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有天庭-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四八二章 董卓要走
第二,张飞本身也很看不起吕布的人品:先投丁原,又见利忘义杀了丁原投靠董卓。
其实三国投降和换个主公很平常,大家见怪不怪,但是杀了旧主公投靠新主子这种事情,还是很让人看不起的,你看后面徐晃投靠曹操,满宠要他杀了杨奉作投名状就被徐晃断然拒绝。
第三,二哥关羽之前已经在汜水关温酒斩华雄打了一仗了,这一仗应该轮到自己先出马了,吕布如此悍勇无敌,三兄弟先由自己出去打个头阵,能打败吕布更好,打不赢凭自己的武力也能全身而退,再不济三兄弟一起上。
所以说,张飞第一个冲上前去,别看没什么,背后的原因却耐人寻味,从中也能看得出张飞其实不是表明上的大大咧咧,他是实实在在的粗中有细。
回说先前,公孙瓒见吕布悍勇,八路诸侯惊得脸变了颜色,他手下关羽温酒斩华雄夺了他的风头,让他心中很不是滋味。
要说公孙瓒对自己有些定位不清啊,他明明是一路诸侯,应当自重身份,何必亲自下场迎敌?
没办法,谁让公孙瓒一向以自己英勇而自豪,霸王项羽还喜欢冲锋陷阵呢!于是继穆顺、武安国被吕布斩杀之后,他出手了!
他觉得这武安国还不如自己呢,都能跟吕布斗上一会,于是对吕布定位偏低,认为自己并非不是敌手,结果等他手提马槊,亲自迎战吕布,就知道苦了:
这玩意是不打不知道,一打吓一跳,公孙瓒跟吕布交上手之后,才发现吕布手里这方天画戟,是一戟快过一戟,一戟狠过一戟,没几个回合,就把他打的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了。
公孙瓒一想,这时候也别顾忌什么面子不面子的了,趁着我还有点劲,跑吧!于是挥槊挡了吕布一戟,借着这点反冲力就往回逃。
然后便是刘备三兄弟之一的张飞,为了救援临时主子公孙瓒,立刻怒眼圆睁,大喝一声:“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
这就拉开了三英战吕布的大戏序幕!
书接上文,张飞、关羽、刘备先后出马,围住吕布,让他捉襟见肘,虚晃一戟便走,一时间刘关张仨人在前,八路诸侯在后,一起追击吕布。
当然,此番追敌功效不大,吕布虽败,关隘仍然坚固,十八路诸侯与董卓两向对峙。一方处于攻势如虎,一方处于守势如龟,然而却因一个人的一句话,让历史在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个人便是李儒,他对董卓进言:“温侯新败,兵无战心。不若引兵回洛阳,迁帝于长安!”
然后便是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被王允计杀……
说来也奇,李儒说这话的同时,街市童谣便早四起:
“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西头一个汉”,乃应高祖旺于西都长安,传一十二帝;“东头一个汉”,乃应光武旺于东都洛阳,今亦传一十二帝。
李儒便道这是:“天运合回,迁回长安,方可无虞。”
当然真正的历史并非如此,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各怀鬼胎,真正卖力的只有曹操、孙坚。曹操与西凉兵一触即溃,然后跑到扬州募兵去了;孙坚这一路比较生猛,但是毕竟是一支孤军,还不至于令董卓迁都以避锋芒。
真正令董卓招架不住的,实际上是另外两支大军,这一点是李陵所清楚的。
《后汉书·董卓传》称:“初,灵帝末,黄巾余党郭太等复起西河白波谷,转寇太原,遂破河东,百姓流转三辅,号为‘白波贼’,众十余万。卓遣中郎将牛辅(董卓女婿)击之,不能却。又闻东方兵起,惧,乃鸩杀弘农王,欲徙都长安。”
历史上写得非常确凿,董卓无力消灭黄巾余党“白波贼”,南匈奴左贤王于扶罗的十万大军又出现在洛阳附近,董卓才决定西迁长安。
白波贼与南匈奴,这两支大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三国历史走向。
先说黄巾余党“白波贼”。
黄巾混得最好的就是这一波,因为实力强大,董卓西迁长安后,在政治上承认了他们的合法性,对其进行了拉拢。
董卓败亡后,汉献帝东归,担当护卫的,主力就是白波贼,比如杨奉就是白波帅之一。献帝走到黄河边准备北渡,杨奉联系了白波帅李乐、韩暹、胡才等人前来救驾,他们打败李傕等人,才保全献帝。
汉献帝封三人为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与杨奉、董承一起执政。后来这些白波帅先后被杀,流民们被袁绍、曹操、刘备等人收编,黄巾彻底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再说匈奴,在东汉政府打击下分为南北匈奴,北匈奴去祸害欧洲,南匈奴成为东汉藩属,居住在宁夏、内蒙一带。
历史一再证明,中央政府强大时,少数民族不敢轻举妄动,但是一旦中央孱弱,他们就开始作乱。董卓作乱时,南匈奴蠢蠢欲动,希望能趁乱弄点好处。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期,南匈奴受到袁绍拉拢,为袁绍卖命。要知道,袁绍刚跑到渤海,被冀州刺史韩馥监视,相当于软禁,当义军盟主时也只有一郡之兵。
其后短短时间内,占有北方四州,匈奴兵是立了大功的。袁绍与曹操官渡决战时,匈奴兵实际上是参战的,给曹操带来不少麻烦。
曹操消灭袁绍后,派夏侯渊、张辽等人出击匈奴,彻底把匈奴打残了。曹操对南匈奴分化瓦解,把他们分为五部,王子入京师为质,彻底解决了匈奴问题。
西晋时期,“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第一个建立少数民族政权并且灭掉西晋的就是匈奴,首领刘渊早年在西晋当质子。
董卓当年真的有必要迁都长安吗?
如果董卓没有迁都长安,后面可能就没有三国什么事了!
毕竟十八路诸侯诸侯来讨伐董卓时,董卓并没有败,即便有白波贼、南匈奴的威胁,也不一定非要迁都!
☆、第四八三章 收网:洛阳不能烧
从历史角度分析,董卓此举还是不够明智的。
首先,地理方面,两城距离并不远。今天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西安到洛阳的距离大概是400…500公里。
我们估算部队行军速度一个小时五公里,一天行走五十公里。也不过区区十天路程,没有可能说洛阳不在势力范围,而长安在势力范围之内的。
第二个方面,人口和经济,带不走。董卓当时相信,觉得,我只要把洛阳人口席卷走,那么长安也能产生滚滚财富。
可事实上呢,这500公里的距离,让洛阳百姓颠沛流离,破家人死。那些卷走的无非是金银财宝,纵然是积蓄的粮草,也不过是三五年所用。
也不能说不过迁都没有作用,董卓迁都这一关节也确实让讨董联军退兵了。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在联军内部,并不齐心。汉室灭亡已成定局,诸侯们也忙着回去抢地盘,各顾各的。何况前方有潼关,这区区五百里,就让他们退兵了。
应该说,董卓当年如果不退兵,还是能守住洛阳的。只是他选择了迁都,以更快的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战役,只是手段太过激烈与残暴。
其实,从董卓的角度来说,也不能算是完全错。
洛阳周边与关中地区都是门阀势力极强的地方,董卓虽然控制了洛阳,但是与自己的老巢凉州之间还隔着一个关中,一旦关中的士族也加入反叛,堵住了函谷关,截住董卓与凉州之间的联系的话,那董卓就会腹背受敌,失去根基,因此,董卓迁都关中也并不算太错。
当然,李陵不会再坐壁上观了,而是时候现身了,是时候收网了,也是时候杀董卓了!因为,如果此时不杀,那么历史将会如《三国演义》第六回描绘的一样,重演“焚金阙董卓行凶”。
这不是李陵想要看到的,也是他不允许的!
金阙就是洛阳,就是首都,就是皇城。它要是被焚烧了,那么等于是蛇被斩去了头颅,对于大汉王朝来说,就是天崩地裂。
比之黄巾起义之乱、十常侍之乱、董卓把朝纲还要严重的多的多,甚至比之鸩杀少帝刘辩擅立天子,同样严重的多的多。
洛阳不能毁,洛阳不能烧,李陵必须站出来了!首都被毁,那是非常严重的事,政治影响深远!君不见美国首都被英国攻占过,就被视为百年国耻!
在美国近240年历史上,只有英国占领过美国首都华盛顿,并且焚毁了白宫。美国人认为,“火烧白宫”是历史上的“国耻”。
那是美国独立之后的事,当时美英矛盾并未减弱,美国同英国的敌国法国展开贸易、英国支持美国境内的印第安部落发动袭击,以及美国扩张主义等一系列因素最终导致美英在1812年再度开战。
战争之初,英军忙于欧洲战事,不得不在北美多个战场处于守势。1814年4月,法国皇帝拿破仑被击败,英国腾出手来开始增兵北美战场。
同年5月,美军跨过伊利湖攻占加拿大境内的多佛港,他们不仅破坏粮食储备,还毁坏私人房屋和其他财产,让英军指挥官强烈要求采取报复行动。
新任北美及西印度舰队总司令亚历山大·科克伦海军中将计划通过攻击弗吉尼亚州和新奥尔良市把战火引向美国本土。在北美作战经验丰富的乔治·科伯恩少将则建议进攻防守薄弱的华盛顿——攻占美国首都将产生巨大的政治影响。
占领美国首都后,英军首先开始洗劫国会大厦,洗劫过后又纵火焚烧,国会图书馆全部图书被毁,此外,国会大厦附近的一些建筑物也着起火来。
在焚毁国会大厦之后,英军开始朝总统府挺进,当时第一夫人多莉仍留在总统府内,麦迪逊叫人送信给她,敦促她立即离开华盛顿以免被英军俘虏。
在危急关头,多莉依旧组织工作人员和奴隶抢运贵重物品。麦迪逊的仆从保罗·詹宁斯晚年在回忆录中写道,多莉在撤离总统府时剪下了开国总统华盛顿的大幅画像,匆忙把它带走,而这时英军已经逼近,片刻时间就能抵达。
幸运的是,还有马车等候着多莉,她没有被英军俘虏。
英军占领总统府后,指挥官首先享用了原本给麦迪逊总统预备的晚餐,并且喝了很多葡萄酒,士兵们则忙着洗劫,众多物品成了英军的战利品。
不久之后,英军开始焚烧这座建筑,当天晚间华盛顿火光冲天,为了使大火能燃烧到第二天,英军还不断添加燃料。大火烧了整整一个晚上后,这座建筑只剩下外墙残存。
“火烧白宫”后,英军开始搜寻美国国库,希望找到钱或有价值的物品,但英军只找到了旧档案。为泄愤,英军焚毁了美国财政部和其他公共建筑物。
幸运的是,在华盛顿成为一片火海不到一天内,突然下起的暴雨浇灭大部分火焰。同时一场龙卷风穿过市中心,风暴迫使英军撤回军舰,占领华盛顿的行动只持续了26个小时。
9月1日,麦迪逊回到华盛顿,他发布了一份声明,呼吁公民保卫哥伦比亚特区。由于首都被毁严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政府和国会只能在邮局内开会。
为了掩盖被大火烧过的痕迹,1814年这座总统府棕红色的石头墙被涂上了白色。1902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正式将其命名为“白宫”。
尽管这场美英战争在1815年2月宣告结束,但美国对于英国“火烧白宫”一直记忆犹新,直到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美军还制定了同英国作战的“红色战争计划”,研究美军如何防守大西洋沿岸,避免首都华盛顿再度被英军占领。
时至今日,“火烧白宫”还是很多美国人心中无法释怀的一段屈辱史。2009年,美国总统***曾在白宫举行一场仪式,专门纪念詹宁斯帮助多莉挽救重要物品。
李陵现在是大汉朝隐形的太上皇,他有能力阻止这一切,而且董卓的所作所为既是他本人放纵的结果,同样是李陵想要的结果,历史常说“兔死狗烹”,虽然董卓不是李陵的狗,但是也差之不远了。
☆、第四八四章 反省:汉朝何去何从
那么解决董卓之后,大汉朝该何去何从呢?
如果想弄明白,就要分析汉朝灭亡的原因。
读书的时候读历史,对于各个朝代灭亡的原因,历史书上大部分归结为农民起义,而导致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无一例外就是政治**,贪官污吏横行。
因此,历史书上总是说这些农民起义葬送了某某王朝,或者给予某某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它的灭亡。当时的我,并没有往深层次里去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仿佛农民起义是王朝覆灭的主因乃是天经地义一般。
不过,随着后来书越读越多,这种想法逐渐动摇,难道这真的是所有王朝不可逃脱的宿命?
作为一个汉族人,汉王朝的覆灭,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当历史的车轮缓缓的碾过汉王朝四百年的轨迹,到了东汉末年时,汉王朝爆发了历史上声势最大的一场起义--黄巾大起义。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钜鹿人张角振臂一呼,天下太平教徒裹黄巾反者一夜之间如蜂集蚁聚,百万黄巾,并非小说家言。
这场起义确实严重的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但要是说动摇统治根基却似乎有点过了,因为汉王朝的根基早已残破不堪了,无所谓再动摇了。
为什么当时有这么多人参与太平教乃至参与黄巾起义?为什么汉王朝会一夜之间爆发如此规模的起义?政治**?横征暴敛?贪官横行?
是的,这方面的原因肯定是存在的,但却不是最主要的,什么是主要的呢?
汉朝的赋税从汉初到汉末其实都不是很重,最差也是“十税一”,有过“十五税一”,也有过“三十税一”,甚至有过不收税的时候,汉末时候的税收政策也应该维持在十税一到十五税一之间,这跟汉初差不多,可就是同样的税赋政策在汉初造就了“文景之治”,到汉末就出问题了。
为什么会出问题,那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人口增多。
汉初有多少人口?汉朝建立的时候,全国的人口不足2000万,应该也就是1000万出点头。
而汉末有多少人口?据后世的统计为5600多万,这还不包括一些被刻意隐藏的人口。
这一比较,问题就出来了,汉末与汉初相比,人口增长近四五倍乃至更多,而汉朝的疆域虽然扩大了不少,但是耕地面积却增长不多,这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所以,这样一来,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就减少了。
举个例子,原来需要10亩田才能养活一个五口之家,现在家人翻了几番,变成了二十个,这10亩田就养活不了这家子人了,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导致汉朝晚期出现了大量的流民。
何谓流民?就是失去土地而四处找生活的农民。这些人是生活在汉末最底层的阶级,赤贫如洗,一无所有,挣扎在温饱线上,为了生存,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这些流民就是后来黄巾起义军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人口的增多导致人均耕地面积的下降,加速了贫富分化,加重了阶级矛盾,是汉朝覆灭的第一原因。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汉朝的统治阶级知不知道汉朝有这么多流离失所的流民呢?应该说是知道的,汉朝的统治者开始还采取了一些赈济措施,但是到了后来,这个政策执行不下去了,因为大汉朝的国库已经空虚了,没钱了。
汉朝政府的国库收入在汉末的时候应该维持在20亿钱到30亿钱之间,当然,汉朝还是有一些老底子的,上百亿钱应该还是有的,但是,最后,钱没了。
原因很简单,西疆凉州一带的羌族发生了叛乱,政府为了平定叛乱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这场叛乱断断续续的持续了几十年,最后也没有完全镇压下来,但国库却已经被耗空了。
羌族为什么会叛乱?或者说是起义?
这跟很多贪官污吏有关系,汉朝一直以来并没有正视过羌族的地位,羌人在汉朝的地位比不上归属的匈奴人。
匈奴人归属汉朝后,汉朝给予了匈奴人很大的自治之权,而条件就是承认大汉朝的统治地位,汉朝跟其它异族(如鲜卑)作战时,匈奴人派出族中军队予以协助,所以,匈奴人在归属汉朝后日子过得还是相对滋润的。
而羌人就不一样了,羌人归属汉朝后,需要接受汉朝地方官的统辖,自治权很小。这与羌人从末形成过统一的国家有关系,都是相对独立的部落,不像匈奴人一样抱成团,因此,汉朝可以将各个部落,如先零羌,白马羌,烧当羌分拆开来置于各郡之下,接受州郡长官的统治。
而汉朝的统治者对凉州的态度本身就不是很重视,这跟东汉定都洛阳有关系。
凉州,离洛阳远着呢,中间还隔着一个关中,所以,在东汉的时候,凉州由于不受重视,所以吏治非常**。
不管是哪方势力,都把凉州当成了一个捞钱的地方,当时凉州不仅是羌族活不下去了,后来,连凉州的汉人也活不下去了,因此,开始只是羌族反抗,后来,汉人也参加了叛乱,有汉族参加的叛乱性质远比单纯的羌族起义来得复杂得多,因此,凉州成了东汉后期的花钱桶,数以百亿记的钱财花在这个地方。
到了汉末,朝廷甚至一度有过要放弃凉州的打算,可见汉政府对凉州确实已经难能为力了。因此,凉州的叛乱是汉朝覆灭的第二个原因,其直接后果是导致朝廷国库空虚,无力赈济流民,给了太平道可乘之机。
什么是太平道呢?太平道是汉末道家的分支之一,汉末道家大致有三大分支,一是张鲁父子的五斗米道,一是于吉的太平青领道,而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张角的太平道了。
太平道之所以会利用流民进行起义,其实质上是学术思想争斗的升级版。众所周知,汉初采用的学术思想是道家的黄老之术,黄老之术是道家的一种思想流派,这种思想,在汉初的时候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文景之治”有很大的功劳应该属于它。
☆、第四八五章 曹魏最大的秘密
到了汉孝武帝时,皇帝想有所作为,而崇尚无为的黄老学说显然不是汉武帝所要的,最后,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经过改良版的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的施政纲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道家学说一下子从执政堂变成在野党,地位一落千丈。对于这种落差,道家学派肯定是心有不甘的,因此,道家的传承人无时无刻不以重返朝廷为目的。
在汉孝武之后,道家学派的人做过很多次的努力,但是最终都由于既得利益者--儒生出身的官员们的反对而失败。
而到了汉末时,由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当时作为国学的儒学已经渐渐的僵化,没有完成自我提升的蜕变,无力解决国家危机,使得很多人对此不满,个别人开始谋求新的出路,而此时,不少人把目光转向了汉初造就“文景之治”的道家学说。
但是想采用道家学说是一回事,让道家学派重立于朝堂之上却是另一回事,这会对当时大官僚地主的利益造成很大的冲击,因此,虽然汉末不少人都在重新接受道家学说,但是却鲜有人提出让道家这个“在野党”重回朝堂。
张角,号“大贤良师”,依靠传教,当时在民间乃到官场都有很高的声望,当时不少大儒都与张角有良好的关系,很多朝廷大员家中都悬挂着大贤良师的画像。
虽然有着很高的人望,但是张角心中清楚,想依靠这些让道家得以返回朝堂无异于痴人说梦,这就好比皇帝也敬神仙,但如果神仙说,你这皇帝别做了,让我来做吧,再傻的皇帝也不会同意。
张角显然不会放弃,于是就想通过农民起义来实现道家治国的理念。张角自己想不想做皇帝呢?这个很难说,不过我觉得他可能还是想在不破坏汉朝统治的基础上,来实现道家执政的理想,这从他起义时自号“天公将军”就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张角为了这一次农民起义准备了很久,一直在默默地进行着,当时有些高明之士可能猜测到了张角的意图,但是朝堂上却没有这个意识。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起义计划时间为公元184年(该年是甲子年),可是到了184年2月份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一个叫做唐周的人跑到了朝廷告发了太平教的起义阴谋。
唐周何许人也?张角的弟子之一,也是太平道的高级成员,因此,他对起义的规划应该是很熟悉的,关于唐周告密的动机今日已经无从揣测,但是他的告密行为无疑是给了即将起义的太平教一个沉重的打击。
汉政府接到了告密后,大惊失色,立即擒斩了太平教起义的的京畿地区负责人马元义,跟太平教来往过密的洛阳高门大户一千余家被抄家灭族,司隶部(京畿地区)的太平教徒几乎被连根拔起,太平教的起义失去了最厉害的杀手锏。
若是没有唐周的告密行为,这场在汉王朝眼鼻子底下就能爆发的起义能带给汉王朝多大的冲击就可想而知了。
张角得知事情败露后,虽然此时准备尚未到位,但已经由不得他了,只能于仓促之间提前发动了起义,刹那间,漫天盖地的都是头裹黄巾的太平教徒,史称为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虽然声势很大,同样破坏性也很大,像蝗虫一样所过之处化为灰烬,那些本来生活尚可的平民在遭受起义的冲击之后也变得一无所有了,想要活下去也唯有跟着黄巾军去了,恶性循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面对这样的起义,汉政府不可能不采取措施,汉王朝派出了他最精锐的部队--北军。不过北军人数有限,只有区区五万人,还不能全部派出去,因此,镇压黄巾起义的将领只能沿路收集地方的郡国兵与地主豪强的武装,但这个人数不会太多。
汉王朝军队的战争力无疑是非常强悍的,镇压黄巾起义的将领无疑也是非常称职的,无论是皇甫嵩、朱隽还是卢植,都是文武兼备的人物。
皇甫嵩长社一把火,烧掉了豫州黄巾数十万人,而卢植,这个历史上刘备与公孙瓒的老师,更是只用了四五万人就把二十万黄巾精锐连同张角一起围困在钜鹿,让张角在整个起义过程中几乎无所作为。
结果,就在这一年十月,张角在忧心如焚之下病逝,两个月后,随着钜鹿被攻占,张角的两个弟弟战死,黄巾起义实际上就已经失败了。
虽然,各地的零星战斗不止,甚至持续十几二十年,但那已经不叫起义军,而是一支支几乎没有任何理想的山贼部队,只能称之为山大王了。
道家学派的抗争再一次失败了,但是,很多年后,我们才知道,其实,黄巾起义并没有完全失败,他成就了后来的曹魏。
据后世考古发现,曹操所在的曹氏家族,可能是隐匿得很深的太平道教众,因为曹氏宗族墓地的墓砖上赫然刻着“苍天乃死”,而曹魏成立后的第一个年号是“黄初”,联想到黄巾起义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应该不是纯属巧合吧。
“这算是曹魏最大的秘密了吧!”李陵眉头皱起暗道。
说到此处,应当指处的是,黄巾起义只是一种表象,其根本还是来源于儒道两种学术的交锋,而那帮参与起义的农民与流民,不过是被人利用的可怜虫罢了。
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各地的黄巾余部的零星活动还在大范围内长期存在,汉王朝已经无力再将北军一一派往各地去平叛了,因此,汉王朝下令各地的豪强地主募兵自守,同时,汉灵帝听信了宗室刘焉的进言,将各州的刺史改为牧。
例如,原来的冀州刺史就变成了冀州牧了。州牧相对于州刺史,无疑拥有更大的权力,因为州牧有自行任免下级郡守的权利,而州刺史却只有监督的权利,需要任免时还要由朝廷同意才能进行。
☆、第四八六章 武士vs文士
另外,州牧能够募军,这个政策其实对于后期的黄巾零星起义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对于汉末的诸侯割据却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刘焉的进言无疑是加速了汉帝国的崩溃,因为刘焉自己本就有不臣之心,想获取更大的权力,而这无疑是取得更大权力的光明之路,但也为汉帝国的覆灭之坑深挖了三尺。
话题转回来,各地豪强地主得到了募兵的权力后,就开始大力建立属于自己的私人武装,当然,大部分人应该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宗族,而不是为了造反。
有汉一代,豪强地主的势力一直很大,但是到汉末时,无疑已经是大得吓人了。开始说了,据后世统计汉末应该是五六千万人以上,但是汉朝官方的统计一直只有2000万纳税人口,剩下的几千万人哪里去了?
都被这些地方的豪强地主吞没了。这些大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土地需要人耕种,因此会招募佃户,而佃户只需要向地主交纳地租,不纳入朝廷税收的征收对象。
而这些士绅地主也是不需要向朝廷交税的,而且土地兼并也导致了汉朝的税收大量减少,从汉武时期的八十亿每年下降到了汉末的每年二十亿左右。
这些豪强地主除了控制土地和人口,还逐渐控制地方人才的推荐与选举,门生故吏到处都是,这就形成了汉末的门阀。
当时名动天下的门阀,像袁绍袁术兄弟所在的袁阀,杨彪杨修父子所在的杨阀,许邵、许靖兄弟的许阀等等,可谓是门生故吏遍天下,势力之庞大,令人咋舌。
举个例子,当时徐州地区有一个糜氏家族,就是三国演义中以妹嫁刘备的糜竺、糜芳兄弟所在的家族,这是一个普通的地方门阀,已经数代没有人出仕了,徐州像这样的地方豪强还有好多家,像赵昱所在的赵家,陈珪陈登父子所在的陈家,曹豹所在的曹家,都不比糜家势力小。
但就是糜家,以妹嫁刘备时,陪嫁的物品里面,居然包括三千精壮家丁,据说这就是刘备后来的起家部队。因此,门阀势力之大,已经不是后世人所能梦想的了。
这些门阀,后来很多都成为了各地割据势力的组成部分。像袁绍、袁术、曹操、公孙瓒之流,本来就是门阀子弟,而诸如刘表这些宗室的背后,就有荆州蔡氏、蒯氏等等门阀的身影。
因此,门阀的形成是汉末割据势力产生的温床。
谈起门阀,不得不谈到另一个名词:士族。
汉朝后期的士,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汉朝后期的士,指的都是文士,不包括春秋战国时代的武士。
在汉朝中后期,武士已经失去了士的身份,由武士变成了武人。失去士族身份的武人,成为了包括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