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有天庭-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表在来荆州之前虽然也在全国小有名气,但他和荆州豪族还不熟悉,他需要一个渠道,来建立和加强与荆州豪族之间的联系。
刘表选中的联姻对象是襄阳蔡氏,为何选中蔡氏?原因在于:第一,“汉末诸蔡最盛”,蔡氏是当时荆州最大的豪族之一;
第二,蔡氏不排外,而且有与中原名士联姻的家族传统,身为“八俊”之一的刘表,是蔡氏理想的联姻对象。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刘表依靠蔡瑁家族在荆州的人脉关系,拉拢其他豪族,迅速组建起了最初的行政班子。
这时候蔡氏开始发力了,第一件事便是诱杀宗贼帅。在蔡瑁等人的帮助下,刘表邀请部分文化层次较高、愿意顺服朝廷的荆州豪族代表人物在南郡宜城县召开“宜城会议”,商讨如何治理荆州。
南郡中庐县的代表蒯越认为:“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兵不在多,在得人也。袁术勇而无断,苏代、贝羽皆武人,不足虑。“宗贼帅多贪暴,为下所患,越有所素养者,使示之以利,必以众来。君诛其无道。抚而用之,一州之人有乐存之心,闻君盛德,必襁负而至矣。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术等虽至,无能为也。”
蒯越的见解相当高明,有战略、有战术,可行性很强,因此得到刘表和与会代表的采纳。
事不宜迟,蔡瑁、蒯越马上行动,出面召集各宗贼首领来开会。这些宗贼首领平时都很骄横跋扈,已经习惯于和刺史、太守讨价还价,看到刘表新来,以为又能够从这位新刺史身上榨取一些政治利益,因此一个个大大咧咧地来了,共来了55人。
刘表也不跟他们啰嗦,全部绑起来,拖出去砍了,其部曲自然都被收编。这一举措沉重打击了宗贼势力,而且树立了刘表的威望和地位,没有人再敢把这位看上去文质彬彬的新领导不当回事了。
可能有人吃惊了,接下来刘表才开始占据襄阳,先前刘表在荆州是依靠襄阳蔡氏的家族势力起家,为什么如此重要的会议是在宜城召开?而不是在襄阳召开?
宜城县位于襄阳县东南,两地同为南郡下辖的县。
答案很简单,当时的襄阳县城,被江夏宗贼张虎、陈生所占据着。刘表暂时进不了襄阳城,但他并不打算放弃这个战略要地。
选择在距离襄阳极近的宜城召开会议,就是对襄阳的一种政治威慑。果然,刘表诛杀宗贼帅的行动对张虎、陈生震撼很大,在刘表派出蒯越、庞季说降二人时,二人立即投降,交出了襄阳城。
刘表由此改变了东汉王朝荆州刺史历来驻节武陵的做法,以襄阳为据点,筑城练兵。
“忠见过蔡家小姐!”黄忠对刘表的事情比较熟悉,因此尤显吃惊,再次郑重对蔡妍一礼。
古人就是礼多,不过礼多人不怪,李陵只是心里吐槽一下。当然,他也不觉得蔡妍的身份地位如何,因为整个蔡家都上赶子巴结他,以至于他没觉得蔡家怎么样!
“黄义士有礼了,妾还要谢谢你刚才从中斡旋匪事!”蔡妍回了一礼说道。
这里的匪事,就是上面差点打起来,更要刀剑的事。明目张胆的行凶做歹,在蔡妍眼里也和匪徒没什么区别了吧。
“蔡家在一般人看来或许是世家豪族,但在你眼前这位公子看来,却不值一提也说不定!”蔡妍又不满李陵刚才把她退出来做挡箭牌,使坏地揭了他的老底。
“哦?!”黄忠再吃一惊,见礼请问道:“敢问公子高姓!”
“高什么高?不过一俗人,别听她乱讲……”李陵不满道,瞪了蔡妍一眼。
这样还怎么和对方愉快聊天?还怎么让他收服黄忠?
……
好不容易,李陵才再次和黄忠拉近了距离,在李陵的有意拉拢下,在对方有意结交下,两人相处默契,这时黄忠解说道:
“刚才那人可是这长沙太守苏代的妻弟,为人甚是霸道,刚才你拂了他的面子确是大快人心,可是此人睚眦必报,等下肯定会带兵来捉拿于李公子与蔡小姐一众……”
“小小长沙太守的妻弟,有何惧哉?”李陵还未说话,魏延插嘴道。
实在是他听不下去了,刘表在自己主子面前都要低头,小小的长沙太守怎么让李陵避其锋芒?这简直是对他与蔡妍尊贵身份的莫大侮辱啊!
即便不提他们,就是对魏延自身,也是一种侮辱,他的大刀早已饥渴难耐,今日还未饮血,怎能收兵?
自负武艺的他,如果连一群不入流的杂兵都对付不了,那还怎么混?
“休得无礼,魏延!”李陵喝斥一句,宽慰黄忠道,“我这位亲兵统领,武艺不在你之下,兵法战策多有涉猎,因此不曾害怕对方来找麻烦!”
“咦!”黄忠惊疑了一声,不仅是为魏延的武艺高强、精通兵法战策而惊讶,更多的是李陵怎么知道他武艺高强,还精通兵法战策的呢?
一般人根本不知道他黄忠这号人,即便是方管事也只是知道他武艺高强,想要招为打手——那简直是莫大的侮辱,他是要做将军的人,尽管眼前看来似乎有些遥遥无期……
“天下人不识你这块掩埋在沙土中黄金,我却是知道的……”李陵娓娓道来黄忠的始末。
真正的三国神射手——本名:黄忠,字号:汉升,汉叔。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旧部李傕,郭汜攻入长安,荆州刺史刘表出任荆州牧,驻军襄阳,即湖北襄樊,黄忠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
黄忠随从刘表侄子刘磐,刘磐驻军长沙攸县,即湖南攸县。后建安四年199年,刘磐与东吴孙策交战于艾,即江西修水,黄忠随从刘磐。
当然这些都是黄忠还没发生的事,现在黄忠还在为儿子的疾病到处奔波,这才到了长沙,根本没有投靠刘表呢。
☆、第五七八章 四将军vs五虎将
黄忠在荆州期间的表现平平,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刘表病死,曹操降下荆州后,以黄忠代理裨将军,仍然在长沙郡仕官,归长沙太守韩玄统属。
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与孙权组成联军大败曹操军,曹操北归,刘备趁机占领荆州,率领赵云等将南征长沙。
长沙太守韩玄向刘备投降,黄忠随从韩玄投降。然后便是他“发光发热”的时机到了——那便是收川立功: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经益州牧刘璋部将法正作向导,进驻葭萌,即四川广元。
黄忠与庞统魏延等随从刘备。刘备于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与刘璋决裂,黄忠与卓膺率兵自葭萌向刘璋进兵,刘备先引兵到关中,后与黄忠军会合,黄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一路进攻到涪城。
刘璋派遣刘跂,冷苞,张任,邓贤等前来阻挡,都被攻破,黄忠与魏延随刘备进攻绵竹,绵竹守城将领李严,费诗等向刘备投降,黄忠随刘备率军进围成都,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包围成都。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包围成都十几天,刘璋投降,黄忠被任命为讨虏将军。
后面比较有名的就是定军扬威了: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及法正进驻陕西阳平关,在汉中与曹军对峙,黄忠随刘备出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率军与夏侯渊交战,夏侯渊所率兵马都是精锐,黄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将夏侯渊斩杀于定军山。
张飞妻子夏侯渊从女安葬夏侯渊。同年,刘备称汉中王,以关羽为前将军、马超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反超同为五虎将的赵云。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八月,黄忠去世,曾有一子黄叙,英年早逝,无后。
终其一生,可谓老当益壮,并成为它的代名词。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黄忠跻身前后左右四将军,而挤掉了同是五虎大将的赵云。黄忠和赵云都很凶猛,万马军中取大将首级,如轻而易举。
黄忠的定军山之役成了代表作;赵云的力斩五将,都是三国演义中稀少难得的名篇。他们二人谁更厉害呢?黄忠既为五虎上将又是四将军之一,是否代表他比赵云个厉害?
先看定军山黄忠斩杀夏侯渊,夏侯渊是曹魏名将,又是曹操的左右手,以善于带兵出名。却说杜袭引军逃回,见夏侯渊,说黄忠夺了对山。
渊大怒曰:“黄忠占了对山,不容我不出战。”
张郃谏曰:“此乃法正之谋也。将军不行出战,只宜据守。”
渊曰:“占了吾对山,观吾虚实,怎么不出战?”
郃苦谏不听,渊分军围住对山,大骂应战。法正在山上举起白旗;任从夏侯渊各样谩骂,黄忠只不出战。
午时今后,法正见曹兵厌倦,锐气已堕,多下马坐息,乃将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身先士卒,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犹如雷吼。渊未及相迎,黄忠宝刀已落,连头带肩,砍为两段。
后人有诗赞黄忠曰:“苍头临大敌,皓首逞威风。力趁雕弓发,风迎雪刃挥。雄声如虎吼,快马似龙飞。献馘勋绩重,开疆展帝畿。”
黄忠斩了夏侯渊,曹兵大溃,各自逃生。黄忠乘势去夺定军山,张郃领兵来迎。忠与陈式两下夹攻,混杀一阵,张郃败走。
再看老赵云力斩五将:时有西凉大将韩德,善使开山大斧,有万夫不当之勇,引西羌诸路兵八万到来;见了夏侯楙,楙重赏之,就遣为前锋。
德有四子,皆通晓武艺,弓马过人:长子韩瑛,次子韩瑶,三子韩琼,四子韩琪。韩德带四子并西羌兵八万,取路至凤鸣山,正遇蜀兵。
两阵对圆。韩德出马,四子列于两边。德大声大骂曰:“反国之贼,安敢犯吾境地!”
赵云大怒,挺枪纵马,单搦韩德交兵。长子韩瑛,跃马来迎;战不三合,被赵云一枪刺死于马下。次子韩瑶见之,纵马挥刀来战。
赵云施逞旧日虎威,抖擞精神迎战,瑶抵敌不住。三子韩琼,急挺方天戟骤马前来夹攻。云全然不惧,枪法不乱。四子韩琪,见二兄战云不下,也纵马抡两口日月刀而来,围住赵云。
云在中心独战三将,少时韩琪中枪落马,韩阵中偏将急出救去。云拖枪便走,韩琼按戟,急取弓箭射之,连放三箭,皆被云用枪拨落。
琼大怒,仍绰方天戟纵马赶来;却被云一箭射中面门,落马而死,韩瑶纵马举宝刀便砍赵云。云弃枪于地,闪过宝刀,生擒韩瑶归阵,复纵马取枪杀过阵来。
韩德见四子皆丧于赵云之手,肝胆皆裂,先走入阵去。西凉兵素知赵云之名,今见其勇敢如昔,谁敢比武?赵云马到处,阵阵后退。
赵云匹马单枪,来往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后人有诗赞曰:“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陽救主雄。”
后人通常以此来比赵云的返老还童,本来则不然,和黄忠比较,赵云此役,明显没有黄忠的定军山闻名:
其一,夏侯渊是曹魏主帅,杀死了此人,曹魏群龙无首,黄忠为蜀汉立下盖世之功;韩德不过是夏侯楙手下一员战将,默默无名,无法与夏侯渊比美。
其二,夏侯渊是一位非常超卓的军事将领,擅长打运动战,所以当时军中流传着一句话,“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夏侯渊参加过曹操指挥的每次战争,并且常常受委派到各地平定暴乱。最超卓的一次战争是攻击韩遂的兴固之战,韩遂的部下多为氐族和羌族,非常精锐。
夏侯渊远程奔袭,袭击了韩遂的后方,韩遂来救,又抓住时机,以疲劳并且不占质量、数量优势的戎行一举打败了韩遂,韩遂从此一败涂地,坐待夷灭。
☆、第五九九章 关羽的鄙视
黄忠斩杀夏侯渊,让曹操如失胳膊。韩德尽管自称武艺高强,但本来一般般。
其三,夏侯渊曹魏宗亲,与曹操联系默契,并且从前曾为曹操顶过罪,曹操对这个人很信赖,类似于领兵元帅。
当时帅的也是曹魏铁骑,而韩德在曹营并不受注重,时有西凉大将韩德,善使开山大斧,有万夫不当之勇,引西羌诸路兵八万到来;见了夏侯楙,楙重赏之,就遣为前锋。夏侯楙重用他,不过是让他送死而已。
总归,定军山一役,老黄忠名扬天下;而力战五将,关于赵子龙无可无不行,这位常胜将军终身戎马倥偬,立下这么的劳绩也是往常,由于和单骑救主比较,这仗的确不行壮烈。
由此可见,四将军是胜过五虎上将,前者军功卓著,比武艺高强更突出,后者是武艺高强比军功更关键,值得一提,事实上历史中只有四将军没有五虎上将,这是三国演义杜撰的。
就是这样一位老将黄忠,却立下了破天大功。比较戏剧的是他却被关羽鄙视了——关武圣著名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大封群臣,文官进位,武将晋衔,将镇守荆州的名将关羽晋升为第一上将,前将军。
使者费诗从成都赶到荆州江陵城发布这一喜讯,没想到关羽一听四大上将居然有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经费诗“认真”地说了些君侯您同汉中王犹如一人,计较这些木有意思的废话后,关羽马上假装大感悟,遽即受拜(《费诗传》),从此再也不提黄忠配不配上将的话了。
很多人因此就认为关羽狂傲,眼中根本没有别人。当刘备准备将黄忠列为上将衔时,连诸葛亮也有不同意见,劝刘备道:
“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黄忠传》)。
后来,果然被诸葛亮料中,关羽便说了“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的话来。事实上,这句话充满疑点:
首先,老兵中的老,说的是黄忠老,那么他有多老呢?
黄忠具体生于哪年,不得而知,死于公元220年。也就是说,刘备进位汉中王,黄忠挂上将衔仅一年后就去世了。
黄忠死时到底多大?70岁?80岁?我们只能估算了,记得28年前,即192年时,刘表晋升黄忠为中郎将,那时杂号将军还没有泛滥,中郎将还是高级军衔。
当时刘表手下的,南阳系武将群中,文聘正当年,甘宁太毛躁,黄忠因年龄稍大,且有北伐念头,刘表因担心众将凋零,特意将黄忠同侄子刘磐一起调去长沙雪藏。
如果黄忠50多岁任中郎将,不合理,40多岁比较符合刘表的心态,因此取理想值,黄忠45岁左右就任中郎将一职比较合理。
那么黄忠的生卒就为(147……220),斩夏侯渊时为72岁,享年73岁。关羽确实可以说黄忠是一个老不咔嚓了。
但是问题来了,关羽岁数多大呢?无论按照关羽是公元160年还是161年生(本人倾向为161年)。219年秋,关羽就任前将军时,不是59岁就是60岁,以汉末平均寿命来说,一个60岁的老汉嘲笑74岁的老汉简直就是个笑话。
何况,黄忠到底是不是比关羽大14岁还很难说,如果黄忠真是72岁斩夏侯渊,这简直是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奇迹。
第二,老兵中的兵,如果指小兵,那么黄忠的地位是小兵吗?
黄忠在刘表时代就已经是中郎将了,不是小兵。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在名义上,荆州全境都降了曹,黄忠当即被曹操遥封为裨将军,也不要小瞧了这个裨将军,这是副将的称号,当年关羽“降”曹时,被封的也不过是差不多的偏将军。
等黄忠、魏延追随刘备平定益州时,黄忠加封为讨虏将军,这个军衔就是杂号将军泛滥时,关东诸侯们普遍使用的军衔,其地位完全类似于贬值前的中郎将。
当年的长沙太守孙坚不过破虏将军,大杀神孙策不过讨逆将军,兖州牧曹操不过奋武将军,关羽坐镇江陵城时,不过遥封襄阳太守,荡寇将军,此时的张飞也不过是征虏将军。
而黄忠呢?阵斩曹魏西部军团司令夏侯渊后,威震汉中,刘备加衔黄忠为征西将军,这个征西将军就很有嚼头了,在这个基础上,最后黄忠才位列四大上将之一,还是最后一名,相当于十大元帅末尾之叶帅。
同样诸葛亮的话“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也与事实有出入。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说:黄忠的名声和威望根本就不能和关羽、马超比。
关羽就不说了,马超那是以前的一路诸侯,和刘备一样属于“主公”级别的地位。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上表中,位列劝进群臣11人大名单的首位,而且挂平西将军衔。
大汉王朝的军衔,太尉成为虚职以后,大将军既是顶级武职更是顶级军衔,两汉时代大将军甚至成为控制朝政的体制。
下来是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这四个军衔毫无疑问是第一档的四大元帅,位比三公,常设,且排名讲究严格的先后秩序。
接下来的第二档就是前后左右四将军,四大上将,位比九卿,不常设。严格来讲,上将的排名也必然是分前后的,顺序是前左右后,而不是前后左右。
第三档军衔是中郎将,中郎将名声最大的时候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四大中郎将: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隽、北中郎将卢植、东中郎将董卓。
甚至车骑将军直接统领中郎将镇压黄巾军,皇甫嵩更因军功由中郎将直升车骑将军。
第二时期是前将军董卓进京后,手下著名的五大中郎将:牛辅、董越、段煨、徐荣、胡轸,其中徐荣战绩辉煌。
☆、第六百章 你从不只代表自己
第四档军衔就是校尉,著名的就是灵帝时的中常侍蹇硕领衔,袁绍、曹操为成员的西园八校尉,以及牛辅手下的李傕、郭汜、贾诩等校尉。
中郎将和校尉就没有名额限制了,如骑都尉吕布投靠董卓后,当即升为中郎将。那么前后左右四大上将名额就是死的了,仅此四名,就是到三国末期,大将军、车骑将军贬值时,前后左右将军的职数也只有四个。
再则,四大上将的顺序是前将军关羽,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后将军黄忠。如果黄忠没有被选进去,谁能顶黄忠的上将缺儿?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关羽和诸葛话的意思根本不是说黄忠不够上将的格,而是四大上将名额有限,这个名额不应该给黄忠,那么应该给谁?
我们还是从劝进汉中王上表中的11人大名单来分析:
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先主传》)。
上将的排位顺序在这个11人大名单中就已经初定,马超第一位。正式授衔时,只是将关羽和马超的位置互调了一下,关羽毫无置疑地成为第一上将。
再将许靖、射援、诸葛亮、赖恭、法正等挂将军衔的文官剔除,发现仅剩李严一人。那么在成都初定时,统兵将领中,取得偏将军和裨将军以上的杂号将军还有谁?
只有四人,兴业将军李严、讨逆将军吴懿、翊军将军赵云和牙门将魏延。直接投降刘备的李、吴二人的军功和黄忠差距太大;魏延的年龄介于关羽和刘封两代人之间,汉中之战后升任汉中太守、挂镇远将军衔就已经震惊全军了。
至于剩下的可以圈点的刘封、霍峻、黄权和陈到等人,不是年龄太小就是军功较低,唯一可以堪比黄忠的就只有赵云了。
关羽说不与老兵为伍的唯一借口就是:在关羽眼中,这个上将的位置应该给赵云兄弟,黄忠是新人啊,怎么能跟赵云兄弟比?
论资历,公孙瓒时代,赵云为公孙瓒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手下将领,公孙瓒和袁绍对抗的时代就投奔了刘备,这个资历仅次于关羽和张飞,比糜竺兄弟的资历还老。
年龄就更不用说了,公元191年赵云投奔刘备时按20岁左右算的话,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时,50岁左右了。
论军功,很多人认为赵云只是刘备的卫队长,没有单独统领部队的战绩,这个也不符合史实。早年刘备兵少将寡,到处被打得乱窜的时代,分兵有关羽,冲杀有张飞,保护刘备的安全确实就靠赵云了。
刘备在战乱中多次死里逃生,赵云作为护卫将领,其功劳是很显著的。刘表时代的当阳救甘夫人和刘禅,孙刘联盟时代的劫江夺阿斗。
赤壁大战后,刘备南征四郡,赵云独立统兵攻占桂阳郡,任桂阳太守。刘备进攻益州受阻时,赵云和张飞统兵随诸葛进川,也是一路打到成都城下的。军衔也由牙门将、偏将军,到取成都后的翊军将军。
论谋略,刘备军团博望县大胜夏侯惇时,赵云处理俘虏夏侯兰很得体;赤壁大战后南取桂阳郡时,赵云坚决拒绝桂阳太守漏洞百出的美人计;
孙权骗已经嫁给刘备的孙小妹回江东时,企图拐走小刘禅,也被赵云在危机时刻识破;最后劝刘备不要发动夷陵之战的理智分析更是头脑清醒。
因此,在关羽的眼中,不给赵云上将衔简直天理不容。何况黄忠得一个征西将军衔也豪不委屈。所以,当关羽听说四大上将居然没有赵云时,那句牢骚话真是脱口而出,再当费诗说君侯和刘备一体时,关羽只好闭嘴了,因为这个决定是刘备做出的。
在正式授衔时,刘备将马超的上将顺序调整到关羽之后,估计是蜀汉集团内部各派系都没有异议的。尽管马超是主公级别的人物,但是马超来投的时候几乎是单枪匹马,只有马岱相随,而没有部队,势必只能成为象征性的力量。
这是政治原因,后来者不能居上,马超不能成为第一上将。关羽和张飞是嫡系势力,如果将赵云也列入上将衔,那么荆州派系的武将就没有一个人入选了,这个是不符合刘备集团发展战略的。
南阳帮武将必须有一个入选,够格的只有黄忠和李严,两人一比较,黄忠必选。至于和孙策一样挂讨逆将军衔的吴懿,由于刘备娶了吴懿的妹妹为妻,那么两汉外戚干政的惨痛教训是不可能让并没有什么突出军功的吴懿这么快就冲上顶级军衔的。
可以说,刘备决定的四大上将人选是最符合实际的理想安排。但是问题出来了,诸葛为什么也反对将黄忠列入四大上将之列?
第一当属历史的巧合。诸葛在他的荆州岁月里都在忙什么?忙着思考历史,忙着考察地理。在他那智慧的头颅里回荡的都是两汉开国帝王刘邦和刘秀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
刘秀的哥哥刘縯为什么被杀,相信诸葛是很清楚的。我们发现一个神奇的历史巧合,光武帝的两大班底是南阳帮和河北帮,云台二十八将,南阳帮甚至占了一半。
而刘备的两大班底也正是南阳帮和涿郡帮,不同的是,刘秀起家在南阳,刘备起家在涿郡。为了避免再发生舂陵军和绿林军之间的悲剧,为了避免再发生真定王刘杨“叛乱”的笑话,诸葛觉得夯实涿郡帮(关羽张飞赵云简雍)作为集团中流砥柱,才是成都初定时符合稳定需要的人事安排。
赵云的个人能力和稳重的性格尤其令诸葛欣赏,也就是说诸葛也认为第四上将应该授衔给赵云。
☆、第六零一章 猛将兄跟了我吧
更神奇的发现是,劝进汉中王的11人大名单里居然没有安汉将军糜竺,糜竺代表着徐州帮,且他的排名一直紧随诸葛之后,“益州既平,拜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见《糜竺传》。
另外还有一个元老也没有出现在这个11人大名单中,即在刘备被陶谦表为豫州刺史时加入集团的豫州人刘琰(豫州名士陈群将刘备始乱终弃),此人在诸葛时代成为车骑将军,高挂县侯爵位。
因此可见,糜竺和刘琰的弱化,在诸葛的眼中代表着豫州帮和徐州帮必须排在涿郡帮和南阳帮之后。
再则,刘封和南阳系武将都是谨小慎微的诸葛心中的噩梦。刘表时代,南阳帮甘宁的表演让大家目瞪口呆;魏延在进军成都的路上表现怎么样,史料不明,但霸气外露是肯定的。
锋芒毕露的小字辈刘封敢欺负大气侧露的东州帮武将孟达(魏文帝善孟达之姿才容观《刘封传》),尽管刘封还不是南阳帮的。
诸葛出山以后,蜀汉集团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就逐渐体现出来了。魏延的耿直,刘封的刚猛尤为诸葛所不喜。
因此诸葛觉得很有必要先打压南阳帮武将们的上升势头,诸葛遂建议刘备先行抑制南阳帮武将黄忠,但说出来的话却走调了,一向喜欢豪爽武人的刘备不以为然。
或许陈寿也觉得诸葛此举不爽,遂决定将赵云提升,与四大上将五人并传,成为演义中五虎上将的理论来源。
回说黄忠见义勇为,帮助李陵打发走此方一霸方圃之后,李陵与黄忠相谈甚欢,这时他已经猜到十有**是黄忠给儿子治病到处求医才来到长沙,但他为了引出此时,明知故问黄忠。
黄忠一听这话整个人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叹了一口气这才说道:
“不瞒公子,犬子得了重症,咳嗽连连,有时连血都咳了出来,黄某这才在荆州四处求医,只是寻遍了名医,皆曰:此症无法治。可黄某半生就这一子,为了他,家里已经快徒见四壁了。”
李陵一听,暗道果然如此,同时心下也因此已经有了收服黄忠的计策。
“哦?我给你引见一人,医术之高,世所罕见,令郎之病治愈有望。”李陵如此说道。
黄忠一听大喜,并且非常上道地忙弯腰作揖打拱道:
“如若能治好小儿之病,黄忠这一身倒有几分蛮力,倒可卖于公子家,奉公子为主!”
李陵一听,脸上都笑出了玫瑰花,谦虚道:“不急不急,先治好令郎为要。”
李陵向黄忠要介绍的这位名医,确实名不虚传而且更是流传千古。东汉末年有三位名医大家,他便是其一。
东汉末年,人才辈出,如果天上掉下来一块陨石,能拍死一大片谋士、武将,这且不说,在医学领域里,也诞生的三位杰出医学家,对后世影响深远,史称“建安三神医”。
第一,首推医仙董奉:
“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侯官县董墘村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