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面是一群看热闹的丫头,女儿杨澜就被翠环抱在怀中小手都拍红了。

“住手!”

杨潮大喝一声,真是太没有体统,郑娇妹竟然跟葛嫩娘打了起来。

葛嫩娘是谁,杨潮可是很清楚,历史上的抗清女将,不提这个就冲当年在扬州,葛嫩娘跟自己夜袭多铎,可以身披双层甲,酣战不休的勇猛,杨潮也不敢让她打自己小妾啊。

虽说看起来郑娇妹也是颇为悍勇,一时并不落下风,但是杨潮真不妨放心让两人打斗。

郑娇妹看到杨潮喝止,冷哼一声:“今天就先放过你了。”

然后叫一声伯爷,过去抱了杨澜,一边问着:“姨娘打的好不好?”

一边走到杨潮身边。

“葛姑娘,请随我来。”

杨潮没空搭理郑娇妹,而是招呼葛嫩娘。

他请葛嫩娘是有一个请求:“希望葛姑娘不辞辛劳,远去西洋一趟。”

葛嫩娘点点头,事情她听过了。

“可是跟董姑娘去日本相仿?”

杨潮点点头:“大致如此,不过西洋比日本远了许多,怕是得两年才能回来。”

葛嫩娘摆摆手:“既然是为我大军筹措军费支应北伐,就是天边我也去了。”

杨潮道:“此去可要照顾好香君和卫淑贞的安全。”

葛嫩娘道:“大都督放心,有民女在,就是十个江洋大盗来了。也不怕!”

杨潮疑道:“对了。葛姑娘方才为何会与郑娇妹动手?”

葛嫩娘道:“这可不怪民女。都是伯爷家小妾不服气。”

杨潮疑道:“不服气?”

葛嫩娘道:“她听闻伯爷让民女护送李夫人和卫小姐去西洋。所以不服。”

杨潮不由苦笑,这个情况他已经知道了,他请葛嫩娘去西洋,当然是护送卫淑贞去宣传大明产品的,尤其是茶叶,但是被李香君知道了后,她死活也要去,董小宛给杨潮生了儿子。过去也去日本宣传过,杨潮不止一次在这些小妾面前提过这种经营手段,告诉他们哪怕是皇帝也该为本国的产品做宣传。

李香君觉得杨潮卖货都是为了钱,认为丈夫肯定为此烦透了心,才会说出皇帝卖货的奇谈怪论,朱媺娖、董小宛都给杨潮生了儿子,李香君因为身体弱,始终不曾怀孕,一个女人不能生孩子,如果又不能以别的方法帮助男人。那压力是很大的。

于是她十分坚持,而她的理由也过硬。她表示,无论是茶道还是香道,她都比卫淑贞强的多,就是作诗,卫淑贞也不是她的对手。

其实杨潮要卫淑贞去西方,要的是她身上那种官宦世家豪门千金身上的雍容华贵的气质,这种气质李香君身上绝对没有,但是单论各种技艺,当然是秦淮名妓李香君更胜一筹,在李香君坚持下,杨潮也咬牙答应让她去一趟。

但是杨潮有种卖身的感觉,让自己小妾出去推销商品,总觉得太吃亏了。只是一想后世的领导人出门都推销产品呢,自己算老几,犯得着这么矫情。

于是就同意李香君去了。

什么时候去,今年就去,年底的时候。

这是跟荷兰人达成的协议,杨潮打算派遣一个使节团出使西方,让荷兰人提供帮助,荷兰人必须提供向导、船只以及沿途的照应。

出访的人员自然也不止两个女人了,这次可不是去日本,杨潮也不是那时候的杨潮了,这次杨潮有能力调动一大批文官出事,礼部尚书吕大器才是使团团长。

吕大器本来也是看不上杨潮的,可是杨潮科举之后,吕大器也参加了,跟张国维一样,他也是抱着替缙绅打压商人的目的,当了礼部尚书之后,这家伙能力倒也有,做的很不错,就是有些不太听话,经常跟杨潮闹别扭,比如他坚持反对科举分科,让拥有管理经验的商贾拥有太大的优势。

只是他的反对没有用,有管理经验的人在吏部当官没有错,有教书经验的人在礼部也没有错,有施工经验的在工部更没有错。

所以这次杨潮打算让他去西方开开眼,让他知道这世界上可不只有儒家那一套,世界大了去了,西方的商业文化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很发达的文化。

反正他是礼部尚书,正好出使邦国是他分内的事情。

荷兰人提供了几个翻译,有法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很显然杨潮打算派使节团走访这几个国家,法国是必须去的,现在的欧陆霸主,英国现在是克伦威尔当政,已经开始显示了称霸海洋的强烈愿望,说德语的小邦国很多,比如在三十年战争中开始形成的普鲁士未来的德意志帝国雏形。

但是杨潮不打算去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在菲律宾屠杀华人的事情,杨潮打算抽出手就跟他们清算呢,不打算跟他们搞友谊,葡萄牙是一个小国,到时候让吕大器召见一下葡萄牙的外交官就算给面子了。

意大利虽然四分五裂,但是威尼斯等邦国文化发达,是让吕大器等人接受不同文明冲击的好地方。

大权在握带来的效率是无与伦比的,一个月时间各种物资就筹备齐全,甚至连瓷砖都烧了一大堆,大明官窑也烧制了许多礼物。

小妾穿着华丽的大明一品夫人官服,凤冠霞帔,气质超然,杨潮依依不舍的送上船,感觉心里空落落的,一直目送大船离开新江口码头,消失在长江江面上。

心里暗骂,那些因此受益的商人如果不懂得回报社会,良心真是让狗给吃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五节攻打贵州

新书《大国崛起1900》求收藏。

————————————

四月,孙长福和郑永旺两人回师,立刻就被派往湖南作战。

洪承畴已经被打出了湖南,退守贵州和孙可望、吴三桂合兵一处。

清廷占领贵州后,开始经略四川,洪承畴建议在四川移民一百万,屯田养兵。

多尔衮做的更是彻底,将一万户八旗子弟送到了这里,让他们带着自家的包衣奴才,告诉他们天府之国让他们圈占了。

一下子就满足了新一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八旗的野心,但中华又多了一个奴隶制的省份。

对多尔衮来说,这些八旗贵胄,反正都不愿意交税,一个个对土地却贪得无厌。

与其让他们圈占能交税的土地,不如让他们带着自家的包衣,去圈占四川去,而且他们家族还得支持他们,出钱出力扶持,剩下了朝廷的经费,又让这块土地变成满清国土。

杨潮很奇怪,这都隆武七年了,多尔衮竟然还没有死,他记得历史上多尔衮死的很早,据说是骑马去草原打猎突然暴毙的,或许是跌下马摔死的,或者是染病病死的。

但是很显然他打猎之前身体肯定很健康,不然也不可能去草原打猎了,可是这个时空,多尔衮被杨潮死死的按在北京,没有任何空闲跑去草原打猎,反而让他逃过了一劫。

杨潮也不寄希望于多尔衮暴毙这种事,北伐还得看自己的实力,其他人谁都靠不住。

孙可望那种货色就不用说了。眼下是杨潮要除之而后快的罪人。连李定国都靠不住。

李定国回到云南后。召集旧部,在杨潮送去的大量物资援助下,很快就恢复了元气。

李定国北伐前,可是在云南留下了数万亲信的,只是他没想到,吴三桂打来的时候,皇帝跑了,留守的大军受到影响。也都跟着皇帝跑,结果昆明被占领,这些人也溃散了。

李定国回去后,打走了吴三桂,大旗一张开,这些人就又回来了,有杨潮的物资支援,李定国也养得起这些人,给每人都装备上了铁甲钢刀,比过去还要华丽。瞬间李定国就有了五万精锐大军。

武装李定国本想着跟他合力攻打贵州的,可结果李定国反而带兵去了缅甸。一心想要迎回朱慈焕。

但是很可惜,缅王不肯放人,李定国打下了缅甸几个关卡,缅王让皇帝下旨斥退了李定国,明知道这圣旨是缅王胁迫下写的,但是李定国不敢违抗,不是他迂腐,而是他知道,既然缅王能够胁迫皇帝,那么也能杀了皇帝。

投鼠忌器之下,李定国只能回军云南。

杨潮今年又卖了五千万两债券,当然不是一下子卖出去,那样抽走太多流通货币对经济打击太大,分批卖,反正他也只是持续不断的买物资罢了,不需要一下子得到那么多钱。

一个良好运转的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虽然还很粗糙,但是该有功能已经具备,你可以在这里得到你想要的金钱支持。

至于政府负债打到了一亿两,这不在杨潮的考虑之中,反正只要市场没有通货膨胀,那么投入的货币就刺激了市场,今年到现在新开张的商铺达到总商铺数量的百分之三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说明百姓们的消费能力越来越旺盛,否则不会吸引到那么多商人开铺子,同时也说明商人不缺乏资本,有能力大规模扩张了。

任何数据都先是,江南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周期,只要不出大的变故,比如清军突然打下南京,这种发展态势就不会中断,经济越是发展,需要的货币就是越多,因为生产出来的物质大大增多,就需要相应的货币供应去平衡,别说通货膨胀了,杨潮甚至觉得江南地区是不是有些通货紧缩,因为粮价再一次跌倒了一两一下。

除了粮价外,铁价略有提升,纺织品与去年平齐,只有粮价下跌比较明显。

调查后发现,是湄公河三角洲从去年开始大规模往江南出口粮食。

杨潮还很奇怪,虽然他已经给哪里送去了三十万俘虏,但是以水稻的精耕细作,需要的劳动力太大,一个壮劳力也就种十亩上下,太多了实在是吃不消。

所以杨潮预计,三十万人也就开垦三百万亩土地,苏州最好的上田,一年也就出五六担大米,湄公河新开的土地,绝对达不到这个水平,拿三担来计算就已经顶天了,那也不过是一千万担的产出。

可是光是去年一年,哪里就送来了一千两百万担粮食,这让杨潮感觉到不可思议。

连忙让黄元调查,黄元回报,湄公河一带,之所以能产出这么多粮食,是因为很多过去的俘虏又拿起了刀,他们发展出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这经济模式让杨潮哭笑不得,竟然是满清的包衣制度。

没错,那批俘虏中,有百来个旗人,还真的是他们先推广包衣制度的。

湄公河一带,真的找不到他们的对手,柬埔寨王自身难保,国内混乱不堪,湄公河一带又是边境地区,因此失去了管理,让这些俘虏纵横驰骋。

开始两三年他们还比较老实,乖乖的开拓种植点,乖乖的垦荒种地。

平衡是因为一次暴力冲突打破的,他们开了荒,有了粮食,保暖思淫yu,就想媳妇了,这一带往北几十里上百里就能碰到越南人的村庄,于是不时有人带着东西去哪里讨媳妇。

又一次越南人的边军拦截了一伙去买媳妇的家伙,结果杀了几个人,这可热火这群已经恢复了兵痞精神的俘虏。逃回去的人立刻招呼大家伙拿起刀来。一个点一个点的招呼。最后聚集起来上万人,杀向了越南边境。

越南此时是南北朝时期,南方是阮氏集团的地盘,阮氏抵挡不住,而且问题是不敢挡,这些人虽然少,可是后面站着的可是大明这个庞然大物,于是他们一面守城。一面派人去云南找皇帝交涉,很奇怪他们没有找杨潮。

只是皇帝那时候管不过来,而越南人挡住了兵痞们的进攻,只是边城周围被抢掠一空,财物、女人是主要的抢掠对象。

可是其中几个八旗俘虏,他们却还抓了一些越南青壮,目的当然是给他们做包衣种地,结果这些八旗兵俘虏很快开垦出了更多的土地,变的富裕起来。

这让汉兵俘虏眼红啊,那些左良玉手下的兵痞。高杰手下的兵痞,当即就有样学样。也开始了大肆抢掠包衣的行列。

但是阮氏集团在边和一带驻扎重兵,已经不是那么容易劫掠了,但是柬埔寨人没有抵抗力啊,于是他们开始向南发展,抢劫柬埔寨人的村庄、城市,抢劫他们的女人、男人。

就这样三十万兵痞,硬是控制了上百万的壮劳力,开垦出了上千万亩土地,其中一大半都是直接抢来的柬埔寨和越南人开垦的熟田,又加上他们传授了精耕细作的种植技巧,一年产出两千多万担粮食,根本就消费不完。

从西贡出售的粮价,已经跌到了两钱银子,运到大明来能够翻一番达到五钱银子,粮商收购后,加价到七八钱出售依然利润丰厚。

虽然对同胞在湄公河一带的劣迹不齿,对柬埔寨同胞和越南同胞造成的伤害于心不忍,但是杨潮看在每年上千万担粮食的面子上,也就只能忍了,这也是为什么从前年开始,杨潮开始大肆呼吁种桑养蚕的原因,他已经不需要苏州府的土地种粮了,湄公河哪里完全可以再造一个苏州府。

低通胀,高增长,这样的好经济,才能支持杨潮不断的用兵,而其中不能说没有柬埔寨和越南人民的牺牲在里面。

但在攻打贵州擒拿孙可望的大义面前,杨潮选择了视而不见,不但不让黄元弹压,反而将黄元调到了台湾做知府。

在湄公河是总督,到了台湾只是一个知府,但是黄元依旧十分欣喜,因为知府就意味着是三品官,而那个总督没有品级,他感觉跟看押俘虏的没什么区别。

不但黄元走了,还带走了一大批西贡的管理人员,让那里处于一个管理真空,湄公河那一群兵痞等于是自生自灭,自己开拓了。

天高皇帝远,大好天地任由他们驰骋,不知道他们能玩出什么样的制度来。

杨潮没空关心一个殖民地的发展,他此时注意力在贵州呢。

郑永旺、孙长福在许多男的带领下,三十万大军直逼贵州。

贵州绝对不是一个好打的地方,天无三尺高,地无三尺平。

但是结果出乎杨潮意料。

进军非常顺利。

洪承畴手下三万绿营兵,加上李国翰带领的三万陕西边军,吴三桂的一万汉兵,孙可望的十万大西军,总兵力达到了十七万人,杨潮虽然兵力有优势,可是在这种山地作战,没有三五倍的兵力实在是很难占优势。

可是结果是杨潮处处占先。

好吧,地无三尺平吧,运输困难吧,贵州老百姓主动帮忙当挑夫,用肩扛,硬是扛着三十万人的军粮随军行动,让三十万大军没有任何缺粮、缺武器的忧虑。

贵州人为何如此配合,是觉悟高吗?不是,是孙可望太不得人心了。

当年李定国打他的时候,能用四万破他二十万,不是侥幸,正是他太没有民心了。

孙可望在贵州施行的是云南一样的制度,不过搜刮更狠,这里的税赋达到了七成,虽然强力压制地主,可一成的租金还是得交的,百姓负担就达到了八成之多。

虽然贵州人少地多,可是这时代的农业生产率放在那里,一个壮劳力玩命的干活,也不过养家糊口罢了,一家人往往要齐动手,老人、妇人和小孩都要劳动,才能在孙可望的制度下不饿死,只限于不饿死,挨饿却是不必可免的。

而杨潮却打着讨伐叛逆,最让人高兴的是免税十年的口号,对杨潮来说,千里迢迢从贵州收税成本上太高,所幸免了,就像后世收农业税已经比成本还低的时候,我大天朝大笔一挥免除农业税,还给补贴一样,反正收税不划算,那收他干什么。

但是这一招对老百姓很有实惠啊,后世的老百姓免除了农业税,还得出去打工才能养家糊口,这年头可没有工打,眼睛充血一样盯着那一亩三分地呢,免税了还不好,尤其是在孙科七八成的税率下,贵州百姓一下子就燃了,你奶奶,老子帮杨家军打死你个龟儿子。

于是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嗯,这个真没有。

但是挑夫党,带路党的带领下,杨潮的士兵进退自如,情报比孙可望的还准确,四处出击,偷袭、打埋伏,仿佛在自家地里一样,反倒是孙可望发觉自己处处掣肘,一出城军队就两眼一抹黑。

孙可望都这样,洪承畴带领的外地兵就更不用说了,出城几次全军覆没之后,洪承畴就严令士兵不得出城作战了,就算哪里告急也坚决不能救援,因为那可能是对方在围点打援,就这样,许多男带人一城一池的攻占,步步蚕食。

捷报就这样不断的送到杨潮手里,多则三五天,少则一天一封,今天占了这座城,明天拿下了那个据点。

用了三个月时间,步步推进,到了八月初,许多男已经包围贵阳。

很可惜杨潮无法审判孙可望了,因为据说他在破城的时候,举家在王府**,尸首倒是找到了,但是已经面目全非,导致很长时间杨潮都没法确认孙可望的生死。

而在包围贵阳之前,洪承畴早就离开了贵州,他逃回了江北继续坐镇荆襄,让李国翰跟吴三桂合兵一处退守赤水,防止杨潮从这里攻打四川,保护好主子们的奴隶制庄园。

杨潮终于打下了贵州,跟李定国的地盘练成一片,进可以出兵四川,退可以依靠长江,不用在担心腹背受敌了。

从崇年十七年(1644年)开始到今年隆武七年(1653年),一共十年时间,才终于扭转了战略上的不利,接下来就该杨潮反攻了,但是下一步打哪里呢?(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六节朝鲜忽悠日本演戏

新书《大国崛起1900》求收藏。

————————————

辽东是一个方向。

九月,山东登州,上千艘大小船只云集。

消息传到了北京,满清不由紧张起来,他们派了一万八旗驻扎到了天津,也加强了山海关的兵力。

可是很奇怪,他们竟然没想过要加强辽东防御。

当然辽东那地方也没法防御,绵延千里的海岸线,又没有现成的优良港口,鬼知道杨潮会打哪里。

就算多尔衮想防备哪里,调谁回去呢?

最主要的,清廷自己都认为北京最为重要,认为杨潮的山东调集战船,肯定是为了攻打天津,然后进攻北京,或者是像郑成功上次一样,突击山海关。

赵康的骑兵从登州登船,先锋一万人,很快就坐上船横渡渤海,轻松拿下满清后方的觉华岛。

觉华岛曾经是孙承宗修筑的辽东堡垒群之一,这里与宁远城隔海相望,互为攻守,孙承宗经营宁远城之筑城与戍守,经营觉华岛之囤粮与舟师,认为御守重在宁远城,粮储则重在觉华岛。

这里过去就是作为宁远城的后勤基地存在的。

杨潮打下觉华岛的目的,其实也是宁远城。

宁远城是辽西走廊上最要的堡垒之一,袁崇焕驻守这里的时候,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屡次攻打都无功而返,始终不能过辽西而入山海,如果杨潮拿下宁远。就切断了满清跟辽东的联系。以后他们要去沈阳。就得像他们前辈一样,绕道蒙古去。

如此重要的城池,自然是重兵把守了,所以很遗憾赵康的先锋突袭之下没能拿下这里。

但是随后杨潮的站船络绎不绝的登岸,最后集结了三万人马,一千大炮,轰开了宁远,冲入了城中。然后抓紧时间修复城守,在清军援军到来之前修好了城池。

而觉华岛同样是杨潮囤积粮草的地方,这里当年修建的仓库修一修还能用。

以觉华和宁远为一道锁链,死死的卡住了辽东到辽西的通道,满清如果要去沈阳要么绕路,要么切断这一条锁链,很显然切断锁链最为便捷,于是满清不得不不断的调兵,一时间每天都有从山海关通往辽东的兵马钱粮车辆,战事陡然就紧张了起来。

但是攻打下觉华和宁远后。杨潮却没有立刻去偷袭沈阳,反而派兵去攻打了另一座岛。毛文龙当年占据的皮岛,与朝鲜咫尺之隔的皮岛。

朝鲜人立刻就紧张了起来。

不到十天就联系上了皮岛守军,痛哭流涕的表示他们终于等到天兵到来了,表示愿意反正,愿意帮助天兵讨伐蛮夷。

这个时代朝鲜人对明朝的忠诚是不用怀疑的,当年要不是明朝,朝鲜就亡国了,倭寇投资丰臣秀吉大军把朝鲜打的就剩几个港口了,是天朝出兵才赶走了倭寇,还将丰臣秀吉的人马杀了大半,这才给了留守日本的德川家康机会,让他最后能够打败丰臣家族,成为日本的新一代幕府。

所以朝鲜人的忠诚还是可信的,至少比孙可望那种强多了。

杨潮确实没想到会挑逗到朝鲜,他把这个国家给忽略了,几万倭寇就能占领的国家,实在是让人没法当回事,起码军事上不能指望这个民族了,他们玩儒家文化也把自己玩的虚弱不堪,不像日本人玩武士文化,精神上始终很亢奋。

杨潮打皮岛的原因只是因为皮岛、登州和觉华岛三岛可以形成一个大三角,觉华、皮岛可以从两面夹击辽东,登州则是前进基地,互为呼应之下,就好像当年毛文龙在的时候,让清军始终不自在。

可没想到惹来了自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朝鲜人,守将不敢大意,立刻就将朝鲜使者送到了江南来,杨潮接见了这个使者后,告诉他他如果想见皇帝就得去缅甸了,因为俺们大明天子巡守藩国去了。

搞得朝鲜使者直接懵了,大明天子跑到了缅甸去了吗,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无数的问号在脑子里闪来闪去,他知道的消息不是说明军已经光复了整个江南,并且打到了北直隶吗,为什么天子反而去了缅甸。

其实清廷早就不在乎朱慈焕了,当年他们抓住朱慈烺的时候,还在朝鲜使臣面前炫耀,把朱慈焕打到缅甸去,他们都懒得炫耀了,所以朝鲜人竟然不知道此事。

不知道就算了,杨潮告诉穿着一身不伦不类,既不像儒服,又不像汉服的服饰的朝鲜使臣金贞男,告诉他有什么事情可以跟自己谈,自己可以转告天子。

金贞男只能将朝鲜人民盼天朝如同久旱盼甘霖一般的心情说了出来,还诉苦如何被满清压迫,如何让他们出兵,让他们上供等等。

但是据杨潮所知,其实满清压迫朝鲜也不狠,他们就这一个藩国,也想学汉人王朝玩玩万国来朝的游戏呢,所以并没有太过压迫,不过在朝廷驻兵却是有的,这让朝鲜人如鲠在喉,却又不敢反抗,如同一个小媳妇一样逆来顺受,只能盼望天朝能再一次拯救他们于粗暴大汉的淫威之下了。

杨潮蛊惑朝鲜人起来反抗,告诉他们只要杀掉平壤那几千八旗兵,然后就能跟杨潮合兵攻打辽东了,就能赶走满清,再也不受蛮夷的威胁了。

朝鲜使臣犹豫不决,一直到离开也没有明确表态,让杨潮好生失望,看来这种忠诚也是有限度的,偷偷的祭祀一下崇祯皇帝,史书上用一用崇祯皇帝的年号,只要不挨满清的揍,就是他们的忠诚底线,想让他们起兵,太难了。

朝鲜使臣刚走没多久。日本人竟然也来了。他们表示愿意出兵助明。还拿出隆武皇帝的借兵诏书。

这又是怎么回事?

早在当年隆武皇帝还在福建的时候,一大帮文臣就想到要从日本借兵了,还派出了朱舜水为代表,拿着皇帝国书去借兵。

这群文臣只知道书中描写的倭寇凶悍,就打算借兵,岂不知大明不缺兵,缺的是组织,只要能组织起义兵。加以耐心的训练,野战或许不行,但是守城绰绰有余了,还需要借日本兵?

但是他们做出的这种丢人事让日本人再一次得到了心理上的极大满足,瞧瞧,天朝向日本借兵了,这说明什么?于是他们立刻在史书上记载下,用极为煽情的描写叙述说,日落之地天子,向日出之地天子借兵剿贼。

杨潮想拒绝也不行了。日本人坐着荷兰人的商船已经到了舟山双屿港,使者拿着国书上岸。一副慷慨语气,要联合出兵。

当然隆武借兵的时候,日本没有答应,也没有同意,一直表示在考虑,看到杨潮已经恢复了大半个中国后,他们考虑好了,答应借兵了。

很快这些日本大军就来到了南京,将接受南京人民,最重要的说是接受弘光皇帝的检阅,然后就会直奔前线。

日本兵力八百,一个个盔甲极为华丽,带着鬼面具,骑着矮小的日本马,看起来有模有样。

到来的时候,南京万人空巷,因为杨潮早就宣传开了,日本人将来大明,让有兴趣的百姓在指定路线上欢迎。

南京百姓确实被日本人的华丽盔甲和狰狞面具震慑到了,有人说难怪倭寇那么凶残,看这样子就知道了。

杨潮在承天门跟小舅子朱慈烺站在一起,看着日本人骑着马缓步从洪武门走进千步廊,这些人除了身披华丽的铠甲,甚至连战马都披甲,带鬼面具,还打了许多大旗,上面写着“尊王攘夷”,“助明讨逆”等字样。

杨潮很满意,就是要将中华文化,通过日本朝鲜这样的马仔向外宣扬出去。

最后在承天门下集体下马向城上的故皇帝鞠躬行礼,然后小心翼翼的牵着马退出几百步后,才骑上马离开。

他们离开南京后,立刻就朝北方开拔。

日本武士也是分等级的,杨潮认为这些武士既然有马骑,那就是地位较高的武士,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些都是从日本各地选拔出来的精锐。

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们求战欲确实强烈,打着尊王攘夷旗号的他们,脑子里装着的还这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故事,好像他们日本成了那时候的齐国,这可是霸主国的地位,但是他们的实力确实出乎意料,出乎他们自己的意料,也出乎了杨潮的意料。

八百日本骑兵,一到沧州,就积极的请战。

然后不停调遣就擅自出兵了,结果遇到了三百满清八旗,一个照面就被人用骑射干掉了一百多人,接着人家忽悠离去,他们追了一阵发现追不上,气恼的往回走,可是八旗兵又狗皮膏药一般黏了上来,又一轮骑射又干掉一百多。

还没有摸到对方的毛,就被干掉了三百人,日本人不干了,疯狂的打马冲击,结果最后被包围了,全部下马步战,接着马的尸体为掩护,才没有全军覆没,支持到了沧州援兵的救援。

领头的日本旗本羞愧的要切腹,被李五六给劝住了,因为他知道杨潮送这些人来有深意,绝对不是让这些货色来打八旗兵的,因为李五六早就发现,这些人已经落后了八旗兵一个时代了,这些日本人的装备几乎是当年成吉思汗蒙古的装备。

当然李五六绝对想不到,日本其实有先进的火枪,只是德川家康上台后禁止了,只有少数人能玩火枪,但其中不包括这些狂热的武士,这些人也看不起那种平民使用的武器,他们以武士刀为荣。

其实他们确实有两把刷子,全日本跳出来的精锐,绝对的刀术高手,可惜没打过仗。

日本人的战绩杨潮先是意外,后来则是哭笑不得,因为日本人战败的原因分析出来了,输在了铠甲上,他们看似华丽的铠甲,精锐不是铁做的,而是用竹片和木片做的,染上漆,一件件精美的如同艺术品,可是根本就挡不住八旗兵的清弓重箭。

杨潮这才恍然大悟,初次见这些日本骑兵的时候,他还奇怪日本人的小马精锐能够承载重甲,这样看起来,八成他们的马甲也是竹片做的了。

穿着华丽的竹片铠甲,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结果被满清暴揍,杨潮不由感觉到一种滑稽幽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