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他改变了大宋历史-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不再检查。

二十六日,大宋军队继续行军。到了中午到达蒲花罗城。小赵皇帝命令部队东北西三面包围蒲花罗城。结果一看,四门城门大开。派兵和翻译进城,发现已经没有塞尔柱的军队了。问老百姓,才知道塞尔柱的国王,在逃跑途中,派兵前来通知部队和官府立即撤退。说大宋军队太凶恶了,绝对打不赢。所以塞尔柱的军队和官员逃得一干二净。

小赵皇帝接到报告,马上派地方官员、地方军队入城。他又对着地图,派出发到周围县城的官员、部队。

小赵皇帝叫来带路的军官,问原来黑汗的边界。带路的军官指着地图说:“我们这里叫黑汗西支。我们南面、西面以纪浑河为界,北部沙漠与花刺子模国各占一半。”

小赵皇帝知道了界线,一看地图,还有一些县城没有派官员,没有派军队。这些地方就靠着纪浑河,于是命令顺着纪浑河向上游的东南方前进。有没有派兵派官员的县,就予以派出。又走了四天,走到了进入黑汗西支时的地方。证明黑汗西支的地方已经全部占领了。

三月一日,小赵皇帝看已经完成了解放回鹘西支的任务,就向北前进,争取与吴革的北路大宋军队会合。

三月二日,小赵皇帝带领大宋军队越过了西洪河。过河走了三十里,有侍卫说:“皇上,您看,那边好像有大队的军队。”

小赵皇帝掏出望远镜一看,一队的军队,打着大宋的红旗过来了。估计是吴革带领的军队,一定没有错。

小赵皇帝喊:“弟兄们,我们会师了,吴革将军带领部队过来了。”那边也发现了这边的大宋军队,也快马加鞭地过来了。

士兵冲上前去。这两支部队,互相有许多熟人,都上前拥抱在一起。

听说这是小赵皇帝带的部队,吴革就带着将军们来拜见皇上。

吴革和众将军见到了皇上,一齐高兴地来叩头,说:“叩见圣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小赵皇帝说:“各位将军请起吧!”

将军们说:“谢皇上!”

小赵皇帝说:“将军们这次跟着吴将军,有敌人打吧!”

将军们说:“有!有!有!”

吴革说:“圣上,你们这次打了东黑汗、还打了塞尔柱。我们还是不如啊!”

小赵皇帝说:“你们也打了不少地方。我们一起的许翰将军还没有来。朕估计他们东黑汗也完全解决了。”

小赵皇帝说:“既然我们在这里会了师证明我们的统一黑汗的战争已经基本结束。今天我们部队就不走了。大家去把宿营地解决了,吃了中午饭。将军们和随军的文官们,我们来开一次会议。”

小赵皇帝又说:“吴革将军,两支部队还是由你负责安排。现在,你派十个战士,到乌兹根看一看,许翰将军带部队来了没有!”

吴革说:“臣遵旨!”

吴革就去安排宿营的事情。

下午,小赵皇帝坐在中间的一个椅子上,两边坐着朱慎吴革。下面席地在草坪上坐着将军和还没有安排完的文官们。

小赵皇帝发表讲话:“各位将军,各位大人。从前年十二月一日金兵开始侵犯大宋开始,我们第一阶段就是抵抗金兵侵犯,去年的二月二十日收复太原,我们取得了抵抗金兵的胜利。从去年二月二十日起,到今天我们统一黑汗会师。我们统一了金国、统一了西夏、统一了吐蕃、和平统一了西辽、高昌、又统一了大理,现在统一了黑汗。除了琉球还没有统一外,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伟大的统一战争。”

胜利来之不易,大家都拍起手来。

正文 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汉北路

小赵皇帝接着讲话:“我们实现了统一。我们为了统一能够维持长久,朝廷制定了推广州县制、解放奴隶、推广汉语、统一民族的政策。可以预测,要不了二十年,或者两代人,在广大的地区,就全部是汉族人。民族分裂、民族战争,就不会在大宋朝廷发生了。”

“我们为了大宋能够长期经济发达,我们又制定了发展工商业、重视科学技术的政策,在边疆地区,我们又推广农耕,开辟荒地。汉族人口向地广人稀的地区迁移。一个覆盖广大地区的富饶的大宋经济,将使我们走在万国九州的前面。”

“统一了,人民没有战争,才是最幸福的。有一句话说:‘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统一和平,对原来被统一的国家民族人民都是幸福的。”

“创造和平统一的局面,有在座的各位将军,还有那些派往各地的官员。大家是幸运的,我们参加了永载史册的伟大历史事件。历史和人民将永远记住你们!”

将军和文官们使劲地拍起手来。

“还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提问,我们可以讨论?”

吴革说:“圣上,我们统一了黑汗,他们叫什么名字好呢?”

小赵皇帝说:“朕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朕考虑了两个名字,大家认为好不好?黑汗现在叫东黑汗、西黑汗。一个‘黑’字,大家就不喜欢。我们大宋的民族叫汉族,这里有一个‘汗’的音。朕看就用‘汉’字,汉族的汉。叫汉东路、汉西路。又继承原来的‘汗’的音,又说明是我们汉族的地方。”

吴革喊起来:“取得好!就叫‘汉东路、汉西路’!”说着就带头拍起手来。大家都跟着拍起手来。

小赵皇帝说:“说到名字,大家看,纪浑河、西洪河、吹河、伊丽河,白水城,都是我们汉族取的名字,证明这里是我们汉族曾经统治过的地方。打仗靠军队,治理就靠文官。我们要保证这个土地永远成为我们中原朝廷的土地。要靠军队和文官们一起努力。”

朱慎说:“伊丽河恐怕不是汉族的话吧?”

小赵皇帝说:“伊,就是我们汉族称呼女子的称呼。伊丽,就是你美丽的意思。伊丽河就是映照着你美丽身影的河流。”

将军和文官都笑起来。这一方面解释了伊丽河的意思,另一方面,小赵皇帝与朱慎贵妃开了一个玩笑。朱慎一下子脸就红起来。

一个文官举起手来。

小赵皇帝说:“大人请讲。”

那个文官说:“圣上,我们在座的文官,行了几千里路,现在却没有安排工作,怎么办呢?”

小赵皇帝说:“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是我们安排的时候,都担心以后还有地方需要官员,是害怕不够。一些州县的部门官员没有安排,还尽量少安排,结果你们就剩下来了。不是你们这些官员不好,你们都是我们大宋经过严格考试才当上官员的。你们都是优秀的人才。”

“今后怎样安排呢?一、各个州县,要补充充足应该安排的部门官员。二、这里有些地方很远没有州县,我们要新建立一些州县,派你们去任职。三、还有个别的官员,水土不服,身体不好,要回内地去,你们就可以顶上。”

“不管怎样,骑上马,上前线跑了几千里,没有功劳有苦劳吗!还壮大了我们大宋军队的声威。这就是你们以后的光荣和荣誉!”

这些文官一齐鼓起掌来。这是皇上亲口肯定他们的辛劳,就是一种光荣了。

见大家再没有提问题,小赵皇帝就叫散会。

小赵皇帝就叫朱慎吴革留下了再研究事情。

小赵皇帝对他们说:“我们已经统一了黑汗,是不是就要撤军了呢?朕看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需要做。我们的北部,由于一年冰天雪地的时候很长,很少人居住。大家都不重视。问题是,这个广阔的土地,有一天被谁看上了,我们又没有驻军。他们派一支部队由西向东,这些广阔的土地就是他们的了。我们是农耕民族,不重视无法耕种的土地。我们的金银铜铁锡,我们的石油,从哪里来,就从土地里产生出来。北面没有人,这些土地就是我们的。如果谁派一支部队来占领了,就是他们的了。我们就丢了无穷的宝藏。”

朱慎说:“是呀,这是我们谁也没有重视的。现在不重视,就对不起子孙后代。”

小赵皇帝想起几百年后俄罗斯派了一支部队,由西向东,就打下了一片本来属于我们华夏民族的土地。我们还没有办法与他们争论,我们并没有宣布这些广阔的土地是我们的。我们只说他们后来占领我们的土地。其实中国的土地向北一直到北冰洋都是我们的。清朝是我们历史上统一国土最多的时候之一。又是丢掉国土最多的时候。俄罗斯从西到东,一路向我们不重视的地方进军。把本来属于我们的土地占去了。历史的教训啊,我们现在就要声明北面的冻土地带,也是大宋的土地。要在以后的地理书上写上。引起官员和老百姓的重视。

吴革也说:“是呀!我们以前谁也没有想到这些事情。”

小赵皇帝说:“我们以前的前辈,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他们却把我们的土地扩展到这里。我们不能愧对祖先。在北面还有大于大宋现在面积的土地,一定不能丢掉。”

吴革问:“圣上,我们现在怎么办呢?”

小赵皇帝说:“朕心也不心太大,去大力扩展土地,我们要想办法的是怎样保护属于我们的土地不被他人占领了去。

小赵皇帝问吴革:“你们现在还有多少军队?”

吴革说:“我们现在还有七万八千人,”小赵皇帝说:“朕带了五万人,现在只有四万二千人。我们派出去了二万人,还剩十二万人。这里的土地辽阔,南面还有几个国家,要准备打仗。至少要派二万人的机动部队。可能许翰还有两万人。”

“吴爱卿,你有没有罗盘?”

吴革说:“害怕迷路,带了一个。”

小赵皇帝说:“我们带两万人的部队,带上罗盘,从现在汉西路的最西面向北出发,用竹竿瞄准。地上打上标记。有这里适合的树可以栽上。瞄准的地上有大石头,就用錾子牵上线,写上:‘大宋国界,不得侵犯’。字打大一点,打深一点。晚上再对照北极星确定方向是否偏向。向北有一条河,向北流,流到北冰洋,到那条河为止。河,我们命名为汉北河。从河的名字,确定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河。在这一条线上,我们找易守难攻的地方,建立几个边防城堡。在汉西路,再建立一个汉北路。建立几个军马场。目的还是阻止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向东发展。保护我们北面的广大土地。”

“有我们现在的标记,以后土地即使失去,我们的子孙后代还可以打回来。”

吴革说:“圣上真是深谋远虑啊!”

“现在就是等一等许翰的消息。许翰来了,他带部队开荒,我们向北去把边界搞出来。北部边界搞好了。留上守卫部队后。我们就班师回朝。”

部队在会师的地方住了一天,就传来了许翰参谋长带领两万部队来到了乌兹根的消息。第二天,许翰就带着部队来了。

许翰来了以后,小赵皇帝就派许翰带领部队,自己与朱慎、吴革一起到西北部去勘定一条边界。许翰带领部队到八刺沙衮去开荒。

许翰说:“既然我们西黑汗已经改为汉西路,这个八刺沙衮太不好听了。干脆也改为西汉城。”

小赵皇帝说:“西汉是历史的一个朝代,这个名字不能用。”

朱慎说:“不能用,就改为汉西城算了。”

小赵皇帝没有出声,也等于默认了。

许翰就到八刺沙衮去把名字改为汉西城了。

三月五日小赵皇帝带着朱慎吴革和二万军队,向北到汉西路的西北角边境去划定边境,寻找易守难攻的地方做城堡。

部队向北前进,到白水城,找好了几十根竹竿,找好了錾子手锤、锄头。还找了据说一种一千年生长,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的树,到划定的边界上去栽。

骑马走了一天,到了讹打刺城住下。又走了一天,就到了边界的西北角的顶端。

三月八日就开始勘定边界,他们找了一个大石头,打上“大宋边界,不得侵犯。”的几个大字。又找了一个平坦的大石头打了一个大圆点。打上“边界勘定基准点”。

这里是一个三国交界处,西面是花刺子模国,西北是古斯国。见大宋大军到了边界,把他们吓得要死。周围最强大的塞尔柱国,也被打败,刚刚被赶出了京城。大宋是不是要搞领土扩张?

他们都把军队派到了边界来防守。当然不敢主动招惹大宋这一只猛虎,虎是要吃人的。只是在边界密切注视着大宋军队。

小赵皇帝把罗盘摆在地上,看着正北方。竹竿一字向北延伸,自己看了,又叫吴革来看。吴革看了,又叫朱慎来看。都确认无误,就叫在地上栽树又把竹竿向北延伸。走一段,又把罗盘放在路上,来纠正偏差。

那些花刺子模的军队趁大宋军队向前走了,派认识汉字的人到石头上去看,上面写着:“大宋边界,不得侵犯”。这个消息报告到国王那里,国王和大臣们都笑起来。边防的部队告诉朝廷,大宋不但没有占花刺子模的土地,还向后退了十几里。

古斯的士兵等花刺子模的士兵走了,也派人去看,见上面写着:“大宋边界,不得侵犯”。明显没有侵占古斯土地的意图。见与习惯界线还退后了几里。也报告到国王那里。看来是一场虚惊。古斯以前是四下放牧,国王下了一道命令,我们东部有的是草场,不能进入大宋的境内放牧。违者要追究法律责任。不过大宋这边要高一些,他们也很少去。那个愿意犯法。

两国后来都得出一个结论,塞尔柱是由于占领了西黑汗的土地,西黑汗自己都号称是中国人,大宋是打击占领他们土地的国家。看来真的不能侵犯大宋的土地。即使占领了他们的土地,那一天打来,庞大的大宋帝国谁惹得起?

到了晚上,小赵皇帝就对着北极星,对着竹竿校对划线是否正确。白天就用罗盘核对方向。一天走六七十里。士兵轮流在前面拉着竹竿走。打国界线,打“大宋边界,不得侵犯”字的士兵。打完,就骑马追赶部队。栽树的士兵也是这样,在后面栽完了树,就骑马追赶部队。毕竟前面走的慢。

小赵皇帝做了一些开始的事情,士兵也轮流去掌竹竿。边界的事情就是吴革在负责了。小赵皇帝命令热气球飞上天空,五个热气球一字排开两百里看附近有没有有利于建立城堡的地方。他们回来就做地形图,做沙盘地图。在可以做城堡的地方,就打上记号。近处就去看一看。

那些在天空的士兵回来说,在天空中,国境线,就是一条笔直的由树苗组成的直线。

走了十六天,才到达一条河流的弯道前。看一看直线向西离河有三十几里路。小赵皇帝与吴革商量,干脆再向北栽一天的树苗。证明我们的土地是一直向北。

小赵皇帝把选的城堡位置拿出来看。我们大宋画的边界线,都是比西面平原地势高。选城堡位置就容易了。小赵皇帝按一百五十里的距离确定了五个城堡,河的弯道处确定了一个城堡,可以沿着河流巡逻。在后面一百五十里的位置确定了两个大城堡,作为后方支撑点。也作为以后的州县的所在地。在边界线上,两个城堡的中间,建立一个巡逻中间点,巡逻的士兵到这里休息,吃饭。还作为双方信息交流点。边界线上每个城堡派兵二百人,中间由城堡派三十人。

后面的两个城堡,各住一千人。这就需要三千二百人。

吴革把部队派了后。小赵皇帝就带着吴革、朱慎亲自到各城堡,城堡石头有坡度不险要的,就用炸药把斜坡炸成笔直的悬崖。还有那些缺口,又用石头把它补上,还做了城门等等。一番布置,各个城堡,估计一个多月就可以完成。现在的粮食,由汉西路予以解决,予以供应。出现了重大边境冲突,可以向汉西路请求支援。从汉西路以北就叫汉北路。那条向北的河流就叫汉北河。

边境后面的两个城堡,一个靠近湖泊,一个在河边。周围是平原,今后开辟土地是没有问题的。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小赵皇帝叫这两个城堡暂时不要建城堡,现在要利用季节,马上开垦土地,种粮食。争取下半年,粮食可以自给。

吴革把这里的军事管理向汉西路说明,军事还是由汉西路管里。粮食由汉西路供应。

小赵皇帝下令,除了这里的三千人,汉西路留下一万七千人的机动部队。其余许翰就带领部队向北前进。小赵皇帝带领部队向东前进。会师后,就到西州路班师还朝。

四月一日,小赵皇帝带领部队出发。那些在边境留下来的部队与战友们挥泪告别。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三章 胜利班师

四月一日,小赵皇帝带着朱慎吴革和一万六千八百人的军队向东前进。临行前,小赵皇帝与两个大的城堡各留下了三个热气球,在这个边界上就留下了六个热气球。

小赵皇帝问留下的两位将军:“你们有没有信心守住边界。”

两位将军说:“天上有热气球轰炸,地上有良心炮,马上有三十发的连射弓箭。即使他来十万大军,我们也有信心把敌人赶跑。”

小赵皇帝说:“打仗,最怕的就是骄傲。你们真正打仗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能骄傲。情愿把困难想得多一些,嘴巴张得小一些。一口吃得太多,就无法下咽。还不如一小口,一小口地去吃敌人。比如一碗饭,一口吃得太多,就吃不下去了。慢慢吃,吃得高高兴兴。”

两个将军把胸脯一挺,说:“是!坚决执行圣上的指示!”

部队走了一段路,朱慎说:“皇上,我这一次亏大了。”

小赵皇帝奇怪地问:“你有什么亏大了?”

朱慎说:“汉东路,许翰将军给了五个热气球,派了一个空军士兵,五个空降兵。在汉西路吴革给了十个热气球,派了两个空军士兵,十个空降兵。在这里,圣上又给了他们五个热气球,一个空军士兵,六个空降兵。我的空军空降兵,派了不少。这不是亏大了嘛?”

小赵皇帝说:“我们不是说,天下是我们的,天下这个大家庭,就是我们的家。叫你心放开一些。怎么这样舍不得。你们在青城寨训练的士兵,一下子就到了藏布、藏南、汉东路、汉西路。你们的队伍扩大了,那里是亏了呢?”

朱慎说:“这些道理,我怎么不知道,就是人调出去,我心里十分舍不得。”

小赵皇帝说:“人是有感情的,这些士兵调到了各地,人走了,心里记挂着,是很正常的。不记挂着,才是不正常的。”

部队全部是骑兵,部队在快速地行军。农历四月,相当阳历的五月,他们在地理位置上相当于现在新疆的北疆的草原上,绿草满地,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战马在这样的草原上,畅快地走着。

一个在现代来到古代的人,真正知道了什么叫空气新鲜。在这里没有汽车尾气的污染,没有工厂烟囱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更没有有毒有害的物质在草原上造成祸害。一切都是这样的原始,这样的自然。

小赵皇帝想起一首歌,轻轻地哼起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好姑娘,人们经过了她的帐房,总要回头留恋的张望,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就像晚上明媚的月亮。我愿变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每天望着那粉红的笑脸,和那金边闪动的衣衫。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地敲打在我身上。”

长途行军,太无趣了。小赵皇帝皇帝的一曲歌曲,把周围的朱慎,宫女宦官,听的好像天外之音。那些宫女宦官有规定,是不敢放肆的,也只有暗暗叫好。

朱慎说:“皇上,这一首歌,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唱过。前面的一段描述,把这个女子写得多好。就像在这个大草原上,那边住着一个美丽的姑娘,皇上唱起了,令小女子我都想靠到那个美丽的姑娘身边去了。”

小赵皇帝有意嘲笑朱慎,说:“你可不是一个同性恋吗?”

朱慎堵着嘴,说:“圣上,臣妾不过是说一说听了这一首歌曲的感想嘛。”说完,就从包里掏出一只鹅毛笔,在纸上把小赵皇帝的这一首歌记下来。

小赵皇帝说:“你不要又说是朕写的歌曲啊,这是朕听别人唱过的,记下了的。”

朱慎说:“不敢乱说,我说这是一首流行歌曲该可以吧?”

小赵皇帝说:“这还是可以说的。”

朱慎说:“这么优美的歌曲,圣上回去再给臣妾唱一唱,我也好把曲子记下了。不要把好歌搞丢了。”

蔚蓝的天空,草绿的大地,旌旗飞扬的队伍,草原上弯弯曲曲的河流,就像一幅美丽的油画。

大大的红黄色的太阳,正在慢慢向西边坠落。看看天色已晚,小赵皇帝下令宿营。安排站岗巡逻的事情,就落在吴革的身上。

四月二日,部队迎着初升的朝阳前进。

朱慎想吟一首诗,行军太单调了。

旭日初升光万丈,

大宋军队向太阳。

收回祖宗遗留地,

心向朝廷敬皇上。

万里河山亿兆民,

安享和平沐阳光。

潜心竭虑谋社稷,

美好生活万年长。

小赵皇帝鼓励地说:“爱妃诗写得好啊!”

朱慎说:“过奖!过奖!圣上也和一首?”

小赵皇帝说:“唉,朕才疏学浅,不敢写啊!”

朱慎说:“圣上太谦虚了,臣妾也记下了圣上许多诗词了。”

小赵皇帝说:“见笑,朕只得胡乱试一试。”

蔚蓝天空白云飘,

绿色草原春草茂。

凯旋大军旌旗壮,

班师回朝骏马跑。

万里江山万民颂,

天下一统和平好。

兴衰存亡千秋史,

怎得兴盛万代保?

朱慎说:“圣上这一首诗写得好啊。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怎得兴盛万代保?’也表明了圣上心存千秋万代的心迹。”

小赵皇帝带领的部队,花了六天才走出汉北路,进入汉西路又走了一天,只见十万大军的大宋军队早就在哪里宿营。许翰带领军队已经在这里驻扎一天了。

见小赵皇帝带领部队到来。许翰带领将军们来迎接小赵皇帝一行。在将军们行了礼后,小赵皇帝说:“大家行军也累了,早一点休息吧!”其实连续的急行军,就与现在坐车一样,虽然不需要自己走,一路的颠簸,人体也要不停的上下运动,还是很劳累的。

吴革与许翰就去安排站岗巡逻的事情去了。

又走了一天,就到了大山的脚下。见天色不早,干脆早早休息。第二天,翻阿拉山口。

吴革和他原来走过这个地方的将士,都把棉衣拿出来,准备好。他们翻阿拉山口的时间,山上的积雪,简直无法行走。积雪到了马的大腿。战马也十分艰难地行走。骑在马身上的将士,享受着寒风呼呼地呼啸。人只能趴在战马的身上。

第二天,原来南面翻山的将士也知道上山很寒冷,到了半山上就穿上棉衣。那些原来翻阿拉山口的将士,则到了山下就穿上了棉衣。上次的寒冷在他们的记忆中太深刻了。

上了山口,风还在呼呼地吹,已经没有上次寒冷了。山上道路上的积雪也化了。只有那很高的山上积雪没有融化。可能到了夏天,山上的积雪也不可能化了。

下了山,全军欢呼起来,都脱掉棉衣。再继续走路。小赵皇帝想起毛主席的诗:“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经过严寒,更显示出温暖气候的舒适。欢呼,就是与“尽开颜”的道理是一样的。

下了山,朱慎就问小赵皇帝:“圣上,您上次说的极北地方的土地,除了石油,金银铜铁锡。还有没有其他用处。比如雪山就没有多少用处。”

小赵皇帝说:“你听说过洪水朝天的故事吗?”

朱慎说:“听说过,谁把它当成真事情!”

小赵皇帝心里想:现代说的温室效应,当然把造成这一切的事情算到人类自己的头上。我们可以假设在远古,也有一次高山的冰川融化了,南北极的冰雪融化了。这些融化的水增加了海平面的高度。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低矮海拔高度的沿海平原,被淹没了。远古哪里有什么温室效应?还不是发生了气温的极度变化!可能是南北极的磁极发生倒转?那些古代的化石证明华北平原曾经有大象。就是温度很高的证明。总之,突然的变化,我们大宋那么多人到哪里住?自己穿越前中国人口就有十三亿。最高地位的当权者,一定要想到子孙后代没有住处。要想办法扩展自己民族的生存空间。不要自己的土地,自己的领海被人家占领了,无动于衷。

朱慎说:“圣上,您在想什么?”

小赵皇帝说:“我就在想你说的这一句话,极北地区还有什么用处?在远古,我们居住的地球,突然气温升高很快,冰雪融化,海水上升,原来我们居住的地方被海水淹没了。这些没有用处的地方,还没有淹没,由于气温上升,就成了人类居住的好地方。假设我们的后代由于人口众多。这些地方又不属于我们,子孙后代没有地方居住。地方是人家的,打又打不赢人家,讲道理又讲不赢人家。子孙后代只有自生自灭了。他们只有痛骂自己的祖先眼光短浅。”

朱慎说:“圣上真是想得远那!”

小赵皇帝说:“可能一万年也不会发生。可能明早上就发生,有谁知道自然变化的突然性呢!不能说想得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突然的变化有谁看得到?”

朱慎突然想到小赵皇帝说的“地球”,就问:“圣上,什么叫地球?”

小赵皇帝知道自己说漏了嘴,就说:“哦。这是朕对我们居住的地方安的一个名字。”

朱慎知道,自己的皇上,说他水平高吗?太上皇说的,考秀才都考不上。说他水平低吗?常常显得水平高深莫测。不然自己怎么会爱上他呢!

到了彰八里城,在部队行军的大道上建立起了用树木搭建起来的牌坊。这里没有竹子,就用树木搭牌坊。牌坊上写着:“欢迎统一大军凯旋”。除了州县文武官员前来迎接外,走到城市外,见老百姓也在道路两边欢迎。可以看出是有组织的,又像是老百姓自发的迎接。

走到乡村,老百姓也有担水在路边的,也有在路边端着饼子的。

小赵皇帝下了一道命令。除了水可以喝以外,其他东西,一律要给钱才准去拿。不能养成了部队的坏习惯。

又走了两天,到达了高昌城。部队,小赵皇帝带去勘察边界的部队,粮食不够了,就在高昌补充了粮食。

高昌也扎着牌坊,老百姓也出城欢迎。官员也来叩见小赵皇帝和朱慎贵妃。

到高昌,又走了三天才到瓜洲。时间已经是四月十八日了。

朱慎说:“一路上,天气还很好,只是来的时候遇到了大雪,翻山口的时候,寒冷得要命。现在在高昌晚上还很冷。”

小赵皇帝说:“没有听高昌的王子说:这里是‘早穿棉衣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昼夜温差大。夏天天热的很,冬天气温又低得很。我们不早点走回去,天气就热起来了。”

朱慎说:“圣上真是会选天气。你们去讨伐金国的时候,气候也很好。打西夏的时候,天气也很好。后来打吐蕃的时候,天气也很好。我们进军大理的时候,简直就像到大理藏南去越冬。气候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