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扫明-第1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士绅和地主阶级在李自成手下绝无活路,但要是王争占领湖广,他们起码会保留一些最基本的颜面,甚至还能得到些许好处。
刘、沈等数十家乡绅地主为了生计存亡,密谋在湖广发动叛乱,事发后竟然一举击溃了驻守在汝宁等地的顺军地方兵马。
刘洪起和士绅、地主们联名致书刑一刀和陈永福,邀请他们率山东大军进驻湖广。
这个时候,郧阳一带的官军亦在抵挡,李自成率主力离开襄阳的时候还并没有被攻克,若是和乡绅们共同发难,难免直接威胁到襄阳和整个湖广的安全。
李自成得知王争并没有攻取襄阳的意思,又听闻眼下山东军主力陷入江南,一时根本调不回来。
所以他调派袁宗第、贺锦等经商洛地区驰赴湖广,协助当地顺军留守兵马平定乡绅叛乱,想要将郧阳一带的官军彻底歼灭。
顺军回师湖广之后,山东军驻守在南阳府的陈永福、左光先等部外系兵马,还有汝宁府刑一刀率领的嫡系兵马,并没有什么异动,这更加坚定了李自成认为王争不会插手湖广一事的想法。
在宁夏方面,新顺王的檄文一传到,朝廷巡抚李虞夔束手无策,分封在这里的庆藩宗室和文武官员聚集在王府里经过一番商讨之后,并没有什么结果。
庆王朱倬壑忽然表态,决意直接投降。
至此,李自成兵不血刃取得宁夏一省之地,当地官军在庆王朱倬壑坚定的投降决意之下,并没有进行一丝一毫的抵抗。
李自成对这种意外之喜其实已经免疫,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只是对庆王藩室的处置有些微词,而且面上并没有什么喜色。
明监军道陈之龙投降顺军,被李自成任命为宁夏节度使,投降的朝廷总兵牛成虎依旧镇守该地。
第五百一十八章:甲申年的元旦
今年崇祯皇帝过的并不好,要说以往虽然各地糜烂之势无法抑止,但最起码崇祯皇帝还有足量的兵马听从自己调派。
但到了现在,李自成从最初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跑,成了现在的有计划席卷中原,被崇祯皇帝寄予厚望的五省精锐就连潼关都没守住,落得个全军覆没的结局。
说到底,这个结果也和崇祯皇帝太过急切,在战情不明不暗的情况下不断下旨逼迫孙传庭提前出关有很大联系。
孙传庭在复起前,无论剿李自成还是老闯王高迎祥,基本上都是马到成功,所部的秦军,简直是山东军前身。
不过这次秦军并没能续写传奇,随着孙传庭尽数战死在潼关的各级将校数不胜数,当然了,其中还有许许多多其他部分的官军将帅。
这些人都是大明朝最后的捍卫者,是忠于崇祯皇帝,可以为了他去死的最后一批人。
孙传庭一死,再无人能制止李自成进取西北的脚步,山东军虽说有那个能力,但也是双拳难敌四手,不能两面兼顾。
整个中原在李自成的眼里,就好像是褪去了衣衫的处女,无论哪一省哪一地,都是唾手可得。
数十万大军兵分数路,所到之处都是一片的倒戈易旗之景。
大明朝正呈土崩瓦解之势,遍观天下,崇祯皇帝唯一能依赖的也就剩下驻守在山海关的宁远总兵吴三桂。
吴三桂手握两万关宁精锐,常年和关外的清军作战,是大明各路官军战斗力最强的一部分。
并且松山之战后,洪承畴被俘,吴三桂逃到山海关收拢了三万余败卒,虽然军心不行,但起码要比中原那些官军要强上不少。
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明王朝,眼下竟然到了如此日暮穷途的地步,真正听从朝廷号令的就只剩下吴三桂一人,所部只有区区五万兵马。
今年发生了很多大事,一件接着一件,不仅让崇祯皇帝经常处于暴躁易怒的边缘,也让北京城各部院重臣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要说天底下表明忠于朝廷,并且实力最强的,其实不是吴三桂的关宁兵,更不是左良玉,即便他号称麾下有五十万兵马,还是山东军。
王争在徐州誓师南下,在崇祯十六年的后半年中,基本将江北到山东一带全部控制在手里,以雷霆万钧之势拿下南京城,并且立刻开始改革。
海上,郑芝龙称霸南洋,但凡要上海经商的大小船只,只要没有郑氏令旗,根本不能前进寸步。
早在郑芝龙还在当海盗的时候,就已经和大明的福建水师进行决战,正是在击溃大明水师之后,崇祯皇帝才会启用熊文灿主持招抚郑芝龙。
直到现在,郑芝龙位居左都督、海防总兵,几乎将整个南洋都扩大到自己的掌控范围,论起官阶,他和名声鹊起的安东候王争不相上下。
明面上郑芝龙和王争都尊奉当今朝廷,但暗地做的事情并没有任何顾忌,王争在崇祯十六年的下半年,一改往常低调行事的态度,开始大刀阔斧的调兵南下。
朝中听闻李自成在潼关歼灭了孙传庭率领的五省精锐,当即是人心惶惶,左中允李明睿等人已经数次建议崇祯,要他下严旨让山东军西征李自成。
但崇祯心里有根刺,这根刺不拔出来,他就一直不甘心下旨。
王争和李自成在他眼里,其实都是一丘之貉,全是扰乱天下的乱臣贼子,区别无非是一个狡诈,一个有恃无恐。
即便到了眼下这等山穷水尽的地步,崇祯皇帝虽然心知肚明王争会挽救大明危局,但依然不想低头,所以根本没有下旨的意思。
朝廷视而不见,王争正好顺水推舟,继续有条不紊的施行计划。
江南一带望风投降山东军,而西北地区则又有大明藩室被农民军屠灭,李自成在用比王争更快的速度席卷中原。
崇祯十六年剩朝廷和以往的效率一样,群臣连日朝议商量的只有如何处置江南和西北的乱局,但就是提不出个有效的章程。
很快,时间一晃而过,时间来到崇祯十七年的元旦。
这一年的元旦,崇祯皇帝朱由检比平时更早就上朝了,除了近身侍卫和太监外,御座旁只有一个手执金吾的礼官站班,崇祯诧异地看了他一眼。
这名金吾礼官恭恭敬敬,瞧见皇帝询问的目光,当即将身子弯到了脚底,行了一个最高规格的礼节,这才小心的说道:
“启奏万岁,群臣因为没听到钟鼓声,以为圣驾还没有出来,所以迟来了。”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不悦地开始宣谕:
“那就立刻鸣钟,开启东西门让他们马上进来!”
执金吾者点点头,又是一躬身,这才赶下去传旨。
不一会儿,鸣亮的钟声响彻紫禁城,文东武西列班进入的两扇门也被太监被依次打开,但是等了一会儿,文武百官仍然不见一个进来。
崇祯皇帝显得有些焦躁不安,对身边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说道:
“起驾,先去谒太庙,然后再回来受朝贺!”
这是年年元旦例行的礼仪,王承恩心里和崇祯皇帝一样敲着鼓,元旦当天朝贺百官不见一个人来,这委实不太吉利,的确应该找个台阶下。
王承恩派去长安门外传旨的小太监没多久就急匆匆的跑回来,急促喘着气禀报,说是御驾外出所需的銮舆驾马和仪仗队的一百多匹马都还在御厩中,没准备好。
这话说完,大殿上的太监们都是面面相抵,皇帝已经传下谕旨要先去谒太庙,金口一出,怎能等待?
于是,王承恩随机应变,吩咐太监们把长安门外文武朝臣所骑来的马一齐驱赶到端午门里,打算暂时用以代替御马。
更荒唐的事情发生了,这些马各有其主,而且完全没受过训练,嘶喊杂沓,四处跳跃,根本不受太监们的羁勒。
司礼监的太监们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回禀,说是为了皇上的安全,还是要等一等再去谒太庙。
这样的情况是从来没发生过的,不过既然如此,崇祯皇帝也别无他法,只好又改变了他的旨意,还是先受朝贺再谒太庙。
不多时,崇祯皇帝和他一群贴心的小太监回到太和殿,端坐在大殿正中的御座上,这个时候,百官们还是不见一个人影。
崇祯皇帝等了许久,甚至有些打瞌睡,不知过了多久,王承恩轻轻拍他几下,兴奋地说道:
“皇上,大臣们来了!”
崇祯皇帝连忙端坐好身位,又让王承恩替他整理一下龙衣,这才在上面静静等待群臣进殿。
接下来发生的场景即便崇祯皇帝天天见到,但再次看见,依然是微微皱眉,面色无奈。
他亲眼目睹冠带续不断的钟声中,从东西二门梭巡而入,仓皇跪拜,乱作一团。
不过今日和平常又有些不同,往日的乱象虽然普遍,但并不明显,但这次彻底乱成菜市摊子,哄闹异常。
群臣好像一只只无头苍蝇在队列中来回穿梭,寻找自己的站位,每每磕磕碰碰到一起,就连司礼监的太监们都是满脸嫌弃。
经过一番折腾,皇帝对于这看不出有丝毫喜气的元旦日朝贺大典已经完全失去了耐心,正待说话,却被一阵突然而起的大风打断。
狂风呼啸,黄沙扑面,天色昏暗,就连睁开眼睛都费劲,崇祯皇帝心道今日真是倒霉到自己家来了,最后连太庙也去不成,只能直接宣谕退朝。
这新年的元旦,身为大明朝最高统治者的崇祯皇帝却满怀心事,郁郁不乐地在风沙中摸索着回到寝宫,身旁只有那批忠心耿耿的小太监。
回到寝宫后,崇祯皇帝屏退了妃子和太监们,依照近年来每遇到拂逆时的惯例,沐浴更衣,焚香祝祷,虔诚地请求天上神佛降临乩坛指示国事。
这就是大明崇祯十七年甲申,崇祯皇帝朱由检所度过一生中最后一个元旦日的早晨。
看起来似乎很不成体统,不像一个已经立国二百多年的王朝所应出现的状况,但是比起时隔不到,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历史上甲申国难当日,大顺军前锋已破京师外城时,崇祯皇帝像今日一样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亲手撞钟,而文武百官却从头至尾也不见一人到来。
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些人到了那个时候,根本连戏都懒得演,崇祯皇帝敲钟的时候,他们可能正在府中紧张的穿戴衣冠,等待新主子李自成的召见。
相对的,崇祯皇帝最后一次敲钟的三天后,也就是三月二十一日,大顺王李自成攻占北京,进驻紫禁城,这些文武百官,居然从前一晚就露立在长安门外。
待得天色甫明,钟还未曾被大顺兵士敲响,他们就争先推挤蜂拥而前,要争得首先朝贺新君的头筹。
说起来十分可笑,由于人数太多,争先恐后太过猴急,这一群侯王将相还被守门的大顺军兵卒乱棍扑打赶出门,事后兵卒们满脸嘲弄的嘀咕,说这一群重臣贵戚,却好像见到馒头的乞丐一样。
短短不到一百天,紫禁城的皇宫中,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物,出现如此不同的演出,这就是甲申年所谓的“改朝换代”。
当然了,这些都是李自成取得西北的后话。
在现在看来,出现了王争这个极大的变数,大顺军像历史上那样毫无顾虑引兵北上的可能性其实不大。
在很多人的眼里,这两位显然就是今后争夺天下的不三人选,李自成只要不是脑子进水,就不会做北上这等自掘坟墓的傻事。
可李自成和王争各自究竟是怎么打算,这谁又能说得清楚?
第五百一十九章:大顺皇帝李自成
论起做法,王争和洪武皇帝朱元璋不无相似之处,只不过形势略有不同,元末朱元璋拿下金陵的时候,江南一带已经有了几个割据政权。
像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基本都是义军中赫赫有名的头领,而且比朱元璋更早称王,论威望朱元璋比不过他们,论真正实力就更不行了。
朱元璋手下的兵不是最多最强的,钱也不是最多的,地盘又被夹在中间,可王争的情况就比朱元璋好多了。
且不说南直隶,遍观整个江南,除了那些口诛笔伐的士子们整天在各地吵吵嚷嚷,其他那些大明的文臣武将,还有勋戚,基本没有人敢公然发声和王争对抗。
就算有某地的文臣或者武将敢这么做,用不了半个月,就算再远的地方,王争也能出动大军给你拿下来,因为江南的声音只能有一个。
在崇祯十七年的元旦,大明朝上下都是一片惨淡景象,崇祯在狂沙中回到寝宫,闷闷不乐。
但是在千里之外的古都西安,还有陪都南京,却都是歌舞升平、爆竹连天的贺岁之景。
十分憋屈的元旦朝贺好不容易忍受过去,崇祯皇帝却在三日后接连得到两个令他震惊不已的消息。
第一件就是李自成,他竟然在元旦那天在西安称帝,向天下宣布建立大顺朝,以什么劳什子的李继迁为太祖,改西安为西京,改元永昌,赫然向崇祯下了一封咄咄逼人的挑战书。
李自成已经开始分封五等爵位功臣,将内阁改成天佑殿,设立大学士平章政事,分六政府,各自由一名尚书主事。
地方上又有防御使、府尹、州牧、县令这些官员,还有府丞、理刑、县薄,除却六部尚书和地方节度使以外,其余基本都是实权。
武将方面,原本新顺的左右营,被重新划分为左、右、前、后、中五个大营,各级军将的详细建制也已经出炉,分别是权将军,制将军、果毅将军、威武将军、都尉、掌旅、部总等。
说白了,李自成这些所谓的官职条目虽然繁杂,但是在早就准备好归附大顺,改朝换代的大明官员们看来,不过是自己的职称换了个名字而已。
大顺军内部,大部分都不怎么习惯这新的称呼,像牛金星和宋献策,虽然贵为丞相,但大多数人依旧喊他俩军师。
还有高一功等人对李自成的称呼,还是闯王这样叫来叫去,大家都感觉顺口,而且并没什么上下尊卑之分,讲究个义气。
说到底,李自成的嫡系部众是最多的,所以他成了皇帝,要说下属对他有什么畏惧之情,那倒不多,大部分都是怀揣尊敬。
在南京方面的王争系统上下人员看来,李自成这些所谓的建制,说一千道一万还不是在走山东军走过的路,在吃自己啃过的馒头。
山东军老早就分了五大营,眼瞅着马上又要改革新军制了,这时候你李自成又搞出来一个五大营,而且名字就叫左右前后中,根本没有气势可言。
不过李自成这次好像是有了一些长远目标,建立大顺,元旦过后第一天的第一条政令,就是实行军屯。
李自成的军屯和王争不一样,大顺军队当地士绅尽数一帮子打死,都是强光杀光烧光,而且也不进行重新入册的工作,为了闯王和大顺军的名声,都是随便摊派。
这种做法十分混乱的同时,让别有用心之人用来钻空子的漏洞也太多了。
不过这个政策在大顺上下的人看来,简直是再高明不过,提出来的宋献策还在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成了天下名士。
按照历史的常规,做到建国称帝这一步的李自成和闯军,已经不能再被看做草头王带领的流寇了。
即便那些最底下的流民,这次服装基本也统一了,最起码都有简单的皮甲和腰刀长枪配备,建制还算完整,到处都印着大顺的旗号。
毕竟,这天底下原本规模比较大的农民军,像革左四营、曹操罗汝才,到现在除了跑去山东的,剩下那些基本都被李自成给吞并了。
现下就剩一个张献忠在四川苦苦挣扎,近些日子还遇上自己老对头左良玉,隐约看来,大顺的建立似乎真是有些天命在里面。
大顺在元旦建立,天底下有了三个皇帝,一个是关外的顺治帝,一个是北京的崇祯帝,还有一个就是他大顺皇帝李自成。
当然,现在的王争还在大明朝体制之内,爵位不过是个安东候,荣华富贵起码在明面上都是朝廷封赏下来的,并不在局内。
在很多局内人看来,李自成建立大顺之后,王争和山东军无论在江南搞成什么样,声势上都弱了许多。
你看我大顺是什么,那是一个崭新的朝代,改朝换代你懂不懂,山东军又算什么,说到底还是个官军。
崇祯接到的挑战书咄咄逼人,落款处还特意标明了大顺永昌年号,李自成的意思就是提醒崇祯和明廷重臣,大顺已经和他们分庭抗礼了。
这挑战书的文风看起来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应该就是个破落秀才写的,崇祯还以为是李自成藐视皇威,震怒不已,当场将挑战书撕成碎片。
没过多久,从南京来了一份奏折,署名是安东候、左都督、山东总兵王争,看了李自成挑战书的崇祯,再看王争的奏折,却出奇地平静。
这个时候他才明白过来,李自成不是特意要用破落秀才写挑战书,而是他手底下压根没有什么名士。
王争在信中的口吻,就显得尊敬很多,并且一丁点的毛病都挑不出来,依旧以人臣自称,说自己乃是大明的臣子,闯贼在西安称帝,天下人当诛之而后快云云。
并且王争在奏折中明确表示,山东军可以尊奉朝廷,替天行道讨伐叛逆,甚至可以替崇祯灭了那什么大顺。
当然了,这么做一定要走足够的好处,王争要受封宁王,并且拥有自己任命官署的权利,这是最起码的。
而且他在江南的一切事务,都可以自己做主,朝廷不能横加干预。
书信的笔体偏硬,不太熟练,但崇祯一看就知道这是王争亲自书写,若观其文风,外露臣服朝廷之意,内中则充满着有恃无恐。
这奏折和李自成的挑战书形成鲜明对比,李自成的那个很明显就是个不入名的破落秀才所写,没准就是那所谓的大军师宋献策。
但王争这个就不同寻常,崇祯召内阁商议此事,大学士陈演认为这份奏折极有可能出自江南名士陈子龙、冒襄几人之手,甚至有可能是他们联合所写。
这份奏折,其实也是王争在向天下人宣称,自己不光握着最强大的兵马,而且是文武俱备,人才济济。
李自成?不过是还没抽出时间而已!
在山东军,就算那些平常讥讽自己的东林士子,在弃暗投明之后,依然能被委以重任,借此招揽更多人才,让朝堂的重臣对山东军重新有个定义。
王争本来并不在意这些,什么名分,那都不如到手的权力重要,但下面山东军的文武诸臣却并不这样想。
人家李自成好歹是个皇帝,还建了国,要是自己跟着的还是区区一个侯爷,就算手握重权,那也太说不过去了,好看不好听啊!
这种事不光山东军内部的人十分同意,那些依附过来的原朝廷勋戚们更是非常主动。
其实在南京就有不少和王争爵位相同的侯爷,更别提整个江南,自己再跟着一个侯爷,名目根本上不是那么回事。
最后王争也挡不住大势所趋,自己总要给手下人些好处,那些归附过来的勋戚们也要有个更好听的名份。
所以在崇祯十六年的十二月,安东候王争下令让陈子龙、冒襄、李雯这些原复社的大才子们写出这一份奏折。
人才多就是好,王争只要把要求一提,这些大才子就能换着花样出文章,而且个个都不带重样的。
可王争对辞藻诗词一窍不通,看到这些就是两眼一抹黑,压根不懂什么意思,最后只能闭着眼睛都交给幕僚府,让他们商量商量,看着选出来一个交上去就行。
第五百二十章:太子少保
有明一代,活着的武夫能做到的最高位置也就是个国公,就连徐达、常遇春这等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名将,那不过也是死后封王,世袭国公的结果而已。
大部分在明朝比较出名的将领,能拿到国公罔替的都很少,名将戚继光都不过是个太子少保、左都督而已。
武将里面也倒有极少数人因缘际会,捡到了侯、伯的爵位,但是最后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嘉靖万历以来,想拿到爵位封赏更是白日做梦。
就算李成梁这等三天一小功,五日一大捷的将领,也不过是伯爵。
三公爵位,文臣无野战之功绝对休想拿到爵位,但像获得三公之类的头衔却十分简单,而武将就反了过来,拿到三公虽然很难,但想要个什么太保少保的加衔却多如牛毛。
当然了,这一切的规矩,在大明的皇亲国戚面前那都是空口白话,王争占领南京之后,仅仅在南京城拥有爵位的大小勋戚,就有几百个之多。
这些人不交税赋,而且府内都蓄养私丁,王争进城后最先处理的就是他们。
勋戚们迎山东军入城,打下江山之前要杀肯定是不行的,但王争能取消他们不交税赋的权利,并且裁撤大部分的私丁,给圈在不同的地方等死。
所以这次接到王争要求封宁王的要求之后,就有阁臣出班建议,说给封个太子少保就行了。
“王争不过是个贩盐起家的武夫,安东候的爵号还不满足,居然要求一字的王号,真是狂悖至极!”
“这还有什么体统!”
“除却流贼、鞑虏,大明内部居然出了这种吃里扒外的小人!”
“听闻那王争在江南完全是打着朝廷的旗号私自行事,和那左良玉也没什么不同,依我看,还封什么王,要拿出个惩处的章程来!”
内阁诸臣一时间群情激愤,不过在一旁站着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却没吭声,只是不断在心中冷笑。
眼下地位最高的是内阁大学士、首辅陈演,并且这次是内阁的例行议事,他来不过是奉了旨意装装样子。
不过那些阁臣也不傻,气出完了,总是要拿出个章程交到皇帝那边裁决,这个时候,次辅魏藻德提出来,说给王争封个太子少保就行了。
内阁商议之后觉得可行,说这也不低了,算是近些年来最好的一个,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有这个想法的文臣,多半看王争是个粗鄙的武夫,不懂这些政事,想拿个少保的头衔忽悠过去了事。
内阁首辅陈演还建议崇祯给王争一个空头支票,让他和李闯死磕,说打赢了再封王。
内阁用这种方法糊弄左良玉简直屡试不爽,而且左良玉根本不敢和朝廷公然对抗,一个平贼将军的衔头,就能让他无话可说。
以王争现今在朝廷中的威望,封个一字王完全够格,在山东军众人看来,就算是两字王都有些屈尊。
人家李闯被王争击败无数次,但次次都能再复起,现在建立大顺朝成了皇帝,王争还是个侯爷这实在说不过去。
其实山东军中听闻李闯在西安建国称帝的消息之后,不无让王争仿效李闯,在南京称帝的声音,就连幕僚府中也有人是这样想。
但王争对此十分抵触,一提就生气,到最后也就没有人再说,不过转而要求朝廷给封个一字王,这可是底线了。
崇祯这次虽然没有震怒,并且异常冷静,但态度还是一样吝啬,封什么一字王,那根本不存在的。
这次内阁效率出奇地高,朝廷方面的意思一月份就传到南京。
结果是并没有封王,但崇祯也留了个余地,密旨说如果山东军出兵剿灭大顺,就可以给王争加太子太保,并且鼓吹这是武将最好的加衔,也该知足了。
不过山东军人才辈出,原朝廷的人也不少,这话一下就被戳穿,上下都是一片愤慨,就连勋戚们都觉得崇祯皇爷这次过于抠门了。
山东军中本来让王争称帝的风声已经平静下去,这件事以后又多了起来,说这朝廷压根就没当回事,还把咱们山东军当小孩糊弄。
这个结果委实在王争的意料之中,历史上甲申国变人家李自成都打到眼皮子低下,差一道命令就能攻进紫禁城了。
李自成已经是大顺皇帝,却要求封个西北王,这还不是一字王,当然了,可能大顺上下就不知道一字王和二字王的区别。
大顺军上下没什么反驳的意思,都觉得崇祯肯定能同意,已经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陕西老家耀武扬威去了。
可崇祯拒绝了,压根就没有封王的意思,就算上吊殉国也不愿意退让半步,相当于狠狠抽了大顺所有人一个巴掌。
现在王争远在江南,想凭一纸奏折就封个一字王,简直是异想天开。
本来这件事在山东军众人的眼里,其实和兵临北京城下的大顺军并无不同,那也应该是水到渠成,都到了这种时候了,你还犹豫个什么劲?
朝廷给王争封个宁王,山东军就能踩着台阶出兵,没准可能把大顺就此给灭了。
这下可好,崇祯皇帝把事儿都做绝了,明摆着看不起山东军,自己还拿热脸去贴什么冷屁股。
要是京师以后再出了什么事,山东方面不可能出兵勤王,那可就是自己不要脸了。
说一千道一万,就算王争丢得起这个人,山东现在摊子这么大,上下要有多少依附过来指望着改朝换代的,自然不可能再满足。
所以消息传遍南京之后,便开始不断有人劝进,想让王争仿效李自成,建立新朝,改朝开元。
请求一字王号不成这件事,是山东军和朝廷彻底决裂的开始,上下所有人都不再对这个朝廷有任何希望,一心只想着改朝换代。
不过对于这件事,王争的态度十分坚决,无论你请求的人有多少,反正就是压着不称帝,只是开始布置收取江南其他州府的计划。
时间一久了,那些劝进的声音也就少了,王争依然打着官军的旗号,布置几路兵马,堂而皇之的朝南进发。
不过在二月初,王争接到了庐州府六安州守备的文书,说是明总兵高杰率领五千多兵马在一月底来到城外,请求接受山东军的改编,入册外系。
幕僚府商议之后,本来准备直接改编了事,但王争推了幕僚府的决议,直接下令让高杰来南京,要亲自见一见。
侯爷亲自下令,幕僚府也没说的,立即发布行文,通知驻庐州府的外系兵马主将,让他派人带高杰来南京。
第五百二十一章:人杰辈出,立足南京
六安州城下,一座营盘静静伫立在原野上。
城上满是身穿红色衣甲,手持崭新长枪的山东军外系兵士,几名什长聚在一起,一边朝对面“高”字旗号营盘指指点点,一面漏出些许不屑的表情。
驻扎在州城内的六安营,隶属于山东军外系,营官原来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千总,山东军入城后有功,被提拔为守备,麾下三千名外系兵。
要说整个庐州府境内,经过山东军改编和裁撤的原朝廷兵马总数至少要有几万人,这些兵马分成数个营驻扎在各地,级别最高的是一名有朝廷参将衔的山东军主将。
据说这名主将原来曾是巡检司的盐丁,跟着王争一步步走到今天,屡立战功,所以才得到了这么一个外放的实权差事。
几名什长好像听到什么动静,顿时放下嘴边的闲聊,正色挥手下令。
不多时,厚重的城门被下面肃立的山东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