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他改变了大宋历史-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良心炮原来大理留得不多,只有三十门。现在留下了七十门良心炮。大理没有热气球,但是有一百头大象的大象部队。

小赵皇帝说:“今天就是腊月二十八了,我们征求一下意见,明天是走呢?还是留在大理过年,等初三再走。”

将军们说:“不征求我们的意见,明天下命令我们就走。如果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就在大理过年。走出大理,就是山坡野地。过年就没有年味了。”

小赵皇帝说:“那就在大理过年。不过,部队不能一齐出军营到大理城内来玩。部队轮流出来玩。部队要有纪律。喝酒不能过量,不能与老百姓发生冲突。即使过年,也要站好岗,要预防突发事件。”

大理城,老实说,已经没有往日热闹。十万老百姓被赶走了。虽然也有一些没有走,躲了。其他城来了一些人,汉族做生意的人来了一些人,还是冷冷清清的。还好,过年增加了几万部队在城里走动,稍微有了一点过年的味道。

过年,地方官府在过年前,组织了外地一些商品供应,又发动乡下的老百姓进城卖东西。市场的供应还不错。

跟小赵皇帝的有一个贵妃,几个宦官,十个宫女,一百个侍卫。大年三十,小赵皇帝叫每一桌做了十几个菜。还是要像过年的样子。

只是他们这一桌,只有皇上和贵妃两个人吃。

如果是在开封城里,小赵皇帝一定要化妆到开封城里去玩。去年过年,过得太窝囊,金兵打到开封城,谁有心思过年。今年,开封城肯定比往年更热闹。

大理城却不能出去。小赵皇帝不是怕死,大理城刚刚占领,如果有不良分子,要报复,大宋皇帝就是最好的对象。自己要考虑大宋政局的稳定,不能出去冒险。

皇上在大理城,初一,当地的官员,各部队的将军都来给小赵皇帝拜年。小赵皇帝在这里住下来,不得不应付。接受他们的叩头。

初二要好一些,来拜年的少了。朱慎要出去,到城里去玩。小赵皇帝把道理与她说了,他想也是这个道理。皇上如果出问题,影响就太大了。就是朱慎,也是双重身份,是御驾亲征部队的将军,又是大宋皇上的贵妃。不要给当地官府造成安全保卫压力。

初二,小赵皇帝也是在大理皇宫的后花园里度过的。

小赵皇帝吟了一首诗:

大理皇宫过新年,

城里热闹不能玩。

缩到花园慢慢看,

南国景色聚一园。

靖康二年,正月初三,大宋御驾亲征的部队,向北前进。一路的山水,对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小赵皇帝来说,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九百年前和九百年后,是有许多不同的。

正文 第一百一十八章 住在成都

靖康二年正月初三,小赵皇帝带领五万三千大宋部队,从大理城外的南门出发。大理的文武官员,都前来送行。

在小赵皇帝一声:“出发!”命令下达后,部队出发了。部队是旌旗飘扬,歌声嘹亮。送行的人群,是鼓乐齐鸣。出发的将士,内心都有一种自豪感,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战斗、行军。现在大理路、藏南路已经统一到了大宋的版图中。

这原来是一支边境部队,曾经经过多少失败的战斗,也还有许多胜仗,都没有与小赵皇帝一起打仗,打得这样畅快。

大理边界一仗,虽然开始有败仗,但是第二天,就打了歼灭敌人两万多人的胜仗,获得了大胜利。第二仗遭遇敌人大象部队的埋伏偷袭,由于小赵皇帝的沉着应对,几乎全歼了大理的大象部队。这两仗奠定了大理回归中央王朝的基础。

小赵皇帝尾随大理部队,又在藏南,一举围歼了突然遭遇的大理部队三万人。新城城堡一战,包围了敌人,没有伤害敌人一个人,要说打仗,就是打的谈判仗。最后以大理皇帝的归顺,解决了大理的全部军队的归顺。

乞蓝部落的归顺,是靠谈判解决的。

与野人打仗,也不像打仗。是通过抓捕少数野人,获得了大部分的野人。又通过训练野人,让野人成为了正常人。

最艰苦的是运输。有一支三万人的运输部队,运输粮食,走了两次大理藏南。后来还向成都府、广西运输战马。运输才是最艰苦的战斗。

小赵皇帝心中思考这次进军的成绩,一是完成了大理的回归,二是开辟了藏南路。三是打通了后来叫印度洋的海上通道,为什么这里以后不可以叫大宋洋,叫藏南湾呢?四是打通了藏布路的另一条通道。五是改造了野人。这都是没有穿越前不敢想的成就。

男人们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成就感。我的一生,完成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事业?统一大理藏南的事情,是将士们可以向他人津津乐道的成就,也是子孙可以向他人炫耀的前辈的成就。

成就感笼罩着这支部队。大家骑在战马上,唱起了《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没有比胜利班师回朝令人兴奋的了。

经过两天的行军,部队到达了建昌府。部队住在城外,城内的文武官员前来慰问军队,叩见小赵皇帝。

小赵皇帝问建昌府的官员,现在这里州县的秩序怎样?这里老百姓对大宋的治理有没有不满,或者反抗?

建昌的官员回答:“这里的老百姓对大宋早就很向往。大宋对建昌的治理,老百姓没有明显的不满或者反抗。这里已经开始解放奴隶。解放的奴隶,就由部队带领,一边开荒,一边教汉语。奴隶都十分感谢大宋皇帝。我们已经把开垦出来的荒地,播种了小麦。成片的荒地,已经分给了有家庭的奴隶。等开辟更多的土地,就可以解决完奴隶的安置了。”

“城市和一些大的场镇,已经有不少汉族人来经商。现在市场上的商品供应充足,税收也不错。”

小赵皇帝点点头,他最怕这里的老百姓把他们当成“侵略者”。思想上不满意是十分可怕的。

正月初五,小赵皇帝行了大半天的军,就到了与大象部队战斗的地方。大宋战斗的牺牲的阵亡战士的坟墓,已经开始长出了青草。这里长眠了二十几个战士。地方官方已经给他们打了石碑,写了牺牲的经过。牺牲的战士,可能已经用棺木重新装殓过。

小赵皇帝亲自焚香礼拜。告慰他们在天之灵。为民族利益牺牲的烈士安息吧!

小赵皇帝说:“历史,应该记住,那些为了保卫民族利益,为了夺取民族利益而战斗的勇士们!”

又经过了一天多的行军,他们到了抬着良心炮牺牲的十二个战士的墓前。在与大理的战斗中,他们是最先牺牲的,也是死得最惨烈的战士,大多数都是尸骨不全。

他们就埋在他们死亡的路边。小赵皇帝眼睛里含着眼泪,朱慎,许翰都亲自焚香礼拜。他们部队的战友也痛哭失声。

初八,就进入大宋的成都府路的境内了,老百姓都自发地到路边迎接。他们这里原来就是边境区。现在,大理藏南已经统一,这里的老百姓就免除了边境冲突的战争痛苦,免除了财产和生命的损失。给他们带来和平的生活,就是皇上和他带领的部队。老百姓的欢迎是发自内心的。

初十,大宋皇帝的御驾亲征部队到达成都府。成都府的官员都到城外来迎接。来叩拜小赵皇帝。野外到处是农田,部队不好驻扎。小赵皇帝想到成都府休息一段时间。现在出了盆地,陕西可能还很冷,部队没有冬季的服装。

小赵皇帝就问成都府的官员,城内,有没有可以住五万人的军营,还有没有可以喂五六万马匹的地方。官员说:“住五六万的军队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成都府最近接受了四万匹战马。现在马匹可能住宿有问题?”

小赵皇帝说:“这四万匹战马不光是给你们的,你们盆地有四个路吧。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你们要给他们各送一万匹战马。你们看朕带领的这一支部队,穿着单薄。朕不想过早到北方,那里天气还比较寒冷。你们最近训练过骑兵没有?”

“我们训练过了,士兵都可以骑马了。”

“那就好,你们的骑兵应该进行长途骑马的训练,朕给你们出一个主意。你们派出两万士兵骑四万匹马出去,把战马送到那三个路去。先送远的两个路,再回来送近处的路。安排送最远的骑马回来。送近一些的,就转来将自己骑的马送到最近的路。最后就可以走路回来。”

“成都府路的将军说:“遵命!臣马上就去安排。”

小赵皇帝也想得出这样一个主意,就是把主人赶走,让自己住的主意。谁叫他是皇上,下面的官员还得立即执行。不过,从训练来讲,还是一个好办法。成都府路的士兵可以骑马进行长途行军的训练。

御驾亲征部队,就住进了成都府的军营。

住进军营,其他人不敢说小赵皇帝。朱慎却敢说小赵皇帝,朱慎说:“皇上,你把人家赶走了,我们来住他的军营,人家高不高兴?”

小赵皇帝说:“朕想这个办法,我们的驻地也有了,他们的训练也搞了。成都府路的士兵几时搞过骑马长途行军。现在还要感谢朕出这个主意呢。”

晚上,成都府的文官跑来,到小赵皇帝面前诉苦,成都城的保卫士兵不够。许翰也在小赵皇帝那里。小赵皇帝就说:“许将军,你去把我们的战士派到城墙上去,参加成都府的站岗巡逻。

许翰说:“臣马上就去布置!”

许翰走了,小赵皇帝就问来诉苦的文官:“你们有没有朕这样身材的书生服装?还有没有书童的服装?”

这个官员说:“臣回去就与圣上找来。”

小赵皇帝说:“现在也不忙,明天早上吃了饭拿来都可以。”

~奇~官员退走了。小赵皇帝对朱慎说:“明天,我们到城里去玩。”

~书~朱慎说:“圣上,杜甫说:‘锦城虽荣乐,杀人如麻,不如早还家’。这里的治安恐怕不好。”

~网~小赵皇帝笑着说:“你这个猪贵妃呀,杜甫的年代,正是唐朝安禄山叛乱的时候。兵荒马乱的时候。成都府治安不好是有原因的。再说治安也不是不好到极点。白天还算可以的吧?为什么他说‘不如早还家’,晚上可能秩序不好。就是我们在那个年代,身边带一百多个侍卫。也没有人敢轻易动我们的。”

朱慎说:“圣上,我进城的时候,看见这里的商铺多得很,难道还没有卖衣服的地方。明天早上,叫小张出去买两套,何必麻烦人家官员。”

小赵皇帝说:“说得也是!”心里想,可能是我说她猪得很,他也找我的不是来说我。不过说的也有道理。

早上,成都府的官员就送了衣服来。小赵皇帝见是新衣服,知道这是刚买的。小赵皇帝心中感叹到,人也不是数自己最聪明,从借衣服就可以看出来。自己派人到街市上就很容易买到衣服,还去麻烦下面的官员。

许翰早上来问小赵皇帝:“我们准备在成都府住多久?”

小赵皇帝说:“过了秦岭后,可能还是冰天雪地,我们的战士穿着单薄,随身也没有带多少衣服。只有在成都府暂时住半个月。过了一个季气,北方也开始暖和起来。我们这一支部队,还准备开往黑汗,统一我们中央朝廷最后的土地。”

许翰走了,知道住半个月,安排士兵训练去了。

小赵皇帝想起还有一些事情,就坐下来办公。

首先他想起了送到成都府路的战马,没有说分到那些路里。成都府就没有给出去。他就下了一个命令:

“广南西路,最近御驾亲征部队与你们路送来战马四万匹。请分给广南东路战马二万匹。”

他又下了一个指示:

成都府路、大理路、藏南路、藏布路:

最近,我们朝廷已经完成了统一大理,统一藏南。又新建立了大理路藏南路。但是,你们要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没有道路是不能维系的。你们要在这个春天,派兵或者请民工,把原有的道路适当扩宽。一些垮塌的道路要修理。重要的渡口,要增加渡船,建立码头。同时,要派专家,重新勘察,要为以后修建宽阔、平坦、便捷、直径的道路,提供方案。

现在,你们要派兵,对出现过危险的地方,对路过的商人提供保护。使内地商人好到大理、藏南、藏布路或者天竺做生意。商人生意好,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当地税收。一定不能忽视。

他考虑大理路,藏布路的开支现在肯定困难,又下了一道命令:

藏南路、大理路、藏布路:

考虑大理路、藏布路经济开支困难,藏南路请拨给藏布路银子一百万两。拨给大理路银子二百万两。护送的任务,由藏布路、大理路自己负责。

小赵皇帝知道,要不了多久,就要进行统一黑汗的战争,他又下了一道命令:

兵部:

由于统一黑汗的战争就要开始,请立即生产准备良心炮三百门、热气球三十个。准备齐后,在二月初送到秦凤路,等到朕御驾亲征部队到达后,可以随军使用。

拨银、武器装备标上了“绝密”。马上派人发出去。

几个指示命令一写完,发出去,已经快到中午了。小赵皇帝就叫朱慎下午去参观武侯祠、杜甫草堂。

据说,武侯祠杜甫草堂都在城外。朱慎建议,干脆就穿上普通的军官服装,带上一百个侍卫。骑上战马去参观要好得多。

下午,小赵皇帝与朱慎一起,就带上侍卫,穿上军官服装,骑马到武侯祠去参观。

到了武侯祠,前面有一个叫什么“三绝碑”。武侯祠的左边,就是刘备的墓。

在武侯祠,小赵皇帝就不批评诸葛亮了,而是怀着崇敬的心情仔细地看。由于小赵皇帝穿着军官服,侍卫们也好在左右保护了。小赵皇帝知道,诸葛亮所面对的是刘备留下的烂摊子。一个小国能够维护下去,不容易啊。当着侍卫的面,也不好公开批评诸葛亮。还有一个道理,在武侯祠批评诸葛亮,就有一点当面说人家的不是的样子。背后说一说,没有什么,当面还是应该给人家一点面子。

到了刘备墓前,小赵皇帝问朱慎:“小朱,你说一说,刘备墓里是不是埋的刘备本人?”

朱慎说:“老哥,刘备墓当然是埋的刘备。”

小赵皇帝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是夏天,怎样搬运尸体。据说就埋在白帝城。我估计这里是刘备的衣冠冢。”

朱慎说:“挖了就知道了。”

小赵皇帝说:“怎么能够对前辈的皇帝这样随便呢!猜猜是可以的,不能真的就去挖古墓。对盗墓贼一定要严惩。你看,历代的皇帝,都对皇帝的墓保存得很好。目的,就是让后世的皇帝保护好自己的墓。”

朱慎现在是皇妃,知道自己死了,也要埋在皇陵,也很快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厉害。说:“我知道说错了。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所有的皇陵。”

参观了武侯祠,就去参观杜甫草堂。

小赵皇帝见杜甫草堂就像自己穿越前参观的时候一样。杜甫草堂,就建了一个草亭子,亭子里立了一个碑,写着“杜甫草堂”。见这里也围了围墙。

小赵皇帝很不满意,说:“我们来看杜甫草堂,这个所谓的草堂,是杜甫草堂原来的样子吗?应该修一个真正的草堂。不能修得很好。如果很好,就显示不出杜甫草堂的意境。在草堂后面,不能有树,只能栽一些花草。‘窗含西岭千秋雪’,不能有树挡住了视线。要能够在窗前看见西岭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要能够看见门前的船只。如果河道已经淤积,要引水在门前出现流河,和船只。”

朱慎说:“老哥真是金玉良言啊!”

小赵皇帝继续发表自己的言论:“杜甫是一个诗圣,有很多崇拜者。还应该在这里建一些杜甫在这里写的诗歌的诗碑。此地,此情,此景,才能够让他的崇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操。”

有几个参观者听了小赵皇帝的话,说:“将军,你真是高论啊!可是,有谁来实现将军的设想,满足我们这些杜甫的崇拜者的要求啊!”

朱慎说:“我们可以去找成都府的官员,这又花不了多少钱。实在不行,可以他们主持,文人们捐款嘛。”

正文 第一百一十九章 进军黑汗

小赵皇帝借书生服装,提醒了成都府路的官员,皇上要到名胜古迹去参观,或者要到城内逛街。他们估计到杜甫草堂,武侯祠的可能最大。杜甫草堂是许多文人要去的地方。武侯祠是那些读了《三国志》的文人,追寻历史遗迹的去处。特别派了一些官员装成游客,听一听小赵皇帝有什么意见。

武侯祠,小赵皇帝没有出声。刘备墓,小赵皇帝说这不是埋的刘备,官员们听了也有同感。朱慎说要挖墓,被皇上批评。看来皇帝墓一定要保护好。

小赵皇帝对杜甫草堂的一番话,官员们十分赞同。现在皇上发话了,就按照皇上的意见办,重新整修杜甫草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看来也花不了几个钱。皇上走后就开始动工。

见天色已经不早,小赵皇帝就叫回城。一般的军营即使在城里,也没有在热闹的地方,进了城,很快就回到了军营。

在大宋,成都城内还有哪些名胜古迹,小赵皇帝也不知道。不过成都周围的名胜古迹小赵皇帝还是知道的。乐山有大佛。峨眉山是名山有一些佛教的寺庙。青城山是道教的圣地。都江堰是成都的血液。新都有佛教的寺庙。还有一些埋藏在地下的历史宝物,没有挖出来,小赵皇帝也不准备派人去挖。蒙古的威胁还没有解除。如果真出现一个成吉思汗,汉族的历史悲剧就无法避免。不能挖出来让他们来破坏。

第二天,小赵皇帝想起这些名胜古迹大多在城外,自己在穿越前已经去过。如果要看,还要派部队与自己当警卫。唉,当了皇上就不自由。自己不怕死,但是为了整个国家的稳定,还要自己尊重。那么,就在城里转一转。

成都现在一定没有火车站,也没有荷花池批发市场。不知道三国时候的刘备的皇宫还在不在?小赵皇帝估计,刘备的皇宫,可能也不存在了。

小赵皇帝穿上书生的服装,朱慎也带上,到成都城内参观。朱慎化妆成一个书童。跟在小赵皇帝身边。朱慎进行了几个月的训练,又带兵近半年,少了脂粉气。一改扮,也像书童了。

侍卫们也像在京城开封一样,走前走后,适当拉开距离。

朱慎到了绸缎庄门前,就要看绸缎。就说:“主人,我们进去看一看绸缎。”

小赵皇帝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参观的事情,就说:“好!看一看。”

蜀锦在当时是十分有名的。朱慎就想买。就说:“主人,这样好的蜀锦,小人也没有看见过多少,给主人的夫人买一点回去吧?”

小赵皇帝说:“确实漂亮!我们还要走地方,带着又不方便。回京城去,绸缎庄也不少,还没有卖蜀锦的吗?”

朱慎想起了还要到黑汗去打仗,看见好东西不能买只能看,今天的兴趣就打折不少。就说:“主人,小人忘记了还要走地方,带着东西不方便。好东西只有看的份了。

到了第二家的时候,见是一家卖绣品的店。朱慎可能学了一点刺绣,但是她精神没有用到刺绣上面,绣的东西就差多了。蜀绣也是天下有名的刺绣。看了蜀绣,真是爱不释手。想买,知道不行。越是这样,就希望多看一看。小赵皇帝以前在农村的时候人家介绍的女朋友,蜀绣绣得不错。但是要比这里的绣品就差多了。小赵皇帝也在认真地看。老板娘,十分想做成他们的生意。老板说:“你看见有几个书生来买绣品,他们看一看可以,把他的娘子叫来。下次才做得成生意。”

小赵皇帝就接过话说:“是呀!我们一天就是读书,哪里知道绣品的好坏。只是看热闹。我以后把我家的小娘子叫来,她喜欢什么,我们再买。”说完,就拉着朱慎走出绣品店。

到了人民广场,这里仍然是一个广场。可能是集合军队的地方。只是没有毛主席的塑像,小赵皇帝对自己的想法好笑。他就问旁边的人:“这是三国时候刘备的皇宫吗?”路人点点头。

小赵皇帝看石阶还是修得漂亮,那里有皇宫的建筑?就带着朱慎走了一圈。这个皇宫的规模,可能只相当西夏的皇宫。小赵皇帝也想得出,蜀国国家不大,国力有限,也不可能建唐宋朝廷一样的大皇宫。

现代,成都的小吃很出名。现在大宋的时候呢?只见在小街上还真有不少的食店。小赵皇帝见一家卖凉粉的。他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吃凉粉。他们那里的黄粉凉粉十分好吃。城里打着“川北凉粉”的招牌。穿越前,好像大街上已经卖的都是清粉凉粉。一个传统的小吃,已经失传了。

小赵皇帝进了这一家凉粉店,见是黄粉凉粉,说:“来两碗凉粉。”

朱慎吃了说:“好吃好吃!主人,我再来一碗。”小赵皇帝点点头。

这哪里有后来的川北凉粉好吃呀!小赵皇帝边吃边在心里评判着。差一味佐料,就是辣椒。由于没有辣椒,四川的麻辣味还没有诞生。

走到一家书店,小赵皇帝就要进去看书。书店还真有一些书生在买书选书。见小赵皇帝要看书。朱慎也只得跟进去。

小赵皇帝买了一本《史记》,还有几本兵书。他想,这几天,没有事做。还是找几本书来看一看,也许对自己有启发。

出了店,朱慎由于是书童,只得把书拿上。过去的书,字又印得大,一本书还是真有点斤两。如果不是在练兵的时候,力气见长,朱慎还真要叫苦。

出了书店,朱慎见侍卫在外面前后站在,看四下无人,轻轻招招手,一个侍卫走了前来,朱慎就把书交给他们。自己轻松了。

小赵皇帝看到,也不好说得,只得笑一笑。

小赵皇帝见大街上,自己又不买其他东西,就说:“我们走一走,小巷吧。小赵皇帝走几次小巷,都有收获。今天也就想起走小巷。

走了一段,发现一个问题,几个住家户的门框上都贴着一个小红纸条。在京城,那是那些官员家庭放了脚的小女孩为了表示感谢皇上写的。看内容,与京城的内容一样。上面写着:“谢谢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小赵皇帝看这些家庭不是象当官的家庭的样子。遇到一个老汉出门,就问:“老人家,这些门上写着“谢谢皇上!是什么原因?”

老汉说:“现在要强制禁止女孩缠脚。这是那些放了脚的小女孩写的。现在放了脚,脚也不疼了。据说禁止缠脚是皇上力争的,坚决执行。现在谁敢缠脚?又是罚款,又要打屁股,又要坐监。执行得相当严,谁个敢违反?”

小赵皇帝问:“禁止缠脚好不好?”

老汉笑着说:“好好好!好了小女孩。不知为什么兴起这个怪风俗,把好好的脚弄来缠起。”

小赵皇帝说:“真是怪风俗,也应该改了。”小赵皇帝想起,现在已经进入强制禁止缠脚的时候了。法律的威力出来了。

十三十四日,小赵皇帝就在军营里看书。朱慎见皇上不出去游玩了,就到自己的空军空降兵去,主持训练。

十五元宵节,四川叫过大年。成都府的官员都来叩拜小赵皇帝。没有办法,只得应酬。

十五的晚上,小赵皇帝想起,进军黑汗。官员还没有准备,就下了一道诏书,叫朝廷尽快准备派往黑汗的官员。他不知道,李纲在朝廷,见小赵皇帝命令准备军事装备,说明了要进军黑汗。也就主动叫西京、京兆府等地抽调官员,马上集中。等小赵皇帝一声令下,就随军前进。

小赵皇帝又想起,在甘肃,新疆一带,春季气温变化特别大。有一年,四川在青海打工的民工,竟然有十几人在野外被活活冻死了。虽然春天气温已经回升了。突然的大的降温不能不防。就下令京兆府准备六万军队的棉衣。

到了二十三日,小赵皇帝就与许翰朱慎商量,把部队的良心炮留给成都府。许翰说:“圣上,我们把良心炮全部调出去。如果发生了特别的变故,我们军队,就没有多少还手之力。我们还是把良心炮带上,如果圣上认为成都府需要装备良心炮,可以由兵部调拨给他们。”

朱慎也说:“我们空军、空降兵,由于没有热气球,如果发生特别的事件,我们就等于赤手空拳。应该把良心炮留在部队里。”

小赵皇帝说:“看来朕还真是考虑不周,好!我们的良心炮不调出去。不能赤手空拳。”

正月二十五日,气温已经开始上升了。成都府出外送马的一路将士已经回来了。小赵皇帝就命令部队出发。在成都府的地盘上,正月暖和起来。成都府的官员见小赵皇帝的部队要出发,就连忙来送行。

在成都平原,到处都是小麦田,蔬菜地,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北方的战士,见在正月的成都府,与可能还有白雪的北方比,十分羡慕。大家都说:“在成都府这十几天,同样的钱,就可以买比北方多一倍的蔬菜。这里蔬菜肉食品种多,价格便宜。真是天府之国呀!”

小赵皇帝怕将士路上踏了农民的庄稼,这可是自己的家乡。就下了一道命令:“行军一定要小心,不能踏了庄稼。如果踏了庄稼。要受罚。”

本来成都府向北的道路就修得宽。骑马的战士就特别小心,害怕战马受了惊,乱跑起来就违反了纪律。行军的速度明显减慢了。

正月二十八日,部队过剑阁。小赵皇帝望着连绵起伏的栈道,对朱慎说:“我们现在有了炸药,我们以后要重新设计道路。用炸药来炸。道路要更加平直,可以用大车运输。在险要的地方,搞几道关卡。盆地对我们汉族历来都很重要。”

小赵皇帝想起了唐朝的时候,皇帝逃到成都。民国的时候,迁都重庆。都是最危险的时候的一个最后的福地。

三十日过秦岭。到了晚上,就进入了秦州的地界,部队宿营。二月一日进入秦州,部队就发棉衣,又有了三百门良心炮,三十个热气球。还发了一个月的粮食。那些随军的官员早就等在那里了。

二月二日,部队开始向西北前进。全速前进。二月二日晚到熙州。二月三日晚到卓罗。二月四日晚到西凉,二月五日晚到宣化,二月六日晚到肃州,二月七日晚到瓜洲。到了瓜洲,就遇到了大雪大风。小赵皇帝命令部队宿营休息。战士们由于有了冬装,遇到天气突然变冷,都穿上冬装,在帐篷里烧起了火。二月九日,风停了。小赵皇帝就命令部队继续前进。走着走着。太阳出来了。积雪也逐步融化了。走在沙漠戈壁,由于降落了雪。大部队行军,没有了沙尘。

二月十一日晚部队到了高昌。吴革和住在高昌的文武官员都出城迎接。

小赵皇帝在接受了官员的叩拜后。就召集吴革、许翰、朱慎开会。

小赵皇帝问现在住在西州有多少部队?

吴革回答:“我们在统一西夏后,达到二十万,在各地驻军后,有十八万。王勇的部队精简三万后,这三万人就住在青海路。我们向高昌进军还是十八万人,在高昌驻军,加上各地的机动部队用了三万。还有十五万军队可以调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