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足足在海州待够了一个月,直到确认所有的官府物资都变成了自己的鸟铳、铁甲和长枪之后,杨潮才开始分批次的从海州撤兵。

当然此时从山东也传来了消息。确切表明虏兵退兵了,在通州周延儒大军的目送下。裹挟三十多万百姓,数百万金银财宝潇洒离去,除了在海州碰了一颗钉子外,在其他地方如同旅游一样轻松。

周延儒倒不是不想打一打,杨潮在海州的战绩通过北京传到通州后,他确实心动过一次,毕竟杨潮的战绩让人很怀疑虏兵是不是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已经疲惫的不堪一击了。于是周延儒真的策划过了一次小规模攻击,结果上千人出去之后,就从此失去了踪迹,而他们追击的,不过只是在通州附近游荡的百十来个散兵游勇罢了。

这个结果让周延儒彻底死了跟虏兵交战的决心,安安心心的躲在通州城中,目送虏兵出关,只要虏兵出关,没有威胁到北京城,他周延儒应该就有大功一件了。虽然朝堂上传来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许多人趁着他不在家,竟然搞阴谋诡计。这让周延儒颇为不爽,心中打定主意,这次回去就把这些跳出来的蚂蚱一个个捏死。

海州城外一只只盐船、漕船早就恭候多时了,杨潮的士兵一个个依次登船,当然他们并不是孤身登船,他们肩头都还扛着战友的棺木。

五百人,抬着一百具棺木。

当战士们抬着烈士棺木登船的时候,海州城上上下下数万人都来送行。

当他们得知杨潮和勇士们要走的时候,那是真心来想送的。老百姓吗,其实心里都有一杆秤。你对他好,他会记得的。

杨潮也乐意让士兵们看看这种受到爱戴的场景。让他们享受一下百姓的敬仰,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荣誉感,果然一个个抬着棺材,慢慢登船的士兵,脸上表情肃穆,却毫不掩饰一种自豪之情。

杨潮自己也是心有感触,看着这一具具棺木,心中感慨无比,这些人都是活蹦乱跳的跟自己从南京来的,现在却要送他们的遗体回去,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对他们的家人交代,但这就是战争,总要有人牺牲,总要有人流血的。

杨潮能做的也只是“我保证不让你们的死没有价值,我保证让你们的名字伴随着荣誉到永远,我保证你们的父母有人养,你们的子女有人教,兄弟们安息吧”。

日后,为了不让先行的烈士白死,杨潮的所作所为,哪怕冒着巨大的危险,他也坚定不移,不得不说也是受到这第一批烈士的影响,因为对这些人的承诺,所以才无论多么艰苦,都坚持了下来。

所有的士兵都上了船,很遗憾的是,杨潮没能带走淮安的那三千民壮,让手下军官询问了一番,结果发现愿意跟着走的人数还没有一百个,绝大多数都带着纠结的心情,选择了留在海州。

说实在话,这些民壮其实都对杨潮士兵的待遇充满了羡慕,但同时经历过一次血战之后,好容易生还了下来,其中大部分人还是想过安生日子的,毕竟当时四五千民壮,就剩下了三千人,让其他人心生恐惧还是情有可原的。

当然里面也有坚决想跟杨潮走的,比如卞家那个家丁卞二,但是杨潮还记得这个壮士,而且认为他劣迹斑斑,无论是他闯入军营想杀俘虏(就是那个博洛),还是后来偷盗军马最后送回来一车酒,所干的事情都让人感觉到不太靠谱,有种大侠风范,却一点纪律性都没有。

当然这个卞二后来因为混入了民壮队伍中,战斗中表现不错,一身武艺又敢厮杀,很是杀了几个虏兵,所以这次杨潮终于同意带他走了。

至于杨潮在海州暗中中饱私囊那批军事物资,早就被运走了,现在恐怕都到南京了。

王家船队的运粮船每次来,回程除了拉上一大批盐之外,就是在帮杨潮运军事物资。

八千多匹战马是最早运走的,在不运走大概就不是八千多匹,因为每天都有马饿死。

多出来的鸟铳、长枪、单刀、铠甲也都运走了,跟战马一样,直接送到南京去,这些东西虽然不能说来的不清不楚,但总是不太好说,因此杨潮要悄悄的送回新江口大营去。

因此这次走的都是士兵。

可是让杨潮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士兵已经登船,漕船也开动了,此时那些百姓竟然都没有离开,不但不离开,反而慢慢的跟着漕船一起往前走。

这让也送行到了码头上的海州典史宋濂不由心中感慨,因为他心里知道,这些都不是他安排的,他只是张贴了告示,告诉百姓淮安援兵要走了,想送的百姓可以送一送,没想到一下子就来了两三万人,这相当于海州常住人口的一大半了。

宋濂也不得不承认,就算是文官要走,老百姓恐怕都没几个送行的,而能让百姓送行的官员,无一例外都是能够进入史书的。

一种既羡慕又感慨的感情在宋濂心中漫延,他突然觉得,似乎杨潮也不用这么急着走,海州城虽然依然没有恢复以前的粮食供应水准,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人贩运粮食到来,加上史可法也终于送过来了大批的官粮,海州的粮食危机其实已经算是解除了,供应杨潮的军队完全不是问题。

可他知道,杨潮继续待在海州已经没有理由了,连虏兵都退兵了,他一个救援海州的客军没有理由留下,当然他也不可能想留下,谁不想家呢。

杨潮看到百姓的行动倒是颇为意外,但是随即明白,百姓这是要送他们一程,这个好意心领了,杨潮还故意让拉纤的民夫慢一些,好让这些百姓跟得上。

走出了一里了,杨潮感觉够意思了,于是让士兵朝着百姓招手,意思是让他们回去。

但是百姓们还是默默的跟着,让杨潮都身受感动,总算不是狼心狗肺,没白为他们厮杀一场。

又跟出了几里路,杨潮再次摇手,他们还是不走。

看到自己士兵脸上洋溢的自豪感,发自内心享受百姓这样的爱戴之情,杨潮又让老百姓跟了一些路程。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一直跟着,送行的人当然是越来越少的,到了五里就只剩下三分之一的样子,到了八里路的时候,就只有千把人还在送。

最后一个送行的百姓,竟然还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他在大概实力的地方停下了脚步,大概是跑的累了,坐在了地上。

当然杨潮以为是坐在地上,其实老人是跪在地上磕头,这老人家是一大家子人,但是这次都被虏兵祸害了,就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烛残年的生活在这世上,心里对鞑子那是恨到了骨子里,可是他一个小老百姓能干什么,只有躲在城里苟活罢了。

没想到杨潮横空出世,先是在城外打败了三百虏兵,解救了许多百姓,老人很庆幸的在其中发现了他的小孙子,因此对杨潮的军队无比的感激,这才一送十里!

“百姓十里相送之情,我们得记住啊!”

杨潮对黄凤府感叹道。

其实黄凤府也很感慨,那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故事,只是在书中读到过,现实中老百姓畏兵如虎,对当兵的是有怕又恨,没想到自己跟随的杨大人的士兵,竟然能够得到老百姓如此爱戴,莫非这就是人心所向。

黄凤府仿佛看到了岳家军当年的影子。(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三节赐字

其实无论以六百破一万,还是千里救援的战绩,杨潮手里这只军队,都不输给岳家军了。

只是大家习惯性的依然以岳王爷的岳家军作为标杆,认为那是儒家仁义标准下唯一复合标准的军队,所以其他军队只能接近岳家军,模仿岳家军,却不能超越岳家军。

其实论作战能力,岳家军确实站在历史上的第一流,军队士气旺盛,军纪严明,但是单以战斗力排座次的话,岳家军也未必能排到第一去,恐怕第一还是当年的秦军莫属。

毕竟岳家军的规模还是持续时间,都无法跟秦军这样的王朝军队相比,岳家军更像一只打上主帅深刻烙印的私兵,而秦军才是标准的国家军队,强大的战斗力持续时间几百年,军纪森严无比,作战异常恐怖,取得的战功也是旷古绝今,但是那统一天下的伟业,后世同等战斗力水平的军队,就真的少有匹敌的。

船只一路原路返回,一路上都没有耽误,第十二天的时候,才回到了出发点淮安城。

跟漕运总督府联络后,总督府派人安置杨潮的军队扎营,杨潮则被带到了史可法哪里。

史可法在花厅早就摆好了一桌酒席,说要给杨潮接风,只是他的脸色似乎有些忧虑。

史可法先是询问了杨潮海州之战的详细过程。

当听到杨潮雨夜血战的时候,他不由大喝一口酒,大喝一声壮哉!

当杨潮说到万千小船,像打鱼一样一一捉拿鞑子的时候,史可法不由露出笑意,连呼痛快!

当杨潮说他明月夜城头大摆庆功酒的时候。史可法则说恨不能亲至。

史可法告诉杨潮,他年轻时候也去过海州城,站在城头就能看到一望无际的海波。问杨潮看过没有。

杨潮说他提着刀厮杀过后,看过涛涛的海潮。说他举着酒杯在明月下小酌的时候,也看过海波,海波确实美,平静的时候如一块碧翠,但杨潮更喜欢波澜的壮阔。

“举刀擒贼首,把盏观海澜。大丈夫当如是!”

史可法到底是一个功力深厚的文人,随口就用一句诗将杨潮的行为描画出来。

杨潮连赞好诗。

史可法随即又问:“杨将军应该还没有字吧?”

杨潮点头道:“确实没有。”

史可法沉吟了下,当即道:“老夫赐你一个如何?”

杨潮拜首:“长者赐不可辞。就先写过史大人了。”

能得到史可法这种名流千古的人物赐字,倒也是一段佳话。

“举刀擒贼首,把盏观海澜。”

史可法又把刚才的诗句念了一句。

说着甚好甚好,转头就道:“不若观澜二字若何?正应了你名中的那个潮字!”

杨潮也道,甚好甚好,确实跟自己的名字相呼应,是文人取字的惯例。

很快史可法就找到笔墨,郑重其事的将观澜二字写在纸上,交给杨潮。

杨潮不知道这种赐字是不是还要给史可法奉献一点礼物,但是心想史可法大概不会收银子。也就作罢,只是口头表示感谢。

接着喝酒吃菜不提,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史可法的脸又一次沉下来,那股忧虑自从杨潮进来后,就一直没有消散,此时更是清晰的写在脸上。

终于史可法忍不住询问起来:“杨潮,老夫问你一句,你要如实回答。”

给杨潮赐字之后,史可法也就有权力直呼其名,而不算是无礼了,因为一般赐字的都是长着。不是师长就是叔父辈的,史可法给杨潮赐字。就意味着他打算认下杨潮做一个后辈。

杨潮不知道史可法要问什么,但是自己大概没有必要有什么事隐瞒他。哪怕就是从海州城坑蒙拐骗来的那些军资,大概史可法也只会一笑了之,不会大动干戈的。

于是杨潮点点头道:“史大人请说。”

史可法很认真的道:“杨潮我问你,你在海州,是不是开河灌城了?你要老实回答我!”

原来问的是这件事,刚才杨潮只说因为雨大淹没了虏兵兵营,然后驾船攻打全歼虏兵,却没有说那水就是自己放的。

但是既然答应了史可法,杨潮心想还是不要撒谎,自己问心无愧,希望史可法这个名臣能够理解自己。

于是点头道:“回史大人,形势所迫,逼不得已!而且海州地形容易排涝,歼灭虏兵后不到五天,就已经妥善处置了。”

史可法却摇了摇头,一脸苦色道:“你好糊涂啊。哎,既然你真的做了,老夫只能如实上报!”

杨潮愣了,史可法套自己话,然后还要将自己供出去?

明明可以从权的吗,当时显然放水是利大于弊的,周围已经没有了多少百姓,就是淹没了民房,也不会有什么损伤,至于海州城更是没有大碍,这种事情怎么不能大事化小。

看到杨潮的神色变化,史可法叹了口气,继续说道。

“杨潮,你不知道。如今朝中弹劾你的奏章不下十封。都说你枉顾海州百姓性命,放水淹城,海州左近十里,渺无人烟,都是拜这放水所赐。圣上让老夫查明真相,如实奏报,老夫不敢枉负圣恩,所以只能如实上奏。”

“一派胡言!”

杨潮一听,勃然大怒,这是往自己头上泼脏水啊,海州附近确实渺无人烟,是杨潮放水淹的吗?

“海州无人那是因为虏兵劫掠!人不是被杀死了,就是给掳走了,要么就是逃进了海州城中了,跟放不放水有什么关系!”

史可法叹道:“言官御史风闻奏事,也是职责所在,不过却不解海州近况罢了。”

史可法替那些通道文官开脱着。

确实风闻奏事是御史的职责,他们有权力道听途说一点八卦就上奏皇帝,可是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夸大其词的奏疏简直是毁人不倦啊。

难怪后人说明朝三大害。这言官之害就是其一,另外两害一个是党争,另一个是阉患。能跟东林、阉党并列三害,这言官之害名不虚传。起码杨潮就已经切实感觉到了,这完全就是后世的小报记者素质啊,虽说可以风闻奏事,可这样完全不调查,不负任何责任的想当然胡乱编造,就个人道德来说,实在让人不齿。

史可法见到杨潮怒容,以为杨潮是因惧生怒。立刻解释起来。

“本官知道你的难处,一万虏兵啊,要是你不水淹海州,你就回不来了,海州大概也没了。本官知道你有迫不得已的苦衷,掘河之害也不全然如言官所说。杨潮你放心,虽然本官会如实上奏圣上,但是本官定然一力保你有功无过。”

史可法这点上倒是有点担当,明确表示会如实上奏,同样表示他会保全杨潮。这份磊落倒是值得同情。

杨潮虽然相信史可法的人品,但是对于他的能力倒是有些不太放心,因为在淮安共事过。那些武将忽悠的史可法整天患得患失的场景,杨潮可是记忆犹新,知道这个清官做事有些过于犹豫,但是担当还是有的。

但是杨潮立刻就冷静了下来,刚才是听到有人故意歪曲是非,恶意中伤自己,才颇为恼怒,可是这时候已经反应过来,这事情似乎有蹊跷!

杨潮没有得罪过言官啊。虽然可能有一些以专门找事,并且自以为正值的家伙存在。可是这才短短几天时间,就已经有人查出海州放水的事情。并且将其推在杨潮头上,这么快就调查过海州情况,显然不是那些清高孤傲专门以骂人为己任的家伙能够做到的。

这是有一股很强的集团势力在针对自己!

杨潮立刻就反应过来,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陷害自己,而是一群人一个势力集团在针对自己,从那不少于十封的弹劾就能看出来,如果是个别人针对自己,比如海州的御史,那么也只会是个别人,不可能群起而攻之,在大明朝被群起而攻之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政治斗争。

但是杨潮没有得罪过人,难道就因为自己杀敌,就引起别人的攻击吗?

这显然不可能,其中的深刻背景,显然杨潮靠猜是猜不到的,史可法也许知道详情,可是以史可法的性子,是不可能告诉杨潮一个武官,关于朝堂肮脏的政治斗争的。

所以杨潮也没问,只是随便说了会话,就离开了总督府。

离开总督府后,王潇早就在军营门口等着自己了,说是有人要夜宴杨潮。

这个夜宴杨潮的,是淮安第一豪商家族——杜家!

宴请杨潮的,是杜家的当家人杜守昌。

杜家祖籍山西,也是有名的晋商出身。

虽然不是白手起家,但是杜家真正发家,却是在杜守昌手里完成的,杜守昌此人极善投机取巧,而且眼光非常毒辣,所结交的人,往往起初不算富贵,但是最后都能够飞黄腾达,借此杜守昌的产业越来越大,已经成了淮安首屈一指的大盐商。

宴会就放在杜守昌所建的园林绾秀园中,这也是淮安最有名的花园之一,不但规模庞大,而且假山所用之石,皆为名石,装饰所用花木,皆为名种,淮安人称“水石花木之胜,甲于一郡”,这是公认的淮安第一花园。

不过地点却不在淮安城,而是在淮安以北的河下镇。

显然这种人宴请杨潮,是带着结交的心思的,不过王潇如此重视,却是希望借着杨潮的身份,跟杜守昌建立起紧密的关系,如果能跟杜家结盟,很显然王家才能真正介入淮安盐业。

杨潮也不在乎,能跟一个富商建立良好的关系,总是有利的,至于帮王潇的忙,顺手的事儿,何乐不为,于是慨然赴宴!

————————————

今天写完所有后,统计了一下,竟然正正四万字。一天写了四万字,真是一个奇迹。现在是凌晨五点二十三分,但是我脑子异常兴奋,竟然写了一个白天加一个晚上。想象之所以能一次性写这么多,是因为剧情到**时刻了,憋了这么久的**,让我也极为兴奋。从这一章往前到第二百四十节,都是今天一天写完的。这十多节,算是一个大**情结吧,我是一蹴而就的,虽然不知道明天醒来会不会有不满意需要修改的地方,但是我感觉那种味道是写出来的。而且其中几种情绪交加,有悲壮、热烈、甚至还有喜庆,这是让我最满意的地方,剧情在脑子里行云流水一般的一蹴而就,作为一个悲催的作者,这算是一种稿费之外的额外收获吧,希望读者们看的舒服,也能够跟着剧情喜怒交替,那样俺就满意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四节卷入朝堂之争

杜守昌四十来岁的样子,以他今时今日的家财,几乎相当于白手起家了,他父辈给他留下的,不过是丁点产业而已,杜守昌发家之后,这才大兴土木,建立了绾秀园,可别以为他建这个园子只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结交。

“南北名士过淮,必造访绾秀园,轮蹄日至。春园宴桃李,秋篱把兰菊,谈倦醉饱后,主人即驾小舲载客过一水相隔的湖心寺参访高僧。”

淮安河下镇西也有一个湖泊,习惯称为西湖,绾秀园建造在淮安西湖出口处,称为西湖嘴,地理位置极佳,凡是浏览西湖的游人,都要过杜家的绾秀园,所以杜守昌就靠这个园子结交了许多名士,相当于利用了西湖、利用了湖心寺里的高僧为自己服务,这一首玩的相当漂亮。

杨潮坐着杜家的豪华马车夜里赶往绾秀园,一路上不提,走进庄园,瑰丽、华美前所未见。

宴于庄园深处一座高楼中,开窗就能看到西湖景致,此楼名曰梦虹。

“哈哈,杨将军有所不知,此楼之名大有出处!”

楼中二层一处雅阁中,就只有三个人,其一杨潮,其二王潇,其三就是这个杜守昌,他讲解到梦虹楼名字的时候,突然说道。

王潇立刻顺着说道:“不知有何明堂,还请湘草兄赐教!”

杜守昌字湘草,人称杜湘草。

杜守昌捻着自己细密的长须,笑了一笑,看着杨潮说道:“家母怀小妹身孕之时,恰好梦到了一道长虹入怀,是以小妹取名虹影!”

杨潮这才算有点明白了,说来说去。反倒是为了引出他妹妹来,告诉杨潮他妹妹叫做杜虹影。

杨潮也只好顺着问道:“那不知道令妹与这梦虹楼有何渊源?”

杜守昌笑道:“此楼,正是小妹闺楼。小妹极爱这西湖风物,因此常年居住在此!”

王潇神色动了一动。眼睛里现出一丝喜色。

杨潮也了一愣,杜守昌在他妹妹的闺楼,宴请杨潮?这是不是说明点什么呢。

杨潮不敢确定,立刻表现的诚惶诚恐:“这如何是好?杜姑娘闺楼怎可让我这武人擅入,岂不是惊扰了杜姑娘的清名。”

杜守昌却摆摆手:“将军此言差矣。其实请将军来,也是小妹的意思。小妹最近夜里常不能寐,许是邪祟作怪,正要请将军身上的煞气震慑一番呢。”

杨潮哈哈一笑:“这么说我是门神了。”

杜守昌也随性笑了起来。

接着说道:“若是果能震慑邪祟让小妹安眠。下次还要请将军来,让小妹当面道谢呢。”

杨潮笑道:“哈哈但愿如此。”

说到这里,杨潮感觉自己说话似乎太暧昧了,放在后世这些话算不得什么,放在明代却既有可能让人觉得杨潮对杜守昌的妹妹有意,杨潮还连人都没见过呢,怎么可能有兴趣。

杜守昌也不点破,又喝酒说话,时间渐晚,杨潮告辞离开。

王潇早就听出来了。回去就兴奋的告诉杨潮,杜守昌看来是对杨潮有意思,想把妹妹许给杨潮。他询问杨潮的意思,杨潮不置可否,以杜家这样的大豪商,结亲往往也都是士绅集团,虽然未必攀附的上地方高官,但是小官还是可以的,至于武官一般是不会联姻的,因为武官地位实在是太低了。

要是按照以往的行情,配杨潮那是绰绰有余。只要杨潮不封侯,那就还是一个武官。总是被文官压过了一头,莫非杜守昌在赌杨潮将来能够封侯。不得不说他眼光够毒,以杨潮的计划,将来如果能够扭转天下大势,封侯是最基本的。

但杨潮没看过杜守昌的妹妹,那是绝对不会考虑的,哪怕是看过了,也未必回考虑,杨潮至少也得了解一下性情合不合适等等。

王潇太积极了,第二天一大早就来问杨潮的意思,看来他已经跟杜家通过气了。

杨潮笑着表示自己还没见过杜小姐。

王潇从中勾连,当天杜守昌就希望再次宴请杨潮,显然是打算找机会让杨潮跟杜小姐见一面了。

当然还是夜宴,富商结交官员,虽然已经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不过是商人给自己找个保护伞,当官的借机给自己找一个长期的金库而已,相互利用罢了。

但是正大光明的拉拢手握重兵的将领,这依然是犯忌讳的,所以夜宴可以,大白天就太张扬了。

杨潮感觉自己心情还是有点复杂,这算不算相亲啊,没想到突然自己就要相亲了,也太容易了,当然这是因为女方互动,所谓女追男隔层纱吗。

如果见面顺利,难道自己真的就要成亲了,按说自己的年纪也不小了,成亲这事父母都说了很长时间了,只是杨潮一直拖着。

要选择结婚的对象,以杨潮的习惯,是不可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但是以明代人的性格,又不太可能自由恋爱,这种观念上的差别,让杨潮到现在为止,还真的没有认识过正常人家的女孩,柳如是那样的青楼女子显然不可能拿来结婚,否则母亲估计敢用上吊来逼杨潮。

如果真要结婚,选择对方的话,看得顺眼、性格相合,这是基本的,至于家庭方面吗,杨潮其实已经想通了,不找一个门当户对的,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权力的游戏,就是这么现实。

所以杨潮找杜家,也算是门当户对,杜家的财力完全可以帮助杨潮尽快的实现目标,当然杨潮也可以选择其他武官家族结亲,但是在杨潮看来,除非能结交到南京镇守那一级的武官,否则还真帮不到自己多少,但是镇守武官,那可是勋贵,是公侯,人家可看不上杨潮,文官的话,自不用说,人家也看不上杨潮。

事实上,在明朝,武官跟富商结亲,是最为常见的,一个需要地位和保护伞,一个需要财富,相辅相成,互相合作。

杨潮想的很多,想的很复杂,心里很纠结,总感觉像自己这种通过婚姻来获取合作的方式,属于出卖自己的色相!

但是杨潮真的想多了。

白天说的好好的,突然没到晚上呢,杜家就变卦了。

王潇急匆匆来找到杨潮,告诉杨潮杜家小姐病了,所以不能见杨潮了。

杨潮先是一愣,他才不信杜家小姐在这个环节病呢,也太巧了。

“到底怎么回事?”

杨潮沉声问道,肯定是发生了什么意外,让杜家突然打消了联姻心思。

王潇长叹一声:“杨兄,北京传来消息,不少大员联名弹劾你,不过奏疏都被皇上扣住了,没有明发邸报。我也是刚刚打探到的,杜家相比也知道时间不长。”

杨潮不由苦笑,竟然是因为这件事,史可法昨天才收到皇帝的圣旨,让他们彻查杨潮的事情,今天富商们就都知道了。

那么多大员弹劾杨潮,杜守昌立刻就退缩了,他拉拢杨潮,是看到杨潮前途无量,可没想到突然就有那么多人弹劾,以杜守昌的城府很容易想到杨潮这是卷入了政治斗争中了,所以他可不想这时候趟这趟浑水。

杨潮叹道:“这么说,我这是凶多吉少了啊!”

王潇道:“获罪到不至于,不过这次海州大捷的功劳,怕是功过相抵了。”

因为自己放水,结果斩杀了上万虏兵的战功,就这么被抹掉了。

而杨潮却连真正的原因都不知道,真是因为放水淹了百姓的家园?这话老百姓或许信,在政治斗争中,这也只能是借口而已。

“那么王兄能不能打听到,到底是谁在针对我?莫非是镇远侯?”

杨潮突然想到,官场上自己似乎也只得罪了一个镇远侯啊,至于其他的,好像并没有得罪。

王兄苦涩着脸:“事情很麻烦,似乎不是针对你的,据我打探到的消息,是一群大员希望周首辅倒台,你是被牵连的。”

杨潮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跟周延儒这个首辅又牵扯到了一块去,难道就因为当年帮他筹过钱,说起来自己帮周延儒做过这件事,还真的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到过,周延儒从来没有给过自己什么直接的好处,杨潮也从没有幻想过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就凭他这种谋害张溥,戏耍阮大铖的德行,杨潮不认为他会记自己的好,这是一个脸厚心黑的政客,能少打交道就少打交道。

可没想到杨潮又被牵连进去了。

“看来我得赶紧回南京了。”

杨潮心中暗想,自己得回去准备准备,应对过这次浪潮了。

因为杨潮记得,周延儒最后被崇祯皇帝勒令自尽了,那么自己会不会被牵连?

他得赶紧回南京却活动一番。

于是杨潮立刻跟史可法辞行,从他这里办理了各种相关的文书,然后就立刻出发了。

南下的船依然是王潇给找的,这时候王潇倒是没有跟杨潮断绝干系,没有选择避嫌,没有选择明哲保身。

这倒是让杨潮有些欣慰,如果他跟杜守昌一样,杨潮是不会怪他的,只不过朋友就算做到头了,以后只会当成一个商业上的合作伙伴。

坐着王家的船,半个月后就回到了久违的南京。

这时候,已经是六月多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五十五节请教老狐狸

以朝堂上一派大员给杨潮定下的罪名,水淹百姓,这是相当严重的,政治影响极坏,如果坐实,基本上杨潮的政治前途就算毁了。

杨潮本来还打算借助这次奇迹一般的大捷,引起皇帝的注意,然后一步登天,获得更大的权力,如果皇帝重用杨潮,不用多,只需要让他练一万兵马,那么一年后杨潮就敢保证李自成打不进北京,满清也没有机会入关。

然后给杨潮三年时间,基本上就能平定农民军,然后调转兵锋将满清灭亡。

可惜的是那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美好,那么理想,可惜却是以这样一种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