋分配完毕,也有其它地方,这个世界大得很。”

万历帝又是听得目瞪口呆,没想到黄来福的眼界这么宽广,又是塞外,又是南洋的,这又让他看到了中国外新的天地。

黄来福继续道:“最后,还有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朝鲜乱平后,让朝鲜国代偿军费,让日本国割地赔款,以解我军费所用。”

万历帝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他觉得和黄来福说话,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让他气有点透不过来,他说的一言一语,实在是太惊世骇俗了。

万历帝想象不出,一个边镇地军将,怎么会有这样的想象与头脑。

他缓缓地道:“让朝鲜国代偿军费不可取,朝鲜乃我大明属国,一向侍奉甚恭,天朝帮他们平乱,怎么能要他们代偿军费呢,不说朝臣们不答应,就是其它属国,也会寒心。”

黄来福暗叹了口气,古代中国,向来都是要面子多过要里子,这高丽棒子是什么东西。作为后世的他可是明白得很,不过现在朝鲜国上下确是对大明非常恭敬就是了。

明面上黄来福恭敬地道:“皇上英明,是臣愚昧了。”

不让朝鲜国代偿军费,不过万历帝却对让日本国割地赔款,偿付军费,倒是兴味昂然。这是他与眼下大明朝臣及以往的大明皇帝区别最大的地方。

万历帝兴致勃勃地道:“倭人扰我属国,确是应该给于惩戒,不过,日本国国弱民穷,他们有那么多的银子吗?”

黄来福微笑道:“皇上有所不知,我大明民间,特别是江南一带,称日本国为“金银岛”,据臣从一些商贾中得来的消息。日本国每年出口到江南的银子,都在百万两之间,他们的银子多着呢?”

在16世纪后期时。日本就是东方最大地白银供应国,与当时西边的墨西哥一起,占了世界白银流通量地25%,可见日本的白银储藏量之大。就算到了十七世纪后期的1684年到1710年间,日本白银出口总量还在188吨之间,平均每年出口7吨。

万历帝的瞳孔一下子放大了,他的眼睛射出了璀璨的光芒,好半天,他才恨恨地道:“没想到日本人这么有钱……哼。等朝鲜国乱平后,定要让这些倭人赔付百万两白银地代价,以作为惩戒!”

黄来福迟疑道:“赔付百万两银子是不是太少了,依臣之见,最少应该让他们赔付三千万两地白银……嗯,能赔付一万万两地白银是最好的了。”

万历帝又有种呼吸透不过气来地感觉,他轻咳了一声,道:“此事容朝鲜乱平后再说。”

他看向黄来福,道:“朕想过了。发放国债之事,必须谨慎,黄爱卿可写个折子,让朕好好看看。还有,如何说服朝臣,也是个问题。”

说到这里,万历帝脸上现出了忧虑,大明文官的威力,他是经常领教的。只要他们认为是错的。就是前仆后继,宁死不屈啊。万历帝可以想象得到。国债这个东西,首先这名字,就通不过朝堂的那班文官们。

黄来福自然明白万历帝地忧虑,他就是光看史书,也明白这班腐儒们的威力,他低声道:“皇上,如朝堂上不可行,臣可私下联络那些商贾们,为皇上分忧。”

万历帝凝视了黄来福半响,叹道:“或许到时真要如此了。”

黄来福慷慨激昂地道:“为皇上分忧,微臣义不容辞。”

万历帝感动地点了点头,道:“我就知道黄爱卿是个忠臣。”

忽然他想起一事,问黄来福道:“对了,黄爱卿,听说你神池堡那几个矿产经营得不错?”

黄来福道:“托皇上洪福,微臣的神池堡大煤矿及神池堡大铁厂地经营,己经平稳。微臣的数堡包税,神池堡各矿产收入居功甚伟。”

万历帝眼中现出迷茫之色,道:“朕不明白,为什么黄爱卿的各矿产经营平稳,而朕累次想开矿,都有群臣劝阻呢?要知道,开矿可收取税金,矿工还可化为兵,在外可救饥,在内可备用,这是好事啊。”

黄来福想说这些矿产早己被各地官员及豪强们瓜分完毕,己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你下诏开矿,就是绝了他们的财路,他们当然要劝阻了。面上这话当然不能说,只是意有所指地道:“其实微臣初次开矿时,也是阻力众多,当地豪强勾结马贼骚扰,是臣歼灭了马贼后,才顺利开矿的。”

万历帝点了点头,道:“朕明白了。”

黄来福不知道,他这个话语,更坚定了万历帝将来诏令天下开矿的决心。

君臣谈到这里,天色己暗,万历帝有了一套解决财政危机的良法,心情愉快,看黄来福也越发顺眼,他唤进了一个太监,让他在翠华园备下酒宴,他要款待黄来福,那太监看了黄来福一眼,心下暗暗诧异,密谈还不够,还要设宴款待,这姓黄的,也太让皇帝宠溺了吧,面上是恭敬地去了。

万历帝对黄来福笑道:“忠明,来,朕带你去见朕地郑爱妃,她也想见见你。”

第150章 郑贵妃、辽阳城

翠华园在西苑,向为万历帝及郑贵妃休憩之地。

此时,在翠华园的华园阁中,黄来福见到了史书上有名的郑贵妃,只见她年在二十余岁,身戴鸾凤冠,冠上别着金玉四凤花钗,穿着红罗裙褙子,上绣着织金的凤文。

说实在,郑贵妃并不是非常美丽,容貌只是端正罢了。在大明朝,狐媚的女子是不能选秀入宫的。依黄来福对相关史料的了解,郑贵妃之所以能得到万历帝的宠爱,是因为她喜欢读书,和万历帝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能成为他精神上的支柱。如果专以色相迷惑,是不可能几十年都得到万历帝的宠爱的。

华园阁中烧了地龙取暖,旁边又摆着几盘铜盆炭火,使阁内一片的温暖祥和。阁中早摆了一些宴食,出乎黄来福意料的,菜肴并不奢豪,相对于此时大明缙绅士大夫各种筵宴中的大摆排场,算得上是俭朴了。

其中菜肴中,还摆着几盘野菜。明太祖苦寒出身,所以为了教导子孙不忘本,皇家菜肴中,都要摆上几盘野菜,永乐帝第五子朱,还撰了一本书叫《野食》,里面介绍了400余种可供食用的野菜、野果等。

郑贵妃是那种性情较活泼,颇有自己个性的女子,她的全部精力,都是倾注在万历帝的身上,她见万历帝随黄来福而来,神情欢悦,知道这都是黄来福之功,因此她越发对黄来福上眼。*****

在宴中,她不停劝黄来福吃菜,黄来福也是饿了,又可以尝到皇家的菜肴,因此也不客气地放开肚子大吃,丝毫没有把自己当外人的意思。

见黄来福这个样子,万历帝和郑贵妃都是相视而笑。二人不是没有宴请过朝臣。无一不是战战兢兢,哪能象黄来福这样坦然的?不过黄来福这个样子,倒是让二人非常放松。有点酒宴的乐趣。

万历帝和郑贵妃不时地窃窃私语,此时万历帝又笑着向郑贵妃说了句什么。郑贵妃掩口而笑。白了万历帝一眼:“你也算是翩翩美男子?”

万历帝看了黄来福一眼,尴尬地咳嗽了一声。黄来福只当没听到。

郑贵妃眼波流动,含情地看了万历帝一眼,然后对大吃的黄来福说道:“忠明,听说你己经成婚。有妻顾氏?”

黄来福放下碗筷道:“回娘娘的话,我的妻子顾云娘。*乃是从小和臣订亲,算是青梅竹马了,我们两人,乃是天造地设地

郑贵妃笑得如花枝乱颤,万历帝也是莞尔,连旁边服侍地宫女们也是偷笑。

终于,郑贵妃忍住笑道:“难得你一个武将,竟懂得这么多的典故。古有云:家有贤妻,夫无横祸。象黄爱卿这样的国之栋梁,想必你妻子也是个端丽淑德地女子。本宫在宫中没什么说话的人儿。倒是很想见见你这个妻子。”

黄来福道:“微臣谢过贵妃娘娘地抬爱,说起来。我妻子确实是个很不错的女子,知情识趣,讨人欢喜,贵妃娘娘见了她后,定会喜欢。”

三人说说笑笑,这顿饭大家都吃得很满意,在宴中,黄来福说了很多边镇的趣事,让万历帝和郑贵妃都是听得津津有味。

当晚临别时,万历帝和郑贵妃都是赏了黄来福许多东西,在黄来福回军营时,还要几个身强力壮的侍从一起抬去。

由于军情紧急,第二天一早,黄来福就拔营起程,继续率着大军往辽东而去。*****

不过黄来福被万历帝接见的事,还君臣二人密谈,却是很快地传扬开去。此时内阁首辅己是由王家屏换成了赵志皋,不说百官嫉妒,就是赵志皋,也是心下百味杂生。他任内阁首辅以来,还没有被万历帝私下接见过呢,没想到边镇一个武将,却能如此得到万历帝的宠爱,不嫉妒是不可能地。

而五寨堡军队强悍的军容,以商贾车队运粮辎重的趣事,也成为京师百姓一个长久的话题。

辽东镇是九边强镇之一,全镇延袤千有余里,北拒诸胡,南扼朝鲜,东控福余真番之境,地位仅次于蓟镇。全镇原有军兵九万四千六百余员,马匹七万七千余匹。除年节逃故外,现有官军八万一千九百余员,马匹四万三千八百余匹。

这些军马,除了国库拨给的主兵银十六万余两,客兵银四万余两外,还有当地的屯粮,还有各种的民运本色豆,民运本色粮,折色银等,一年需要粮饷近百万两。

辽东镇镇城及辽东都司所在地都在辽阳,在这里,有巡抚一员,此时为郝杰。还有镇守总兵官一员。

自大明决定出重兵远征朝鲜后,自万历二十年八月起,蓟州、保定、山东、浙江、山西、南直隶各军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