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做千户-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许国惊道:“王大人,户部钱粮竟已枯竭到如此地步吗?”
王遴扳着指头道,“去岁地时候,太仓银库岁入银仅三百七十八万七千五百有奇,岁出银则四百三十五万三千五百有奇,加之灾荒所蠲免的税粮及折银,需太仓抵补,亏空一百余万两。户部去年清查诸仓,现京仓仅存粮七百万余石,而岁支官军月粮则达三百万余石,遇闰还需加三十万余石,不足两年之用。”
他的神情显得忧心忡忡:“今年湖广大饥,运往京师的漕粮又要减少。粮储不足,若不早为之处,一旦粮尽,京师何以取给?”
申时行叹道:“国力艰窘,入不供出,不过我辈读圣贤书,正是为君分忧之时。各地的赈济只能让当地官员多想办法了,只是这京师的流民,却不能等闲视之,我当奏请圣上,请放京通二仓,以赈济京师流民。”
他回过头来,道:“我等票拟吧。”
“哼,不是要钱,就是要粮,就没有一刻能让朕省
东暖阁内,“砰”一声,年青的皇帝朱翊钧一拍御案,怒气冲冲地站了起来,吓得一旁的几个当值太监大气也不敢出。
走到阁门口,万历帝呼了一口气,未老先衰的脸上满是疲倦之意。
多事之秋啊,北方旱灾连连,多个地方颗粒无收,地方未晋,临洮战事又起。好容易战事刚抚,流民又是云集。让万历帝一直应接不暇,焦头烂额。更让万历皇帝朱翊钧惊恐的是,连大明地粮仓湖广都发生饥荒,这是国朝未有之事,这大明的天下倒底是怎么了。
每遇灾荒,各地地官员只会伸手要钱,要不就是张口骂人。要钱,要粮,哼,这钱粮难道会从天下掉下来不成?登基十几年了,万历帝发现自己每年都没有省心的事,这皇帝,做得累啊。还有,赈济的事还好说,京通二仓中,总算还有点粮,内阁要求自己开仓放粮,赈济京师的流民,那自己便放粮便是,至于这京通二仓中的粮,吃不到二年,那也顾不得了。
让万历帝头痛的是,言官和各地文臣们又要开始借此做文章了。按中国传统的说法,如果天下出现什么水灾旱灾之类地灾祸,那便是朝中有奸臣,或是皇帝有过失,于是皇帝便要换上素服,不吃荤腥,不近女色,静静地反省自己地过失,严重的还要下些罪己诏之类地。
当然,各地出现灾祸,各地的官员们都是认为自己没问题的,自己都是忠臣,有问题的,肯定是朝中的大臣们,要不就是当今的皇帝有什么过失。这不,新的一波上书潮又开始了,攻击你,攻击他,有的家伙居然攻击到自己的小老婆郑贵妃身上,这是万历帝忍受不了的。
万历帝朱翊钧当然不会背这个黑锅,他也认为自己决对没问题,有问题的,就是那些谏议官,没本事从那些日蚀星变的变化上预测灾祸,所以给他们停俸一年的处分。这下子,更是如捅了马蜂窝一般,各地官员更是纷纷上书,直言皇帝是非,其中就有那个叫什么汤显祖的,言语中更是过份,万历帝当时就把他贬为海南徐闻县典史了。
不过上书的人还是前扑后继,让万历帝无可奈何,多少年来,大明的文官们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万历帝不能有个人的意志。这些年,万历帝已经有些心灰意懒,对文官集团日益疏远,连内阁的阁臣们,都越来越少接见。
万历帝长吁短叹了一会,回到了案前,这时一个太监又小心翼翼地拿着一叠奏折进来,其中有一些还是各地的锦衣卫密报,万历帝会感兴趣一些。
比起文臣们只会诉苦要钱,或是卖直的奏折,这些锦衣卫的密报,会有意思一些,监控各地的同时,还会有一些各地风情描述,让自己不出深宫,便可以掌控天下事。特别是那个啥子的五寨堡,那个小千户黄来福的所作所为,让万历帝每每阅后,都会会心一笑。
前些时间密报上说黄来福在五寨堡的几十万亩土地庄稼长势不错,倒是出乎万历帝的意料,眼下大明这种年景中,能现在这种情形,也算是异类。
此时一叠锦衣卫密报中,就有一份关于五寨堡的密报,让万历帝拿起的同时,不知道为什么,这内心隐隐有一些期待。
打开密报,万历帝看了一遍,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揉了揉眼,又细细地看了一遍,最后他哈哈地笑了出来,猛地站了起来:“好,好啊,好一个黄来福,一个小小的千户,竟有如此能耐。”
听万历帝这样说,立时,旁边几个当值太监的耳朵高高地竖了起来。
万历帝在阁内走来走去,先前的郁闷一扫而空,口中只是兴奋地道:“好啊,好一个黄来福。”
这封关于五寨堡千户黄来福的密报,给了万历帝极大的信心,果然不是自己失德,而是各地官员太无能。在相同的天灾情况下,五寨堡千户所一个苦寒之地都能收获粮食数十万石,不但能满足全堡军士们的需求,还有能力往外输送几十万石粮,而那些膏腴之地却是颗粒无收,这表明什么?那些官员无能,渎职。
如一针强心针般,万历帝脸上的疲倦之意一扫而空,变成神采奕奕起来,他自言自语了一会,猛地站住,道:“传召,锦衣卫都督刘守有觐见。”
他顿了一顿,又冷笑道:“还有,把申时行几人也叫来!”
第53章 各方反应
阁臣们办公的文渊阁,离万历帝平常批览奏章的东暖阁并不是很远。
不过张居正后,后来的阁臣们已是难得进入东暖阁内,平时皇帝有什么事,都是派太监到文渊阁内口传圣旨。因此,此时申时行几人听到传旨小太监的话后,几人都是有些激动。匆匆收拾一下后,便随着传旨小太监一起前去。
在路上时,许国对申时行道:“阁老,您看皇上召见我们,会是什么事?”
申时行沉吟道:“老夫也不清楚,不过多半是为了大明各地赈灾的事吧。”
许国点了点头,很快,几人便到了东暖阁外,当值太监推开门,让几位阁臣进去。申时行曾进过几次东暖阁,而许国和王遴则是第一次进入这个地方,二人不由打量了一下,只见正中有一个“宵衣旰食”的匾额,旁边则是一些排列整齐的书籍卷帙。
在一个红木木架前面,摆着一张御案,上面堆满了奏章。御案旁,就坐着当今的万历皇帝。而锦衣卫都督刘守有则是恭敬地侍立在万历帝的身旁。见申时行几人进来,万历帝目光炯炯地向几人看来。
申时行领衔向皇帝跪下磕头:“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申时行参见陛下。”
万历帝道:“起来吧。”他吩咐左右:“来人啊,给几位阁老搬些椅子来。”
几个当值太监忙搬了几张锦榻来,对从地上爬起的申时行等人道:“几位老先生请坐。”
申时行几人谢过了万历帝,小心翼翼地坐下。许国和王遴都是低眉俯首地坐着。申时行偷看万历帝,见他神情焕发,不知道有什么高兴的事,心下暗暗纳闷。
万历帝开口道:“申时行,你知道朕唤你们来,所为何事?”
申时行道:“臣等愚昧,请皇上明示。”
万历帝道:“把那份折子给他们看看。”
当下一个太监应了一声,将关于五寨堡黄来福那份密折递给了申时行。申时行接过一看,不由身子一震,又细细地看了起来,半响,他不可思议地喃喃道:“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
看到申时行这种失态的样子,许国和王遴都以目光询问申时行,申时行将密折递给他们,道:“你们自己看吧。”
许国还好。王遴看了后。更是失态,他喊道:“这……这是真地吗?区区一个边镇军堡,产粮竟超过了我大明腹心一膏腴州县,还是这种年景下,这……这真是让人不可相信!”
万历帝一直在注意几位阁臣的神情,此时见了几人惊讶的样子,更是心情愉快,他说道:“刘守有。你来说说。”
锦衣卫都督刘守有恭敬地从万历帝身旁出来,笑眯眯地施礼道:“是,皇上。”
他对申时行几人拱手道:“几位大人不必疑虑。此事千真万确,这密折乃是锦衣卫驻宁武关驻所所发,决对不会有错的。”
自从锦衣卫驻五寨堡的密探,得知皇帝陛下对五寨堡这个地方感兴趣后,便如打了兴奋剂一般,更以百信的精神,投入到这个工作去。每每黄来福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以最快的速度,将消息发往京师。
而这封密折是8月26日从五寨堡所发。到9月1日时,就到了京城。黄来福当时去北京替职,虽是骑马,但慢慢走的话,一天不过走几十里路,但如果是驿站地加急快马的话,一天一夜就可以行进四百里,从五寨堡到京城,并不需要几天。
听了刘守有的话后,申时行几人都是心情复杂,特别是王遴,他分管户部,这屯田之事,本是由他主理,但自己户部都没得到消息,皇帝却是第一时间知道了,对于皇帝掌控的这个锦衣卫力量,几个文臣都是百般味在心头。
几个阁臣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王遴小心谨慎地道:“皇上,不是微臣不相信刘大人的话,而是此事太过匪夷所思,区区一个军堡,苦寒之地,前一年还需各地州县挤粮,第二年之时,便可产粮四十多万石,不但可满足自己,还有余力向外输粮,这……老臣实在是不敢相信。”
许国也是抚须,摇头晃脑地道:“王大人所言甚是,老臣也认为此事太过匪夷所思,不如等户部的奏折上来再说。”
申时行见万历帝脸上涌起怒意,打圆场道:“老臣以为,此事事关重大,不如派有司下去察看,如若属实,这当然是再好不过,到时便是大明之幸,老臣便要恭贺皇上了。”
万历帝冷冷地看着几人,半响,道:“也好,户部便派个人下去察看。如若属实,朕到时便要看看那些卖直之辈,还有脸说什么。还有……”他对刘守有道:“五寨堡那个校尉叫什么?”
刘守有忙恭敬地道:“叫杨大为便是。”
万历帝点头道:“你也让他进京吧,朕要亲自问问他。”
刘守有大喜,道:“微臣遵旨。”先前他见申时行几人,公然在皇帝面前质疑自己,也是心下恼火。此时听了皇帝的话,显然还是相信自己的,不由放下心来。而且看皇帝对此事这么上心,对于五寨堡锦衣校尉杨大为的密折,他当然是相信地,想必此事核实后,自己便又会记上一功了。众人出来后,王遴对申时行道:“阁老,您认为,此事是真地吗?”
申时行只是连连摇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他对王遴道:“那个五寨堡千户黄来福,看来以后要注意了。”
对于五寨堡的大丰收,除了京师的皇帝第一时间知道。内阁的大臣们第二时间知道外,就是附近地卫所州县近水楼台先得月,先知道了。
五寨堡大丰收的消息,是在8月28日传到岢岚州镇西卫指挥使刘景春大人那边的,当得知道黄来福区区一个五寨堡,竟能产粮达四十万石后,刘景春大人惊得连脸上的横肉都不停地抖动。
先前在六月份地时候,黄来福和他说不但以后不用镇西卫再供粮。以后五寨堡每年还愿献上粮草数千石,刘大人还以为黄来福当时只是随便说说,毕竟五寨堡以前是个什么地方,刘大人又不是不知道,一个苦寒之地,每年军士们的几千石粮,还要黄思豪求爷爷,告奶奶地从自己卫中拔粮,不过现在看来。这数千石粮草对五寨堡来说。只是区区数目罢了。
真是不可思议,难道现在成为自己义子的黄来福会点石成金不成?再想想那日黄来福和自己商议地岢岚州牧场之事,当时黄来福说自己到时肯定会财源滚滚,现在看来是要成真了。
他盘算起来,明日地时候,便派遣自己的心腹,到五寨堡一趟,如果这大丰收的消息是真的。自己以后不但可以省了每年拔给的五寨堡军士月粮,相反以后每年还可从五寨堡那得到几千石粮食,加上义子说的每年光在羊绒等物上地获利。
那个讨厌地岢岚州知州。以后自己便不但可以不再看他的脸色,相反,如果自己不高兴,还可以给他脸色看,因为以后自己不用再靠他拔给粮秣了,不用再求他了。吃别人地酸软,当你有一天。不用再别人接济时。要不要给那人面子,就由你自己随心所欲了。
心情愉快之下。刘景春大人不由哼起小曲来。
与此同时,得到消息地还有岢岚州知州杨德符,听到这个消息后,杨德符便知道以后镇西卫便会起一些变化,果然,当天下午时,镇西卫指挥使刘景春见到自己时,就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比起以前对自己的笑脸相迎,真是判若两人。
杨德符心情郁闷下,心想:“这五寨堡千户黄来福莫非常是神人不成?自己的岢岚州一年下来,产粮都达不到几万石,他区区一个军堡,众所周知的苦寒之地,竟能数十倍于自己,还真是奇了。”他做下了决定,派个心腹到五寨堡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继续得到消息的,还有偏关的岢岚兵备道大人,山西镇宁武关的总兵大人,各人得到五寨堡大丰收地消息后,都是心思各一,各人不约而同的,都是派出了心腹到五寨堡察看。
太原,山西都司府。
都指挥使刘甫玉大人得知消息后,愣了半响,迅速作出决定,派遣心腹到五寨堡一观,以判断真假。不知为什么,刘甫玉大人对五寨堡的黄来福印象很好。
当时黄来福在年初大力开垦土地时,刘甫玉大人就评价黄来福其志可嘉,不过当时他可不看好黄来福地所为,毕竟大明的年景是摆在这里,而且边镇的土地也贫瘠。没想到秋后结果出来,真是让人大吃一惊。刘甫玉大人也希望五寨堡之事是真的,毕竟大明的卫所作了这么长时间的二儿子,有风头,都被各镇营兵抢去了,除了战力是一个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卫所军地屯田不能自给,造成了地位越来越底下,如果屯田能自给……
当然,除了惊奇地各人外,还有和五寨堡黄来福同样高兴的,那就是身在岢岚州城地顾云娘一家。当听到五寨堡大丰收的消息,顾云是非常欢喜,直为来福哥哥高兴。
顾千户也是呵呵直笑,不过又在意料之中,他是在五寨堡住了几个月的,黄来福在五寨堡所作的一切,他都看到眼里,当时就直觉五寨堡会大丰收,眼前果然如是了。而听到五寨堡大丰收的消息后,他那将顾家搬往五寨堡的心,就更热切了,他心想:“还是五寨堡好,不但前景好,每日还可和黄贤弟喝酒谈心,也是一乐。”
而顾云娘母亲宋氏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是将顾云娘搂在怀里,呵呵直笑:“还是我的女儿好福气,嫁了个好夫婿。”说得顾云娘又羞又喜,直是依在母亲怀里撒娇不依。
第54章 五寨堡手工工厂
公元1590年9月2日,五寨堡。
“弟弟,姐姐又来了。”
下午,黄来福回到千户宅时,他却欢喜地发现,六月份出去的几个姐姐们,今天又回来了。她们此次来,是参加黄来福9月9日的婚礼的。她们一来,千户宅便显得热闹了许多,看得出来,黄思豪和杨氏都是老怀大慰,乐呵呵地直笑。
见到黄来福,几个侄子侄女都是围在黄来福身边,甜甜地叫:“舅舅。”
黄来福笑容满面,道:“好好,你们乖啊。”
大姐黄紫柔坐在杨氏身边,笑嘻嘻地对黄来福道:“弟弟,姐姐们又来了,你高兴不高兴啊?”
黄来福笑道:“当然高兴了,姐姐们能经常回家,陪爹娘说说话,那是最好不过了。”
杨氏在一旁笑道:“你呀,这次回来,不知又要打什么鬼主意了,来福有你这个姐姐在,也算是他倒霉了。”
大姐嘻嘻一笑,不以为意。而二姐黄婉柔和三姐黄璧柔则是坐在一旁微笑。
大姐黄紫柔道:“姐姐在八角堡可是听说了,这次五寨堡大丰收,得粮几十万石,当时你姐姐还好,你姐夫听了,可是非常惊异,说五寨堡和八角堡同样一个小地方,竟能产这么多的粮,他怎么想都想不明白,这次你的婚事。他说8号那天。一定要来看一看,一是来喝你的喜酒,二是看看这五寨堡到底是怎么回事。”
黄来福道:“姐夫他好吗?”
大姐道:“有什么好的,他一个穷守备,每年拿着一些干饷,一直就是那个鬼样子了。”
她叹了口气,道:“唉。还是五寨堡好啊,越来越繁华热闹了,不象八角堡那个鬼地方,冷冷清清的。看来看去,就是一些穷军汉,你姐姐想砌牌时,连找个台的人都找不到。”
黄来福三个姐姐中,大姐黄紫柔是嫁与八角堡的守备徐学世,八角堡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千户所,因地处山西镇极冲之地,便设有一个守备防之。而二姐是嫁与保德州守备李应春,三姐是嫁与神池堡守备田大付。这些地方离五寨堡都不远,快马一天就可来回。
黄来福心中一动。说道:“大姐在八角堡也是无聊,不如以后搬回五寨堡。岂不是更好,还可陪陪爹娘,你也知道,弟弟我整天忙着公务,也没时间陪伴二老。”
大姐一拍大腿道:“你看,人说姐弟连心,果然不错。你姐姐这次回来。就是打定了主意。要将那个家搬到五寨堡来,姐姐这次来。就不走了。”
黄来福喜道:“那感情好啊,家里人多一些,就更热闹。”半响,他迟疑道:“只是,姐夫他同意吗?”
大姐不以为然道:“他有什么不同意的,那个家,就是你姐姐在作主。我同意,你等于他同意了。”
黄来福笑了起来,道:“姐夫是个老实人,你可不要欺负他。”他知道姐夫家中公婆随和,姐夫人又老实,那个家,确实就是大姐最大。
大姐嘻嘻地笑了起来,引来杨氏地一阵笑骂,说大女婿娶了她后,算是倒霉了。
黄来福又建议二姐和三姐搬回来住,二人都说有这个意思,
大姐道:“弟弟,你可想过没有,如果大家都搬回来住,那这个家,可就住不下了。”
黄来福道:“我也想过,这个家现在确实是拥挤了些,不过眼下正好秋时,那些屯丁们正闲得无聊,到时,便将他们招来修葺房子,反正现在家内也不缺这些钱粮。”
大姐吃吃而笑,指着黄来福道:“你看,财大气粗地人说话就是不一样,有这个弟弟,姐姐是吃定了。”
众人都笑了起来,杨氏笑骂了大姐一句,也道:“到时可将那些亲家们都叫来一起住,这样人多热闹。”
众人说了几句,黄来福看到三姐神情似乎有些不好,便留意上来,心想三姐有什么心事,自己抽时间问问,不会又是夫家欺负她了吧?
接下来众人说的便是黄来福的婚事问题,依明制品官的婚娶,除了要具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及聘约的条件外,婚姻过程还必须依照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的程序而行,六礼齐备,婚姻关系始告成立。
这些事情,黄来福也不懂,又要忙于秋收和练兵之事,自己的婚事筹办等,便交给二老了。现在几个姐姐来了,正好帮忙。
议论了一阵黄来福地亲事,最后大姐拍了拍手,道:“好了,好了,谁要打马吊的,都来台了。”立时母亲杨氏,二姐,三姐都围了上来。
感情家中几个女的又要开始打麻将了,不过黄来福却不能玩,他事情多着呢。
现在黄来福的时间安排,一般上午在较场带着军士们操练,练习队列旗帜号令等。下午,便在五寨堡内巡视,忙于其它地事情。
有时上午时,黄来福也不会在较场内,反正副千户何如镇是个老实的人,虽不聪明,但贵在做事认真负责。黄来福将营操的事情交给他,放心。反正现在有练兵小册,黄来福不需要谁创新,只要按着小册子,一丝不苟地训练就是了。
“大人,这民器作坊便是如此,您看,可还满意?”
从千户宅出来时,黄来福便去巡视五寨堡民器坊。
8月初时,黄来福吩咐刘天禄刘总旗将五寨堡的工匠们分为民器坊和军匠坊。军匠坊就在原地,而民器作坊则在离军匠坊一个不远的地方,原是堡内的一片荒地池塘。不过这里干枯了。便拿来建厂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里盖起了一个厂房,里面有场地,仓库,食堂等,专门打制五寨堡各个农场需要的各种水车,梨器等物。
里面有二百人。分为监管,管事,工匠和工人等,监管、管事和工匠的报酬会高些。工人略低。当然,民器作坊的各种奖励机制和各个农场一样地,谁不认真干活,都要受到惩罚。而干得好,就会受到奖励。
五寨堡民器坊由刘天禄刘总旗兼任管理,不过由一原军匠小旗孙天正担任管事,事实,这里主事地就是孙天正,刘总旗忙着军匠坊地事,一天到晚。就是忙得团团转,根本没什么时间来五寨堡民器坊转。
当黄来福带着几个家丁们进入这里时。只见这里的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做着事,大家都是聚精会神,一些监管们,则是在一旁巡视,虎视眈眈地看着各人。事实上,不需要监管的监督,各个工人们干活都很努力。
五寨堡民器坊的工匠们。一些是由原军匠坊的军匠们分流过来的。这些人,现在大部分都是五寨堡民器坊的工匠。监管,管事们。
他们是对千户黄来福最感恩地人,又是最先体会到奖励机制好处地人,干得好的人,按计件地话,最多一人每月可以干到二石多地月粮。想起以前做军匠时,拼死拼活,每月只有二、三斗的月粮,家人饥寒交迫,每天都吃不饱,他们分外珍惜现在的好日子。
而其它的工人们,许多人是堡外各地的民户,或是各地来五寨堡的流民。这些人,或许很难有原先五寨堡军户们和军匠们对黄来福的感恩之情。不过在五寨堡民器坊严格的奖惩制度下,他们也只能是尽力干活。
而且比起以前一年到头死干都吃不饱的日子,现在在坊内,只要努力干活,就可以吃饱穿暖。再加上坊内的工匠时时向他们灌输各种危机感,什么今天堡内又来多少流民了,什么哪里又遭灾了,什么哪个地方又整村逃难了,如果不好好干地话,五寨堡有的是流民工人。
想想以前在家里地苦日子,现在的活总比地里轻松,每月又有保底的五斗月粮,只管让你和家人吃饱。而且干得越多越好,就奖得越多,所以各个工人们,都很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当黄来福进入五寨堡民器坊内,各人只尽埋头紧张干活,没有人东张西望,更有许多人没有注意到黄来福的进入。只有一旁的管事孙天正看到了黄来福等人,忙迎了上来。
在孙天正的带领下,黄来福巡视了五寨堡民器坊各地,干活地场地,食堂等。说实在,这个民器坊有点类似后世地小工厂,很多地方,都很简陋,工人干活时都是在长长的大房间里,席地而坐,东一堆,西一堆,各人都是手工忙碌着。
不过此时地民器坊,在大明晋北地区,算是大作坊了,就算在此时的江南地区,象这种几百人的手工工场,也不是到处都有的。事实上,比起大明各地,大部分是家庭手工作坊,象五寨堡民器坊这种专门的手工工厂,已经算是很先进了。
而食堂,则和各个农场一样,就是一个大大的房间,摆着一些桌椅,由一些军匠家属们在这里经营,卖一些饭菜之类的,还有一些工人的家属也是在这里帮忙,每月挣一些钱花。
饭菜品种还是很多的,有面条,有米饭,有鱼,有肉,有青菜,胡萝卜等。不过黄来福发现了一点,就是相对军匠们,工人们都吃得很节省,尽量不吃肉,多吃饭,菜也只是打些青菜之类的。还有许多工人们出厂回自己租住的地方,和家人一起吃。
至于住房,五寨堡军匠们是在堡内有房子,虽以前是一些破房子,但经过几个月后,已经人人都基本修葺了一番。而一些工人们,则是要租住原五寨堡军户的房子,由于来五寨堡的商贾流民们越来越多,五寨堡的房价已是节节上升。
黄来福在考虑是不是修盖一些工人房舍,让这些工人们,有一些比较便宜的房舍住。而且以后,五寨堡的工厂只会越来越多,这工人房舍的事情,要提上事宜了。就象五寨堡各个农场一样,每个农场,就有一处屯丁房舍,供屯丁们和一些家属们居住,里面不收,或是仅收取少量的费用。
不过显然在堡内,已经没有地方建五寨堡民器坊的工人房舍了,五寨堡人越来越多,地方又太小,看来自己应该将五寨堡民器坊迁移到堡外去,而且以后有工厂,也应该放到堡外去建。
堡外的地方可说是应有尽有,适合建厂,就是有一点,安全问题。五寨堡靠近边塞,万一哪天,蒙古人来抢劫怎么办?除了加强自己的武力之外,看来,城墙,到时也应该扩建了。
看过五寨堡民器坊,黄来福带着满脑子的考虑,在管事孙天正的恭送下,离开了这个五寨堡第一家民用手工工厂,又到了离民器坊不远的五寨堡军匠坊。
这里有军匠军夫二百多人,相对于民器坊较为安静,这里叮当作响,热闹无比。军匠们正在认真打制着一些盔甲兵器。见了黄来福后,刘天禄刘总旗忙迎了上来。
黄来福问起了这个月的工作成绩,刘总旗言道这一个月已经打制盔甲三副,铜把手铳五把,腰刀和长枪共二百把。至于鸟铳,刘总旗偷偷地尝试了一下,一个月下来,经过努力,总算制成了鸟铳一门,试射后,质量不错。
黄来福点了点头,这个成绩已经不错了。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上记载:“鸟铳原孔甚小,用钢钻钻之,一日钻寸许,至底为止,一月钻光为上。”
依明时的技术,鸟铳,俗称的火绳枪,制作是很不容易的,上面只是钻膛枪管的部份,光这道工序就要一个月。如果考虑枪管锻造,接合,扳机组等处理等其它工序,造一根鸟铳,总共大约要2个月时间。当然,有军匠上千人的话,熟悉的话,专门制鸟铳的话,可以平均月产4支,但是一批的流程至少要一个月才行。
黄来福道:“军器的质量一定要注意,决对不可有任何问题。”
刘总旗恭敬地应是。随后他又诉苦,说是库存的熟铁快用完了。还有制作兵器的各种原料,库存也不多了。
黄来福沉吟起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铁等原料,自然不要想造兵器。不过这铁,去向谁买呢?想想下大明的一些资料,此时大明民间经营铁的风气应该很浓厚。
依大明的铁器买卖制度,明初时,管理较为严格,大部为官营铁冶所,生产的铁绝大部分送往军器局和宝源局及有关官府手工业作坊。但宣德以后,官营铁冶所迅速衰落,大部分都停闭了,到万历时,连大明最大的官营矿冶所,遵化铁厂都破产了,取而代之的,是明中叶后广泛存在的各民营铁冶作坊。
这些民营铁冶作坊,经官府同意后,只要缴纳一定的矿课,就可以开采。也因此大明民间经营铁器的风气极为浓厚,哪里有铁出产,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