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仕妖娆-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侂胄坐下,认真的道:“李小鸟,我是青云书社的一分子吧?”
侄儿媳妇说的对,自己上次被李凤梧利用栽了跟头,那就要大败李凤梧,男子汉大丈夫,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
我韩侂胄会输给你李凤梧?
笑话,看我怎么玩死你。
李凤梧点头,“怎么,后悔加入青云社了?想退也可以,不过那些书和会子我可不会退给你。”
我还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韩侂胄也不气馁,“我再拿出一批藏书和会子,我要当个管事的。”
反正钱不是我的。
先从折腾垮你青云书社开始。
李凤梧沉默了一阵,出乎韩侂胄的意料,竟然点头,“可以啊,一千贯会子,一千本藏书。”
第一百五十五章 二度入仕的帝师与相公
韩侂胄这点小心思,或者是李凤娘哪点坏心思,李凤梧焉能不提防。
不过韩侂胄终究是个十二三岁少年。
有张观和史弥大坐镇青云书社,这小伙子日不了天。
反倒是一千贯会子挺实在。
按照当今大宋的物价,一千贯会子,大概能印几千本书了。
随着夏暖滟的书稿进度,刊刻印载《画皮》一事走上日程,并且成为青云书社的重中之重,李凤梧隔三差五便要去青云书社看一看。
当然,营销手段没有落下。
今时的大宋,大战初定之后,国泰民安——至少临安风华如是。
就算是大战中,说书先生在各大瓦子说的《婴宁》也在临安卷起了一阵风潮,何况如今四海升平,没有战事的和平年份。
是以李凤梧没有小气,先前和青云书社的说书先生拿了会子后,近些日子在各大瓦子说书,都会在开头或者结尾,又或者在中间精彩时刻,插上《画皮》的广告。
而近些日子的临安,安静得让人有些不适应。
钱枫两兄弟勾结义平庄作祟临安的案子尘埃落定,钱家一蹶不振之后,临安原本因为参知政事这个职位沸腾了几日,但随着官家请陈康伯出仕,临安又霎时安静了下来。
都在翘首以待,看这位相公会不会重新出来宰执朝堂。
陈康伯若是出仕,以他的资格身份和地位,哪怕只是参知政事,也能和左相汤思退叫板——不过大概没人不清楚,陈康伯若是出仕,那就是奔着制衡西府而来,哪会和汤思退叫板。
虽然临安貌似风平浪静,但三个皇子势力的人却清楚的知道,这不过是表象,在风平浪静的下面,是阵阵暗涌。
隆兴二年的寒冬,过得极快。
在官家旨意去了江西南路半个月后,传来消息。
陈康伯拖着病躯前来临安赴任参知政事。
听到这个消息,临安朝臣中,欣喜者有之,失望者更甚。
陈康伯既主战又主和,但他绝对不会庸附于任何一个皇子,其官场行事,皆为家国大事,关争储。
这种消息,对赵恺和李凤梧而言,是好事。
对赵惇而言,也是好事。
但对赵愭而言,却是个不小的打击。
原本以为,诸葛瑾我能上参知政事,虽然诸葛瑾我很可能因为其女婿柳子承的缘故倒向赵惇,但他一走自己这方张杓还能得个刑部尚书。
现在好了,不仅丢了个参知政事,连刑部尚书也没拿下。
而随着陈康伯赴任,官家又一纸旨意降下,已经致仕的帝师史浩,知衡州事。
这一下朝野又愕然。
史浩和陈康伯一样,主张富国强兵等待时日恢复中原。
既主战,也主和。
当初就是他俩制衡张浚。
同样的,这位帝师也不会掺和到争储中来。
官家忽然起用这两位,意味深远。
一者是两位确实资格老,二者恐怕官家也是有着敲打三位皇子的意思,朕不给你们不能抢,现在都给我老老实实的当皇子,别为了太子位天天争来争去。
当然,官家并非只起用了帝师史浩和相公陈康伯,在起用史浩时,同时让绍兴二十七年的状元王十朋出知饶州。
王十朋是位主战派。
于此同时,江南两路、淮南两路等州府,皆有不少主站官员赴任。
至于四川和陕西那边,本就是铁板一块,有老将吴璘、虞允文守备,随时都能配合官家,因此倒是没有什么人事变动。
随着朝堂内主和派官员的崛起和主战派制衡,又随着主战派人士纷纷出任边境重要州府的要职,大宋的有识之士大感振奋。
种种迹象表明,官家雄心壮志,如今励精图治,重用主战派,是为北进做准备!
对此,主和派官员只能眼睁睁看着。
毕竟第二次宋金大战,大宋是大败了金兵,让人看见了北上的希望。
也正因为第二次宋金大战的惨胜,上皇赵构对儿子赵构励精图治只为北上的态度也软和了许多,当然,内心肯定是不怎么喜好这件事的。
老子任上几十年都没能恢复江山,你这家伙上任几年就恢复汴京,以后的史书怎么评价老子?
这件事间接的为大宋埋下了隐患。
且不说朝堂风云。
夏暖滟写出了六万余字,在秘书监那些掌固、熟纸匠、装潢匠、笔匠的帮助和指点下,在李凤梧的运筹帷幄下,在张观和吴瑞云等人的竭尽配合下,《画皮》终于开始准备刊刻了。
在这之前,李凤梧没有忘记一件事。
要想大火,还差一件事:序。
按说,做序这件事,自己这个大宋雏凤足以胜任,再高端一点,找南宋文坛盟主周必大也足矣,但李凤梧的野心可不止如此。
况且,这本书在经过自己建议后,男欢|女爱方面增添了不少,俨然已是爱情小黄文,为了防止成为禁书,得找个够分量的人来做序。
能让禁书不成为禁书的序,放眼当今大宋,仅两人而。
上皇和官家。
上皇赵构就不去想了,没这个关系人脉。
但是官家可以啊,官家虽然将自己从宣德郎降为儒林郎,但可没去掉自己到垂拱殿求见的资格,见一下官家还是不难的。
是以这一日,李凤梧带着秘书监的公事折子和《画皮》书稿来到垂拱殿求见。
很快小太监出来宣见。
进去行礼之后,官家从折子堆中抬起头,“许久没见你了,大朝会也没怎么见你上朝,秘书监有那么多事情?”
李凤梧暗暗苦笑,又没什么事,我天天在你面前转悠什么,搞得像个奸臣来谄媚天子一般,至于上朝,反正我一个从五品官,在朝堂上也说不上话。
况且本来就没有硬性规定秘书少监必须天天要上早朝啊。
笑道:“近些日子秘书监诸事确实繁忙,前些日子官家批复在全国收取著作管理费一事,秘书监已落实妥当,共收取著作管理费六万八千六百贯贯,请官家批复后,秘书监将上缴三司。”
赵昚愣了下,全国的著作管理费才六万八千六百贯?
第一百五十六章 请官家做序
旋即心里笑了,好小子,秘书监怕是暗中坑了不少,也罢,反正当初自己同意此事,就是让这小子捞钱的。
况且这小子还算不,没有捞得太狠。
赵昚太清楚大宋目前的形势了,刚经过大战,国内初定,临安和建康是最繁华,就算全国收取著作管理费,也不会超过10万贯。
按照李凤梧这小子的尿性,大概是收了九万八千六百贯,这给秘书监留了三万贯罢。
秘书监近百人分三万贯,也不算太狠。
笑了笑,“拿来,朕批了罢。”
只是在批的时候,赵昚心里叹了口气,官啊……
古往今来,为何读书人挤破脑袋都想当官,什么报效家国,当然,也有这种因素,但真正的理由,还不是来钱快。
义平庄在临安经营几十年,攒了三百余万贯。
真正的利收何止三百余万贯,恐怕大部分都被钱家掏走了,又被钱家用在维护关系人脉上。
而李凤梧管理秘书监,就这么一个著作管理费,若是他心黑一点,给秘书监众人分给一万贯,他自己独占两万贯,也是没人敢说的。
听说钱端义被自己罢官后,如今的秘书监已被李凤梧整治得服服帖帖,没人敢忤逆这位秘书少监的意思……嗯,当然,这货当初分钱那一手也确实有效。
几十年仕途下来,其所得之款不比义平庄差啊。
批完李凤梧的折子,看见这货还告退,诧异问道:“还有事?”
李凤梧期期艾艾,“不知道官家忙不忙?”
这是私事了,得看官家心情好不好啊。
赵昚瞥见了李凤梧手上拿厚厚的一叠书稿,没好气的道:“有事想求我?”
李凤梧嘿嘿干笑,“小事,小事。”
赵昚奈的叹气,“说吧。”
谢盛堂此刻不在垂拱殿,也知道去了哪里,李凤梧将书稿递上去,“官家还记得曾经风靡临安的《婴宁》不?这位大家又出了新作,很不凑巧的是,她的新作和微臣的青云书社合作刊刻印载销售事宜,微臣就想,这等佳作,若能有官家做序,必是千古美话一桩。”
赵昚口瞪目呆,你小子想钱想疯了罢?
让我做序?
别说你是娱乐的小说故事,就算是各种书集,也没人会大胆到来找我做序。
我赵昚的序岂是你民间小说故事可以用的?
转念一想,“你先等等,我看看。”
说完拿起书稿,看了约莫小半个时辰,动容道:“真是花船上那个小娘子所作?听说临安知府还给你批了块地皮,让你为她在西湖边修了个小院子?”
李凤梧一副大家都是男人你懂的神情。
赵昚心情大好,哈哈大笑,人不风流枉少年啊,“一个耶律——张玉儿已经满足不了你的胃口了么?”
李凤梧嘿嘿笑了笑,顾左右而言其他,“实在不敢欺瞒官家,《婴宁》和《画皮》都是微臣和夏暖滟共同推敲出来的,所以严格来说,微臣也算半个著作人。”
赵昚笑道:“看不出你还有这等才华。”
李凤梧笑了笑,“天下之才,皆为官家之才。”
赵昚乐了,脸板了起来,“少拍马屁。”顿了下才道:“这《画皮》貌似比《婴宁》写得跟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剧情鬼怪迷离,让人读来甘之如饴,欲罢不能。”
关键是纯粹的爱情和鬼怪,关政治。
只看了小半个时辰,看的字数不多,对于这篇放在大宋将是鸿篇巨制的小说来说,赵昚只读了个开头,能知道多少曲折迷离。
这话有点客套话的意思,当然,赵昚也确实觉得不。
很是新鲜猎奇。
又道:“我给你做序可以,润笔费得有点吧?”
卧槽,官家你变坏了啊。
李凤梧顿时语,只好道:“有的有的。”
赵昚哈哈大笑,提笔,“那我便为你做个序罢。”
作个序而已,多者白字,少者几十字,也别小看赵昚,赵室皇室的教育,是历朝皇室之中的佼佼者,就赵昚的水平,放到大科之中,也是要中进士的。
八九十余字的序很快作好,盖上宝印。
李凤梧拿回手稿,如捧宝物,发财了发财了!
之前在御书桌黑的那些笔砚,放到以后是文玩古物,但这是大宋天子亲笔做的序,不说它的文学价值,就这个字放到后世,也将是天价隗宝啊。
李家子孙,我李凤梧可是给你们谋了个大富大贵的未来啊。
赵昚玩心起来了,笑道:“记得,别忘了我的润笔费。”
李凤梧立即道:“官家坐拥四海,别说润笔费,就是这天下万物也是您的,区区润笔费,微臣愿以一生风华还之。”
意思是说,你是当今天子,我都用一生来给你卖命了,你还好意思要润笔费,计较这点小事?
这是翻脸不认人的节奏啊。
赵昚心中虽然觉得高兴,李凤梧这小子说话水平见长啊,耍赖的同时还能拍拍马屁,但却相当语,“滚!”
说完之后,却发现李凤梧并没有行却礼,正诧异间,就听得这小子一脸口水,“官家,你这座坐佛枫叶笔架真心不啊,不啊不,真不……”
还有没有节操了,真当我赵昚是好欺负的?
赵昚吹胡子瞪眼的道:“甭想!”
李凤梧叹了口气,“唉,儒林郎的薪俸真是低啊……不对,微臣根本没有薪俸啊,那官家若是没事吩咐,微臣告退?”
说完行却礼,刚退了两步,就听得赵昚没好气的道:“拿去罢!”
这小子真是不要脸到了极点。
要东西是完全没有节操,而且丝毫不忌惮自己的天子之怒啊,他就不怕自己因此生气也给他降罪么……偏生自己还就喜欢他这一套。
这君臣也是没谁了。
李凤梧大喜,上前接过坐佛枫叶笔架,一溜烟跑出了垂拱殿,深恐官家反悔,却和正进门的谢盛堂撞了个满怀。
慌不迭告罪,又对谢盛堂背后的老人行礼,走出垂拱殿后才愣住。
那位老人不是陈康伯么?
陈康伯到临安了?
看见新晋臣子在垂拱殿如此失礼,陈康伯皱起了眉头。
第一百五十七章 天子野望,皇子野心
谢盛堂倒是见惯不怪,只是心细的发现大官御书桌上的坐佛枫叶笔架不见了,诧异的道:“大官,那座坐佛枫叶笔架……”
赵昚奈点头,“被这货黑了。”
谢盛堂顿时哭笑不得,“那老奴再去取一座来。”
陈康伯闻言,心中越发恚怒,君臣之礼岂能视之如儿戏,既为臣子,食天家俸禄,又怎能枉顾礼节,拿走官家所用之物。
道:“此人就是官家看重的大宋雏凤李凤梧?”
赵昚点头,“陈相公以为其若何?”
陈康伯满脸的皱纹越发深沉,一头白发配着满脸老人斑,双目也有些昏聩,闻言倒是没作甚点评,只是心中暗道,但愿此子莫成我大宋又一秦桧。
从大内回到青云书社,李凤梧拿出官家写序的那张纸,对张观说道:“这个序严格按照官家的字体雕版,做好之后,这个序可别丢了,我要作为传家宝的。”
张观和一旁我吴瑞云大眼圆睁,一脸不可思议,“官家为《画皮》作序了?”
李凤梧哈哈一笑,“可不是。”
两人不得不服,“你这秘书少监,惬意得一点不输相公啊,连官家都能被你忽悠来作序。”
当今大宋官家做序的书,谁敢禁?
李凤梧得意的嘿嘿长笑。
接下来的事情,李凤梧亲自出面,邀请了临安所有大小书商,在花月楼广开宴席四五桌。
秘书少监邀请,荣六郎书铺等大小书商岂敢怠慢,纷纷亲自到场。
席间,李凤梧提了一下《画皮》销售的事情,大小书商不抢着承事,不说当初收取著作管理费秘书少监说到做到,单说秘书少监这个职位,就拿捏着大家的营生。
没人会放弃这个讨好秘书少监的差事。
于是很是愉快的定了下来,不仅临安的售卖由这些大小书商负责,就连临安周边州府,荣六郎书铺等几大书商也一力承担了下来。
李凤梧当然求之不得。
于是青云书社新成立的雕版印刻坊即日开工。
与此同时,临安十有八九的说书人也开始在各大瓦子间宣传,不仅有《婴宁》打下的基础,如今又有了一个官家做序的噱头。
很快,这件事就如大石入水一般,在临安席卷出一股浪潮。
李凤梧既有公事,又有家室。
没有多少心思和时间花费在《画皮》上面,是以大多事情都全权交给了张观和史弥大,张观能力出众,史弥大在国子监任职多年,人脉宽广,是以诸事进程极其顺利。
而缴了一千贯会子和一千本藏书的韩侂胄,也顺利的在青云书社捞了个社监的职务。
这纯粹就是搞笑的。
青云书社本来人就不多,正副社长李凤梧张观,知事史弥大,这三人就已经将事情和权利全部瓜分,韩侂胄这个社监几乎事可干。
但韩侂胄不这样想啊,这是一个好的开局。
以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还怕掌控不到青云书社?
是以天天和张观腻在一起。
心思也不隐晦,就是要把张观拉到他那一边去。
李凤梧由得他去折腾。
青云书社几乎是张观一手建立,别说他韩侂胄想搞青云书社的鬼,就是自己想让青云书社关门,张观也不会允许的。
不过近些日子,李凤梧倒是敏感的发现了一件事。
自从庄闲事件后,李凤梧对青云书社多了一份心,也才发现这一点:从那日宴请,庆王赵恺来到和大家一起喝酒后,赵汝愚就几乎没在青云书社出现过了。
也曾让张观去问过,赵汝愚的回答中规中矩,闭门读书,为下一进士大科做准备。
进士科三年一次。
今年才考过,现在就为之准备,是不是太早了点?
不过读书人嘛,终究非一日之功,李凤梧也能理解,只是心中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安。
眼看年关将近。
随着西辽郡主带着使团回国,又随着回访使团带着西辽国书的回国,其后不久,吐蕃诸部也趁着年关将近,遣使臣携国书来大宋之后,临安朝堂因为陈康伯重新入仕而刮起的浪潮被带了过去。
大宋和西辽正式建立盟约。
大宋每年以高出市价一成的价格,从西辽购买战马一千五百匹,并通过西辽,从草原蒙古诸部购买战马两千五百匹。
大宋和西辽互开商路。
随着大宋西辽两国的国书送递吐蕃诸部,吐蕃那边也是爽快,没敢和这两大帝国较劲,愉快的同意开辟商贸走廊。
于是大宋、西辽针对金国的盟约成为了隆兴二年继宋金第二次大战之后的最大惊闻。
对此,大宋天子振奋比。
在和西辽的盟约之前,大宋每年从大理购买滇马三千五白匹,如今又每年从西辽购买一千五百匹,从蒙古诸部购买两千五百匹。
大宋一年可新增战马七千五百匹!
少者五年,多者十年,大宋就可建立起一支庞大的骑军!
有此骑军,足以撼动金国的铁浮屠和拐子马。
赵昚的野望,一步一步开始实现。
这种家国大事,是赵昚心中的重中之重,但对于三位皇子而言,重中之重是争储。
随着钱端礼辞参知政事,陈康伯出仕接任,史浩、王十朋等人接连受到重任,赵愭和赵惇越发坐不住了。
如果父皇一直励精图治意图北上,那这就不是三五年的事情。
想当年父皇虽然等待了三十年,但这三十年,他都是太子啊,除了恩平郡王给他造成了一点威胁,其余时候,他都是铁板钉钉的大宋储君。
但自己三个人不一样。
如今三个人似乎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若是自己不争取,说不准哪天储君这个位置就被另外两个兄弟用手段拿了去。
夜长易梦多。
要想稳当,只有先成为太子。
一旦成为太子,便会成为群臣表率,成为大势所趋的拥戴之人,另外两个兄弟纵然是封王,也只能徒呼奈何。
要知道大宋,是得臣子人心者得天下。
于是乎,邓王府内,恭王府内,都在悄悄筹谋着打击对手的事情。
反正宋金大战刚定,国库空虚,父皇要想再北伐也得等上个三五年,这个时期,就是自己争储的大好时机。
想当年仁宗找赵祯,那么不情愿,就想自己生个儿子,结果还是在群臣的逼迫下立储。
父皇又岂能幸免?
第一百五十八章 出使大理
赵惇和赵愭有此想。
赵恺当然如此,就连李凤梧也如此认为。
虽然第二次大战大宋惨胜,官家雄心再起,但随着国内社会安定,经济腾飞,大宋的臣子从来都是不甘寂寞的。
为了自己的权势,必然要在立储上做文章。
也许明年,立储的事情就又要被提起。
如今三王在同一起跑线,赵恺的机会大增,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打击赵愭和赵惇,等赵恺得天独利的时候一提立储,大概就成了。
但怎么也没想到。
就在年关将近的时候,官家一纸旨意降下,中书舍人和给事中也没有驳回,于是成了既定事实:三日内组建使团,前往大理。
而秘书少监李凤梧,赐封承事郎,为使团正使。
接到这个旨意,李凤梧脸都青了。
你妹……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承事郎这个原点上了,若非自己有从五品的秘书少监一职,那才叫搞笑。
然而真正让李凤梧不爽的是,赵昚你个狗|日的,快过年了你让我出使大理?
没有出使西辽。
但李凤梧早就知晓,出使大理一职自己肯定跑不掉。
虽然名义上借着春节代表大宋去为大理皇帝庆贺,但尼玛这也太那啥了吧,就不能春节之后再去,而且,赵昚你是怎么选的使团人选的?
正使是自己,两位副使,一位竟然是赵愭幕僚钱象祖,另一位豁然是因和西辽使团谈判而立功的柳子承。
这也就算了,竟然还让堂堂光化军统制李睿为使团护将。
赵昚这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啊。
钱象祖和柳子承自己不怕,但光化军统制李睿是李凤娘亲弟弟,要是这货听了李凤娘怂恿,在去大理那些的路上,找个偏僻地方把自己办了的话——
特么的柳子承和钱象祖肯定乐于见到这种状况,自己就冤死了啊。
不行,不能让赵昚这么干。
李凤梧决定去见官家。
似乎早就料到李凤梧会来一般,赵昚一点也不意外,对李凤梧道:“人选是陈相公定下的,朕也不好逆了陈相公的意。”
李凤梧有些吃惊,陈康伯?
才到临安几天,这么快就摸清楚了临安朝野的形势?
相公之力,果然不可小觑。
但李凤梧来见赵昚,并不是说服赵昚换人,而是要再带几个人保证自己的安全,于是道:“臣并没有说陈康伯选人不妥,只是觉得,此次使大理,既要彰显我大宋国威,仅一个光化军统制李睿,似乎说服力不够。”
去你妹的说服力啊,李凤梧说完之后自己心里先开骂了。
赵昚这个腹黑的家伙。
你见过一个帝国让几个文臣带着大战之中的功勋大将使他国,而同时这个帝国又将大军陈于你边境来给你说理的么?
这就好像牛高马大的孔夫子带着一帮二流子徒弟,拿着砖头配着剑,逮着人就给你说道理,我们是以理服人的。
这不是很违和么?
赵昚想了想,笑了,知晓李凤梧担心什么,道:“那你以为如何?”
李凤梧早有想法,直接说出来,“臣以为,李睿虽有千里纵江淮之威,但仅此一人,不足以让大理正视我大宋兵威,若有一位能以寡破众,万军丛中取敌人上将头颅的尖刀之锋芒,效果必将奇佳。”
赵昚若有所思。
话说到这个地步,宋金两次大战中,做到这件事的只有一个:宗平。
当初他便以四千破一万,甚至三人三骑叩城。
论声望,这完全就是当世赵子龙,想必大理那边早就有他的事迹。
但是自己当初在用李凤梧之时,是调查过这小子的,因为他身边那个丫鬟朱唤儿,李凤梧和宗平貌似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他现在忽然请求宗平同行出使大理,就不怕宗平和李睿一起把他阴死在途中么?
旋即转念一想。
李睿敢这么做,是因为他背后有个当宣抚使的老爹李道,还有当恭王嫡妃的亲姐姐,就算事后自己猜到是他做了李凤梧,自己还能把他杀了不成?
但宗平不一样。
虽然其曾祖父宗泽是大宋功臣,但如今的宗家已没落。
宗平就算再大胆也不敢对李凤梧怎么样,甚至还得竭尽心力保护李凤梧,免得到时候李凤梧出事自己迁怒于他。
想到这赵昚恍然,思忖片刻,道:“如此也行。”
虽然李凤梧这小子不厚道,但终究是难得看得顺眼的年轻臣子,况且大宋使团出事大理,若是正使在路上嗝屁,这传到四夷怕是要被笑掉大牙。
对李凤梧道:“朕即宣召安丰军统制宗平进京。”
一个光化军统制,一个安丰军统制,一个千里纵江淮大破铁浮屠和拐子马,一个四千破一万三人三骑叩城,怎么看都是大宋双壁。
这样一对军中名将同时出使大理,自己再陈兵边境,就不信大理不屈服。
李凤梧松了口大气。
又听到赵昚说道:“兹事重大,且莫误了。”
李凤梧应喏。
魏杞两使金国,如今已是太尉。
自己使了一趟金国,再出使一趟大理,怎么看都是耀眼到极点的履历,按照这个仕途下去,就算赵恺当不上太子,赵昚任内,自己怎么也能混到一二品去啊。
一旦奋斗到一二品成为士大夫,哪怕赵愭赵惇登基,自己也不用太担心。
只是后辈有点凄凉。
话再说话来,就算赵愭赵惇登基,没准也当不了多久就禅位了,赵惇不就只当了五年被被赵扩逼着禅位了么。
话再说回来……再等不到百年,蒙古铁骑就南下了。
这宋仕,终究是要妖娆一回的。
从大内回到梧桐公社,便看见朱唤儿和耶律弥勒两女情绪黯然,李凤梧心中清楚,她们是在担心自己出使大理的事情呢。
今时的大理,属于偏远山区,所以在古代王朝中,很少有帝国能真正掌控大理。
西域、四川都比大理要好掌控一些。
而且此去大理,路途遥远,比自己之前使金到毫州远了两倍不止,仅是往来一趟,大概就得三四个月,再加上和大理谈判事宜,少不得半年的时间。
第一百五十九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李凤梧出使大理。
正使李凤梧,副使一个是邓王府幕僚钱象祖,一个是本科进士柳子承。
柳子承是七品宣奉郎,职中书省下右正言,此次出使,官家又将其升为正七品朝请郎。
钱象祖并没有官职,不过在邓王赵愭的力荐下,官家赐其进士出身,又册封为八品的中书省录事。
当然,李凤梧是正八品承事郎。
这个使团怎么看档次都有些偏低。
官职最高的从五品秘书少监。
阶官最高的是柳子承的七品朝请郎。
不晓得的人还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