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仕妖娆-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汝愚摇头。

    李凤梧也不清楚,于是书房里陷入了安静。

    片刻后李凤梧缓缓的道:“这件事应该是恭王赵惇的手笔,牵扯到了张杓,从而逼得汤思退不得不站队,你当年输给柳子承,不算冤枉。”

    柳子承的阴才,确实有些恐怖。

    赵汝愚的脸色果然不好看,但显然也释然了许多,喟叹了口气,没有解释什么。

    到了争储的关键时刻,李凤梧现在也不想疏远了赵汝愚。

    毕竟这货也是个状元,而且如今在临安官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将他疏远了,万一这货想不通,跑到恭王赵惇那边去了呢?

    那就得不偿失了。

    淡笑道:“等庆王殿下回来,赵兄可要好好出谋划策一番。”

    赵汝愚愣了下。

    旋即有些感激的笑了。

    李凤梧称呼自己赵兄,而不是官职名,显然是想和自己重修于好。

    认真的道:“李兄才是庆王殿下的肱骨,下官一切但听李兄之言。”

    李凤梧眼睛倏然一紧。

    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在赵汝愚的眼里看到一抹不自然的表情,一闪而逝,却又真实存在过……他为何会有这种反应?

    李凤梧多了个心眼。

    防人之心不可。

    何况是争储这种大事,官场上从来不乏墙头草。

 第四百二十七章 你等皆有储君之才

    李凤梧赌得起。

    因为他是大宋雏凤,他是秘书监,是官家赵昚的宠臣,是庆王赵恺的谋臣。

    但是他输不起。

    输了,就一切皆完。

    所以他必须事事小心。

    任何事情任何人,在他眼里,只要出现了端倪,都要去怀疑。

    从这方面来说,值得李凤梧绝对信任的人,不多。

    整个大宋,满打满算,几人耳。

    李巨鹿和徐眉娇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张三、张观,是在自己掌控之中,可以信任,但若是有端倪,依然要怀疑……至于临安的周必大、魏杞以及蒋芾等人,李凤梧从来不敢选择深信。

    因为身在官场,私人感情都会变得淡薄。

    当然,这些人如今表现的迹象,李凤梧还是愿意选择相信。

    是以当赵汝愚出现那种不自然的神情后,李凤梧第一时间反应过来,这个赵汝愚身上应该还有秘密……自己必须提防他。

    于是暗暗有了决断,今日回去之后,得让眼线开始盯一下赵汝愚。

    表面上,还是和赵汝愚谈笑风生。

    几乎是等到夜色深沉,赵恺才回到王府。

    从大内回来的赵恺,情绪有些复杂。

    既有些激动,又有些莫名的紧张,看见自己的两个谋臣都在等自己,很有些感动,“两位都在,这倒是省了我分头跑的麻烦。”

    李凤梧笑道:“殿下在大内吃过晚膳了?”

    赵汝愚愣了下。

    庆王殿下从大内出来,李凤梧不问官家对他说了什么,却问吃过完善没有。

    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赵恺点头,“吃过了。”

    李凤梧心中一亮,“家宴?”

    赵恺又点头,“我和皇弟赵惇,加上父皇,上皇和吴太后,以及皇后夏氏,确实是家宴。”

    赵汝愚还想问官家说了什么。

    李凤梧却莫名其妙的冒了句,“看来官家有了决断。”

    赵恺也附和,“在回来的路上我也在想,父皇为何如此行事,你这么一说,我才明白过来,父皇这是在提点我和赵惇。”

    赵汝愚恍然……不由得暗暗惭愧。

    自己终究是不如李凤梧啊……

    旋即生出一股不服气。

    我乃状元,你不过是探花,凭什么我就一定不如你。

    我会证明给世人看,我赵汝愚是不输大宋雏凤的!

    李凤梧起身,搓了搓手,“天冷,我先回去了。”

    赵恺愕然,“这就走了?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赵汝愚也问道:“官家既然提点了殿下和恭王,那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赵恺解释道:“父皇只是说了些家常话,不过在最后赏歌舞的时候,父皇说过,我赵室江山,便如一场歌舞,盛世之下的繁华,你等皆可使之更耀,然盛极而衰,当虑久远。”

    这是给赵汝愚解释,也是说给李凤梧听的。

    赵汝愚愕然,不确定的问道:“官家这话里的意思,是说殿下和恭王,都有储君之才?”

    李凤梧点头,“大概是这个意思了,不过更重要的意思,是提点两个皇子,要注意争储的尺度,不要因此影响了赵室江山的盛世,毕竟这是他亲自打造出来的一场中兴!”

    赵恺略有兴奋,“父皇的心思确实如此。”

    又道:“接下来我们如何行事?”

    李凤梧沉默了一阵,才道:“等。”

    等?

    赵汝愚和赵恺都愕然。

    尤其是赵汝愚,很是不淡定,“现在汤思退都和恭王赵惇联手了,我们还要等?我们应该主动出击,争取获得主动权。”

    赵恺也是这么想的,“确实,我也觉得应该取得先机。”

    李凤梧语,反问道:“怎么出击?”

    赵汝愚和赵恺愣住了。

    是啊,怎么出击?

    李凤梧补充道:“出击也得师出有名,现在我们没有赵惇的一点把柄,根本没有任何招数可使,所以我们只能等,谋定而后动,选择后发制人。”

    赵汝愚不服气,“这样是不是太被动了?”

    李凤梧也不欲和他纠缠,“你若有良计,也可施行,反正我那边,我需要等。”

    自己布置的棋子,本来就是后发制人的策略。

    不过如果赵汝愚能和赵恺两人联手搅和一下,让赵惇汤思退顾此失彼,倒也不是件坏事。

    赵恺却忽然想起了什么。

    “咱们师出名,赵惇也同样如此啊,他并没有我的把柄。”

    李凤梧哦了一声。

    旋即道:“他们会制造事端出来的,在提立储之前,汤思退和柳子承两人,肯定会用一种手段,让殿下的名望或者身份受到损益,从而让恭王殿下凌驾在你之上。”

    赵恺默然了片刻,才坦然道:“我自问行事有度,不曾有过任何过失,实在想不到,他们能通过什么办法来打击于我。”

    李凤梧也想不到。

    只不过自己想不到,不代表汤思退想不到。

    毕竟是大宋左相啊!

    淡然的道:“所以殿下现在要小心了,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如果……”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什么,于是没有再说。

    赵恺等了下,发现李凤梧没有说,问道:“如果什么?”

    李凤梧摇了摇头,“没有什么。”

    自己本来想说,如果可能,尽量不要动,毕竟只要你和赵汝愚出手,就有可能被汤思退柳子承抓住把柄反击。

    会得不偿失。

    但想到这个时候不出手,一味被动的话,也不是个事。

    后发制人,有自己那几手准备足矣。

    赵恺和赵汝愚两人,如果有机会,还是可以出击。

    反正官家现在也有了立储的打算,而且官家也做好了两个儿子要为争储斗一番的心理准备,接下来的事情,恐怕都逃不过官家的眼睛。

    官家明明更看重赵惇一些,却还是支持两人争斗一番。

    显然,官家还是愿意找一个能从斗争中胜出的强者——因为官家有信心,能将争储的伤害,控制在不影响江山的范围内吧?

    只是李凤梧却隐隐有些担心。

    真的能控制住吗?

    疯起来的赵惇,可是个六亲不认的神经病啊!

    不过这些事情都不在目前考虑范围内,当下应该思忖的是,汤思退和柳子承,会从哪一方入手打击赵恺?

 第四百二十八章 泾渭分明

    李凤梧走后。

    赵汝愚和赵恺对坐。

    两人的神色都比较正常,不过随着深谈,情绪渐渐激动兴奋起来……

    赵汝愚不着痕迹的抛出了个话题,“如今临安局势,已经分外明朗,支持恭王赵惇的朝臣之中,虽然今日还没尘埃落定,但随着汤相公见恭王赵惇的事情传遍朝野,也许近几日,便要泾渭分明了。”

    赵恺点头,“确是如此。”

    赵汝愚以手叩桌,“目前已知的人中,刑部尚书江君烈早就毫节操的倒向了恭王,所以刑部算上恭王的势力。”

    赵恺苦笑,“如今还得加上兵部。”

    赵汝愚点头,“工部尚书王望北态度一直比较模糊,不过他和魏杞是亲家,而魏杞又将是李凤梧的老大人,所以工部,勉强可以算做殿下的势力。”

    赵恺有些不确定,“大概能算……的吧?”

    赵汝愚继续道:“户部尚书曾怀,先前是庄文太子赵愭的人,庄文太子薨后,官家敲打了他多次,如今他自顾不暇,户部勉强算中立,不过也许要不了多久,王佐就会去户部接任尚书,王佐素来中立,如此算来,户部也是勉强属于中立势力。”

    赵恺苦笑,“户部可以算成恭王的势力了。”

    赵汝愚不解。

    赵恺解释道:“今日汤思退为何会去恭王府?是因为王佐弹劾了张杓,让父皇以为王佐是汤思退的人,从而逼得张杓不得不和汤思退抗衡,张杓这一反击,才逼得汤思退不得不站队,仔细捋一下,这件事谁得益?”

    赵汝愚吃了一惊,“恭王?”

    赵恺点头,“所以王佐弹劾张杓,很可能是恭王那个谋臣柳子承的主意。”

    “也就是说,王佐其实是恭王的人。”

    赵恺很不甘心,但只能接受这个事实,“所以户部也将是恭王的势力。”

    赵汝愚沉默了下,“那还有礼部、吏部。”

    赵恺苦笑,“吏部尚书是帝师史浩,这位前相公,态度坚决的很,而且他好像和汤思退不对付,所以不会倒向恭王,但也绝对不会倒向我方。”

    “礼部新任尚书洪遵,三洪在朝中也有势力,他们的态度也很模糊。”赵汝愚有些奈,“如此看来,六部之中,咱们竟然没有一个支持者。”

    赵恺很是愁苦,“是啊,六部竟一人。”

    这么一分析,形势确实很严峻。

    赵汝愚却笑了笑,“万幸,殿下还有枢密院的支持。”

    赵恺点点头。

    赵汝愚继续道:“恭王殿下有六部之中的兵部、户部、刑部三大助力,加上汤相公掌控下的东府,比之咱们的势力大了许多,殿下,咱们还得需要更多的支持。”

    赵恺不解,“还能拉拢谁?”

    赵汝愚想了想,“临安这边,大概不做多想,该拉拢的,愿意来扶持殿下的,都是明面上的人,但是还有一群人,殿下可以争取!”

    赵恺眼睛一亮,“你是说地方?”

    赵汝愚点头,“四川制置使胡铨,淮南东路宣抚使陆游,安丰军节度使、权兼淮南东路招讨使的辛弃疾等一大堆地方高官,皆是主战派,殿下既然能得到枢密院的支持,自然也有可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

    赵恺恍然,旋即愁苦,“可是如何行事?”

    自己远在临安,如何去拉拢那些人。

    赵汝愚笑了,“陆游是李凤梧的老师,辛弃疾和李凤梧关系也相当不,至于胡铨,可以请枢密院的蒋芾出手。”

    赵恺苦笑,“蒋芾我倒是能请动,但是李凤梧会同意么?”

    赵汝愚哈哈一笑,“何须李凤梧同意,殿下和李凤梧的关系,谁人不知,只要殿下一纸密信送递淮南东路,陆游和辛弃疾自然会认为这是李凤梧的意思。”

    赵恺犹豫了……

    这样似乎可行?

    有了这些人的支持,貌似胜算确实增大了许多。

    犹豫了许久,终于道:“那就此行事?”

    赵汝愚抚掌,“善。”

    欲善其事,比利先机……一步一步来,提升自己实力的同时,再寻找机会打击赵惇,争储的优势就会一步一步扩大。

    李凤梧不知道赵汝愚会给赵恺出什么馊主意。

    反正他不在乎。

    真要靠赵汝愚来获得争储的胜利,那么这个赵汝愚也不会被韩侂胄整的那么惨了。

    所以,真正能相信的,还得是自己。

    回到梧桐公社,李凤梧让朱唤儿磨墨,铺好纸之后,开始仔细盘点当前的局势,必须要弄清楚所有能影响立储势力的分布。

    首先是东府。

    东府之中,赵恺有两个人,谏议大夫赵云兆。

    当然,这个人很少动用。

    恐怕现在也没几个人知晓,赵云兆是赵恺的人。

    另外一个人也是谏议大夫何祥秋……何祥秋的小舅子的女儿,当初在自己那一届的春闱中,抢婿抢到了周纶。

    经过自己这几年的经营,借助周纶的关系,成功将他悄悄拉入了赵恺的势力。

    也可以说是自己的势力。

    只不过这个关系,也人知晓。

    其次是六部,六部中的刑部,不用奢望了,工部的王望北,大概会受到魏杞的一点影响,不说支持赵恺,多多少少会倾向一些。

    户部曾怀,马上要滚蛋,王佐可能接任……王佐是谁的人?

    李凤梧画了个圈。

    如果他和赵恺多谈一会,就能确定王佐的立场,可惜他走早了。

    吏部尚书史浩,自己可以走走史弥大的关系,但不要奢望,史浩绝对不会被他儿子影响。

    礼部尚书洪遵,三洪之一,洪适才从右相位置上下去没多久,这位新任的礼部尚书,估计不会涉及到争储中去。

    反正三洪在朝中呼应,互成犄角之势,也不用求谁。

    估计是中立。

    兵部么……张杓在兵部侍郎韩侂锵的名字上画了个圈。

    这个人可以争取。

    枢密院那边,魏杞是自己未来的老丈人,就算他不支持立储,但他总该支持自己吧,所以可以等同于赵恺的势力。

    蒋芾的态度也明显了许多,更看好隆兴北伐立过大功的赵恺。

    这就是临安属于己方的势力。

 第四百二十九章 年年岁岁花相似

    整理清楚脉络后,李凤梧陷入沉思。

    这些其实都不是很重要……临安势力的优劣,虽然有影响,但绝对不足以影响到立储的最后定断。

    最后谁能入主东宫,还是得看官家的心思。

    而官家愿意选择谁,却是看两个皇子的表现。

    所以这个时候,赵惇和赵恺都不能犯。

    李凤梧相信,就算临安所有朝臣都支持赵惇,但只要赵惇犯下个让官家法容忍的大,胜出的也会是赵恺。

    所以李凤梧很快将这些圈出的势力全部画叉。

    然后重新写下赵惇的名字,在后面备注了一个词:!

    如何让赵惇犯?

    这是个比较深邃的问题……有汤思退和柳子承的辅佐,赵惇还会再犯吗?

    难!

    不过李凤梧却并不忧心。

    任何事情,不去做,当然不会。

    但你去做了,即使一时之间是对的,但只要站到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那也是的……

    也正是因为这种想法,自己才会和赵恺谈了没几句,就离开了庆王府。

    这是故意给赵汝愚机会。

    让赵汝愚给赵恺出谋划策,论好坏的计谋,赵惇都会有应对,只要他应对,就会出……到时候自己就可以抓住机会反击。

    从这方面来说,自己是利用了赵汝愚。

    虽然这很可能导致赵恺要受到打击——但赵恺受到的打击越大,却也能彰显出赵惇犯的越大。

    当然,可能而已。

    而且这是险招。

    但因为自己准备有后手,所以这个险招,也可能是奇招。

    接下来的日子,自己就坐看赵汝愚如何辅助赵恺,如何斗汤思退、柳子承两人。

    然后……自己再借机反击,使出致命一击的一招。

    不过就算如此,李凤梧也没有必胜的信心。

    因为他知道,世间没有绝对的事情。

    ……

    ……

    随着汤思退和恭王赵惇的联手,临安骤然风声鹤唳起来。

    不出众人意料。

    整个东府,很快变得铁板一块,明里暗里的为赵惇说话做事,汤思退更是处处想法设法的为赵惇提升名望和地位。

    时间飞快,乾道五年转眼即将过去。

    临安斗了整整一年后,各方势力终于布局完毕。

    在春节放假前,户部尚书曾怀被官家寻了个借口,贬到了地方担任知府。

    兵部侍郎王佐顺利接任户部尚书。

    之后是热闹的春节。

    乾道六年的春节,世间百般滋味……

    因为争储到了关键时刻,李凤梧没有回建康,也没让李老三他们来临安,反正自己成婚了,就意思着独立过一个春节。

    鞭炮齐鸣,处处闻笑。

    乾道年间,盛世风光睥露遗,偌大的临安,满城尽是硝烟气。

    过年小事,李凤梧当然不用管。

    有两位娘子操持家事,在杜仲卿的配合下,年夜饭隆重举行。

    所有奴仆,皆在正院。

    吃过年夜饭,李凤梧会去给所有人发新年红包,继而让大家回去团圆——不过李凤梧比较体恤,梧桐公社准备的年夜饭,即使是奴仆的,也丰盛至极。

    甚至允许奴仆将亲人也带来。

    于是乎,仅是正院奴仆们加上他们的家眷,竟然有二十桌之多。

    听雪院里是主人的席桌。

    李凤梧,文浅墨多坐上位。

    文淑臻、朱唤儿、耶律弥勒、耶律观音,夏暖滟,加上李巨鹿、徐眉娇,一桌多了一个人。

    不过图个热闹,于是加了个位置。

    吃饭之前,有丫鬟奉着盒子,上面是文淑臻为李凤梧准备的,用来给大家发的新年礼物。

    都不是贵重的东西,图个心意和吉祥。

    其后好吃好喝。

    喝了几口酒,看了看时间,李凤梧带着文浅墨、文淑臻和耶律弥勒,让李巨鹿端了个簸箕一起,里面放满了红包。

    当然,为了方便,红包里都放的会子。

    然后李凤梧来到正院,发表了一番新春吉祥的话后,和文浅墨、文淑臻、耶律弥勒三人一起,挨个发红包。

    每个红包是三贯会子。

    今日奴仆加上家眷,约莫一百六七十人。

    一共也就发了五百贯不到。

    钱不多,但也不少,按照如今盛世的物价,三贯会子约莫等于七百人民币。

    收到红包的奴仆感恩戴德。

    之后大家肆意吃喝,又有人专门去燃放起烟花……

    李凤梧带着几位娘子回到听雪院。

    意思着喝了几口热酒。

    看着满堂喧哗的听雪院,看着几个女人言笑晏晏,妻妾和睦,最后起身,来到文淑臻身旁,从她手上接过已经一岁的女儿李梦华。

    笑眯眯的逗了逗,对文淑臻说道:“今夜让梦华挨着我睡罢?”

    老实说,自己这个父亲极其不称职。

    从孩子出生,自己就没怎么带过她,要么是奶妈在带,要么就是几个女人在逗,自己也就是抽空陪陪,更别提给她换尿布之类的事情了。

    文淑臻温婉的笑,看着父女两人,眼里洋溢着安宁,笑眯眯的道:“梦华要夜哭,会影响官人休憩的。”

    李凤梧耸耸肩,“这有什么,没事。”

    文淑臻捂嘴,“这可是你自找的……”

    李凤梧嘿嘿笑了笑。

    不过显然他的想法过于天真了……年夜饭后,李凤梧醉了。

    ……

    ……

    不同于梧桐公社的繁华热闹,临安其余各处的年夜饭,多多少少有些不一样的情绪。

    比如大内皇宫里,一家团聚的赵昚一家,两个儿子赵恺和赵惇面和心离,上皇赵构和吴太后也是亲疏有别,明显更喜欢赵惇一些。

    赵恺心情不痛快,多喝了几杯。

    王妃韦氏便劝了几句。

    期间发生了件事,庆王侧妃安和郡主和恭王嫡妃定国夫人李凤娘,发生了几句口角。

    赵昚心知肚明,却没说什么,只说让微醺了的庆王早些回去歇着。

    ……

    ……

    绍兴府,衣锦还乡的张观府上,热闹非凡。

    张观父母也终于接受了儿子对张疏影的专情,今日年夜饭,倒也和睦的紧。

    张三作为大舅哥,也悄然出现在张府。

    看见言笑晏晏的妹妹,张三心里忽然觉得。

    其实这样挺好。

    ……

    ……

    处处鞭炮,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春亦来。

    春节几天大假,临安没有了争储,也没了北伐,只有一片火树银花的盛世风华。

    然而该来的始终还是要来。

    乾道六年姗姗而来。

    带来了南宋中兴之主赵昚执政生涯中,最为黑暗的一年……

 第四百三十章 皆大欢喜

    乾道六年,开春之后没过几日,官家偶感风寒。

    于是在春节后第一个大朝会上,东府汤思退表率,东府诸多官员,六部之中的兵部、户部、刑部三部尚书共同附议。

    提议今年的籍田祈年礼由恭王赵惇代替官家奉行。

    这是赵室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礼制,每年开春之后,赵室天资都要到玉皇山南麓的籍田中去劳作三日,以为天下表率,兴盛农事。

    所谓籍田祈年礼,是古代吉礼的一种。

    即孟春正月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源自原始社会,春初部落长带头耕种,然后才开始大规模春耕生产的古俗。它是“祈年”的礼俗之一,又称“亲耕”,寓有重视农耕之意。

    这个意义就重大了。

    因为祈年礼一般都是天子亲率。

    如果恭王赵惇代替了官家去祈年,那就意味着告诉天下人,恭王赵惇是未来的储君人选。

    这个提议在大朝会被提及之后,顿时将争储的事情推向白热化。

    官家确实感染了风寒。

    对于即将到来的籍田礼,确实有心让皇子去。

    但在这个敏感时期,让谁去着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是以大朝会上,汤思退提出后,在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汤硕、刑部尚书江君烈的附议下,赵昚有一些动心了。

    事情当然不可能就此定断下来。

    果不其然。

    附议的声音还没有落下,大庆殿里就响起洪亮的反对声,“臣以为此事不妥!”

    众人循声看去,却出乎意料的发现,反对的人竟然是礼部尚书洪遵。

    这确实出人意表。

    三洪在朝中也算有一定根基,而且这种事情涉及到两个皇子,三洪既然不想牵扯进争储的事情中去,为何要在这件事上反对?

    但转念一想,这件事本来就是属于礼部职责之一啊。

    洪遵反对确实有他的立场。

    洪遵大声道:“孟春正月,尚有十日之久,官家虽然偶感风寒,但十日之久足够痊愈,籍田祈年礼乃一年首吉之行,岂能让皇子代行,如此,上天何以感官家之诚挚?”

    “臣等附议!”

    洪遵话音落地,从相位退了下来,但依然在朝中担任御史中丞的洪适出列附议。

    然后又走出一大票人附议。

    包括枢密院几个人。

    李凤梧犹豫了下,也走出朝列,“臣附议。”

    赵昚正欲说话,汤思退走出朝列,闷声问道:“敢问洪尚书,官家操劳国事,日夜辛劳,身体已经染恙,你却让官家抱恙去行籍田祈年礼,居心何在?”

    洪遵头一昂,“臣二心,据实耳。”

    大宋的文臣,有时候就是这么不要脸。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最后反正交给官家去定断,偏生官家还觉得双方都有理,所以大宋的官家,恐怕也是历史上糊稀泥最多的天子。

    汤思退冷哼一声,“如今盛世风光耀耀然,官家励精图治治政如尧舜,然家国大事在前,籍田祈年礼虽然重要,怎比得上千万黎民之生事,官家让皇子代行,正合时下情势,又能安康龙体,这莫不是事实?”

    洪遵也冷哼回击,“汤相公此话,下官就不明白了,千万黎民之生事?难道春耕就不是黎民之事,官家祈福,上苍恩泽,惠及黎民,这才是事实,况且家国巨细,两位皇子虽有心,然此等事情,涉及一年耕事,岂可儿戏?”

    赵昚苦笑,也说的在理。

    汤思退怒了,“儿戏?感情洪尚书还以为两位皇子只是幼儿?”

    回首看向官家,“恭王殿下已及冠成婚,如今更是行事稳重,承继官家之勇锐,延续庄文太子之稳重,代行籍田祈年礼,何虞之有?”

    赵昚一想也是,惇儿如今行事确实稳重了许多。

    汤思退说的也有道理。

    不过洪遵显然不会这么屈服,他掌礼部,这件事若是不拿出点成绩后,以后别人如何看待礼部,都会觉得自己这个尚书被左相给吃得死死的了。

    于是据理力争。

    乾道六年的第一个大朝会,瞬间升温。

    先是汤思退和洪遵争辩。

    其后洪适加入其中,刑部尚书江君烈参与其中,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汤硕也纷纷发言,最后参知政事周必大,枢密使蒋芾也纷纷发表看法……

    总之,这一个大朝会变得如菜市场一般热闹。

    谁都说不服谁。

    唯一没怎么说话的,只有三个人:大宋右相张杓,秘书监李凤梧,中书舍人柳子承。

    这三人稳如泰山,似乎对此事不甚关心。

    他们不关心,是因为他们都知道,官家故意让大家争辩,其实就是试探一下,看看群臣对两个皇子的态度……

    恐怕汤思退也知道,但他必须争。

    如果不争,朝臣就会觉得汤相公没有了以往的影响力。

    赵昚确实是想看看朝臣在这件事上的态度,也好摸一下情况,看看哪个儿子得到的支持更多,其实他自己心中早就有了定夺。

    大概了解了情况后,赵昚重重的咳嗽一声。

    大庆殿顿时安静下来。

    赵昚满意的点点头,看来自己的敲打还是有效果,虽然开始争了,但都还保持着理智,至少在明面上,不会太过分。

    轻声道:“诸位卿家说的都在理,朕身体确实不适,这样吧,若是籍田祈年礼之前,朕身体康复,那朕亲去,若是没有痊愈,则让两位皇子代行,诸位卿家觉得以为何?”

    两个皇子代行?

    众人面面相觑。

    李凤梧反应最快,立即大声道:“臣以为善,官家圣明!”

    洪遵犹豫了下,还是满意于这个局面,至少官家也给了自己台阶下,不会让人觉得礼部如今是人人拿捏的软柿子,也附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