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价格再次挂单,往往一宗货物能够交易或多次,这其实就已经是一种买卖合约的方式了。
而且杨潮引入的债券,他们也发现了其中的好处,有的大人物会让金钗楼以他们的名字印刷债券,出售筹集款项,然后用巨额资金继续玩市场,赚大钱。
不得不说交易所已经让这些人玩的带有金融市场的兴致了。但是规模还是太小,最多也就只能容纳几百个人现场交易,而光是牙行的人就有三五百人。所以杨潮得建一个能够容纳至少三千人的大型场所,金钗楼是满足不了的。
因此出于双方发展的需求。都需要分开经营了。
“我打算在新江口哪里建一座大厅。哪里靠近码头,货物往来方便,更适合跟外地客商交易。”
杨潮最后决定道。
康小宝点点头,突然说道:“伯爷不妨多留几日。”
杨潮奇道:“有事?”
康小宝笑道:“伯爷不想看看金钗楼的画展吗,就在后日。”
杨潮恍然大悟,画展的事情,他曾经说过,凡是跟文化有关的东西。金钗楼都可以做,而且金钗楼有四个大厅一个做了舞台,一个做了交易所,一个给了二立社,本来就空了一个,建议康小宝办办画展书展之类的活动,邀请文人来品鉴,借此抬升金钗楼的文化品位。
康小宝已经做过了,这次画展不是第一次,已经是第四次了。每个月都办一次,第一次的时候,杨潮还在江北呢。
杨潮点了点头:“那好。那我看完画展在回去!”
康小宝一喜,又想到什么,问道:“还有几个客人,伯爷要不要见一见?”
杨潮问道:“什么客人?”
康小宝道:“郑四爷带来的客人,待了好几个月了,每次画展都参加,而且只要没人抢的书画,他都会买下,是一个豪客。想结识伯爷久矣,郑四爷引荐了好几次。伯爷你都没有时间。还有就是阮老先生来了。”
郑鸿逵的人和阮大铖?
杨潮沉吟了片刻:“郑家的面子是要给的,既然郑鸿逵引荐的客人。那就见一见。至于阮老先生吗?也见见吧,金钗楼占了人家屋子这么多年,避而不见实在说不过去。”
杨潮知道阮大铖见自己什么心思,无非是想做官,走自己的门路罢了。
康小宝一听笑道:“那我就替伯爷回他们了。”
杨潮听着不舒服:“别伯爷伯爷的叫了。那都是场面上的称呼,你我兄弟太见外了。”
康小宝一愣,但是心里却极为舒服,这意味着杨潮不忘本。
点点头,诶了一声,道:“杨兄!”
杨潮笑道:“康兄!”
两人相视大笑起来。
阮大铖在金钗楼待了几个月了,早在杨潮回南京前,他就悄悄的来到了南京运作。
那时候是福王监国,最大的功臣是马士英,马士英是他的好友,马士英能做凤阳总督,算是沾了他的光,马士英也向福王举荐阮大铖,可是东林党反对中没能成功,历史上马士英后来斗倒了史可法,才让阮大铖入阁。
但是很快杨潮就杀了回来,福王失势,东林党掌权,阮大铖离开南京暂避锋芒,之后杨潮代替了马士英成了最大的功臣,而且是一个手握重兵的勋臣,阮大铖觉得他跟杨潮是有交情的,于是等局势平静后,就来到金钗楼,试图跟杨潮会面,想走杨潮的关系。
可惜那时候杨潮回军营了,一直就没有机会,但是他很有耐心,就在金钗楼里等着。
反正这是他家的河房,后宅虽然住了些女流,但是有的房子,他就安心住下了,而且很喜欢这种环境。
杨潮答应见他后,当天晚上,他就来求见杨潮。
不得不说这种厚颜无耻的人物,真能拉的下脸,过去杨潮在他身边一直是以后辈自居,而现在两人身份逆转,他见到杨潮后,竟然不惜直接跪拜。
杨潮很无奈的扶了三次才扶起他。
然后两人很快就说道了整体,阮大铖表示他想为国出力,希望杨潮能帮他引荐一下。
杨潮问他想要一个什么位置,他表示什么位置都可以,但是隐晦的说他过去是三品。
意思显然不想低于这个品级。
三品官,以他的地位和名头,是足够了,但是人品吗。
在杨潮眼中,阮大铖跟钱谦益是一种人,都是厚颜无耻,没有底线之辈。
不同的是,一个是名声很好的无耻之徒,一个是名声很坏的无耻之徒罢了。
因此让阮大铖当官,杨潮一点都不介意,只是忧虑的是东林党的反对,历史上此人一上台跟马士英结为一党,跟东林斗的乐不可支,闹得朝堂乌烟瘴气。
现在没有阮大铖,马士英本人其实在东林中名声还可以,没人针对他,因此杨潮还真不敢贸然引荐阮大铖。
但是人情上说不过去,杨潮心里承认,不是阮大铖当年帮忙,他弄不好现在还是一个不入流的小书生呢。
如果要让阮大铖当官,而且不能让他跟东林党在朝堂上争斗,那就只能把他支开。
也就是说把阮大铖支到地方上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就不知道阮大铖乐不乐意了。
而且地方上的三品官,那绝对是位高权重的大员,大明地方知府才是四品官,三品外放出去得是布政使级别或者巡抚这一类省级大员了。
杨潮问道:“不知道地方官如何?”
阮大铖一听,犹豫起来,明显还是想当京官,跟在皇帝身边才有前途吗,他这把年纪,努把力还可能入阁,去地方任职怕是就老死地方了。
最后叹道:“若是浙江也罢了。”
他不想离开江南太远,浙江确实是一个好地方,既离南京不算太远,还远离北方战火,安安生生监督赋税,积攒个几年也能进京。
两人说好了,浙江有好几个人物都掉进了南京六部,倒是有些空缺,给他谋一个外放,远远的打发走,不会引起党争,也省的烦自己,同时让他远离北方,省的投降满清了。
打发了阮大铖,第二天杨潮接见了一下郑鸿逵的客人,也跟郑鸿逵又谈了谈海运的事。
郑鸿逵的客人名字叫做林野,口音很怪,说不上是哪里口音,杨潮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但是肯定不是福建口音,也不是江南、浙江口音,不过中国地方大了,十里不同音,杨潮也见怪不怪。
这客人的礼节修养也很好,说话间点头连连,眼神看着别人总给人一种我很尊重你或者我很崇拜你的感觉,让人很舒服,他说话少,应承多,多数时候都是赞同别人,绝对不说反面的话。
此人爱好广泛,文学艺术,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都懂,都能说上两句,说的不多,但都在点子上,应该是一个读书人家出身,却完全没有江南读书人身上那种浮夸,同时也显得有些信心不足,似乎没有一丝读书人的傲气,杨潮甚至感觉此人有些自卑的感觉。
但是从他身上完全发现不了值得自卑的地方,身高不高,比江南人也偏矮,但是这不足为道,江南经济繁荣,笑贫不笑娼,没钱才最让人自卑,而以这家伙对文化物品的收集力度来看,绝对不可能是穷人,倒很像土豪。
同时杨潮还发现他身上跟一般读书人不同的地方,一般读书人往往把孔孟之道挂在嘴边,但此人虽然也提及孔孟典故,其他诸子百家的典故也是娓娓道来,不但学问广博,而且没有平常人那种对孔孟极高的敬仰在里面,嘴里的孔子、老子和韩非子之类的人物都是平等的对待。
直到最后告辞的时候,此人突然弯腰拜别,虽然很快的就改成拱手。
但是杨潮还是发现了:“阁下是日本人?”(未完待续)
第三百二十二节仰慕中华文化
被发现后,郑鸿逵和林野同时大惊失色。
郑鸿逵连忙否认。
林野倒是慢慢平静下来。
最后慢慢跪地,头点在地上。
“小人河野,佐贺藩主锅岛胜茂家臣,一心仰慕中华风物。是在下苦求郑君偷带入华,伯爷勿怪郑君。小人一力承担,小人数月以来,饱睹中华天国风姿,虽死无憾!敢情切腹,用以恕擅入之罪,望伯爷准许!”
林野,应该是河野,言辞恳切的说道,口气中一副死得其所的感情,如同一个朝拜者,终于见到了圣地后,可以安息的感觉。
这让杨潮不由有些暗叹,第一叹此人果然是一个日本人,竟然求郑家将他带到了江南,第二叹,是叹日本人果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不管学的地道不地道,但是那种可以抛开一切学习别人的精神,还是很让人叹服的。
但同时伴随的是深深的自卑,识相一个对自己文明没有多少荣誉感,总觉得别人的文化更好的民族,骨子里能有什么自尊,自尊有时候跟自傲是相伴的,自尊的顶峰是自傲,过后就转为了自卑,后世中国人就是这种类型,被西方蹂躏之后,反而变得过分的自卑了。
“河野?起来说话吧!”
杨潮知道河野和郑鸿逵怕什么,这是个日本人啊,大明眼里的倭寇,杨潮是水军军官,本职本来就是防备倭寇的,别人见了日本人尚且要打要杀的,杨潮更应该将这日本人直接砍杀了。
但是这个河野显然是郑家很重要的合作伙伴,冲这一点杨潮就不能动他,一个日本人而已,杀了有什么意思。又不是真的倭寇,当然遇到真的倭寇,大明军兵反而一溃千里。让人感到耻辱。
而且杨潮承认,自己被这个河野的向往中华文化的精神有些触动。心里就没想杀他。
河野惊诧中被郑鸿逵拉了起来,他其实也不想死,但是身份被揭发后,他觉得必死无疑了,他冒着生命危险要见杨潮,就是杨潮千里救主之类的行为,实在是太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士风范了,而日本人对孔孟并不是很推崇。却从中国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风气,因此他冒死都想见一见杨潮。
结果还真被发现了,他以为自己死定了,所以想选择切腹这样荣誉的死法,但是杨潮口气似乎没想杀他,这真能不让河野感到庆幸。
他貌似来中国,虽然看过很多东西后,确实十分满足,但是如果能拿回去吹嘘一番,那才是真正的快意人生呢。要知道日本整体对中华文化极为崇敬,去过中国的人,回家之后在家族中可以做上席。排在一杆老头子前面,而且会得到别人的仰慕。
“来人带林老爷下去休息。”
但是杨潮也没什么跟河野说的,所幸先让人把他带下去,倒是有事跟郑鸿逵说一说。
“郑四爷,你是不是该跟本官解释解释啊。”
杨潮态度冰冷,杨潮自己不在乎郑家带一个日本人来南京,但是对普通人来说,这是犯忌讳的事情,你带一个倭寇都到大明京师了。什么意思啊。
所以郑鸿逵也很惊骇:“伯爷恕罪。此人是肥田国佐贺藩重要家臣,在长崎势力很大。郑家往来贸易都在长崎,所以也不好拒绝。”
杨潮哼道:“你带过多少倭寇来过我大明了?”
以郑鸿逵的胆子。也不得不跪下求饶:“伯爷饶命,这是第一次,下次下官不敢了。”
杨潮扶起他:“罢了。下次,嗯你不妨多带几个来!”
“啊?”
郑鸿逵傻了,不知何意。
杨潮道:“你多带一些来就是,不过有一个要求,就是必须真正仰慕我中华风物的,要是惹来了倭寇,怕你郑家担不起啊。”
郑鸿逵疑惑道:“杨大人有何深意?”
杨潮笑道:“宣扬大明文化!”
这时代的人观念太古怪了,日本人想要一些中国的书籍,还得想各种外招,敲诈海商等等,要让杨潮说,敞开了朝日本出口,挣不挣钱都无所谓,文化侵略吗。
这群书生,抱着一群酸腐的文章,就是舍不得拿出去,反倒是真正的好东西,给日本人学到手了。
所以杨潮就想找一批日本人来中国看看,让他们受一受江南繁华的熏陶,然后回去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急先锋,同时大批大批的向他们出口书籍,向他们推销孔孟之道。
杨潮觉得这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
但是郑鸿逵无法理解,他觉得这大概是杨伯爷某种特殊癖好,也不敢不满足。
而且带些日本客人来中国旅游,有助于增加他们跟郑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想他们展示一下郑家的实力,表明郑家在中国是说得上话的,让日本当局不敢小觑,这几年日本人可是有些不友好,觉得郑家从日本赚走了太多白银了。
“还有,下次出航的时候通知我一声,我觉得我有必要派一个访问团访问以下日本,传达以下大明朝对日本的友好。”
郑鸿逵又惊诧了一下,允许日本人偷偷来就够让他吃惊了,还派人去日本,这日本不是琉球啊,虽然大明朝碍于面子总在说这是藩国,可人家根本不承认,甚至偷偷在东南亚一带推销日本才是中华继承者的身份呢。
“哈哈,郑四爷不要奇怪,纯粹的文化交流而已嘛!”
说着话,杨潮心里的计划已经很全面了,派出的人选也基本上确定了,首先那种老夫子肯定得派出去,让他们宣讲一下孔孟之道,好像历史上因为大明灭亡许多老夫子就去了日本,而且享受到很高的地位,在日本极受推崇。
除了这些老夫子,还得找到懂得各种玩乐的人物,文化吗,可不止是书籍,通俗的文化才最能潜移默化的渗透进去,就好像好莱坞的电影效果远大于美帝宣称的民主思想一样。
那么南京城大量的风流公子也可以派过去吗,让他们去日本做做诗什么的,以他们张口就来的诗词功底,应该是能镇住日本人的,日本上层人物可都会说中文,只是达不到出口成章的地步,让这些风流公子去文化侵略一番,同时也享受一下日本艺妓的招待。
只要这种侵略做的好,日本人绝对会慷慨的掏银子买中国书籍、绘画等等文化产品,他们会主动的被中华文化同化掉,而不用中国花费任何成本。
仰慕中华文化这种事情,是很值得提倡的嘛,虽然朝鲜、越南、甚至琉球也都悄悄做过一些不合适的事情,比如都悄悄的宣称自己为中华,也做出跟中国王朝一样掩耳盗铃的事,比如外国一艘船来贸易,他们就敢对国民宣称是某国来朝贡了。
于是就形成,日本人说越南、琉球和朝鲜是他们的朝贡国,琉球说日本、朝鲜、越南和泰国等过是他们的朝贡国,朝鲜也同样给自己的国民这样宣布,反正国民不知真假,还真会为他们的朝廷营造的这种“万国来朝”的假象激动一下的。
当然没人宣称大明是他们的朝贡国,大概是不敢,怕大明朝知道了找他们麻烦,或者觉得恐怕骗不过国人,说出去也没人相信,因此他们的朝贡国中统统删除了大明的名字。
杨潮不在乎这些国家悄悄搞这些猫腻,反倒是觉得这是一种好事啊,至少他们接受了中华文化中对盛世的定义,那就是必须有个什么万国来朝之类的形式。
先去日本,继续加强日本的仰慕中华的风气,以日本做一个标杆,接下来朝鲜、琉球、越南一步步渗透,整个东方都应该接受中华的某些挂念和制度吗。
很快杨潮就将计划扩大了,正好这些国家都在郑家的贸易名单之上,恐怕有不少仰慕者想来中国的。
日本人是到过中华后可以坐上席,收到乡民的敬仰,东南亚一带甚至有更特殊的事情,比如华人在当地杀人杀人可以不治罪,配一头牛之类的就能过去,大概是蒙古人侵略时候强加过去的风俗吧,在国内蒙古人杀汉人也是这样。
只是这种情况在东南亚正在改变,自从西班牙在菲律宾残杀几万华侨,而大明朝廷没有任何举动之后,那些土著就开始在华人面前嚣张了,当然在白人面前依然十分恭敬,很显然西方人正在争夺中华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那么除了巩固中华文化在朝鲜、日本、琉球和越南的地位之外,还需要重新将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抢回来,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只是那是很就以后的才能实行的计划了,当前也就只能玩玩日本。
跟郑鸿逵议定,他们下次出海前,通知杨潮,时间大概在十一二月,杨潮的人大概需要在年前就先去福建,然后从哪里启程,经过台湾海峡,顺着季风直达日本的长崎,清明节之后才会返航。
现在才八月份,杨潮还有三个月的准备时间。
文化这东西,秦淮河不缺专家,因此交给康小宝找人先弄着,去可不能空手,至少也携带一大批特色文化物品,让日本人好好开开眼,文化品位时刻跟着大明走是没错的。
至于人吗,倒是还没想好找谁。(未完待续)
第三百二十三节书画展
跟郑鸿逵还达成了另一个成果,那就是买船。
借口吗当然是郑鸿逵私自放日本人来大明,让杨潮很被动,所以需要郑家做出一点补偿,杨潮需要三百艘船。
杨潮也不白要他们的,杨潮会给钱的,用他们的货款来抵扣。
大明朝造船能力不是后世想象的那么差,真那么差的话,郑家还能称霸海商?
无论是官府的造船能力,还是漕商私人的造船能力都不差,但要说到造大船,就只能数郑家了,郑家要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郑家在福建打造了东方最大的造船基地。
杨潮愿意用八千两一艘的价格,向郑氏采购三百条小船。
不过郑氏眼里的小船,放在长江里也是大船了,全都是双桅船,至于更大的三桅船,郑家根本不卖。
这种双桅船,料钱加工钱,基本在六千两银子,因此每艘八千两,也算是合理,毕竟杨潮要的可是现船,而且用未来的货款抵偿,分期贷款不得给利息啊。
有这三百艘大船,杨潮的双桅船数量就有四百艘上下,配合将来的一千艘小船,称霸长江下游不成问题。
第二天画展就开了,说是画展,其实是书画展,除了水墨、工笔等中国绘画外,还有名家的书法帖子。
今天展出的书画,有文人们新近创作的,也有他们的藏品,比如已故董其昌的字,马湘兰的兰花,也有杨文骢、吴梅村、钱谦益等人新创作的书法字画,甚至有大量秦淮名妓的画作。
金钗楼的书画展大概是最成功,最让人称道的事情。比之最赚钱的歌舞表演名气都大,原因是很受文人们的欢迎,他们口口相传。才办了第四届,就已经是非常知名了。
这次不但有江南的文人作品。浙江、江西一带的文人都托人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放在这里展出,对文人来说这是一个扬名的机会,得到同道、同行的赏识,是一件快意之事。
大早是一群无所事事的年轻书生,其中甚至有二立社人的影子,虽然杨潮说拒绝他们入内,其实真正操作起来基本不可能,只是四公子这样的头目是不可能进来了。也没脸进来。
除了这些人外,也有部分作者。
杨潮还看到了河野的身影,在每一副书画前都一番品评后,如果作者在场,当即就会询问是否肯卖,只要肯卖多少钱都会买下。
到了中午一些勋贵子弟也来了,杨潮还是看到了河野,他依然在孜孜不倦的赏画和收藏。
到了晚上,大量的文官们也涌了进来,他们下班了。来这里欣赏一下佳作,同时交流一下心得,河野依然在。
杨潮开始还为河野的土豪行为赞叹。可是后来发现那些作者,往往在河野赞誉几句后,根本就不在乎价格,十两二十两随便就卖了,而且还很高兴,杨潮觉得这是贱卖了啊。
这些画河野拿回去,估计翻个十倍,都有人抢购。
这些作者可以贱卖自己的劳动,但是卖给外国人不行。因为他们卖的可不是他们自己的名气,里面可是有大明文化这个招牌在里面呢。有这个背书,那就得翻十倍。
于是杨潮觉得书画展应该有标价行为。这个好办,找一些经营古董字画的商人,让他们给估价一番,省的这些人贱卖,同时私下威胁了河野一番,告诉他不能这么便宜的购买大明的珍贵艺术品,得交税,十两银子买来的,就缴纳五十两的税,税率百分子五百不算高。
当然这些不是杨潮亲自去做的,堂堂忠义伯的身份,去找人收税不合适,是让康小宝出面的,告诉河野这是金钗楼的规矩,要么接受,要么就不要在金钗楼购买了,大概缴纳重税后还是有得赚,河野依然同意了,只是之后采购起来就小心多了,专挑精品去买。
其实看这些名家的墨宝,杨潮也很受艺术熏陶,中国在艺术领域其实一直都很高端,中国书画的写意比之西方的印象流更有意境。
杨潮突然心血来潮,让人将自己那些素描也拿了过来,倒也引起一番品评,但是赞誉的有,河野却一副都没有买,让杨潮觉得有些失落,看来自己还达不到卖画为生的境界,这些素描不行,估计画成油画放在这里,同样不会被欣赏的。
书画展终于结束,看到一个个一边热情讨论着,一边离开金钗楼的文士们,杨潮就知道有多么成功了。
可是康小宝的神色却不太高兴,一副忧虑的样子找到杨潮。
“又有事了?”
康小宝点点头。
“是那群书生?”
康小宝又点点头。
杨潮叹道:“说吧,他们又闹出什么幺蛾子来了?”
康小宝道:“杨兄,我估计给你惹麻烦了,可能也给朝廷惹麻烦了。”
杨潮不由动容:“怎么回事?书生还要造反不成!”
康小宝道:“书生们在散布谣言,说陛下不是真的太子,是你从北方随便找了个人带回来的,因为你手握重兵,所以江南文武只能就范,而且跟你狼狈为奸!”
杨潮皱眉:“是谁散播的?”
康小宝道:“二立社那群书生啊。”
杨潮又问:“官府抓到人了没有?”
这种谣言释放出去,肯定有人会相信,在这个乱世,未必没有人借机兴风作浪,原本的历史上,太子被满清杀了,江南出现的假太子被抓起来后,许多人硬是相信那是真的,甚至连文官都认为那是真的,搞得朱由菘烦不胜烦,解释都没人听。
因为谣言这种东西,他根本就解释不清。
康小宝摇摇头:“没法抓啊,以为根本就找不到出头的人,四公子根本就没有出面,只找了几个微末书生,谣言散步开来后,百姓就胡乱的传,现在根本就制不住啊。”
杨潮不由头大,没想到这几个书生还真的找到了一个好办法给自己制造麻烦,不过他们也给朝廷制造了一个大麻烦啊。
果然是任性啊,根本就没有一点大局观念,难道不知道现在朝廷急需的是稳定,而这个朝廷是维护他们特权的朝廷?
但你真的没法抓他们。(未完待续)
第三百二十四节谣言对谣言
谣言传的很凶,算时间大概是从杨潮让葛嫩娘打了那几个书生开始的,三天时间就传遍了南京城,肯定已经开始往外传了。
“好吧。康兄,我们也找人散步谣言!”
杨潮无奈道。
康小宝问道:“我们怎么说,说四公子吗?”
康小宝以为杨潮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四公子造谣污蔑杨潮,那么这边就造四公子的谣言,把他们搞臭。
杨潮摇头道:“造他们的谣言?我没有那么下作!还是造我的谣!”
“造你的谣?”
康小宝一愣,不知道杨朝要干什么。
杨潮笑道:“这叫以毒攻毒,以谣言对谣言。找个人出去说,不但太子是假的,其实崇祯皇帝不是自杀的,是我杨潮派人刺杀的。还杀了太子一家,找人冒充太子,然后让假太子当皇帝,操纵朝政!”
康小宝张大了嘴巴:“这谁会信啊?”
杨潮笑道:“就是不让人信,一大堆谣言混在一起真假难辨,最后就没人信了。”
康小宝伸出拇指:“高!”
确实高,这叫做以革命的谣言对反革命的谣言,红军曾经用过的计策。
杨潮放出去的谣言让人震惊的还真有人信,传扬的更开了,倒是杨潮始料未及的,这种事都有人信,真是怪了去了,当然真正会思考的人是不信的。
真正信,而且传的人,也都是是一些市井无聊之辈。
但是接着各种谣言就相继传出来,什么当今天子不但是假太子,而且是杨潮的结义兄弟了之类的,最后传承是杨潮四散多年的兄弟。是杨潮父亲的私生子之类的。
继续演变成当今天子是李自成的干儿子,故意装作太子,就是要谋夺大明江山的。杨潮的身份也变成了李自成早早打入明军内部的间隙,配合李闯王演这出撺掇大戏。
显然谣言造到这种程度。绝对不是杨潮所为,他的智商还达不到这种程度,会造出这么离谱的谣言出来,完全是八卦之火熊熊燃烧的老百姓自己传播中出现的。
虽然以平常人的智商,都知道这些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大家就喜欢传,喜欢听。
最可气的是有人传言杨潮跟当今天子有龙阳之好,两人是那种关系。
谣言一开始把朱慈烺吓坏了。接着的演变则把他气坏了,严令锦衣卫抓人,但是只抓到一帮市井小民,掉在菜市口打了一顿板子而已,真正的幕后主使根本找不到。
别说四公子了,就是二立社那些书生最近也很沉寂。
四公子因为欺辱陈圆圆,然后被葛嫩娘吊打,还脱光了衣服赶到了闹事上,名声早就臭了,根本不敢现身。而他们派出去造谣的人,恐怕早就离开南京了,追根溯源都找不到。
官府只能贴告示禁止造谣。但是这股歪风邪气一时是刹不住的,只能等风声过去,日后变成一个笑话罢了。
但是还真有好事的文官不嫌事大的,竟然在这时候借机弹劾杨潮,官场惯例,弹劾某人某人要暂时避嫌,放下公务,叫做待参,要么等待结果。要么上书自辩。
杨潮也不自辩,直接回家。也不去军营,也不去朝堂。摆着一副待参的架势,按照惯例皇帝就该下旨宽慰,然后杨潮在出来工作。
杨潮的举动让皇帝和一些文武吓了一跳,这时候正是用兵之时,杨潮这样的猛将罢工,那还了得。
然后他们开始猜测杨潮的意图,是借机给朝廷施压吗,是因为谣言的不满吗,还是其他什么意思。
杨潮的意图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借机退出朝堂争斗,他知道自己的权力来源,是手里的武力,已经打算将精力都放在军队上了,朝堂上的泥水他就不打算沾染了,反正他该争取的也都争取到了,接下来是稳定到手的利益,将这些利益转化成实力。
同时因为在朝堂上争了几十天,已经得罪了许多人,杨潮不想卷入政治斗争太深,政治就让那些文官去玩吧,杨潮还是做一个军人来的自在。
所以杨潮这次举动并没有太多的意图,只不过是找个机会彻底离开朝堂,专心于军务,毕竟上次留在军中,打的是告病的旗号,这次借助弹劾一事,干脆表示自己没有理政能力,然后推掉议政的事情。
但是当一个人势力大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一举一动牵扯都会很大。
所以别人就是暗中猜测,根本就禁不住。
而且杨潮的表现又确实像是在表达不满,当然杨潮确实有不满的理由,不满有人无聊的参合他,一个兵科给事中,一个小小的言官而已,听到点风吹草动就敢无风起浪弹劾杨潮,因此惹怒了杨潮。
而且朝中明白人都清楚,此人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