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仕妖娆-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陆游喟叹了一声,“其实去什么临安,某现在更希望能继续呆在建康。”

    李凤梧诧异,“这是为何?”

    陆游喟叹了一声,“在临安居庙堂高远,哪有在建康可亲自策谋,为官家的再次北伐做准备来的实在,所以某啊,现在是真不想离开建康。”

    李凤梧肃然起敬。

    老师心中,终究还是那个爱国热血的诗人。

    认真的道:“老师若想留在建康,学生可以略尽绵力。”

    陆游大喜,“凤瞻能做到?”

    李凤梧不敢打包票,但还是说道:“学生尽力,终不致然老师一腔热血在临安那口大染缸里被磨灭,所以说起来,学生还是希望老师继续在两淮,未尝不成成为我大宋又一个张浚!”

    陆游抚掌大笑,“知我者,凤瞻也。”

    师生是夜尽欢而散。

    回到李府,正是亥时中。

    李凤梧以为大家都睡觉了,这样自己就可以直接去大娘子文淑臻的婚房,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可是回到李府才发现自己想了。

    李老三倒是去睡了,这货晚上和亲家公文启来又喝醉了。

    张约素、叶绘、周月娥带着自己那个小妹妹长生,耶律观音、耶律弥勒、朱唤儿、夏暖滟、文淑臻还有文浅墨,以及那个正和长生一块玩玩耍的铁木真,都在西院。

    还有一位,从大理带回来的舞娘玉观音。

    此时半月刚东升。

    西院树影摩挲下,玉观音正在翩翩起舞。

    伴琴的豁然是妻子文浅墨。

    其余人众围坐在一起嗑瓜子——只有耶律弥勒满身大汗。

    似乎是刚跳了一曲。

    这一派其乐融融的画面让李凤梧很是满意啊……这才有点妻妾和睦的快乐嘛,而且看耶律弥勒,在文家双姝面前,也没了多处的谦卑。

    越发和大娘子亲近了,两人就挨坐在一起,手挽手。

    李凤梧和众人打过招呼,示意大家随意。

    李巨鹿毫节操的留下来看舞娘的孔雀舞……李凤梧只好一个人去书房。

    老师既然想留在建康,自己可以给官家上书一封。

    走进房间,还没坐下,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看去,却是大娘子文淑臻,“怎的不看舞蹈了,玉观音的孔雀舞可是天下一绝。”

    文淑臻温婉的笑,“总得有人伺候官人。”

    李凤梧大爽。

    这才是持家有道的娘子啊,咱家的浅墨在这方面,终究只是好看。

    持家还是得看淑臻。

    嗯,没准耶律弥勒也行,届时开个家庭会议,让她俩分担着来罢。

    于是笑道:“那就麻烦娘子磨墨了。”

    红袖添香,墨意幽幽。

    李凤梧思忖了许久,文淑臻在一旁安静的守候,眼里柔情似水,看李凤梧的眼神,宛若一汤融化了的蜜糖……

    打好腹稿,李凤梧开始起笔。

    看见自家官人那丝毫没有多少长进的小楷字,文淑臻捂嘴偷笑。

    李凤梧写好了折子。

    又看了一遍,觉得有几个地方用词不妥,于是又重新写了一遍。

    等专心致志的炮制好折子,已是亥时末。

    本来还想写一封迷信给赵恺,思忖再三,决定还是放弃。

    赵恺的心气,不是自己三言两语就能让他重拾,还是得看他自己。

    他若真的灰心,自己说一万遍都没用。

    实在不行,就学韩侂胄和赵汝愚强行让赵扩登基一般——赵恺若是被自己强行送进东宫,那些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雄心壮志自然会重燃炽烈火意。

    弄好折子,弃笔。

    院子里已恢复安静。

    文淑臻便懂事的将用过的笔豪用清水洗了,放在笔架上——从官家那里黑来的笔架。

    李凤梧长伸了个懒腰,明日就将这封折子送去临安。

    希望官家能听从自己的谏议。

    老师继续留在两淮,对自己而言也是好事。

    毕竟两淮对大宋而言太为重要了。

    仰坐在椅子上,看着文淑臻收拾桌子,李凤梧觉得很温馨,轻问道:“他们都睡了?”

    文淑臻嗯了声。

    等笔豪挂上笔架,李凤梧伸出手,揽住文浅墨的双腿。

    用力。

    文淑臻便坐到了自己身上。

    文淑臻身体骤然一僵。

    李凤梧轻笑,“昨夜没有怪我吧?”

    文淑臻一脸忸怩。

 第三百九十五章 最是大娘子风情

    李凤梧也不老实——一直以来,从第一次见到大娘子文淑臻,自己就知道,大娘子是实战利器,虽然彼此有了感情后这种想法淡漠了许多。

    但这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大娘子容颜比不上浅墨。

    臀不如耶律弥勒的宽和翘。

    腰不如朱唤儿和夏暖滟。

    眼眸也没有魏蔚和耶律观音的深邃辽远……

    但文家大娘子却有她们都不及的风情。

    那频频回笑的温婉,那如针线的细腻心思,以及那双眼睛一笑便掩饰不住的小女儿情态,可以说,文淑臻才是御姐的终极形态!

    并不是外形,而是她的温婉心细和宽容谦和的性情。

    李凤梧又笑道:“娘子啊,其实呢,为夫对浅墨是一见钟情,此等事宜你也知晓,也多亏了娘子明里暗里的撮合,为夫感谢的紧。”

    文淑臻便捂嘴笑了,“那一日你在府上吃饭,就见你眼神闪烁,情窦初开的样子,小妹当时对你的登徒子可是讨厌的紧呢。”

    李凤梧也乐了,“为夫当时年幼,深恐晚了浅墨便许了他人。”

    文淑臻咯咯直笑,“官人动作倒是快的很。”

    和大娘子的洞房花烛夜,当然不能围绕着文浅墨来聊天,李凤梧笑了笑,“其实对大娘子,为夫心中也是一直有想法的,只是后来李巨鹿这憨货横生枝节,委屈了大娘子。”

    文淑臻忽然侧首,看着李凤梧,“当然知晓,官人的眼睛可是毒辣,每每相见,妾身都觉得仿佛没穿衣服一般。”

    李凤梧哈哈大笑。

    忽然想起一事,“浅墨虽是正妻,但年幼却较为天真邪,朱唤儿喜好较多,今后的李府大概等仰仗娘子了,倒是那耶律弥勒不好安置,怕是要一起协助娘子管理家事。”

    顿了一下,“娘子还要多担待一些。”

    这便是打算把李家交到文淑臻手上。

    文淑臻焉能不懂,很有些感动,“但不负官人所望。”

    李凤梧咧嘴一下,“夜色不早了,歇了吧。”

    文淑臻焉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心里既是惴惴忐忑,又是满怀期待。

    搂着略略丰盈的腰身,李凤梧很是耻的有了感觉……情之所至,忘归何处,虽然是书房,但已难以压制心中腾起的火焰。

    一双手上移,便托住了那惊艳了整个建康的风光。

    文淑臻扭动着身子,“官人不要,这是书房呢……”

    只是身体却出卖了她。

    李凤梧能感受到坐在自己身上的那双滚圆丰盈大腿的颤抖,也能感受到大娘子脖子上颤栗的鸡皮疙瘩。

    邪笑道:“没事,反正都睡了。”

    文淑臻愕然。

    官人还真是开放啊,可是在书房里也太羞了个臊……只是思绪还没落下去,却蓦然感觉胸口一凉,低头一看,衣服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官人解开了。

    李凤梧没有练过单手解胸罩。

    何况还是古代的襦裙。

    但有时候,还是需要暴力一点,反正就这么强悍的将襦裙给拉扯开了。

    此刻襦裙已开。

    若是没有抹胸的束缚,那对惊艳万古的风光怕就要触目惊心。

    和文浅墨的青涩不同。

    大娘子早就熟透了……一如那年东平山桃树上的桃子。

    春光限好。

    然而片刻后李凤梧却手舞足蹈,好不容易将头抬了起来,立即眷恋的深呼吸了一口气,尴尬的道:“差点窒息死我。”

    文淑臻眼里便尽是羞臊。

    还有一抹忍不住的得意。

    李凤梧感觉自己手不够用。

    也终于明白,为何男人总是选择胸大的。

    那双惊艳了千古的风光,便跳脱起来,带给男人的冲击感和随之而来的征服快感,不亚于当年自己金榜题名高中探花。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果然是人生两大乐事。

    月光清冷。

    裸裎相对的两人却热情似火。

    黑夜里的建康城,几多欢喜。

    书房……婚房……

    几乎一夜不眠。

    和青涩的浅墨不同,大娘子文淑臻更为成熟,也更能容忍李凤梧的征伐。

    反正两人都乐在其中。

    一夜事。

    雄鸡唱晓,天明时刻,两人却又倦怠的沉睡了过去。

    李凤梧开始享受人生了。

    男人都喜欢新鲜。

    新婚嘛,这段日子自己是全身心都风险给了浅墨和淑臻,反正一人一夜,尽量做到雨露均沾——而且李凤梧也知晓,哪怕是自己冷落了大娘子,温婉的她也不会有怨言。

    是以反而不忍心。

    从感情上来说,自己更喜欢浅墨一些。

    但从肉体上来说,貌似不分上下。

    浅墨之美,淑臻之艳。

    都是让人下不了床榻的美好,是个男人都法拒绝。

    最近于是有些冷落耶律弥勒、朱唤儿和夏暖滟。

    这三女也有自知之明。

    唯独心里有点不开心的大概就是朱唤儿,不过叶绘、张约素和周月娥没闲着,没少找她聊天,明里暗里暗示下,朱唤儿也认命了。

    但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很可能会催生家庭矛盾。

    是以这一日,在叶绘主持下,李凤梧召开了个家庭会议。

    确定了今后的西院,将以大娘子文淑臻为主,小妾耶律弥勒为辅,两人共同打理李府诸事。

    这也很可能是李府未来的模样。

    反倒是正妻文浅墨,啥也没捞着。

    不过也没人敢对她的地位有微言。

    毕竟是正妻,主母的地位摆在那里。

    而且再傻的人也看得出来,李凤梧对文浅墨的感情不是常人可比的。

    对此文浅墨高兴得不要不要的。

    小丫头才想去管那些家庭琐事呢,闲下来还得意的告诉李凤梧,官人你负责挣钱养家,姐姐负责安家守和。

    自己负责貌美如花,如此真是太好。

    朱唤儿也不喜欢那些琐事,因此没有意见。

    至于夏暖滟,她能有个小妾名分,已经心满意足。

    而耶律观音,一者和李凤梧还没办婚事,二者作为曾经的西辽郡主,那管得了油盐米醋的琐事,更是没有丝毫异议了。

    落实了这件事,叶绘等人也有意意开始锻炼文淑臻和耶律弥勒的能力,毕竟将来的李家可是一大家子人。

    没有一个好的主母很难做到家和万事兴。

    只有家和,李凤梧才能安心仕途。

 第三百九十六章 你是朕的相公!

    李凤梧在建康惬意生活,临安却是波涛暗涌。

    随着太子赵愭薨去。

    临安如今仅有两位皇子了。

    一位恭王,赵惇,其后有荆湖南路宣抚使李道的支持,加上光化军节度使林宗棠——这只是明面上的地方宣抚使节度使。

    恐怕私下里不被人知的还有更多。

    而在朝堂上风谲云诡。

    原本在张杓掌控下,逐渐拉拢到太子麾下的势力,随着太子赵愭的薨去,这股势力轰然倒塌。

    墙头草刑部尚书江君烈这一次很快反应,在太子薨去除丧后没几日,在朝堂之上,就逐渐有位为赵惇说话的架势。

    户部尚书曾怀,原本也是太子势力,赵愭死后,这位尚书保持沉默……

    不过看官家意思,似乎对这位尚书有些不满意,近期经常拿捏户部,若非这位大尚书能力极强,恐怕也坐不稳了。

    然而官家拿捏户部的用意,却只有曾怀知道。

    官家是在警戒自己,不要轻易站到剩余的两个皇子队伍中去。

    恐怕就算自己保持中立,户部尚书一职大概也要丢了。

    工部尚书的大女儿王望北,和礼部尚书、太尉魏杞的长公子魏廷晖也在太子除丧后成亲。

    这两部一直处于中立。

    这种局势下,两家又成了亲家,是一股谁都不敢忽视的力量。

    吏部尚书史浩,自重新致仕一来,做事兢兢业业,从来不参与到争储中去——这其实是史浩仕途的缩影,从当年初入仕途到相公,史浩只支持过官家赵昚。

    如今官家登基,史浩依然忠心于官家。

    之前辞相,完全是因为不同意北伐而已。

    如今北伐已过,史浩自然还是只站在官家那一边。

    可以说,朝堂之中的臣子,除去赵珲、赵作仁、龙大渊和曾觌,史浩亦是官家可以完全相信的臣子,否则二次入仕也不会如此快速的就到了吏部尚书一职。

    而庆郡王赵恺原本很是凄凉。

    颇有些四面楚歌的感觉。

    当初被贬为庆郡王,不看好他的人纷纷离开。

    尽管如此,枢密院那群主战派也是一直看好赵恺的。

    后来又娶了安和郡主为侧妃。

    越发让人不看好他了。

    但是太子赵愭死后,枢密院主战派的态度有了分化。

    毕竟在他们看来,宋金二次大战中,安守建康的赵愭远远没有在安丰军冲锋陷阵的赵恺来得有北进雄风。

    可赵愭死后,枢密院有些人又觉得,其实在宋金二次大战中也在前线立过大功的赵惇作为储君的话,貌似也是个不的选择。

    于是赵恺如今在朝堂上越发不得势。

    如今的赵恺身边,仅有的势力大概只有几个足重轻的人,谏议大夫赵云兆,国子司业赵云宸。

    这两人都难以左右影响朝局大事。

    只有同知枢密院事蒋芾偶尔还会为赵恺说说话。

    而一直处于中立的左相汤思退,兵部尚书汤硕,虽然多次受到赵惇的拉拢,却依然没有表态,不是因为他们父子不想,而是着实不敢。

    汤思退的本来策略的拱扑策居正。

    如今太子已死。

    就可以改成抱朴策居正。

    然而他不敢。

    事情要从太子除丧结束那一天的一席话说起。

    太子除丧结束后,汤思退被官家口谕宣到了垂拱殿。

    面有哀戚的官家,看见自己的左相进来,挤出了一抹笑意,“汤相公近些日子累坏了,来人,赐座罢。”

    汤思退受宠若惊。

    只敢坐半边屁股。

    赵昚淡淡的道:“如今太子新薨,朕也不欲再立太子,需等东宫晦气尽除,汤相公以为何。”

    汤思退楞了下,“但凭官家。”

    赵昚点点头,忽然问道:“太子薨去后,朕还有二皇子赵恺,三皇子赵惇,两人皆有英武之风,汤相公以为何为储君为好?”

    汤思退心中警铃大作。

    官家先说不欲急着立储君,现在却又急急忙忙问自己谁当太子合适。

    这个问话顺序是不是反了?

    以官家的聪敏,断然不会出现这种失误。

    那就是故意为之。

    官家是在提点自己什么吧……

    心思电转,猛然想起,当初立储赵愭时候,官家就不爽的很,现在肯定还是不想立太子——毕竟赵愭入主东宫后很快拉拢了巨大的势力,着实让官家不爽了一段时日。

    又猛然想起,官家近日在政事上,总是在拿捏户部尚书曾怀。

    恐怕也在敲打他别让他再站队了。

    这样说来,官家心里根本没有再立储的想法——当初立储,也是被那一场病逼的。

    想到这里,汤思退立即明白了官家的意思。

    难怪会给自己赐座。

    朗声道:“庆郡王、恭王皆年轻,经验欠缺,还需诸多磨砺,臣以为不宜太早立为储君,最好需再等多年,两位皇子成熟稳重,官家一手打造的盛世之下,再议立储之事。”

    赵昚心中略喜,这才是朕倚重的汤相公啊。

    虽然自己想要恢复江山北伐。

    虽然也要倚重枢密院那群主战派。

    但大宋的官家,是历来将制衡玩得最溜的。

    主战派要重用,主和派也需要重用。

    有了蒋芾、王刚中等人,那就得有汤思退这么一位主和派相公——其实赵昚知晓,汤思退的主和,不过是他仕途立场而已。

    也许这位主和派相公,其内心深处依然是想着恢复江山的。

    大宋的文臣,几个不想恢复江山?

    只不过所奉行的策略不同。

    才有了主战和主和之分。

    但在官家的眼中,主战和主和都只是个标签。

    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的臣子。

    赵昚微微笑道:“汤相公之言极是,只不知朝臣会如何想。”

    汤思退立即恍然,官家这是要自己带头。

    不仅不要站队到两位皇子中去,还要起表率作用,告诉朝臣,近来今年不要再提立储的事情了,想到这回道:“臣为左相,当表率群臣。”

    赵昚哈哈大笑,“汝相,吾心慰矣。”

    你果然是朕的相公。

    汤思退心中也大喜,只要这种局面维持,自己的相位必然稳固。

    相比而言,那个右相诸葛瑾我的立场就让赵昚有些不满意,虽然你女婿是柳子承,但你也没必要彻底倒向惇儿罢。

    这么一说,张杓倒还不,太子薨了后,他便不再参与争储了。

 第三百九十七章 盛世之雏,恢复江山之望1

    张杓确实受到了巨大打击。

    他真的没想到。

    赵愭竟然病了,然后真的死了。

    虽然官家最后下旨,将那些个用药过量的庸医押入大牢,不在大赦天下的范围内,等待秋后问斩,但这都济于事。

    赵愭死了!

    死了就是没了的意思。

    很简单。

    作为太子首席谋臣,张杓原本注定是要登上大宋左相——虽然官家会换相,但只要自己成为左相,经营几年,加上赵愭主动请荐的话。

    也许,自己不仅是左相,更是三公的太师太傅太保!

    那一天,自己将用实际行动告诉父亲,告诉天下人,我张杓,天之骄子,比之大宋雏凤更为杰出。

    然而赵愭死了,这一切都没了。

    当然,自己封三公的机会并不是没有,只是显得更漫长了而已。

    而且——还真可能没有。

    如果今后赵惇登基,只要自己这些年不支持他,等他成为大宋天子,自己估计也就会被寻个借口贬到地方提举洞霄宫什么的……

    虽然自己还不到三十,已是副相参知政事。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不是右相就是左相。

    但是左相汤思退的位置固若金汤,右相诸葛瑾我如今也甚是虞。

    自己这最后两步端的是漫漫期。

    不由得想起了那个回建康及冠成婚的家伙,想起他曾经说过的话,又想起父亲致仕前说的那句词,张杓忽然觉得有些事情好讽刺。

    自己真是绕了个巨大的圈子。

    如今却又回到了原点。

    想明白了一些事的张杓,自此之后,在朝中安静下来。

    秉持公事,从不参与同僚宴请。

    亦从不宴请同僚。

    宛若一颗光鲜亮丽的雨花石,在大雨之后的泥泞里,忽然开始沉淀起来——

    终有一日,会绽放出灿烂光辉。

    临安渐渐不闻天骄声,亦不见天骄影。

    乾道三年的秋末,临安问斩了几个翰林庸医。

    几张圣旨传下,两淮以及襄阳、川陕等地出现了大幅度的人事变动。

    因春风渡一功擢为安丰军正将,在来安大战中因军功升任安丰军统制的宗平,终于去了权兼一词,正式成为安丰军制置使。

    原本仅是正将的宗复,升任安丰军副都统制。

    副将的汪继伦,反而升任了安丰军都统制。

    这估计是两人的能力,在这几年被吏部考察了个透彻,宗复确实要差上汪继伦一筹。

    庆远军节度使李道之子李睿,因统率轻骑立下千里纵江淮的大功,在清流关大败拐子马和铁浮屠,迁升为光化军统制。

    乾道三年秋的圣旨一下,李睿成了光化军都统制。

    全权掌管组成了建制的重骑军!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命,要知道,大宋骑军本来就少,何况重骑军。

    这支重骑军,还是西辽的五百匹精锐战马,加上大理送过来的战马中挑选了两百来匹,才勉强有了个雏形。

    不过,也仅七百余骑耳。

    然而这七百余骑,全是精锐中的精锐。

    装备更是万金打造一骑,奢华得让轻骑士兵流口水。

    据悉,看到重骑军的林宗棠只说了一句话:当屠铁浮屠!

    铁浮屠就是金国骑军王牌重骑军!

    可想而知这支两百余骑的重骑军有多么精锐。

    这只是雏形,随着西辽那边每年送过来的,加上从草原购买的战马,也许等几年北伐时,大宋的重骑军就能达到三千甚至五千之巨!

    一支三五千的重骑军,绝对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甚至可以左右一场战局。

    尤其可见,官家对重骑军的重视,也可见官家对李睿的信任。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李凤梧的出使辽国。

    没有李凤梧出使辽国,就不会有这五百匹精锐战马,大宋要打造重骑军,就还需要时日,不至于在乾道三年就让重骑军具备雏形。

    李凤梧之功,就是林宗棠都忍不住放下成见,在说了那句“当屠铁浮屠”后又道了一句:“狗|日的李凤梧,这功也甚是泼了天了,这次老子服了他。”

    林宗棠这一句狗|日的,绝对不是辱骂。

    而是一种武将的至高赞誉。

    至少在李睿看来,自己老丈人这句话是赞誉,军界出身的武臣,也这般认为。

    至于文臣怎么想,这些粗犷汉子没那心思去管。

    至于读书人李凤梧是不是觉得在辱骂他,林宗棠也浑然不惧。

    一甲探花,应该能听出这话的言外之意。

    抛去立场不同的事情,林宗棠是真的服了大宋雏凤。

    恐怕不仅他林宗棠,偌大的大宋朝野,至少有七成的文臣武将,自认做不到李凤梧这些事情,对大宋雏凤的功劳和升迁,更是没有丝毫怨言。

    使金、使大理、使辽。

    三使,简直漂亮的不能再漂亮。

    这样的大宋文臣,就算是武臣,对此也没有丝毫怨言。

    而是由衷的佩服。

    关键是这货并不是儒雅的读书人而已,襄阳死战,这位大宋雏凤可是坚守到了最后,等到了李睿磨磨蹭蹭的支援,才挺着脊梁回到了临安。

    这样的读书人,又岂仅仅是读书人而已?

    这就是大宋的脊梁啊!

    大宋尖刀宗平,飞骑李睿之外,宋金二次大战出现的三个人才,襄阳卢震,在死守襄阳后擢升光化军副将,后迁利州路兵马都监,旨意一出,卢震高升数级,竟然成了利州路都钤辖。

    品秩相当于一军之副都统制。

    武功大夫、安丰军副都统制、寿州知州辛弃疾。

    这位大宋辛青兕终于再进了一步,依然文武并封,摘掉了因为赵恺挂过虚职而让权兼的安丰军节度使一职。

    正式成为一军节度使。

    当然,在文职方面,权兼淮南东路招讨使……

    这个职位有点令人难以揣测。

    不过想到淮南东路那边,本来空职没有,能硬生生给辛弃疾一个淮南东路招讨使,都算是官家绞尽脑汁的事情。

    这样一来,文武并封的辛弃疾,再一次向着枢密使的位置迈进。

    当然,升职的不仅这几人。

    还有许多地方州府路军,都有变动,只不过平迁居多,像这般升职的却不鲜见。

    有心人很快发现了此次大范围人事变动的诡异之处:但凡是宋金二次大战中因功升职的,这一次人事变动中,都或大或小幅度的升官了。

 第三百九十八章 盛世之雏,恢复江山之望2

    比如襄阳死守战中,最后剩下的那些士卒,在这一次大幅度的升职浪潮中,亦有几人爬上了副将、部将的位置。

    又比如当年跟随宗平在春风渡四千破一万,又五百残兵偷城的最后剩下的那两三百人,亦有人高升,成为一军官员的中坚力量。

    这是个信号!

    对于武将来说,这是个让人振奋的信号。

    官家忽然重用了宋金二次大战的功臣,明显是在告诉天下臣子,朕又有了要北伐的雄心,你们这些沙场武将可要准备好了……

    盛世英雄。

    乱世出武臣。

    宋金二次大战后,闲了几年的武臣们都感到机会来了。

    从隆兴大战之后,官家励精图治,到今年乾道三年,虽然还没达到盛世的风光,但如今国内国泰民安,再有个几年,恐怕真能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北伐恢复江山。

    作为武将,对此喜闻乐见。

    然而朝中的主和派,却忧思重重。

    好在官家在此次大封之后,并其他更为激进的动作。

    毕竟盛世的风华刚显。

    就算要北伐,至少也还得等上三五年——一场战争带来的创伤,并不是短短两三年就可以修复的,况且从隆兴二年到乾道三年,四年的时间里不仅要修复战争创伤,还要累积财力为北伐准备。

    至少也得十年左右。

    人远虑必有近忧。

    可以说,官家此举,便是远见的布置。

    为将来的北伐储备人才。

    这个局面就是:只要大宋有了一定的国力,官家不仅有心,有能力,还有人来北伐恢复江山。

    有道是文成武治。

    官家意图北伐,当然不会只重用宋金二次大战的功臣武将。

    那些有着经略之才的读书人文臣,不少人也纷纷被吏部考核后,受到了的官家的擢升。

    最为显耀的便是建康知府陆游,便擢升为淮南东路转运使,权兼建康知府,加封正奉大夫,入宝文阁待制。

    隆兴二年春闱中高中一甲状元的木待问,入阁之后在外地出仕了几个月,随着这一次大幅度的人事变动,木待问前往建康,权兼建康府通判。

    隆兴二年春闱高中一甲榜眼却又被李凤梧的探花抢去风头的黄洽,被派到寿州,补了辛弃疾寿州知州的缺。

    不仅这两人,近十年来的大科中,年富力强的有才之士纷纷得到起用。

    本科状元赵汝愚,被召回京后,很快权兼他职。

    任然补着郭师元门下省录事的职,但又让官家给他权兼了个殿中侍御史,加封朝请郎——这擢升幅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