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仕妖娆-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李显忠和邵宏渊罪不可抵。

    然而这也是张浚用人不当之罪。

    但随着官家亲手所书的挽联送出临安,至少在干道六年的初夏,临安朝野,对这位前枢相公、魏国公只有赞誉。

    又随着青云书刊本月关于张浚生涯事迹的着文刊登,大宋万千读书人,便更加了解到这位相公的一生功勋。

    尤其是知晓当今官家手书的挽留,其实就是张浚致仕前的感言后。

    数人为之震撼。

    如此雄浑壮志的词作,袒露了这位高功之人的心迹。

    于是乎生子当如张紫岩的说法在民间很快流散开来紫岩先生,是张浚的别称。

    青云书刊这封文章,当然是得到官家同意的。

    李凤梧虽然待制,但这种事情,如今交给了秘书少监王,而偏生王算是李凤梧的心腹虽然李凤梧待制,但王不笨。

    况且李凤梧还是他老上司魏杞的东床快婿,当然要好好结交。

    青云书刊,如今俨然已是大宋的人民日报,影响何其深远。

    随着这封文章面世。

    天下人不知魏公之浩然长气。(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六章 半壁江山起狼烟

    张浚离世,张约素作为他的侄女,也要回四川老家去吊唁。( )

    好在只是侄女,而且张约素之父张滉是张浚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又隔离了一层,况且张约素又是嫁出去了的,倒是不用丁忧。

    李凤梧担心三娘张约素的安全,于是让徐眉娇同去……虽然舍不得老公儿子,不过张约素也是她的干娘,徐眉娇没有理由拒绝。

    到刑部、吏部请了假,徐眉娇带了德云堂几个身手不的人,陪着张约素出发前往四川。

    李凤梧当然也要去信吊唁。

    关于张浚之死,李凤梧有过一些伤感,不过想来也算是幸运了,张浚本来应该隆兴二年就死,结果在自己的提醒下,多享受了六年的天伦之乐。

    这么一想,李凤梧释然不少。

    张浚死了,和陈康伯一样,临安朝堂这边自然要考虑其追赠和追谥的事宜。

    关于追谥一事,礼部、国子监等部门很快有了谏议。

    其实关于张浚谥号一事,朝堂各部门各臣子还是折腾了许久——因为不好定断,这位魏国公究竟应该是谥号是走文臣路数还是武臣路数。

    最后大宋左相汤思退、右相周必大拍板。

    魏公既然任过枢密使,他一身也戎马天涯,当是武将——但魏公一生饱读诗书,起于科举而非恩荫管,还高中进士,当然也是文臣。

    如此一来,还有什么好争论的,果断文武臣啊!

    两位相公都这么说了,自然没有其他异议。

    而且枢密使蒋芾也表示赞同。

    这本来就是事实。

    然后就是拟就谥号的问题,这个事情大家都要先看看官家的意思表达,不过随着汤相公提议,官家手书了那封对联送至四川,负责拟就谥号的心中便清楚了。

    在咱们的官家心中,魏公是有大功于天下。

    于是揣摩圣心后,众人一致决定,来个通谥罢,反正是文物臣,通谥正合适,而且这个东西也比较简单,不会出什么篓子。

    果断拟就了通谥中和文臣最高谥号媲美的“忠献”。

    当然,通谥之中,还有个更牛逼的谥号,那就是忠武——但是忠武的规格太高,有宋一朝,谥号忠武的也不多,要知道赵普也才忠献。

    然后忠武还是公认的武将第一谥,李继隆身为北宋第一名将——也许潘美要表示不服,但姑且这么说,李继隆为北宋第一名将,加上是皇帝的舅舅,有了这双层bu加持,才拿到手的“忠武”。

    北宋名将郭守文,谥号忠武。

    韩世忠是南宋名将,生擒方腊,计困兀术。抗击西夏和金,声望显赫——这么牛逼的人物,还是孝宗赵昚给他追封蕲王,谥忠武,配飨高宗庙庭。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赵昚登基后为其平反,谥武穆,宋宁宗赵扩时追封鄂王,宋理宗赵昀时改谥忠武。

    有宋一朝,几百年时间,也就四个忠武而已。

    所以张浚虽有功勋,但忠武确实不够资格。

    那么只能是通谥之中第二等的忠献了。

    然而忠献在有宋一朝也不差。

    南宋史家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里说:大臣之谥极美者有二,本勋劳则忠献为大,论德业则文正为美。

    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李先生法解释的问题是,被李元昊揍出卵子来的范雍先生是怎么混进“忠献”序列里去的……

    当然这个事情韩琦自己也不干净,你有三川口我有好水川,谁也别笑话谁……

    而忠献,就是大宋开国功臣赵普的谥号。

    所以说,忠献也是最高级别的谥号,当然,这得加个之一,还是不足以媲美忠武……但是从规格上来说,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媲美“文正”的。

    当然,在宋朝不行。

    因为司马光的缘故,宋朝谥之极美,依然还是“文正”!

    其实宋朝的忠献有点泛滥了,韩侂胄给他曾祖父韩琦争取了个忠献,意思说韩琦韩相公的功劳可以媲美赵普,好家伙,后来的秦桧、张浚、史弥远都谥号忠献了……

    当然,张浚的忠献是实至名归。

    官家一看到礼部、国子监等部门拟就出来的“忠献”,暗暗觉得满意,于是大笔一挥,批准了。

    接下来就是追赠。

    这就是属于官家的事情了。

    官家赵昚考虑多日,始终觉得张浚之功劳不足以封王,毕竟符离之溃是个法抹去的污点,给了一个忠献的谥号已是皇恩浩荡。

    最后询问过上皇,大笔一挥,追赠张浚为太保。

    虽然都是正一品。

    但太保和王之间的差距却海了去。

    对此,远在四川的张家族人,尤其是张杓也没有什么怨言。

    而临安朝臣,蒋芾、李凤梧之流也觉得并不妥……魏公之功勋,虽然高山景仰,但真的还没有达到封王的地步。

    这件事后,有个很细小的人事变动。

    但在临安朝臣眼中看来,这个人事变动一点也不简单。

    因为涉及到了一个人——李凤梧。

    自从赵惇被贬,左相汤思退沉寂,右相张杓罢相,回四川现在又丁忧,临安朝堂上,真正让人害怕的臣子不是新任右相周必大,也不是那个并没有因为赵惇而受到牵连的柳子承。

    而是李凤梧。

    因为谁都知道,这货虽然待制,但是要不了多久,就要青云朝堂。

    说不准哪天就成为相公了。

    按说,以李凤梧的才华,以及他和赵恺的关系,重新入仕的话,应该是担任东宫属官,比如一个太子詹事什么的。

    但官家显然不会就这么把李凤梧送给未来太子。

    所以李凤梧的再度出仕,只能在六部、东西府和六寺三监之中。

    李凤梧再度出仕。

    在六部之中的兵部,担任了一个兵部主事的正七品职官……这是个让人揣摩至深的任命,被待制的李凤梧,起用之后就进了兵部,着实让人不得不想很多。

    李凤梧出仕以来,虽然没有明确表明主站还是主和,但他交好的都是些什么人?

    张浚、陆游、辛弃疾……

    大多是些主战派。

    重新被起用的李凤梧,进入兵部,这是否预示着,官家将心北伐?

    临安的局势,顿时紧张起来。

    主和派当然不想打仗,而主战派当然希望赶快打仗。

    只是不曾想,李凤梧出仕后,邸报送递全国没一两个月,在赵恺入主东宫的时候,这大宋的半壁江山,便骤然处处起狼烟!

 第四百七十七章 吾父不欲相天下乎?

  荆湖南路,常德府。

    有荆湖南路宣抚使李道坐镇,从知晓给女婿赵被贬常德府,李道便开始为女儿女婿的到来准备,在常德府最好地段修建起来的恭安郡王府,动用民夫上万,用时仅三个月,便富丽堂皇的立了起来。

    豪华不输临安的王府。

    当然,并没有完全修好,不过赵抵达常德后便入住了进去,剩下部分则慢慢修建反正大家心知肚明,今后有的是时间。

    如果不出意外,赵怕是要在常德呆一辈子了。

    一如那位恩平郡王赵伯玖一般。

    对于民夫修建王府发生的其中种种惨事,百姓虽然怨声载道,但常德府知府可不敢管这事。

    开玩笑,李道这个宣抚使可是荆湖南路的土皇帝,得罪谁也不能得罪他,况且还牵扯到恭安郡王赵郡王也是王啊。

    更何况,有几位嵴梁很直的同僚经千辛万苦,终于把折子送去临安,等来的却是官家“不违规制,则善处置”的回复。

    连官家都默许了,谁还敢说闲话。

    黎民怨声载道,然而王府之中的恭安郡王赵夫妇,也开心不到哪里去。

    侧妃庄氏,在前来常德后,没三日,便染重疾过世,通告临安,按照侧妃规制,在常德就地安置连祖庙都进不了。

    毕竟只是个郡王的侧妃。

    而侧妃庄氏那个弟弟庄闲,在推背图之后,被安置到了广南东路一个州担任了个闲职,现在没了恭安郡王庇护,很快因为犯事被降职……

    至于是谁操作的,李道只是笑而不语。

    在广南东路任职的李青城也笑而不语。

    女儿交代的事情,当父亲的当然尽职尽心,当哥哥的也上心的很。

    赵知晓这个事情。

    但他不关心,一个庄闲,自己哪有心情去管那么多。

    况且侧妃庄氏之死,也不是那么干净。

    只不过李家做得很干净而已,心知肚明其中曲折的赵,非但没有生气嫡妃李凤娘的骄横跋扈,反而感到很宽心。

    这也说明娘子心里对自己的感情至深。

    因为爱,所以才嫉妒。

    但是赵心中还是有个疑问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有多久没有和李凤娘同床了,要么是自己心情不好,要么就是李凤娘心情不好。

    又或者是李凤娘身体不好。

    尤其是来到常德后,两人就没同床共枕过。

    好像是从离开临安开始的……

    从离开临安起,李凤娘对自己表现的就有点若即若离。

    赵想了很多,最终归结到是嫡妃对自己失望,从而她自己失意,暗想着也许过一段时间,两人的关系又能回到从前。

    让赵没有多想的是因为还有件事。

    李凤娘不是粗心的人。

    她不和自己同床,侧妃庄氏又过世,自己作为一个男人,当然有需求的时候。

    但李凤娘做得很体贴。

    在李道的地盘上,有什么事情是李凤娘做不到的?

    侧妃庄氏死后发丧完的第一天夜里,王府便入主了十个黄花闺女,皆是姿色过人,不说比拟嫡妃李凤娘,至少有几个是在侧妃庄氏之上的。

    而这几个姿色最好的女人,其床上功夫更是远远超过了侧妃庄氏。

    但却是正儿八经的黄花闺女。

    显然是李道惊心培养出来的女子,赵着实很满意。

    不仅如此,为了让自己化解心结,李凤娘更是主动提出了,让自己有空多出去走走,喝喝酒什么的……暗地里的意思,不反对自己去青楼什么的找乐子。

    然而这种事情再满意,也化解不了赵丢掉江山的心结,沉溺男欢女爱之后,这位落魄的恭安郡王,始终有些郁郁寡欢。

    且不提恭安郡王,但说这一日傍晚,宣抚使李道的府中,恭安郡王王妃李凤娘带着侍女丫鬟,回到了娘家。

    李道正在惬意的喝着小酒,听着小曲儿,看着家姬跳小舞。

    看见女儿归来,慌不迭起身行礼。

    再怎么说,也是郡王王妃,虽是父女,礼制不可违。

    李凤娘欠身回礼,“父亲不必多礼,此处不是临安,你我父女,今后应多随意。”

    李道满意的笑了笑。

    等女儿落座,李道挥手,示意家姬都退下,这才道:“为父为你修建的王府,可还满意,有甚不合心意的地方提出来便是,为父立即着人改建,务必让女儿心意畅快。”

    李凤娘沉默了一阵,没有说话。

    李道暗暗有些奇怪。

    女儿这是怎么了,之前回来几次,倒是有说有笑,今日怎的如此闷闷不乐?

    良久,李凤娘才弱弱的道:“一切都好。”

    只是她的神情,她的眼神,她说话的语气都明确误的告诉李道,其实一切都不好。

    李道意外的很,“还和为父见外?”

    李凤娘笑了笑,忽然说道:“既然如此,女儿就对父亲说了吧,王府确实很好如果按照郡王的规制,但女儿总觉得,这个规制是不是可以再高上几层?”

    李道愣住了,再高上几层?

    能高上几层?

    再高一层,那就是王府。

    再高一层,那就是太子东宫。

    再高一层,那就是大内皇宫!

    当然,放在常德,这个叫行宫。

    一念及此,脸色倏然剧变,“女儿的意思是……”

    接下来的话不敢说出口,这话一说出来,那就是不一句话,而是一阵风雨,一阵黑暗和血腥……就算是李道,也从来没想过这种事。

    几层,当然不是一层两层,那么就只能是三层。

    恭安郡王府,变成大内皇宫!

    这个事情仅是想一下,李道就汗流浃背。

    赵已经被贬到常德府,根本没有再入主东宫的可能,那么要将这个恭安郡王府变成行宫,就只有一种可能……

    一种想一下就觉得浑身汗毛倒竖的可能。

    然而李凤娘却很淡定,盯着父亲李道,石破天惊的吐出了一句问话:“吾父不欲相天下乎?”

    此话一出,宛若惊雷。

    李道口瞪目呆的盯着女儿,第一次觉得这个女儿有点陌生。

    吾父不欲相天下乎?

    是自己听了吗?

    没有听!

    那么……

    是她疯了吗?(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八章 女儿欲树吕武风

    自己现在的荆湖南路宣抚使。

    原本是有机会进入临安中枢成为相公的,可随着恭王赵惇被为恭安郡王,又被外放到常德,非旨意宣召不得入京,自己也没了希望。

    也许赵昚朝还有那么一丝渺茫机会,可要不了多久,赵恺就要入主东宫。

    赵恺成为太子之后,自己断然不可能有进入临安中枢的可能——赵恺和李凤梧,甚至张杓都不可能看到这种情况。

    因为自己若是到了临安,成为相公的话,和汤思退等恭王老势力联手,没准赵惇还能有一线生机。

    然而这恐怕也是官家不愿意看见的事情。

    那么。

    女儿说的相天下,已经只有一种可能了。

    想到这,李道心里既有难以压抑的激动,又有惊恐,吃惊的看着女儿,弱弱的问道:“是你的意思,还是赵惇的意思?”

    李凤娘沉默了一阵,“女儿的意思。”

    李道略略失望。

    哪里知道里李凤娘继续道:“既然是女儿的意思,那当然也会是赵惇的意思,所以父亲放心,他那边由女儿去说服,不会有任何问题。”

    李凤娘有这个自信。

    如今的赵惇,虽然有点神经质,沉迷于酒色之中,但李凤娘清楚,自己这个夫君,心中依然还对皇位有着野望。

    只不过如今对现实低头了而已。

    而自己,却可以让他重新燃起希望——就算他不想,不过身在荆湖南路,由的了他?

    李道沉默了许久,才道:“倒不是不可以,不过你可曾想好了,一旦踏上这条路,就再也没有回头可言,如果失败了,我李家将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你就是想当个盛世王妃都不可能。”

    李凤娘撇了撇嘴,盛世王妃?

    我不稀罕!

    李道却在她眼中看到了另外一种情绪,忍不住担心的问,“你心里还有事?”

    李凤娘沉默了一阵,没有隐瞒父亲。

    “我想杀一个人。”

    是的。

    我想杀一个人。

    一个我既然得不到,那全天下人也别想得到的人。

    杀了李凤梧!

    可惜,最有可能刺杀李凤梧的人,是那个影子,然而自己中了李凤梧的计,亲自剁掉了她的双手——这个世间如果还有人能杀李凤梧,那只有官家了。

    否则自己继续等,也许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后,自己还能找到一个如影子一般的人。

    但自己不愿意等。

    想到那张刻薄的嘴唇,想起他那深情的眼睛看着院子里那个一头长发泼墨披地的女子,李凤娘的心便恨得发痒。

    我讨厌那个泼墨长发迤逦铺地的女子。

    我恨那个侮辱我自尊的有着一张刻薄嘴唇的男子。

    所以,我要杀了你。

    可是如今的大宋,只有官家能杀李凤梧。

    但是赵昚是不可能杀李凤梧的。

    等赵恺登基成为大宋官家之后,更不可能杀李凤梧。

    所以,只有换一个官家。

    恰好的很,自己这个废材夫君,是赵室名正言顺的宗室,自己又有父亲李道、光化军节度使,以及在广南东路任职的兄长李青城。

    那么,为什么不换赵惇去当官家?

    李道有些恍然,他在荆湖南路,自然不可能知道女儿在临安发生的事情,但是他想起了一件事:在自己五十大寿后,护送女儿回临安的李畅和刘顺,在从临安归来,女儿就叮嘱自己,要严格控制着这两人以及其家眷。

    这其中是不是有关联?

    想到这问道:“女儿,为父且问你一句,你想杀的人,是不是和李畅刘顺有关系?”

    李凤娘沉默了一阵,才缓缓点头。

    李道诧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李凤娘犹豫了下,还是说了出来,也好叫父亲对那两人控制得更好,道:“女儿和要杀的那人,在建康的画舫之中发生了一些事,不足为任何人知晓,恰好立场刘顺知道一些,所以……”

    李道脸色刷白,想起了什么,“你和他不会是……”

    李凤娘忽然笑了。

    很是凄婉的笑,眼神之中既有遗憾,又有怨恨,“没有,但是也没什么差别了。”

    李道倒吸了一口冷气,暗暗想道,还好自己严密控制好了那两人,虽然这两人确实有能力,但今后还是要更加周密的控制住。

    绝对不能让他们败坏了女儿的名声。

    心中又有点发苦,女儿的性情自己最了解,她要是不愿意,任何男人想吃她的豆腐,都会被打成太监,那个男人却能让女儿眼神里透出遗憾来。

    显然是让女儿动心了。

    而且不至于动心,在画舫之上,孤男寡女发生了什么?

    显然是男欢女爱的事情。

    临安还有哪个男人能让女儿动心?

    李道想到了一个人,不过给女儿留面子,不好意思说出来。

    如果真是那个人,女儿对他动情,倒也是可以理解。

    没有纠结这些儿女情事,李道想了想,“但是这件事是你我父女一厢情愿,如果起事,我们确实有很大的机会成功,但是为父担心,一旦赵惇入主大内,会不会对咱们李家过河拆桥?”

    李凤娘不屑的冷笑。

    “就凭他?”

    李道正色道:“现在他是恭安郡王,女儿你自然觉得他能,但是等他入主大内,临安朝臣尽入他掌,你才会知道,一个大宋官家的强大之处,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整个大宋读书人的厉害。”

    李凤娘点头,旋即摇头,“女儿这些时日早就想得很明白。”

    顿了一下,“所以女儿不会给他机会。”

    又停顿了一下,才道:“吾父既有志相天下,女儿岂能不承父志?”

    盯着父亲李道,一字一句的道:“女儿之愿,父相天下,兄章枢密院,弟掌大宋骑军,我李家,将耀眼于大宋数百年!”

    李道怦然心动,神色激动起来。

    脸上浮起一抹潮红。

    李凤娘继续一字一句的道:“女儿欲树吕武风!”

    吕武。

    吕后和武后。

    吕后就是吕雉,字娥姁,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汉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她开启了外戚专权的先河。

    武后武则天,名曌(zhao),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

 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经东宫而主大庆殿

    十数日后的一个宁静的黄昏。

    近些日子明显削瘦了的赵惇,难得消停了起来。

    天天醉生梦死,再怎么精壮的男人也扛不住……赵惇不仅不精壮,甚至还有点瘦弱,尤其是经过影子断手的惊恐之后,食欲下降了许多。

    这便更瘦了。

    再加上来到常德府后自暴自弃,夜夜笙歌,身子骨便一下子就下去了。

    两口子安安静静的坐在院子里,看着游鱼翻滚。

    李凤娘很安静,宛若一尊雕刻得极美极美的雕像,落日余晖打在她身上,泛散着仙女一般的光辉……然而赵惇看不见。

    赵惇看着游鱼,扯着嘴角,神经质的自笑,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李凤娘挥挥手,示意所有丫鬟和奴仆回避。

    等院子里只剩下她和赵惇,李凤娘看了看门口的李承祖,示意他盯着些,不要让任何人进来,也不要被任何人听见自己和赵惇的谈话。

    李承祖微微点头。

    李凤娘轻声道:“王爷,这段日子心情可好些了?”

    赵惇扯起嘴角,看着李凤娘,眼里竟然有一些惊悸,却诡异的扯起嘴角笑道:“我心情一直很好。”

    李凤娘心里叹了口气,有些发苦。

    是的。

    赵惇很好。

    但只是表面上,事实上自己已经杀了好几个侍寝的女子了。

    他,只因为赵惇经常半夜从熟睡中醒过来,大吼大叫就不说了,还经常莫名其妙的哭泣,宛若就是个神经病。

    尤其是看见侍寝女子的手,更是如见地狱恶鬼一般惊恐,有时候甚至会吓得失禁。

    然而第二日醒来,他却浑然忘记了夜里发生的事情。

    这种事情当然不能传出去。

    所以但凡见到赵惇半夜醒过来发神经的女子,都没能见到第二日升起来的朝阳。

    这些事赵惇知道。

    但却不知道原因。

    他不明白,这些女子都是李凤娘叫来服伺自己的,却为何又要杀了她们,于是心中对李凤娘逐渐生出了恐惧之心。

    只是如今的他,神经变得很诡异。

    恐惧李凤娘,看见她却难以生出恐惧的表情,反而是扯起嘴角笑。

    赵惇自己都不明白,为何会如此。

    李凤娘沉默了一阵,“咱们的王府,再有三五月,就可以完全竣工了。”

    赵惇点点头,“善。”

    李凤娘却摇头,“然而我住着,却感觉不好,比不得咱们在临安的王府。”

    赵惇叹了口气。

    虽然神经质,但大多时候还是个正常的人。

    李凤娘思索了一阵,轻轻的道:“殿下可知道,临安那边传来消息了,李凤梧大婚,娶了魏杞的女儿魏蔚,和那个辽国的郡主耶律观音。”

    赵惇愣了下,脸上涌起比憎恨的神情。

    “李凤梧也重新入仕了,兵部主事,正七品,也许要不了多久,就会取汤硕而代之,成为新一任的兵部尚书。”

    赵惇没有说话,憎恨的脸色神色狰狞,喉结里冒出沉闷的怒哼声。

    李凤娘心中暗喜,又道:“还有更坏的消息,西府一干人众,加上六部几位尚书,共同提出立储的事情,父皇也同意了,先是就赵汝愚之死,洗清了赵恺勾结封疆大吏的事情,重新封王为立储做准备,其后礼部和国史院商定出时间,两月后举行立储仪式,届时赵恺将入主东宫。”

    这番话说得很轻。

    但每一个字,都如一根刺一般扎进了赵惇的心里。

    扎了个千疮百孔。

    心里很痛,很难受,盯着池子里的游鱼,却神色扭曲的神经质的笑。

    李凤娘看着神色扭曲显得狰狞而丑陋的赵惇,心里忍不住生出一股厌恶,却安静的等待着……

    也不知道赵惇笑了多久。

    忽然开始哭泣……

    李凤娘叹了口气,起身抱住赵惇,“殿下……”

    赵惇倏然惊醒,有些茫然,“刚才怎么了?”

    李凤娘心里一跳。

    症状越来越严重了啊……

    苦笑,“没什么,和殿下说起了赵恺即将入主东宫的事情。”

    赵惇沉默了。

    许久才道:“可惜咱们没有机会了。”

    李凤娘回去坐好,正襟危坐,认真的看着赵惇,“不,我们还有机会,是看殿下想不想。”

    顿了一下,“殿下想不想不经东宫而主大庆殿?”

    不经东宫而主大庆殿?

    赵惇愣了下,旋即醒悟,脸色一震,看着王妃,“你是说……你是说……你是说……”却终究说不出那句话来。

    李凤娘认真的点头,“殿下的皇族正统,又有我父亲李道,弟弟李睿之助,加上光化军节度使林宗棠,再有我兄长李青城在广南东路路呼应,届时一呼百应,以前附庸殿下的那些地方节度使也会揭竿而起清君侧,机会很大……”

    顿了下,“况且上皇也希望殿下回临安。”

    赵惇口瞪目呆,一时间震惊得说不出话来,这种想法自己偶尔也有,但从没敢如此深想,然而王妃竟然说了出来。

    李凤娘拿出一张纸,“这是临安皇甫坦送来的消息,上皇和吴太后都不满意赵恺,只要殿下行事,兵锋掠了临安,有上皇和吴太后的支持,殿下自可不经东宫而章于垂拱殿,政于大庆殿!”

    赵惇沉默了许久。

    直到落日完全坠入地平线,赵惇才深呼吸了一口气。

    神经质的笑道:“你说那一天,父皇看见我回到临安,会不会很高兴?”

    李凤娘嗯了一声,“大概是高兴不起来。”

    “上皇和吴太后呢?”

    “他们大概会很高兴。”

    “那赵恺呢?”

    “会哭,殿下如果想,他会死。”

    “李凤梧呢?”

    “一定会死,我会把他变成人彘,以消殿下心头之恨。”

    “你呢?”

    “我会一直在你身边,永远做你的皇后,我李家也会一直在你身边,为殿下守疆拓土,去完成父皇完不成的千秋伟业。”

    “那天下群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