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逼上梁山-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乔道清如何不高兴。要知道,乔道清虽然被童贯收买,可也只是服了童贯的权势与金钱,可乔道清本身一个有道法的人,又如何能对一个太监彻底的心服口服,百分百的为其忠心卖命而死。何况,那种百分百的忠心,也绝对不是一些钱财就能买到的。没有些生死大恩,也就只有从小培养的死士,才能有如此忠心。

故此,乔道清很是痛快的就拜入了公孙胜的门下。这也许就是乔道清的宿命,即使在李民出现于这个时代,也依旧没有摆脱成为公孙胜徒弟的命。不过,成了公孙胜的徒弟,不仅能学到更多的道法,乔道清更有了阁皂山这个宗门靠山,却也不算是吃亏。

当然了,乔道清得到的那本真言宝录,自然也要上缴阁皂山,公孙胜除了有了一个天分不错的徒弟,更有了一卷道书上缴宗门,也算是为宗门立下一些功劳,当然也是更为不错,这却是一个双赢的好事。

而那姚平仲被俘之后,原有死志,可在知道自家姚家军将士死绝,而那些本于他同为战友的大宋禁军,却一个也没死的就原地投降了。却是产生了一种近乎变态的执念,说什么也不想死了。

不仅不想死,更想好好的活着,重建姚家军,以及建功立业,获取高位,好好惩治那些让他姚家军孤军对敌,以致他姚家军全部死绝的宋兵宋将。

当然,这些宋兵宋将,此时都已经向种家军,或者石宝的部队投降了。要想重新统帅他们,整治他们,姚平仲也只有加入李民一方,并取得极高的官位,才有可能。

故此,姚平仲毫不犹豫的就投降了那看好姚平仲,正自劝降的种师道。

别说,这姚平仲虽然原本嫉恨种家军能成为大宋六大将门之一,并对此有些不服。可此时的姚平仲,除了痛恨那些没听从他号令,更任由他姚家军孤军对敌的宋军宋将,对全灭了他姚家军的种家军,却是没有半分的怨恨。

对姚平仲来说,两军交战,各为其主,当兵的上战场,自然就要有死的觉悟。这种家军乃是正面击溃他姚家军的,都是敌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死,自然没有什么好怨得。反倒是那些宋军,临阵叛敌,这才害的他姚家军死的一个不剩。

执念!偏激的执念,可谓是人最可怕的动力之一。他能深深的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在它面前,生死都为之黯然失色。这姚平仲入了执念,却是把原本的忠义信念,尽皆抛之脑后。

而那正自劝降的种师道,虽然被姚平仲突如其来的转变,几乎弄的一愣,可这么一员能与王进持平的猛将,能得归顺,自然也是极为高兴的事。

故此,也是当即就答应了。

于是,公孙胜返回李民身边的时候,这两位也全都带了来。只有那降俘种师道与石宝的六万多军兵,全都留在润州。收编在了石宝手下,等待李民发落。

而李民对此也是极为高兴,要知道,李民这边水淹童贯大营,那也是收了十几万的军兵。这童贯携带二十万的官军,以及田虎的十余万军兵。将近三十万的军马,一番打下来,却送给了李民近乎十五万,李民如何不高兴。

只是,随着李民部队的军兵越来越多。李民的基层军官,也是越来越不够用地。而且,一样米养百样人,加入李民部队的军兵目的,也是越来越不纯净。

李民只能再次整军。

好在种家军归顺,童贯大队灭亡,李民在这东南暂时无了敌手,却也足够李民时间整顿的。

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按到了葫芦瓢起来。李民这边刚刚平定,方腊那边却是传来了不好的消息。原本归顺方腊的愈道安,在接到方腊领南国全体归顺李民的消息后,自觉方腊革命不坚决,却是再次独立,宣扬方腊背弃了摩尼教。

这愈道安在摩尼教中,本来就颇有名望,在投靠方腊前,那也是一方的霸主。如今方腊领全军投靠李民,又让方腊的名望大跌。

这方腊军中,不少的将领,却是被其蛊惑,均领军投了那愈道安而去。其中,那就包括方腊手下,原本水寇出身的八大飞龙将军。

零零总总,这愈道安愣是拉起了一支二十多万人队伍,占据了宜州。

而更因此,直接破坏了方腊意图合围大宋折家军的战略部署,让折家军的主力,突破了方腊大军的包围,直接逃入了饶州。

这方腊好不容才依靠接连的败阵,拱手让出城池,让那折家军不得不分兵占领护卫,分散了折家军的兵力,以绝对的兵力,有了取胜的机会。此下,却是玩完。若是那折家军不贪功,没有朝廷督促,方腊大军若想正面击溃折家军,却是极不容易。

然而,更令李民意想不到的是,大宋的赵佶,竟然为了平灭他李民,那是有多么的荒唐。

这童贯二十万禁军,加田虎降兵进三十万的军兵一溃。原本就总兵力骇人,可分兵驻防地方更多的大宋王朝,那兵力就是更加显得捉襟见肘了。尤其是大宋八十万的禁军,除了那不能动的四镇禁军之外,吃空饷的空头兵数量更多,平时不显,如今几十万的大军一没,原本在兵册中的士兵空头,却也是全都露出来了。

赵佶除了气愤,更是害怕。害怕李民就此挥兵北上,直接把他这汴梁拿下,夺取他大宋的江山。

故此,赵佶在蔡京的进言下,竟然遣旨大理、安南,吐番等国,出兵帮着大宋平叛。可以说,除了与大宋时而为敌,时而为友,始终敌大于友的辽、夏两国没请之外,大宋东南周边的小国,赵佶都是把旨意传到了。

这简直就是引狼入室,哪怕是两国的交情再好,也没有让外国帮着本国平叛的,那不就是明摆着告诉别人我国不安定了。这若不是赵佶刚刚兴兵打过西夏和大辽,估计赵佶连大辽和西夏那里都能派出使者。

不过,这对李民来说不可思议。可对与当时的赵佶等人来说,却也是正常。毕竟大宋的内部兵力确实是不足了。而且请外族帮忙平叛,也更是有先例在前,且不说那大唐的李世民,争霸天下时,就借助过突厥人的力量,就是那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也是向回纥借过兵马,而至于那五代十国的石敬瑭借兵大辽,更是大宋心中永远的痛,至今,那燕云十六州,那可是还在人家大辽的手中。这些本来在童贯的精心设计下,采用百年前寇准布下的暗棋,有望一举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可最终也还是破灭了。

故此,大宋上下,在这国家危机之时,对与借兵平叛,上下并没有什么异议,就通过了。

于是,在李民接到原方腊部下愈道安反叛了方腊,占据了宜州之后不久,随后就得知大理、安南、吐番等国,皆响应赵佶的之意,各自出兵,直奔东南而来。

当然,对与这些小国来说,虽说他们今后都是华夏的一部分,可此时却还是异族小国,他们进入大宋,那可是没有什么良民和叛乱的区别,他们帮大宋平叛,那是虚的,借机进入大宋,夺取大宋的资源,文化,那才是真的。

不过,事无绝对,这些国家当中,也不是没有真心为大宋平叛而来的。

别人不说,那大理国君段誉,那就是一心要为大宋平叛。

没别的,大理国崇信佛教,乃是以佛教为国教,大理国君多信佛,多在晚年避位出家。而这段誉,除了信佛,仰慕中原文化之外,更觉得世代受大宋恩惠,逢此时,自然要报恩。

要说这段誉所受恩惠,就不能不说大理的起源。

大理起源于后晋天福二年。乃是段誉祖上,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自立为王,国号为大理。时年,公元937年。

而不久,大宋立国,一统东南,原本在吞并了南唐之后,捎带脚就可以收拾了大理的。不过,大宋却没有,反而承认了段家对大理的统制地位。自此,段家一直以大宋的附属国的心态感恩。

而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大理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也就是公元1080杀段廉义自立。4个月之后,善阐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

随后,寿辉传位给段正明。

可在宋哲宗绍圣元年,也就是公元1094,高升泰又挟兵自重,废段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

自此,大理国本就应该灭亡了,可是大理作为大宋的世代属国,在大宋的干涉下,高升泰立誓,死后归还王位给段家。

最终,迫于大宋的压力,高家还王位与段家段正明之弟段正淳,段氏复立。

为此,段誉在赵佶设摆金龙永镇宴时,还曾亲自前来大宋祝贺。更与赵佶一见投缘,都是书生意气,都擅书画丹青,除了一个信佛,一个信道之外,兴趣尽皆相同,若不是他们两人的身份在那里,这赵佶和段誉,差点就结拜了。

故此,如今赵佶需要帮忙,段誉哪有不尽力了,几乎就是起了举国之兵,凑了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杀向贵阳。

对此,李民得报之后,很是不解的转不过来。尤其是段誉亲自率兵,这家伙的名声,对与李民这一代看金老书长大的,如何不耳熟的很。

那可还是李民的小偶像之一呢。李民可是十分的羡慕段誉传说中的痴情,以及风流气数。

可如今却要对阵疆场,这如何不令人叹息。

只不过,既然来了,李民自然是全都接着,虽然说兵力不足以支撑李民现在就一统天下,完成各民族的大团结,可是,小小的教训一下敢入侵中原本土的各族野心家,却是绝对没问题的。

尤其是,在这些令李民小麻烦的诸多不利消息中,也还有这一个让李民稍稍安心的好消息,这李民的心气也就更足了。

第十六卷 第四回 新政

天佑元年十二月。高俅领禁军十万,赶赴淮南。领军驻守,严防叛军李民,挥军过江。

这赵佶觉得今年气数不好,天下叛乱的太多,却是又改年号了。取名天佑,意图上天庇佑。可这天佑的年号一出,却是与李民来的那个年代的大宋年号,正式产生了分歧,从此历史走向,也是截然不同了。蝴蝶的效应,正式出现。

而且,这个年号虽然寓意不错,可上天,却未必会因为赵佶更改个年号,就会庇护他。自古,天心就民心,不行善政,民心皆怨,那是不可能有什么庇护出现的。

尤其是赵佶派来领军的这个人,那对李民来说,更是利好。

那高俅,可是老早就暗中投靠了李民。此次高俅领军前来,更是事先暗中给李民送了密信,不仅阐明了大宋朝廷向吐番、大理、安南等国借兵的政治举动,更暗中表示了准备一到淮南,控制了淮南之后,就直接把淮南贡献出来,挑明旗帜的投靠李民。

对此,李民派人回信高俅,令其不必着急投降,先在淮南稳定下来,而后,与李民合演一出戏,假打假闹,拖上一年半载,待李民平定了东南各处动乱,以及痛击了吐番,大理、安南等国的援兵之后,待李民正式讨伐大宋,进攻京都的时候,再来投靠李民。

高俅获信后,自然按计而行。此时对高俅来说,天下乱世已成,大宋兵力匮乏,连平乱都需要借助外力,那已经足以显证大宋的江山,已经是到了穷途末路,摇摇欲坠了。显证了当初他高俅的推断:二日并空,必有一日落的先见之明。这赵佶就是那要落的太阳,而这李民就是新生的朝阳。

故此,高俅才会在这相对的局势明朗的情况下,自请率兵来讨伐李民。

而这高俅虽然早就暗中投靠了李民。朝中大臣,更多知高俅与李民交好。可这高俅却是不愧有奸臣之名,一干的大臣,包括蔡京和梁师成在内,愣是没有一个想到在李民已经被定性为叛臣。尤其是在东南兴兵的情况下,这高俅还会与李民有瓜葛。毕竟,李民红的时候,连赵佶都与李民交好,巴结李民的大臣更是不计其数。高俅这么一个奸臣小人,讨好李民,那是一点都不奇怪地。而此时李民倒了,高俅这奸臣,自然要与李民划清界限的,请缨讨伐李民,也是一个不错的政治举动。

所以,蔡京、梁师成这等老谋深算的奸贼,都没有一个怀疑高俅用心的。可见高俅平日里地无能弄臣形象,是多么的成功了。

而至于赵佶,他是一手把高俅提拔起来的,对高球更是放心。尤其是现在禁军当中空饷暴露,李民叛乱了,种家军也叛乱了。赵佶除了他身边的这几个人之外,也是真没几个可信的了。高俅病好请缨,更是合了赵佶心愿。

如此,一个皆大欢喜的平稳局面,就在淮南与金陵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上演了。

李民军兵,是不是渡江北上,多于高俅兵马交锋几日,而后不敌败退。而高俅更是沿江打造船只,日夜操练水军,准备渡江南下。

那战报、捷报,如雪片一般的,不断传回朝中,令赵佶好生的兴奋安心,觉得还是这个心腹高俅,关键的时刻顶用。而至于高俅停留江北,并没有渡江讨伐李民,更是称赞沉稳。

毕竟,高俅之前,种家军和童贯,早已把扬州水军和淮安水军折腾光了,而且童贯的兵马只有十万,连那童贯近三十万的军兵都打不过李民。高俅能用十万军兵防御住李民的进攻,更有反击之举,赵佶已经是知足了。

此时,赵佶只求高俅能守住江北,把守住通往京都的要道。容他腾出工夫来,再招新兵,整军训练之后,再讨李民。

只不过,赵佶不知道的是,那高俅与李民打的热闹,却全都是假打,帮李民练兵而已。甚至,别说李民的主力了,就是李民的本身,也是没在这里。

李民哪去了?

李民回返了苏州,传谕东南,召开了第一届公务员招收大会。

本次公务员招收条件,不问出身,但必须有当地百姓推举拥护,官样文称,就是得其民望。

对此,百姓拥护,原本的官僚体制,也不抵触。毕竟,得其民望,也算是如今这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之一。只是不问出身,稍稍让东南士子有些诋毁。

要知道,李民虽然用出了新名词,公务员招收大会,可在百姓,以及这些士子的眼中,依然还是新王朝招收官员人才。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早就在大宋王朝的风气下,成了时人的思想习惯了。即使是最穷苦的百姓,也是认为读书人尊贵,乃是理所应当的事。甚至,贫寒之家,为了供养一个读书人,父母姐妹皆下地务农干活,哪怕有病累死,也决不让一个有着秀才希望的读书人下地务农,帮衬家用,免得落了读书人身份,无能考取秀才,晋身官宦。

好在,此次公务员招收大会,除了这一点之外,也不过把时下的文章诗词等考核,变成了时政考核。对此,却是当今读书人的强项。

如今大宋虽然重文轻武,国防低下。可不以言论罪人,却是华夏历代最开明的时刻,别说是那虽然号称康乾盛世,可实际上不仅大兴文字狱,更随意篡改历史,借修四库全书之命大毁汉家书籍的时代要好,甚至比某些西方民主自由言论的世界,还要言论开放。

这谈论时政,不过就是相当于殿试的策论考证。当今的读书人,平常在酒楼茶馆谈论的,可就是这些。

只不过,在这考核之中。光是空谈可不行,还需拿出具体的解决之道,这就稍稍地难了一些。

不过,越是如此,平日里有本事,却没机会在大宋这个官僚机构中施展,上进的人才。却更是抱着一试的态度,参加了报考。

历时一个月,李民最终得县官、法官七百二十人。

而直到李民挑完人才,众人才诧异的发觉,李民竟然把原本县官一身总揽的职能给分开了。县官只处理政务,如耕种,修道,税收等等。而日常的捕盗,审案等等,则归了法官。

而除此之外,每个地方,更由百姓推举乡老三名,皆是地方五十以上有德望之长者,每年一选举,拥有为百姓直言之权。即当地法官,县官,有不公之处,可直报下议院。

下议院得报,必须立刻派遣调查组暗访,于三月之内,回应处理三老上书,使地方吏治透明化。

李民此策一出,尽皆哗然。那些新投李民的部下,全都稍稍有些不适应李民的廉政吏治。

只不过,如今李民掌控军权,苏杭等地的原大宋官僚体系,投降了李民之后,只是代理地方长官,服从也得服从,不服从也得服从。

此却是帝制比民主制,乃至民主集权制强悍的地方了。李民身为教主,李民军军队的绝对统帅,他的法令,有着军队的绝对支持,等闲投降的县官,府官,又能有什么可对抗的。

何况,此时的李民已经招收了七百二十人的备用县官、法官,原先的那帮官员不同意,只不过是给李民立法增添几个威慑的头颅罢了。

而至于那些新进报考公务员的,虽然最终的结果稍稍有些出乎他们的意料,可是他们能在此时看到李民那些公务员报考条件来投奔李民,自然也是有些热血之爱民之才。自认清廉,自然更不会反对。

故此,李民又是历时一月,把苏杭等府县的官员,全都肃整一番。新的政法分权,以及乡老监督制全都在李民的强权下,彻底展开,虽然有一批在李民起兵时,投靠李民的贪官、赃官,意图反抗李民新政而脑袋落地,可是李民管辖境内的百姓,不无对李民信心大增,空前的希望李民一统江山。

要知道,此时百姓推举出来的乡老,那绝绝对对乃是他们各自村乡的族老厚德之人。这些人,那可是绝对为自家百姓族人说话的,有着他们的监督,百姓自然放心。而断案以及行政的法官、县官,在百姓的监督下,处事自然要公允。

新王朝,新吏治,这开头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变形,自然要比那大宋此时贪官污吏当道,要得人心的多。

而李民除按照当初在二龙山与李纲闲聊订下的体制,整顿了吏治之外。对与那占据宜州,反叛了方腊的愈道安,并没有加以关注。毕竟这愈道安原先还是方腊的部下,这方腊的人,还是让方腊处理去罢了。他李民只需一步步的巩固现有的地盘,随着民望的扩大,这东南等地,早晚都会安定的。而他李民手下的部队,也会彻底对他李民产生归属感。

而这两个月之中,方腊跑了折家军,对与那愈道安,也是愤恨不已。自领大军三十万,调了他手下的原本护国大将军司行方,镇国大将军厉天闰,以及本家的侄儿方杰,全力攻打愈道安。

却也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愈道安已是退守了宜山。

只不过,愈道安最近却是说服了当地的瑶族头人支持,暗中打了方腊一个突击,令方腊大军溃败。

李民闻报,当即暗暗头疼。要知道他此时连江南等地还没有彻底安抚呢,只是暂时靠着自身的名望与异能,慑服了大量的杂牌军归顺,完成了对东南的统一。现在却又面临民族问题。那少数民族问题,即使在李民出生的那个时代,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在新中国大一统的环境下,那还不仅有着少数民族优待政策,而且更有着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等行政区域。

这要是处理不好,他东南这个新建立的行政区域,那可是不得安宁的。甚至拖上个五六年,十几年,那都是有可能的。

而李民现在,却是没有时间和他们耗,这不仅是吐番、大理、安南等国接到大宋的借兵旨意,调集兵马,进入大宋,攻击他李民东南的准备时间,最多也就是四个月,如今已经过去两个月了。更主要的是,李民虽然不想大宋过多抽调边军的力量,给了大辽和西夏的课程之际,可李民却也更不想大宋重新恢复了军力,再派军兵来讨伐他江南。

要知道,大宋虽然国防战力不高,可那主要是多年的太平,以及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闹的。大宋的将才可是不少。别的不说,单就李民知道的历史,北宋在丢失汴梁之后,只是单凭江南弹丸之地,不仅抵御金国多年,甚至在金国灭亡后,连纵横世界的蒙古铁木真,都是接连吃过南宋的两回败仗,南宋更是蒙古唯一打了几十年,这才攻克的一个国度。

可见,大宋军队此时的战力虽然不高,可战争潜力,却是空前的强大,尤其是此时的北方人口众多,再加上又有饥荒,以大宋的国策,荒年变饥民为兵的政策,迅速招收几十万的军兵,那可是快的很。

尤其是李民早已从高俅那里知道赵佶此次派高俅驻兵淮南,做的就是此等打算。可以预见,等他李民这边拖上一年半载,整顿好军政之后,大宋的军力,也绝对重新恢复了。

如此打,却是成了消耗战。故此,李民必须在今年七月份秋粮收获之后,立刻起兵,进攻汴梁,不给大宋再次讨伐的机会。

故此,愈道安以及瑶族百姓问题,必须速战速决。

当下,有朱武建议李民:“主上,瑶族民风彪悍,又处老山密林之中,不便围剿。当以安抚为主。那瑶族子民,多慕我汉家富足,所恨只不过是为官者不公,可遣一能言之人,前往彼处,喧以新政,许以利禄,自可令其依附。”

朱武此言,却是改变了李民的主意。原本李民受后世影响,也是觉得这些少数民族,当先以威压,而后再以安抚,最终同化。可如今,时事所迫,也只能先以安抚为主。只不过,这人选却是不好安排。李民军中,连这些降将都算上,却多是北方来的,对这应属广西一带的民情,实在是所知不多。

最终,却是吕师囊自告奋勇。

这吕师囊自彻底归心李民后,爆发了极大的政治热情,无论是帮李民整合军队上面,还是为李民镇守后方,处理政务上面,简直都是一个工作狂人。可就这,吕师囊还是老自觉干的不够。而今知道李民为寻找平定愈道安以及瑶族百姓抵抗新政的事犯愁,自是要为李民分忧。

只不过,这吕师囊被李民成功洗脑后,那不仅可以说算是李民的绝对心腹,更是李民这里改革派,新政派的骨干主力,如今已经被李民指定成了东南下议院的议长,管理的政务多如牛毛,李民怎么可能让这么一个甘为孺子牛的工作狂人身陷险地,而把那些繁琐的政务,揽到自家身上。

故此,李民当即是一口否决,并再次阐明了吕师囊如今的工作重要,绝对不可稍离。这又令吕师囊大为的感动一番,直接就把自家的堂弟给贡献了。

要说,吕师囊那堂弟吕助,确实是一个人才,虽然因为太聪明,无法让人亲近心服,近而无法形成德望,无法成为一方领袖,可在出谋划策,以及游说等方面,那可是绝对还在吕师囊的本领之上。

只不过,这吕助一心要振兴吕家,却是没有什么兴趣创建什么理想国,故此吕助只是一心辅佐吕师囊这个本家的内定领袖,可却丝毫没有离开吕师囊,自行在李民军中发展的意图。

故此,李民虽然知道这个吕助,却也一直没的用,而此时吕师囊主动贡献,李民自然没有一个拒绝的道理。李民当下遣吕助前往宜州相助方腊,招安愈道安,安抚瑶族百姓。

而在此事暂告一段落,李民却又不得不把目光转移到了景德镇身上。

景德镇,华夏有名的瓷都。坐落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辖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东晋时称新平镇。唐武德四年置新平县。镇为县属,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称为昌南镇。八年撤县,开元四年复置,县治设在新昌江口,故称新昌县。开宝元年改名浮梁。镇先后隶于新昌、浮梁县。直到宋真宗景德元年因镇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

此时,景德镇至赵佶天佑元年,已经是定名一百一十多年了。此镇中人,多以瓷工,陶工为主,平日里忙碌不息,更有大量的江浙闽粤等沿海的商人往来采购瓷器,销往外海。平日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如今,李民苏州的海关税,主要就是靠这些销往海外的景德镇瓷器纳税。

不过,近日,景德镇瓷器的关税,却是极度萧条。虽说,此时天凉,商旅是少了一些,可是也是不应如此萧条。

但严寒虽然挡不住商人的脚步,但那战争的刀枪,却是没有哪个商人不怕的。

没别的,此时折家军已经突破了方腊大军在信州的围堵,退回了饶州,屯兵乐平。

这乐平地处万年镇、潘阳,景德镇之间,乃是交通要地。折家军驻扎在那,自然无错。只不过,折家军此时征战多时,粮草用尽,自然要在当地,就地进食,尤其是折家军乃是奉皇命讨伐东南,为饶州百姓抵御方腊,自然这劳军的吃食,就要摊在饶州的百姓身上。

这对折家军来说,那是理所应当。他们是朝廷的军队,饶州是朝廷的地界,他们打到这里,没有了军粮,自然要当地调派。而这对朝廷来说,也是应当责份的。

只不过,这对饶州当地的百姓来说,那可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当今天下大乱,起因就是天下大旱,这饶州也是未曾幸免。只不过,饶州当地出了一个好官,姓洪名皓字光弼。眼见灾民疾苦,冒杀头的危险,截留了浙东纲米赈灾。这才令饶州一地,没有如江浙等地一般的反了。

可如今,连给百姓赈灾的米,都是洪皓冒了杀头的危险给百姓截留出来的,洪皓那里还坐等待罪呢,又如何能给折家军筹出米来。

这对洪皓来说,乃是实际情况,可对折家军来说,那可就是不得了的大事了。且不说那能给灾民筹米,却不能给他折家军筹米,那就极端的令折家军没面子了。单就是现在军中无粮,那折可存就无论如何,也只能先想法弄到军粮,让他折家军活下去。

这已经不是什么善恶的问题了,而是生死存亡的大事。

第十六卷 第五回 夜袭

自古民以食为天,吃饭无小事。

折家军虽然是一支军纪比较严格的军队,可毕竟还是一直封建军阀部队。抵御外族拼命没问题,甚至短些时日的军饷也没问题,可是没吃的。那可是要死人的,那可就是万万不行了。

更何况,这里又不是西北老家,而是饶州。折家军自然就更没有同乡的顾忌了。

故此,折可存凭借皇命,强行把洪皓看押起来,命令众军兵在饶州向当地百姓征集军粮。

只不过,饶州当地百姓的救命粮,那都是洪皓冒死截留的供粮,若不是如今天下各处都反了,赵佶更是忙着关注李民的动向,根本无心管这洪皓,洪皓弄不好早就被杀头了,折可存又如何能从本就不多的赈灾粮里,抢出更多的粮食。

折可存只能在强夺了赈灾粮之后,又把脑筋动在了饶州富户望族的身上。

而饶州的富户望族,那就莫过于景德镇了。虽然景德镇的居民,大部分都是瓷工、陶工,不适农耕,可景德镇的瓷器商贸发达,即使在这灾年,也是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折可存自然要从景德镇抢粮养军。

而折可存这一行为,虽然是在大宋占领区的官军掠夺行为,可最终却是影响到了李民苏州的出口关税。

李民原本对折家军这支五万左右的孤军,原本是想让方腊独自解决的,可如今关系到了关税,关系到了李民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