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古代做皇帝1-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疵余幌虑颍茨芩鹪艉撩宰菰羧缛胛奕酥场H绱讼峋目按笥茫课ń裰疲菹虑伊罱娲峋巴朔耍蚰芤痪俳üΓ 

    严华此言,直接击中大顺兵丁的软肋之上。如果不是陆承启一力要求严格训练禁军,现在或许连禁军都不堪重用!正史上,北宋的灭亡不就是如此吗?北宋的所谓“天下精锐”的禁军,号称八十万人,却因为夹杂了太多老弱病残,加之冗兵的弊政,禁军没有了一丝战斗力。再配合宋徽宗、宋钦宗的决策失误,该出击的时候不出击,被金人直接灭了北宋,掳走二帝、嫔妃、朝臣三千多人!靖康耻,不能忘啊!

    大顺现在除了边军常年战斗,还保留有战斗力之外,很多禁军也是没见过血的新兵蛋子。厢军更不用说了,就相当于后世的民兵。他们其实就是在吃饷,干活那是不可能的。前几次派他们去剿匪,还没走到剿匪之处,贼寇早就做鸟飞兽散了。他们吃了一屁股灰,连贼寇的面都见不到。如此几次,贼寇都不怕这些软脚虾了,甚至还敢和厢军交战一番,每每百多人杀得千余人的厢军大败而归。被吓破胆的厢军。就算接到甚么剿匪勒令,也坚决不出战了。就算出战,也是紧守大营,哪里是来剿匪的,明明是怕那些贼寇到了骨子里!

    陆承启早就想整治一番这些厢军了,这哪里是军队,连拿起锄头打仗的农民军都不如啊!这也难怪,厢军在所有大顺军队中,饷银是最少的,抚恤那是基本没有的。相当于杂牌军。入伍没有什么要求,只需要拿得起武器就行了。要是在禁军之中,你没有五尺一寸高,别想进入禁军。五尺一寸是多高?大概是后世的一米六左右吧,古代的人不高,一米六也算是高个子了。除此之外,还对膂力有要求,拉不开一石弓的,坚决不要。一石弓相当于九十二斤半,可想而知禁军士卒的厉害。

    可这已经是太祖文宗时候的事情了。现在的禁军,只要有点关系,都能进去。陆承启改革禁军征兵条件之后,才又算是恢复了文宗时期的严苛。同时淘汰了老弱病残。整支禁军的风貌为之一变。

    同时陆承启废除了存在百年之久的强征兵制,改为募兵制。并做出规定,家中独子不能参军。因为军饷的极大提高,刺激了不少穷苦青年前来投军,在新式练兵法的训练下,才算渐渐有了强军的模样。

    奈何天下厢军太过松散。并不能聚拢起来训练。陆承启已经在酝酿兵团制度了,厢军东一块西一块的散布也不是个法子,不仅容易扰民,过于松散也形不成战斗力。

    陆承启一时间想的倒是很多,可惜文武百官不应承了。右谏议大夫钱宗方原本不想踏入这趟浑水,但严华如此大胆的建言,让他胆战心惊。身为谏议大夫,他有责任提醒陆承启如何施政,当即反驳道:“严大人此言,臣不敢苟同!禁军乃是拱卫京畿之师,如贸然调离京兆府,恐生祸患啊!陛下,此举不可行!厢军不堪大用,大可征募强兵,禁军出京,此举太过冒险,绝对不可行!”

    而严华刚想说话,龙图待制余融出列说道:“钱大人此言差矣,先前若不是陛下让万余禁军增援幽州,又如何立下不世功绩?禁军之强,诸卿有目共睹。厢军糜烂,亦是众所周知之事。如仅派两万禁军剿匪,臣以为还是可行的。且以禁军之威,贼寇定当望风而逃。”

    钱宗方无言以答,左谏议大夫云枫却说道:“禁军虽是精锐之师,但每动刀兵,花费何止百万?国库如今尚有余钱,亦不是这般用的!”

    严华义正言辞地说道:“贼寇祸国害民,若不及早除之,待得势大,想要剿灭,花费恐怕更是甚巨!有道是,防微杜渐,且不闻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贼寇此刻虽不成气候,若是成了气候,受苦的还是大顺的百姓啊!陛下,臣恳请陛下为了大顺百姓,出兵剿匪,不能放任他们坐大!”

    严华使出了杀手锏,左一句大顺百姓,有一句天下黎民,直接占了大义的名分。若是再有人反驳,必定会给严华扣上一顶不理百姓死活的帽子。要是陆承启追究一下,那他以后的日子就难过了。

    果然,没有人敢再搭腔了。陆承启好像也很是触动的样子,缓缓地问道:“诸卿以为,派何人去剿匪为好?”

    文官们一听,心中“咯噔”一声,暗道不好。这些文官都极其忌惮武人,这种忌惮是深入骨髓里面的,他们极怕武官抢了他们的位置。现在文官的位置普遍高于武官,还能以势相压。要是日后武官爬到了他们的头上,官又大不过他们,动手又打不过人家,那真的是悲催了。哪怕这些文官他们都是一心为国的,此刻也不能免俗。

    如果不是徐崇光得了实际好处,恐怕他也是不赞同出兵剿匪的。陆承启自然是对这些官员的心中弯弯道道有一些了解,忍痛割出一些利益,才算是笼络住徐崇光,以及他手下的那些官员。

    枢密使姜瑜听得陆承启问话,自然要推举陆承启的心腹人物了,当即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王韶王将军合适。”

    王韶的威名,现在已经惊震契丹,算是大顺朝里面炙手可热的战将了。姜瑜推举王韶,自然是很合适的。

    但陆承启并不想让王韶再次出战,他现在正在皇家军校学习着,他的练兵思想还不能和陆承启的统一起来,自然不能轻易动用这个名将胚子。(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九章:惨烈争夺

    (在寒冷的深夜里,求些订阅吧,哪怕是单章也好,不想成神的写手不是好的码字匠,而我只是一个键盘侠而已……)

    “王卿现在不行,他尚在皇家军校,朕不可能因为这些琐碎之事,让王卿再一次离开皇家军校。诸卿还是另选将才吧!”陆承启否决道。

    枢密使姜瑜的提议被否决了,皱着眉头再次入列。兵部尚书秦怡康突然出列,恭谨地说道:“臣以为,禁军指挥使卢尘洹,先前力克契丹神射手,武功过人,想必领军也是一流。臣推荐卢将军率军剿匪,定可一举荡平贼寇!”

    秦怡康一说起卢尘洹,陆承启的脑子里就浮现出那个肥肥胖胖,却膂力极其惊人的卢胖子。说起卢胖子,陆承启现在锻炼的吐纳功都是他教的。在伴射过后,陆承启对于获胜功臣卢胖子也仅仅是赏赐了一些钱财绸缎而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奖励。陆承启倒是觉得挺对不起这胖子的,人家连最隐秘的功法都对他说了,他却吝啬到只赏赐了一些钱物而已。

    想到这,陆承启有点想要补偿一下这个胖子的意思。对付一些散兵游勇的贼寇,卢胖子还真的是一个好人选。一来,战事的影响力不怎么大,就算败了,后果也不是很严重;第二个,卢胖子的能力可以通过监察司的密探,仔细观察卢胖子在战场上的作为,得出最为公正的评价。陆承启从来不启用没有能力之人,哪怕有缺点的人,只要他有能力,陆承启都敢用。

    要是这卢胖子不堪大用的话,陆承启以后就会少用他了。毕竟陆承启的志向不仅仅是荡平贼寇,他想做一个堪比李世民的千古一帝,自然是要开疆拓土的。卢尘洹不堪大用,他又怎么敢用?一个不慎,葬送掉的就是几万,十几万的精兵!

    陆承启仔细衡量了一下,说道:“卢将军,朕倒是有些个印象。先前在南御苑亲见卢将军神箭,想必领兵亦是不差。就这么定了,着令卢将军率五万禁军前去剿匪。同时,厢军皆赶赴禁军大营,接受训练。翰林学士承旨,拟旨吧!”

    翰林学士承旨是专门代替皇帝拟旨的官员,以翰林学士中任职最久者担任。这时候的翰林学士承旨由倪刚担任,此人亦是两朝元老,乃是元绶十二年进士。

    倪刚当即领旨,已经在内心打起了腹稿了。陆承启话音落下后,就等于拍板定案了。文官们都不怎么开心,对于武将被重用,他们都是很防备的。

    这不,他们已经想着如何收复阵地了。京兆府尹黄玮颐出列说道:“陛下,工部尚书黄锡时黄大人已经致仕,工部尚书一职已然空缺。不知道陛下可有心仪人选,补缺工部尚书一职?”

    黄玮颐的话,其实也是诸多文官的心里话。工部尚书一职他们并不看重,看重的是陆承启对于文官的态度。毕竟陆承启太过于重视武将,已经让他们感觉到了一丝危险了。

    陆承启心道:“果然是来了。”早有准备的他,缓缓的说道:“不知道黄卿可有举荐之人?”

    黄玮颐一愣,他原本只是想要测试陆承启对待文官的态度,却被他轻轻巧巧地把皮球踢回来。工部尚书乃是工匠的头,哪怕陆承启一次又一次提高的匠人的地位,工部尚书还是六部之中,最不显眼的位置。哪怕是比尚书低官职的黄玮颐,也不屑于担任工部尚书一职。毕竟到了工部尚书的位置上,你的仕途的终点几乎就是到这里了。作为一朝京都府尹的黄玮颐,前途无限量,又怎么会看得起这个位置?他的野心,可是要进入内阁做首辅的。

    黄玮颐呐呐地说道:“臣并无推荐……”

    陆承启微微皱眉,又望向了吏部尚书吴显祉,问道:“吴卿,你作为吏部尚书,可有人选推荐?”

    吏部尚书吴显祉一愣,当即出列道:“工部侍郎唐勋政绩斐然,可升任工部尚书一职。”

    陆承启心中苦笑,他倒是想扶正唐勋,可早就答应了徐崇光,他哪里能出尔反尔?要是惹恼了徐崇光,引起君臣对抗,那就坏事了。更何况,这关乎陆承启的诚信问题,要是给出的承诺都办不到,陆承启的威严就算是扫地了。

    “唐卿不行,朕另有重任。工部尚书杂事繁多,唐卿并不适合。吴卿,可还有人选?”陆承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吴显祉倒是没想到。他原本以为唐勋是陆承启看重的人才,举荐他并没有过错。却不料还是没有让陆承启中意。

    吴显祉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也只能说道:“除却唐大人外,臣尚未对其他大人进行考量,并不知道谁能胜任,实在惭愧……”

    陆承启并没有责怪他,毕竟一部之首,确实需要慎重一点。这时候,礼部尚书冯承平突然出列说道:“宝文待制曹凌曹大人,性情忠厚,可为工部尚书。”

    冯承平这里面也是打着如意算盘,曹凌乃是他的学生,哪里有不为学生争取利益的老师呢!多了一个帮手,六部中他们就占了两席,权柄就大得多了。黄玮颐不稀罕工部尚书的位置,还是大把人稀罕的。

    徐崇光敏锐地察觉到冯承平的内里用意,连忙示意户部尚书林镇中。林镇中立时会意,出列说道:“曹大人虽然政绩可圈可点,但工部尚书一职,非得有实力之人不能胜任。臣以为,将作监李诫乃是当世良匠,可为工部尚书!”

    林镇中这话,隐隐指出了曹凌的不足之处,那就是没有专业能力。工部乃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部门,要是工部尚书都不会什么专业技能,岂不是贻笑大方?

    作为从四品的宝文待制的曹凌,虽然知道林镇中说的是实话,但还是怒目而向。一时间,工部尚书一职成了香饽饽,引起了各个利益集团的争夺。

    陆承启仔细统计了一下这些官员提出来的候选人,主要有宝文待制曹凌,将作监李诫,太常卿魏云峰以及协忠大夫袁立超。

    这些人无一不是正五品以上的官员,但真正的候选人只有两个,那就是曹凌和李诫。这两个人都是一部尚书提名的,加分不少。而太常卿魏云峰则是右谏议大夫钱宗方提名的,协忠大夫袁立超因为职位只有五品,算是没什么希望的那种。

    陆承启虽然早有定案,心中还是感叹官场内,隐藏着的斗争也绝不会少了。这些个提名,每一个都想着为自己的小圈子里面的人找到最大的利益。所谓先发制人,如果在官场里面连这些个利益都不争,慢慢的你就成了孤家寡人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章:老实人李诫

    始作俑者严华也说话了:“臣亦推举将作监李诫李大人,先前李大人修葺延福宫,深受先皇好评。李大人于园林一道造诣之深,非我等能及。工部尚书一职,如李大人不做,亦无人敢做了。”

    将作监李诫闻言,出列说道:“陛下,臣李诫有话要说。”

    陆承启颇为惊讶,这时候文官推举之时,作为被推之人,一般都不说话的,以示避嫌。李诫主动要求说话,这还是很少见的。陆承启略微一犹豫,而后才说道:“准奏。”

    李诫当即端着朝笏,一字一句地说道:“陛下,臣认为自己不足以胜任工部尚书一职……”话音尚未落,宝文待制曹凌便惊喜地抬起了头。原先他以为工部尚书一职,他是没有戏的了,却不料峰回路转,李诫居然自己要放弃!这么一来,不是说自己最有希望吗?一时间喜出望外,小心脏扑通乱跳,都快提到嗓子眼上面了。

    不仅曹凌意外,殿内殿外的文武百官

    陆承启也是很意外,表面不露声色,静静等待李诫的下文。只听李诫继续说道:“……臣治学毫无所得,经典学术并不精通。只会修缮园林,并无大才。先皇升任臣为将作监,臣尚觉得力不从心,更何况是工部尚书?况且臣现如今才二十又六,年纪太轻,不足以服众。如此林林总总,皆说明臣不足以担任工部尚书,还请陛下三思!”

    陆承启静静地听完李诫的话,期间还一直在观察李诫的语气和眼神。发现李诫对着陆承启的眼眸,并没有闪躲之处,而是侃侃而谈,毫不局促。自己揭露自己的缺点,却没有丝毫掩饰,陆承启竟没有从中看出有一丝一毫做作的嫌疑。

    陆承启心道:“难道这人真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官员吗?不然,怎么会如此诚实呢!说不得,我倒要看看他说的这番话到底是不是真心的……”

    陆承启想到这。突然笑了笑,让严肃的朝堂气氛缓和了下来:“李卿果然真性情也,不过朕用人向来是有才为先,年岁尚轻又何妨?如朕。不是年少便身登大宝了吗?再如吏部尚书吴卿,不也是三十多岁而已吗!年岁不代表什么,常言有道,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难道李卿先前修葺延福宫也是沽名钓誉。冒充他人所为?”

    李诫闻言,也不知道是不是气的,一张尚存稚嫩的脸庞显得格外通红,争辩道:“陛下,延福宫皆由臣一人督建完成,何曾假他人之手?”

    陆承启做奇怪状道:“那李卿为何妄自菲薄,说自己并无才能?在朕看来,会修缮园林,亦是大才。皇考看重之人,朕难道也重用不得?朕不知道李卿是否有什么难言之隐。但这两项,的确做不得准。朕看中的是李卿的才干,与其他事情并无关。如果你说不出其他理由,朕认为,这工部尚书一职,还是你来做朕才能放心。”

    李诫愣住了,陆承启的思想太过天马行空,他一时间转不过弯来。内心挣扎了好久,才羞愧地说道:“朝中同僚皆知道,臣家父、家兄风评不好。臣因家室之羞,做到将作监已经是愧对先皇和陛下了,更何况是二品大员?此事万万不可,否则臣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

    陆承启愕然。这时代门风的影响,是陆承启始料不及的。徐崇光说要推举李诫,陆承启当然要把李诫的资料调出来看一遍的,好了解这个人的才能如何。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李诫绝对是一个被埋没的科学家,博学多闻得很。不仅精通建筑,还懂得画画,一手毛笔字还十分漂亮。他的文章确实不算好,要不是一手毛笔字,他还中不了进士。殿试中排名靠后,并不阻碍李诫在建筑领域里面大展身手,自在将作监做官以来,先后修建了新的国子监,修葺过上林苑、南御苑等十余座皇家园林,居功至伟。监察司暗报,李诫的爱好非常广泛,木工活、养马、神怪之说、乐器、研究古字等等不一而足,反正每一项都有所建树,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但李诫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生在一个世代为官之家。其曾祖父李惟寅、祖父李惇裕、父亲李南公、兄弟李譓,都供奉于朝廷官位。为官之家并非不好,要命的是他的父亲和兄长的官声都不好,曾有人评价他的父亲为人是“反复诡随,无特操,识者非之”;对于其兄,则评价为“人以为刻薄”。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父亲英雄儿好汉。有了这个肤浅的认知,李诫父亲李南公的作为,自然也成了评价李诫重要依据。这也是李诫一直很自卑的原因,都怪这官场的潜、规则实在太束缚人了。

    陆承启明了李诫的担忧之后,突然一拍龙椅,斥道:“谬论,你父亲是你父亲,你兄长是你兄长,你是你,难道凭你父亲所作所为,朕就放弃用一个人才么?这是什么道理,简直荒谬至极,李卿,莫要担心,朕敢担保,你做了这工部尚书,没人敢说你一句闲话。要是谁敢乱嚼嘴皮子,传到朕的耳朵里,哼,朕倒要看看谁有这个本事,做得这工部尚书!李卿,难道你先前所得的名声,都是假的不成?”

    李诫憋红了脸,他是一个老实人,却不是傻子,陆承启的激将法,他还是听得出来的。只见他闷声说道:“陛下无须用激将法,这工部尚书,臣还是敢做的!”

    陆承启笑道:“这就对了,李卿,只要你做出一番成绩来,谁敢说你半句?”

    这时候,大庆殿内文武百官听了这君臣奏对,心中都一片堂亮:“原来小皇帝吃以进为退这一招,这李诫也是好运,正巧中了小皇帝的心思。”他们都打定了主意,下一次要是想让小皇帝妥协,以退为进便是了。他们却不知道,以退为进这一招,陆承启是建立在对情报的了解之上的。要是谁想对陆承启用这一招,恐怕就会撞南墙了。并非人人的演技都是炉火纯青的,只要有所闪躲,必定是内心有鬼的。陆承启虽不敢说百分百看得出来,但也没有这么傻到什么不了解就贸贸然答应吧?放着监察司这么好的情报组织不用,除非陆承启是犯浑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一章:一朝天子一朝臣

    下了例朝之后,百官自发组成几个小圈子,低声地讨论着。新晋工部尚书李诫的交心朋友不多,只有先前将作监的官员前来祝贺,这些人倒也不是真心的,而是看中了将作监的官位。这可是总管宫室建筑,金玉珠翠、犀角象牙、器皿的制作和纱罗缎匹的刺绣以及各种珍奇器用打造的好差事,换做以往,这可是一个肥的流油的官职。只要数目做得好一些,从中揩一些油,也不知道能捞多少了。

    好在陆承启下旨采用全新的记账方式,从源头杜绝了不少贪墨。可中国人太过聪明,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好的办法也会给人钻研出漏洞来。真正有用的,还是有力的监督和决不手软的处罚,这才奏效。

    可这些将作监的少监、监丞、主簿等,眼睛里面都盯着空缺的位置,李诫一离任,便等于将作监换了一个最高长官。要是做到将作监,这些人也算知足了。他们心中想的,不过是小皇帝对于贪官,一时严厉而已,哪能每年都这么查得紧?要是松动的年头,稍稍弄一些珍惜器物出来,岂不是子孙都受用无穷?

    有道是清酒红人脸;钱帛动人心,这些人眼中只有升官发财,正是应了那句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李诫有些呐呐的回应这些人的祝贺,那些人更是羡慕嫉妒恨啊,心道:“这根木头,运气也忒好,若不是故作姿态的话,真的是祖坟冒了青烟。虽说古有甘罗十二拜相,可在大顺,升迁这么快,深得两朝天子的圣眷,非他李诫莫属。同人不同命,同伞不同柄,自个咋就没有这个运气呢……”这些人也不想想自己的本事,有李诫那么厉害么?

    李诫好不容易应付完这些人。走出大庆门后,才发现一个人伫立在大庆门前。定睛一看,这不正是刚刚在大庆殿之中,一句话都没说的徐崇光么!只听徐崇光脸泛微笑。轻声对李诫说道:“李诫啊,你现在可是一部尚书了,可喜可贺啊!”

    李诫的秉性,还是很尊师重道的,立即施礼道:“学生心中都明白。这是老师一力提拔……”李诫不傻,要不然也不会如此博学多闻了。这些弯弯道道的,他只要一思索便想通了其中的关节。

    徐崇光暗叹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省事,当即与李诫并排同行之后,才缓缓说道:“李诫啊,你明白本官一片苦心就行了。本来呢,这个位置肯定不是你的,工部侍郎唐勋才是第一候选人,你知道其中的意思么?”

    李诫仔细回味了一番刚刚大庆殿之中的暗战,心里面一片堂亮:“老师。你是说……”

    徐崇光示意他噤声,低声说道:“你明白就好,唐勋是陛下的人,陛下当然是想扶正自己的人。可他又想出兵剿匪,求到了本官,本官自然要为学生争取一些东西了。李诫,你要记住,本官所做一切,都是为你好。”

    李诫不傻,他知道徐崇光背后的话。那就是要他听徐崇光的安排,与他共同进退。可他心中的君子之道,又告诫他,要恪守本心。不忘初衷,秉持道义,一时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徐崇光见他沉默不语,以为他答应了。其实徐崇光对于这个学生,所了解确实很少,李诫是沉默寡言之人。却不代表他没有主见。要不徐崇光也不会认为他不听话了,李诫心中恪守的“中庸”之道,时时刻刻警醒着他,要守住本心。

    徐崇光又说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先前杨太师致仕,便是如此。李诫,你莫道陛下是真的看上了你的才学,陛下的城府深着呢!要不是此事阻扰,陛下肯定会让唐勋上位的。你记住了,这工部尚书就是你进入内阁的敲门砖,若你想真正为百姓做点事,那就好好做吧……”

    徐崇光的话,前面一半是真的,后面一半也是真的,但糅合在一起,味道好像怪怪的了。为百姓做点事,是在谁手下效力呢?是听陆承启的话,还是听他徐崇光的话?

    李诫是老实人,从来不会深思别人的话,以为徐崇光字面上的意思是要他努力做事,为百姓做出点成绩来。他本来就兴趣广泛,工部尚书又恰巧符合他的兴趣,哪里会不用心?当即应承下来,徐崇光还以为他领悟了自己的意思,说道:“孺子可教也!”

    殊不知,李诫还真的当真了,鼓足干劲要在工部尚书的位置上弄出点成绩来。而他可选择的方向就多了,国家各项大工程、工匠技艺、屯田事宜、水利灌溉、交通道路、治理河水等,都是大有作为的。先前将作监的舞台太小,以至于人人都以为他只会修筑园林而已。其实李诫的博学之处,园林仅仅是其中一项而已。

    李诫把徐崇光送入文德殿之后,径直前往工部衙门去报到。前脚刚到工部衙门,后脚小黄门就抱着官服、官靴以及一旨圣意到了工部衙门。摆好香案,洗过手之后,李诫跪倒在地,俯首听旨。

    这时候的人一般不下跪,只有在认罪和赏赐的时候,或者祭拜先人的时候才跪下。

    只听小黄门宣读旨意道:“制曰:将作监李诫自任职以来,尽忠职守,修葺各处园林有功,其建筑技艺天下无双。着即升任工部尚书,朕殷盼尔上任后,再建功绩。洪祥三年六月十三”

    小黄门宣读完短短一行陆承启亲手写下的旨意之后,把圣旨递给李诫。李诫这才叩谢皇恩,接旨起身。接着身后的内侍把官服、腰带、官靴都递给李诫,李诫也不是第一次受官了,双手接过之后,连声道谢。

    这时候因为工部侍郎唐勋尚在皇家大学,工部最高官员只是工部郎中,正六品官。七品之上都可上例朝,所以他们早就得到消息,早一步到衙门内迎接最新长官了。

    李诫是一个做实事之人,待得小黄门回转,去向陆承启禀告的时候,李诫已经着手安排工作了。其实工部和将作监的工作也差不多的,都是一个性质,只不过将作监管理的是皇家建筑等器物的修建和制造,工部负责皇家之外的器物制造罢了。

    工部官员一个个心中嘀咕,都认为这个新来的工部尚书想来一个下马威,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可他们不知道,李诫一向的作风如此,习惯了温和的黄锡时的做事方式,李诫严苛的要求,这些工部官员开始暗暗叫苦了。

    殊不知,一朝天子一朝臣,也适用于一个衙门更换最高长官。大顺的官和吏是分的很开的,做了小吏便不允许考科举。一旦换了最高长官,要是看见哪个小吏不顺眼,随时撤换掉。但一般都不会这么做,毕竟大顺的官员,很多都没有真材实料,如果换掉能做事的小吏,谁来处理衙门的事务?

    可惜陆承启不知道这个弊病,不然早就开始整治了。官与吏,自古都是存在着矛盾的。可以说一个满腹经纶的高官,不懂做事;一个能做事的小吏,偏生读的书少。社会就是这样,要是没本事货与帝王家,那就只好去做小吏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二章:欢喜的卢胖子

    陆承启的旨意乃是兵分两路,一路前往工部衙门,一路前往禁军大营。禁军大营还是如此森严,在皇家军校的教习训练下,禁军常设明哨和暗哨。

    除了哨岗以外,还有常规巡逻的士卒。这都是在贯彻一个战略思想:进入军营等于备战状态。现在的禁军,不敢说天下至强之兵,也算是一支强军了。军纪严明,赏罚有度,抚恤到位,任何一支军队都会变成嗷嗷叫的强军。

    大顺的兵制和历朝历代都是不同的,无论秦汉皆是兵役制,规定国内民众,不分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开始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兵役两次,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到了东汉时期,由于军阀割据,地方豪强势力形成,大批农民为军阀豪强所拥有,成为了依附于他们的部曲,变成了地主的家丁,全国的兵役制度遭到破坏。

    三国时期则是世兵制,顾名思义就是父子世代为兵。这样的兵家户籍不在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军户”。他们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只有得到放免才能取得平民身份。

    及到了前朝,一直实行的是府兵制。军士编入户籍,开始从事生产,平日务农,农闲训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一开始很适合时代的发展。前朝中期以来,府兵直接从民间征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