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浴火重生之大宋中兴-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沫。
身旁的张世杰皱了皱眉,不悦地说道:“不要胡说,镇闽侯击败了十几万元军,光复了大半个福建路,这是实打实的功劳,咱们江淮子弟可不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辈。”
“咱们若不是要确保皇上与朝廷官员的安全,取得的战果肯定比许汉青大。”苏刘义是个心胸狭窄的武夫,兀自在强辩道,却忘记如此庞大的舰队,十几万的人马,是如何不战而逃,陆地上连个根据地也保不住的。
不可否认,张世杰的忠诚与勇武是他的优点,但出身北方的他,在战略方面之构想,却似乎彻头彻尾地完全以陆战为基础,而且他对自己的战略战术充满了自信,绝不容许他人染指自己的指挥权,这也是他排挤文天祥的原因。对于许汉青本人,他并无好印象。对于光复军的连战连捷,他在心里也并不十分服气,但作为上位者,如果妄加评论,便显得没有气度了,所以对部下的话,他只是笑笑没有附和。
“镇闽侯还是有功于社稷的,又送来那些军械物资,等咱们打败了张弘范,再说别的也不迟。”张世杰岔开了话题。
“还皇帝和朝廷呢?就住这样的地方,呆在这个弹丸之地,还不肯回福建,死要面子活受罪。”孙夫胜边走边在心里鄙视着。
热带的白色光线灼热了孙夫胜的眼睛,他不禁抬起袖子遮住太阳。
江南的仲夏,原是一副天上乐园的景色。但现在一路上许汉青所看到的却不相同,荒地到处都是,放眼全是绿色,绿的树,绿的野草。经过了与元军的几次大战,福建路显得很荒凉破败。破坏远比建设容易,这个道理千古不移。虽然也看到了由新附军俘虏组成的农垦大队在光复军的看押下或外地迁来的流民在开垦土地,建屋造房,但工作刚刚开始,成效并不大。
“工作还要加快进度,告诉参谋部,各地驻军也要行动起来,训练之余也要帮着开垦土地,架桥铺路,安置流民,争取今年能收一季庄稼。”许汉青对随行的参谋交待道。
进入戴云山所属的德化县,市面开始繁荣起来,南来北往的人员到处都是,杂得很。许汉青微微摇了摇头,自从戴云山的琉璃工艺成熟以后,再加上经常推出的一些新奇物品,如小铁炉、手摇风轮、火柴等,引来了四面八方的商家,在促进了福建的经济的同时,也给戴云山的保卫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现在戴云山的常驻军已经达到了四千人,敌情司常驻的人员也达到了二百,这样还不时有北元的间谍被抓获。
为了更好地防止泄密,借着这次的巡视,许汉青准备把戴云山的工匠迁走一批,迁到泉州城外的新工厂去,将军工与民用进行剥离,戴云山科技司以后研制的民用物品,都将在新工厂中进行生产。
精致的木盒中,躺着一根漆黑的火枪。管子内外壁都磨打得极其光滑,许汉青细细地抚摸着,就象看着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
看来钢铁的质量还是有差距,火枪的管壁较粗,稍有些沉重,但整体结构主要是参照的狙击步枪,闭锁很好,应该不漏气。虽然还是前装枪,但由于采用了纸壳子弹,在装弹步骤上大大节省了时间。(它是一个纸制弹筒,外面覆有油脂,里面有定量的火药和20…30克重的一颗弹丸。使用的时候,枪手只需用牙把弹筒咬开,把里面的火药倒一部分到发火池里,再把剩下的火药和弹丸用通条塞到枪管里就行了。)使用纸壳子弹的燧发枪兵,射速能够达到每分钟2…3发甚至更多,这使他们能够打出足够密集的弹雨,即使面对骑兵的冲锋也不再是软弱无力的了,何况枪上还配有卡座式刺刀。
“那个,您送来的那个步枪,我们也仿制出来了,虽然质量稍差点,也没有膛线,但也能发射子弹。”科技司许青山不好意思地说道:“只是那个子弹的仿制碰到了问题,用水力锻压机倒是造出了铜壳,但火帽怎么也造不出来。”
许汉青点了点头,化学工业的落后,他也是无能为力,只能一步一步慢慢摸索了。
“很好,你们做得已经很好了。”许汉青由衷地夸奖道,这种火枪已经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跨越了历史上什么马达法、火绳枪等阶段,即使是明朝末年的火枪,也远远比不上这个先进。
“装备一代,发展一代,研制一代。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你们也不要着急。”许汉青继续安慰道。
“大人说得有理,其实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人。”许青山笑着说道:“拉发式手雷的引火装置和延迟引线都研制成功了,比原来的要好,现在已经开始照此生产了。”
“好啊!”许汉青接过一张简要的设计图。图中的拉火管组件改成了用一根铜管内装玻璃粉,将一拉毛铜丝卷成团放在玻璃粉内,铜丝一端接拉火绳、另一端通延时引线和硫磺。使用时打开木柄后盖,用力抽拉拉火绳,利用铜丝与玻璃粉的磨擦发火点燃导火索和硫磺,导火索引爆弹体内的主装药,这种结构工艺十分简单,便于大量生产,而且作用安全可靠,不会出现意外发火和早炸事故。
“这是谁搞出来的,要重奖。”许汉青高兴地说道。
“还有谁?是刘国栋那小子和陈先生的姑娘陈亚茹一起搞出来的。”许青山用带着暧昧的语气说道。
“哦,他们俩呀?”许汉青笑着点了点头,平常这个小舅子没少写信询问自己一些问题,他总是尽自己所能,希望能给刘国栋一些提示,看来这个小舅子还真有成为发明家的潜质,得大力培养啊!
“刘国栋单独有一个研究室,谁也不让进去,我偶尔进去过一回,瓶瓶罐罐摆得到处都是,还有一股刺鼻的味道,也不知道在鼓捣什么呢?”许青山继续汇报道。
“呆会我去看看这个小子。”许汉青说道:“这次我来,还有些事情要办,先和你商量一下,你看如何处理比较好。”
许汉青招呼许青山坐下,开始就军工民用剥离的事情进行仔细的商议。

第四卷 大转折 请假条

第四卷 大转折 第十二章 “指路人”

“父亲大人,您明天便要启程了,还是早点休息吧!”北元丞相伯颜的儿子脱脱儿恭谨地说道。
“恩”,伯颜点了点头,“我走之后,家里诸事便交付给你了,凡事记得切不可张扬。”
“是”,脱脱儿恭身答道,犹豫了一下,开口问道:“父亲大人为何要请命去北方呢?南方有残宋苟延,又有福建路的许汉青作乱,南方的将领屡次被其所败,使其坐大,也只有父亲大人雄才大略,才能灭了光复军。”
“你不懂啊!”伯颜边说边摇着头,眼前不由得浮现出攻取临安回转大都时,与忽必烈见面时的情景,忽必烈的声音就像是从深渊之中传来的呼唤一样,带着一股奇妙之回响时时还在耳边萦绕。
当时忽必烈是这样回答伯颜请命江南,剿灭宋朝余党的。
“如今已无丞相亲自出马之必要了。宋已亡国。不论是二王还是文天祥都不过是残存之余党罢了。其他人应该就足以担当这个责任,丞相啊,稍微把功劳分给其他人比较好吧!”
忽必烈汗的眼睛原本就狭长,但是此刻看来更是有如丝线一般的细。尽管如此,伯颜对于君主所投射而来之目光,却感受到了强烈的刺痛,说完话后忽必烈大笑着转身离去。
忽必烈不直呼伯颜之名,而是以丞相来称呼他。这点,以伯颜目前的身份地位而言虽说是理所当然,但是气氛在瞬间冰冷疏远了起来,却是不可否认之事实。此时,伯颜感受到的是悄悄拂来的夜气的寒冷。
忽必烈不希望伯颜再继续建立功绩。一个功高震主之臣下,是任何一个专制的君主都不可能喜爱的存在,历史上早就有了无数的先例。
从此以后,伯颜再也和伐宋之事毫无关系。不仅是如此,他甚至连大都以南的地方都没有去过,主要掌管北方和西方的军事,与同是蒙古人的海都、乃颜战斗。
文天祥已经失败了,现在正在张弘范的船上,残宋行朝肯定抵挡不住张弘范的进攻。只有福建路的许汉青,却是越打越强,越打越大,如果陛下允许,我倒是真想与这个人较量一番,伯颜望着夜空中闪烁的星斗,叹息道。
在当时的人眼中忽必烈或是雄才大略、英武不凡的明君,或是残忍嗜杀、穷兵黩武的暴君。唯独在许汉青眼中,忽必烈不过是个帝王耳。封建帝王该有的毛病他都有,该犯的错误也因为帝王的金口玉言而不能避免。所以许汉青没有那种崇敬或是恐惧的心情,反倒是对最终的胜利充满着信心。拥有了后世精英们几百年来总结的经验教训,加上超越时代的武器装备,再打不过一个瘸子皇帝,简直没天理了,所欠缺的只是广大人民的觉醒罢了,不过这也只是个时间问题,许汉青的任务便是让这个时间缩短,哪还用积聚百年,才把蒙古人逐回大漠。
统一神圣论一直被历史书奉为金科玉律,任何阻碍统一的人最终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当然那些编历史的人才不会管统一的是蒙古人还是女真人,更不会管在所谓的神圣统一的背后,流淌着多少百姓的鲜血,多少繁华之地变为瓦砾。
从这个角度来看,许汉青是阻碍统一的罪人,而在许汉青心里却有另一个观点,既然统一好,统一神圣,为什么不能由汉人统一蒙古人,却非要由野蛮来统一文明呢。
“姐夫,这个应该就是您所说的硝酸,这个是硫酸,还有这个…”刘国栋兴奋地给许汉青介绍着他屋内的瓶瓶罐罐。
“国栋啊!有些东西是很危险的,摆弄的时候你可千万要小心啊!”许汉青心疼地对刘国栋说道。
“知道,您就放心吧!”刘国栋满不在乎地说道。
“陈姑娘呢?怎么不见她,听说你们俩不是经常在一起吗?”许汉青笑着问道。
“没,没有啊!”刘国栋不好意思地辩解道:“在一起是为了研究,为了工作吗?您别听别人瞎说。”
“呵呵,傻小子,紧张个什么。”许汉青拍着刘国栋的肩膀说道:“陈姑娘不错,你姐和我都看好了。”说着又拿过一个包袱递给他,“这里面是你姐给你和陈姑娘做的几套衣服,我看还是由你交给她比较好。”
“恩,知道了。”刘国栋红着脸小声答道。
“好了,咱们来说说工作上的事情,虽然姐夫知道的也很有限,但告诉你之后,也许能对你有所启示,减少一些弯路也说不定。”许汉青招呼刘国栋坐下,拿出纸笔开始讲解起来。
有了硝酸,便能制造雷汞,雷汞对针刺、撞击和热作用都极敏感,可作为枪械理想的起爆药。既然铜火帽不好制造,那就把雷汞铺在两层纸中间,制作成纸卷“火帽”。这样借助于狙击步枪,制造类似于历史上的德雷泽针刺枪便很容易了,而且弹壳也可以先用纸做,使枪弹从分装向定装式过渡。
许汉青虽然对具体的制造过程知道的并不是很详细,但他所指出的是最正确的最快捷的道路,这些过程虽然简单,在正常的历史进程中却不知要经过多少人的摸索和试验。就象某人说过的那样,“任何人回到过去,都可能成为伟人。”虽然他可能不是样样精通,但最重要的是他能给别人指出最快捷最方便最省力的成功之路,这便足够了。
从许汉青的心里,他并不喜欢这种模式的战争,在后膛枪、尤其是参谋本部这东西出现之后,战争就完全没有了美感,变成一种工业行为了。战场上的杀伐被摆到和工厂的生产相同的地位,对人杀戮的效率真正地被作为生产指标来实施,战场上的风景变成了单调的色彩。火枪时代是旧世界战争模式的尾声,而这个时代的确是现代战争诞生之时。从此之后,所谓战争艺术就完全变成了各国工业生产力和技术的比拼了,军事领域的进步随着技术革命一起飞速发展,令人眼花缭乱,直到现在的时代。
但不可否认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很大方面都是战争所促成的,它将无情地把一切东西、甚至是刚开始使用的东西当作已经无用的东西而加以抛弃。
许汉青和刘国栋在屋子里整整呆了一下午,具体谈的什么东西、谈的多少东西无人知晓。据后来成为世界发明之王的刘国栋所说:那天进行的谈话在我心中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住不断成功的门,他的观点、他的想法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来却又切实可行。也许在很多细节方面他都语焉不详,或者说他应该并不知道具体的做法,当我问他,这可能吗的时候,他笑着说道:可能不可能不是问题,关键是你如何去证明它是可能还是不可能,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说以前只是因为感兴趣而进行这方面的尝试的话,就是那个下午,让我踏上了不断求索的坎坷道路,也不断地感受到求证与创造的幸福。
“走吧,我肚子都饿了,咱们去吃饭。”许汉青揉着发酸的眼睛站起身说道。
“哦,好的。”刘国栋恋恋不舍地收拾起被许汉青画得乱七八糟的纸张,跟着许汉青向外走去。
“多找几个聪明伶俐的工匠来帮你,可别小瞧了他们。”许汉青边走边交待道。
“哪能呢?我和那些师傅处得可好了,张师傅、李师傅他们都很厉害呢。”刘国栋赶忙说道。
“那就好,人本不分贵贱,不要仗着读过点书,便觉得高人一等。和他们在一起,你能学到很多书本上根本没有的东西。”
“知道了,姐夫。”
“对了,派人把陈姑娘也找来,难得聚在一起,咱们一起吃顿饭吧。”
“那,那还是我去叫她吧。”刘国栋回身抓起包袱,说道。

第四卷 大转折 第十三章 盐贩子黄华

许汉青在戴云山只逗留了五日,安排好了军民产业分离的事情,又编写了一部火枪兵操典后,给参谋部下令,分别从四个军中各抽调精锐一千人和十名年轻优秀的将领,组成一个火枪旅的编制,赶赴戴云山进行集训。
虽然火枪正在制造之中,但火枪的使用、火枪兵的战法,却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熟悉。当然无论战斗之前的训练有多好,计划有多周密,就像克劳塞维茨说的那样,战争中永远充满了人类所无法预测的事情,这些事情确实地改变这战争的进程;在很多影视作品里描写的火枪兵在没有人统一下令的情况下就不敢自己射击,这样看上去似乎很愚蠢,但这种情况却是必须的,如果各排刚开始射击的时候,或许只有两三个士兵没有参加齐射而独自射击。紧接着队形中就出现一片火海,各排和各列的士兵们混杂在一起,士兵们装好子弹之后就立即自行开火射击,第一列的士兵们也不再跪着射击了,虽然他们确实想那么做。此时,上至将军,下至伍长,面对这样的混乱局面,谁也无能为力,只能等待部队自行进退了。
许汉青不厌其烦地向几个参谋解释着火枪兵操典的内容,作为一个新兴的兵种,他必须解答参谋们的各项疑问,因为这些参谋将作为教官留在戴云山负责训练火枪旅。
在火枪兵操典中许汉青抛弃了行动非常迟缓、缺乏机动性的“线式队形”,因为在野外机动的时候,混乱是不可避免的,而线式队形中队列的任何地方出现混乱,都必然影响整个军队的战斗力。他直接采用的18世纪后期的法军纵队,实际上是一个方阵。纵队可以不必顾及全军而迅速行动,而纵队的方阵在战斗时,也可以迅速地展开成适合射击的线形队形。这样步兵便再次具备了良好的机动性和出色的进攻能力,他们展开成线形队形的时候也不必担心各部队之间的空隙会为敌所乘,因为这些空隙全都被燧发枪的火力完全覆盖,根本不可通过。
这种全新的武器和全新战法,让这些参谋们很是迷惑,毕竟他们谁也没见过、没听过这种据许汉青说是威力巨大的战法。但他们还是在许汉青的强力要求下,尽快地去熟悉各项内容。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操典,加深印象,许汉青还从戴云山的守备部队中临时抽出了四百人,进行了多次火枪兵作战时的队形演练。
五天的时间匆匆而过,许汉青率领亲卫直接赶赴兴化,因为那里还有他对北元开展经济战的武器……………海盐。
兴化城内已经安置了五千多流民,而且数量每天都在增长着,新任兴化知府姚文仲曾中过进士,又在光复军军校的政务学院学习毕业,一直在泉州陈复文手下做事,为人干练,深得陈复文青睐。此次升迁,到任以来将泉州制定的各项民政积极实施,组织流民重新开始整修延寿、南安、太平、木兰四陂,期望将此重新建成闽南的粮仓,又通过陈复文,从流求和福建,招募了原来兴化瓷器、漆器的工匠,希望能重振兴化的经济。又依靠驻扎在兴化练兵的陈瓒独立师,重修兴化湾港口,现在中型海船已经能够停靠。
许汉青巡视一番后,对姚文仲的工作非常满意,官员就是要这样才称职,光会做诗做词,不懂得“经世济民”,下笔千言,洋洋洒洒,却是空洞无物。不懂经济,不懂算学,还不学习,这种人千百年来一直不懈地党同伐异,实是国家的大害。
治国需要专才,很多方面的专才配合默契,各展所长,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许汉青不止一次在对手下的官员们说过这样的话。
熟悉刑律,可为司法官,整肃一方风纪,安定地方秩序。
精通算学,可为户部官员,计算开支,使一方富足兴旺,仓廪充裕。
知兵法,可统军征伐或抵御外敌,使四境安定。
………………………
一个政府的班子便应该包括这些专门人才,才能良好运转,治理好地方,造福百姓。
“大人,由各地召集盐贩到兴化的工作不太顺利啊!到目前为止,只有廖廖十几个人前来。”姚文仲面有难色地对许汉青说道。
“是这样啊!”许汉青皱起了眉头,自打盐成为商品的那一天,走私食盐就成为暴富的途径。其利润之高,参与人数之广,令人咋舌。自汉到清,许多大户都凭借贩私盐富甲一方。因为朝廷与大商人垄断了盐利,结果一方面制盐工人极端贫困,另一方面盐价奇高无比,很多民众被迫淡食。到头来这中间惊人的暴利全都养肥了官僚与不法奸商。而为了保证这种暴利,所以没有门路的私盐贩子历来就是官府严厉打击的对象。福建路的私盐贩子不是少,而是在不明白官府的意图前不敢来而己。
“万事开头难,等第一批人尝到了甜头,官府也建立了信誉,以后就好办了。”许汉青转而安慰道。
“大人是想利用这些私盐贩子已经建立起来的渠道,向北元倾销海盐,让北元朝廷的盐税大量减少吗?”姚文仲问道。
许汉青不由得多看了姚文仲两眼,这个人很聪明,想得很多,自己确实是打着这个主意。私盐贩子必然有自己的行进路张和经销网络,借助于他们,向北元倾销海盐,扰乱北元的经济就会快得多,效果也会明显得多。
“不错,我是有这个想法。”许汉青赞赏地点了点头,“猫有猫道,狗有狗路,他们这些人必然也有自己的办法,光靠咱们恐怕短时间内无法见效,所以我才要借助于他们,咱们只做一个批发商就行了。”
“既然是这样,从政和来的那个黄华还真得好好招待。”姚文仲向许汉青建议道。
“黄华?”许汉青疑惑地问道,觉得这个名字有点耳熟。
“是啊!这个黄华虽然只是个私盐贩子,但为人胆大豪爽,俨然是闽北盐贩子的头,许多人都唯其马首是瞻。所以如果把他说服了,就会有一批人为我们效力了。”姚文仲仔细地解释道。
“好吧,今天中午你就安排一下,准备些酒菜,让所有来的人到你的府衙来,咱们与他们好好谈谈,至于那个黄华,私下里我再找他聊聊也行。”许汉青点了点头,吩咐道。
姚文仲领命而去,许汉青在屋内走来走去,仔细思索起来,半晌,猛地一拍手,“我想起来了,这个黄华为何听起来如此耳熟。”
黄华:建宁路政和县人士,宋末元初的起义将领,历史上是于1278年集结盐夫,奉卫王檄起兵,有众四万。后来黄华降元,帮助完者都讨平陈大举。正因为黄华担任向导,使元军得以了解山洞之险,迅速致陈大举义军于死地。1283年黄华再度举兵抗元,聚众十余万,军士剪发文身,号“头陀军”,用“祥兴”纪年。后来起义军失败,黄华赴火自焚而死。
许汉青想起了黄华的事迹,不禁皱起了眉头,且不管来的这个黄华是不是同一个人,到底该如何处理这个人,确实让人很伤脑筋。
历史由于自己的到来,已经改变了,起码黄华没象历史上那样起义,现在还是个私盐贩子,而且福建路已经尽归光复军所有,他也不可能拉起太多的人马。史载“福建一道,收附之后,户几百万,黄华一变,十去其四。”现在,却不能让黄华如此风光了。
想了半天,许汉青不由得自失地一笑,知道历史却不能让自己背上这个沉重的包袱,难道因为痛恨清朝的腐败,便要趁早把女真人都杀光,害怕日本人侵华,便要平了日本列岛防患于未然吗?显然这是行不通的,只有彻底消灭了这些事情产生的根源,让中华民族始终处于世界领先,让血性永远流淌,才是解决之道。否则,灭了女真人、日本人,难保以后不会再出现什么别的异族。
心结一解开,许汉青是一身轻松。这个黄华,虽然在原来的历史上干过不光彩的事情,但最后还是很壮烈的。现在为什么不能给他一个机会,是当一个盐贩子,一个叛徒,还是一个抗元的英雄,让他自己去选择吧。

第四卷 大转折 第十四章 海军陆战队

黄华看起来约有三十岁左右,个子不高但体格很健壮,相貌也很精悍,最重要的是在许汉青面前并不象其他人那样显得害怕或拘谨。
许汉青端起酒杯,笑着对众人说道:“诸位能来,说明大家都是胆大豪爽的汉子,说明大家相信官府,相信我许汉青,我许某镇守福建时日虽然不长,但也从来没有无故入人以罪,所以大家不必拘谨。今天召集诸位来,只谈生意,不谈其它,来,干一杯。”
“干杯。”众人乱哄哄地响应道。
“那个,不知大人召草民们来兴化,有何吩咐。”还是黄华放得开,率先问道:“只要草民们力所能及,定然听从官府号令,遵照大人吩咐。”
“是啊!”“只要大人发话,草民一定照办。”…………
许汉青笑着摆了摆手,“大家的心情我理解,看来你们把这当成鸿门宴了,也罢,不说明白你们也吃不香,喝不下。”
沉吟了一下,许汉青开口说道:“诸位来到兴化,想必应该知道官府在兴化建了一个盐场,此次召集大家来,就是希望大家能多想想办法把盐场的盐都卖出去。”
众人互相对视,都不说话,黄华也皱起了眉头,仔细思考起来。
许汉青冲姚文仲以眼神示意,姚文仲点了点头,转头招来了一名手端托盘的仆役。
“诸位,这便是兴化盐场制出来的盐,所订的价格也在上面,大家先看看,再发表意见如何?”姚文仲指着托盘里的盐和插在盐上的小木牌说道。
众人的目光都被盐和小木牌所吸引了,这个价格实在是很低了,已经低于私盐的制作成本。不知道这盐的质量如何,是不是象以前的官府那样,又要往里面掺杂泥沙呢?更有认真的人用手捏了盐用嘴去尝。
中国古代私盐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不合理的专卖制度的产物,但却不是必然产物,只有那种违背民众意愿,损害百姓利益的专制制度才会导致私盐的产生与屡禁不止。
在宋代,随着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国家机器的进一步庞大、复杂,统治阶级奢侈享乐思想的膨胀。食盐专卖制度被进一步强化,盐利已成为专制统治的重要财政支柱。这使得贩卖私盐活动无论其规模还是严重程度都达到了一个空前阶段。在福建路西部的上四州(汀、建、剑州及邵武军),地险山僻,民以贩私盐为业者,十率五六,有时甚至整个村落的人都外出兴贩。
以开明对专制,这又是许汉青的一招。现在福建路的财政主要靠的是工商与海外贸易,以后他不需要也根本不想用那种不合理的政府龚断的食盐专卖制度。而北元则不同,政府越龚断,食盐越专卖,食盐的供需就越脱节,走私贩私就越能大行其道,利之所在,人所共趋。这样对北元的财政经济所造成的冲击就越大,效果越明显。在适当的时候,他甚至准备派出舰队把北元沿海的盐场都砸个稀巴烂。
“大人,盐场卖的盐都是这样的吗?价钱也是这些?”一个年岁稍大的盐贩疑惑地问道。
“这是当然。”姚文仲在得到许汉青的示意下,开口说道:“不仅如此,官府还会为你们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每次只需拿出十分之一的货款作为定金,你们便可以提走海盐,等下次进货时再结算清楚。”
哄,众人立刻互相兴奋地交头结耳起来,历朝官府对贩私盐都是严厉打击,现在官府怎么不但不禁止,反而大力支持起来了。
“大人,不知我们进的盐可否在福建路销售呢?”黄华想了一下,问道。
“当然可以,只要你不怕赔本就行。”许汉青笑着回答道。
姚文仲见黄华没听明白,又解释道:“福建路所有地方的食盐都将由盐厂供应,定的价钱和你们也一样,你想想看,是不是还有利可图啊?”
黄华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草民明白了,这样看来,走的越远赚的越多,是这个道理吧?”
“是这样的。”许汉青说道:“江南西路和两浙的盐价是你们进价的两倍还多,而且还掺杂了泥沙,而过了长江,盐价还要更高,我说的没错吧!”
“大人说的没错,我刚从江南西路回来,确实如此。”一个盐贩点头说道。
“呵呵,大事就是这些,你们有什么想法、意见可以去找姚大人商谈,官府会尽力与你们方便。”许汉青笑呵呵地端起酒杯,“这下你们放心了吧,可以开怀畅饮了。”
“是啊!”“好事儿,这是好事儿啊!”“谢谢许大人,谢谢许大人。”…………
盐贩们放了心,开始吃喝起来,许汉青喝了几杯,便推说有事离席而去,只留下姚文仲等人与盐贩们继续讨论一些细节。
“姐夫,您看我的兵都练得差不多了,什么时候归建新四军哪?”在驻兴化的军营里,陈瓒满脸急切地问道。
“怎么,参谋部的命令还没到吗?”许汉青疑惑地反问道。
“到了,到了。”陈瓒急忙解释道:“参谋部要独立师继续驻扎兴化,还带来了一个训练大纲,要求所有的士兵都要学会游泳,还派了一部分船只,要我们进行海上的训练。”
“那就是了,你照做就行了,有什么问题吗?”许汉青故意问道。
“没,没问题。”陈瓒挠了挠头,“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要把我们归到海军吗?”
许汉青点了点头,“是这样的,记得上回海路取兴化、福州吗,这么短的海路,还有不少士兵晕船,更不要说走更远的海路了。我和参谋部商议,成立一支海陆两栖的部队,名字就叫海军陆战队,你们师比较合适,所以才有了这些命令。“
“海军陆战队?”陈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