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有天庭-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来,人们开始了原洞养殖阶段,意思很简单,就是人们先用烟火把蜜蜂赶走,然后用炭火把树洞的口扩大,然后再用泥草和牛粪涂抹在洞口上,只露出一个小洞让蜜蜂来去自如,然后再在有蜂蜜的地方刻上记号,这就证明这个地盘我占了,谁都不要打蜂蜜的主义了。
  到了后来,东汉时期,出了一位养蜂的名人,这个人就叫做姜歧,他将蜜蜂的养殖变成了人工时代,据说,东汉的这位名人已经开始研发移动养殖的办法了。
  通常都是他们砍下带有蜂巢的树枝一起带回家,挂在屋檐的下面,而且蜂巢摆放的姿势要和原来的姿势是一致的,就这样,蜂蜜成为了天天都能吃到的美食。
  再到后来,魏晋南北朝的时代,人们开始想一切招吸引蜜蜂的注意,他们将木头的容器周围涂满蜂蜜,然后吸引蜜蜂进去筑巢,很显然这个时候对付蜜蜂的招数已经有很多了。
  而老红糖在中国的起源时间,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杨孚(东汉时南海郡番禺人)所著的《异物志》书中有一段描述:
  “甘蔗,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侯谓奇珍异宝,可入药也,名之曰糖”。不过,这个时期的老红糖,根据零散的史料记载,是将甘蔗汁曝晒于阳光之下,变成粘稠的半固体形状,还不能称之为老红糖,只能算是老红糖的雏形。
  中国官方正史中对老红糖的记载,最早见于《新糖书》太宗遣使者至印度取熬糖法。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这样推论,老红糖在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17年之前就已经出现在中国的某些地区,但可能是工艺仍有不足,唐太宗才“遣使取熬糖法”,按照印度方法改良了熬糖技术。
  用明火熬制的方法得以普及甘蔗的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老红糖的使用逐渐从皇亲国戚过渡到平民百姓,用途也从药用逐渐普及到了食用。
  老红糖含有95%左右的蔗糖,保留了甘蔗较多的营养成分,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能快速补充体力、增加活力。
  老红糖中不仅含有提供热能的碳水化合物,还含有人体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苹果酸、核黄素、胡萝卜素、烟酸和微量元素锰、锌、铬等各种元素。老红糖在中国医学史上一直被界定为“药食同源”的一个品类。
  不过从上面可以看出,这时候汉朝还没有普及甘蔗的种植,可以想象红糖的难得!因此小丫头说它和蜂蜜一样珍稀,毕竟蜂蜜虽然从东汉开始人工养殖,但是规模和技术都远远不够啊!都是达官贵人的才能享用的!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啊!”李陵悻悻然说道,他打算亲自熬制红糖,这也算对品行高洁的唐姬“情有独钟”了,不辞辛劳啊。
  不过首先要解决红糖的原料来源啊,那就是甘蔗!现代人对着几乎都了解,红糖是甘蔗榨汁后制作而成,但是古代尤其是汉代则知之甚少啊,主要是这时候甘蔗种植还比较少。

  ☆、第四三八章 葡萄蜂蜜

  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南方。先秦时代的“柘”就是甘蔗,到了汉代才出现“蔗”字,“柘”和“蔗”的读音可能来自梵文sakara。10到13世纪(宋代),江南各省普遍种植甘蔗;中南半岛和南洋各地如真腊、占城、三佛齐、苏吉丹也普遍种甘蔗制糖。
  “甘蔗是温带和热带农作物”,甘蔗适合栽种于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中国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南方热带地区广泛种植。
  关键的词是南方,而李陵身在的洛阳属于北方,这让他如何找到甘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难道要像唐明皇一样来个“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骑红尘妃子笑”出自唐代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中描绘的是:杨贵妃喜欢吃荔枝,但是荔枝只有南方才有。为博得红颜一笑,唐明皇唐玄宗不惜开辟荔枝道,保证输送荔枝的快马一路畅通送到长安。
  “封建王朝君主专政,为了一己私欲视百姓如无物,生活穷奢极欲啊!”李陵摇摇头失笑道,别说是他做不到唐明皇这样,就是能够做到他也不能如此劳师动众吧。
  不想到处寻甘蔗,那么就需要考虑甘蔗的替代物,比如玉米青秸秆或者嫩嫩的玉米芯,非常的甘甜,农村俗称“小甘蔗”。
  “不过玉米这东西汉代有吗?”李陵若有所思,他知道,这东西中国有,但不是本土的。
  事实上,玉米原产于墨西哥或中美洲,栽培历史估计已有4500~5000年。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
  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了玉米,以后知道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1494年他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
  传入的途径,一说由陆路从欧洲经非洲、印度,传入西藏、四川;或从麦加经中亚细亚传入中国西北部,再传至内地各省。一说由海路传入,先在沿海种植,然后再传到内地各省。
  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
  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
  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所以大汉朝还没有玉米,那么剩下最理想的当然是葡萄汁+蜂蜜来替代蔗糖,不提蜂蜜这东西同样珍惜的犹如大熊猫,只说葡萄,汉代能吃的上葡萄吗?
  要知道葡萄是从欧洲国家途径西域、大宛、匈奴才到中原的。
  中国最早关于“葡萄”的文字记载是《诗经》,但里面说的是野葡萄,“六月食郁及薁”,“薁”就是野葡萄。这反映出殷商时代的人们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但是,今天我们习惯上说的葡萄,指的却是欧洲葡萄,是在汉武帝时期才来到中国的。
  春秋战国时期,欧洲的葡萄已经到达西域。因为匈奴等游牧民族部落的阻隔,它迟迟没有到达中原,还在大宛国逗留。大宛是古代中亚国家,和汉朝之间仅隔着一个匈奴。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但此时北方的匈奴却不太老实,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为消除匈奴的影响,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过去路途遥远,交通不发达,张骞一行人在途中不幸被匈奴扣留了起来,这一留就是十年,等他找到时机逃出来归汉时,他已经走了13年。
  在出使西域途中,张骞虽不自由,但还是了解到很多当地的风土民情,尤其是丰富的水果品种和粮食作物引起了他的兴趣,比如,张骞看到大宛国的葡萄光溜溜的,鲜亮可爱,亲自尝了一口,对它甘甜的味道赞不绝口。
  他风尘仆仆回国后,把自己途经大宛国、大月氏、大夏国的情况汇报给汉武帝,受到了高度重视。从此,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之后,大宛国内发生政变,新国王上台后,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以表示臣服。和国王的儿子一起来的还有葡萄和苜蓿等种子,就这样,葡萄终于来到了中国!
  汉武帝早听张骞说过葡萄,于是赶紧让人在宫殿周围大面积种植了葡萄。据说还让专人酿造葡萄酒,之后东汉以至盛唐,葡萄酒一直是达官贵人的奢侈品。
  古书第一次明确记载内地用西域方法酿造葡萄酒却是在唐太宗年间,《册府元龟》中说:唐朝破了高昌国后,收集到马乳葡萄放到院中,并且得到了酿酒的技术,唐太宗把技术资料作了修改后酿出了芳香的葡萄酒,赐给大臣们品尝。
  葡萄是好东西啊,可以吃,还可以酿酒,不是有首诗很有名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好了,闲言少叙,大汉朝有葡萄,那就好办了!
  要知道大名鼎鼎的“葡萄糖”就是葡萄的产物,葡萄糖是最普通地和为人们所熟悉地单糖,又称右旋糖或血糖,是自然界中存在量最多地化合物之一。在自然界中,它是通过光合作用由水和二氧化碳合成地。由于最初是从萄萄汁中分离出来地结晶,因此就得到了“葡萄糖”这个名称。
  葡萄糖很好,用它来制作红糖,李陵也是醉了!

  ☆、第四三九章 为她辛苦为她忙为她制红糖

  其实葡萄糖的甜度比果糖、蔗糖都差远了!而且你要明白一点,葡萄糖并不单纯的等价为葡萄中的糖分。葡萄糖和葡萄的关系,那是因为最初葡萄糖确实是从葡萄中提取出来,天然的葡萄糖,会以游离或是结合的形式存在于非常多的植物当中。
  在生物内部,葡萄糖多以游离形式存在,其中在葡萄、无花果等甜果及蜂蜜中,游离的葡萄糖含量较多。
  结合形式的葡萄糖主要存在于糖原、淀粉(像土豆、大麦中都含有的)、纤维素(蔬菜中常含有)、半纤维素等多糖中。此外,一些寡糖如:麦芽糖、蔗糖、乳糖以及各种形式的糖苷中也含有葡萄糖。
  葡萄糖是生物体内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1747年,一个叫Andreas Marggraf的德国人从葡萄干中得到了葡萄糖晶体,可是这种影响世界的晶体并未引起他的过多注意。1838年,法国科学家Jean Baptiste Andre Dumas,给这种糖起了个名字,叫gluse,其词根来自于希腊语“glys”,意思就是甜的,跟葡萄也没啥关系,只是继续沿用之前的叫法而已。
  再后来,德国科学家Emil Fischer深入研究了葡萄糖的结构,这也是他获得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理由之一。
  综上所述,除了葡萄糖最初的发现之外,这两种东西似乎没有太多的交集。类似“葡萄糖”的命名方法,在化学和生物学中其实是很多的,比如柠檬酸,草酸,蚁酸,苹果酸等等。
  言归正传,李陵又问对自己服服贴贴的小丫头道:
  “咱们府里可以葡萄?”
  他开始还有些担忧这东西的名字是不是葡萄呢,结果多虑了,小丫头一听,就瞪大眼睛,扭扭捏捏说道:
  “有啊,葡萄很好吃的!唐大哥,你是想吃葡萄吗?我可以帮你弄一点尝尝,不过不能太多,多了被发现了就糟糕了!”
  得,这小丫头想多了,还以为自己贪口福之欲,找她弄葡萄吃呢!
  “哎,不是我想吃,是想用葡萄榨汁,然后熬制成糖,加点蜂蜜,可以治疗你们女孩子的肚子痛!特别是月事来的时候!”李陵开门见山道,免得这小丫头扯得老远。
  “是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小丫头瞪大眼睛疑惑道。
  由于红糖还没有普及,以至于这东西女孩子月事时多喝,不仅老百姓不知道,就是达官贵人也不知道,最专业的中医或许也不清楚,毕竟这东西还属于新鲜物。
  “我在一本古方里学的!”李陵不耐烦的说道,“好了,别扯远了,你去跟小姐说说,让她讨些葡萄,咱们一起动手榨汁熬糖!”
  要是让小丫头直接去找葡萄,估计不仅费不了的事,而且还不一定能讨到,或者抠抠搜搜,弄那么一点,还轮颗数的那种。
  所以李陵直接让小丫头跟唐姬通个消息,大小姐要是愿意,李陵自然好好献殷勤,如果她觉得多此一举,李陵也就收手了,“咸吃萝卜淡操心”何必呢?
  随后小丫头去见了大小姐,把事情一五一十说了,然后大小姐同意了,不过唐夫人还是召见了李陵,仔细叮嘱了一番。
  李陵,又把甘蔗熬制红糖的事情说了,因为现在东西难找,暂时用葡萄蜂蜜替代。
  唐夫人做主,那就大方的很,一下子把库存的葡萄都送了过来,总有一二十斤重,就这样还说:
  “不够,我可以再让人去采购一些!急的话,可以找众多邻里暂借个百十斤的!”
  得,是个财大气粗的,李陵赶忙摇头拒绝,表示十斤葡萄就差不多了!
  先是把葡萄洗净,然后用白布包好,下面放个汤盆,然后隔着布用力碾碎,鲜美的葡萄汁就被榨出来了,就是方法有点太原始了,这时候可没有榨汁机。
  然后把葡萄果汁倒入容器中熬制,木柴烧火赶水,也就是除去葡萄汁内所含的水分,当红糖达到一定粘稠度时,就需要不断搅拌,能够拉出长长的丝。
  最后倒入需要的形状模具,冷却脱模,用刀切成方便引用的成型红糖就可以了。
  “这东西怎么这么丑?和以前见的红糖完全不一样啊,成板砖一样的块状就不说,怎么这么黑?”李陵看着冷却后的红糖,非常疑惑,如故不是亲眼盯着,他都以为被掉包了呢。
  李陵怕自己出丑,赶紧取了一小块,尝了尝:
  “嗯,不错,甜丝丝的,这就是正宗红糖了吧!”
  他哪里知道,黑,是因为里面杂质没有过滤,不纯而已。这已经很正宗了,比现代超市里卖的许多红糖都要好多了!要知道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红糖其实是赤砂糖冒充的,营养价值比红糖差很多。
  大家平时吃的红糖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红糖,而是赤砂糖冒充的,很多超市堂而皇之卖红糖的原料表里写着赤砂糖。
  那么红糖和赤砂糖到底是不是同一种东西,又有何区别?
  赤砂糖和红糖都是以甘蔗为原料的,但是制作工艺却完全不同。赤砂糖实际上是甘蔗榨成汁之后,用硫磺、磷酸等化学原料脱色精炼白砂糖后,剩下的这部分带颜色的糖,它和白砂糖是孪生兄弟,也就是红色的白砂糖。
  而红糖也叫古法红糖,它是用甘蔗汁蒸发,用物理方法处理,变成的红褐色粉末或块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法红糖。
  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红糖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甘蔗中的营养成分,有关部门的实验数据也显示,红糖中铁、锰、锌等微量元素都明显高于赤砂糖,具有较好的滋补功效。
  而赤砂糖因为营养比较低,仅仅适用于烹饪调味,不能用于滋补。但是由于市面上的红糖价格普遍都要高于赤砂糖,就有不少不良商家让赤砂糖披着红糖的外衣来谋取利益企图蒙混。
  说白了赤砂糖就是做白砂糖剩下的糖渣!就是红色的白糖而已!是不是觉得白喝了好多年的“红糖水”?
  而李陵手中的又黑又丑的红糖,则是有内涵,一点儿也不假!完全可以直接献给唐姬服用!

  ☆、第四四零章 糖、糖、糖

  李陵制作的相貌有点对不起观众的红糖,用料货真价实,未偷工减料,可不是后世的赤砂糖冒充的,后面这种看配料就知道,注意查看包装上的配料说明,一眼便知:
  如果看到配料表上写的是赤砂糖的,即便产品名称标注为红糖,也不是真的红糖。
  而且赤砂糖一般为小晶体,而红糖多为粉状或者块状。
  不像李陵手中自己制作的红糖,是非常的优质红糖,用手捏容易碾碎并有一些黏性,这是好红糖的特性,如果有硬块,颗粒感比较重,质量就差一些。
  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其中就包括食品的大规模工业化。大量的面包厂、饮料厂、饼干厂诞生并且迅速发展。
  这些食品加工厂需要大量的糖料的供应,而古法熬制的老红糖完全无法满足这些工厂的需求,一来融化缓慢,二来其红色的色素会将所有食品染成红色根本无法接受,于是,白糖厂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从1947年开始,中国陆续兴建了两百多家白糖厂。绝大部分工厂,采取了国际上普遍的硫化法脱色制糖。
  但是总有一部分尾料颜色无法脱除为白色,将这部分尾料,进行再加工,由于生产出来的糖,颜色呈现红色,被命名为“赤砂糖”。
  赤砂糖投放市场以后,为了更快地被消费者接受,就借用了“红糖”这个名字,毕竟红糖在中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早已被消费者接受,所以很多赤砂糖的包装上都进行了这样的标注“红糖”“赤砂糖”,但配料表还是“赤砂糖”。
  近十年以来,为了顺应消费者的养生需求,赤砂糖厂家不断推出新产品,如大枣红糖、阿胶红糖、姜汁红糖、益母红糖,这些糖的价格比普通赤砂糖要高很多,而且,直接冠上了红糖的名称,因而获得了比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却没有老红糖的营养成分。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此类糖产品的时候,有一个铁律必须遵守,就是翻看食品袋背后的“配料表”。
  “我虽然丑,但我诚实!”李陵手中的黑红糖似乎会说话。
  李陵如果知道他买了许多次的红糖结果是张冠李戴的话,模样虽好,却是绣花枕头内里糟,估计以后变得对“黑丑”情有独钟了!
  再说说李陵手中的黑丑红糖,算是中国比较原始的老红糖了,但不是日本黑糖那一类!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老红糖很早就一直出口周边的日本、东南亚等国家,中国的制糖法自然也早就传入日本、东南亚等国家,近代的《清海关进出口记录》也有详实的记载。
  由于熬糖工艺对于火候和时间的掌控是非常严苛的,是熬糖师傅多年经验的积累。日本人在学习后,对时间和火候的记忆出现了偏差,因此,日本人熬制红糖的时间过长,糖浆经浓缩后做出来的糖呈现出近黑色外观。
  但多年来,日本人一直认为糖就应该是这样的黑色,故在国内被称为黑糖。所以,黑糖是火候控制不准而熬糊的老红糖,营养成分自然不如悉心熬制的老红糖。
  这真是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日本人太可爱了!无独有偶,他们学习华夏的汉字也是这幅德行,弄得语言文字中到处是幼稚可笑的假名笔画。
  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到我国隋唐时代,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日本才开始系统地利用汉字记载自己的语言。
  最初是把汉字作为表音的符号使用的,即日语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汉字。这些汉字后来逐渐演变成假名。“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
  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义的汉字叫真名。这样,一篇文章中并用真名、假名,显得非常混乱。
  而且假名要借用的同音汉字很多,加上汉字笔划多,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后来就把假名逐渐简化而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即现在的“假名”。
  平假名:主要是旧时代妇女使用的。它由48个字构成,用来书写土生土长的日本词、虚词、动词结尾和用来书写那些用正式批准的通用字无法书写的中国外来语。
  片假名:也是由一组48个字构成。它主要是用来书写中文以外的外来词的,用于强调象声词,或动植物学日文是由假名(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汉字、罗马字组成的。
  再说台湾黑糖也不是正宗老红糖,而是和日本黑糖出自一处。
  1894年,甲午之役清庭战败,割让台湾予日本。在日本侵占台湾初期,日本人感觉到只靠台糖的生产,无法救济国内的匮乏,就制定殖民地的产业政策,必须适应帝国经济政策的要求,极力经营糖业,采取双管齐下的方法:
  一方面将旧式制糖都加以改良,另一方面鼓励国内资本家在台投资建立新式制糖厂。
  1919年10月,日本殖民当局改军人体制为军政分立制,派出了9届文职总督实行同化政策,笼络台湾民众,企图达到永久霸占台湾的目的,实行了民族通婚、文化同化等同化政策。当然,日本的制糖工艺也被传入台湾。
  所以,台湾黑糖就是日本黑糖,都是熬糊的老红糖,红糖成分并不纯正。而老红糖是沿用千年手工技艺的纯正红糖!
  “千年老红糖,技艺纯正,食用更放心。”李陵就差举着手中的老红糖打广告了。
  这红糖,黑里透着红啊,红里透着黑,就跟赵丽蓉和巩汉林两位老师的小品中的一段唱:
  赵丽蓉:(唱)三杯五杯下了肚,保证你的小脸呀
  巩汉林:怎么样?
  赵丽蓉:(唱)白里透着红啊
  巩汉林:欧,好
  赵丽蓉:(唱)红里透着黑
  巩汉林:黑……
  赵丽蓉:昂昂,黑不溜啾(巩汉林:昂?)绿了叭叽
  巩汉林:嘿呦
  赵丽蓉:蓝哇哇的(巩汉林:这什么色啊),紫不溜啾的

  ☆、第四四一章 闺名莺儿声动听

  巩汉林:嘿……
  赵丽蓉:(唱)粉嘟噜的透着那么美
  巩汉林:哎呀,您可把我吓坏了
  赵丽蓉:(唱)这酒怎么样啊
  巩汉林:(唱)这酒真是美
  巩汉林:(唱)啊美呀、啊美呀,美美美美美美美美美——太美啦!
  当然小品中的酒是兑了水的!李陵手中的红糖可是货真价实的哦!
  值得一提的是,说道红糖,还有一种黄糖,我们熟视无睹久矣!
  在现代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在广粤地区出现了一种以浅色红糖为原料,添加少量黄冰糖碎末生产而成的黄糖。由于添加了部分冰糖成份,口感更软和。
  在古时没有白砂糖,吹糖人、捏糖人、画糖人都是由黄糖制作的。糖甜度很高,除了甜味外,还具有独树一格的特殊风味,适合用在作法简单的饮品上。
  现在黄糖主要用于制作红茶、冲咖啡等,因为黄糖有一股焦味、加入后会让味道更佳醇香。因此,现代黄糖是工业产物,是调味品。
  有一点比较让人遗憾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如果你想买正宗红糖,估计除了手工老红糖,很难买到了!冒名顶替的赤砂糖,却名正言顺地高举着红糖的名头大行其道。
  虽然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赤砂糖并不是红糖,是工业化制糖的产品,赤砂糖和老红糖从物理性状到营养物质都有很大差异。但是,由于赤砂糖价格低廉、食用速溶方便,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将老红糖彻底赶出了商业市场。
  作为消费者,大家可以通俗地这样理解,红糖分两种:一种是最近几十年产生的赤砂糖,它是工业化产品的添加剂;另外一种是几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老红糖,它一直是手工熬制而成的。
  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的温饱问题已解决,开始对食材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很多工业化加工品也产生了很多的质疑,而传统天然的食材渐渐地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几年流行的《舌尖上的中国》、《味道》、《本草中国》等节目的兴起,恰恰是这种潮流,反映着人们追求自然美食的需求、热爱。传统老红糖,也随着人们对品质的追求,逐渐回归人们的视线。
  老红糖与赤砂糖相比,优点显而易见,纯粹手工熬制的老红糖,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在制糖过程中甘蔗的营养成分不会遭到任何破坏,因而甘蔗内的大部分营养被保留下来,还有较多的微量元素、矿物质和维生素。
  赤砂糖在经过工业加工后,营养成分已经消失殆尽。只是生产白砂糖的尾料,一般当佐料用于食品添加剂使用。
  提醒大家在选择红糖时,一定要看配料表。配料只有甘蔗,才是纯正的老红糖,才有温补的益处,常喝对人的身体才有更多的好处。
  远的不说,只说近的,李陵手中的红糖,虽然不是甘蔗熬制,但是也说得过去,毕竟是手工的嘛!于是他赶紧带着小丫头一起去献宝。
  当然,他是进不去唐姬的闺阁的,陌生男子哪能进女子闺房?
  李陵是向唐夫人进献的,可谓是道路曲折,堪比“这里的山路十八弯”!
  “夫人,这便是在下与鸣柳一起熬制的红糖!”李陵向唐夫人说道。
  鸣柳是对他心有所属的小丫头的名号,取自“两只黄鹂鸣翠柳”的意境,当然,这时候没这句诗,有这么意思而已,或者说是李陵自己“牵强附会”,夸小丫头的名字有内涵。
  “哦,快拿来我瞧瞧!”唐夫人左看右看,犹如打量稀世珍宝,好一阵之后,才打开包装,取了一点碎渣尝了尝。
  “嗯,很甜啊,想来莺儿会很喜欢吃!”唐夫人高兴的自言自语道。
  在李陵听来,莺儿之名,或许就是唐姬的小名吧。听起来就好听,她的声音犹如其名,实在动听如莺啼。
  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婉转动听声音的代表词“燕语莺声”便是这样来的!
  【解释】: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婉转动听的声音。
  【出自】:元·关汉卿《金线池》楔子:“袅娜复轻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
  又如现代人形容女子的情话,动听得像莺啼般婉转动人!
  不过女子的闺名又称乳名、效命,这不是一般人能够知道或者喊的!古代女子不能抛头露面,故而名字也是不能随意让人知道的。待字闺中,闺名是只有家人才能唤的。
  嫁人后夫君可唤其小字,但外人就只能喊某某氏。如张家姑娘嫁入李家便是“李张氏”。
  这是封建礼教的一种,儒家的规矩,不然就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因为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男子与男子之间都不直呼姓名,而用字和号互称表示尊重!
  那么男子一旦要问及女子姓名通常是有娶其为妻的意思,如若不然则为调戏良家妇女之罪,到了明清时期这种问女子闺名就算调戏妇女杖责二十。
  另外在古代女子一般是没有大名的,都称乳名,通常是嫁入男方后为了进家谱才取名。
  “咳,夫人,这是用来冲水喝的,叫红糖水!”李陵心中直抽抽,赶紧小声提示了一下,他千辛万苦弄得东西,可不是糊弄小孩子玩的碎嘴零食啊。
  他说的也是事实,将红糖煮成红糖水喝比直接吃更容易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且更加具有补中益气、健脾胃、暖胃的功效,红糖水是早期最常见又实用的红糖养生饮品。
  担心唐夫人太尴尬,他觉得唐夫人或许太高兴,忘记了红糖水的妙容,于是转移话题又再次解释道:
  “红糖水就是红糖用热水冲开的水。喝适量的红糖水对身体大有好处,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
  “温而补之,温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