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有天庭-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何进既已掌握朝政大权,怨恨蹇硕想谋害自己,暗中计划欲将他杀死。中军校尉袁绍通过何进的亲信门客张津,劝说何进将所有的宦官一网打尽。
  何进因袁氏历代都有人作高官,袁绍与其弟虎贲中郎将袁术又为天下豪杰所拥戴,因此相信并任用他们。又广泛征聘有智谋的人士何颙、荀攸及河南人郑泰等二十人,何颙被任为北军中侯,荀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把他们都作为自己的心腹。
  后面的事情《三国演义》中已经说了,便是何进要杀十常侍!这是大汉分崩离析的加速开始!
  其中十常侍中的蹇硕,是西园八校尉的头头,手握兵权,京城上下,除了皇帝就是他了,而且汉灵帝临死前,他与汉灵帝一条心,欲废刘辩扶刘协!
  蹇硕也不是聋子,知道何进对他痛恨不满,心里一直疑虑不安,写信给中常侍越忠、宋典等人说:
  “大将军何进兄弟控制朝政,独断专行,如今与天下的党人策划要诛杀先帝左右的亲信,消灭我们。只是因为我统率禁军,所以暂且迟疑。现在应该一起动手,关闭宫门,赶快将何进逮捕处死。”
  中常侍郭胜与何进是同郡之人,何太后及何进能有贵宠的地位,他帮了很大的忙,因此他亲近信赖何氏。郭胜与赵忠等人商议后,拒绝蹇硕的提议,而把蹇硕的信送给何进看。
  四月二十五日,何进令黄门令逮捕蹇硕,将他处死,于是把禁军全部置于自己指挥之下。
  接着便是宦官们依靠骠骑将军董重做为党援,让董重与何进互争权力,董重是灵帝生母董太后的娘家人,她每次想要干预国家政事,何太后都加以阻止。
  董太后感到愤恨,骂道:“你现在气焰嚣张,是依仗你的哥哥何进!我如命令票骑将军董重砍下何进的人头,只是举手之劳!”
  何太后听到后,告诉给何进。
  五月,何进与三公共同上奏:“董太后派前中常侍夏恽等与州、郡官府相互勾结,搜刮财物,都存在她所住永乐宫。按照过去的贯例,藩国的王后不能留住在京城,请把她迁回本国。”
  何太后批准了这一奏章。辛巳(初六),何进举兵包围了骠骑将军府,逮捕董重,免除他的职务,董重自杀。六月初七,董太后又忧又怕,突然死去。
  此时袁绍又向何进建议说:
  “从前窦武他们想要消灭宦官,反而被宦官所杀害,只是因为消息泄露。五营兵士一向畏惧宦官的权势,而窦氏反而利用他们,所以自取灭亡。如今将军兄弟同时统帅禁军劲族,部下将领官吏都是俊杰名士,乐于为您效命,事情全在掌握之中,这是天赐良机。将军应该一举为天下除去大害,垂名后世,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何进于是向太后建议,杀掉十常侍,并请求全部撤换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们的职务。
  何进要杀十常侍,后者他们也是知道的,于是张让他们,赶忙跑到了何进姐姐何太后跟前,开始表演最擅长哭活:
  “太后,救命啊!何大将军要杀我等奴婢!”
  “太后,蹇硕跟先帝之前谋划要杀何大将军扶刘协上位,我们可没参与啊!”
  “太后,大将军要是把奴婢们都杀了,您不仅缺少贴心的老奴婢使唤,而且很可能要被架空,我们对您和少帝可是忠心耿耿啊!”
  ……

  ☆、第四四七章 十常侍vs何进 下

  这话可说到何太后心中了,何太后这时候是垂帘听政的状态,权利比他哥哥何进大多了!虽然比不了后世的慈禧,但是只要开口,一般无人敢反对。
  何太后可不是慈禧,她虽然贪恋权利,但也没脑子手腕,自古以来,外戚和宦官就是针锋相对,无法共存的两股势力,因为权力这东西,分的人越多,享受到的就越少,没有人愿意把它分给别人。
  何太后要保住十常侍,她想的倒好,不外乎来分何进的权!
  或许何太后觉得,自己儿子当了皇帝,她自己当了太后,哥哥何进当了大将军,天下的权利都是他们家的,还怕这几个啥也不是的太监么?
  于是她就对何进说:
  “我和你出身寒微,如果不是张让这些人尽心侍候抬举,怎么能享受这等荣华富贵?蹇硕要对付咱们,现在只要杀了他便行了,你何必听袁绍那些居心不良的人的话,对跟我们一条心的张让他们赶尽杀绝呢?”
  何进是个屠夫出身,也是没有什么太高政治智慧的,要不然也不会后来被袁绍耍的团团转了。这时候,他一听何太后如此说,加上太后坚持,也觉得是,只要杀了蹇硕就妥了,决定放过张让等人。
  司隶校尉袁绍就又出来劝谏说:“我们的意图已经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现在如果不对宦官们斩草除根,将来必然遭受祸害。”
  何进没有听进去,反而恐吓袁绍等人说:“我意已决,你们再多言就斩首示众。”
  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何太后垂帘听政,何进参录尚书事,也就是帮着皇帝批阅奏折,下达诏书,拥有皇帝的部分权利了。
  灵帝在位时,虽然十常侍也动不动下个诏书,批个奏章啥的,但他们都是假借皇帝的名义,是违法的,而何进现在要做这些事情,就已经合法了。
  但事实上最是事与愿违,是汉灵帝刘宏在位时,十常侍权倾朝野,谁敢不服?这刘宏一蹬腿,满朝上下瞬间转向,都看着老何家的脸色了,他们能甘心失去权势么?
  而且兔死狐悲,有兵权的蹇硕死了,他们现在更是随意被何进拿捏的主,常常听闻袁绍等人劝谏何进杀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
  于是你来我往,两方斗争开始趋于白热化起来,张让等人虽然手中无兵势弱,但他们早就在何太后身上做好了功课,得何太后力保,于是两方僵持下来。
  这时袁绍又对何进劝说起来,这便是著名的董卓之乱的开始:
  “您可以征召四方英雄之士,率兵来京师,借他们之手诛杀阉竖,这样就不容太后不从了。”
  何进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比如主簿陈琳就劝阻说:
  “民间有一句谚语,叫‘闭起眼睛捉麻雀’。像那样的小事,尚且不可用欺诈手段达到目的,何况国家大事,怎么可以用欺诈办成呢?
  “如今将军身集皇家威望,手握兵权,龙行虎步,为所欲为。这样对付宦官,好比是用炉火去烧毛发。只要您发动,用雷霆万钧之势当机立断,发号施令,那么上应天意,下顺民心,很容易达到目的。
  “然而如今反而放弃手中的权柄,去征求外援。等到各地大军聚集时,强大者就将称雄,这样做就是所谓倒拿武器,而把手柄交给别人一样,必定不会成功,只会带来大乱罢了。”
  这时候许多地方已经是不服汉朝天子,就跟半个周天子吉祥物一样,因此各地大军到来,不是尊王,是称雄来的!
  典军校尉曹操听后说:“在宫中服务的宦官,古今都应该有,只是君王不应该给予大权和宠信,使他们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既然要惩治他们,应当除去首恶,只要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至于纷纷攘攘地征召各地部队呢!假如要想将他们一网打尽,事情必然会泄露,我将看到此事的失败。”
  侍御史郑泰也劝谏说:“董卓为人强悍,不讲仁义,又贪得无厌。假如朝廷依靠他的支持,授以兵权,他将为所欲为,必然会威胁到朝廷的安全。您作为皇帝国戚,掌握国家大权,可以依照本意独断独行,惩治那些罪人,实在不应该依靠董卓作为外援!而且事情拖得太久,就会起变化,先前窦武之事的教训并不久远,应该赶快决断。”
  尚书卢植也认为不应当召董卓,何进都不接受。郑泰于是辞职而去,告诉荀攸说:“何进是个不容易辅佐的人。”
  何进的僚属王匡与骑都尉鲍信都是泰山人,何进让他们回乡去召募军队。又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兵成,让武猛都尉丁原率领数千人进军河内郡,焚烧黄河的孟津渡口,火光直照到洛阳城中。这些行动都以消灭宦官作为口号。
  于是何太后大为恐惧,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都罢免回家,只留下一些何进所亲信的人守在宫中。诸常侍、小黄门都去向何进请罪,表示一切听从他的处置。
  何进对他们说:“天下动荡不定,只是由于厌恨你们。如今董卓马上就要来了,你们为什么还不早日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国去!”
  袁绍劝何进乘此机会一网打尽,以至再三申明理由,但何进不许。袁绍又用公文通知各州、郡官府,假借何进的名义,要各地逮捕宦官们的亲属。
  何进的密谋因时间太长,泄露了不少。宦官们感到恐惧,想改变局势。张让的儿媳是何太后的妹妹,张让向她叩头请求说:
  “我现在犯下罪责,理应全家回到家乡。想到我家几代蒙受皇恩,如今要远离宫殿,心中恋恋不舍。我愿再入宫侍候一次,得以暂时见到太后,趋承颜色,然后退到沟壑,死也没有遗恨了!”
  这位儿媳向母亲舞阳君说情,舞阳君又入宫向何太后说情。于是何太后下诏,让诸常侍全都重新入宫服侍。
  光熹元年(189年)八月二十五日,何进入长乐宫,奏告何太后,请求杀死全体中常侍。

  ☆、第四四八章 乱起

  张让、段珪等商议说:“大将军何进自称有病,不参加先帝的丧礼,不送葬到墓地去,如今突然入宫,这是什么意图?难道窦武事件竟要重演吗?”
  于是率领自己的党羽数十人,手持武器,偷偷从侧门进去,埋伏在长乐宫嘉德门内。
  然后对何太后说:“现在大将军征召各路军民进京,要诛杀我等,望太后垂怜。如果能够幸免一死,我们情愿归田养老。”
  何太后说:“你们可以到大将军府去请罪啊,我会为你们说话的。”
  张让等人说:“如果到大将军府,我们哪里还能保命啊!万望太后降下手诏,宣大将军进宫,我们在宫里向他请罪吧。”
  何太后同意了,当即下手诏宣何进进宫议事。
  何进得到诏书,不假思索,就要进宫。
  何进手下的主簿陈琳劝谏说:
  “太后此诏,一定是出自十常侍的阴谋。将军千万不可前去,去必有祸。”
  何进说:“太后宣我,有何祸事?”
  何进潜意识中认为太后是自己的亲妹妹,绝对不可能对自己不利,而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宦官,又怕他们何来?
  袁绍再次出来劝谏,说:“现在宣召外力诛杀宦官的消息早已经走漏,宫内已经非常危险,将军为什么还要亲入险地,进宫议事呢?为什么不早作决断呢?事久必变啊!”
  何进说:“一切都在我掌握之中,他们又能有什么变化呢?又能变到哪里去呢?”
  在一旁曹操认为袁绍的判断是正确的,也帮腔说:“我觉得,必须先把十常侍叫出来,将军您才可以进宫去。”
  何进笑道:“你这真是小儿之见!我现在执掌天下的大权,十常侍又敢拿我怎么样?”
  袁绍还是不放心,说:“主公您如果一定要进宫,那么,我就和孟德一起披坚执锐,带着甲士五百,随身保护您吧。”
  袁绍等人护送何进来到长乐宫前,黄门传旨说:“太后在禁宫深处,要和将军商议国家大事。持兵器者,不可轻入。”
  袁绍曹操等人因此都被挡在门外。而何进则旁若无人,昂首挺胸,直入后宫。到了嘉德门外,张让段珪迎出,左右围住,大声呵斥何进为什么对他们苦苦进逼,不肯放他们一条生路。
  何进这才发现大事不妙,但已经来不及了,十常侍安排下的刀斧手一拥而上,将何进砍为两段。
  另有一说是十常侍假传太后的旨意召何进入宫,坐在省。于是张让等人责问何进说:
  “天下大乱,也不单是我们宦官的罪过。先帝曾经跟太后生气,几乎废黜太后,我们流着泪进行解救,各人都献出家财千万作为礼物,使先帝缓和下来,只是要托身于你的门下罢了。如今你竟想把我们杀死灭族,不也太过分了吗!”
  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出剑来,在喜德殿前杀死何进。
  张让、段珪等写下诏书,任命前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尚书看到诏书,觉得可疑,说:“请大将军何进出来共同商议。”
  中黄门将何进的人头扔给尚书,说:“何进谋反,已被处死了!”
  为什么何进的部下袁绍曹操陈琳都看到了迫在眉睫的危险,何进却熟视无睹呢?为什么袁绍的多次进谏何进都听而不闻呢?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了。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参与实验者都被灌输了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是研究者故意编造出来的错误信念。但后来,当研究者揭开真相,以期参与实验者能够彻底否定掉最初的结论时,却发现,只有25%的人接受了新的正确的信念,而还有高达75%的参与实验者顽固地坚守原来的错误信念。
  这种现象,就被称之为“信念固着效应”,也就是“首因效应”的一种极端情况。当最早输入的信息在内心形成了一种解释后,就变得根深蒂固,不可变更了。而且,这种解释会独立于最初推论出这种解释的信息而独立存在。即使最初的信息被证明是虚假或错误的,人们也仍然坚持他们自己归纳出的解释是正确的。
  就何进而言,当初十常侍对着何太后的苦苦哀求就是一种最初的信息。何进根据这一“首因”而得出了自己的解释:自己手握重权,十常侍只不过是他面前摇尾乞怜的丧家之犬,根本不可能对他形成什么危害。
  当这一信念固着之后,任何与之相反的劝谏,尽管事实俱在,也不能让何进对他最初的信念产生怀疑。
  这就是袁绍苦苦劝谏也不能说服何进的真正原因。何进就这样满怀自信,走向了断头路。对于太过自信的人,只有失败才能说服他们。
  何进部下的军官吴匡、张璋在皇宫外,听到何进被杀害,打算率军入宫,但宫门已关闭。虎贲中郎将袁术与吴匡等共同进攻皇宫,用刀劈砍宫门,中黄门等则手持武器,防住宫门。
  适逢黄昏,袁术于是纵火烧南宫的青琐门,想以此威胁宫中交出张让等人。张让等人到后宫禀告何太后,说:“大将军何进的部下谋反,纵火烧宫,并进攻尚书门。”
  他们裹胁着何太后、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劫持宫内的其他官员从天桥阁道逃向北宫。尚书卢植手持长戈站在阁道的窗下,仰头斥责段,段惊恐害怕,于是放开何太后,何太后从窗口跳下,得以幸免。
  袁绍与他叔父袁隗假传圣旨,召来樊陵、许相,把他们处斩。袁绍与何苗等率兵驻扎在朱誉门下,捉住赵忠等人处斩。
  吴匡等人一向就怨恨何苗不与何进同心,而且怀疑他与宦官有勾结,于是号令军中说:“杀死大将军的人就是车骑将军何苗,将士们能为大将军报仇吗?
  何进部下都流着泪说:“愿拼死为大将军报仇!”
  于是吴匡就率兵与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一起攻杀何苗,把他的尸体扔在宫苑里。

  ☆、第四四九章 摄魂刘辩

  于是袁绍关上北宫门,派兵捉拿宦官,不论老少,一律杀死,共二千余人毙命,有人因为未长胡须而被误杀。袁绍乘势率军进攻,扫荡宫禁,有的士兵爬上端门屋,向宫内冲击。
  八月二十七日,张让、段珪等被困宫中,无计可施,只好带着刘辩、刘协等数十人步行出门。夜里,到达小平津。
  皇帝所用的六颗御玺没有随身带上,没有公卿跟随,只有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夜里到达黄河岸边。闵贡厉声斥责张让等人,而且说:“你们如今还不快死,我就要来杀你们!”
  于是用手中的剑砍死数名宦官,张让等又惊又怕,拱手再拜,又向刘辩叩头辞别说:“我们死了,请陛下自己保重!”
  于是投河而死,至此,十常侍之乱结束。
  在这段历史之中,曾经的刘辩可谓是窝囊至极,先是被十常侍裹挟,后来更会被董卓控制,可谓悲催至极。本来这不管李陵什么事,但是谁让他娶了一个好媳妇——唐姬呢!
  李陵也算是“爱屋及乌”吧,既然要保护唐姬,拯救这有情有义的美人,自然不愿她再受一点欺凌。而刘辩则算是沾光了吧!
  不过,这一切之前,都要先把唐姬纳入皇宫为妃。由于唐姬不是皇帝的正妻皇后,其实就相当于妾,是没有婚礼庆典的,先是赐册封诏书与玺印,然后宠幸就完事儿了,更可怜的是纳妃时,连喜服都不能穿,那是皇后才有的的待遇。
  当然,也有先宠幸后册封的,无伤大雅。
  许多时候,当太子或者皇子的时候就有正妻,当皇帝之后直接加封、赐印就好,这个的婚礼之前办过了,肯定不能再办一次。
  前面皇后死了,后面选人继任,因为地位较前两者低,直接加封赐印,连婚礼都没有,因为是继后。
  现在刘辩登基为汉少帝,是有正宫皇后的,之所以又纳妃,其实是皇家历来的习惯,充实后宫,早日多多开枝散叶!
  皇帝留下子嗣,江山才能稳固!这是家天下的弊端!
  “轩曜垂象,闺廷列位,助宣阴教,取则上玄,爰从古昔,寔惟通典。惟尔会稽太守唐瑁长女唐莺,地胄高华,质性柔顺,训彰礼教,誉表幽闲。作俪藩闱,实惟朝典。是用命尔为帝妃,往钦哉!”
  小黄门宣读册封诏书道。
  “臣、臣妾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专门送女入京的唐瑁与被封为帝妃的唐姬,领旨谢恩道。
  只有不想下跪而远在一旁窥视的李陵,注意到唐姬表情一苦。
  一入皇宫深似海啊,想来唐姬是深知其中之苦!当然,其实他并不知道,如果没有李陵的存在,唐姬是没有这番痛苦的,在这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为天的时代,她并不奢求什么!
  显然李陵在唐府化身男仆后,被提拔为唐姬护卫统领的这段时间,在她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她有些不舍吧!在她想来,或许从此两人便再难相见了吧!
  “吉时已到,唐姬请登轿入宫!”小黄门尖着嗓子再次宣道。
  唐姬无奈,很快入轿,被抬往皇宫而去。而李陵则负责一路护卫,直到宫门外,亲眼看着唐姬从侧门送入皇宫。
  纳妃是从侧门而入,只有娶皇后才能从正门而入!
  她不知道,在她离开之后,李陵没有回到唐府,只是吩咐了一番护卫,便“消失”了。
  “娘娘,这里是淑芳阁,今后便是您的住处!”掌事宫女对唐姬恭迎道。
  “嗯!”唐姬淡淡的应了一声,走出轿子,稍稍打量了一下新居,心里则想着另一番的事情。
  现在是白天,皇帝自然不会行就好事,但是到了晚上,不知道会不会招幸她?
  不提唐姬在淑芳阁忐忑不安,只说李陵抛却肉身,以灵魂无形之态,进入皇宫,直奔少帝刘辩寝宫。
  “轰”
  一阵七彩霞光爆发,刺得刘辩睁不开眼睛。
  而其他太监、宫女,则是不知何时昏迷过去。
  “下界凡间皇帝刘辩,我乃天神!还不过来拜见!”李陵显身之后,以魂力传音道。
  “啊?天神?”刘辩大惊失色。
  要知道皇帝号称天子,是上天之子,最是敬畏天神。
  “哼,速速跪拜!”李陵再次喝道。
  不是他享受皇帝的跪拜,而是要一上来便震慑住刘辩才行,别看这位会被废的少帝在三国演义中表现的很草包,但是那好歹也是个人啊,只要不是傻子,便需要认真对待。
  “辩拜见天神!”刘辩惶恐道。
  李陵眉头微皱,不过这样软骨头的儿皇帝也符合他真正的表现啊,不见在董卓和汉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相遇的时候,《后汉书》详细记载:
  汉少帝刘辩看到前来的董卓大军,恐惧害怕到痛苦不止。
  此时跟随着汉少帝刘辩的群臣们,喝止带兵上前来的董卓说:“天子召令,赶快带兵退下。”
  而眼看着猎物就在眼前的董卓,那会管这些,训斥跟随刘辩的臣子们道:“你们都是国家的栋梁之臣,去不能匡正王室,让天子流离落魄至此,还有脸让我们带兵退下?”
  说完话,就上前去参拜皇帝刘辩。
  此时满是恐惧的刘辩,语无伦次,说话结结巴巴。刘辩从小在道士家长大,没有经历什么事故变化,接受的皇家教育也只停留在知识层面,所以才现代如此不堪。
  “刘辩,你可知大汉将亡矣!”李陵立刻放了一颗卫星说道。
  忽悠嘛,虽不会,而且他说的也是大实话。“啊,天神在上,还请救我!”果然胆小的刘辩一听,便吓得求救道。
  而且他说的是“救我”,而不是“救我国”。由此可见,刘辩纯粹是不想当亡国君,不想死,至于大汉亡不亡,那就不那么重要了。
  “本尊贵为天神,自然是不忍天下生灵涂炭,特从天上下凡而来……”李陵侃侃而谈道,直接把刘辩给忽悠“瘸”了。
  “辩全听天神的,不敢有一丝违逆!”刘辩说道。
  “好,你且放开心神,不得有一丝反抗!”李陵说道。
  随后李陵摄魂刘辩,让他成为自己的摄魂活傀儡,但不是分身。

  ☆、第四五零章 补偿与封后

  摄魂活傀儡,顾名思义保留了刘辩的灵魂,只是在其灵魂上刻下控制印记,并能直接发布命令,令傀儡完成,不得反抗。
  而分身则是需要分割一缕灵魂为代价,进入肉身之中。对于李陵来说,傀儡就完全够用了,无需代替刘辩,他可对大汉李陵没什么觊觎的。
  “怎么会让你这草包,占有唐姬这样的好女人呢?”李陵如此想道。
  现在李陵可以说是控制了汉少帝刘辩,想到命运坎坷的唐姬,李陵微微一笑,因为:今时今日,他完全可以掌控她的命运了。
  于是接下来,他给少帝刘辩发下命令,以招幸“新宠”嫔妃为名,宣见唐姬。
  “你们都退下吧!”李陵指挥刘辩,对着寝宫内的太监、宫女们说道。
  等众人退出,屋里只剩下化为无形灵魂态的李陵、被李陵控制的少帝刘辩、还有被招幸的“新宠”嫔妃唐姬。
  “我该怎么办?”唐姬心里微微发慌。
  李陵仔细的看着她,见清风把她美丽鬓角的几丝发丝吹起,像调皮的孩童一样,轻轻在她脸颊上玩耍,似乎引得她一阵一阵的痒。
  但,此时她处于莫名的紧张中,身体微微发颤,不敢有多余的动作。
  “刘辩,你下去吧!”李陵说道,让他躲开到一旁隐秘处,然后发动灵魂印记,让他陷入昏睡。
  “谁?”唐姬大惊失色,怎么有人敢命令少帝,还让他“下去”,真是大胆至极。
  “大小姐,莫怕!”李陵显出身形,再次化作唐伯虎的模样,说道,“是我!”
  “啊?”唐姬惊呼出声,“你、你、你不是我的护卫统领唐寅唐将军吗?”
  “对啊,是我!”李陵笑道。
  “可是,你怎么到皇宫来了,而且怎么好像听指使皇帝……”唐姬说道,欲言又止的样子,显得可爱,惹得李陵好笑。
  “我担心你受欺负,所以就到皇宫保护你来了!”李陵随口说道。
  “啊……”唐姬一听,吃惊不已,然后脸上红霞沸腾。
  或许李陵觉得没什么,但是在唐姬听来,却是天大的震惊,实在是难以置信,而又让人感到甜蜜,她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这种恋爱的感觉,或许是很稀有吧!
  “其实,我不是大汉的人,而是天神下凡……”李陵又开始了他的忽悠之旅,并以此为借口讲述了如何收服了刘辩。
  当然,刘辩被他刻下灵魂印记,对他唯命是从的真实情况他并没有说出来,只是说些相当于“虎躯一震,刘辩拜服”,对他唯命是从的话。
  “我想把你封为皇后,算是对你高尚品节的补偿!”李陵又道,他把曾经的历史上唐姬的事情说了,而他就是来拯救大汉苍生,拯救她们这些可怜人的。
  唐姬的故事是这样的:
  董卓鸩杀刘辩时,后者在喝下毒酒前曾说:“唐姬,可怜你是皇室妃子,即便我死了,你也没办法嫁给好人家了。”
  唐姬不知道刘辩说这话有没有深意,但她愿意替他守住贞洁,于是等刘辩死后当唐姬回到娘家,她的父亲逼她再嫁时,她宁死不从。
  后来李傕攻陷长安,看上了唐姬的美貌,想要得到唐姬,唐姬也是拼死不从。直到汉献帝后来知道了这件事,他心中感慨万千,将唐姬封为了死去的汉少帝刘辩的正王妃。
  “不,我不想当什么皇后!”唐姬听了自己“未来”的故事与天神李陵决定给她补偿之后,非常果决的拒绝说道。
  “为什么?当皇后我可以保你一世富贵……”李陵不解的说道。
  “我,我更想和你在一起——其实,我早早就喜欢上你了!”唐姬忽然开口说道,只是言语惊人。
  “轰”
  脑海轰鸣,李陵实在是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震惊了,唐姬竟然早就喜欢上他了,他到来大汉朝也不过不到半个月而已啊,自己有这么大魅力吗?
  他哪里知道,他天生神力与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早已撬动了她那颗少女的芳心。美人爱英雄嘛,唐姬也不例外!前有霸王与虞姬,今有李陵与唐姬!
  ……
  李陵是谁?那是大宋天庭之主,穿越无数时代的无上王者,一个女子的爱而已,他完全消受得起,更可况是这么好的女人,舍弃了真是罪过,于是他轻轻携起了唐姬的手,至于她是汉少帝刘辩嫔妃的事情,那更是小事一桩。
  “今后,你就是我李陵的女人了!”李陵说道,当然他早把化名唐寅唐伯虎的事情说了。
  并且讲述了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听得唐姬少女芳心乱颤,这种男追女的浪漫故事,实在是杀伤力巨大啊。
  “嗯……”唐姬声音小若蚊声。
  “不过,从今以后你也是大汉皇后,我的皇后!”李陵不容置疑说道,他想给她一世荣华富贵,没有比“皇后”的更好了。
  而他则完全是隐藏在皇宫的太上皇,刘辩完全是傀儡而已,而且是那种完全听话的活傀儡,这种事情不要太容易了。
  随后李陵将吩咐刘辩,册封唐姬为皇后,并在皇宫给他另立宫殿,而他和唐姬生活在其中,当然,唐姬名义上是皇后,实际上另以神妃的名义与李陵在一起。
  “天色还早,走,咱们出去走走!”李陵拉起唐姬的玉手说道。
  “这样不好吧,我虽然是新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