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做千户-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寻找草场,居游不定。

而羊舍圈养,只要饲草准备好,再搭配营养饲料等科学方法饲养,羊只的生长速度将成倍增长,估算羊羔半年左右即可成大羊,出栏周期将大大缩短,而且每年出栏的羊死亡率还可以大大降低。而依此时的经验,如在外面放牧,羊出栏时间一般要一两年甚至两三年。哪种方法效果好,一看便知。

这些在后世都是些普通的常识,不过不说何副千户等人不明白,就是老羊倌黄大粱也不明白,他放了几十年的羊,在他来看,放羊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有草,就放着呗,为什么要圈起来养呢?

不过这是黄大少的意思,他可不敢说什么,而事实也证明了,黄大少不论做出什么决定,到了后来,都证明了他的正确性。既然这样,自己又想那么多做什么?大少吩咐怎么做,就怎么做呗?

※※※

黄来福在马蹄坡羊圈巡视了一番,大致还是满意的,只是此时羊圈还没有完全建好。饲料也没有完全准备好,有一段时间,还需在外放养。

这些小羊两千只,每只购买来时一只羊花银四钱,两千只就是八百两银子。估计每饲养一只羊,单项成本需1钱,不过差不多羊长成后,每年每只羊,可有羊毛三十斤,约价二两。还有羊绒,羔羊,羊粪,羊肉等也是收成的一部分。

让黄来福遗憾的是,自己买不到藏羊和大尾羊种,特别是西方的大绵羊,这些羊不但脂多肉美,而且毛发浓厚,可作为呢绒的原料,自己将来可以在五寨堡搞毛纺业。

九边一带,对棉花棉布的需求庞大,不过棉花一般只在中原一带种植,自己离货源太远,如果运输来加工的话成本太大。还是呢绒毛纺业比较适合,就靠近内蒙货源处,而且呢绒比起棉布来说,少了臃肿,但保暖性却一点也不差,大有前景。

眼下的羊可说除了吃一些羊奶,还有一些羊肉外,用处不大,那种好羊,以后再说吧。

不过五寨堡内虽然养猪,养羊,养鸭,却没有养牛。牛对于五寨堡来说,用处不大,而且大明明文规定不能轻易宰杀牛,那些奶牛,暂时又用处不大。养牛,对黄来福可以缓一步说。

站在山坡上,望着山下的风景,黄来福豪迈地道:“现在只是养羊两千只,将来还要养羊一万只,甚至是十万只,五寨堡,要成为晋北的粮仓,也要成为晋北的牧场。”

顾云娘脸放异彩地看着黄来福,何副千户只是一个劲地吸气。这些时间,在黄来福对他的冲击已经是一次又一次了,他的心理有些承受不了,他喃喃地道:“太多了,能不能少一点?”

黄来福身旁的渠源锐倒是神情平静,虽说黄来福花的都是他的钱。

渠源锐:“大少,花了我这么多银子,推荐票应该送一张吧?”

黄来福:“……”

第26章 刘玉梅喂猪、黄来福盘点(3)

千户宅内,晚。

“来福哥哥,喝杯茶歇息歇息。”

在黄来福的房间内,顾云娘端来了一杯茶,对忙碌个不停的黄来福说道。

黄来福说道:“好的,云娘,先放到一边吧。”他一边说着,一边低头在算盘上打得飞快,统计核实着最近的帐目。打算盘,对黄来福当然没问题,他小的时候上学时,那时可没有电脑,大家都是学珠算,黄来福当时在中学比赛珠算时还在市里得过奖呢。

虽然多年后现在又用上了,开始还有些不习惯,但熟手之后,可说是打得飞快。

黄家现在家中及各个农场的帐目现在由杨管家负责。杨管家的忠心敬业当然不是问题,不过他毕竟年纪大了,精力越来越不济,繁重的琐事让他喘不过气来。

黄来福自己要忙着“设计五寨堡未来的方向”,当然不能将精力放在这种琐事上,他已经在考虑是不是再找个信得过的帐房,统管各个农场的帐目,来分担杨管家的工作。不过这合适的人可不是那么容易找的,黄来福只能慢慢看着。

最近五寨堡各个农场的事,已经基本告一段落了,黄来福这几天就问杨管家取来各个帐目,自己来盘点清算一下。

黄来福一边飞快地打着算盘,一边用毛笔在另一个本子上记着什么。

“屯丁五千,月支粮二千五百石,折银二千五百八十二两一钱八分五厘三毫二丝五忽六微。”

“小猪仔二千多头,每头银六钱一分二丝,折银一千二百九十八两七钱九分四厘……”

“大水车用老木料每根银二钱二分三厘,折银……”

“马匹……耧车……”

黄来福一项一项地统计核对着,不知过了多久,黄来福最后松了口气,经过几天的盘点核对,黄来福已经把帐目整理核对出来了,可以看出,杨管家还是很尽心的,帐目基本真实详尽,并没有在帐上做什么手脚。当然,以此时大明的记帐方式,对于黄来福来说,还是落后了些,做没做手脚,一眼便知。

而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几个月中,开垦土地的花费,屯丁们的月粮,各种工具的费用,购买各种畜苗的费用……零零碎碎,加起来,已经差不多用了黄来福三万五千多两银子,渠源锐投资的五万两银子,已经花了大部分了。不过好在现在五寨堡该办的都办好了,事情将来会如何,到秋收时就知道了。

黄来福舒服地靠在椅子上,端起顾云娘捧来的茶喝了一口气,满足地吁了口气。

顾云娘站在一边看着黄来福的举动,眼中闪动着异样的光芒,这些时间,对于黄来福,她很是着迷,虽说以前的她对黄来福非常不满,但这种不满都成为过去了。

或许是现在的黄来福对她没有以前那样上心,又表现得越来越出类拔萃,看黄来福一直在忙,自己却帮不上他什么忙,这让她产生了危机感,总想自己能为黄来福做什么。

顾云娘想说什么,一时之间,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她看到黄来福桌上的帐目,忽然有些好奇,说道:“咦,来福哥哥,你这帐目记的,怎么和旁人不一样?”

黄来福微笑道:“你觉得哪不一样?”

顾云娘看了半天,皱着秀眉道:“我也说不上来,只觉得,你这种记帐方式高明得多了。”

此时大明各处的记帐方法都是天地帐记录法,又叫“朱出墨入记帐法”,以红记出,以墨记入。比起后世的复式记帐法还是显得简单了一些。中国最早复式记帐法(龙门帐)产生于明朝末年(1640年),相传为山西人傅山所创。

而黄来福后世所用的借贷记账法,就是在复式记帐法基础上更加的改进和完善。

借贷记账法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理论依据,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基本结构分为左、右两方,左方称之为借方,右方称之为贷方。借方在帐簿的左侧,贷方在帐簿的右侧。资产增加时,记入左侧。资产减少时,记入右侧。负债增加时,记入右侧。负责减少时,记入左侧。

这种记帐方式比起此时大明的“朱出墨入记帐法”来说,可以更好地防止和减少记账差错,在账户设置上也更为灵活,有利于名下产业的分析和管理,当然是高明了许多。

顾云娘这样说,黄来福心中也有些得意,不过表面上还是故作淡然道:“雕虫小技罢了。”

顾云娘又看了一阵,才放下手中的帐本道:“来福哥哥,我觉得你越来越厉害了,什么事都懂。”她上上下下仔细看着黄来福,看得黄来福有些发毛,这才道:“奇怪,来福哥哥,我觉得你以前没这么厉害的。怎么出门一趟后,就什么事都知道呢?”

黄来福说道:“这就是出门游历的好处了,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门在外,很容易增长见识的。”

“何况。”黄来福说道:“以前我也不是不厉害,只是我的云娘不知道罢了。”

顾云娘听到这里,脸儿有些红,她轻啐道:“呸,油嘴滑舌。”

黄来福笑道:“我的云娘不喜欢吗?”

说着,他伸手握住了顾云娘那温软嫩滑的手掌,顾云娘轻挣了一下,低声道:“不要这样。”就由黄来福握住了小手,只是脸儿越来越红,螓首几乎垂到了酥胸上。

黄来福见了,更是心动,正想采取下一步行动时,顾云娘却是回过神来,她轻轻地摆脱黄来福的控制,娇羞地道:“来福哥哥,你真是坏死了。”

她有些妩媚地看了黄来福一眼,说道:“我去陪姨娘。”说着就一溜烟的逃了出去。

黄来福叹了口气:“啊呀,美人儿跑了。”

他笑了笑,摇了摇头,又将注意力转回了帐本上。

※※※

五寨堡内主街道就是通往千户宅和官署的那条了,名叫大东街。大东街旁有一条街叫娘娘庙街,旁边还有南巷、水口堰巷与大东街相通。

大东街一带是五寨堡内最重要,最热闹的地方。千户宅,官署与仓廒等都在这一带。还有观音娘娘庙,关帝庙,岳神庙等,都在这一带。

每月逢三、六、九的日子时,不论是堡内的军户,还是堡外的民户们,都会跑来到这一带来赶集,每年的五月十三,这一带还会举行关帝庙会,到了九月九日,又会举行岳神庙会。

大东街和娘娘庙街的十字交汇处的南侧,建有一个大乐楼。大乐楼下部为石块砌成,上部建有砖木结构楼房,每年五寨堡的过节赶庙会时,就会有一些人在这里请客唱戏。

这一带可说是五寨堡内的黄金地段,此时,近邻大乐楼的一边,正兴建好了一个祁县会馆,正是专门由黄思豪拔地,渠源锐在五寨堡建的商馆兼会馆。

晋商的会馆在中国颇为有名,明隆庆时候,山西人便开始在异地建立会馆,作为同乡人在异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晋商会馆遍布中国各地。会馆主要用于联络乡谊,会聚公议,维护同乡或同行商人的利益。并在会馆内设市,兼有商馆的功能。

渠源锐建的这个祁县会馆规模庞大,里面的商市可容纳百人。祁县会馆建立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建好后,该会馆建筑巍峨壮丽,布局严谨,会馆前有雕砖砌成的照壁,上嵌一对小巧玲班的算盘和帐簿,显露出会馆浓郁的商业气氛。

祁县会馆建好后,渠源锐雷厉风行,很快就招收了许多学徒,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他制定的制度,就是黄来福看了,都是叹服,感叹晋商的成功之处,绝非侥幸。

比如祁县会馆定有管理条规13条,其内容有:

(1)所有收支帐簿、房屋、家具、菜园、地基、应用人役,总归值年经营差委。

(2)会馆宜保持清洁卫生,平素日期不准闲人入内游览。

(3)不准外帮借馆演戏,如有徇情私借情事,从重议罚。

(4)馆内灯彩家具一概不准出借,如违者议罚。

(5)晚间十点锁门,如遇宴会灯戏十二点为止,除水龙数患外不得任意启闭出入,如违者立驱出馆。

(6)会馆重地***最宜小心,如遇在馆做会演戏,客散戏终主人务将庙院戏台一应灯烛亲查熄灭始准回号以昭慎重,如违议罚。

(7)馆内不论粗细货物,概不准在内晾晒,以昭肃敬。

(8)本馆司事、住持人等内不难留客过宿,在外不准支取银钱货物,自议之后倘私留客宿私赊货物一经知觉,逐出会馆,决不宽贷。

(9)水龙有备无患,倘有不测,一时出馆夫投人等酒资一切照章施行。

(10)供奉香火、长年神灯,乃住持应办之事,俟后逐日长香,务要敬谨供奉,每逢会期奉香献酒,自必住持侍奉,年节三天,僧人间有贪闲假手他人,殊属不恭,自议之后,住持二人轮流执香在殿侍候以昭诚敬。

(11)凡选用馆丁务要小心谨慎,能干办事者充之,不得轻举滥进。馆之内外门巷每日打扫洁净,馆之社产市屋务听值年者调拨,催取租息不致稍懈。馆内不许容留闲人饮酒戏耍,致生事端。馆外街巷不许收荒摆摊赌储。馆役不得徇情容隐不报。如敢不守馆规,徇私偷懒,即行斥革。

(12)大会值年,从前十帮轮流,位年二号会办。今增汇业,每年四号。以祀产渐增,馆务紊繁。每年以四月初八日揭清所存银两,一切祭器祭物文契公文下首务期明悉周详毋延。

(13)招僧住持原为供奉香火,每日长香神灯,务要敬谨供奉,殿宇香案每日打扫.会期朔望倍加诚敬洒扫洁净在殿伺候,以便士商恭谒,平日不得随便出外游玩。

这些管理条例虽不能和后世相比,也不能和黄来福此时定的管理条例相比,但在此时的大明,决对是最适合,最全面的商馆管理条例。让黄来福看了佩服不已,晋商有现今如此庞大的势力,决不是靠吹的,而是有实际本事的,只可惜明末有一些晋商有才无德,将本事用到歪路上去。

不过黄来福来到这个世上,希望能改变他们将来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第27章 变化

公元1590年4月23日。五寨堡大东街。

比起去年,五寨堡街容街貌这几个月中变化了不少,首先是堡内街上的人多了,特别是大东街这一带。由于黄来福招募屯丁,五寨堡的人口又不足,这样一些外地的民户和流民前来,让五寨堡的人口增加不少。反应在街上,就是街上人流多了许多。

其次是堡内各人的面貌也变了不少,以前那遍布街上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人也少了,各人脸上都带上了红润,许多人还穿上了新衣。比起以前堡中军户脸上的麻木绝望,现在各人脸上都是充满了对生活希望向往的笑容,笑容似乎带来了活力,让整个五寨堡的精神面貌大大不同。

现在街旁的房屋不全是到处开满口子的茅屋,那些口子基本上都用新泥堵上,房顶上的草也换了新草,甚至有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新的砖瓦房。比如刘总旗以前那快要倒的茅草屋就换成了一座正在新建的瓦房。这让五寨堡看起来不再象是一个乞丐窝,多少有些新兴城镇的味道。

最后五寨堡内的变化,就是外地来的商人和进堡来卖东西的乡人增加了不少,让堡内的商业味道浓了不少。

五寨堡加外地管辖的各军堡,本来有人口约六千人左右,五寨堡内本部就约有人口四千。这六千人中,其中三千多人是18到50岁的壮劳力,一千多人是可以做事的老人,妇女。还有一些十岁到十五岁可以做事的小孩。不过这些人,现在基本上都在五寨堡各地农场畜场做事。

除了原来五寨堡几千人口外,还有约二千多外地的流民和民户在五寨堡各个农场做事。如果将五寨堡比作一个大农场,大工厂的话,里面就是些稳定的工人,他们每月有固定的工资(月粮),每日还有伙食,相当于后世大工厂的包吃包住。

这近万人,形成一个很大的市场,还是比较有消费力的市场。特别是现在五寨堡还处于生产阶段,粮食,布匹,青菜,肉食等,都要向外购买,因此,这几个月中,就吸引了许多商人前来。

特别是那些手眼灵通,感觉敏锐的晋商,一感觉到五寨堡的商机,各人便不断地向五寨堡内涌来,在五寨堡各处建房设店,流寓定居。

特别是五寨堡的黄金街,大东街上,4月份的这些天中,更是每几天就有一家晋商的新店开门营业。比起去年五寨堡内各商客零落,就算有,也只是一些小芝麻绿豆的商客,真是恍如梦境。

商人的纷纷到来使现在的五寨堡已经有了一些舟楫车马的味道。粮食、棉花、食盐、布匹、煤炭、竹木、茶叶、桐油、生漆、药材、曲酒等各种物资汇集在此贸易,让五寨堡越来越热闹。

除了店铺外,街上还有许多衣着俭朴,满脸皱纹,神情憨厚的乡民买卖人,担着自己的一些土特产,满怀希望地在街上吆喝买卖着。

他们多卖一些青菜、大蒜、葱、韭菜、茴子白、丝瓜、苦瓜等。或是抓来了自己的鱼、鸭、鹅、鸡、猪等,希望能卖一些钱,换一些食盐、布匹等生活用品回去。

商人的纷纷到来虽然使五寨堡内的粮食、棉花、食盐等生活物质不用愁,但这些青菜,肉食等生活食用的东西,他们却不方便押运,这就给五寨堡附近的民堡们提供了一条新的生活希望之路。

本来这几个月中,看着今年的年景又不好,田中的粮食看来到年底又要收成不佳,这日子真是过不了。附近民堡中的民户们是个个愁容满面,一些家中有在五寨堡各个农场做事的人还可混个衣食饱足,另一些人怎么办。

他们都后悔以前为什么不去五寨堡各个农场内招募屯丁。白白便宜了那些外乡的流民们,不管怎么说,他们也是五寨堡人啊。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些民堡的人已经将自己视为五寨堡人了。以前的他们,可是很鄙视五寨堡内那些穷军户的。

可惜现在五寨堡各个农场的屯丁招募工作已经停了下来,人们多方打听,得知五寨堡的黄来福大少爷再次招募屯丁,要到年底或是明年初了。其实黄来福是很想再招募屯丁的,他胸中可是有大计划的。

可惜,他的钱用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银子,他得放着以备不时之需,这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要有钱,也要等到秋收后看怎么样了。

不过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粮食,食盐、布匹等,民堡乡农们没办法提供,他们很快发现了五寨堡内另一个庞大的需求,那就是这些时间五寨堡内的青菜和肉食价格不断上涨。因此,附近的一些民堡的民户们都开始大力种植起蔬菜,养殖起家畜来。

每月逢五寨堡三、六、九的集日时,他们便担着自己的农产品,每天走个十几里路,甚至几十里路,到五寨堡内来卖东西,或此以谋生,或是卖一些钱换一些盐布等生活物质。

※※※

“三子,等把些菜都卖了,就给娘和你媳妇儿都扯几尺花布,做身新衣裳。”

大东街的一个晋商米铺旁,三子爹脸上满是满足的神情,撩起衣袖擦了擦汗,对旁边不停东张西望的儿子张大三笑道。

三子爹有笑的理由,他今天担来的一些青菜,萝卜,还有一些鸡、鸭、蛋等,早上来时没过多久,就卖得差不多了。想必最多再过一个时辰,他今天和儿子担来的东西,就可以全部卖完了。怀里沉甸甸的碎银和铜板,让他的心也是喜滋滋的。

想起自己的婆姨跟了自己几十年,还没有换过几身新衣裳,媳妇儿三年前进门后,也没过过什么好日子,三子爹决定,今日无论如何,也要给婆媳二人做身新衣裳,让二人高兴高兴。

他的儿子张大三却是对老爹的话恍若未觉,只是贪婪地看着街上的景象。比起自己所住的杏岭子小山村,五寨堡真是大地方啊,特别是这大东街,怎么都让人看不够。

街上各种店铺林立,不断还有新开业的店铺放鞭炮的声音传来,夹着伙计们的卖力的吆喝声,街头到处都是热气腾腾的杂烩面摊,羊肉骨头摊。猪肉、豆腐、粉条、茴子白烩在一起,满满的一大碗的杂烩面,一大碗才三文钱,一碗吃下去,决对吃饱。

还有那羊肉骨头汤,羊肉带骨一起剁成块加萌萝卜炖在一起,热腾腾的,香气到处弥漫,让人闻了馋涎欲滴,一大碗也不过四文钱,张大三下定决心,今天杂烩面和羊肉骨头汤一定都要吃一碗。

还有大东街街头那边的大乐楼,今天是集日,不知道是哪个商客请了戏班在唱戏,那戏真好看啊,看得张大三都舍不得移开脚步。

他心里感叹,这才是自己梦想中的生活,象以前那样,每天在地里刨食,有什么出息?象老爹一样,刨了几十年,还是衣食不周,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头?张大三打定主意,有机会一定要留在五寨堡内,听说黄来福大少爷明年还要招募屯丁,自己到时无论如何,可不能错过了。

三子爹看了自家儿子一眼,眼中有一些无奈,他这个儿子,从小就不安份,脑中老是稀奇古怪地想着什么,和自已想的完全不一样,三子爹都不知该如何和儿子“沟通”是好。其实他二人这种情形在后世也是普遍存在,不是有一个词叫“代沟”吗?

“这位老倌,你这菜怎么卖?”一个五寨堡的军户妇女昂首阔步地走过来问道。

三子爹忙满脸堆笑,恭敬地道:“好让这位大婶知道,韭菜每斤一文钱,青菜一斤三文钱,大蒜每三个一文钱,茴子白每斤二文钱。”

“太贵了,便宜点就每样买五斤。”军户妇女熟练地讨价还价。

三子爹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道:“看您真会还价,也好,俺这菜也卖得差不多了,早日卖完,早日收摊,就便宜些卖给您。”

二人在称菜卖菜,张大三则是有些不耐烦地在一旁看着,又用一些比较嫉妒的眼神看着妇女那红光满面的神情,身上显是新剪不久的新衣裳。心中哼了一声,心想:“不就是一个军户吗?现在过上好日子了,以前哪有这么得意。”

黄来福在五寨堡各个农场屯丁中,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军户和民户的屯丁待遇是不同的,在外招募屯丁时,也是优先五寨堡各军堡的军户们,这样不免让五寨堡的军户们产生了一种优越感。也让一些外地民堡的民户屯丁们有种放弃民户户籍,加入五寨堡军户户籍的想法。

这种想法的产生可说是五寨堡历史中的第一次,以前民堡的民户们,听得最多的就是什么时候堡内的军户们又逃跑了多少,什么时候听说过现在这种“黑白颠倒”的事情发生了?不过事实摆在眼前,虽是矛盾不愿,也让许多人的思想慢慢发生了改变。

第28章 德润布庄

“二位请走好。”

德润布庄的杜茂真掌柜深深地作了个躬,送走了三子爹二人。虽说这二人一看就是乡下民堡来的,买的又是很普通的花布。

但杜掌柜向来奉行:“至诚至上、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宗旨,平时非常注重客人的口碑,不论客人是穷是富,买多买少,他都坚持以礼待客,平时也是这样教导店中的伙计。

所以他的德润布庄才在五寨堡内营业一个多月,生意就很快做大,连千户宅的黄老夫人和几位太太,最近都常常光顾。

“掌柜的,我们店中的各色花布又卖得差不多了,您是,是不是又要添些货了?”

一个名叫张万初的老伙计喜滋滋地道,作为和杜茂真掌柜一起到五寨堡来打天下的老人,张万初一向是作为杜掌柜的心腹来看,与杜掌柜休戚与共。见店中生意好,他当然也是心中喜悦。

“嗯,不错。”杜掌柜抚着自己的两撇鼠须,满脸笑容地道:“没想到这五寨堡的生意如此好做,看来我们要多多进货了,万初老兄弟,这事情又要你去办了。”

这几个月中,五寨堡的各军户们解决了生存问题后,手中有了些闲钱,自然就要装点自己的生活,修盖新房,各人暂时没这个能力,但给老婆孩子添几身新衣裳,大家还是可以办到的。

而且有这种想法的人遍布五寨堡各地,这样,这几个月中,五寨堡的各布店就迎来了一个购置布匹的热潮。生意红火,自然让各布庄的掌柜们笑歪了嘴,大感自己来五寨堡设店营业是个不错的选择。

听杜掌柜这样说,老伙计张万初也有些感动,他恳切地道:“掌柜的说的哪话,这还不是小的应尽的本份?”说到这里,他忽然神情有些神秘,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道:“掌柜的,您最近没有听到什么风声吗?”

杜掌柜喝了一口茶,奇怪地道:“什么风声?”

张万初道:“小的最近打听到了,说是千户宅的黄大少,有意将秋收的粮食全部包销于那位祁县来的渠掌柜,您老也知道那位黄大少,不知整些什么手段,今年五寨堡的秋粮怕是要大丰收了,那可是几十万石粮啊,您老就没一点想法?我们不敢说包销,但如能分一杯羹,再开个米铺,怕是利润也不少于这德润布庄吧?”

杜掌柜神情微动,握着茶杯沉吟不语,张万初见状更是添油加醋:“小的可听说了,这五寨堡内的东容记茶庄的李老板,德记皮货店的侯老板,鸿记绸布店的潘老板,都去拜访过了堡内的千户大人和那位黄大少,最近他们还频频去祁县会馆拜会那位渠源锐渠掌柜。”

“掌柜的,我们可不能落在人后,不然到时连一口汤都没得喝了。几十万石粮啊,小的还去各个农场了解过了,他们还喂养了许多猪羊等物,这些又是一个大财源啊。”

杜掌柜打定了主意,放下了茶杯:“万初,你替我准备好名刺和礼单,我要去拜会千户大人和祁县会馆的渠掌柜。”

※※※

商人们对商机的感觉是敏锐的,五寨堡的变化不会引不起他们的关注,先是不断有商人到五寨堡各个农场的田间地头去考察,考察后的结果都是去拜访千户大人,和黄来福大少爷。

无一例外,黄思豪和黄来福招待了他们,但一说起将来粮食外销之事,黄思豪和黄来福都说自己已和渠源锐渠掌柜签定契约,让他们去找渠掌柜,这样,不知什么时候,祁县会馆前拜访的人流多了起来。

“四少爷,您可回来了,您看,又有许多商客们递了名刺和礼单过来,这些都是。”

渠源锐一回到祁县会馆,四十多岁的德叔便迎了上来,满脸笑容地对渠源锐道,作为渠源锐的心腹,德叔负责在馆内接待客人,这段时间,商客们的奉承讨好让这个憨厚的汉子颇有些飘飘然。陪同四少爷这些年中,这还是第一次受到如此的讨好重视。

“一帮势利的东西。”渠源锐笑骂了一声,脸上却颇有扬眉吐气的神情,终于也有别人求到他头上的时候了。

他先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尽,才道:“将名刺给我看看,都是一些什么人?”

德叔恭敬地将一叠厚厚的名刺递给了渠源锐。

渠源锐一张一张地翻看着,半响,冷笑了几声:“平遥的李家,介休的侯家,万荣的潘家,阳城的杨家,榆次的常家,哼,都是些大角色啊,以前他们可是正眼也不会瞧我一眼,现在巴巴地求上门来了,哦,还有这个,临汾的亢家……好家伙……鱼儿闻到血腥味,都上门了。”

这些平遥的李家,介休的侯家,万荣的潘家,阳城的杨家等,都是后世清季晋商中的大鄂,既是大商人、又是大地主,都拥有极为雄厚的资本。眼下虽没后世那么显赫,但在北方的势力也不可小看。

特别是临汾的亢家,即是大粮商,又是大典当商,拥有大量的田宅,亢氏曾扬言:“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虽说这个大话是清初时说的,但此时万历时,他们家族中经营九边的粮草也有几十年了,同样拥有大量的土地,储藏有大量的粮食,势力庞大。

虽说此时这些递名刺的人,都是上面几家外地分号的掌柜或是族中各商号的偏房子侄,放到五寨堡这个现在还不显眼的地方来,并不是他们家族中的大人物,但想到他们身后的势力,渠源锐想了想,还是决定现在更衣会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