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浴火重生之大宋中兴-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请各位兄弟姐妹们继续支持我,有票的帮个票场,没票的帮忙点一下,收藏一下,真的是万分感谢。写小说不容易,真是太不容易了,我希望你们能批评指正。
我感觉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非常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写,现在吸取了教训,不写那么宏大的架构,只写一个人的行动,把我自己的感觉想法写进去,他就是我,我就是他,这样应该容易一些。
本书马上就要收尾了,相信大家也不愿意看到许汉青罗里罗嗦地灭倭占殖民地,一笔略过的好,本书结束后,全力写作《一个人的抗日》,希望各位大大继续支持,捧场。
对了,还有一件事,哪位大大能帮我弄个封面,要酷一些的,谢谢啊!
新的历史 希望朋友们能去支持一下我的新书
希望朋友们能去支持一下我的新书,
因为大家的关心和支持,才使我能坚持着写完“大宋中兴”这本书,现在马上就要结束了,特此致以诚挚的感谢。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将近一年来,连最喜欢的网游都戒掉了,付出这么多心血和时间,现在看来是值得的,交了不少朋友,得到了不少经验,增长了不少知识。
在新的一年里希望大家能继续支持我,我希望得到您的赞扬,指正,善良的批评。另外推荐票就不要给大宋了,直接投到新书上吧,没有票也不要紧,点击一下,收藏一下,这便是对我最有力的支持。我将万分感谢各位朋友。
新的历史 第五章 雄心万丈
因为大家的关心和支持,才使我能坚持着写完“大宋中兴”这本书,现在马上就要结束了,特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在新的一年里希望大家能继续支持我,我希望得到您的赞扬,指正,善良的批评。另外推荐票就不要给大宋了,直接投到新书上吧,没有票也不要紧,点击一下,收藏一下,这便是对我最有力的支持。我将万分感谢各位朋友。
我的太祖圣武皇帝成吉思汗,接受上天伟大的使命,开创了统治华夏的兴国大业,从那时起,历史帝王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继承前人开创的伟大事业。到了我的前任皇帝继承皇位以后,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逐渐完备,他执政三十五年来,统治着国内外广阔疆土,全都心悦诚服地服从他的统治,他高屋建瓴,统观全局,高瞻远瞩,对百姓仁慈厚爱,所有臣民对他都感恩戴德,因此得以延续开国皇帝创造的万代基业。
我的前任皇帝很早就担任了皇帝,他德高望重,功勋卓著,可惜的是上天吝啬,赋予他的生命年限太短,真让人惋惜。前任皇帝通过观察和选择,决定由我担任皇帝的后备人选,得到前任皇帝的格外照顾,我对此非常感激。
现在老皇帝已经去逝,老皇帝虽然去逝,离开了他深爱的大臣和民众,但是皇室和贵族的有识之士,各位王公大臣,就提议说祖宗的规定的教训和不可违背,国家的皇位不能空缺,为了实现老皇帝过去的重托,都众口一词地推举我担任皇帝,态度诚恳,意志坚定。
因此我不得不接受他们的请求,宣布继承皇位,按照惯例,可以大量释放国内所有的犯有轻罪的囚犯,这样也为了肯定先一届政府的良好政治,对过去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制度,我们将严格遵照执行,不能稍有松懈,不能让过去的政策和法律成为无用的废纸。
除此之外,还要大力依靠各位王公贵族,朝廷中各位重要大臣和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坦诚相待,竭尽全力,共同治理。特别颁布这项通告,让全国各地所有的臣民知道和了解!
(以上摘自《元朝传奇》,特此标注。)
“对死人表示尊重,即便他罪恶昭彰,也要尽量淡化,往脸上抹金。”许汉青不屑地将北元的通告扔到一旁,“这也算是一个通病吧!”
“死者为大,难道你还要再骂忽必烈一通才舒服吗?”陈复文笑着说道。
“不是骂他,是要对他的一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史书应该是严谨真实的,不应该成为愚弄民众、误导后代的工具。”许汉青说道。
“听说这个特穆耳有意进行一些变革,也算是一个有为的皇帝吧?”敌情司韩庆玉在旁插嘴道。
“愿望虽好,却难以实施。”许汉青微笑着摇了摇头,“如果现在是和平时期,假以时日,虽然会有些混乱,却也能有些效果。但是北元现在的处境,呵呵,难哪!”
“变革必然引起蒙古皇亲、高官的不满,此时乃颜之乱未平,咱们又虎视眈眈,他要依靠蒙古人稳定统治,定然不敢也不会做出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只是说说而已。”陈复文点着头赞同道。
“他们说他们的,咱们干咱们的。”许汉青笑着说道:“北元已经是风中残烛,支撑不了多长的时间了,到时候瓜熟蒂落,也费不了咱们多大的力气。咱们还是抓紧时间,把长江以南彻底平定下来,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把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
“这次镇国公搬到福州来,是不是已经准备不再领军出战,而要专心于政事上了。”陈复文开口问道,“要是这样就太好了,我这个老头子实在是太累了,身体也已经不如当年,早想好好休息休息。”
许汉青点了点头,笑着说道:“陈先生,让您偷个懒倒是可以考虑,您要想甩手不干那可是不行,要借助您的时候还多着哪!”
“哦,我还真是上了你的贼船,非要把老骨头卖给你了。”陈复文假装无奈地叹息道。
…………………………
“你们来看,这是我的初步设想,争取在十五年内实现。”许汉青郑重地把自己苦想出来的东西拿了出来。
陈复文、韩庆玉等心腹官员都围拢起来仔细研读起来。
一、大宋将实行君主立宪制,君主只是国家的象征。内阁、国会、法院将是新国家的最主要的三个职权部门,采取严格的分权与制衡形式。国会行使立法权,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三者之间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二、国家结构形式将采取联邦制体系。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联邦设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领导其联邦成员。各联邦国家都认同于统一的联邦宪法,遵从代表国家利益的统一法律。联邦各成员国有自己的立法和行政机关,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国籍,管理本国内的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等公共行政事务。联邦和各成员国的权限划分,由联邦宪法规定。如果联邦宪法与成员国的宪法发生冲突,以联邦宪法和法律为准。
三、大宋联邦宪法的制定。
四、国会议员的组成办法。
五、由下至上或由上至下推行选举制。
……………………………
沉默,难耐的沉默,各人都被许汉青提出的全新的国家组成形式所震惊。
“亚圣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的想法就是希望民意真的能主宰这个国家,改变历朝历代由一个人决定国家政治走向,甚至兴衰的可能。我的计划还很粗陋,希望大家能真正领悟我的意思,献策献力,把这个国家带上一个长远的发展之路。”许汉青见众人都不说话,便首先开口说道,“这上面有些东西说得很笼统,有什么不懂或不清楚的大家可以互相探讨研究。”
陈复文抬头用奇怪的目光瞅了一会儿,开口问道:“皇帝只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这样是否妥当。”
“为什么不妥当?”许汉青反问道:“当你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时候还要把希望再寄托在不世出的明君身上吗?一言定人生死,金口玉言,一人可兴邦,一人也可败国,把国家民族的命运交在一个人身上,难道不是草菅人命吗?一句话,从人治改到法治上,一个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镇国公,这何为宪法?”韩庆玉张嘴问道。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该国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在该国的法律中有最高的权威和最大的效力。”许汉青解释道,“这制宪乃是根本,我希望能在三、五年内完成,这样以后的工作便有了依据。”
“那军队怎么办?由谁来统领,会不会成为祸乱之源。”
“军队是国家的军队,不是某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他们对国家的忠诚,首先名字便要改,我想就改成大宋国防军好了。当初他们也是在保卫家园的口号下参军入伍的,再经过几年的教育,随着我慢慢淡出对军队的影响,应该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当然,这可能还需要更周到细致的安排。”
“镇国公,选举制是不是最终要替代科举制?”
“镇国公,国会议员的资格有什么要求吗?”
……………………………………………
“这些都是我要和大家商议后再决定的,而且这可能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你们都是跟随我和陈先生多年,说是心腹也不为过,我只希望你们能和我一起,努力地把这个重担挑起来,并且比较圆满地完成它。”许汉青用坚定的目光挨个望去。
明媚的阳光洒落下来,在阳光下播种希望,在阳光下收获成功。没什么过程是便捷的,没什么结果是必然的。但这一刻,在许汉青的心中却充满了成功的信心,国家的繁荣可以说是他在精神方面最大的追求,为了这个目标,他纵万死而不悔。
新的历史 第六章 扬帆远航(大结局)
我的新书《一个人的抗日》三天成绩很惨淡,请朋友们去踩一脚吧!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应该是收获了时候了。许汉青抬起头,望着蔚蓝蔚蓝的天空,露出了笑容。
时光悠悠,奔走不息。仿佛这长也不长短也不短的岁月,只在匆匆一挥手间。孔夫子曾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茬苒,白驹过隙,转眼便是十五年的时间。许汉青已经是人到中年,回首过去,往事如昨,回忆无论如何也是件颇多感慨的事情!
十五年呐,比自己预计的要晚三、四年,许汉青不禁苦笑起来。
依靠强大的实力,无与伦比的威望,许汉青在这十五年里强势地推行着自己的计划。神州大地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全新的变革。
1280年,攻破大都返回的许汉青便开始了制宪和成立国会的紧张准备之中。
1283年,由军人、官员、太平绅士等社会各阶层组成的第一届临时国会通过了《临时宪法》,从此大宋国改为大宋联邦合众王国。
1285年,国会正式成立,许汉青任第一任议长兼国防部长,陈复文被任命为第一任首相,开始了内阁执政,而刚正不阿的陆秀夫则被任命为最高法院院长。
1286年,三十万光复军开始渡江北伐,一举击倒了已经风雨飘摇、内乱丛生的北元,光复大都,更名为北京。
1290年,许汉青当选为首相兼国防部长,陈复文因身体原因退了下来,担任议长之职。陆秀夫也是连选连任。大宋联邦合众王国正式立都南京。
1295年,许汉青主动放弃了选举,议长被原泉州安抚使黄昕以微弱优势夺得,首相则被原总参谋部孙志勇夺得,郑晔担任国防部长,最高法院院长则由谢枋得接任。
诸事已毕,国家已经蒸蒸日上,军力、财力的不断增强,再加上从征讨吕宋等南洋诸国战事中,很是捞了些好处,无论百姓还是商人都瞪大了眼睛,瞄着下一个肥羊,千方百计地想着借口。一只猛兽已经露出了獠牙,正在准备择机而噬。侵略扩张已经慢慢浸入了整个政府的思想之中,有白银之国称呼的倭国首当其冲。
“爸爸,母亲让您去再看看,有什么缺了的东西没有。”大女儿许茹走了过来,轻声问道。
“阿茹啊!”许汉青轻轻拍了拍女儿的肩膀,“我的东西都收拾好了,不用再去看了,你们想拿就拿,只要不把整座房子搬走就行了。”
“爸爸,难道非要去什么美洲吗?在这里呆着不是挺好吧?”许茹颇有些不满地说道。
“你不懂。”许汉青摇着头,“我是非走不可的,为了咱们全家,也是为了这个国家。”
“大人,外面有人求见。”一个侍卫跑过来禀告道。
“哦,该见的我都见过了,也都交待清楚了。”许汉青皱了一下眉头,“是谁呀?”
“是谢枋得大人和陆秀夫大人。”
“是他们。”许汉青沉吟着,虽然共事了这么长时间,但陆秀夫、文天祥等人对他还是不太理睬的,特别是他把皇帝关进了笼子,成了一个没有实际权力的国家象征。而陆秀夫能当选最高法院院长也是由于他刚直的性格,反正国会把持在许汉青的手里,陆秀夫只要依法行事就行了。
“请他们进来。”许汉青又转头对许茹说道:“乖女儿,你先去帮你母亲收拾东西吧,以后有空我再和你解释。”
…………………
书房内,宾主落坐后都暂时没有说话。
“不知镇国公定下出发的日子没有,我等也好前去送行啊!”谢枋得还是比较洒脱,先笑着打破了僵局。
“有些事情还没处理完,所以这出发的日期还没定下来。”许汉青笑着回答道。
“镇国公为什么非要执意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呢?难道镇国公对留下来有些害怕吗?”陆秀夫言不由衷地问道。
“害怕?害怕什么?”许汉青不解地自问道,随后笑了起来,“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有很多人问过了,而且在我离去之后,报纸上还会发表我的一份声明。既然陆先生提出来了,那么今天我可以再开诚布公地讲一遍,也好让大家心里不要有什么疑虑。”
许汉青略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开口说道:“当一个国家处于危亡关头时可能需要依靠伟人的指引或领导,但当国家步入正轨的时候,人治便不如法治。我可以这么说,我现在即使坐在家里,但我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还是太大了,不知道两位赞不赞同这一点。”
“当然没有错,虽然我在很多地方上与镇国公意见相左,但对镇国公的才干还是非常钦佩的,不论是政治、军事、经济,镇国公都考虑得面面俱到,甚少有失误之处,这一点我和谢兄都是不得不服气的。”陆秀夫点了点头,肯定了许汉青的说法。
“确实如此,镇国公的眼光独到且深远,非是我辈所能及。”谢枋得也肯定道。
“我有这样的权力有这样的能力,即便我不去用,那么这个国家还是摆脱不了人治的阴影,现在国家基本已经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所以我必须要走。只要留给后人一个正确治国的理念,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和体制,这便足够了。”许汉青喝了口茶,继续说道:“我把皇帝关进了笼子,就是要让那种不受约束的权力消失,要是再留给大家一个笼子外的不是皇帝的皇帝,那就违背了我的信念,对不起我一直为之奋斗的国家和人民。”
屋子里一阵沉寂。
良久,陆秀夫叹了口气,“镇国公这一番话真是让陆某感动,能够抛却无上的权力,甘愿退出,真是……”
“镇国公还是不要走了,国家内外都还有不少隐患,还是需要镇国公把把舵的。”谢枋得说道。
“国家正处于上升期,这些问题应当能够被克服,同时也能够得到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这样才能面对未来真正的危机。”许汉青笑着说道:“孩子总要经历风雨还能够更快更好地成长,只要遵循着制度和体制,应该不会出现大的差错。军队方面没有什么问题,我已经安排好了,军队以后只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利益。”
“但是,”许汉青的语气突然转得严厉起来,“要是有什么野心家想破坏国家的制度和法律,去追求不受约束的权力,想再爬到人民的头上,自然便会有人去制止,只怕他连现在的已有的东西都保不住,下场会很悲惨。”
…………………………。。
金色的阳光照在湛蓝的海面上,波光粼粼,恍若蓝色绸缎上镶嵌着颗颗闪亮的金星。海水一眼望不到边,在地平线上,与蓝天合为一体。
“大海,真美呀!”船头一个身披斗篷的贵妇人赞叹道。
“淑贞,你好象不是第一次坐船哪!这样景色应该看过吧?”许汉青笑着问道。
“不知道什么原因,觉得今天的景色特别美丽。”杨太后微笑着答道。
“脱下太后小心翼翼、雍容华贵的假面具,回复敢说敢笑的自由身,心情好自然觉得景色也特别美丽。”许汉青说道。
“只是时间长了些,十五年了,我们都老了,想起来真的对不起你。”许汉青微含歉意地说道。
“别这么说。”杨淑贞轻轻地微有些羞怯地挽住许汉青的胳膊,“因为有你的承诺,我才感到坚持的价值。如今好了,终于把一切烦心的事情都甩开了,我只担心昺儿会做蠢事。”
“如果天意如此,那也没有什么办法。”许汉青望着大海,缓缓地说道:“他是个聪明人,再者我在与陆秀夫等人的谈话中也警告过了,他应该不会分不清厉害。”
“走吧,起风了,进舱吧!”杨淑贞轻轻地说道。
“好吧!”许汉青轻扶着她,慢慢地走去,笑着说道:“今天我要收回对你的全部的爱,因为我要慷慨地再给你一次。”
海风卷着波浪冲击着船板,发出“啪啪”的响声,飞溅起银色的浪花,仿佛在和远航的人们告别。
远处故国的海岸越来越模糊,直至完全消失在视野之中。
若朝霞在天空里燃烧
那是我悄悄地来
就为了一幅梦幻中的图画
我绘尽了一生的色彩
就为一个古老的传说
就为了一个真诚的愿望
我唱哑了一生的歌喉。
尾声:
七百多年过去了,宋亡了,元也亡了,一切恩怨情仇已作轻烟散尽。回顾这段历史,我们知道,胜利不能代表正义,侵略不是统一,屠杀不是民心所向,奴役不是融合,为蒙元侵略唱赞歌的汉人就是背祖忘宗的贱货!
谨以此文献给七百年多前,为国为民,战斗到最后一刻的爱国者。难忘他们“亡命徒”式的努力和苦心,难忘他们抛头洒血、粉身碎骨的惨烈,难忘他们痴心不悔,生死以之的执着。难忘他们无法无天、孤心泼胆的壮志豪情……
终于结束了。
有艰辛,也有欣慰,我的第一本书终于写完了,别的都不说了,都是实在人,说多了都是眼泪。特别感谢各位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还是那句话,有缘的,咱们在我的新书《一个人的抗日》上见,哪怕冒个泡,提个建议也好。
外篇 巾帼英雄许夫人
许夫人是南宋末年抗元的民族英雄,她的光辉事迹在泉漳潮一带广为传颂,几百年来从志书、诗歌、戏剧、小说到民间口碑,更是广泛地传颂着。
许夫人自幼着男装,平时喜击剑弄铁丸,有穿柳贯风之术,且学得少林轻功。有一次与许汉青结伴到山中打猎,偶得一雌雄双宝剑,精莹皎洁,锋利无比。据说是周时所铸,历时二千年许。许夫人每逢月明之夜,便于庭院中练习,左右盘旋,上下飞舞。倘若观者以豆撒之,以水撒之,不能近身,可见功夫之纯熟。
许夫人的家乡原籍是福建莆阳,她姓陈,乳名碧娘,父亲是陈文龙。《宋史·;陈文龙传》载:陈文龙“能文章,负气节。初名子龙,咸淳五年廷对第一,度宗易其名文龙。”“累迁文龙至参知政事。”后来陈文龙对右丞相陈宜中的所做所为不顺眼,上疏乞归养。“益王(赵)称制于福州,复以文龙参知政事。”后又被命为兴化军知军。当元军压境时,死守孤城,宁死不屈,因寡不敌众,陈文龙和母亲陈老夫人被掳至元营,陈文龙在解往临安途中绝食而死;其母被拘禁在福州尼姑庵中生病拒绝服药,也饱经折磨而死。陈碧娘的丈夫姓许名汉青,福建晋江东石人,是唐德宗壬午科进士擢迁兵部尚书郎许稷的裔孙,中进士后授为文信郎。陈碧娘为什么被称为许夫人呢?据《南诏许氏家谱》称:因为许汉青这一族,自许稷以下,到北宋、南宋历代先祖和叔伯,直至许汉青这一代,“有十科十中进士”。宋代官制规定,凡在朝执政官员的妻子都封‘夫人‘,因之,许汉青“家中的大小命妇,人皆尊称为‘夫人‘。”他的妻子陈碧娘,远近内外的人都称她为许夫人,而不知道她的名字。
许夫人为什么会走上抗元的道路?同时又成为畲族义军的首领?这除了她的民族气节外,当然与她的父亲陈文龙及她的祖母为元军所害有关,也同她的丈夫许汉青为叛宋降元的蒲寿庚所杀有密切的关系。当许夫人得知父亲和祖母的噩耗时,她悲痛万分,誓报不共戴天之仇,与丈夫许汉青一起组织族兵抗元。据《泉郡许氏族谱探疑》所载:“汉青公与夫人陈氏碧娘(莆田状元陈文龙之女,文武双全),组织许氏族兵屯于安海可慕迎接幼主,并派要员保幼主经许西坑、下厝许、清透摇船埔至十一都南岳庙。”又据《南诏许氏家谱》载:“南宋幼主赵与赵被元兵追至泉州,时窃据泉城的原南宋福建尚书右丞蒲寿庚却已降元,他闭城不纳。”赵和赵分路逃亡。“赵逃至晋江下辇,由从泉城逃出来的南宋宗子和子臣护驾至可慕村驻跸。许汉青夫妇闻讯,亦集结族兵和其他义兵赶来勤王,与追赶的元兵在社坛(后世称此地为‘射弹‘)死战七昼夜,力保赵退至许西坑与下厝村的交界处,还三渡晋江到搭头南岳找张世杰,但由于错过时间,张世杰已保端宗先走南安。”那时,蒲寿庚率兵进剿可慕村,许汉青当机立断派人护卫赵向西逃走,他“自己和夫人负责殿后,组织族亲和其他义兵于可慕村与蒲寿庚决战,双方经过激战多时,后许汉青殉难,族人也遭杀戮。”
可慕村惨案后,许夫人面对父亲、祖母及丈夫等遇害,国仇家恨,激起她抗元到底的决心。她不为蒲寿庚的淫威所吓倒,擦干眼泪,重整旗鼓,以东石一带的汉、畲人民为基本力量,再多处招募义兵。《南诏许氏家谱》称:“许夫人通过畲族人民的血缘关系,四出派员到漳浦、龙溪、云霄、诏安以至汀州、赣南一带联络。”并亲自会晤畲家峒酋长蓝太君,商定联合抗元,终于建立了从闽西到漳南计二十四峒的义军据点。《世祖本纪》称,许夫人领导的畲汉义军“势力遍及漳、汀、潮一带,号十万众,连营数百里。”
张世杰拥幼主在广东惠州稍事安顿后,取水路回师,于景炎二年(1277)六月乙巳“将淮军讨蒲寿庚于泉州。”《南诏许氏家谱》称:“许夫人与其陈家族侄陈大举(一名陈吊眼)亦率所部往会,在围攻泉城的九十天中儿经反复,有失败,亦有转机,但城终不能破。至元将唆都率精兵二千多名援蒲,致义军腹背受敌,才放弃攻城。”
张世杰从泉州撤退后,“乃解兵还帝所泊之浅湾。”许夫人则撤至南诏,招兵买马练兵,然后继续进兵勤王。《南诏许氏家谱》称,“许夫人亦率义军前去会合勤王,中间又曾在百丈埔与元军大战一仗,大大挫灭了元军威风,使幼主在崖山立下足来。”据《饶平县志》载:许夫人“统步兵于沿海扈驾,会陈吊眼之师出自黄冈,与元兵战于百丈埔阵亡,土人义而祀之。”百丈埔在今饶平县钱东镇外浮山,有许娘娘庙。
由于许汉青和许夫人英勇抗元,泉、漳一带许族也惨遭元军杀戮,血迹斑斑。据《南诏许氏家谱》载:许夫人和陈吊眼兵败后,“元兵实行剿乡灭族策略,不仅火烧晋江许汉青、许夫人的家乡许宅巷、陈厝坑,迫使二乡的许、陈、曾三姓族人四处奔逃。南诏许姓氏族因事牵抗元,亦惨遭清剿杀戮,几于灭族,仅剩龀孑遗孤耐京公一人,伏匿于白井埔。”后来,许耐京潜回南诏,光复旧业,繁衍子孙,为南诏许氏一世祖。
许夫人英勇抗元的光辉事迹可歌可泣,光昭日月。她转战泉、漳、潮,在这片热土上为华夏抵御外敌侵略,抛头颅,洒热血,在强敌面前,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百丈埔的许娘娘庙与福建东石许夫人宫遥遥相对,华夏人民永远怀念她。
许夫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是华夏人民永远的楷模。
外篇 红巾军战歌
风从龙,云从虎, 功名利禄尘与土。
望神州,百姓苦, 千里沃土皆荒芜。
看天下,尽胡虏, 天道残缺匹夫补。
好男儿,别父母, 只为苍生不为主。
手持钢刀九十九, 杀尽胡儿才罢手。
我本堂堂男子汉, 何为鞑虏作马牛。
壮士饮尽碗中酒, 千里征途不回头。
金鼓齐鸣万众吼, 不破黄龙誓不休。
外篇 满门忠烈陈文龙
陈文龙(1232…1277)原名子龙,字君贲、德刚,福州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宋咸淳五年(1269)戊辰科状元,宋度宗赐名文龙。
忽心烈被拥立为大汗后元军加紧攻宋,从(1267年)元军主帅阿术开始进攻襄阳直至(1273年)襄阳失守后,陈文龙上书痛责贾似道用人不当,并请罢黄五石、范文虎、赵潜等人。贾似道大怒,将陈文龙贬官抚州,又指使台臣季可上书弹劾陈文龙。但不久,范文虎投降元军,贾似道率兵13万开抵芜湖,结果兵败鲁港,赵潜却最先逃跑,导致其余守将弃城而逃。贾似道后悔未听陈文龙所言,再次起用陈文龙为左司谏,迁侍御史,再迁为参知政事。由于朝内议和,陈文龙乞请回乡养老,获准。(1276年),益王称帝福州,陈文龙再次出任参知政事,上任后就平定了漳浦、兴化叛乱。(1277年)元军占领广州后,泉州、福州守将纷纷投降。
陈文龙倾尽家财募兵,打出“生为宋臣,死为宋鬼”旗帜,坚守兴化城,初战退敌于囊山。元寇招降使者两次至兴化劝降文龙,均被其严辞拒绝、焚书斩杀。后因部将林华、陈渊叛变,通判曹澄孙开城迎降,文龙寡不敌众自刎不遂,力尽被擒,家人亦被俘。他被押至福州元将董文炳军中,董文柄令左右百般凌挫妄图招降,陈文龙严辞痛斥,以手指腹正色道:“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邪?”。
陈文龙被俘后即押往杭州,在离开莆田时他开始绝食,途中经福州,他赋诗明志:‘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缧臣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
陈文龙最后在杭州拜谒岳飞庙时,在庙内吞香灰自尽,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后人誉为福建的“岳飞”,尊称为陈忠肃,与岳忠肃(岳飞)、于忠肃(于谦)合称“西湖三忠肃”。
海峡两岸民间信仰尊崇陈文龙为“水部尚书”、“镇海王”,尊称“尚书公”、“公爷”,与妈祖并称“双海神”。福州、马祖、台湾等地建有30多座以陈文龙为主神的尚书庙。
。
而陈文龙病重的母亲被元军监禁在福州的一座尼庵里,在闻知文龙殉国后说道:“与吾儿同死,有何恨哉?”亦拒药绝食身亡,令人叹服。
。
陈文龙之女陈淑祯嫁晋江东石鳌头村许汉清为妻,亦随夫举家率众联合闽西畲族、漳浦、政和等地义军抗元,许汉清牺牲后,许夫人率义军转战闽粤一带,屡屡重创元军,威名赫赫,史称“许夫人”。《中国历史大辞典》、《福建名人辞典》、《福建女名人》等书以及多种地方戏剧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