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古代做皇帝1-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罪魁祸首,那是大顺。我大越乃是遭受了无妄之灾,却要向大顺俯首称臣,哪有这样的道理?”
满朝文武听了这话,都佩服起裴嘉祐的厚颜无耻来,连黑的都能说成白。明明是交趾贪心不足,想要在大顺身上攫取更多的利益,现在却说得大义凛然,似乎大顺自卫反击好似犯了十恶不赦,天规天条一样,而交趾侵入大顺烧杀抢掠就是天经地义。神一样的逻辑,让龙德宫内李朝文武百官觉得自愧不如,怪不得人家是大学士。
“大学士,你也是读过书之人,这次确实是我大越不占理啊,眼瞅着要大祸临头了,你还不肯放低一些身段么?”
“大学士,既然你这般说,想来这出使大顺的重任,就要落在你头上了。”
“陛下,我附议!”
“附议!”
……
裴嘉祐不曾想到,自己一时“激愤”,想要拍一拍李日尊的马屁,却把自己带进了沟里,连忙摆手说道:“我年岁已高,如何能跋山涉水?陛下,这使者另遣其人为好。对了,左威卫提出议和之事,不若就遣范彞为使罢!”
殿中文武百官,都掩嘴偷笑。裴嘉祐这样“奸臣”的嘴脸,他们还是第一次瞧见。
李日尊权衡了良久,心中还是难以下定决心。一来,他还妄想着将这几万禁军尽数杀了,好让大顺知道他这个大越也不是好惹的。二来,他最担忧的是大顺将他的江山都吞没了,他这个皇帝就做不成了。嗯,李日尊的预计还真的挺准的,大顺天子陆承启本来就是打算这么做的。三来,大越好不容易摆脱了中原的控制,至今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就再次被中原皇朝控制,李日尊哪里甘心?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李日尊习惯了掌控至高无上的权力,怎么能忍受得了有人桎梏着他?更别说这人是他最为厌恶的汉人了。
“罢了,此事再议吧!”
李日尊还是幻想着他的大军能给力点,出其不意地给来犯的汉军一个迎头痛击。虽然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但梦想还是要有的,不是吗?(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五章:议增兵,满朝皆惊(上)
交趾战事陷入了胶着之中。
交趾大军,只是先前被禁军一连串的打击被打得晕头转向,不懂反击罢了。若交趾大军真的那么菜的话,那交趾怎么会把占城,甚至是国土比他大,经济比他好的真腊都打得毫无脾气?
在回过神来后,交趾大军步步为营,再也不顾折克行率领的骑兵在后面拼命地骚扰,分出十万兵马来,开始增援南部各州,誓要将禁军那两万余步兵合围。
你骑兵厉害是吧,水师也厉害是吧,怎么合围都捉不到你是吧?我不和你的骑兵玩,我打你的步兵!
现在李日尊就好似一个红了眼的赌徒,开始疯狂地下注了,试图在气势上面压倒禁军。但这支禁军早已经过血与火的磨练,再加上武器装备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李日尊妄想只用十万大军,就想剿灭两万余禁军,确实有些异想天开了。
就在李日尊孤注一掷的时候,远在长安的陆承启,也接到了卢胖子的奏报。
陆承启看了之后,笑骂一声:“这胖子,不是自以为很厉害的么,怎么要起援兵来了?”
原先陆承启还真道卢胖子是一个不需要多少士兵就能创造奇迹的副将。但看来他是想多了,毕竟交趾也是个国家,对比起大顺来说是小了点,但对于其他小国来说,交趾还是很厉害的。区区几万兵马就想灭亡交趾,确实有些困难了。
好在最近禁军募兵也多,又整合了厢军,禁军总数,已然去到了八十多万。
八十多万兵马,有四十万是战兵,其余都是辅兵。要全都是战兵的话,哪怕以大顺的财力,都捉襟见肘。
陆承启募兵这么多,都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且不说交趾猖狂,就是那辽国,也快要恢复元气了。有备无患,总是不错的。远在白山黑水的女真人,似乎也有点崛起的迹象,要是大顺没有精兵,怎么能从中攫取到利益?
陆承启心想:“卢胖子要我再派兵去增援,到底派出去多少好呢?拱卫京师,起码要二十万兵马。现在禁军尚有七十多万兵马在长安城外驻扎着,每天耗费钱粮无算,却没有什么贡献。不如调出二十万出去,把交趾灭了再说。”
这些个禁军,已经超过半数装备了洪祥式步枪了。火力之强大,举世罕见。陆承启对这样的强军,异常有信心。只要不是遇到暴雨天气,洪祥式步枪点不着火的话,这支禁军就是无敌的。
“不过听说越、南那边的雨季就要来了,火枪兵还是派少一点去为好。带多些弓弩,料那交趾也抵挡不住。”陆承启早就知道,大顺的弩箭已经发展到巅峰,特别是有神臂弩这样的大杀器在,已经不输于洪祥式步枪了。在特定的天气中,比如下雨、下雪等天气中,比洪祥式步枪稳定多了。
但神臂弩的造价,和一杆洪祥式步枪也不相上下,而且上弦很难,非有一石之力的士卒不能上弦击发。而且弩箭肯定比铅弹要重,这样一来辎重也就多了,行军速度就要减慢。本来轻骑自长安经广南西路,再到交趾,不过二十日时间。要是这一支禁军出发的话,恐怕一个月能到,就是奇迹了。
陆承启打定了主意后,密令枢密使姜瑜进垂拱殿,安排后勤事宜,准备出征。
翌日,正巧是大顺的例朝。
待得陆承启听完文武百官山呼万岁之后,缓缓说道:“众卿平身!有事快奏,无事退朝。”
其实以大顺现在的行政制度,就算是不上例朝,那些事务也能处理的。但若是要讨论一件抉择不下的大事,还是召集文武百官开个廷议为好。见廷下没有官员出来奏报,陆承启朗声说道:“既然众卿无要事启奏,那朕便告诉众卿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见下面众臣开始议论了,陆承启对身旁的高镐使了个眼色,高镐立时会意,连忙喝道:“大庆殿内,严禁喧哗。”
这时,御史中丞李然端着朝笏出列道:“敢问陛下,这两个消息是关乎何事?”
“兵事!”
陆承启语不惊人死不休,淡淡两个字,就把廷下文武百官吓得亡魂皆出:“难道辽国南侵了?”
见到这些个文官吓得魂不附体的模样,陆承启真真是恨铁不成钢。契丹人难道有三头六臂么,怎么一个个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开国时文武百官的血性都到哪里去了?难道这些文官不知道,当年契丹人被我们汉人撵到了漠北,直到过了五十载,才敢慢慢迁回上京临潢府的么!
陆承启摆了摆手,“和颜悦色”地说道:“并非辽国南侵,而是安南北犯……”
“什么,安南?”
“如此弹丸小国,竟敢冒犯天国?”
“陛下,安南人如此可恶,当要一举灭之,迫使其俯首称臣!”
……
这些文官都是欺软怕硬的货色,要是辽国南侵,或许他们就不会这般上窜下跳了,反倒一个个回家求神拜佛,莫要打过长城才是。辽国在元绶年间,可算是把大顺欺负得惨了。民间还好,只道是朝廷疏于防备罢了,要是整顿一下边军,定能将辽国打得落花流水的。
民间消息不灵通还好,可文官知道实情的啊!想当年种谔牛气哄哄,要率大军征讨辽国,结果被人打得灰溜溜的逃回了大同府。那一役,算是把边军的精锐都葬送了,青黄不接之下,辽国更是肆无忌惮。久而久之,这些文官就“闻辽色变”,要知道当年怂恿元绶帝远征辽国的,除了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的种谔之外,还有就是这些屁都不懂,就知道瞎掺和的文官了。
这些文官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
当然,这也仅仅限于辽国而已,换成交趾,这些文官一改常态,开始“义愤填膺”,好怂恿陆承启派出“王道之师”,征讨交趾,收复为藩属国,说什么“安南已离中土百余年,当王化之”,反正就是说得理直气壮,冠冕堂皇,似乎自己才是讨伐交趾的急先锋一样。(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六章:议增兵,满朝皆惊(下)
陆承启自己也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他原本还以为要浪费好一番口舌,唇枪舌战之后,才能如愿以偿。却不料这些文官仅仅是怕辽国而已,其余诸国,在他们眼中都是不值一提。而事实,似乎也是如此。
这和正史上的北宋,其实是一模一样的。北宋和辽国定下澶渊之盟后,一心一意攻打西夏,这不就是欺软怕硬吗!但北宋和西夏打了这么多年,就为了抢河套之地,却互有胜败,始终未尝得愿。地没抢到,反倒是耗费了不少物资,削弱了自己的实力,弄得两败俱伤。
若是北宋放聪明一点,利用民间商贾,和西夏、回鹘做买卖,暗中交易良马,自己培育,就算养马场奇缺,也能训练出一批军马,何必和西夏打生打死?当然,这也涉及到“天、朝上国”的颜面,个中实情,已然过了千年,谁也无法论断了。
好在这个时空西夏不复存在,河套也落在大顺手中。
奈何自太祖后,国库开始萎缩,河套养马之地都挥霍不起了。再加上汉人不懂养马,硬是把许多良种公马骟了,断了自给自足的途径,唯有在顺辽相争之中,屡吃苦果了。
幸得陆承启掌权,恢复了河套养马场。又和辽国、回鹘,甚至更加偏远的黑汗、花剌子模等西域国家引进良马,开始自行培育。这才慢慢地让马匹的价格降了下来,质量也上去了。要知道,在大顺一匹骏马要价在百贯以上,再神骏一些的,甚至达到千贯。至于什么名种汗血宝马之类的,更是天价,有价而无市。
百贯铜钱,已经足够一个三口之家,殷实地过上十余年生活了。换成后世大致比例,相当于一辆普通宝马奔驰轿车的价格。至于千贯,已经是跑车,像法拉利、保时捷和兰博基尼那种级别的了。最厉害的汗血宝马等名种,更是相当于限量版的概念车,有钱又怎样,想买都买不到!
不缺马的大顺,腰杆就挺直了起来。
哪怕是腰杆没挺直,对付一个交趾,在这些文官想来,也不过是举手投足之间的事情罢了。
所以说文官只懂纸上谈兵,却不顾士卒千里跋涉之苦。
一支大军出征,选帅、选将尤为重要。其次是后勤保障要做好,粮草、衣裳、药物、辎重、随军大夫都要配备足够。然后就要注意行军的速度,尽量减少非战斗减员的数量。到了战场上,还要根据天时、地利、人和,审时度势,决定打还是不打。决定打了之后,怎么打,怎么才能让士卒少死一点……这些都是学问,并非文官想象的那样,如同三国周瑜那样,羽扇纶巾、挥斥方遒、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如此种种,不过是文人情怀罢了。真实的战场,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哪有这等轻描淡写,不拿人命当回事?
陆承启叹息了一声,好在他也不准备依靠这些文官打仗,你好好管理好内政就成了。打仗的事,还是交给武将吧!
“众卿都决定要教训一番安南了?”
陆承启觉得有些不可靠,再朗声问了一遍。
不仅底下文官“群情激愤”,就连一向沉稳,不主张战事的左谏议大夫云枫都朗声说道:“陛下,安南本为我中原一府,前朝时自立为国,本就该征讨了。太祖高宗时,顾及百姓连年战乱之苦,方才对安南一再忍让。那安南却得寸进尺,近些年来屡屡犯边,甚至将我邕州知州苏缄杀害,尽屠五万八千余人,并钦、廉州死亡者几十余万人,俘虏三州人而还,这笔血债至今未曾清算!今我大顺兵强马壮,若再不征讨一番,那安南小国,真当我大顺是个软柿子么!”
连云枫的血性都激起来了,更别说老愤青御史中丞李然了,叫嚣着出兵,属他最凶。
陆承启见下面都是“爱国忠臣”,心中宽慰:“那众卿以为,遣多少兵马,谁人为帅呢?”
“陛下,臣以为要出兵二十万,方能迫使安南俯首称臣!”
“二十万如何能够?陛下,臣以为起码得三十万!”
“三十万?军需辎重,谁来负责?”这是一个武将反驳的,“长安去安南,何止千里,辗转一月有余。三十万人,粮草辎重配备,真乃个数以千计,数以万计!”
……
陆承启等他们争个够了,才缓缓决断道:“众卿稍安勿躁,尚有一个好消息未曾说呢?”
议论声停了下来后,文武百官问道:“敢问陛下,好消息是?”
“原大同府团练使武义郎折克行折将军,于钦州城下大破安南十万大军,歼敌七千,俘虏七万余,仅仅跑了敌首郭擎日等,号称安南战神之李常杰,与钦州城下授首……”
陆承启话音一落,满朝皆惊:“这……这可是从未有之大胜啊!”
“天佑大顺!”
“陛下圣明!”
……
阿谀奉承之言,一浪高似一浪。陆承启听了都有些飘飘然,这些文官因为知道小皇帝不喜拍马屁,所以他们现在都学精了,拍的马匹犹如三月春风,不经意间沁入心脾,有时候陆承启不察,都会觉得很受用。果然,拍马屁的技术,在严苛的要求下,是会进步的。
陆承启得意洋洋地说道:“不仅如此,折将军连同禁军厢正指挥使卢尘洹,已然攻入了安南腹地。只恨兵力太少,不然安南早已灭国!据监察司禀报,卢将军已然攻破安南京都升龙城,军事重镇宣光州、安沛府……”
此言一出,更是满朝哗然。
小皇帝野心甚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出征交趾这么大的事情,他居然就独力一人拍板了,众臣毫不知情。文官们已经从癫狂,慢慢地恢复了理智。要是小皇帝日后都这么干的话,他们这些文官,拿什么掣肘武将?
有见地的文官,已经在脸上显现出担忧的神色来。(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七章:战略大迂回
陆承启也敏锐地察觉到文官们态度的转变,心道:“看来这些文官真的是贪心不足啊,连战事都想插一手!”
但想到战争始终是要为政治服务的,文官们想要过问,其实也不算逾越。只是这些文官的眼界都太过狭隘了,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不会看到长远的利益。就拿高丽来说,整一个养不熟的白眼狼,他们却当高丽是宝,每年送出一堆又一堆的回赠礼品。可高丽当大顺是什么?冤大头啊,每年拉来一些不值钱的“土特产”,换取大量金银财宝,绫罗绸缎,赚得盆满钵满地回去。
一旦大顺不给了,他们就憋着心思使坏。你不是不给我好处吗?行,我转换宗主国!
就这样,高丽转投辽国的怀抱。原本按理说,这就好像夫妻不和,大家好说好散。但高丽这种在背后捅刀子的做法,太不讲道义了。好在陆承启知道事情轻重缓急,如若不然,像正史上隋唐那样,几次征高句丽也是可能的。
现在打交趾,也是为了敲山震虎,杀鸡儆猴,提醒一下周边想搞小动作的国家,大顺还是那个大顺,富庶强大,不是你们能惹的。
当然,要是能将交趾灭国,纳入大顺版图中,那更是锦上添花。
陆承启有心刺激这些文官,故意问道:“卢将军所向披靡,安南大军望风而逃,只可惜兵力过少,不能一竟大业。诸位卿家,大可说说,朕应当再遣多少兵马,方能遂了天下臣民之心愿?”
言下之意,自然是想问这些文官,事情说得很明白了,你们说说看,增多少兵马,才能灭了交趾。
出于对武官的制衡,立时便有文官跳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大顺虽是师出有名,但本为礼仪之邦。征讨一番就可,何必灭人国度?安南之前虽然猖獗,但现在元气大伤,日后定然不敢再犯边了。再者,那安南也算是立国在先,我大顺乃天、朝上国,这点容人之心都没,何德何能威服其余藩属之国?”
此话刚落,就有武官跳出来反驳道:“末将不能苟同,须知打虎不死,反受其害。安南虽为弹丸之国,却野心勃勃。今日我大顺已然攻破其京师,其如何能不怀恨在心?与其在枕边养着一条随时能噬人毒虫,何不趁其首尾不能兼顾之际,一举灭之?再者,那安南本就是我中原旧土,如今收复,陛下功业,可追太祖高宗啊!”
武官到底不如文官说得好听:“征伐多年,却换来区区一州之地,岂是天下黎民百姓之福?莫说安南已然脱离中原百年之久,便是那安南百姓,亦不曾认为自己是汉人罢?”
文官这般一说,武官就更不服了。双方分成两个阵营,吵了起来,场面堪比菜市场。
陆承启见状,猛地一拍龙椅的悬臂,怒喝道:“朕已决意出兵,你们争些什么?”
这一声怒喝,总算让大庆殿上安静了下来。
陆承启冷冷地扫视了一番廷下,一字一顿地说道:“你们的小心思,莫道朕不清楚。征伐安南,乃是朕亲自拟定之大计,关乎大顺日后百年国运!你们不知兵,何来底气说见好就收?不怕和你们说,卢尘洹已经将安南搅了个天翻地覆,正在进行战略大迂回。就等着援兵一到,将安南所有州城一并拿下!”说到这,陆承启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此事早已定下,朕让你们廷议的,不过是此次出兵几何,谁人领兵。你们倒好,在这里给朕说这仗打得不对?人家都欺负上门了,你还以礼相待?你们读书读傻了吧?”
其实陆承启心中明白,这些文官不是读书读傻了,反倒是越读越精明。他们故意混淆视听,其实就是想削弱武官掌权的势头。这些文官,精明得很!
文武向来不对路,毕竟权力就这么多。你得权了,我的权就少一分。把你的权削了,哪怕回不到我手上,我也还是赚了。这些文官你说他为国着想吧,确实有那么一点。但他们会先考虑个人利益,再考虑文官集团利益。至于国家利益,百姓利益,统统往后靠!只有不伤及个人利益、文官集团利益的前提下,国家利益才会被他们所考虑在内。
从这个角度看,就能解释得通了。为什么这些文官明明知道很多事情是有利国家,有利百姓的,他就是不去做。为什么?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啊!拿他们的利益出来,肥了国家,富了百姓,他们却什么都没落下,文官都是官场老油条,哪里会这么傻!这也是为何削弱官员特权这般难了,真的要开始削弱的话,那时候文官武官都是同一条战线的,肯定会想方设法搞破坏,直到你撤销了政令,死了这条心才罢休。
没有创造出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之前,陆承启不会动手。
至于这些官员免掉的赋税,暂时就让他们开心几年吧!
现在最要紧的,就是将交趾纳入版图之中。不如留一个狼子野心的小国在身旁,总归是不安全的。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发疯,跳出来咬你一口?
被小皇帝指着鼻子骂,那些文官就算脸皮再厚,也不敢随意开口了。
至此,大庆殿中谁看不出来?这所谓征讨安南,还不是小皇帝一手策划的?估计小皇帝所想的根本就不是征讨这么简单了,以小皇帝的野心,肯定要借着交趾犯浑的绝好良机,来一个“收复故土”。
若真的能如愿,小皇帝在历史上肯定会留下浓重一笔,怕是能比肩太祖高宗。
文官们想通这一点后,武官已经七嘴八舌,定下了出征人数。陆承启也拍板道:“十万战兵,十万辅兵,也是合情合理。众卿预计,几日能到安南?”
“约摸月余……”
陆承启计算了一番,以卢胖子的能力,应当也能撑一个月吧?“众卿觉得,谁为主帅?”
武官们面面相觑,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想去捡现成。卢胖子几乎把交趾都打下来了,不管是谁,领兵一到交趾,李日尊肯定会迫于压力投降。等于冷手捡个热煎饼,这样的好事哪里找?不过这些武官也知道,他们并非小皇帝的嫡系心腹。小皇帝有这么好的差事,哪里会便宜外人啊!
“既然众卿没有推荐,朕倒是有一个心仪人选。众卿觉得,枢密直学士杨文广为主帅,如何?”(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八章:议和?迟了!
前几日身为枢密直学士的杨文广,把重新编著好的《武经总要》呈给了陆承启看。
陆承启仔细看过后,下密旨让礼部刊印,发放到边军、禁军和皇家军校之中,作为士卒训练,了解大顺战阵兵法的主要书籍。
见杨文广都回长安一年多了,编著完《武经总要》也无所事事,还不如趁着他尚能提得动刀枪,挂帅出征,顺便带契一下还没成长起来的未来将领。杨文广为人稳重,用兵策略极其稳妥,用在正面与交趾争锋,再适合不过。再加上杨文广是个老将了,手上战绩也不俗,可以服众。在其麾下,配多几个刺头将领,好好打磨打磨,日后才能成大器。
有些东西,是要传承下去的。
比如军魂,比如军人血性,比如国家血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失去了血性,是一件悲哀的事情。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世界上,到底还是弱肉强食的世界。
见廷下无人反对,陆承启就拍板定论了:“既然如此,朕便下旨,枢密直学士杨文广,明日便挂帅出征,领兵二十万,不破安南终不还!”
这只是圣旨的草稿罢了,至于正稿,就要交给中书舍人刘庚拟旨了。如果负责草诏的中书舍人刘庚认为拟好的圣旨并无什么失当,或者他懒得多事,总之将诏书起草好了,也写得很漂亮,便可以进呈皇帝“御画”(签署画押),“录黄”(抄在黄纸上)行下。经中书舍人“宣行”,也就是:“授所宣奉诏旨而行之。”
如果宣行的中书舍人认为诏书不当,他还有权拒绝“署敕行下”,即拒绝在录黄上签名,实际上就是驳回诏书。陆承启很鸡贼,因为中书舍人并非只有一个人,所以他将苏轼升了官,做了中书舍人。没想到这苏轼居然不给陆承启面子,驳回了他很多录黄(准圣旨):“所有上件录黄,臣未敢书名行下。谨录奏闻,伏候敕旨。”直让陆承启气得牙痒痒,但好歹也算是自己人,才没有很追究。
中书舍人审过没问题了,便可签名表示通过,这叫做“书行”,再由内阁复审,最后还要到封驳司。封驳司如果认为诏书不当,也有权力封驳。但到了陆承启掌权后,封驳司哪里还敢随意封驳?这简直就是给小皇帝上眼药啊,你又不是他的心腹,还想不想在朝廷里面混了?
幸亏这日不是苏轼当值吗,不然事情很可能又多一番波澜。
其实苏轼这么明事理,懂大体,怎么会像那些只顾自己利益的文官一样?这也是陆承启惯着这个大文豪,不然以苏轼“耿直”的性子,做了个中书舍人几个月,几乎就把满朝文武都得罪了。没有陆承启的“照顾”,苏轼早就像正史那样,一辈子郁郁不得志了。
圣旨顺利地发了下去,杨文广接了旨意后,当日便点起了王韶、杨怀玉、杨怀仁、杨怀兴、杨怀恩等杨家将,领兵二十万,以及粮草、辎重。破晓便出发,直往交趾而去。
这次出征,估计最开心的就是杨怀玉了。这一年多以来,他在皇家军校都快憋疯了。荷尔蒙弥漫的青年,哪里按捺得住悸动的心?
“爹爹,你怎么想到我的?”
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杨怀玉就好似一个多动症一样,在四处张望着,感受着最为熟悉的军队,心情一阵畅快。他在皇家军校,除了演习时能摸一下杨家枪,其余时间,无不是在学习兵书,学习各种韬略……杨怀玉自小野惯了,哪里肯服?
只是皇家军校里藏龙卧虎,还有一个妹夫在,杨怀玉怕王韶告刁状,才没有做很出格的事情。
“你这野小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听闻在皇家军校居然这般定份,老夫还正当说的不是我儿子哩!”
杨文广也难得说起了笑话,周边的士卒听了,都忍俊不禁笑了起来。
杨怀玉辩解道:“这不是妹夫在么,小妹好不容易找了个如意郎君,我怎么也得给她点面子才是!”
“谁要你给面子了?”一个脆生生的声音响起,王韶身后闪出一个英武的小将军来。
“小妹?”
“闹红?”
“你怎么在这?”
杨怀玉和杨文广都愣住了,连王韶都吓了一跳:“娘子,你不是在家学女红的么?”
杨闹红狡黠一笑:“都道上阵父子兵,我今日便来个上阵夫妻兵。夫君,你常年累月在皇家军校,可记得有多久不曾回家了?若不是我从阿娘那里得知,你要出征,说不定又要大半年不能相见……”
王韶对杨闹红是有些愧疚的,抛却娇妻,丢下四个儿子给她,自己却“躲在”皇家军校里,不似为人父,为人夫的模样。听得杨闹红这般说,他登时软了下来:“都出了京兆府了,你跟着就跟着吧!”王韶知道自己娇妻的实力,在马战上,不知道比王韶高明多少,也不算得累赘。
只有杨文广虎着脸,斥道:“胡闹!都做了别人妻子,还这般任性……”
杨闹红辩解道:“爹爹,我这不是怕夫君有甚么闪失么!”
一旁的杨怀恩打圆场道:“爹爹,小妹来都来了,就让她随军出征吧。小妹的枪法出神入化,连我都不是对手,爹爹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杨文广其实也是偏爱这个小女儿的,实在狠不下心肠呵斥,抛下一句话来:“你在军中,就要守军纪,不然莫怪爹爹不讲情面!”说罢,抹不开面子,催马上前,脱离了众人。杨闹红做了个鬼脸,然后隔着马拉住了王韶的大手,一脸幸福的小女人状。
交趾,升龙城,龙德宫内,大越皇帝李日尊已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龙德宫内来回踱步。
“陛下,汉军派出了二十万援兵,来者不善啊!”
“陛下,升龙城内仅十万守军,如何能敌大顺二十万精兵?宜及早做决断,是守,还是弃城……”
“陛下,不若我们进降表,归服中原罢?”
“陛下须要为七百万户百姓着想啊,趁早与大顺议和,方能弥消大祸啊!”
“陛下……”
李日尊听着满殿文武急切的话语,他何尝不想议和?但是两国交战都到了这个份上,想要议和,已经迟了!(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九章:拟国书
李日尊来回踱步,却也拿不定主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