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有天庭-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道。
那么妲己会像《封神榜》流传那样吗?
比如,与纣王寻欢作乐,让他搜集天下奇珍异宝,珍禽奇兽,放在鹿台和鹿苑之中,每每饮酒作乐,通宵达旦。
又如,严冬之际,妲己遥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而将他双脚砍下,研究其不怕寒冻的原因。
再如,妲己目睹一孕妇大腹便便,为了好奇,不惜剖开孕妇肚皮。看看腹内究竟,枉送了母子二人的性命。
甚至,妲己怂恿纣王杀死忠臣比干,剖腹挖心,以印证传说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窍”说法,结果什么也没能看得出来。
其实,妲己在商朝的命运轨迹中,扮演的只是很小的一个角色,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就像长江黄河中的一滴水一样,翻不起浪花,只是奔流到海不复回。
纵观整个商族,由于数百年的兴盛,疲态尽显。奢侈享受、贪生怕死,自私短视,“朋家作仇,胁权相灭”,一派衰落腐朽的八旗模样。
宋人罗泌在《桀纣事多失实论》中认为:“
帝辛大造宫殿,建酒林肉池,宠信女色,囚禁贤人,残害忠实等罪恶,与桀的罪恶如出一辙,凡桀的罪,就是帝辛的罪,桀纣不分,这些都是出于模仿。”
翻开《尚书》、《史记》等,桀有的罪恶帝辛都有,而桀没有的,帝辛亦有。因而,帝辛是夏桀加想象的罪恶的集大成者,亡国是其罪有应得。
亲身经历了家国沦丧、山河破碎的明末大知识分子、抗清义士顾炎武在亡国之后沉思细想,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
一个帝国的衰亡,是各种势力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以至于积重难返,非革故不足以鼎新。
因此,在研究殷商亡于帝辛这段历史时,顾炎武分析了殷商自盘庚以降,商王朝贵族离心离德的种种行经,得出一个结论:商亡是必然的,帝辛只是适逢其会,换了任何人,都无法拘救商王朝的命运。
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指出,武丁之后是商朝存在一位武功极盛的君主的,且以考古、甲骨等材料佐证,郭氏指出:这个人就是帝辛。解放后,郭沫若曾亲临殷商故地考察。
在周人充斥着污蔑、谩骂的历史记载之外,还有一幅真实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乙在位26年而崩,少子辛即位。
当此之时,帝祖甲的礼制改革已逐步取得正统地位,嫡长继承制的王位传承已取代兄终弟及而成为主流。
因此,微子启虽然是帝乙的长子,并与帝辛是一母所生,但因为其母生微子时地位尚低,故微子为庶出。而其母为后以后,生辛,故其为嫡出。
此即太史所谓“妻之子”、“妾之子”的由来。帝辛的即位对微子启的打击可想而知。且微子启素有贤名,其朋党亦颇众,几与帝辛成抗衡之势。
故而终帝辛一世,微子一派始终是最坚决的反对派,幽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在帝辛的强力打压下,铤而走险,通敌卖国,与周人勾搭而奸,不惜一切代价地颠覆帝辛政权。
这位商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另一方面,由于祖甲礼制改革而受到打击,不仅仅是微子。王族中的箕子、比干亦是礼制改革的坚决反对者。
因为按兄终弟及制,他们都是有机会登上王位的。而拜嫡长继承制之赐,则彻底断了念想。这些心怀怨念的王族大臣,在对待礼制改革上,是与微子一派同仇敌忾的。
虽然目的未必尽然相同,但制掣肘、削弱、打击帝辛方面却是一拍即合。这些王族勋贵与微子一派或分或合,虽不像微子一派通敌卖国,但却是帝辛实实在在的反对派。
帝辛虽名义上是王族的最高代表,实际上在王族得到的支持十分有限。
此外,自盘庚以后,商族贵族离心离德已日渐难制,商帝的祭祠、行政、军事难以展布,因而至祖甲时,废贵族公议,形成君主集权,加大王族势力。
但受商代以氏族为社会基本组织单元的社会现实的影响,贵族的势力仍是难以抑制的。这些贵族都有自己的基本势力,商帝亦难以拔除。故而在商帝强势力可以压服,一旦商帝稍弱便各自为政,乌烟瘴气。
因此,自帝武丁以后,商王朝“圣贤之君六七作”,大部分时代商帝是强势力的。然而,帝辛继位时,由于王族的分裂和微子一派的疯狂,这些贵族亦蠢蠢欲动。
而整个商族,由于数百年的兴盛,疲态尽显。奢侈享受、贪生怕死,自私短视,“朋家作仇,胁权相灭”,一派衰落腐朽的八旗模样。
在如此情况下,商王朝中央已对周边的诸侯方面失去控御能力。诸侯方伯时附时叛,时时骚扰、袭击,尤其是东夷,竟多次涂入王畿掳掠。
东夷原本商王朝盟友,后虽有龃龉,但不为大害。但自武功赫赫的帝武丁惩灭坐大的方伯大彭、豕韦后,东夷再无人可制。虽武丁一朝服贴,但给后世商帝留下隐患,帝武丁可谓为一时之忿而自毁长城。
因此,六七帝而东南不宁。自帝武丁迄帝辛,对东夷用兵就未停过。而在西边,周人自帝武乙时已渐孳大。
《竹书纪年》中的帝武乙“狩于河、渭,大雷震死”的记载相当奇特。现代人多数怀疑帝武乙的真正死因,但绝对与周人脱不了干系。
至帝文丁,周季历继续骄横征伐,被帝文丁所杀、至帝辛时,周侯昌变本加厉,已成西方大患。这就是帝辛继位后的局面,一个内部四分五裂、外部群强环伺的老大帝国。
或许这就跟清朝灭了明朝差不多吧,什么仁义都不存在,只是博弈的结果!
帝辛继位后的措施,因史料缺乏已以全面描述,但根据现有的简略记述,综合起来可勾勒出一个大致轮廓:一是对内部的驾驭。
帝辛一方面对四分五裂的内部庞大的反对阵营进行分化、打压,不惜采取高压手段,或杀比干,囚箕子,逐微子。
另一方面,提拔外来逃臣中的飞廉、恶来为将,牢牢掌握军队。此二人亦不负帝辛重望,飞廉为伐东夷统帅,商亡后仍坚持战斗,直至战死,而恶来更是战死于牧野,至于内政,用费仲以对抗诸方势力。
二是以战功稳局势,树威望,凝人心。帝辛即位元年即命九侯、虞侯,邗侯——这与周人历史命周侯昌为西伯要早五十年,而且原因、目的均不一样。
四年,大搜于黎——即《左传》所谓“帝辛为黎之菟而东夷叛”者,在西边举行军事演习以震慑西部诸侯,尤其是周人。
九年,伐有苏,获妲己。
二十二年,大搜于渭,囚西伯昌——现代人认为,帝辛为解除西边威胁,于此时杀掉了西伯昌。
在解决西部威胁后,帝辛掉头东征、南伐,对时常侵袭至王畿的东夷进行讨伐,倾全国之力以期灭掉百年来的肘腋之大患。
商与东夷之战是一场漫长的、消耗极大的苦战,经数十年方决出胜负。而此时商王朝所有的精华已消耗殆尽,虽然是战胜者,俘虏、财货无数,但帝国已成空架子。
故而,以帝辛之英明强势,只能将周人在西部征伐视若不见,而是极力地消化战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抚平战争的创伤。
而这时,一直被帝辛强势压制的反对派在关键时刻给虚弱的商帝国致命一击——大夫甲、内史向挚、微子先后逃到周,向周人出卖帝辛极力隐盖的帝国真相,引导周人乘虚而入,商朝覆灭。
李陵对商的认知虽然没有这么全面,也是多有了解的,虽然和美人如胶似漆,但并未昏庸,和历史上的纣王一样,保持这清醒的头脑。
他要做大明崇祯做不到的事情,他要一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逆袭大周!
“或许,不该与东夷苦战数十年,鹬蚌相争,让周人得了渔翁之利!”李陵如此想道。
随后便开始向西周渗透,为了防止西周与东夷的两面夹击,他打算先瓦解还未强大到与他匹敌的西周,不给它发展壮大的机会。
与东夷这方想比,先从弱的一方开始,显得更加理智许多,这也是弥补了纣王的疏忽,骄傲自大,没有视周为生死大敌,以致被灭国。
这日,听闻周候昌避雨捡到了雷震子!事情是这样的,《封神榜》也有记载:话说周候昌,这是商朝时的称呼,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他往茂林避雨,只见大雨滂沱,一似飘泼倾盆,下有半个时辰,文王吩咐众人:“仔细些雷来了?”
跟随众人大家说:“老爷吩咐:‘雷来了!’仔细些。”话犹未了,一声响亮,霹雳交加,震动山河天地,崩倒华岳高山。
众人大惊失色,都挤紧在一处。须臾云散雨收,日色当空,众人方出得林子来。
文王在马上浑身雨湿,叹曰:“云过生将,将星现出;左右的与我把将星寻来。”
众人冷笑不止:“将星是谁?那里去找寻?”
然而不敢违命,只得四下里寻觅;众人正寻之间,只听得古墓旁好像一孩子哭泣声音。众人向前一看,果是个孩子。
众人曰:“想此古墓,焉得有孩子?必然古怪,想是将星,就将这孩儿孢来,献与千岁看何如?”
众人果将这孩儿抱来递与文王。文王看见好个孩子,面如桃蕊,眼有光华。
文王大喜,想:“我该有百子,今止有九十九子;当此之数,该得此儿,正成百子之兆,真美事也。”
又认为久后此子福分不浅,电过现身,以雷震为名便了。
且说天下诸侯首领,有姬昌也就是周候昌等四大诸侯,李陵为商安定考虑,安心要杀四镇诸侯,尤其是姬昌,这可是取代商的罪魁祸首。
周候昌,周是封地,候是爵位,昌是姓名,全称是周候姬昌,而姬是他的姓,周代商之后,又称周文王。
历史上周文王的父亲是季历,在世时骁勇善战,战功赫赫,因此被商王亲封“西周伯”。
所谓福祸相依,季历虽得到了高官厚禄,但是却也成为了商王眼中的心腹大患,因而被商王所害,其子继其位。
周文王的祖父是周太王,周族的伟大领袖,为周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奠基人。据史料推算,周太王还是轩辕黄帝的后代,为文王甚至为以后的武王建立的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文王在位50年,享年94岁,据史料记载一共有18个儿子,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周武王姬发,他的次子,再是他的大儿子,伯邑考,据说被吃掉的那个,三儿子管叔鲜。
其余可以考证的有四儿子、五儿子、六儿子、七儿子、八儿子、九儿子、十儿子、十五儿子、十八儿子,没提到的儿子是没有资料能够考证的,有资料也是前三个儿子最多,尤其是武王。
而在周武王伐商成功后建立周国,武王的兄弟多达15人,姬姓的有四十多人,至于武王有几个儿子这个倒是没有太多详细记载。
周文王,生于前1152年,死于前1056年,享年94岁,在位时广招贤才,礼贤下士,使周朝一步步走向了强盛,为后来讨伐商纣奠定了良好基础。现如今,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周文王的故事。
周文王在父亲过世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父亲在世是被商王封为“周西伯”,周文王继位后,被人称“西伯侯”。
在位时勤于政务,爱惜贤才,扩大疆土,西周在他的治理下一片繁荣。那个时候诸侯国多矛盾,纠纷不断没有个结果,听说周文王治国有礼,就想来找周文王评判一下。
等到了周国的境地,发现周国人个个都谦卑有礼,有礼貌,惭愧不已,两人的矛盾烟消云散各自回国。这一事件一传十,十传百,自此有什么矛盾诸侯们都来找周文王进行评判,那个时候的周文王还没称王只是一介诸侯,这件事后广受诸侯们拥戴,于是周文王称王。
周文王在位的时候,不断扩宽疆土,攻下周边国家,且作下迁都的决定,将周的首都从原本的岐山迁到渭水平原,改都城为丰京。
然后又南下扩展水流附近的领地,那个时候差不多天下三分之二的都在岐周的控制之下,诸侯们也都为周文王马首是瞻,商王的位置已是岌岌可危。
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岐周,商王不安了,借口传召周文王,用对付过文王父亲同样的手段把周文王困在了羑里。周
文王被困后想必也是受到了一些刑法,又已年老,这病根算是落下了。后来,周文王回到岐周便马不停蹄地准备讨伐纣王等相关事宜,日夜操劳。
但是姬昌毕竟已经年老,体力不支,多病易累。终于在某一天,姬昌倒下了,并再没起来。所以周文王是病死的,也是过度操劳,积劳成疾而死的。
☆、第三六零章 风云起
“姬昌,到了这里,你就别想再走了!”李陵心中如此说道。
随后颁发圣旨,说:“北海猖獗,大肆凶顽,生民涂炭,文武莫知所措,朕甚忧心;内无辅弼,外欠协和,特诏尔四大诸侯至朝,共襄国政,戡定祸乱。诏书到日,尔西伯侯姬昌速赴都城,以慰朕绻怀;毋得羁迟,致朕伫望。俟功成之日,进爵加封,广开茅土,谨钦来命,朕不食言,汝其钦哉!特诏。”
其实就是和蒋介石一样的手段,驱虎吞狼,逐步减弱周的实力,最后到了一定地步,那么他们还不是砧板上的肉?
不过,这或许是一厢情愿,历史上纣王也“使”过这一招,可是为何最终选择囚禁了他呢?
看看蒋介石怎么玩的?
说到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和杂牌部队之分,其实这一直都是蒋介石内心深处最大的痛楚,蒋介石从最开始掌握国家大权开始,就在为消灭杂牌部队“不懈奋斗”。
从早期的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到驱赶“红军长征”进而扩张势力,驱虎吞狼!
到抗日、最后桂系、晋系、滇系军阀败亡于解放军手中,到败退台湾前夕,蒋介石才真正上实现了军权的彻底统一!
这里也有弊端:
就拿驱赶“红军长征”的驱虎吞狼之计来说吧,东北军,西北军,红军,哪一个玩完委员长都开心。东北军打光一只部队取消一个番号,这很委员长。
然而张学良有没有爱国情节不提,须知道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军阀,或是军阀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也是以小团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枪和人是军阀的本钱,有了枪和人才有地盘。
为什么东北不抵抗?舍不得本钱。一个军阀把枪和人打光了,运气差连当一个平安寓公都不得,所以剿匪剿了几天,损兵则将,又不给补充兵员,心态就变了,就要逼蒋抗日了。
至于把张杨二人放到闽粤割据,且不说老蒋会不会昏头同意,也得问问两广军阀。上一波驱虎吞狼许了盗墓贼孙一个青海屯垦督办,结果被西北地头蛇四马打光杆司令了。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为什么东北不抵抗,为什么部队面对日本人一触即溃?留着枪杆子无论投日投共投汪都是本钱,打光了才是真傻冒。
所以有了纣王将姬昌囚禁在羑里城七年之久!并没有“放虎归山”拿他做刀到处攻伐!
那又为什么没有杀了他呢?
在此之前,纣王已经杀了伯邑考,这可是姬昌的大儿子,难道纣王不担心姬昌怀恨在心,放他归国之后就起兵造反吗?
但令人奇怪的是,纣王放过了姬昌!
古语有云,杀子之仇,夺妻之恨,那是不共戴天的!
有了不共戴天的杀子之仇,纣王依然放过了姬昌!为什么?
我们看封神演义里原文,奸臣费仲都能看出姬昌外有忠诚,内怀奸诈,难道纣王看不出来吗?
原文描述:
费仲奏曰:“姬昌外有忠诚,内怀奸诈,人皆为彼瞒过,不如目禁羑里;似虎投陷穽,鸟困雕笼,虽不杀戮,也磨其锐气。况今东南二路已叛,尚未慑服;今纵姬昌于西岐,是又添一患矣。乞陛下念之。”
但既然纣王能看出姬昌内怀奸诈,为什么要义无反顾的放他归国呢?
纣王早已看出姬昌有不臣之心,只是天意弄人!
在封神演义里,纣王之所以放姬昌归国,是因为费仲尤浑得了西岐万金之礼,所以一味的为姬昌说好话,说姬昌真是忠心耿耿的好人,这就导致纣王发了善心,要放姬昌!
纣王曰:“二卿所奏既同,毕竟姬昌是个好人。朕欲赦姬昌,二卿意下如何?”
纣王早就能看出姬昌的不臣之心,为何在这紧要关头会放姬昌归国呢?并给姬昌升官加爵,还假以白旄、黄钺,得专征伐!
其实,纣王放过姬昌,并不简简单单是因为费仲尤浑替姬昌求情,而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天下大势已经到了那种杀不杀姬昌都无所谓了,杀了姬昌,却很有可能立马把西岐逼反,看东边的姜文焕和南边的鄂顺反了,都是因为他们的父亲被杀,所以他们揭竿而起!
如果纣王把姬昌杀了,姬发立马会反,但不杀姬昌,西岐暂时性还不会反,让纣王能腾出时间先收拾东边和南边这两路诸侯!
所以,这时候不杀姬昌才是最好的选择,杀了,那才坏了大事,所以,纣王不会杀姬昌!
最后纣王追杀姬昌,是因为纣王本来让姬昌夸官三日,但他夸官两日就逃出朝歌,这好像是做贼心虚的逃了一般,纣王能放过他吗?这时的纣王就是有心放姬昌都不行了!
诚如尤浑为了让纣王放过姬昌时所言!
假以白旄、黄钺,得专征伐,代劳天子,威镇西岐。况姬昌素有贤名,天下诸侯畏服,使东南两路知之,不战自退。正所谓举一人而不肖老远矣。
因为姬昌素有贤名,天下诸侯畏服,如果派姬昌去征讨东南两路诸侯,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纣王放过姬昌,并给他加官进爵!
姬昌加官进爵,之后肯定要代天子攻伐四方,而姬昌攻打别的诸侯,可都是用西岐自己的兵将,并不是纣王给他的兵将,纣王也不会给他兵将!
不管西岐攻打哪个诸侯国,都会消耗两者的实力,如此一来,纣王便能坐山观虎斗,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把四方反叛的诸侯给搞定了!但可惜的是后来的姬昌悄悄逃了!
姬昌吃了儿子的肉做的饼,这是姬昌政治生涯中的污点,而这个污点却在纣王手中掌握着,姬昌敢反,纣王就有办法让他身败名裂,所以,纣王不担心,而姬昌也一直没有反,不像东南两路诸侯,直接就开始攻打纣王!
“姬昌很像刘备或者岳不群,很重视他的名声!”李陵抓到了他的脉搏。
可惜,李陵有一群猪队友,与他离心离德,前文已经交代清楚,姬昌最终不仅没杀掉,只在软禁不久之后,给他提前逃走了。
随后便周开始征伐崇侯虎,说什么“崇虎风残气更袅,剥民膏髓自肥饶……蛊惑圣聪,广兴土本,陷害大臣,荼毒万姓;潜通费、尤,内外交结,把持朝政,朋比为奸,肆行不道,钳制谏官。”
《封神榜》记载:
文王曰:“卿言虽是,奈孤与崇侯虎一样爵位,岂有擅自征伐之理?”
子牙曰:“天下利病,许诸臣直谏无隐。况主公受天子白旄黄钺,得专征伐,原为禁暴除奸。似这等权奸蛊国,内外成党,残虐生命,以白作黑,屠戮忠贤,为国家大愚。大王今发仁政之心,救民於水火,倘天子改恶从善,而效法尧舜之主,大王此功,万年不朽矣。”
文王闻子牙之言,劝纣王为尧舜,其心甚悦,便曰:“丞相行师,谁为主将,去伐崇侯虎?”子牙曰:“臣愿与大王代劳,以效犬马。”
文王恐子牙杀伐太重,自思:“我去,还有商量。”
文王曰:“孤同丞相一往,恐有别端,可以共议。”
子牙曰:“大王大驾亲征,天下响应。”文王发出白旄黄钺,起人马十万,择吉日发宝纛,以南宫为先行,辛甲为副将,随行有四贤八俊,文王与子牙放炮起行。
崇侯虎,为崇城国君,今陕西户县,侯爵,名虎。《史记·殷本纪》中,因为崇侯虎在武丁时期对周的征伐与钳制,在西周时期及以后被污名化。
不过崇侯虎也是商尾大不掉的四大诸侯之一,李陵倒是乐意看他们两虎相争。等两方分出胜负之后,再前往攻伐另一方。
于是等姬昌打败崇侯虎后,李陵御驾亲征。
李陵手握封神牌可以召唤众神,然而并不能笑傲江湖,现在的西周手下已经有许多神仙般的大将。
比如大名鼎鼎的姜子牙: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东海边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西伯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与太公谈论后西伯大喜,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有人说,太公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商纣无道,太公就离开了。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周西伯。有人说,吕尚乃一处士,隐居海滨。周西伯被囚禁在羑里时,西伯之臣散宜生、闳夭久闻吕尚之名而召请他。
吕尚也认为“听说西伯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西伯,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西伯。西伯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虽然吕尚归周的传说各异,但大旨都认为他是文王武王之师。
周西伯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太公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
周西伯为正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的文王。西伯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九年,武王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
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吕尚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
武王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太公同写了《太誓》。
又过二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武王又将征伐商纣,占卜一卦,龟兆显示不吉利,风雨突至。群臣恐惧,只有太公强劝武王进军,武王于是出兵。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师,进伐商纣。
商纣军队彻底崩溃。商纣回身逃跑,登上鹿台,于是被追杀。第二天,武王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师尚父牵来祭祀之牲,史佚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
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上述诸事多半是采用师尚父的谋议。
此时武王已平定商纣,成为天下之王,就把齐国营丘封赏给师尚父。师尚父东去自己的封国,边行边住,速度很慢。
客舍中的人说他:“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这位客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不是去封国就任的吧。”太公听了此言,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达齐国。
正遇莱侯带兵来攻,想与太公争夺营丘。营丘毗邻莱国。莱人是夷族,趁商纣之乱而周朝刚刚安定,无力平定远方,因此和太公争夺国土。太公死时一百余岁,其子丁公吕伋继位。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纵观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为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
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所以称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
文王所命太公为“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这个可由申公豹对付。申公豹可是与姜子牙同拜于元始天尊门下,但申公豹为姜子牙的师弟,一生与姜子牙为夙敌,法力一般,但口才好。申公豹无视纣王的暴虐,全力保护纣王与姜子牙为敌。
申公豹,为章回小说《封神演义》里的人物;其特异处,是两只脚往前走,眼睛却朝后看。小时候见到这种描写,颇想一试,于是拼命把头扭往一侧,走了没几步,却头晕眼花,还险些撞在别人身上,才知道那实非人之所能。
若干年后,一次在寺院里瞻仰巨大的千手千眼佛,忽然又想起申公豹,觉得两者隐隐焉有些相通,只不过千手千眼佛像把它表达得更充分更明显了,那就是突破“正常”视点对人的束缚。
我们大致可以明白申公豹与姜子牙冤仇的来由。请看:
子牙捧定“封神榜”,往前行至麒麟崖,才驾土遁,脑后有人叫:“姜子牙!”
子牙曰:“当真有人叫。不可应他。”后边又叫:“子牙公!”也不应。又叫:“姜丞相!”也不应。
连声叫三五次,见子牙不应,那人大叫曰:“姜尚,你忒薄情而忘旧也!你今就做丞相,位极人臣,独不思在玉虚宫与你学道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