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仕妖娆-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的赵恺,才像个争储的皇子!
桐木渐成矣。
第四百三十五章 进击的相公
虽然汤思退确定扶持赵。
而且办事雷厉风行,如今所作之事,很多都是在为赵铺路。
但赵还有个柳子承。
赵汝愚的事情,就是柳子承的主意。
当汤思退拿到那三封信后,忍不住笑了。
阴才柳子承……确实是个不输天骄之子,大宋雏凤李凤梧的厉害人物。
这种招数自己也会。
但绝然没有柳子承这般做的滴水不漏。
不过拿到三封信后,汤思退并没有立即用这个把柄发难,而是选择了层层递进贸然用此密信,官家不会轻信不说,甚至还会认为是故意栽赃。
虽然这是事实。
所以汤思退先走了安和郡主这一步棋。
世人没有绝对忠心的奴仆,也没有一个奴仆是百两黄金收买不下来的,如果有,那就两百两。
安和郡主身边那个丫鬟,本来是辽国人,听说只需要怂恿主子写封家信回去,哪会拒绝那金灿灿的黄金小鱼儿。
有了这步棋,官家已然对庆王不满。
再抛出这三封密信,官家就算不完全相信,也会酌情考虑一下。
有道是空谷不来风。
先有安和郡主的家信,再有勾结地方节度使,且庆王本来处于劣势。
官家完全相信,庆王有理由心生异心。
所以听说庆王被幽禁,安和郡主封号被降后,汤思退拿起公事桌上的那封密信,沉稳的起身,离开公事房,前往垂拱殿求见。
赵心情不是很好。
有道是管中窥豹。
两个儿子争储,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自己是乐于见到的。
毕竟这也是一种锻炼。
但是恺儿近期确实让自己有些失望。
竟然连侧妃都管不住。
要不是被四川那边拦住了安和郡主的家信,感情咱们老赵家的家丑都要传到辽国去了。
这让以儒家文化立国的大宋,以及执掌江山的赵室宗室情何以堪?
那些蛮夷之国,怕是会笑掉大牙。
感情你老赵家和文人共治天下,结果连自己的家事都处置不好,岂非是个天大的笑话。
不仅对赵恺失望,赵也对李凤梧有些失望。
你不是恺儿的谋臣么?
难道你就不知道预防着这些事,你既然要辅佐恺儿,就要尽到谋臣的职责,如此,将来若是恺儿成为储君,你这个谋臣才能尽臣事。
若是庸碌之臣,又怎么辅佐皇子治理江山?
谋臣,就得有个谋臣的样子。
赵由不得不心生不满……大凡天子,对继承人的谋臣,总是有着期待的,既希望他们能听话,能被继承人牢牢掌控,又希望他们能力出众,却又忌惮他们会功高震主。
大凡天子老去之前,都会将新帝要重用的臣子贬一番,新帝登基后再重新启用,如此可让臣子对新帝充满感恩之情。
这些手段,朝天子大多使过。
所以朝天子对于太子那一派臣子的态度,基本上都是很矛盾的。
想起这些事,赵忍不住叹了口气。
也许是自己对李凤梧期望太高。
他现在的对手,毕竟是大宋左相汤思退,再加一个阴才柳子承。
可是你也有个帮手赵汝愚啊!
好歹也是干道三年的状元,这样的助力还不够么?
想着这些事,赵就觉得头疼。
恰好有黄门太监进来禀报,“官家,汤相公在殿外求见。”
赵有些意外,还有什么事?
估计又是些争储的幺蛾子烦心事,很想不见……
可惜自己这个天子不能如汤思退和张杓一般任性,挥挥手,“请进来罢。”
等汤相公见礼之后,赵有些不悦的问道:“汤相公有何事求见?”
汤思退开门见山,“官家,臣章东府诸事,本不应过分涉及地方军政之事,但有些事情也需要东府三省,所以臣又不得不管。”
赵点头,“倒是辛苦汤相公了,若是觉得艰难,便让张相公多多分担一些罢。”
汤思退吓了一跳,深恐赵就此让张杓来分自己的权,急忙道:“臣年事不大,为官家效力呕心泣血也是应当,倒不是艰辛。”
赵心里好笑,知道汤思退在担心什么,也不点破,笑着问道:“东府出什么事了么?”
汤思退沉默了一阵,“不是东府。”
赵讶然,“那是六部?还是西府?”
大宋冗官,虽然东西府、六部各有职责,但很多事都要经由三部门的官员,比如军费这些事情,首先是西府的职责,拿出详细条纹和额度及施行办法,其后是行文东府,最后得由户部点头
当然,军费这种大事,最终还是需要官家来定断。
所以说,虽然如今朝中主战派臣子多过主和派臣子,但东府只需要一个有能力,而且态度够硬气的汤思退,就足以掣肘枢密院。
再加上户部尚书所以自隆兴北伐之后,户部尚书一直是曾怀。
因为这货就是主和派。
赵用他为户部尚书,就是不用担心枢密院直接绕过东府,让户部拿钱出来。
现在的户部尚书王佐,也是个主和派。
一个大宋左相汤思退,加一个兵部尚书汤硕,加一个敢于和枢密院说不的主和派户部尚书,就足以掣肘整个大宋官场的主战派臣子。
这当然是建立在赵目前不愿意北伐的情况。
赵自己也清楚,目前还不是北伐的时机。
恐怕等他定下心来要北伐,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这两个位置,都会换成主战派臣子。
汤思退也摇头,“六部和西府都没事,但是边境出事了。”
赵大惊,“金人南侵了?”
旋即摇头。
应该不是,如果是金人南侵,来求见的就不应该是汤思退,而是负责军事的西府枢密使蒋芾和同知枢密院事魏杞。
汤思退淡淡的道:“是四川制置使胡铨,淮南东南宣抚使陆游,安丰军节度使、权兼淮南东路招讨使辛弃疾,这三人的事情。”
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庆王赵。
汤思退这是在慢慢给赵挖坑,等着这位中兴之主跳下去。
一来就提庆王,官家直接想到是争储的事情。
所以汤思退的策略,是用边境地方的高官,来让赵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这三人可都是一方大员,对边境的意义重大。(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六章 图穷
胡铨,四川制置使。
如今老将吴璘致仕,四川那边,能拿得出手的也就一个胡铨了。
好在吴璘吴玠两兄弟这些年经营四川,将那边打造成了铜墙铁壁,加上这几年大宋盛世国力兴盛,金国皇帝完颜雍也明智的选择了防御战略。
所以四川那边,就算只有一个胡铨,也足以守备。
陆游,淮南东路宣抚使。
主掌淮南东路军政大事,坐镇大宋门户,也是陪都建康。
淮南东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样一个封疆大吏,其重要性不比胡铨差。
甚至要更高。
只因淮南东路,历来都是宋金两国战事的最前线,可以说,淮南东路就是整个大宋的咽喉之地。
而安丰军节度使、权兼淮南东路招讨使的辛弃疾,这个归正人,在隆兴北伐中立下大功,这几年也升了起来。
而且官家这位大宋辛青兕一直青睐有加。
屡次升迁,都是文武并封。
而辛弃疾也不负所望,治军治政展现出来的才华,确实是一位罕见的双儒将。
这三人都是官家重用的主战臣子。
也是为未来的北伐储备的重要人才。
他们出了问题,赵昚焉能不惊。
于是赵昚不防有他,跳进了坑里,吃惊的问道:“这三人怎么了?”
汤思退面表情,却语重心长,“此三人身居重位,不思为国戍守边疆,却一心钻营,如今更是胆大妄为到勾结临安京官,如此纵然下去,怕是要出大乱啊官家!”
赵昚是真的惊住了,“你说他们勾结临安京官?”
历朝天子,最忌讳臣子的几件事中,功高震主算一件,结党营私算一件。
封疆大吏和京官勾结,勉强算一件。
但如果是执掌一方军力的要位高官和京都权臣勾结,则是天子大忌之事。
远的不说,就南渡之后,建炎三年的苗刘兵变,赵昚知之甚详。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
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赵构复辟,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闹市被处决。
苗傅和刘正彦两人,便是地方守将。
两人能发动兵变,自然当时建康的一些权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后来都被肃清,但那一场叛变,还是给了赵构和赵昚巨大的警醒。
是以听到汤思退说胡铨、陆游和辛弃疾勾结临安京官后,赵昚心里一个咯噔,眼里便隐有怒意。
汤思退点头,“正是!”
赵昚惊疑不定,直直的盯着汤思退,“可有证据?”
汤思退顿时做出犹豫状。
赵昚不解,“怎的了,汤相公在忌惮什么?”
汤思退苦笑一声,“臣不知道该不该拿出来。”
赵昚心里一愣,旋即怒道:“拿出来!”
汤思退只好叹了口气,拿出三封密信,“官家,这也仅是单方面的片面书信,臣也只是怀疑,还望官家明察秋毫,不要冤枉了清白之人。”
赵昚脸色难看到了极点,抓起一封信,取出信纸,脸色顿时变得很精彩。
怒,惊,气,疑。
不一而足,却一一皆有。
这个字迹自己再熟悉不过,而且遣词造句也能看出其中的风格。
这信竟然是恺儿手书!
难道说,胡铨、辛弃疾、陆游三人勾搭的不是临安京官,而是庆王?
赵昚岂能不怒不惊。
而且自己的儿子勾搭地方封疆大吏,他想干什么?
赵昚焉能不气?
但就算是这种情况下,赵昚也没有彻底失去理智,依然保有一丝怀疑……这似乎太诡异了点,恺儿行事仁厚,他要想收买辛弃疾,当初他在安丰军就可以做到。
为何现在要写信去结交辛弃疾?
而且看这信中字词,恺儿显然是第一次给辛弃疾写信……说的事情也很是寻常,并什么大逆不道的言论。
赵昚不得不怀疑,这些信的用意。
汤思退早就看过信的内容,当然知道官家会怀疑,倒是不急,只是淡定的等待官家的下一步动作。
赵昚又看其他两封。
内容大同小异。
这便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恺儿既然写信给这三人,必然是想拉拢他们,但为何心中只字不提,反而勤勉三人值事公务。
这些信是谁的主意?
李凤梧,还是赵汝愚?
又或者是恺儿自的本意?
赵昚毕竟是南宋,甚至乃至于整个五千年中,能用手指头数的出来的那一批明君中的一位,很快想到了许多。
抬头问汤思退,“汤相公是不是误会了?”
汤思退哦了一声,“臣哪里误会了?”
官家已经跳进了自己挖的坑中,论他怎样反应,始终在自己掌控之中。
此刻的汤思退,胜券在握。
赵昚眯缝起眼,“仅靠这些信,难以定断庆王和胡铨、陆游、辛弃疾有所勾结的罢。”
汤思退忽然咧嘴笑了。
赵昚莫名其妙,“汤相公笑什么?”
却没怪他殿前失仪。
汤思退反问道:“官家,但问一句,贼会在自己额头上写上个贼字么?”
赵昚默然。
汤思退趁胜追击,“再斗胆问官家一句,若您为臣子,欲要和人勾结图谋不轨,您会在交往书信中,所顾忌的畅言逆事乎?”
顿了一顿,“没有这个道理,谁都不笨,谁不会有点心眼,这种注定要留下把柄的东西,怎么可能说得太露骨,其中或有暗语,又或者仅仅是简单的交流,我们应该看见的不是信中的内容,而是这三封信代表了什么!”
赵昚继续默然。
汤思退知道自己的话戳中了官家的内心,情绪略略高涨,“是非曲直,公道人心,皆非臣一人说了算,官家大可宣召庆王殿下来此对质!”
汤思退知道,自己说的再好听,终究是片面之词。
以官家的圣明,自己说得天花乱坠,他暂时信过了,之后也会怀疑。
所以最好的是让庆王来对质,自己当面让庆王百口莫辩,那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第四百三十七章 匕现
赵昚依然默然。ΔΔ.『→→.
他想到了很多。
两个儿子争储,是自己默许了的事情。
而且自己也确实有意,改变朝中臣子之前的那种茫然现状,所以也打算,在两年内立储,论是赵恺还是赵惇,都能在短短一两年内入主东宫。
所以说,如今朝中发生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两个儿子,赵昚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两个儿子在谋臣的支持下斗法。
赵昚自己当了三十年太子,唯一对他有过威胁的恩平郡王赵伯玖,也只是短时期内而已。
赵昚心里清楚,赵伯玖当初确实有差点取自己而代之的可能性。
但是……在老师史浩为主导的谋臣力量下,自己动用了诸多手段,最终还是保住了太子位置。
所以赵昚清楚,很多东西,只是参与争储的臣子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让自己见那一面出现在人前。
但真相却往往隐藏在另外一面。
如果不是因为太熟悉恺儿的字迹,赵昚几乎要以为,这三封信是伪造的。
但是赵昚明白,这三封信确实是恺儿手。
所以,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是真相?
但是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
真如汤思退说的那般,恺儿为了争储,勾结地方封疆大吏?
甚至说,万一争储失败,也能以此为力量,来一场武力争夺江山?
赵昚心里打了个寒噤。
兄弟残杀,父子反目。
这种人间惨剧,竟然要出现在自己身上?
仅是想想,赵昚就觉得遍体发凉。
如果真发生这些事,自己还有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抬头向汤思退,问道:“此事还有谁知?”
汤思退故意想了想,才缓缓的道:“官家若是想,此事也可仅臣知耳。”
这就是含蓄的告诉官家,知道此事的还有人,比如恭王赵惇,中舍人柳子承,以及和恭王关系极其亲近的那个道士皇甫坦。
汤思退知道这件事瞒不过官家。
自己现在本来就是扶持恭王赵惇,这种事情就算是自己做的,也肯定会知会恭王。
所以汤思退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官家您要是愿意,这件事可以止于臣处。
赵昚明白这其中的曲折。
很是赞赏的点了点头,不管怎么说,汤思退就算开始站队,也还是在为自己着想。
对谢盛堂道:“着人去宣庆王赵恺。”
谢盛堂应喏。
赵昚想了想,“再宣秘监李凤梧。”
谢盛堂又应喏。
汤思退却不解,“官家,此事应和秘监关联。”
心中着实的有点担心。
李凤梧这人的口才,自己虽然不惧怕,但就怕万一,这板上钉钉的事情,万一真被他蛇战莲花说过去了呢……
所以汤思退是真不想此刻把李凤梧喊来。
赵昚却摇头道:“有关联。”
也并不解释。
汤思退心知肚明,不好再反对。
如果再说,反倒叫官家生疑。
李凤梧是赵恺的谋臣,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而陆游是李凤梧的老师,辛弃疾和李凤梧之间也有关系,那个耶律弥勒就是辛弃疾的义姐。
所以要说赵恺勾结陆游和辛弃疾,必然是李凤梧在牵针引线。
听到宣召自己垂拱殿觐见。
李凤梧深呼吸了一口气,知道汤思退出手了。
这一次觐见,大概就是图穷匕见,也许在一两个月内,立储的事情就要尘埃落定。
最迟不会超过半年。
而近日的觐见,大概就是自己和汤思退正式交手。
不过这一次交手……蛋疼的很啊。
换了衣服,叮嘱了家事,说今夜不会回来,然后带着李巨鹿出了梧桐公社,前往大内皇宫。
在门口恰好碰见赵恺。
两人相视一笑,并肩而行。
“凤瞻,是汤思退发难了罢?”
逐渐成长的赵恺,变得越发沉稳,只是那双眼眸之中的坚毅之气,伴随着更多的隐忍,还有一丝倔强——
隐忍,赵恺一直就有。
但这股倔强,是李凤梧第一次见的。
因此分外欣慰。
赵恺本就仁厚,又听从自己的意思,有了勇猛锐进之风,如今再有了隐忍和倔强,这样的人,难道不正是一位盛世开创进去的明君胚子?
自己当年没有选。
而他赵恺,当年也没有。
笑了笑,“应该是的,做好心理准备罢,反正叫咱俩一起去,肯定不会有好事。”
赵恺淡然一笑。
很有点管他清风过高岗,我自明月照大江的豪情。
“你说赵汝愚会不会出现?”
李凤梧笑了笑,“不会。”
赵恺不解,“为何,让赵汝愚来指证,说是我的主意,亲手写的信,岂非更简单,咱们也更没有办法辩驳。”
李凤梧摇头,“汤思退没有那么傻。”
如果赵汝愚出现,并且指证赵恺,这里面的阴谋痕迹就太明显了。
反而会让官家觉得欲盖弥彰。
汤思退绝对不会让这件事成为铁证如山的事情。
涉及到争储,越是铁证如山,越会让觉得其中有猫腻,反倒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程度,越发能让官家相信他自己的判断。
每个天子都是多疑的。
所以赵汝愚绝对不会出现。
作为赵恺曾经的谋臣,赵汝愚的出现,就是直白的告诉官家,你我和恭王他们成功的策反了赵汝愚,还拿到了庆王殿下勾结地方封疆大吏的证据。
官家你觉得我们的阴谋好不好?
那种情况下,官家反而会觉得庆王是辜的。
所谓行事有度,过则不立。
赵恺也想明白了,苦笑道:“这样的话,赵汝愚会不会觉得很遗憾。”
李凤梧哈哈笑了笑,“谁哭谁笑,谁知道?”
不到最后一刻,谁敢说自己成功。
所以就算是自己准备了诸多后手,也没有掉以轻心,今日的事情,能争取就尽量争取。
没有谁愿意接受失败的局面。
赵恺也哈哈一笑,“天知,地知,人心尽知。”
论胜败,自己努力过,没有辜负李凤梧。
有朝一日,当自己老去的时候,论那时候是以大宋天子的身份闭眼,还是以大宋一位闲王的身份闭眼,自己都可以着这个曾经风光大宋的朋友,毫愧疚的告诉他,说道凤瞻,当年你我一心,你不负我,我亦不辜卿。
一语成箴。
赵恺也确实没想到,他确实死在了凤梧之前。
多年后,病入膏肓的他临终前着依然意气风华的大宋之凤,说出了两人之间最后一句话,便是这句:“此生不负卿之望矣。”
如此,此生足矣。
那一刻,他第一次见了李凤梧的泪光。
第四百三十八章 姜是老的辣
走进垂拱殿。
两人同时见礼。
赵昚哼了一声,并不急于挑明,而是问道:“可知晓我宣召你二人所为何来?”
李凤梧不着痕迹的退了一步。
赵恺抬头,目光恳切,“孩儿不知。”
赵昚怒哼一声,猛然拍桌,啪的一声,“你不知道,那你知道什么!”
桌子上的折子弹了起来。
谢盛堂眼睛跳了一眼。
汤思退心中紧了一下。
李凤梧眉头拧了一下。
赵恺脸色却变都没变,仿佛赵昚发怒的对象根本不是他一样。
“儿臣确实不知。”
这是李凤梧千叮万嘱自己的,绝对不要承认,但也绝对不要一口否决,要留有余地。
赵昚勃然大怒,“你不知道?等你知道了,是不是就是兵锋侵临安的时候!等你知道了,是不是就是坐到朕这个位置上的时候!”
谢盛堂的眼睛又跳了一下。
汤思退的心中却松了一下。
李凤梧的眉头——嗯,没跳,只是眼里却多了一丝蛋疼。
官家这想的有点远啊,这样让他想下去可不是办法。
赵恺眼里闪过一丝痛苦,父皇已经这样看自己了吗……很是忧伤的道:“父皇,孩儿在你眼中,就如此不堪吗?”
赵昚愣了下。
看见儿子眼里那抹不是伪装不出来的忧伤,心里忽然有一丝的悸动。
然而盛怒终究难平,硬着心将桌子上的密信丢到赵恺面前,“看看,看看,这就是你不知道?这都是你做的好事,朕且问你,你究竟想干什么?”
顿了一顿,怒意滔滔的道:“你想要,朕可以给,也能给,但朕不给,你就想抢?”
李凤梧闻言哭笑不得。
忽然想起了那句很经典的话,你要朕可以给你,朕不给,你就不能抢。
感情当皇帝的都是这种心态么。
赵恺垂首,声音很是微弱,但却充满着赤诚,“孩儿不敢,也从未作此想。”
这本来就是他的心里话。
却不去看那三封信。
赵昚怔了下。
盯着这个二儿子,心里忽然叹了口气。
其实,他也是受害者啊。
是自己太有雄心,妄图打造盛世之后,恢复祖宗基业,再选择一个开疆拓土的继承人,希望有朝一日会恢复燕云十六州,永葆赵室基业。
如果不是自己的这个野望,只选一个守成天子的话,恺儿是完全胜任的。
立储立长,愭儿已死,这天下本该就是他的。
现在他却被逼得如此窘困。
心里忍不住软了些,怒意降了下来,“你真没这么想过?”
也许他交好陆游,辛弃疾和胡铨,真是只是为了得到这三人在立储上是声援——赵昚不愧孝宗,确实是个重感情的君王。
赵恺认真的点头,“孩儿若有此心,天打雷劈。”
谢盛堂笑了。
两父子嘛,就算是君臣,有什么不能好好说的。
李凤梧心里也松了口气。
也就是孝宗赵昚,如果换成高宗赵构,对赵恺哪会这么宽容。
汤思退却暗道不好。
不过自己也早就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官家的性情大家都了解,现在一切还在自己掌控之中,所以汤思退并不急。
赵昚的脸色稍霁,点点头,“如此最好。”
汤思退见状,知道自己再不出手,今天这事怕是要被赵恺安然度过去了。
于是轻声道:“老臣有一事不明。”
赵昚看向他,“汤相公有何话要说。”
汤思退咳嗽一声,看了一眼赵恺,毫不客气的道:“既然庆王殿下说他并异心,臣倒是想问一句,既此心,何有此事,何有此行?”
赵昚看向赵恺,等他给自己一个解释。
赵恺茫然道:“何事?何行?”
反正就是打死不承认,但也不会绝对不承认,那三封信的存在,自己必须承认。
承认的是信,不承认的是想交好胡铨、陆游和辛弃疾。
赵昚没有说话。
心中暗暗奇怪,恺儿应该知道自己找他何事,为何一直这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神情,打死都不承认?
看了一眼旁边老神在在的李凤梧,顿时恍然。
忍不住在心里点头,李凤梧还算尽职。
汤思退哂笑了一声,从地上捡起那三封信,“此信三封,一封前往四川,收信人是谁?殿下心知肚明,一封前往建康,收信人……我没记的话,应该是李太中的老师陆游,一封前往安丰军,收信人是大宋辛青兕,没记的话,辛青兕和李太中的小妾朱唤儿关系匪浅。”
李太中就是李凤梧。
李凤梧的阶官是太中大夫,虽然是从四品,但比起正四品的秘书监一职,称呼太中要更合礼制一些。
当然,最合理的还是称呼爵位。
不过李凤梧是开国子爵,不如李太中来得更好。
从这也可看出,汤思退毕竟是个文臣,就算再敌对,也保持着他饱受儒家文化侵染出来的风度和修养。
大宋相公,不是完全靠钻研攀爬出来的。
涉及到自己,李凤梧不好再作壁上观。
淡然道:“汤相公的意思,是下官为了辅佐庆王殿下,营党结私,结交封疆大吏图谋造反,最后来一场官家口中说的兵锋侵临安?然后将自己和庆王殿下的名字,永远的挂在青史上,任由后世千万人唾骂?”
这话……
谢盛堂倏然变色。
赵恺却不动声色。
汤思退心中一跳,暗道,好个狡猾的李凤梧,这本来就是自己要说的话,却被他说出来,如此一来,倒是显得毫此心一般。
赵昚若有所思的看着两人,却并不开口。
汤思退冷笑一声,“司马昭之心也!”
李凤梧哈哈一笑,“汤相公是怎么看出臣司马昭之心的?”
汤思退终究是相公,想都不想,“当然是用眼睛。”
这是一句废话。
但却是比犀利的一句话。
意思就是说,这么明显的事情,用眼睛都能看出来,还需要我来解释?
应该解释的你是和庆王殿下!
赵昚不着痕迹的扯了扯嘴角,姜果然还是老的辣。
李凤梧也暗道一声厉害。
不愧是大宋相公,当年可是跟着秦桧混过的,论耍流氓,这大宋朝堂,还真没几个是他对手——可惜遇着自己这个见惯了流氓的人。
第四百三十九章 落地春雷
李凤梧很是随行的问道:“哪只眼睛?”
这就有点耻了。
大宋文臣习惯了耍流氓,但也是在道理上耍流氓,至少言辞上还是相当的符合规矩,李凤梧问汤思退直面看出,汤思退就回答用眼睛看出。
这确实是正确的,没有歧义的回答。
但是李凤梧这个追问,就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