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有天庭-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正是如同王匡所经历的那般,当鲍信回到朝里的时候,何进已经被宦官们联手给黑掉了。虽然袁绍为首的士大夫集团以极大的血腥暴力将宦官集团连根拔除,最终的胜利果实还是被率军入京的董卓所采摘。
  对于董卓,鲍信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对袁绍说:“董卓拥有强兵悍将,有着不轨企图,现在如果不早点除去他,将来就要被他制约了。现在出手还来得及,派人突然袭击,就可以将他擒获。”
  当时的董卓也只是表面的强大,那时候吕布的并州集团以及何进手下的一部分人马,还没有被他收编,真正手下可利用的部队也不是很多,以至于他想出了让一支部队连续进城的方式,造成好几支部队陆续到来的假象迷惑以及震慑京中的春春欲动的人群。
  效果也真是明显,虽然有着鲍信的一再要求,袁绍就是因为畏惧董卓的权势而不敢发动。

  ☆、第五零八章 非常远见的鲍信 下

  鲍信见袁绍无所作为,朝廷又是这个局面,也就和当时代朝廷中大多数有着敏锐观察力的人般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招募兵马准备着伺机而动。
  顺便提一句,曹操手下著名的五子良将之一泰山人于禁这时候是鲍信的手下人,后来他跟着鲍信加入了曹操集团,成为曹魏一代名将。
  中平六年(公元189)十二月份,曹操在己吾招募兵马,准备着讨伐董卓。鲍信带着弟弟鲍韬也是积极响应起来。作为礼尚往来,曹操与袁绍上表推荐了鲍信为破虏将军,鲍韬为裨将军。
  鲍信和曹操的接触,应该是在朝廷当官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他对曹操的印象很好,对曹操的能力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因而他也是很支持曹操的各种所为。
  前文讲过,当时,袁绍的势力很大,手下能人也很多,但鲍信却认识到真正能够做出成绩来的只有曹操而不是那个看上去表面光鲜的袁绍。
  鲍信就对曹操说:“你现在看上去实力有些不济,名气上面也不为世人所知晓,但是谋略超群,能够总揽天下英雄而拨乱反正的人,就只有你了。像袁绍这样的人,也只是暂时的强大,到头来还是要走向毁灭道路的,你大概就是上天派来的吧!”
  由于这一番的清醒认识,鲍信和曹操走得很近,曹操对他也是很信任。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各路诸侯讨伐董卓,鲍信也是跟随着曹操适逢其会。
  曹操亲自率军攻打董卓,鲍信也是积极参与了的,汴水之战,曹操被徐荣打败,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鲍信也是吃了瓜落,本人收到重创,浑身伤痕累累,弟弟鲍韬战死在沙场。
  在参与讨伐董卓斗争的关东诸侯中,除了曹操、孙坚、王匡比较卖命外,还要加上一个鲍信。
  关东联军很快就解散,这让鲍信看到了其他诸侯的真面目,更看清了所谓的盟主袁绍的虚伪本质。
  初平二年(191年),也就是袁绍入主冀州的那一年,将袁绍彻底看清的鲍信给曹操写去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
  “先前奸臣乘机挑衅争权夺利,想要颠覆王室,各地英雄愤然反抗,天下积极响应,因为是大义所在。现在袁绍做了盟主,利用权力为自己谋私利,这是将要发生变乱的征兆,看来他就是另外一个董卓了。
  “如果想要抑制他,个人实力上还是有点差距,但如果是和他合作,仅仅是构成一点小小的灾难,那怎么是能够去做的呢?还是待在黄河以南地区,等待着天下情势有所变化。”
  看清了时势的鲍信,为曹操事业的前进,指明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并有着鲍信这种当地豪族的支持,曹操集团起步了,并逐渐壮大。这是鲍信对于曹操这位朋友做出的最为主要的贡献。
  不久之后,曹操摔军入东郡,击败黑山军,顺水推舟下,袁绍上表推荐他为东郡太守,鲍信也被推荐为济北相(注意,鲍信的济北相头衔是这个时候才拥有的,所以讨伐董卓时他并不是济北相)。
  济北国先前是从泰山郡中分置开来,也是属于兖州管辖,因而鲍信和东郡太守曹操、陈留太守张邈一样,有着一个共同的顶头上司兖州刺史刘岱。
  这位仁兄他的终结日期,就在快要来到的下一年,初平三年(192年)。这一年,青州黄巾军打进了兖州,刘岱就想着带着部队出击将这些盲动的人群消灭干净,鲍信提醒他说:
  “现在黄巾军人数太多了,都达到了百万,百信们十分地惊惧不安,兵士们也没有斗志,还是不可以和黄巾军强硬对抗。
  “我看黄巾军所从属的家庭人员有很多,部队里面的粮草辎重却是少得很,主要还是靠抢掠来维持供给。现在我们所要做的是养精蓄锐,固守城池,他们想要战争不得,想要攻城又不行,等到士气低落必然就会离散,我们再派出精锐部队,袭击他们的要害部位,必然就能够将黄巾军给打败了。”
  鲍信所指出的固守城池的持久战打法,依据的是自身势力物资的雄厚以及黄巾军物资匮乏急于速战的特性,不失为目前情况下最为可行的方法。
  刘岱却是没有这样的远见,带着队伍就往前冲,结果是兵败被杀。然后兖州刺史的位置空缺了出来,兖州的当地豪族们面临着重新换老板的选择。
  几乎是一致认定的,那个人就是曹操。先是陈宫来到曹操阵营中表述了初步意见,接着陈宫又回到兖州对州中的实权人物别驾、治中等进行了游说,曹操的人际关系以及影响力这时候都发挥了作用,在鲍信这位老朋友的带头下,来到东郡将曹操迎接回来做了兖州牧。
  从太守到牧守,曹操跨域了一大步,从一个地级市长升格到高官级别的封疆大吏,曹操的人生从此就与众不同了,鲍信的行为虽然是附和着大众,也是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有了他这位当地豪族势力的明确支持,曹操的地位也踏实了多,但是好景不长。
  青州黄巾军还是没有消停下来,曹操认为黄巾军在几次胜仗后,必然是有着骄傲轻敌的情绪,正是出击的时候,他在寿张设置了奇兵,决定与黄巾军大战一场。
  想法很好,但是军队布置上出了问题。当曹操和鲍信赶到战场的时候,主力步兵部队还没有及时到来,黄巾军却是来了,曹操的部队被大部队的黄巾军所围困,一时间难以突破。
  没有过多的思索,鲍信带着队伍冲入到了黄巾军的洪流中,他拼死厮杀,奋力冲突,就是想要杀退黄巾军,将老朋友曹操从重围中拯救出来。
  鲍信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去维护曹操,但很是不幸地黄巾军实在太多了,等到大部队赶来,鲍信还是被黄巾军所杀。曹操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但是他也失去了最重要的朋友。

  ☆、第五零九章 真假让梨的孔融 上

  曹操后来命人去找寻鲍信的尸体,始终都没有找到,部下们只好刻了一个形状像鲍信的木头人,呈送给曹操。曹操当时非常悲痛,亲自祭奠了鲍信,尽情地放声大哭了一回。
  曹操最终也没有亏待鲍信的子孙,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追思鲍信的功绩,上表鲍信的儿子鲍邵为新都亭侯,并征召鲍信的另外一个儿子鲍勋担任丞相掾。
  到了曹丕的时候,就有些变了味,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本身没有很大过错的鲍勋被曹丕派人给处死,鲍家的两代人的遭遇真是值得人们玩味。
  据说,曹操还为鲍信修建起了衣冠冢,位置就是在现在泗水镇大鲍村村西,那里的人把他叫做“鲍王坟。”现在如果去那里,还是能够看到。
  第十个诸侯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对于孔融我们知道的或许不多,但一提到“孔融让梨”,想必许多人都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他!
  孔融少时成名,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
  兴平二年(195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
  后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杀,年终55岁。
  孔融其人,李陵是不怎么在意的。毕竟历史上他就没什么功绩之说,尽管对他“孔融让梨”耳熟能详,但不可否认,他也是缺乏实干才能的,儒家,一向如此。
  孔融本身,也有着读书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才华盖世,想干些大事,但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
  所用的都是轻浮士人,只会饮酒做诗,高谈阔论,但干不了也不想干实际的事。所谓“座上客不空,樽中酒常满,吾之愿也”,就是他性格的最好写照。
  讨董联盟解散后,他回到北海任太守,后来北海被黄巾贼围困,幸得有太史慈杀出重围,找刘备帮忙,解了北海之围。
  然后与刘备、田楷一起出兵去救徐州,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只是劝说刘备接任徐州刺史。曹操把献帝迁到许都后,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
  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针对曹操的“奉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上奏主张“尊崇天子,扩大君权,削弱诸侯权势”。
  他推荐的祢衡也触怒了曹操,如同前面讲述的一样,曹操对孔融这个不识时务的政敌,再也忍无可忍,最终寻找很多莫须有的罪状,将其杀害。
  就这一点来说,儒家或者孔融还是忠于皇帝的,这也是汉后历代皇帝推崇儒家的原因,因为他们讲究“忠君”。
  因此也有人为孔融鸣不平,完全不同意李陵觉得的孔融之辈夸夸其谈结论。具体的情况是:
  孔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处死。其中有一条罪状就是孔融曾经说过“父子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恩情,父亲生孩子只不过是**的结果”而这句话就被定为了不孝。
  这句话是否真的是孔融说的已经无从考证,很有可能是路粹在曹操的指使下捏造出来的。孔融为人刚直不阿早早的就忍受不了曹操的奸雄诡诈了,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曹操。
  再加上他常常向汉献帝提奏正确的言论,曹操担心孔融坑阻自己大业于是就害死了孔融,同时还株连了孔融全家。
  孔融被捕的时候,他的两个孩子一个岁一个九岁依然在悠闲地下着棋,当别人问他们为什么还不逃跑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是“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能教育处如此成熟聪慧深明义理的孔融怎么会是一个不孝之辈呢?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十三岁时丧父,当时孔融悲痛过度,还得要人扶着才能站起来,十六岁时因为家里收留哥哥的好友而被捕,被捕时孔融,孔融的哥哥还有孔融的母亲都争相去顶罪。
  一门人都争着赴死,如此之人如果真要背负一个不孝的名声的话真是天理难容。
  其实在今天,关于父母于子女无恩论已经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话了,从新文化运动的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到前一段时间的罗永浩《对“父母于子女无恩论”的思考》,都对这个论点有自己的见解。
  也有人认为孔融让梨名不符其实,其人更是虚伪诡诈。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到目前全中国妇孺皆知,而中国人也喜欢引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子孙后代要懂得谦让、为人大方,有礼貌。
  有人认为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却让人大跌眼镜: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和千百年来被宣扬的“孔融”简直是“判若两人”!
  首先,孔融是一个故作姿态、虚伪狡诈之人。在建安九年,军阀袁绍之子袁谭率兵围攻青州城,此时城内的守兵仅仅剩下了几百人,形势万分危急。
  当时的孔融也在青州城内,为了维护自己“临危不惧”的名士形象,其选择故作淡定,饮酒作诗,拒绝上城督战,令守城士兵又气又恼。
  后来,在袁谭大军攻破青州之时际,孔融竟然在士兵的掩护下悄悄地逃离了青州城,无情地丢下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

  ☆、第五一零章 真假让梨的孔融 下

  也是在这一次的战争中,他的孩子和妻子都被敌人残忍杀害。
  其次,孔融是一个不忠不孝之人。在三国时期,孔融在北海为相,“效忠”曹魏政权,本应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团结在以曹操为核心的“曹氏集团”周围。
  然而孔融志大才疏,只会高谈阔论,还偏偏总是对上级曹操出言不逊,架子十足。当时孔融愤愤地说:“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发作而已”。
  “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
  孔融又说:“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拿给别人去吃”。这样的“毁三观”言论,在当时那个封建的时代当然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
  故而曹操在得知事情缘由后,勃然大怒,加上孔融平时只会夸夸其谈、弄虚作假,便下狠心最终杀了他。
  最后,孔融是一个喜欢诡辩的人。在史料《物理论》中有这样的记载:东汉末年有个叫管秋阳的人与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战乱而结伴同行,因为没有了粮食,管秋阳就对自己弟弟说:“现在如果不吃你的同伴,我们三人就一起死。”
  于是兄弟俩一起杀了这个同伴,吃了同伴并且最终活了下来。这件事情遭到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强烈谴责谴责,而事后孔融却对周围人说:
  管秋阳爱惜父母赐予的身体,所以吃了同伴天经地义,由于只是一个同伴,不是什么朋友,所以吃了就吃了。
  如果像管仲吃了鲍叔,贡禹吃了王吉,那才叫大逆不道!而管秋阳吃的那个人,不过是一只能说话的鸟兽罢了,就像狗吃了一只狐狸,一只狐狸吃了一只鹦鹉一样,没什么奇怪的。
  在孔融的思想里:只有统治阶级、官僚士族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普通老百姓生命的价值不如一只禽兽!
  孔融对生命的冷漠不禁让我们再次回味“孔融让梨的故事”:
  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很可能会欺负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强者占大利益,弱者占小利益,何来谦让一说?要是孔融作为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可是孔融最小,是弱者,必须忍气吞声。
  后来的所作所为证明了一切:孔融为了自己的名声,可以毫不犹豫放弃妻子和子女的性命;孔融对父亲母亲没有基本的感恩之心;视他人生命如同草芥。
  故而孔融又怎么会真正地设身处地为自己的哥哥们考虑呢?孔融让梨,大奸若忠!有多少伪君子,由于善于伪装再加上政治美化,摇身一变,成为了堂堂正正的“君子”。孔融这种才是中国历史上不折不扣的伪君子!
  值得一说的是,与孔融有关的成语,还有一个很著名,便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小时了了(líng lì):小时聪明。了了:聪明,有智慧。
  了了,现大多都误读为liǎo liǎo,而了了líng lì则可写作伶俐。小时了了的含义也转变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因此不能将“小时了了”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另外,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样;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具体的典故:
  汉朝东汉末年,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
  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一说是司隶校尉,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
  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
  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典故原文:
  孔融(1),字文举。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2)。时李元礼(3)有盛名,为司隶校尉(4)。诣(5)门者,皆俊才清称(6)及中表(7)亲戚,乃通(8)。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9)亲。”既通(10),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11)有何亲?”
  对曰:“昔先君(12)仲尼(13)与君先人伯阳(14)有师资之尊(15),是仆与君奕(16)世为通好也。”

  ☆、第五一一章 陶谦Vs曹操Vs刘备

  元礼及宾客莫(17)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18)语之,韪曰:“小时了了(19),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20)。
  注释:
  2。洛:即洛阳,东汉的首都。
  3。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
  4。司隶校尉:官名。
  5。诣:前往,到。
  6。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7。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8。乃通:才(予以)通报。
  9。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10。既通:通报之后。既,已经。
  11。仆:我,谦称。
  12。先君,死去的祖先。
  13。仲尼:孔子,字为“仲尼”。
  14。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
  15。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访您的祖先伯阳为师。先君,死去的祖先。师资,老师。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说“有师资之尊”。
  16。奕(yì)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
  17。莫:无
  18。语:告诉他
  19。小时了了(líng lì):小时聪明。了了:聪明,有智慧。
  20。踧踖(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第十一位诸侯陶谦,字恭祖,徐州刺史,徐州也就是刘备获得第一份基业的地方。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陶谦碌碌无为。不过不能因此小瞧了他,这家伙小时候是孤儿,但好学,性格刚直,有高尚的节操。
  后举孝廉,拜尚书郎,授予舒令。后迁幽州刺史,征拜议郎,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后来黄巾起兵徐州,就让陶谦做徐州刺史,大败黄巾军。
  董卓之乱中,各州各郡纷纷起兵,当时天子在长安城中,与各处都中断联系。陶谦就派使者到长安去进贡。又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当时的徐州民殷国富,流亡外地的人也大多归顺他。但是他却昏庸无能:
  广陵太守赵昱忠直,陶谦反而疏远他;曹宏这些小人,陶谦反倒亲近他们,任用他们。
  这样使各方不能和睦,渐渐乱起来。后来下邳的阙宣更是自称天子,最后陶谦杀死他,合并他的队伍。
  后来曹操被推举为兖州刺史,接父亲曹嵩等去陈留,中途经过徐州,陶谦派部将张辏Щに停钦抨'见财起意,杀死曹嵩。
  曹操因怒兴兵,攻打徐州,陶谦不能抵挡,只能坐守孤城。幸得有刘备等前来救援,而吕布也正好袭取了兖州,曹操不得不回救,陶谦得以幸免,遂有意将徐州让给刘备。
  刘备坚决不受,于是陶谦让刘备暂驻小沛。后来陶谦死前,第三次向刘备提出让徐州的建议,刘备才同意接手。
  这便是陶谦著名的三让徐州一事,其中详情是这样的:
  前面提到,汉献帝初平五年(194年),镇守徐州的陶谦门口来了“野蛮人”,割据兖州的曹操率领大军开到徐州,起因是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的父亲。
  当然,这只是导火索,曹操早就对徐州虎视眈眈。这一下子,徐州热闹了,有几路人马开赴过来,有的是陶谦请来的救兵,比如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也有的是不请自来,比如刘备,他就带来关羽、张飞和几千兵马,也来凑热闹。
  是友是敌,陶谦一时也分辨不清,但既然自称是“救兵”,还是得好好招待一番。于是,陶健急忙打开城门,将刘备迎接入府邸:“大家辛苦了,吃个饭吧。”
  席间,陶谦让糜竺取来徐州的印信,交给刘备:“刘皇叔,这徐州归你了。”
  陶谦经营徐州十多年,曹操打着为父报仇的名义,多番攻打徐州,陶谦寸土必争,丝毫没有退让。可是刘备一来,竟然主动相让。这一下子,把刘备吓傻了,心想:
  “我和陶谦非亲非故,莫非他怀疑我?”赶忙问陶谦到底什么意思。
  陶谦说出理由:“今天下扰乱,王纲不振,公乃汉室宗亲,正宜力扶社稷。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公勿推辞。谦当自写表文,申奏朝廷。”
  言下之意:“我陶谦很看重刘备你的皇亲身份”,毕竟“国资”背景的,靠谱!
  那么,问题来了,诸侯之中,有皇亲身份的人实在太多了,比如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知名度都比刘备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陶谦不可能仅仅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就诚心让出徐州。莫非刘备比别人帅?显然不是,前面提到,有三路军队前来救援徐州,青州刺史田楷、北海相孔融、平原相刘备。
  前两位都是陶谦的至交好友,唯独刘备是孔融介绍,和陶谦没有一毛钱交情。陶谦肯定会想:这刘备来我这徐州有何企图?莫非是来打我这徐州的主意?
  正因为陶谦对刘备有了猜忌之心,才会在一见面就提出让出徐州,既可以试探刘备的真实意图,也可以向刘备示恩。
  刘备是精明人,当然不会“被套路”。于是,刘备赶紧离开席位,郑重表态,前来救援徐州,完全是为了大义,没有非分之想。
  作为“影帝”,刘备当众发誓,要是自己有这种念头,老天都不原谅。看看两人都谦让的差不多了,旁边的徐州重要的谋士糜竺发言了,现在曹操的军队还在徐州城下,让徐州的事情根本不用着急,还是先考虑怎么退敌军吧。
  刘备马上说,自己和曹操有旧,想写一封信给曹操,劝曹操退兵。
  光凭刘备一封信就能退兵?大家都将信将疑,但也没别的法子了,死马当活马医呗。奇迹却发生了:曹操接到信,果然真的就退兵了。
  倒也不是曹操和刘备真“铁哥们”,而是曹操后院着火了。曹操收到线报,大本营兖州差点给吕布端了。

  ☆、第五一二章 三让徐州的纠葛

  曹操料定无法在短时期拿下徐州,继续耽搁,兖州就会变成吕布的了,不如卖个人情给刘备,就此退兵,回去扫平吕布要紧。
  可是,在徐州城里的陶谦、孔融等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还以为是刘备的书信发挥作用。
  陶谦大喜,派人邀请孔融、田楷、刘备三家人马共同赴宴,在宴会上陶谦请刘备坐上座,第二次提出让徐州一事。
  陶谦说得非常恳切,自己已经年迈,无力打理徐州,而两个儿子又没有才华,不能够担当重任,刘备是汉室宗亲,又有才德,刚刚一封信就退了曹军。
  陶谦提出,自己宁愿退休养病,由刘备接管徐州。刘备仍然老调重弹:“我应孔融之约救援徐州,是为义而来。现在若无端据有徐州,天下将以为我是不义之人。”
  糜竺、孔融及关羽、张飞等人也纷纷劝刘备接替陶谦治理徐州,刘备始终推辞。陶谦推让再三,见刘备终不肯受,便说:
  “如您必不肯受,那就请暂驻军近邑小沛,以保徐州,何如?”
  刘备这才同意。可是,没过多久,陶谦病危,对糜竺说道:“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这一次是真心真意地让徐州了,陶谦心里明白:曹操虽退兵,毕竟不是刘备的那封信起到作用,而是回去救火的,迟早还会杀回来的,自己的儿子能力不够,为了保存自己的亲族,不敢再让儿子接管徐州了。
  陶谦死后,糜竺迎接刘备为徐州牧。刘备还是不敢接受。他是有顾虑的:
  第一,徐州西面是寿春袁术,袁术对徐州也虎视眈眈,他贸然接管徐州,意味着要和袁术决裂;第二,一旦和袁术决裂,就意味着与旧主公孙瓒、田楷也都决裂了,这对他来说是很大的压力;第三,当地士族与陶谦旧部武将不一定支持刘备。
  糜竺作为豪族代表,份量还不够,刘备不敢贸然接印。这时,陶谦亲友团又来了两个说客。第一位是糜竺的同僚陈登。
  陈登用了精彩的说辞消除了刘备心中的第一条疑虑。
  陈登对刘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