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潮不知进退,怎敢兴兵阻挡大清天兵,真乃不识好歹!罪臣愿意敕书斥责于他。”

朱慈烺自称罪臣,也知道自己如今唯一的用处就是替清军做事了,他又能如何,只能以皇帝的名义谢谢信了,就像宋朝时候的皇帝一样,熟读史书的他对于历朝历代的皇帝得失。自幼就在文官讲读的灌输下了然于胸。

阿济格对朱慈烺的态度十分满意,但是也不胜唏嘘,明国有杨潮那样的猛将。他们的皇帝却落得如此下场,他当真是想不通。

君臣不能相合。这就是明国大弊,他不由想到了李成梁,对戚继光多铎没有深切认识,但是满清权贵们对于跟戚继光同时代,并且就驻防在辽东的明朝大将李成梁却记忆深刻。

李成梁当年在辽东何其威风,打的满洲部族俯首帖耳,连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都是死于李成梁之手,可努尔哈赤却不敢说半个不字。只是腿在李成梁的总兵府前痛哭装可怜。

最后李成梁也觉得努尔哈赤可怜,就收下他当了干儿子,日后对努尔哈赤大加扶持,这才有了如今的满清,可是李成梁呢,老的时候,还不是凄凄惨惨的回到老家。

至于跟李成梁其名,甚至威风更胜一筹的戚继光,因为受到张居正的牵连,甚至险些问罪。

杨潮如此勇猛。在他的护卫下,大明皇帝竟然宁可放弃坚城,也不敢跟清军一战。这样的大明安得不亡!

想到这里阿济格不由得有些同情起那个杨潮来,哪怕他杀了自己的弟弟多铎,但是作为一个武将,战死沙场并不稀奇,英雄就该亡于战场,而不是死在女人的炕头上。

所以他已经不恨那个杨潮了,甚至如果杨潮愿意归顺,他也要像多尔衮谏言,封杨潮一个亲王。

想到这里阿济格突然对朱慈烺道:“那杨潮虽然不自量力阻我天兵。奈何吾皇惜才,就请明国皇帝写封信。让那杨潮归降我大清吧。”

朱慈烺唯唯诺诺连忙答应下来。

大胜关。

杨潮亲自坐镇大胜关,这次他没有亲自出征了。部下将领们的成长,让杨潮可以放心的坐镇后方了。

“宋坤?你怎么回来了。”

水陆大军同时进发,算算距离都该到太平府,甚至可能已经跟清军对垒,这时候宋坤却回到了大胜关。

“大人,有一封信!”

宋坤骑马突奔回来,口干舌燥,嘶哑着嗓子说到。

“信?许多男的信,有什么麻烦?”

这次出征许多男是主帅,他却派宋坤这样的大将亲自送信回来,显然不可能是小事,杨潮也不敢大意,立刻拿过信来,随口问了一句。

但是打开信件,杨潮顿时就明白了。

这是朱慈烺的信,信中他不敢自称大明皇帝,只以故孝烈皇帝崇祯的不孝子慈烺自称,希望杨潮顾念旧情,并认清大势,归顺满清。

杨潮不由暴怒,撕碎了这封加盖朱慈烺随身玉玺的信件。

他不是恼怒朱慈烺劝他投降,杨潮从来对皇帝的个人品格不抱希望,他扶朱慈烺登基,目的不过是稳定江南局势,应该说大体是成功的,江南很快稳定,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故,应该说朱慈烺无可争议的太子身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可是明朝的弊政已经到了只靠表面的稳定无法维持的地步,清军一到那种浮于表面的稳定顷刻间瓦解,文臣武将闻风而降,大厦顷刻间就要倒塌一样,连皇帝都只顾着仓皇逃窜,这让杨潮吸取经验,知道不做出改变,大明这辆腐朽的老车,就算勉强有个架子,却经不起别人轻轻一推,立刻就要散架。

这是后话,杨潮此时恼怒的,恰好就是朱慈烺被俘本身,他千方百计的寻找朱慈烺,却不想朱慈烺已经被清廷俘虏,而且很可能是在水战之后才俘虏的,而那时候自己也在寻找朱慈烺,杨潮的搜索马兵都到了杭州,可谁能想到朱慈烺一通乱窜,竟然钻进了清军的势力范围。

虽然上次推朱慈烺上台,借以稳定江南局势的方法失败了,但是杨潮还有机会,这次打退了阿济格,消灭了多铎,形势会更好一些,自己用强权来推动一些变革,应该还有机会扭转局势,可谁知道这时候朱慈烺被清军抓住了,那江南会成什么样子,还真不好说了。

宋坤送来的信中,除了有朱慈烺的信件,还有许多男的请示,因为朱慈烺就在清军手里,让他有些投鼠忌器,不知道该不该攻城,至于清军打着朱慈烺的招牌,让许多男投降,许多男倒是没有考虑过。

“进兵,进兵!速速进兵,一定不能让皇上被鞑子带到北京去!”

杨潮立刻下令给宋坤,但是只是口令,这种事绝不能留下文字,传了出去,就会给人留下把柄,因为此时进兵,无论如何看都是不顾皇帝的个人安危,当年瓦剌人俘虏了英宗,于谦就没有管英宗安稳,推了一个新皇帝,带领军民大败了瓦剌,可于谦的结局极为凄惨。

而且杨潮心里其实真有这个想法,如果不能救出朱慈烺,那么让他战死在军中,也好过给清军利用大做政治文章。

朱慈烺死了,拥立新君虽然麻烦,但是如果朱慈烺活着,却在清军手里,才更加麻烦。

宋坤带着杨潮的口令,又骑马快速奔赴前线。

许多男收到军令后,立刻组织攻击。

此时明军驻扎在当涂城外,当涂城就是太平府的府城,城外姑溪河直通丹阳湖石臼湖,通过水路直接能够进入太湖。

许多男六万大军,围三缺一,西面是长江,有江帆带领的大海船封锁江面和河口,北面许多男亲率四万大军,东面则是吕末同样带领两万大军,另外还有马兵、炮兵若干支援。

杨潮的军令一到,江帆的海船率先开火,上百门红衣大炮猛轰当涂城。

城外的炮兵也开始猛烈开火。

一日夜,被炮舰和路上大炮联合轰击的当涂西北面城墙垮塌,许多男当即组织进攻。

以大炮、方阵开路,步步为营,逼近当涂城。

阿济格很郁闷,明军不会投降他想到了,但是这么狠辣,这么果断的进攻他,他着实没有想到。

于谦的故事蒙古人、满人都很清楚,知道拿住一个大明皇帝,根本不可能让明朝官员投降,尤其是杨潮这种人物,更不可能因为皇帝被抓,而束手就擒。

但是阿济格没想到,明军反而加速攻城,这不是逼着他杀朱慈烺吗。

想到这里,阿济格不由阴笑,杨潮啊杨潮,没想到你还有不臣之心,阿济格把杨潮的攻击理解为杨潮根本就不在乎皇帝,甚至恨不能借清军之手除掉朱慈烺。

阿济格根本想不到,杨潮从来就没有过忠诚之心,起码对皇帝这种生物没有什么忠诚,忠诚的只是民族、国家和历史,而不是个人。

“撤吧!”

看到明军攻势如此猛烈,虽然到现在,阿济格还是占据兵力优势,但是他不愿意硬拼,硬拼的结果太不好说了,他现在手里有朱慈烺这张王牌,就已经稳赢不输了,没必要冒险,他不是杨潮,现在是孤注一掷了,作为一个有底牌,输得起的大玩家,阿济格实在是没有必要陪杨潮这种输急眼的赌徒赌命啊。

在阿济格的命令下,城破的时候,八旗大军率先撤出当涂城。

许多男轻松攻入城中,几乎没有抵抗,斩杀了一大批降兵乱兵后,就占据了当涂。

第一要务不是查看当涂的府库等物,而是派兵在城中寻找朱慈烺,当然一无所获。

许多男也知道找到的可能性不大,于是立刻给杨潮发去请示,询问是不是继续追击。

杨潮命令进兵。

许多男攻到芜湖,清军依然未作抵抗,于是又攻陷了芜湖,但依然没找到朱慈烺。

这时候杨潮命令他停止进攻。(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八节郑氏抢先

杨潮兵力太过有限,派出六万兵力追击,就已经是极限了,为此南京城都没有多少军队驻扎,而占一地就要守一地,推进的越远,兵力就越是匮乏。

而且让许多男追击的主要目的是夺回皇帝,但是芜湖都没有找到,先让清军对朱慈烺很重视,怕是撤退的时候,朱慈烺是第一个撤退的对象,恐怕早在重兵保护下退到了更远处,那就失去了追击的意义。

而且杨潮的军队实在是太疲惫了,已经处在一个极限,随时都可能发生崩溃等意外。

第一次扬州战役,淮安战役,第二次扬州战役,短短几个月间,大军连续战斗,基本上没有休整的时间,早就一场疲惫。

第二次打扬州,围歼多铎的时候,已经深深的体现出来,如果不是大军太过疲惫,怎么可能损失几万人才能剿灭困守孤山,而且已经被烟火折磨的士气低落的清军呢。

军队太疲惫,则士气低落,士气低落则战力不足,十成能发挥出五成就不错了。

而且经过一场接一场大战,杨潮军队折损太大,从扬州出发攻打淮安的时候,那可是十五万大军,而消灭多铎,从扬州回援南京的时候,就只剩下了十万之数,伤亡近五万人。

必须立刻修养了,至少得一个月时间,让伤病恢复伤情,并且新招募士卒,组建二十万兵力,然后杨潮才有余力继续发动大规模战役。

另外还有一大堆政务,朱慈烺被俘一事,清军恐怕已经运作了,还不知道产生的后果会有多严重呢。

这是一个难题,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杨潮到底该怎么应对。

朱慈烺是他亲手推上皇位的。现在朱慈烺被抓了,是不是该再次另立新君。

这点对于杨潮没有什么难度,杨潮当年可是从北京带回来了四个皇子。都是崇祯皇帝亲生,虽然继承权上没有朱慈烺那么硬。但是朱慈烺跑了,被抓了,那么久给了这些弟弟机会。

不过朱慈烺逃跑之后,南京文武百官逃跑的极多,几个皇子也跑了,但是幸运的是一个留了下来,崇祯皇帝第三子朱慈炯,他不但留了下来。而且就在杨潮家里。

当时皇帝前夜逃跑,第二天南京城才知道消息,文官百官有的逃跑,有的想投降,有的在自杀,两个皇子也跑了,朱慈焕和朱慈炤都跑了,现在两个皇子还不知所终,杨潮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跟着皇帝一起被俘了。

但是这不影响杨潮另立新君,原因很简单。逃到自己家里的朱慈炯更有继承权,因为朱慈炯和朱慈烺一样,都是崇祯皇帝的皇后所生。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从崇祯皇帝论的话,朱慈炯是皇后所生,是嫡子,从朱慈烺这里论的话,朱慈炯是嫡亲兄弟。

大明朝的继承原则,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有嫡子立嫡子。无嫡子才考虑立长子,无子的时候。又有兄终弟及的原则,因此无论是从崇祯皇帝这里。还是从弘光皇帝朱慈烺这里,朱慈炯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继承人。

所以杨潮如果立他的话,应该说最不会引起别人说三道四。

可是有人不愿意,朱慈炯本人不想做皇帝。

这个朱慈炯单子比朱慈烺更小,当别人跑的跑,降的降,死的死,他不敢跑,不敢降,也不敢死,一头钻进杨家,托庇在他姐姐怀里。

朱媺娖保护了弟弟,同时为另一个弟弟的被俘而伤心。

这时候杨潮找定王朱慈炯商议监国的事情,希望朱慈炯在朱慈烺被俘期间,以监国的名义出来稳定局势,可是这时候朱慈炯本人吓得不敢答应,还找他姐姐说情,朱媺娖跟杨潮哭诉,说她们姐弟可怜孤苦无依,国破家亡不敢求大富大贵,但求苟活于世,希望杨潮不要把他弟弟推到火上烤。

杨潮不由诧异,这个时代,想当皇帝的宗师多了去了,比如那个福王,历史上还有唐王、桂王,甚至鲁王都登基或者想要登基,过一把皇帝瘾,可没想到最有资格当皇帝的人,却死活不敢当皇帝。

这个朱慈炯历史上是一个谜,自从北京城破后,他就消失不见了,无论是谁都找不到他,与此同时另一个皇子朱慈焕,虽然也东躲西藏,但是总是暴露行踪,显然一个人如果自己有心隐藏起来,是不可能被人发现的,那个朱慈焕显然是一个爱折腾的,而朱慈炯不知道躲哪里去隐居了。

显然这是一个重视自己性命胜过权位的人。

“公主,让定王监国,乃是为了大局。陛下被清军所执,天下人心不稳,唯有定王出面监国,才能安定天下人心!”

杨潮向朱媺娖解释道。

公主坐在一旁就是一个劲的哭诉:“定王年幼,如何能当此大任。且若定王监国,置陛下于何地?若陛下不是皇帝,对鞑虏岂非再无用处,鞑虏还能留着他吗?”

说完朱媺娖又呜咽哭泣起来。

站在朱媺娖的位置,她考虑是对的。

朱媺娖虽然不是崇祯皇后所生,但是她母亲死的早,她婴儿时候开始,就是皇后抚养,自幼跟朱慈烺和朱慈炯两个皇子亲,三人的感情那是亲姐弟一般。

现在一个弟弟被清军抓走了,一个弟弟托庇在她这里,她死活不能让这个弟弟在步那个弟弟的后尘,而且让这个弟弟当了监国,其实也就是准备当皇帝,那被清军抓住的朱慈烺怎么办,对清廷没有了作用之后,弄不好就只有一死了。

朱媺娖绝对不愿意看到两个弟弟一个接一个被文臣武将利用,最后落一个悲惨的下场,更不愿意看到被抓的朱慈烺因此丧命。

“你说过你绝对不会负我的,驸马我求求你了,不要逼他了。”

朱媺娖哭求道。

杨潮确实答应不会负她,那时候是让他去跟皇帝说自己纳妾的事情,现在朱媺娖搬出来了。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当事人朱慈炯不同意,他自己不同意监国,还让他姐姐帮着他说话,在杨潮跟前哭哭啼啼,还说杨潮答应过她不会负她,连杨潮的承诺都搬出来了,让杨潮颇为无奈。

妻子朱媺娖的态度,杨潮还不用太顾虑,最多委屈她一下,朱慈炯本人不愿意,杨潮却也不好强制他。

其实杨潮跟妻子商量的目的,反而是希望朱媺娖能够劝劝弟弟,可没想到朱慈炯在杨潮之前就做通他姐姐的工作,让姐姐帮着说不要让人逼他监国。

杨潮本人其实也很犹豫,上次让朱慈烺当皇帝,一开始杨潮是有求必应,凡是杨潮的奏疏基本上都会同意,可是后来竟然发展到了杨潮的意见,朝廷就一定反对的情况。

杨潮知道自己的政治能力还很不足,或者说自己的政治认识跟这时代的人诧异太大,要么自己迁就明朝官僚,跟他们一样处事,要么就是强迫这些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也就是独断专行。

但是两者杨潮都不太乐意接受,跟官僚同流合污杨潮心理上难以接受,而要独断专行的话,杨潮知道这种后遗症太大,而且遇到的反对也太大了,文官集团绝对不会配合,而且杨潮不无顾虑,自己现在活着,手握重兵还好说,万一自己有个意外,家人会受到什么样的报复,看看张居正死后,张家抄家灭族,男丁发配,女子发卖,杨潮绝对不能接受。

这两者之外,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学习杨坚、赵匡胤那样,直接自己篡位。

可是杨潮篡位的话,名不正言不顺,反对声音肯定更大,长江以南估计除了自己军队能控制的地方,其他地方都会反对,弄不好不等满清打来,杨潮要先打一场内战。

而且杨潮以武将身份,抛开大明皇室称帝,这个坏头一开可能会造成失控的局面,但凡手里有兵的将领弄不好一个个都称王称霸了,看看清末民国的时候,各个省宣布独立就知道这种后果了。

打内战和各地军阀话、大混乱这种结局,杨潮都不想看到,就是曹操也不是直接篡位,还得扶持一个汉献帝做旗帜,就是害怕出现不受控制的局面。

所以杨潮才想到让朱慈炯出面监国,自己掌握实际大权,但是朱慈烺本人不同意。

杨潮也担心出现朱慈烺那样的情况,就是朱慈炯上台后,不但不配合自己,反而站在自己对立面,因此不愿逼他,而是先做思想工作为主,让文官不停的劝说,自己都开始做妻子工作,但是依然做不通。

可就在杨潮犹豫不决的时候,江西和福建两地,却都出现了意外之事。

朱慈焕在福建监国了,昭告天下,以弘光皇帝被俘,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自己临危授命愿意肩负起中兴大明的责任来。

“郑氏!”

杨潮不由想到,郑氏集团还是走上推举皇帝,挟天子令诸侯的这一步。

真是造化弄人,看来郑氏不仅仅甘于做一个海洋实力,向士大夫阶层迈进的努力,郑芝龙从来没有放弃过。

但是这让杨潮为难了,朱慈焕的监国诏书已经送到,要自己接旨。

郑氏做的好隐蔽啊,直到昭告天下的时候,才将朱慈焕推了出来。(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九节大局为重

杨潮并没有立刻接旨,他还在评估事态发展。

之前整个天下都知道朱慈炯在杨潮手里,现在天下人也知道了朱慈焕在郑氏手里。

之前一段时间,朱慈焕等皇子没有消息,大家都以为跟皇帝一起被俘了,大家其实寄希望于朱慈炯能够监国的,可是朱慈炯一直不同意,天下人却以为是杨潮不同意,甚至出现了怀疑杨潮有阴谋的声音。

但是也有人知道不是杨潮不同意,而是朱慈炯本人不同意,死活不肯配合。

比如南京的文臣们,王铎和钱谦益几乎天天登门劝说朱慈炯,但是朱慈炯死活不接受,大叹自己没有治国之才,表示天下应该给有德者居之,甚至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杨潮想逼迫他禅让。

于是不明所以的文臣们立刻改头换面,开始倾向于福建的悼灵王朱慈焕。

郑氏的信使带着朱慈焕的诏书南到广东、广西,北到浙江、南直隶,许多文人竟然开始接受,并且响应朱慈焕的召唤,一个个正赶往福建,打算入朝做官。

而江西事态出现的变化,则是清军的行为。

被杨潮从南京打退后,阿济格因为没有船,竟然一路退到了九江,最后从九江过江,带着朱慈烺回到了北京。

此前九江一直在左良玉儿子左梦庚手里,李自成大军打到九江四十里处的时候,兵微将寡的左梦庚不敢抵抗,带着为数不多的战船逃到了长江上,不过李自成始终没有机会打九江,就在四十里外,李自成大军被清军偷袭击溃。

清军一到九江,左梦庚带着九江投降了清军。阿济格撤退回去的时候,将左梦庚带到北京,说是要让他朝见顺治皇帝。

可是左梦庚部叛将金声桓却没有跟着去。而是带着被杨潮打残后,左良玉剩下的残兵。带着盖有大清皇帝玉玺的国书和明朝朱慈烺皇帝的诏书,从九江南下招降江西明军。

本来阿济格是想带金声桓一起回北京的,但是金声桓请战,说是他愿意带本部三千人,南下江西为大清攻取整个江西。

金声桓的考虑是不想放弃手下兵马,他不希望放弃军权,所以不愿意跟着小主子左梦庚去北京。

打算阿济格权衡之下也同意了,他手下的八旗兵是要回去北京休整的。但是不能不留下后路,不能白白放弃打下的九江等地,否则又会被政敌攻讦了,留下金声桓正好,如果自己一走,金声桓就被杨潮大败,丢掉了九江,那说明这些降兵战斗力不行,杀了金声桓泄愤就是,如果金声桓有种。守住了九江,并且攻取了江西,那就完全是他阿济格指挥有方了。不用八旗一兵一卒,白的一个江西。

为此阿济格可以放弃控制金声桓,收编左良玉剩下那万把人的目的,给金声桓留下盖着玉玺的空白国书,还让朱慈烺写下大量的招降诏书。

结果金声桓带领本部三千兵马,会同王体中五千人马,八千人沿着潘阳湖南下。

金声桓派人持国书和诏书前往南昌,声称满洲大兵马步二十余万旦夕将至,只有迅速归降才可免遭屠城。江西巡抚邝昭吓得面色如土。解印而逃;其他官员和部分绅士一哄而散,省城南昌转瞬之间陷入无政府状态。最后士民推出的一些代表在城外迎接金声桓。

整个南昌府和附近州县。兵不血刃归于金声桓,他趁势招兵买马收服明军。很快就有了三万大军,王体中则扩张到了五万人马,两路大军一面派人去想清廷报捷请功,一面继续南下攻取城池。

金、王二部八万大军,很快攻克永宁王朱慈炎所据的抚州,接着收取吉安,并将逃往该地的明巡抚邝昭押送武昌,接着又占领广昌等府。然后进攻袁州,击败明将黄朝宣部五千余人,占领袁州。不到一月,江西十三个府除赣州、南安外都被金声桓控制。

杨潮对此也只有徒呼奈何,自己在南京城下大败阿济格,击破清军上万条水军战船,而且为了鼓舞士气,早就派人通知了江西。

可是如此大胜,却比不上一个皇帝被擒,朱慈烺被擒获的消息顷刻间就瓦解了江西军民的士气,金声桓手持诏书就能一一招降,除了抚州、和袁州外,其他地方几乎都不战而降。

“伯爷,请以大局为重啊,国不可一日无君。若天下早早安定,金贼不过跳梁小丑,安能一封诏书就收取江西版图啊!”

郑鸿逵一副为国为民嘴脸。

杨潮不由冷笑:“本爵现在改成郑侯爷了吧。”

郑氏推举朱慈焕监国,朱慈焕自然大封功臣,加封郑芝龙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郑芝豹为澄济伯、郑彩为永胜伯,郑氏一家满门公侯。

郑鸿逵叹道:“杨伯爷说笑了,若是伯爷愿尊悼灵王监国,在下保举伯爷公侯之位。”

杨潮冷笑:“区区公侯之位,本爵不稀罕。你们郑家好大的胆子,先皇嫡亲尚在,竟敢妄立监国,是要谋逆吗!”

崇祯皇帝的嫡子,弘光皇帝的亲弟朱慈炯还在南京,郑氏迫不及待的推朱慈焕监国,这跟当年马士英推福王监国如出一辙,如果杨潮再像上次一样,发兵福建,就该郑氏头痛了,所以他们第一时间就派郑鸿逵亲自带着朱慈焕的监国诏书,要劝说杨潮,杨潮不同意,朱慈焕这个监国无论如何是坐不稳的,杨潮如果同意了,他们就打算去掉这个监国直接登基了。

现在很多文官其实都在观望,比如南京城中的钱谦益等人,就一直没有明确响应郑氏,显然他们可不想像马士英那样,福王刚刚监国,杨潮大兵就杀到了。

相比郑芝龙这个海贼,文官更看好杨潮,即因为杨潮手里的定王朱慈炯伦序更有资格。更因为杨潮的实力更强大,清军一次又一次败于杨潮手中,现在已经没人怀疑杨潮天下无敌的军威了。

“杨伯爷谬矣。悼灵王监国,实乃大局为重。天下汹汹。百姓思安,悼灵王以祖宗江山为重,这才勉为其难出任监国。若伯爷能体谅时艰,尊奉悼灵王,则天下之福,百姓之福,岂非功德无量。”

郑鸿逵继续劝说。

杨潮哼道:“本爵不信佛,功德不功德。本爵不在乎。本爵只重利,想让本爵同意,那要看你们郑家出什么价钱了。”

杨潮索性挑开了,让郑家出血了事。

今时不同往日,上次福王监国,杨潮还能带大军威逼四镇,因为当时北京沦陷,清军和大顺军正在角逐,短期不可能南下江南,杨潮有时间跟四镇来一场大战。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杨潮如果调集重兵南下,跟郑氏决战的话,江淮地区势必要让给清军了。一旦失去江淮,在想夺回来,不付出成倍的代价是不可能的,而且江北沦陷,南京就成了前线,清军兵锋将直面江南腹地。

所以杨潮已经没有机会南下争权了,但是郑氏不敢冒这个险,万一杨潮不顾大局,宁可放弃江淮。也要跟他们争一争,郑氏掂量自己手里的力量。还真的不是对手。

以明朝人的思路来看,放弃一片地盘。能把皇帝抢到手里,显然是十分划算的,后来不是没有发生过南明政权内战的例子。

所以郑氏的打算是,让杨潮以大局为重,希望说服杨潮支持他们。

现在一听杨潮开价,郑鸿逵心中不由大喜,一块石头落地。

只要开价就好,开价意味着可以谈,如果杨潮不肯谈,打定主意要打,郑氏无论如何难以招架。

“哈哈,不知道伯爷想要什么价钱?”

杨潮伸出三根指头:“每年三百万军饷!”

郑鸿逵想都没想:“此事易尔!”

杨潮又划了一个圈:“江南!”

郑鸿逵却皱起眉头:“不知伯爷何意?”

杨潮道:“本爵要开镇江南!南直隶一应军政大权,一切赋税,官员任命,本爵要一言已决!”

郑鸿逵不由为难起来,大明朝盛世的时候,天下两千多万担粮税,南直隶占了七百万,现在整个北方失陷,湖广也只有半壁,南直隶可以说占据了一半以上的财税,如果都割给杨潮,郑氏组建的朝廷可就无钱可用了。

杨潮突然笑起来:“郑侯爷其实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奉悼灵王监国归南京,本爵保证郑家一门荣宠不变,郑侯爷觉得如何?”

郑鸿逵一听,更是心惊,不由怀疑抢走悼灵王才是杨潮的打算,他是想用南直隶来逼郑家交出监国啊。

一旦悼灵王到了南京,那就是杨潮说了算,倒时候怕是悼灵王这个监国也做到头了,肯定是朱慈炯当皇帝,至于郑氏的荣宠,那就是一句空话,只不过得几个侯爵、伯爵而已,有什么意思。

想到这里,郑鸿逵不再犹豫:“杨伯爷说笑,监国岂可随便移驾,现在天下满是乱匪,若冲撞了监国的御驾,下官着实承受不起。”

杨潮叹道:“那你们郑氏是不同意本爵的开价了?”

郑鸿逵这时狠下决心:“非也!监国陛下以为,杨伯爷镇守南畿重地,势必需有重兵,有重兵必要有厚饷,南直隶之才正可养南直隶之兵。陛下又远在福建,势必不能明察秋毫,不能知南畿一草一木,所以治理地方之事,也需要杨伯爷扛在肩上啊。”

郑鸿逵说的好像悼灵王一开始就打算让杨潮镇守南直隶,并且军政大权全权托付一样。

杨潮长叹:“既如此,本爵愿意尊奉悼灵王监国!”(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节权倾天下

“我终于是军阀了啊!”

杨潮没想到自己终归要走到这一步。

但是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可以说是一步一步逼到这里的。

而且必须是军阀,其他什么都不好使。

做一个忠勇的武将,改变不了清军的强势,做一个锐意革新的文臣,却不会得到任何人的支持,那就只能做一个独断专行的军阀,才能将自己的革新推广下去。

“一年内扩军到三十万!一年内,让南直隶财税达到一千万两!”

虽然还没有将大权拿到手里,杨潮立刻就提出了两个施政目标,开始进行革新前的准备工作。

郑鸿逵得到杨潮的承诺后,却没有立刻南下,而是在南京城中奔走。

他需要得到南京这里的一批文臣支持,以王铎和钱谦益为首,南京还有一批文臣没走,而且这些人都是鼎鼎大名,号召力极强的老文士。

比如礼部尚书钱谦益,他是东林魁首,比如担任兵部尚书的夏允彝,他是复社领袖。

很快他就得到了钱谦益的支持,钱谦益此前在观望,担心杨潮会发动大军争夺权位。

现在郑家取得了杨潮的支持,钱谦益就没必要观望了,对钱谦益而言,郑氏窃夺大权,比杨潮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