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够我义军开销十余年之用。”
“其三,香港岛上的洋人兵力不多,听说只有两三千人,虽然轮船和火器都很犀利,但我义军人多势众,趁其不备一拥而上,还能不胜?若是占领了香港,夺了那些洋人的火器轮船,我义军必定战力大涨,那什么太平圣军和满清官府,就再也不是对手了!而且义军能战胜洋人,抢回香港,也算是为我华夏出口恶气。不管成不成事,大头领和众位兄弟都是后世称赞的民族英雄。”
“好!陆二兄弟才是真心真意为我陈开,为众位兄弟谋算!”陈开一眼扫过众人,见他们都不反对,便径直走到挂好的地图旁,指着香港位置,大声道:“传令!众位兄弟各自回营安排,二个时辰后率军出发,攻占香港。”
“谨遵大头领之命!大头领英明!”张拔山也跟着众人回答道,又进言:“大头领,听闻沿途均被太平圣军占领,不如派人向太平圣军提出借道,顺便向投靠太平圣军的梁培友借些船只,以便渡海。”
“嗯,张兄弟想得周到。”陈开心情大好,自己离开,太平圣军也高兴,想必也愿意借道。
众人纷纷各自回营,安排出兵之事。
第132章 抄家与缴获
台风结束,风雨都停了,雨后的广州一片狼藉。
入城的圣兵们,在各卒长、两司马的带领下,清理街道上被风吹到的大树,疏通淤积的水沟,洒石灰消毒,扫除积水,铲掉路面淤泥。才半天功夫,圣兵将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发挥出来,整个广州城焕然一新。
太阳出来,阳光普照。百姓在家躲藏了整整三天后,在听到街道上的锣声,接着便是一声吆喝:“乡亲们,圣军宣布解禁了!太平无事。该做买卖的做买卖了,该出工的出工了!”
于是,一户人家、十户人家、千百户人家纷纷先是开条门缝,看看真的是风平浪静,街道上也没有兵荒马乱的,便出了家门,上得街来。
广州城西关的汉军军属区,是二百年来驻扎在广州城的汉军旗兵和绿营兵的家属居住集中地。
李见微的家便在这个汉军区。他爹李知德乃是水师提督直辖的大鹏协参将。因是世袭的职位,李见微刚满二十岁,便入了水师军营做了一名外委把总。
前阵子家中母亲无故被恶邻欺负,李见微由大鹏协赶回家,告到官府,因对方是汉军旗佐领,南海县衙不敢处理,李见微正准备继续告到广州知府衙门,却碰到贼兵攻城,后来居然听说贼兵破城了。李见微和家人提心吊胆地,熬过全城戒严的两天,今天一听见外面解禁,便想出门打探下城里的情况。
出了家门,李见微下意识地看了看隔壁恶邻家。身为汉人,长期被汉军旗人的邻居欺凌,哪怕是满清武将家庭出身的李见微,对于满汉旗人都很是厌恶,甚至连满清朝廷也恨上了。
“咦!怎么大门紧闭,还被贴了封条?”李见微看见这个恶邻家的大门上,乐了。再仔细一看,居然有“太平圣军……圣库”的署字。
昨天隐隐听见隔壁传来的哭喊声,当时风雨声还很大,李见微也听不大清楚,就没在意。
出什么事情了?难道,这仗势欺人的汉军旗佐领家被抄家了?估计多半如此。李见微心里充满一阵快意!为恶之人,终有此报!也不用去官府告状了,心中一口恶气也吐了出来。
走出巷子,一路上,看见不时有些人家的大门被贴上封条,另外一些人家大门则贴着大大的“顺”字。见巷口一群街坊围成一圈,在议论着什么,李见微便凑了过去。
“这王佐领一家子仗着是汉军镶黄旗人,一向盛气凌人,不将我们绿营兵家属看在眼里,活该有此报!”
“是啊,要说这汉军旗人家都被长毛……唔……圣军给抄家了,这是活该。可前巷的王千总家,可是跟我们一样的绿营兵出身,怎么也给抄了?”
“嘿,你这就不知道了吧。我就住他家隔壁,隔着一道墙。当时圣军抄那个姓王的人家的时候,我悄悄在隔壁偷看了。上百名头裹红巾的圣兵,个个凶神恶煞的样子,我现在想想还害怕着。他们冲到姓王的院子里,还带了好几个清兵乡勇,却都是哭诉说被这王千总逼迫参加城内团练,帮助官府守城。为首的圣兵还说了,谁家有参加团练、参加清兵的,都要去城中央的巡抚衙门自首,只要不作大恶,圣兵老爷们说了,都宽大处理。”
“我们这汉军属区还算好了,被抄家之人不到一半。我刚才碰到一队巡逻的圣兵,里面有个人是我在番禹的远房亲戚,他前几天刚加入的圣兵,被派来跟着老兵在街头巡逻。据他讲,南边的满军属前两天一片哀嚎,如今那边已是一片死地,空无一人。”一名看样子便是大嘴巴之人,看看四周,压低声音道:“怕是这些旗人,全被拉到城外砍头了!”
“嘘,嘘,禁声!又有巡逻的圣兵过来了!”最外边的一人低声喊道,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开。
街口有十余名圣兵排成一列长队,整齐地走来。
一圈人群赶紧散去。
李见微却一点都不害怕。自己虽然在清军中当兵,但早就厌恶满清官府,特别是旗人。不知为何,看见那队圣兵精神抖擞的模样,他心中有种冲动,竟然也想成为圣兵的一员,然后再去教训那些高高在上的旗人。真是疯了,父亲还在清军的大鹏协水师呢,儿子却去参加造反的圣军?
李见微压抑住自己的疯狂想法。
走出巷子,来到正街。却发现街道上焕然一新,丝毫没有想象中风雨过后的那种满目疮痍的样子。
街边已经有小贩挑着货摊,开始售卖杂货了,虽然还不多,但看他们淡然的样子,丝毫没有战乱过后的紧张与担忧。
看来,这太平圣军将广州城治理得不错!李见微心中暗自赞叹着,开始在街头巷尾溜达起来。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离开家门不久,一队圣兵来到他家大门口,开始敲门。
……
巡抚衙门内。
冯云山坐在宽大舒适的黄梨木椅上,听身旁的左宗棠和许祥光禀报广州城内缴获情况。
“圣王,根据你的旨意,罗检点和林指挥他们带领圣兵,将广州城内里里外外全部梳理清查了一遍。目前的满清旗人和把总、县丞以上文武官员及家眷全部捉拿看押,家财全部抄没收缴圣库,房产、店铺由圣库派圣兵记录在册,贴封条暂时封存。城内的大户人家和普通官绅,也按其平时恶善进行分类,平素为恶的也抄没家产,为善的暂不抄家,只要求其自愿纳捐一定财物。”
“至于其他中小户人家和手工作坊、小商贩等,按照圣王命令,只要遵守规矩,不帮助清妖,便任其自营生计,不动其分毫。”
左宗棠站在前首,恭谨地接着禀报:“破城到今天上午为止,共抄没清妖的大小官员二百七十余户,缴获黄金一万三千两,各类元宝银一百八十五万两,钱七十万串,米粮三万石,其余珠宝字画古董无数。加上破城那晚抄没的各个衙门的库房官仓,还有八旗军营仓库,再加上这两天抄没的为恶官绅大户,整个广州城,一共缴获黄金五万六千两,白银六百三十万两,钱五百五十万串,米粮一百九十万石,其余金珠、古董、衣饰数不胜数。”念到最后,左宗棠声音似乎都有些发抖,显然是被如此多的缴获所震撼。
旁边的许祥光也抬着头,瞪大了嘴巴,尽管他早就知晓缴获巨大,但再一次听到这些惊人的数字,还是被震惊。
冯云山却一脸平静,结果左宗棠递过的清单,扫了一眼,叹了口气。
左宗棠心中一阵狂乱:怎么圣王仿佛还心有不甘似地,难道这么多的缴获还不满意地?转头看了眼许祥光,见对方也是吐血模样,不由敬佩地看了下冯云山,心中暗叹:圣王果非常人,心肚之大,世所罕见!
冯云山确实有些郁闷。原以为,这样抄没整个广州城内的官仓库银,军饷和努银,整个广东地方的捐输款项都在其内,再加上数百文武官员,世袭的八旗军,怎么也得上千万两才行。没想到却才六百多万两。
要知道,历史上的太平军攻克武昌,单是缴获的官银饷银便有数百万两,单是被革职的湖广总督程矞采家中,便抄没现银六十万两,攻克武昌,太平军加起来缴获银两不下千万两。攻克南京更加是“缴获数千万两之巨”。
所以有这么多缴获,冯云山还不甚满意。他觉得广州城比武昌繁华富饶,满清官员也多得多,怎么着缴获应该更多才是。他却没想到,历史的太平军,是将整个武昌城洗劫一空,不但富户,连普通百姓也实行征发,将民间的自行“进贡”变为强行“责贡”,缴没所有百姓的一切浮财,才凑成千万之巨。
不管怎么样,单单钱粮方面,就足以让太平圣军达到富可敌国的地步了。
第133章 突然有了个儿子
冯云山又看看清单的后面几页,翻了翻,骂道:“清妖这么多钱,都不从洋人手里买点先进的火器,难怪打不过洋人!”他却忘了,要是满清真的买了很多先进的火器,太平圣军也不可能容易地攻下广州了。而且,他自己也明白,满清打不过洋人并不仅仅是因为武器差。
左宗棠却道:“圣王,从广州将军府搜查到一些货单和说明书,都是用葡英两国文字写的,清妖还是从澳门葡夷人那里采购了数十门城防重炮和海岸重型炮,分别置于广州各城楼和沿珠江入海口两岸炮台。只不过,城楼上的重炮,只在十余年前使用过,现在已多年未用,好多清妖兵已不会使用了。就在最后的那页纸上。”
冯云山翻到最后一页,果然找到七十余门火炮列单,三千斤大炮居多,射程为五百余丈,还有五六千斤以上的巨炮十数门,主要是广州城外江岸炮台上。冯云山甚至看到有四门拿破仑重12磅夷炮赫然在清单上,后面备注了三千斤字样。
冯云山大喜,这些火炮都是重型夷炮或者仿制的铁炮,要是购买或铸造,都是巨额花费,想不到,竟然有数十门,比十数万银子还要宝贵。想不到,这满清的火炮还真不错,为何在历史上再过几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会败得那么惨?
好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就有蒸汽机为动力的军舰,部分装备了铁甲外壳,机动灵活性高,而满清的海岸重型炮都是固定在炮台上,无法移动,等着人家送到炮口当然打不到人家。最主要的还是炮弹差别较大,满清都一贯使用实心弹居多,而英军,使用新式的燃烧弹、葡萄弹、爆炸弹,杀伤力无不比实心弹大得多。
这还只是武器方面的火炮原因。其他清军贪生怕死,后勤保障甚至没英军有利,满清高层又没有决一死战的决心,自然失败不可避免。冯云山相信,换了太平圣军,就算战败,也不会那么不堪一击。有了这些并不差的火炮,至少也会让入侵的英军损失惨重点。
对于现在的火炮,冯云山了解得并不是太多,他反而对后面先进点的克虏伯大炮知道多一点。只不过,现在的克虏伯创始人,也才刚开始尝试制造钢火车轮毂而已,至于制造火炮武器,估计他现在还连想都不敢想吧。
这是一个好机会,冯云山不由动起了歪脑筋:趁他还名声不显,直接将这个后世庞大的军火企业、电梯巨头的克虏伯公司创始人或请或绑,弄到广州来。有这样的实干家,再加上自己后世来的见识指点下,不就可以生产牛逼轰轰的克虏伯大炮了?
冯云山一时被自己的想法弄的兴奋起来!不过,他的名字叫阿什么克虏伯的,冯云山记不起来了。不过没关系,当初冯云山还在那家国企做工程师的时候,去过一趟欧洲接受乙烯尾气压缩机的厂家培训考察,去过一次作为压缩机材料零部件供应商的德国克虏伯公司参观,知道这个时候,这家名为克虏伯的小作坊,还在它的发迹之地——位于德国西部的埃森市。
有了这个念头,剩余的中小型老式火炮,冯云山已经没多大兴趣察看了。至于其他缴获的刀矛弓箭盾等物因数量众多,已统计不过来。
另外有近二万杆鸟枪抬枪,弹凡炮子数之不尽,火药数百万斤,对于这些,冯云山才稍有兴趣,毕竟与清军的主要作战还是靠鸟枪。眼下新加入圣军的广东会众乡勇这么多,都需要装备武器。
左宗棠却解释,这次缴获的鸟枪,有数千支与以前从绿营兵和团练乡勇缴获的不一样,许多是八旗兵和水师所用,专门由广州将军府和水师提督署直接配发。这部分鸟枪是满清最为新式的改装过的鸟枪,虽然质量仍和旧式火绳鸟枪一样,但更换了点火装置,提高了一些射速,其实也就是节约点火绳时间。看着左宗棠兴奋的模样,冯云山不由无语。
其他号衣等杂物的缴获,冯云山没有再看,直接让左宗棠和许祥光妥善处置。
看完缴获,冯云山刚想派人去洋人的诊所请合信来,想请他托人寻找招募克虏伯时,有亲卫领了两人进来,神神秘秘地说有要事禀报。
让左宗棠和许祥光离去,冯云山看了眼领进的那两个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想必吃了不少苦。两人都似乎有些眼熟,但又想不起来是谁。
其中一人还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畏惧地看了看冯云山两眼,害怕似地,又躲在另一人后面。冯云山脑袋翁地一响,忽然想到了什么,不禁脱口而出:“你……你是……你是癸方?”
“父亲!呜呜呜,父亲,母亲被清兵害死了!”少年见冯云山认出了自己,往前走了两步,眼睛立马通红,顿时哭出声来。
冯云山连忙上前扶住少年!温言安慰,心中却也有些愧疚!
这少年便是之前冯云山的长子冯癸方。
当初,未被附身的冯云山,临近金田起事前,便派人去花县老家将天王和自己的家眷接至广西,不料派出的人只接回天王、赖国舅他们的家眷。据接人的教众讲,冯云山的妻子练氏和儿子并不愿意跟随他造反,仍旧留在老家。金田起义后,清兵便来冯家将冯云山的母亲胡氏、弟冯戊科、次子冯癸茂都逮入狱中,整治一番都没能熬过,死在牢中。而冯云山妻子练氏带着长子冯癸方逃脱,不知去向。
攻下道州后,冯云山不死心,便又派了两名广西老兄弟,到花县老家继续寻找,想不到,竟然找到了大儿子冯癸方,如今才带来相见。
待冯癸方情绪平静下来,冯云山也认出了领头那人正是自己当初在道县派出之人中的一个。
将亲卫递过的一杯水喝完,这名广西老兄弟说起了他寻人的经过。原来,他和另一名兄弟到了花县后,在冯云山老家附近方圆几十里四处寻找,却都没有冯妻练氏和冯癸方的下落。
两人没完成圣王的任务,自然不能回去,就这样继续到处打听了几个月,一直没有消息,由于经常在冯家周围转悠,被清兵察觉,一次抓捕中损失了另一名兄弟。
直到前不久,天地会起兵将花县一带的清兵全赶回广州城,他才又到冯家附近转悠,才发现饿得瘦骨嶙嶙地冯癸方躲在老家后山上。两人又在附近偷了些吃食,直到听人说起广州城被太平圣军攻克了,这次跑到广州城来寻找冯云山。
冯妻练氏却是带着冯癸方一直在邻县远房亲戚家中。但后来清兵追查到邻县亲戚家,无奈之下,练氏又带着儿子逃回花县老家附近山上躲藏,想等清兵走了再回家生活。没想到,两个月前,带着冯癸方一靠近老家,便被几名清兵追捕,危急之下,练氏让冯癸方先逃走躲起来,自己拿着剪刀和几名清兵拼命,自然惨死清兵刀下。
幸好冯癸方机灵,爬到一棵大树上躲过一劫。但亲眼目睹母亲的惨死,对一个少年来说,无异于巨大的心灵伤害。
这些,冯云山只能承担起真正的冯云山的责任,日后慢慢关怀劝导,抚平冯癸方心中的创伤。
得知圣王找到了后人,广州城内数万圣军俱是喜气洋洋,个个笑容满面。罗大纲、林凤祥、左宗棠和许祥光等人也连忙赶来祝贺。
负责广州城内政务的左宗棠许祥光俩人,更是自行宣布大庆一日。组织圣兵将抄家罚没的,本就准备要发的一些铜钱、米粮交到城中各贫困百姓人家,说是欢庆圣王有后。一时间,成千上万户穷苦百姓家纷纷念叨着救苦救难的圣王的好。
罗大纲和林凤祥等人也在军中吩咐杀猪宰鸡,让城里城外的圣兵当晚大吃一顿,庆祝太平圣国的天大喜事。
一时间,台风和战乱过后本来稍显沉寂的广州城,锣鼓喧天,欢天喜地,热闹非凡,一副盛大节日景象!
第134章 忽悠合信
次日一早,冯云山在谭体元和几名亲兵的陪同下,亲自来到位于城内西关的洋人哈巴安德开的诊所。
西关乃广州城内商业繁华之所。冯云山进城没两天,已经听说广州城内流传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俗话。东山都是广州官员聚集的居住地,因此出入东山多是官家子弟;而西关自乾隆以来便是广州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们多居住于此,因而有这种说法。
哈巴安德的诊所不大,但前来看病的人足有几十个,排着两排长长的队伍,延伸到街道上。诊所面街只开了一扇门,被排队的人群正好堵死。
谭体元指挥几名亲兵将排队的人群隔开,挤开一人宽的口子,然后请冯云山进去。
冯云山刚想走进,不料旁边一名风铃般的声音响起:“这位病友,你的病很急很重?”
冯云山一怔,看向问话之人,却是一名面若桃花娇艳无比的姑娘,长像极了后世九十年代的明星周彗敏,由于隔地近,冯绍光不好意思直直盯着看她的脸,不自主地望下,却盯在那对傲人的险峰上,却忘记了回答。
“哼!登徒子!此处是新基督的洋人开的诊所,崇尚人人平等,你还不到后面去排队?”这个古典版的“周彗敏”皱皱眉头,责问道。
“啊!?对不起,我不是看病的,我来找人。”发现排队看病的人群都看了过来,谭体元也回头挤过来,冯云山连忙走了进去。
“要不是赔姨看病,非要教训一下你这登徒子不可。哼!……哎呀,姨妈你又心口疼了……”
冯云山听在耳里,不由苦笑,什么时候自己堂堂太平圣国的圣王,居然被一名小女子当街骂登徒子。
拦住要教训那姑娘的谭体元和亲兵,冯云山本就带有微服出行的意思,不想惊动旁人。
合信一听圣王来找自己,连忙放下手中的编译书籍。
“圣王大驾光临,未能迎接,得罪,得罪!”合信有点生硬地学着华人,抱拳表达歉意。冯云山连忙摆摆手。
哈巴安德却是正在急着给人看病,只是朝冯云山打个招呼,便继续忙自己的去了。
合信带冯云山等人来到诊所后院,却有好几间厢房,来到堂屋入座。合信告诉,叔未士夫妇和俾士三人昨日便让谭体元派人送出了广州城,去香港找人办理武器采购的事情。
看来他们几个洋人对于跟自己的那笔交易很上心啊。
冯云山暗暗点头。吩咐谭体元他们几个在外面把守,冯云山直接道明今天的来意:“合信牧师,不知道你在普鲁士那边有没有认识的熟人?”
合信睁大眼睛:“圣王,普鲁士倒是也有我们伦敦布道会的教友,就是来去一趟时间上要很久啊。不知圣王的事情急不急?”
“急,很急!veryanxious!圣军有件非常棘手的事情,需要请西部城市埃森市里的一位先生到这来,关系到数万人的性命!”冯绍光一脸着急,郑重地说。
“really?真的有如此紧急的事情?能说说是什么吗,看我能不能帮上忙?”合信关切地问道。
“关于炼钢的事情。最近圣国在湘南办了个工场,准备制造一种救人命的药物,很多种中药混合一起而成,我们称之为中成药。可是没有好的炼钢手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反应罐已投用便炸开,死伤不少人。听说只有普鲁士的埃森市一位名叫阿什么。克虏伯的先生掌握了这种炼钢的秘方,能制造出救人性命的钢罐,所以想请他来我们湘南一趟,帮我们建个药罐,建好了马上送他回家。”
“不但可以挽救我们现在正在建罐的工人的性命,还可以早些制造出药来,挽救上万病人的性命。如果合信牧师能尽力帮我将克虏伯先生请来,我可以以上帝的名义起誓,制造出的这种中成药,以最低的价格卖给百姓,包括欧洲百姓。”冯云山假意动情地画着十字发誓道。心中却暗暗念叨着,随便找的借口而已,就算真的制造出中成药,最低的价格还不是我说了算。
合信一听真的是关系到百姓生命的事情,颇为动容,一脸敬佩地对冯绍光道:“圣王不愧是信仰上帝之人,满怀博爱仁慈之心!此事关系重大,正好合信要回欧洲选购一些书籍资料,便去一趟普鲁士,帮圣王将那克虏伯先生请来。”
合信说的很肯定,也没考虑过那位克虏伯先生的意愿。估计在他看来,救人性命的事情,怎么都会去做,不做也得做。这样的固执又可爱的牧师,能帮忙可真好。冯云山想想,欺骗这样一位淳朴的宗教斗士,自己还真有点罪过啊。不过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老子又曰:率性而为!
“感谢合信牧师!相信被救的世人,都会感念您的恩德和仁慈!”冯云山忽悠道。
“圣王,不要感念我,要感念的应该是上帝!”
“牧师说的是!感谢上帝,感谢主!感谢他的仆人合信牧师!”冯云山笑着道:“牧师,打算何时动身,我让几名属下跟随你一道前去,也能帮点忙,一切费用由我支付。”
“救人之事,越快越好。就明日一早便动身吧,圣王,如果没有其他事情,我便去收拾一下,准备出发。明早让贵方的属下直接到诊所来找我即可。”
不愧是仁慈博爱的上帝的仆人,这么为我,不是,为百姓着想。要不是合信是个大胡子,冯云山忍不住想跟他来个后世基友般的拥抱啊。
回到巡抚衙门,冯云山连忙让谭体元挑选几名稍微念过书懂火器的圣兵,由他率领跟随合信牧师前去西洋。接着冯云山又交代了几句注意的事情,重点便是交代谭体元,不管何种手段何样代价,务必要将那个叫克虏伯的年纪和自己差不多的洋人带回来。另外,有机会找洋人买些最先进的火枪和火炮还有配套弹药回来。
至于大规模采买武器和工业设备,冯云山没交代谭体元。连字都不大认识的人,语言也不通,而且还是一名华人,洋人多半不会卖,就算卖,也是天价了。还是通过洋人帮忙合算。交代他买些几件火器的样品,目的是带回来看能不能仿制。
谭体元刚准备离开,许祥光和白晖怀、许大光一起,有事情要禀报。
原来是白晖怀出的主意,让熟悉广州城的许祥光、许大光两人发动城内的百姓,将住在城内的各把总以上清军的家眷都摸清楚,然后全部扣押了起来,想通过其家属要求这些清军武官投降圣军。
没想到效果还挺好的,城内被俘虏的清军绿营兵把总千总大堆都抢着要投降。三人便想用城内抓住的家眷,来威胁在广州城以外还在抵抗圣军的清军将领,敦促他们率部投降。
冯云山想着,正好谭体元要寻找识字又懂火器的圣兵,估计不大好找,心中一动,便问道:“有没有读过书,懂火器的人?”
白晖怀看了看许祥光,两人都没说话,一边的许大光倒是开口了:“圣王,大光恰好知道这么一个人。他名叫李见微,他爹是清妖水师大鹏协参将,官声还不错,家里也清贫,就没抄没他家。他本人也厌恶满清,答应写信劝他爹归降圣军。这个李见微便自幼读书,又在清兵军营之中,熟知火器,连战船也有一定了解。”
“哦,这个李见微能弃暗投明,很好。将他带来让我见见。”冯云山高兴地说道。他想的是,让这个李见微随谭体元一道去欧洲一趟。
第135章 大买办伍崇曜
很快,许大光将李见微带来。他们原本就是熟人,同一届考武举的同年。
李见微见了冯云山,丝毫不见畏惧,彬彬有礼,完全不似武举出身,倒似有几份读书人的沉静在。
冯云山问了下清军中各类火炮、鸟枪的性能情况,李见微回答得头头是道,看来对火器是比较了解。
不但如此,李见微竟然对洋人的一些先进火枪也比较了解:“圣王,满清和圣军都在使用的鸟枪、抬枪,大多是老式火绳枪,劣质铸造枪管,炸膛率高,射程才百余步,不到洋人说的百米,而且清兵勇们都不会瞄准,50步距离,百发而不得十中。”
“而洋人在鸦片战争中使用最多的‘褐贝斯’滑膛枪,乃是一种成熟的燧发枪,听说好多都是什么东印度公司生产的,见微有幸使用过一种印度款‘褐贝斯’超轻短管滑膛枪P1812,又轻又断,射程能达250步,也就是洋人说的200米,幸好80米以外就准度不大了。听说这种火枪不但成本低廉,制造起来也很方便,洋人单这个什么东印度公司每年便可制造数十万上百万支。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又将这种‘褐贝斯’燧发枪改成击发式。”李见微瞟了一眼亲卫身上背着的鸟枪,忧心忡忡地说道,“亏我们还在为些垃圾般的鸟枪能够配齐一半而沾沾自喜。”
“而我听闻西洋的法兰西的火枪更为精良,原来是装备查尔维尔MLE1777燧发滑膛枪,随着他们的皇帝席卷欧洲,后来又研制了查尔维尔MLE1842新式击发滑膛枪,射速更是加快不少。性能比英人的‘褐贝斯’滑膛枪还要好。”
冯云山惊呆了!他想不到,在广州城里的一名清军武将子弟中,竟然还有这么了解洋人新式火枪的。捡到宝了!
不由大喜,夸赞道:“想不到李兄弟对洋人的火器竟如此精通。而且李兄弟又愿意加入我太平圣军,劝说令尊弃暗投明,真是最好不过!”
“圣王有所不知,见微因母亲身体有疾,经常找洋人传教士看病,几年下来,与那些洋人比较熟悉,甚至能说几句简短的洋文,对他们的火器有些了解。至于弃暗投明,原本就是我汉人该做的事情。见微还得替父亲向圣王告罪一声。”李见微解释道。
“各位其主,何罪之有。何况令尊为官清正廉明。”冯云山又赞叹一声,才说出自己的目的:“李兄弟,本王听闻法兰西的洋人又研制出一种叫米涅线膛枪的火枪,采用专门的圆头柱壳铅弹,比枪口小,容易塞入枪膛,子弹的底部使用软木材料,能在发射时将使子弹和膛室之间的密封性好,大大增强了枪支的射速,射程和安全性。据说,射程能达到西洋人说的五百多米甚至七八百米。所以,本王想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