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仕妖娆-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子司业赵云宸,将初考官所定的等次揭开,与覆考官所定等次相比较。
若二者一致,则依次奏闻。
若二者有差别,就再审阅试卷,或者根据初考官所定,或者根据覆考官所定。
但如果详定官认为,初考、覆考的判定都不合适,也可以别于另立等次。
所以这二位事实上就是殿试的主考。
此刻是阅卷的第六天,初考覆考已经结束,所有试卷都呈到二位详定官面前,将由他们排定名次。
这不是个困难的工作,因为不是极特殊的情况,详定官还是以初考覆考的结论为主。
撕开初考官的弥封,对照覆考官的判等,若是一致就直接定下等级
因为判卷其实是有标准可循的,如学识、词理之类,优劣之分不难判定。
所以在七成的情况下,初考覆考的结果是相同的,剩下的三成考卷,到底该以初考还是覆考为准,两位闻名遐迩的大学者一目了然。
仅用一天多的时间,两人就把所有卷子定完,还剩下最后的工作……从一二等卷子共二十五份中挑出十份来进呈御前,供官家最后钦定。
现在问题来了。
江君烈和赵云宸两人的立场不同。
这也是官家选定他俩的原因。
江君烈虽是礼部侍郎,但赵昚却清楚,他近来和左相汤思退走得很近,完完全属于东府的人。
而赵云宸,虽然之前表现的不够明显,但在殴打陈伸一案中,赵昚事后才惊觉,他应该和陈俊卿等人有联系,算是西府之人。
东西府制衡。
这是赵昚的第一次抡才大典,他绝对不允许东西府怀有私心,是以才如此安排用人。
不过现在江君烈和赵云宸都有点为难。
官家赵昚是看过李凤梧试卷的,而且表现出来的意思很明显,显然是要取中。
但江君烈不想取中。
就算事后官家要补取,那也是后面的事情。
而赵云宸是想直接取中,不过他想的更简单。
自己和江君烈取不取关紧要,官家不会让李凤梧名次太靠后的。
当然,作为考官,最主要还是尽好职责。
江君烈和赵云宸都知晓,此次审定名次,对自己也是个考核——能否拍好管家的马屁。
当今官家励精图治意图北上。
那么他所喜好的必然是文风犀利的好文章,那么文风温和的便只能靠后,如此才能博得圣颜大悦。
所以江君烈就秉着这个标准,尽选了些直言敢谏的卷子。
赵云宸却不这么认为。
官家虽然励精图治,但这又不是‘直言极谏科’,你尽选些说话尖酸刻薄讽刺天家的谏官言论文章,这不是给官家添堵么?
官家想要的是治国才华的才子,是懂得进退的圆滑肱骨,因此主张文风温和的试卷。
两人就此有了分歧,最终赵云宸拗不过江君烈,依了他的排名,挑选出了官家‘中意’的前十份佳卷。
但赵云宸却也做了两手准备。
次日黎明,官家在崇政殿升座,考官们分左右列班,皇城司侍卫将全部考卷抬到殿中。
江君烈呈上选出的十分佳卷。
此时所有的卷子,包括这十份佳卷都没有拆开弥封,谁也不知道哪份卷子是谁做的。
谢盛堂接过托盘,呈送御前,官家将对这前十份试卷详细阅看,最后钦定名次。
望着黄绸托盘中,平铺相叠的十份试卷,赵昚的心情有些激动。
这是自己的第一次抡才大典,是自己第一批门生,想一下自己钦定的一代名臣就将这样从自己手下踏入仕途,开启他们的辉煌人生,缔造出一个空前繁盛的大宋朝,赵昚总感到雀跃于向往。
朕之肱骨,起于本科。
平复下心情,他拿起了最上面的一份试卷……这试卷的排放顺序,就是阅卷官们初定的名次,只是殿试排名要由钦定,所以只用这种声的暗示。
官家一般情况下都认可阅卷官拟定的名次,只作个别改动,决定名次后再拆开弥封,但是拆封后还有可能更改名次,主要是更改状元的人选。皇帝有这个特权,从全盘考虑作出最后的调整,不过这种情况是极少发生的。
展开这份试官拟定的状元卷,赵祯先看了看诗,然后翻到重中之重的《民监赋》上。
只见这份考卷的破题是:‘天监不远,民心可知。’皇帝一下子就没了好心情,边上的谢盛堂挑了挑眉,心说犯了官家的大忌了。
看到这一幕,江君烈顿时叫苦,看来这次的马屁,拍在马腿上了。
果然赵祯把这份卷子搁到一边,去拿下一本,打开一看,还是那种犀利的文字,眉头不禁微微皱起。再看一本,还是。
忍住气,又翻了几本,都是一个鸟样。
赵昚终于忍不住道:“本科的卷子,都是这种言官腔调么?”
这就是赵祯不喜欢这些文章的原因……前些日子被汤思退和张浚要立储的事情搞得很是头疼,现在一看到这种义正言辞的文章,就觉得分外不爽。
二位详定官赶紧上前请罪,江君烈解释道:“微臣以为,这些文章才气纵横,有少年之锋锐,正是朝廷紧缺之新血。”
“赵卿也是这样想的么?”赵祯看看赵云宸道。
“微臣确有不同意见,这不是直言极谏科,而是选拔未来宰辅的进士科。”这时候救场第一,至于江君烈的面皮会不会太难看,就不是赵云宸关心的了:“微臣窃以为,还当以文字中正平和为上。至于这些言辞夸张的考卷,纵使才气再高,也不当给以显名。”顿一下,给出他的理由道:“这些未入仕途的年轻人,知道多少内政外情?就夸夸其谈,批评起国君国政来,此风实在不宜助涨。”
“那,你为什么同意江卿的排序?”赵祯的脸色缓和了些。
“微臣敬重江侍郎,认为这样排序也不可。”赵云宸道:“不过微臣在阅卷时,倒也挑了了几份文采斐然,颇为大气的文章,排在十名之后。”
江君烈的脸色别提多难堪了。
“呈上来。”赵祯招招手,赵云宸便将他中意的几份卷子,呈到了御前。
赵祯拿起最上面一份,直接找到《民监赋》,便见开篇破题是‘运启元圣,天临兆民,监行事以为戒,纳斯民于至纯。’脸色便彻底缓了下来。当他读到‘运启元圣’时,动容叹息曰:“此谓太祖。”读至‘天临兆民”叹息曰:“此谓太宗。”
读‘监行事以为戒”叹息曰:‘此谓先帝。’至读‘纳斯民于至纯”乃竦然拱手曰:“肤何敢当!”说完便拍板道:“此赋虽不切题,然规模甚伟,自应作状元。”
官家钦定,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于是众考官齐齐行礼道:“恭贺官家得真英才!”
赵祯笑笑,又看了几份,道:“就依赵卿的名次排,这个‘虭’字号的卷子第一“磼’字号第二“抶’字号第三。”他毕竟是个期盼‘上下顺也’的皇帝,又看向一脸尴尬的江君烈道:“后面的名次按照江卿排定的。”
“遵旨。”众考官齐声应道。
于是当场拆开试卷弥封。
便见第一名是木待问。
这并不出乎意料,虽然木待问会试第二名,没能考过太学生黄洽,但其素有状元之才,超过会元夺得第一名,并不意外。
第二名果然是黄洽,这也不算意外。
但第三名李凤梧着实让人意外,别头试第八名竟然殿试第三名,完全就是一匹黑马。
那探花郎李凤梧的名字边上,写着个‘官’字,这是有官人的意思,而按照规定,有官人不得为状元,以示朝廷对平民士子的照顾和对寒门状元的宣扬。
但有官者不代表不能为探花郎。
第四名是丘崈。
之前会试考得不的吕祖谦,也在一甲之中,第十名的末班车。
但这并非最后的名次,因为还有一次针对前十名的面试,又叫小传胪。
《
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不是好司机
《
传胪,就是读书人足以荣耀一辈子的金殿唱名。
按说在金殿传胪当天,才能知道进士的名次,但实际在前一日,官家就会于集英殿召见殿试前十名,俗称‘小传胪’。
其目的是为了观察,即将出炉的三鼎甲的风仪,防止出现意外的情况……
比如某位老兄是个形象猥琐之人,或患有严重的佝偻病,及其它有碍观瞻的残障,那就算才比李杜,也不得不屈居后列了。
科举的目地是选出代表朝廷管理百姓的官员,三鼎甲更代表朝廷的脸面,最起码形象上不能丢人。
小传胪的前一天,礼部便派员通知到了前十名考生,并告诉他们应该准备好的事项。
除了相应的着装外,还要找一位同乡官员,第二天陪同他们入宫觐见。
直到送走礼部官员,李凤梧依然有些不敢相信。
自己竟然考入一甲了!
说出来谁信?
读书不过两年,凭靠着过目不忘的金手指,竟然在人才济济的南宋考进了一甲,还是三年一次的进士科!
李凤梧真有点做梦的感觉。
同时高兴得近似疯癫,宛若小女孩一般在院子大跳大叫,因碰触到手伤而皱眉欲泣,旋即又雀跃万分的朱唤儿,完全就没了淑女风姿……
李巨鹿在一旁只是咧嘴傻乐。
傍晚时分,李凤梧准备好了第二天入宫的服装佩饰,衣服还是那身白衫,佩饰主要是荷包和忠孝带,这是从汉朝以来,流传了千年的官场习俗。
同乡官倒是个问题,建康在临安做官的人不少,但自己认识的却少之又少。
好在礼部设想周到,从吏部那要了些许信息交给李凤梧,让他去拜托这些建康籍的京官。
李凤梧选来选去,最终决定去请枢密副承旨文正清。
文正清是绍兴二十四年的同进士,为建康人,十年官场生涯,如今才到正七品的枢密副承旨,作为同进士而言,已算不。
但作为一个仕途之人,这确实有些不得志。
而他作为西府之人,李凤梧以前在向陈俊卿和蒋芾讨教学问的时候,偶尔听说过,说此人做学问的成就要高于做官的成就。
言下之意,此人太直,不怎么适合圆滑世故的官场。
李凤梧并不在意他有多直,规矩流程使然,自己得有一个同乡官陪同。
听闻得承事郎李凤梧参加小传胪,请自己作为同乡官陪同觐见,文正清哪会不给面子,很是爽快的答应。
关任何利益,纯粹是出于同乡之谊。
从文正清那回来,夜色已深。
李凤梧刚踏进梧桐公社听雪院,便看见院子里有人,笑了笑,这货今儿个怎么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见自己,就不怕被皇城司的人看见么。
院子里的人是庆王赵恺和他那个护卫。
上前见礼。
赵恺呵呵笑道:“明日小传胪,探花郎可曾有了同乡官?”
李凤梧愕然,“探花?”
赵恺毫不客气的率先走进李凤梧书房,又毫不客气的在书桌后坐下,笑道:“当然是探花郎。”
李凤梧蹙起眉头,旋即醒悟过来……
不仅赵愭赵惇低估了赵恺,自己也低估了赵恺啊,没想到这货竟然真的通过赵云兆把赵云宸拉拢了……这消息必然是赵云宸告诉他的。
话说回来,赵云兆还是自己推荐给他的。
惬意的拿了李子旋樱桃,丢了两颗在嘴里,“有了,枢密副承旨文正清。”
赵恺对此所谓,只是道了声,“你那字真得好好练练了。”
李凤梧语,“你专程来吐槽我的书法造诣?”
“吐槽,什么意思?”赵恺耸耸肩,“不是我一个人如此觉得啊,赵司业也觉得你那字太丑,选进一甲压力很大。”
笑了笑又道:“万幸你的字丑。”
李凤梧震惊莫名,“我进一甲,你动了手脚?”
按理说不可能啊,赵云宸不可能看见自己的试卷,他看见的都是誊录之后的试卷,怎么可能知晓自己的字丑。
赵恺摇摇头,“我哪有那个能耐,就算有也不敢啊……”
李凤梧越发茫然。
赵恺只得解释道:“选定一甲十份卷子后,是要和原卷比对的。”
李凤梧恍然大悟。
科举这东西确实细腻,尤其是关于一甲二甲,朝廷绝对不会让其出任何一点差池,时候比对原卷也是手段之一。
“今儿个来有什么事?”
赵恺沉默了一阵,片刻后才忧心忡忡的道:“大比之后,朝堂重心将在和谈之上,可是和谈之后呢……”
李凤梧哈哈笑了笑。
我就说嘛,赵恺这货怎么忽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来梧桐公社,感情是着急了,不知道是受赵惇迎娶李凤娘的打击,还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说来也是,赵愭在乾道元年,也就是明年被立为太子。
那么,立储一事在今年就应该被提出。
鉴于当今局势,立储不可能在宋金和谈期间提出,只能是和谈后。
难怪赵恺有些急了。
一旦立了太子,他赵恺的机会就越发渺茫了。
皇帝的儿子,又有几个不希望当皇帝?
当然了,赵惇那个儿子赵扩是个异类。
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孝宗赵昚去世,光宗赵惇却以病为辞,不肯主持丧礼。
大臣们只好请太皇太后吴氏代替光宗举行祭礼。
大臣又奏光宗说:“皇子嘉王扩,一向仁慈孝顺,应立于储君,以安定人心。”
光宗奈,只好批示:“历事岁久,念欲退闲。”
在举行祭礼时,赵汝愚等率文武百官在孝宗灵柩前请求太皇太后吴氏宣示光宗禅位诏,太皇太后吴氏宣读:“皇帝心疾,未能执丧,曾有御笔,欲自退闲,皇子嘉王扩可即帝位。”
赵汝愚出来后,把太皇太后的意思告诉宁宗。
宁宗却吓得抱住柱子不敢登基为帝,坚决推辞道:“我不想当皇帝啊,我害怕会背负上不孝的罪名啊……”
赵汝愚说:“天子应当以安定社稷、国家为孝,如今朝廷内外忧心忡忡,害怕混乱,万一发生意外变故,置太上皇于何地?”
大臣们这才把嘉王赵扩从人群中拥出,赵扩却推辞说:“上告大妈妈,臣做不得,做不得。“太皇太后吴氏立刻命太监说:“去拿黄袍来,我亲自给他穿上。”
赵扩这才登基。
可见,赵扩心中对皇帝这个位置是真心没欲望的,这在历史上绝对是个不可多见的异类。
《
第三百一十七章 魏家千金出西辽
《
李凤梧点点头。
确实,以赵恺现在在赵昚心中的分量,一旦立储,首选必然是赵愭,其次是赵惇,根本不会考虑赵恺。
而一旦确立太子,再想翻盘,难愈登天。
万一这次赵愭不会病死了呢?
为什么宋金和谈一定下来,赵昚第二年就立了太子?
李凤梧不知道历史真相如何,但这应该和赵昚的雄心壮志被打击得体完肤有关,隆兴和谈最后不仅割让了海泗唐邓四州。
最后加割了商、秦两州。
这让锐意北上的赵昚在隆兴元年末和乾道元年间比颓败。
一时没了雄心,再被臣子一顿狂奏。
因此立储赵愭,便在情理之中了,否则刚登基两年就立储,怎么都说不过去。
一念及此,李凤梧盯着赵恺,“你得离开临安了。”
短期内,赵恺在立储一事上争不过赵愭和赵惇,那么就只能从赵昚这里着手,不能让这位君主失去雄心。
所以接下来的宋金战事,必须胜。
如此,才能让赵昚看见北上的希望,才能让他不生出立储之心。
李凤梧不得不如此选择。
一者是为了赵恺争储的希望,一者是为了自己。
赵愭或者赵惇登上太子位,自己都没有好果子吃。
所以只能助赵恺。
好在赵恺也没有让自己失望。
按照历史轨迹,这一次兵事因汤思退的缘故,导致两淮防线溃败,差点被金人打到临安,但李凤梧却不认邪。
我还就想逆天行事一回。
论怎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看是否能守住两淮防线。
赵恺微笑点头,“我老师也是如此说。”
赵恺是皇子,虽然不像太子一般有专门的太子太师、太子少师之类的,但南宋皇室对皇子教育素来看重。
比如现在的赵惇,就有大儒王淮这个未来相公担任恭王府直讲。
当然,王淮最终能成为相公,也因他是赵惇老师的缘故。
而庆王府直讲范恪礼在历史上籍籍名,显然不是因为才,只是因为赵恺没能登上皇位而已。
正如史浩。
如果不是赵昚登基为帝,历史又怎记得他。
李凤梧看着赵恺,“关键是你,愿意去么,可要想清楚,开弓没有回头箭,赢了还好,若是败了,怕是要成为众矢之的。”
赵恺哈哈大笑,“守疆复土,本就是我赵家儿郎分内事,何惧之有。”
天子守国门。
我赵恺虽然只是个皇子,可也愿意为了大宋疆土,死守在国门上。
李凤梧感慨万千。
历史上的赵恺是个仁厚之人,在建康经过自己点拨之后,仁厚风气去了不少,多了三分锐气,让人很是欣慰。
如此,才能让赵昚所喜。
进取的君主怎会选择仁厚的皇子立储来守成。
如此,那便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李凤梧最后说了一句,“边关要不了多久就要起兵事,你自己去争取机会,嗯,当然,恐怕我也要被外放了。”
想了想又道:“近期得想办法把王之望从江淮宣抚使这个位置上赶下来,另换他人。”
赵惇同意,“善。”
王之望是汤思退的人,要想守住两淮防线,就得将这人赶出建康,让主战派大臣守备两淮兵事,如此才能有一线机会。
毕竟金人南下势必要渡江,若主和派将领一触即溃,哪怕是平庸的将领,也很可能将两淮防线守住,不让金人战马渡江。
所以,接下来的事情,李凤梧和赵恺会很忙。
要说服的人不少,其中有陈俊卿、蒋芾,而最重要的一个人是右相、枢密使洪适。
如今大宋能掣肘汤思退的,唯有他。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李显忠。
虽然隆兴北伐李显忠最后在符离大败,但此人并非庸才,起用他来守护江淮防线,不妄进取只图守成的话,应该足以胜任。
关于这些细节,李凤梧和赵恺足足交流了一个多时辰。
最后,在离开时候,赵恺抛开了家国大事,饶有趣味的道:“你和魏家千金的事情我已经知晓,要不要我助你一二?”
“滚蛋,休要管我家事。”
李凤梧龇牙笑了起来,看着书房一侧的那枚画扇,上次回建康就将这枚价值连城的画扇带了回来,没有第一时间还给魏蔚,自然是有道理的。
赵恺作恼怒状,很是奈,“能不能对我客气点?”
李凤梧哈哈一笑,不置可否。
赵恺也笑叹了口气,“算了,你随意就好。”
太客气了那就是主仆。
赵恺更想和李凤梧做朋友。
又道:“这事你还真得皇室之中的人帮忙,否则你和文浅墨的婚约在身,怎么都不可能让魏蔚下嫁于你,她不可能成为平妻或者小妾。”
都说古人妻妾成群,其实没有那么美好。
古人妻子只能有一位,而且要按照礼制明媒正娶,是正室;妾则不然,不能算作正式婚配,只是“侧室”、“偏房”,不可称之为“妻”。
一夫一妻制在古代就有法律明文规定:唐高宗《永徽律疏》中有《户婚》规定:“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
就是说,你有了一个明媒正娶的老婆,还要明媒正娶一个老婆的话,要判徒刑一年,你第二个老婆家也要被判刑,只不过减轻一点罢了。
但是在大宋,却又要宽松许多。
毕竟男人嘛,谁不想多娶几个老婆,可有时候你喜欢上的女子家境背景太好,那就不可能成为小妾,如此怎办?
于是经过权贵阶层的争取,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的制度诞生了。
一个妻子,是发妻,发妻持家。
除了这个妻子,还可以娶两个平妻,在旁辅佐发妻。
偏妾则要尽心伺候夫君与三房夫人。
所以李老三才能有三位夫人,周月娥和张约素都是平妻。
李凤梧闻言有些吃惊,“她不就是尚书千金么,还做不得平妻了?”
赵恺很有深意的笑笑,“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魏尚书和夫人怎么会生出异域风情的女儿来?这属于皇室秘史,不过告诉你也妨,你可曾知晓二十来年前被上皇送至西辽和亲的恩平郡主?”
李凤梧心思电转,震惊莫名,魏蔚是恩平郡主的女儿?!
《
第三百一十八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恩平郡主是赵伯玖的妹妹!
赵伯玖就是赵璩。
这货不是个普通人,是差点把赵昚拉下马的角色,即使现在也活得好好的。
赵璩字润夫,初名赵伯玖,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秉义郎赵子彦的儿子。
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七岁的他被选入宫,由吴皇后抚养,赐名璩,除和州防御使,后改保大军节度使,封崇国公。
绍兴十五年(1145年),加检校少保,进封恩平郡王,出就外第。
绍兴二十二年,加恩称皇侄,迁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置司绍兴府,这个时候,已经有点要和赵昚抢皇位的意思了。
不过最终还是输给了赵昚。
赵昚宗即位后,授他少保,改静江军节度使。
赵伯玖也聪明,知晓以自己的身份不能奢望太多,于是屡屡上书,“累章乞闲”,赵昚一看他很识趣,也便大度一回,改了个闲职醴泉观使。
“魏蔚竟然是恩平郡主的女儿……”
赵恺叹道:“可不是,或者说是西辽的郡主比较合适,虽然不可能有名分了,但毕竟是个事实,所以你明白了吧?”
李凤梧倒吸了一口冷气。
难怪……之前还以为魏尚书头顶一片草原,现在看来大有隐情啊。
赵恺忽然笑得很诡异,“给你说个事,西辽那边送了国书过来,说将要遣使团访宋,据说魏蔚的双生姐姐要来。”
哎哟卧槽,魏蔚已经美得不像话了,竟然还有个双生姐姐。
双胞胎啊……
李凤梧忍不住想入非非啊,这样一对双生花,画面太美我不敢想象啊。
赵恺一见李凤梧的神色,就知道这货在想什么,苦笑道:“别奢望了,魏蔚你都很难拿下,还去奢望那位,那可是正儿八经的西辽皇室。”
李凤梧嘿嘿干笑,“YY又不犯法。”
YY是什么?
赵恺起身,“得了,我回了,做你的春秋大梦去罢。”
……
……
第二日小传胪。
一大早,李凤梧便穿戴好,前去请了文正清,一起来到东华门外。
东华门外已有一群人。
李凤梧看见了熟人木待问,看见了丘崈,也看见了吕祖谦等人。
除了吕祖谦,木待问,丘崈等人皆是眉飞色舞,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小传胪兴奋着……小传胪之后是大传胪,那就要金銮殿唱名。
士子之荣耀,莫过于此。
众人相互致意后,便安静的等着召见,越是这种人生得意的时候,他们就越是小心,以免给人留下张狂妄行的印象。
待人到齐后,礼部官员便在东华门外的直庐中,向他们教导觐见官家时的宫廷礼仪。
其实在殿试前,就已经有这方面的教导,但一方面人太多,另一方面教一次的效果也就那样,所以在殿试时,贡士们举止失措、丑态百出,让负责教导他们的官员如芒在背。
此次小传胪,便抓紧觐见前的空儿,又给他们临阵磨枪。
拿一把空椅子假设是皇帝,教导他们毕恭毕敬行礼,逐个纠正他们的动作……
到时辰后,才有内侍省的宦官出来,引领他们进东华门,至集英殿门前西阶下候着。
官家也已从垂拱殿乘坐舆轿来到集英殿升座,皇宫里有许多殿堂,每个殿堂都有专门地用处,皇帝每天的任务就是在几个殿里搬来搬去。
举行大朝在大庆殿,接待外宾在紫袁殿,接待朝廷官员外臣在垂拱殿,而这集英殿就是专门用来接见科举考生的。
比起隆重之际的大传驴,小传胪整个过程极为安静,没有仪仗、没有奏乐,也没有大声传呼某人的姓名。
在觐见前,前十名进士的名字,已经写在绿头签上。
礼部官员捧着绿头签,躬身小步走到官家御座前,进呈给皇帝,然后按照官家的点名,依次传召被点到名的进士觐见。
引见的时间很短,只需让官家看看相貌,回答几个简短的问话,如籍贯、年龄等等,就会得到官家的温言勉励,并赐一条玉带,那也是觐见结束的信号。
前一个退下后,官家再叫下一个,整个过程不会持续超过半时辰。
官家拿着写有他们名字的绿头签,最终确认这十人中谁拔头筹,以及其后九人的名次。
如果引见中不出意外的话,名次还是以评卷时的结果为准。
引见的顺序都是随机的。
李凤梧很不凑巧,或者说也可能是赵昚故意为之,其他同年进去后,又意气风华的出来,他却最后一个。
行过礼后,李凤梧垂首而待。
赵昚端坐在椅子上,没有见其他人那般先问姓名家世什么的,而是轻松惬意的笑道:“想不想知道你考了第几名?”
李凤梧呃了一声,“想。”
其实已经从赵恺那知晓了,探花嘛。
自己本来不奢望三鼎甲,一甲及第已达到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期许,毕竟自正儿八经读书才多长时间,若是被世人知晓,那些二三甲的人还不气死。
没曾想竟是个探花,真是祖坟冒青烟。
赵昚却说起了其他,“朕没记的话,李承事郎是绍兴十五年生人,直到十六岁生日前,一直略有呆愚不曾读过书,在朕登基的那一年,李承事郎才开始读书的罢。”
哎哟卧槽,这老小子还调查了自己。
这是事实,李凤梧只好点头,“是。”
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