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果然常匠头脸上现出犹豫之色。
杨潮又叫过几个军官:“告诉士兵们,山神爷很讨厌鞑子,这些鞑子在山上砍树打猎。惹山神爷生气了,现在都用力的打鞑子,山神爷就高兴了。不然山神爷还生气的话,说不定就要踩海州城了。”
军官脸上也是惊魂未定,毕竟突然山上的树木大范围的“走动”实在是让这些没用自然知识的人敬畏了,他们自己心里没底,听到杨潮这个解释倒也说得通,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偏偏山神爷把鞑子的大营弄塌了呢。
于是一个个立刻下去将杨潮的鬼话传给他们的士兵。
炮手们也犹犹豫豫的弄了几门炮。然后小范围的开了几炮,没打死几个鞑子。只是让他们更加的惊慌失措而已,也远远的跑开。离海州城远远的。
图尔格感觉自己的运气真是坏到头了。
刚刚定下十天之约,突然山就倒了,砸塌了半个大营,一千人直接就被埋了起来,受伤的也不下千人,关键这对士气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跟明军一样,虏兵同样十分迷信,甚至更为虔诚。
而且东北地区也盛行崇拜山神,从汉人手里学会采人参的手艺,也从汉人身上学到了对山神的崇拜,满洲人每年采人参也是要祭祀的。
绝大多数虏兵认定这是山神爷发怒了,汉人地方的山神爷对他们杀汉人不满了,不过蒙古人倒是不怎么崇信山神,他们有自然河流崇拜,当然现在更多的是信封活佛的,因此蒙古人不觉得是什么山神爷发怒,反而认为这是明军大炮威力。
这更可怕,明军大炮这么猛,这仗还打个屁啊,别说现在了,恐怕整个辽东早就让发明凭坚城用大炮战术的袁崇焕给轰平了。
不提士兵们,就连图尔格自己都心神不定,说白了,他也不过是一个虏酋而已,同样十分迷信,因此他心里也深深的感到一种神秘的力量,似乎是神灵在警告他,要他赶紧走。
一时间图尔格深深的感觉到一种天要亡我的感觉。
别说其他虏兵了,就连他都有一种立刻起营,回辽东的感觉。
但是对于皇太极的恐惧战胜了对山神爷的敬畏,看不见摸不着的山神爷可杀不了他,但是皇太极却不但能杀了他,还能杀了他的家人。
因此图尔格立刻命令迁移,先将大营搬到西营去,北营和东营合营后,东营显然是容不下他们,西营虽然小,但是相对来说还有空间。
反正无论如何山里是不敢再待下去了,搬到平地上,也许山神爷的神力就顾及不到哪里了,那样的话还能在包围几天,如果到了平地上,山神爷还能弄塌他们的大营,那没的说赶紧撤吧。
因此短短几天时间,虏兵竟然搬了两次大营,第一次将北营搬到了东营,那是因为积水,这一次将主营搬到了西营,则是因为山神发怒,这种自然的不可抗拒力量,将虏兵本来就涣散的军心彻底的打击到崩溃的边缘。
当晚就有人开始逃离,这是后话了。
杨潮此时在城头上一阵惋惜,错过了机会啊,眼睁睁看着虏兵从城外走过,却因为自己的士兵同样恐惧而半天没有人敢上去战斗,如果自己的士兵一个个士气高昂。刚才就是带人去直接厮杀一场,估计也是稳赢的局面。
好处是,自己人慢慢恢复了。而且斗志越来越旺盛,毕竟山体滑坡摧毁的是虏兵的大营。加上杨潮的解释,大家自然而然的认定那是因为虏兵招惹了山神,加上大家有限的轰击了虏兵之后,山上慢慢平静下来,大家又觉得是因为他们打鞑子取悦了山神爷。
连神仙都站在自己一边,士气还不高才见鬼了。
看着越来越高的士气,还有已经走进了西营的虏兵,杨潮只能无奈的接受自己失去了一个良机的事实。
不过自己用炮击提振士气的初衷达到了。而且效果大大超出了预料,感谢山神爷!
同时杨潮面临一个新局面,那就是虏兵北营搬到了东营,南营搬到了西营,形成一东一西夹攻海州之势,看起来还是包围,但这缺口打的跟没包围没什么两样。
此时无论是西营还是东营发生什么,对面的虏兵能知道才见鬼了,这意味着虏兵以后的联合作战基本不可能实现了。
而且虏兵让出了朐山后,杨潮等于得到了从南边撤退的机会。无论是翻过朐山撤退,还是直接从河流上坐船离开,相信虏兵都阻挡不住自己。
翻山的话不难。朐山是小山,很容易过,但是考虑自己手下对山神的敬畏,基本上没人敢从山里走吧。
从河上走也不难,只要有一些船,从南城外放进护城河,直接往蔷薇河走,虏兵西营出动拦截?架上大炮轰他们,有城上大炮掩护。顾忌虏兵是没法对船队进行拦截的,毕竟他们不可能骑马在河上冲锋。射箭吗,下这么大雨只要他们舍得损坏吃饭的弓箭。让他们射好了,反正也没多大威力。
于是面对新出现的局面,杨潮的打算就是造船。
海州靠近运河,常年有盐船来往,要说这里没有造船的工匠,那就是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不但有工匠,连作坊都有,不但有作坊,连材料都不缺。
杨潮很快就找到了一些船匠,让他们开始打造船只。
但是杨潮的举动很快就引起了海州城的关注。
确切的说是海州州府的关注。
宋濂如同惊弓之鸟一般,很快就找到杨潮,很没有底气的质问杨潮意欲何为。
杨潮告诉他,大概可以突围了,将宋濂下了个半死。
跳着脚威胁,说没有他的同意,海州一条船都造不成,没有他的同意,一个人都别想走。
杨潮憋着笑,看宋濂表演了一刻钟之久,直到最后也只是旁敲侧击的威胁,始终没有敢骂杨潮一句,杨潮知道,自己大概也已经让这个书生很无奈了,既不想拉下脸皮来结交,但是却又离不开杨潮的武力支持。
接着杨潮才将一些海州水系图拿给宋濂来看。
“宋大人请看,海州的主要水系就是蔷薇河!”
杨潮指着图,手指沿着一条从西南而来,绕到东北如海的河流说道。
宋濂好容易冷静下来,闷哼一声道:“这又如何?”
海州水利地形,他自认比杨潮要熟悉。
杨潮的手指最终滑到蔷薇河下游到海州东北十里多的位置,图上标示的是泄洪口!
宋濂好像抓到了什么,狐疑的看了杨潮一眼。
杨潮不由好笑道:“那道典史大人觉得本官造船是为了跑?”
宋濂不由一阵脸红,他真实这么想的,但是要跑杨潮大概早跑了,甚至都不会来。
咳嗽几声掩饰尴尬:“本官自然没有这么想!”
杨潮也不戳破,道:“那么现在本官需要宋大人帮个小忙!”(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五节临洪口
海州城的北门叫做临洪门,因为这座城门对着临洪口。
临洪口平时远望起来,就是一大片河漫滩,上面到了秋季张满了芦苇,其实就是河口湿地,是蔷薇河和从另外几条河流的入海口。
大明王朝在临洪口建有水闸,这水闸平时拦截河水,目的是为了保证水量,保证盐船运输,海潮时期则是阻挡海水倒灌毁坏农田,甚至还常年驻扎有一队士兵防卫。
但主要作用还是保证运河通畅,运河第一这是一项国策,执行了几百年,期间产生了众多的矛盾冲突,比如闹旱灾的时候,运河为了畅通不开闸放水灌溉,让农作物旱死,让农民颗粒无收,水灾的时候,运河不愿意泄洪,还是让田地颗粒无收。
对大明王朝来说,保证运河畅通,比保证江淮地区的农业产量更重要,因为自宋代黄河夺淮入海后,江淮地区就变成了一个水旱重灾区,大量裹挟着泥沙的黄河水将这里的河流河床推高,将海岸线往大海中推进,而且时常决口,江淮地区已经失去了唐宋时期江南重地的地位。
相反长江以南地区得到了开垦,以苏州为中心的地区成了新的鱼米之乡,取代了江淮地区,大明中后期湖广的开发,更是让湖广成了天下粮仓,而无论是江南的米粮还是湖广的米粮,都是要经过大运河才能运送到北京和其他北方地区的。
因此相比区区江淮农业产出,运河显然更为重要,于是各种水利工程的目的不是为了防涝保守,而变成了通衢通船。
别说临洪口这样的入海口了,就是卞家浦那样的盐铺通往海里的水渠上,都建有一个个水闸。
不过那些水渠的水闸一般都是关闭的。除非要引海水的时候才会开启。
杨潮站在海州城的北城墙上,这是北门西侧一处位置,这个位置很特殊。因为身后有一座庙宇,叫做禹王庙。禹王就是治水的那个大禹,因为治水之功,被传成了水神祭祀,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庙宇,规模虽然不如关帝庙、岳王庙这样的庙宇,但是在南方却遍地开花。
海州城的禹王庙就建在北门西侧一处,目的是用大禹的神威来震慑北方临洪口,防止水患。
禹王庙旁则是一条运河。其实海州城里也是有运河的,就像南京有秦淮河一样,江南的大多数城池,只要是条件允许,一般都会开通运河,毕竟聪明的古人早就发现,一条运河的开通,对于货物的运输十分重要,哪怕官府不在乎商人的便利,却需要考虑巨量物资的保证。
海州城的运河就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最后从西门流到蔷薇河里,让蔷薇河跟内城相通,并且在城市中心运河桥上形成一个码头集市。被称为市桥。
所以只要从城里坐船,本来就能够直接进入城外,可惜的是,足智多谋的知州将水门也封死了,说是防止敌人偷袭。
杨潮废了不少口舌之利,才总算说通了宋濂,重新将北门的水门挖开,将运河疏通。
此时杨潮脚下的运河上,正有几艘船。上面则是一个个略显惊慌的士兵。
这些自然不是杨潮的士兵,而是一群原本应该在临洪守闸的闸兵。
而现在他们的任务就是。再次去临洪口,城外就有虏兵。他们不害怕才怪了。
幸亏杨潮给他们派了人保护,否则是打死都不出去的。
连威胁带恐吓,总算是让这些人从命了!
自从山神发怒又过去了三天,杨潮打造好了三艘小船,可以装一百个人出发,但是虏兵一直都没有什么行动,他们不行动杨潮就得行动了,于是今天终于让人从重新打开的水门出发。
看着小船从水门出去,出现在城外的护城河里,一直往西北走去,最后进入了蔷薇河,期间虏兵大营紧闭,连一个探马都没有出现,杨潮这才放心的回到了城中。
临洪口在海州城北不到十里的地方,这些小船虽然不快,但是一天时间也足够一个来回了,今天晚上这些人就应该能回来了,如果计划成功,大概虏兵又得搬家了,前提是他们依然不打算撤退。
小船离开,海州城依然如同以往那样运转着,只是平静之中正在聚集着大爆发的力量。
如果不能在爆炸之前将虏兵打退,杨潮自认为自己是控制不住的,倒是一场大乱是难免的,一想到自己必须亲手镇压平民,杨潮心里就不由有些阴影。
在城里视察了一些作坊,整座城市的手工业作坊,现在几乎都在为军事服务,爆发出来的能量相当巨大。
反正一件件铁甲不断打造,一根根鸟铳不断的制作,一杆杆长枪,无数的军用物资不断被制造出来,要不是铸造大炮实在是费时费力,杨潮都会毫不犹豫的要海州帮忙铸造大炮了。
反正除了粮食,海州的其他材料还消耗不掉,像铁和木头都很廉价,或者说在粮食被统管之后,其他物资几乎都贬值了,当然就算不贬值,海州典史宋濂一句征用,就敢强行取走,杨潮有时候发现,这些文官对待百姓财产的态度,跟武将也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有必要有借口,绝不犹豫的拿走。
不过杨潮确实得到了最大的好处,现在已经收到了一千只鸟铳,数量还在继续增加,现在每天至少都能增加三十杆左右,长枪已经积存了一万只,装备完民壮,依然有六千的存量,铁甲有三千领,杨潮却没有给民壮装备,全都放在自己的仓库中,毫无疑问一旦离开海州,这些都是杨潮的私货。
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宋濂似乎忘记这一切,任由杨潮从海州不断的攫取各种军事物资。
也许他默认了将这些当做杨潮的军费了。
临洪口一片泽国,宛若一面巨大的镜子,一座座沙洲如同点缀在镜子上的珍珠。
一条蜿蜒的链子,将这一粒粒珍珠串联起来。
跟项链不同的是,这条链子是用石头做的,这是一条纵横复杂的堤坝。
从两岸延伸,通过河口的沙洲,将河口跟十几里外的大海彻底隔开,不得不说光靠这海堤,就能感受到当初建造他的王朝的熊熊野心。
听说这海堤宋代就开始建造,元代宁可不修城墙,始终都在维护海堤,目的不过是保护产盐的淮北海岸地区罢了。
三艘小船出现在这里,跟这些建筑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如同趴在水上的一只只水蝇。
船上的人倒是彻底的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一路上没有遇到鞑子,平安到达这里,鞑子竟然也没有占领这里。
很快他们就出现在一处处海堤旁,这里有专用的阶梯让他们上去,上面甚至修建着坚固的建筑,里面则有精巧的杠杆,让他们可以放下一块块坝石。
随着粗壮的铁链滑动,一块有一块坝石从预留的位置滑落,瞬间就将底部卡死,阻拦了水流通向大海。
没错,他们的目的不是打开海坝开闸放水,因为站前海堤一直都呈现半打开的状态,因为既没有发洪水,也没有发生海潮,因此坝石并没有堵死海坝,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将一块块坝石封死。
防护临洪口的士兵,可能不是训练有素的士兵,但确实合格的护理海坝的水工,在他们手里,一道道坝石听话的被摆布,走过一道道坝堤,一直忙碌到了下午,终于成功的完成了使命。
然后他们就开始回程。
小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滑动,岸边茂密的芦苇已经被淹没,水里的鱼儿不是的兴奋的跃上水面。
杨潮检查了一天作坊情况,主要集中在铁匠、木匠作坊,铁匠坊打造军事物资自然非常重要,不过有陈金负责人的把关,质量情况一直都很良好,木匠作坊,则在忙碌的赶造木船。
对这些木船的要求,杨潮不要求多么坚固,唯一的要求是吃水浅,即便是在三五尺深的水里,也能够轻松的行驶,在这个基础上,当然是能多载人就更好了,因此木匠没有什么选择,就是造平底船,对此他们还颇有一些可惜。
因为海州靠近大海的关系,这里的工匠还是有能力打造海船的,他们储备的不少木料用来打造三桅大船都够了,结果现在却要用来造平底船着实浪费。
但这就是军事,从来不考虑效率和成本,对于军事而言,能够打赢就是最有效率,就是最小的成本,一旦打输,那才是最没有效率,最大的成本。
既然海州有优良的工匠,杨潮也就不太担心船的质量问题了,又去看了看训练情况。
没错哪怕虏兵似乎已经放弃了强攻,但是海州城里民壮的训练依然没有停止,杨潮发现,经过血战洗礼的这些民壮,很多都有条件成为精锐的士兵,说到底士兵还是要杀人见血的,训练不是问题,见过血的人才最珍贵。
杨潮已经有心从中征召一批补充自己的千总队了,相信自己打赢这场仗后,活动一下应该不是问题,而且自己立下这么大功劳,将来要补充的兵力,可就不单单是一个千总队,很可能就是整个新江口大营了。
终于从临洪口回来的士兵,让杨潮结束了城中的视察,热情的接见了他们,然后不分是自己的士兵还是守闸的水兵,杨潮一人给发了一百两银子,如果这次能够彻底解除海州之围,那么这些人今天所做的那就是最重要的,可以算作头功!(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六节炸河
堵塞临洪口的士兵到底有没有作用,第二天就见到了效果,因为蔷薇河水漫过河岸,淹没了两岸的洼地。
可惜的是虏兵不是不会打仗的笨蛋,扎营都是很一套严格的标准的,起码他们知道选择高地势,因此虏兵大营附近已经出现了好几个水洼的时候,他们的军营还没有被水淹,无论是西营还是东营都是如此。
至于早就被水浸泡的北营,已经一半都在水中泡着了,这倒不是因为当时虏兵选择北营的时候不够专业,而是因为蔷薇河是从西南往东北走,北边这一代本来就最低,因此他们也没有办法,整个都积水了,即便选在高的点,依然积水。
不过看了看天上,依然阴沉的气象,杨潮很肯定,明日虏兵位置优良的大营大概就都会成为孤岛了。
虏兵大营成不成为孤岛海州城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海州会不会被淹。
这是个问题!
宋濂一早就找到了杨潮。
“杨将军,这如何是好,若是海州被淹,这十万百姓,就失去家园了?”
杨潮叹了一声,做出这种两败俱伤的计划,他也不是没有一点心理负担的。
立刻就拿出地图来,跟宋濂解释起来,杨潮是学建筑的,看图的本事还是有的。
“宋大人请看,海州地势本就偏低,因此若遇到大水非常容易积水。但是海州靠近大海,排涝容易,所以往常海州水患虽多,海州城却不容易被淹。我要的只是淹了虏兵大营而已。”
宋濂也知道杨潮的计划,或者说知道一部分,水淹虏兵这是他答应过的。但是他没想到海州城也要冒着被水淹的风险,要是知道这样,他就得重新考虑一下能不能同意了。毕竟一旦海州被淹,哪怕将来海州解围了。他这个地方官也有失职的地方,不怕被追究,只怕有人借题发挥。
宋濂一直守着海州到现在,心态已经从过去的悲壮赴死,到了一种想要立功升官的,一种患得患失微妙境地,他此时可不想冒一点政治风险。
看到宋濂的态度,杨潮心中暗叹。幸好自己没有把全盘计划都告诉他,如果告诉他自己要亲手掘河放水淹海州的话,恐怕宋濂打死都不肯同意的。
情况比杨潮预计的还好,到了傍晚,两座虏兵大营就已经是孤岛了,四面都是半尺深的积水。
第二天一早,积水高大一尺多。
但在杨潮看来,这还远远不够。
因此一大早,杨潮立刻又派出了三艘小船。
城上杨潮依然给他们送行,目送他们通过南水门出了海州城。又进入蔷薇河,虏兵已经不用考虑了,被大水包围他们自顾不暇呢。
“大人。你真的打算这么做?”
黄凤府面色忧虑的问道。
杨潮叹道:“为了保住海州城,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宋濂却轻松道:“黄先生你多虑了,这也是权宜之计吗。”
宋濂之所以轻松,黄凤府之所以忧虑,其实是因为他们想的不是一回事。
杨潮告诉宋濂,派人从南边走,是去淮安求援的,告诉淮安虏兵已经不足为虑,让他们赶紧派出粮船。不然海州不被虏兵攻占,自己就要饿死了。就只剩下十天的存粮了,今天开始。全城供应已经减半,也最多维持二十天,这二十天也是从淮安到海州的最快时间。
看着三艘刚刚赶制出来的单位帆船进了蔷薇河道后,扬起了帆,黄凤府深深叹了一口气,他认为杨潮这一举动,是将杨潮架到了风口浪尖,肯定要引来非议的。
黄凤府如此担忧,是因为作为杨潮的心腹,他知道杨潮的真实目的。
绝不是去淮安求援,起码不单纯是求援。
杨潮是要这几艘船去炸开蔷薇河上游河道,放水淹没海州城!
黄凤府很清楚,一旦杨潮这么做了,无论他立下多大的功劳,都会被言官弹劾,一个不顾百姓的罪名是跑不掉的,获罪倒是未必,杨潮解了海州之围,立下这样的大功,还不至死,但功过相抵,恐怕前途就毁了。
他以此劝过杨潮,杨潮也深为忧虑,但是没想到深思了一夜后,杨潮还是决定这么做。
杨潮这么选择,倒是让黄凤府内心好受些,毕竟杨潮是以大事为重,区区小节还是可以牺牲的。
但是未来吗,可就有些说不准了。
可如果杨潮畏首畏尾,顾忌太多,又似乎不是黄凤府心中那种做事果决的枭雄本色,因此杨潮如何选择,都会让黄凤府纠结一番。
杨潮自己倒是不在乎了,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那就做吧。
而且杨潮仔细的看过了地形图,认定海州这一代,接近出海口,地势比较平坦,即便海州城被淹了,排水也相对容易,不至于长久的被淹,至于黄河沿岸那种直接被大水冲垮了城墙,基本上不用考虑,毕竟是江淮了,而且快到出海位置,像河南那种悬河的情况,还不是那么严重,虽然江淮的河流河床也很高,但还不至于高过城市,因此海州城可能积水一段时间,但绝对不至于被大水冲到城墙或者房屋。
几艘帆船,依然载着那一百来个人,升起帆在风雨中前行,还有那么一点点诗意。
船上的士兵就绝对感受不到诗意了,一个个都是大老粗,心里此时想的更多的是,赏钱!
没错,这些人,依然还是临洪口那些闸兵。
杨潮之所以选择他们,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有些水工的经验,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找到水利专家的情况下,就只能让他们客串了。
“百户大人,您看哪里咋样?”
临洪口闸兵世袭百户面前,一个士兵询问着。
百户冷冷道:“不行,这河床太低。就算炸开了,也没多少水!”
姚百户摇摇头,放弃了一个很容易安放火药的位置。
小船沿着蔷薇河往西南走。经过朐山二里多的时候,姚百户眼睛突然一亮。
他看到眼前的河道极为开阔。河岸很高,又放出一个铅垂,发现河水很深,这正是他要找的地方,这里的水深河宽,意味着有足够多的水量,而且地势较高,一旦炸开。河水很快就能淹没海州城一带地方。
“靠岸,靠岸!”
姚百户立刻下令。
这次出来,他胆子肥了很多,不在要求杨潮派兵了,因为他觉得领赏钱这种好事,还是全都带上自己兄弟的好,不过杨潮到底还是硬塞了十多个卫兵给他们,倒是让他们有些遗憾。
很快小船就靠岸了。
姚百户又带着众人,往前走了近百丈后,才点着头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有劳张大人了!”
姚百户这时候才指了指位置。对一个士兵客气的说道。
这士兵叫做张二棍,正是杨潮手下的一个队正,之所以让他带了十来个人过来。不是为了保护这群水工,而是因为张二棍几天前参与过爆破护城河通道,拥有火药爆破技术。
张二棍点点头,一挥手,一群人立刻就往回走。
很快他们就从船上搬下来一个个被油布包好的木桶来,一人背着一个喘着气往前走,被大雨浸泡的河岸非常不好走,深一脚浅一脚,最重要的是他们背上的木桶太过沉重。每一个都有五十斤重,里面全都是火药。
一共搬了二十多桶火药。其他人都各自带着铁锹等物。
很快就到了河岸上,然后大家开始忙着挖掘起来。
挖出了足足一丈深的深坑。密密麻麻的将河岸划出一个一字,接着将火药桶一一放进这些坑中,还小心的埋上土,拉出导火索,拉出了两三丈长,点着火,大家伙撒丫子就跑,事前都已经清楚了,他们要炸河,和不能连自己都炸死了。
很快轰隆隆连声巨响,河岸上出现了一道大口子,但是口子还是很浅,大水从这里涌出河岸,向北边的洼地灌去,看似汹涌但距离炸开河岸放水冲城,还是差太远了。
姚百户不由一声惋惜。
炸河冲城这种事,对于文官来说或许有很深的顾虑,对于他一个闸兵来说,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在加上两百两银子赏钱的许诺,那就更没有问题了。
“兄弟们,在辛苦一趟!”
姚百户只能再次招呼大家干活,准备重新找一个口子炸一下。
一个士兵郁闷道:“还要搬啊!”
扛火药,挖坑这种事,杨潮手下的士兵自然不愿意干,他们只是指挥,算是一种压迫和剥削吧。
因此姚百户手下的兵有些郁闷,因为确实很累人。
姚百户觉得自己的小暴脾气一下子就炸开了,大骂道:“玛的,你不相干早说啊,你以为两百两银子是那么好挣的,不愿意干拉倒,钱也别挣了。”
那士兵立刻媚笑着回话:“百户大人见谅,小的嘴贱不会说话,我就是说说,哪敢不敢啊。百户大人包涵,包涵!”
一百两银子,这可是他们从没见过,甚至没想过的巨额财富啊,每年的军饷吃饭都够呛,这些闸兵军户谁家会有余粮,就连姚百户家,都没有这么多银子积存。
“好了,干活!”
姚百户威风的摆摆手,他的手下们立刻再次卖力的干起活来。
就在刚才的口子旁边,他们又开始挖掘,也是这些人不懂得理学原理,其实他们如果在河岸下方埋填火药,效果可能更好,到时候巨大的水压可能会一下子将一大段河岸冲垮。
这次他们挖的更深,挖到了四丈,实在是没法继续挖了,因为里面的积水把人都要埋了。
接着相互递送,将火药小心翼翼的放进坑底,用泥土小心的将木桶埋上,接着拉出导火索。
必须立刻点燃,不然这些导火索如果湿了,就没用了。
又是很快点着火,接着就狂奔而走,巨响过后,这次又是一道大口子,比上次的大,但是还不足以冲垮河岸。
姚百户沮丧的正要再一次炸河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震动,结果发现两道口子中心的河堤垮了,掀开了一块块巨大的泥土,将他们裹挟着冲下河岸。
这时候众人才欢呼一声,然后快速的坐上他们的船。
只见脚下的水面正慢慢降低,都是从哪个口子流走了,而那个口子距离海州城的距离更近,等于是在蜿蜒的河流上取了个直线。
这给一群士兵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因为水里往缺口倒灌的情况下,他们的船竟然有被冲走的危险,还好姚百户水上经验丰富,立刻就让人拉着船在岸上拉纤,让几个熟悉驾船的,在船上稳定船身,一直往前拉了一里路后,水面流速才缓慢下来。
他们这才坐上小船,心满意足的继续往西南方向而去,两百两银子不是那么好拿的,一百两是他们炸开蔷薇河的奖赏,另外一百两是他们到淮安报信的奖赏,因此他们除了炸开蔷薇河,下一个工作就是去淮安向史可法要粮食。
不过这些闸兵可不管这些,只要两百两银子到手,小日子可以过得滋润一些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七节打鱼一样打鞑子
杨潮从来没有想到过水在地上快速流动,竟然会是这种声音,竟然跟千军万马奔腾的声音一样,大概是因为水流不单单是水,里面还裹挟着泥沙甚至巨石的原因有关。
反正杨潮听到爆炸声不到一个时辰后,就听到了水流的巨响声,接着看到洪峰的浪头冒着白花,朝着海州这里灌过来。
洪流大致还是沿着蔷薇河的方向,但凡是河水,往往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