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保守派认为,朝鲜根本不是满清的对手,还是隐忍为主,不要招灾引祸。
但是两派人都觉得自己理亏,朝鲜一朝,始终认为明朝对他们有大恩,没有明朝,朝鲜早就亡国于丰臣秀吉了。
万历天子帮助朝鲜复国,这是儒家经典之中大肆颂扬的存亡继绝的大恩,所谓存亡国继绝灭,所谓存亡继绝之功,德布天下。
朝鲜是受儒家影响最深的国家,因此他们完全接受这种说法,儒家礼教教育出来的,可能比明朝士大夫更迂腐的朝鲜官员,对朝鲜屈身满清,反而对大明动武一事,一直有愧,因此杨潮派兵轰击了他们的海岸,他们竟然也装作不知道,不敢有任何不满。
杨潮看到打都打不动朝鲜,也算是放弃了,不过日本人倒是积极的来跟杨潮会盟。
杨潮已经是大明王了,可以代表大明跟日本人会盟,对日本人来说,跟大明会盟,这种政治地位的抬高,可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他们又不用顾忌满清的威胁。
但是两个国家,会盟个屁啊,杨潮表示等迎回天子,等驱逐了鞑虏之后,在会盟诸侯。
日本人又积极的表示愿意跟杨潮一起去缅甸迎奉天子。
日本人派出的,还是那几个人,那几百个在山东唱了大戏的骑兵。
知道日本人是想捞政治地位,作为一个岛国的不自信心理作祟,总想找一点存在感,但是也是捧杨潮的场子,杨潮就让他们跟着去了。
这时候暹罗(太过)竟然派出了使者,从海路到了广东,又走陆路到了南京,表示愿意出兵。
杨潮并没有向暹罗派出使者,因为暹罗在传统上,并不是华夏文化圈的国家,他们属于印度文化圈,但没想到暹罗如此积极,杨潮更不会拒绝了。
暹罗人的目的,大概是想借助大明的力量打击缅甸,缅甸可是暹罗的死敌,历史上暹罗每一次灭国都是缅甸人所为,有点中原王朝跟草原民族的关系一般。
于是三国联合出兵,大明出兵三万,暹罗出兵三万,日本出兵五百。
因为有暹罗人出面,杨潮就放弃了从陆路走云南的路线,派宋坤从广东出发,走海路前往暹罗,与暹罗大军汇合后,先威胁缅甸放人,如果缅甸放人了,杨潮也就打算教训他们一顿,然后就算了,灭掉缅甸不是杨潮的目的,因为灭了他们只会便宜了暹罗这样的国家。
让宋坤从暹罗攻击的另一个好处是,杨潮可以跟李定国相约夹攻了,杨潮从南,李定国从北面进攻,暹罗这种小国没有不灭亡的道理。
南下的同时,杨潮开始准备北伐,这才是真正的大战。
杨潮这次出动兵力六十万,以李五六、王璞分两路北伐,两人统领五十万大军,不过已经足够了,因为清军在北直隶的兵力,还不到三十万。(未完待续。。)
第五百节战略优势
新书《大国崛起1900》求收藏。
————————————
这次杨潮占据绝对的优势,因为此一时彼一时,过去是杨潮被满清牵制的顾此失彼,可是现在满清也尝到了这种滋味。
赵康的骑兵占领宁远城后,切断了关内和辽西的联系,这是清廷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不断的抽调兵力出关作战,在宁远城外已经驻扎了三十万大军,将这座小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只是一时攻不下来。
当年袁崇焕这个书生在物资充足的情况下,能屡次挫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亲自进攻,而杨潮手下的兵比当年袁崇焕手下的辽军更强,杨潮的炮比袁崇焕的炮更多。
最重要的,袁崇焕带的关宁军只敢守城,赵康所带领的兵可是敢跟清军八旗野战的。
在这种情况下,清军没有任何机会能够攻下宁远,只好采取围城的办法,希望能够让城里断粮。
只可惜江南就是不缺粮,宁远城里的百姓早就疏散了,就只有十万步骑炮兵而已,杨潮给了他们一百万担军粮,足够他们吃两年了。
显然杨潮不可能让清军能够围这里两年,十月,秋收之后,杨潮的大军就已经休整好,当即发兵进攻了。
其他方向上,洪承畴在荆襄,夔东军就在他们后方,杨潮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后,文安之积极配合,在杨潮许诺去缅甸迎接天子的情况下,他已经做出了军事回应。洪承畴无暇他顾。防守荆襄尚且兵力见拙。更不用说来骚扰杨潮了。
河南方向的阿济格虽然持续给开封施压,但是一年多来,王璞已经习惯了这股漠北八旗的锐气,已经能做到互有攻守,这次兵精粮足之后,阿济格手下又被大量抽调到了关外,王璞有绝对的信心压制住阿济格。
李五六虽然被抽走了赵康部骑兵,但是他军中也有上万亲领的骑兵。加上大量火炮,以及最精锐的鸟铳手,对上北直隶不到十五万的八旗兵,还是能占据上风的。
杨潮也亲自赶赴前线,这次他决心已定,不彻底消灭这股势力他不打算守兵了,无论打多久,都必须毕其功于一役,在拖延一次,谁都受不了。
这次跟两年前的北伐已经时移世易。人事上,上次归属不明。分为数派,这次就是杨潮一家,官兵众志成城,都清楚他们是在为大明王效力,官兵心里没有任何的不明确。
物资上,杨潮储备了两千万担军粮,足够全军食用两年,准备了五千万两的债券,一点一点的发售出去,物资充足。
人力上,这几年各地的练兵官编练出了至少五十万后辈,随时可以奔赴前线。
杨潮感到沧州,统帅许多男部、谢飞部主力共三十万人,孙长福和郑永旺两军十五万人,已经到了辽东登陆,郑永旺部驻扎觉华岛,与赵康部互为支援,孙长福部驻扎皮岛,让他找机会立刻攻打辽东地区,江南只留下了吕末十万人沿长江防守洪承畴,可以说杨潮几乎是空国而出了。
李五六的大军排着整齐的行军队形沿着运河前行,一队队骑兵前出十里预警。
李五六的鸟铳手比过去轻盈了很多,因为所有人都减重了,没人手里只有一杆鸟铳,腰间挂着一把刺刀,一个装预装火药和铅弹的小竹管。
最重要的是没人都是一身布衣,现在李五六已经不太愿意给士兵披甲了,除了排头兵还有一身皮甲外,其余步兵全都是一身布衣,通过几年的针锋相对,李五六已经可以压制住清军的骑射了,那么就没必要给士兵增加重量,所有的负重都尽可能多的携带子弹。
与此同时,王璞的大军也在前行,他现在的主力兵种也跟李五六差不多了,也都是鸟铳手为主,但是他的军队就显得笨拙了许多,因为依然是人人披甲,而且是铁甲。
王璞的作战理念跟李五六不太相同,他虽然也在使用鸟铳手,但是他一般都是排成三排线列,前排蹲,中间跪,后排站,尽可能的接近清军后,三排一起放枪,然后趁势冲击,用刺刀解决战斗,这种方法十分见效,尤其是对那些骑术极为高明的漠北牧民尤其如此。
这些漠北八旗初来之时,一股锐气压制的明军喘不过气来,但是长期接触之后,发现这些人骑术精湛,战术灵活,但是关键时刻战斗意志却不是那么强烈,如果不是被逼到死敌,他们是绝对不愿意死战到底的。
所以王璞就发明出这种齐射加冲锋的战术,效果极佳。
当然这只是作战方式的一种,最正规的还是先炮战,炮战之后才是步兵交锋,步兵方阵打垮对方之后,就是骑兵出场收拾残局了。
出兵之后十天,李五六就再一次攻占了天津,继续进兵,往香河方向运动。
“让他放心朝北京打!记住,盯紧广渠门!”
杨潮让人去给李五六传令。
五年了,杨潮终于可以利用上当年埋下的棋子了,刁二斗和卞二一直在北京、天津两地活动,一明一暗,刁二斗收集情报的工作不算出色,并没有太过出色的情报传回江南,最有用的往往是北京民间的民心士气。
但是刁二斗却很好的支持了卞二的工作,卞二以江湖人物的身份行走北京,结交各路豪杰,有刁二斗通过粮店赚取的丰厚利润的支持下,卞二光在北京城中就发展了上千下线,同时在各地的奴隶主庄园中发展的更多,很多包衣早就悄悄投靠了他。
卞二保证,只要明军攻到北京城下,他就有办法打开广渠门。
广渠门是外城城门,北京城的外城,可不是字面意思那样,包着内城,而是在内城之南的一块独立城区,外城住的主要是老百姓,而内城则住着八旗人,清军进城之后,就将内城里的大明百姓都赶了出去。
所以说内城,其实就是满城,而外城才是汉城,只是汉城的面积也就是满城的一半,后世外地人说北京是一座胡化的城市,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有失偏颇了些,其实这里的汉人满化,满人汉化,民族完全交融了而已。
只是此时的北京人,对这种交融恐怕不会感觉到幸福,因为他们的家就那么生生被抢了,很多人刚到外城的时候,只能流落街角露宿,那种感觉不是常人能体会得到的。
所以外城中有一种不满的潜流,卞二能够拉拢到上千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除了北京城内之外,广大的乡村地区,大明大军所过之处,很多包衣奴隶立刻起义,主子、庄头跑了的,他们自己打开庄园欢迎明军,庄头没跑的,杀死看管他们的庄头,打开仓库劳军,他们盼王师已经盼了很久很久,不过其中那些领头的,很多并不是特别悲惨的,而是主动混入各个庄园中,通过投充的方式打入庄园中,目的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刻领导起义,这些人也都是卞二发展的下线,是忠义之士。
大量的起义情况,让清军只能龟缩在县城,出了城就是两眼抹黑,就跟明军攻打孙可望时候一样,太没有民心人望了。
跟相似的还有,李五六的队伍越前进就越多,大批翻身的包衣推着手推车,载着军粮,一路相随。
一个月后,李五六就攻到了香山县,而临近的武清、宝坻等地的城池早就被起义军拿下了,因为八旗重兵撤走后,这里的绿营没有斗志,很多军官在探子的说服下立刻就反正了。
关内关外的作战,遍地的起义,清军早就焦头烂额,无暇他顾。
多尔衮在乾清宫中挑灯,已经发福的身体,不知道多长时间没有骑过马了。
已经五十岁他的显得比平常人要苍老的多,两鬓带着花白的发丝,眼睛中有几丝血色。
一个年纪相仿的妇人,长着一副诚实厚道的脸庞,端着一碗参茶走了过来。
“王爷,歇一歇吧。”
多尔衮看了看这个不算漂亮的女人,点了点头,喝了两口参茶,放在桌旁,习惯性的就又要去翻奏折,却看到奏折一双厚实的手压住了。
多尔衮这才发现,他竟然早就养成一种闲不住的习惯了,不由苦笑摇头。
“太后。你说我们如果现在还在关外,会是什么样子呢?”
这女人正是满清皇太后,顺治皇帝福临的亲娘,蒙古科尔沁贝勒之女布木布泰,但已经按照满清的习俗下嫁给了多尔衮,多尔衮这才成了福临的皇父。
布木布泰知道多尔衮的心情,她没有说话,但是心里却哀叹了一声,这个季节,秋高马肥,也许男人们都在打猎嬉戏吧。
“你说我们还能回到关外去吗?”
多尔衮自顾自的问道。
布木布泰轻轻摇头,眼睛里已经泛着泪花,这局势已经看不到希望了。
其实游牧民族对失败的承受能力要远远低于农耕民族,那种全城殉国的事情,是游牧民族做不出来的,这是一种文化习惯,他们看到胜利无望就会撤退,而农耕文明却退无可退,一个本来就居无定所,另一个却是在保卫家园。
“王爷,现在出关,还可以去蒙古!”
布木布泰叹息道,此时他们还有机会从张家口、从宣化出关,退往广袤的蒙古大草原。
但是多尔衮长叹一声,苦笑道:“人都没了,撤出去又如何?”(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一节兵败如山倒
新书《大国崛起1900》求收藏。
————————————
八旗兵太分散了,或者说太贪婪了。
后世的满洲人其实也一样,新中国之后,其实只是一个户口本民族了,跟蒙古人完全不一样,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连语言都失去了,失去了所有的文化符号的民族,还叫民族吗?
此时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处处都有小股的八旗兵,就像多尔衮说的,他们就算车出去,也没有人了,北京的旗人只有大概三成,丁壮只有一万来人,加上家属也不过十万人,撤出这些人难道放弃四川那些青壮,放弃各地驻扎的旗兵吗。
只是多尔衮有大局观,阿济格可没有。
“王爷撤了吧。这天下守不住了。关外关内都在打仗,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撤哪里去?辽东都回不去了!”
面对手下的劝说,最近接连败退的阿济格烦不胜烦。
“去科尔沁,再不行退到漠北,明军还能追到漠北去不成?”
手下建议让阿济格心动了。
这仗他已经不会打了,每每还没交锋,对方就成百的炮弹乱打,而且团成一团,让你无从下口。
阿济格的军队现在打仗已经完全跟过去不同了,过去的楔形阵,两翼包抄战术完全不好使,如今的骑兵打仗,都分的很开,可是骑兵分散战斗,对方却团在一起跟个刺猬一样,让你无法下口。
骑射也没有那么大的作用了。过去遇到明军。几轮骑射后。他们就崩溃了,其实真的射不死几个人,都是追上去马刀砍死的。
但是杨潮这股明军不同,打死都不退,听说他们敢退,退一个杀一个,还登报宣扬。
如果战死就不同了,抚恤金丰厚不说。还建庙供奉,还登报表彰。
这些汉人一个个就这样变得不怕死了。
阿济格也有大炮,但是几场仗打下来,就都打废了,多尔衮在北京拼命的铸炮,但是赶不上几场仗打的,这没有炮实在是没法打。
王璞出了开封,一路把他逼到了洛阳。
“不然过河去陕西?”
阿济格说道,西安还有几千八旗军队。
“去陕西容易,再要出来可就难了。”
手下叹道。
“不趁着现在明军还没有打下北京。我们撤出关去,迟了就来不及了。”
阿济格其实早就心动了。至于多尔衮只能让他自求多福去了,虽然他们是兄弟。
“走,去山西!出关。”
阿济格下定决心,山西是八旗的圈地,太原等地也有一批旗人,他打算都裹挟了出关,去草原也能占一方天地。
收到阿济格跑到山西的消息,多尔衮深深叹了口气,知道败局已定。
其实两年前他就该败了,只是那次明军内斗,他坚定的支持了洪承畴,成功诱使孙可望反叛。
当时洪承畴对城外包围他的孙可望说,如果北伐胜利了,那么天下姓朱还是姓杨,跟你孙可望有什么关系,如果北伐失败了,无论是姓朱的还是姓杨的损兵折将,对你孙可望又有什么伤害?
洪承畴就用这两个问题,就让孙可望吞并荆州三个多月,最后过江去打下了贵州。
那时候看似明军大败,可到了最后,多尔衮也没能扩展多少势力,其实已经是势穷了,常年的战争,早就耗尽了这个民族的潜力。
这一次又从哪里找个孙可望呢,现在所有的军队都是杨潮的部署,众志成城毫无间隙。
“叔王,走吧,蛮子打进城了!”
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走了进来,恍惚间多尔衮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多铎。
来人是多铎的儿子,名叫多尼,多尔衮一直无子,对这个侄子相当爱护,早早让他承袭了豫亲王的爵位。
“走吧。”
多尔衮点点头,他可没有失败就自杀的习惯,所以虽然不想走,可是他早就通知城里旗人准备了,现在城都破了,还等什么呢。
“叔王,我们回辽东吗?”
多尼问道,他对辽东还有些渴望,他八岁就进关了,辽东的印象已经模糊了。
多尔衮叹道:“我们还回得去辽东吗?去漠北!”
多尔衮的辽东,此时也已经遍地烽烟了,除了赵康和郑永旺在宁远一带阻挡八旗兵外,孙长福已经从从皮岛沿着辽东半岛杀了一圈,绕道了三岔河的娘娘宫,接着往北攻击,目标直逼辽阳。
当年明军在这里修建了大大小小几十所堡垒,可惜都被清军给废弃了,否则孙长福还要费一番事。
多尔衮逃出北京后,兵分两路,一路让族人骑马奔张家口出关。
他自己带一千精兵,反而跑向了山海关,在山海关收缩攻击宁远的大军,然后沿着城墙,从朵颜卫故地北上逃亡漠北。
王璞则追着阿济格进了山西,一直追到了大同才停下来,回头一看整个山西都在他后面了。
多尔衮一逃走,李五六就进了北京场,杨潮收到消息也立刻北上。
北京收复了。
北京收复的消息传开以后,所及之处欢庆一片,所有人都知道天下要太平了。
但是战争还远没有结束。
辽东的清军逃走后,赵康腾出手来,一路扫荡了辽西的几座城市,清军留在关外的力量太薄弱了,几乎都没有什么守城的部队,也没有什么抵抗的意志,不是逃了,就是降了。
一路扫荡到了开原,当年明军丢的地方,全都回来了。
孙长福也扫荡辽阳鞍山等辽东地方。
这时候朝鲜人也反抗了,宣布要尊王攘夷,派出了军队尾随撤退的八旗兵进入了东北。
至此除了陕西、湖北以及四川之外,边墙之内,已经收复。
杨潮都没想到竟然这么容易,已经做好了连续三年作战的准备,却发现只用了三个月,就基本上将清军主力赶走了。
不过战争远未结束,等收复了陕西等地之后,就要进入草原作战了。
杨潮可不能接受等满清在草原上折服十年之后,再次卷土重来的结果。
但是要到草原作战,后勤补给可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了,那意味着不能在依靠运河了。
北伐十分顺利,可是南征却遇到了问题,缅甸人不肯将朱慈焕叫出来,然后宋坤没给他们讨价还价的机会,拉着迫不及待想要攻击的暹罗人就杀了进去。
结果缅甸人恼羞成怒之下,竟然将隆武君臣统统杀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二节
新书《大国崛起1900》求收藏。
————————————
朱慈焕会有危险,这点杨潮早就想到了,缅甸不是个文明国家,这个国家也有多个种族林立,主要民族就有四种,分为孟族、掸族以及缅族。
现在的缅甸是缅族建立的东吁王朝,是从过去的东吁国统一起来的,而东吁国又是缅族收到掸族建立的阿瓦王朝的压迫南迁建立的,东吁王朝能够一统天下,同样是因为孟族的白古王朝和阿瓦王朝长达四十年战争后,两国都精疲力尽的时候,才得以统一的。
因此缅族其实并不占有绝对的优势,加上文明基本上比云南的土司高不了多少,因此维系统治的不是统一的思想和文化,而是暴力,这样的国家保持了太多的原始野性,你指望他会明哲保身,懂得妥协,也实在是太难为他了。
但是如果不打,就像李定国那样投鼠忌器,就等于被缅甸人给胁迫了,大明以后难不成还要听从缅甸的?
所以进兵是必须的,而且既然东吁人竟然敢杀害华夏的天子,那么这个所谓东吁王朝,就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
宋坤立刻进兵。
先头部队是暹罗的千头战象。
暹罗人比缅甸人此时的文明程度稍微高一些,因为他们距离中国更近一些,跟印度也可以通过海路保持联系,在两个文明中心之间,因此接受的文明自然就多一些。而缅甸除了靠近印度外。基本上很难从中国吸收文化营养。
所以暹罗最近五百年来总能够保持统一。而缅甸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现在统治暹罗的,是他们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大城王朝。
正因为文明程度更高,就像文明程度更高的古希腊受到马其顿,古罗马受到日耳曼,古中国受到匈奴人侵袭一样,历史上暹罗人经常遭到缅甸部落的袭击。
所以暹罗对于联合别的国家攻打缅甸十分积极,通过越南回来的商人得知大明打算发兵缅甸。他们积极的派出使者呼应。
暹罗人甚至包了宋坤军队的粮食供应,只可惜他们的武器装备,还必须通过水路从国内运来,路途遥远运输压力太大,供应他们三万人已经是极限了,至少在杨潮结束北伐之前,是绝对不可能派出更多的军队南下的。
但是宋坤觉得够了,以他在柬埔寨跟柬埔寨人的接触,觉得这些南方国家的战斗力不值一提,他一万人就能灭了这些国家。
宋坤也没有跟暹罗人一起行动。而是兵分两路,暹罗人从他们的北部高原城市清迈出发。直接侵入萨尔温江流域。
宋坤一直留在暹罗南部城市曼谷休整,等待缅甸人跟暹罗人交战的消息,当传来暹罗人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往东反击暹罗,一路往北抵抗李定国的时候,宋坤终于行动了。
他从海路直接进逼仰光,东吁就在仰光以北四百多里外,而且有水路相通。
此时的仰光还不是后世的仰光,而是一个叫做达贡的小渔村,而且是属于孟族的渔村。
这个孟族后世在缅甸排名第四大民族,但是确实缅甸历史上最先文明起来的民族,当其他民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他们就吸收印度文明,拥有了自己的文字,建筑、绘画、雕刻、音乐和舞蹈。
而且这是一个农耕民族。
可惜全世界大多数农耕民族都一次次在游牧民族的侵袭下衰败,被融合,消亡了。
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汉族那样的韧性,总能一次次反击,小民族是没有厚实的本钱,遭受一次致命打击就站不起来了。
唯一有这种本钱的大概也就是印度民族和汉民族,可惜印度民族先后被雅利安人、希腊人、匈奴人、贵霜人、突厥人、阿富汗人、波斯人、蒙古人等等强悍的民族征服后,他们习惯了臣服,最近一千年来,印度人已经没有自己建立的国家了,当然入侵印度的游牧民族,也跟入侵中国的游牧民族一样,大多数都被同化了。
汉民族既有超强的内部凝聚力,同时也有更好的运气,因此得以挺过来,或许单纯用运气解释说不过去,因为汉民族不但一次一次的挺了过来,而且一次一次的反击了回去,不但用自己的文化征服落后民族,而且用绝对的武力反击落后民族,这是汉民族跟印度民族的根本区别。
连印度民族和汉民族,以及希腊、罗马以及埃及民族这样的强大民族都抵挡不住落后民族的侵凌,就更不用说孟族这样的小族了,事实上最早建立王朝的孟族,此后一代一代被缅族同化,到了后世成了一个少数民族。
但此时孟族在人数上,至少还能够跟缅族抗衡,因为他们的国家亡国也就一百年左右,因此孟族还是一个大族,而且很多人都不满缅族的统治。
这导致宋坤战灵达贡后,不但没有遇到抵抗,让暹罗来的翻译宣扬了一番之后,很快就得到了当地孟族部落的支持,他们也愿意加入宋坤的军队,跟宋坤一起推翻东吁王朝,但是希望宋坤帮助他们复国。
这些事情宋坤做不来,但是有人能做的来,随军的许四男立刻表示绝对至此孟族复国,并且答应帮他们恢复旧都勃固。
就这样孟族起义了,宋坤负责打击缅人的正规军,孟族则开始四处袭击缅族的小部队,偷袭他们的粮草辎重,到处制造恐怖气息,同时宣传复国的理念。
宋坤还没打到东吁,缅甸境内已经战火四起了。
等宋坤打到东吁城下的时候,缅甸政权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同时他们不等宋坤攻城。自己放弃了都城。临走还放了一把火。
宋坤占领东吁。开始使用政治手段,到处拉拢、联系孟族、掸族这样的民族,以答应帮他们复国为条件,得到了这些人的拥护,基本上就不用自己动手了,自有这些更熟悉当地地形的人去四处追缴缅族军队,宋坤唯一要做的,就是给这些人提供武器装备。
收到南方战况的时候。北方也已经基本稳定了。
随着多尔衮带着全族远遁漠北,长城以内基本上恢复,洪承畴在荆州毒杀了李国翰后,带着四万陕西绿营投降。
吴三桂则翻身杀入了四川,将一群年轻气盛野心勃勃的小奴隶主大肆屠杀,解放了所有的包衣,也向杨潮投降。
至此整个中国,除了西域和青藏外,都已经在杨潮控制之下,连辽东都已经全被收复。
同时大家发现。杨潮统一了中国,巡守缅甸的皇帝朱慈焕也死了。
“当皇帝?本王不是说了吗。以后大明只有一个王,皇帝那是天子的尊号,整个东方只能有一个皇帝,一个天子!谁不服,本王还要尊王攘夷呢,哪能自己当皇帝!”
面对手下的在一波劝进,杨潮回答道。
“封有功之臣?哎,你们就这么等不及了吗。本王早就准备好了。”
杨潮却答应了册封功臣一事。
大军止于长城以内,没有立刻出关作战,而是转入休整。
但这不意味着北伐结束了。
“知道多尔衮为什么这么容易就放弃了北京吗?就是因为他们并不是那么看重土地。对我们来说,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一切。而对他们来说,牛羊牲口和奴隶才是一切。这是根本的不同。所以他们带走人,带走了马匹,草原上还有他们的牛羊牲口。其实多尔衮未必觉得他彻底输了。”
“什么时候北伐?时机还不到。明太祖、成祖两代皇帝北伐了那么多年,还不是没有彻底打败蒙元吗。因为他们站不住脚,草原天然就是游牧民族的大后方,所以多尔衮才会逃回草原休整。等我能在草原上站住脚,就会北伐了,一次功成,不给后世留任何隐患!”
隆武十八年。
杨潮在北京大封功臣。
手下军功最重的两人,李五六和王璞分别分为侯爵,李五六封为成都侯,王璞为太原侯,以此表彰他们在山东和河南作战的功勋。
剩下的高级将领中,大多封伯。
许多男为沧州伯;吕末为通州伯;胡全为阳曲伯;宋坤为太谷伯;谢飞为祁县伯;赵康为灌县伯;郑永旺为新繁伯;孙长福为崇宁伯。
连黄凤府都封了了一个华阳伯。
杨潮封的这些爵位可都是有实地相对应的,这可不是诚意伯、忠义伯这类的杂号伯爵,而且所有的地方都集中在北直隶(河北)、山西和四川,因为杨潮是真打算给这些功臣封地的。
北直隶、山西和四川这三地,恰好都是满清选中的圈地,满清都打跑了,这里的土地自然就成了无主之地,虽然大多数都要分下去安抚平民,但是给自己的功臣先分一大片土地,应该来说是公平的,而且因为都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四川更是到处都是老虎,想找人种地都找不到,分给功臣就更没问题了。
不但给功臣土地,而且杨潮还可以给他们选择了地理位置最好的地方,北直隶的沧州、通州这都是交通要道,昌平也是靠近北京城的土地。
位于山西的阳曲直接就是太原府治所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