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扫明-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人说到这里,一双精亮的大眼朝宋献策瞪过去,恶狠狠道:
“眼下新顺被山东军围攻,眼瞅着要不行了,顺王这才想起来往日咱们这些为他出生入死过的兄弟,是何道理!?”
“是啊,往日说什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全是屁话不成!”
听到这些话,由于睢州一场大捷,心性已经有些桀骜的李过便是坐不住,豁的起身,指着方才说话那人喊道:
“一杆麻,你他娘的是不想活了?”
“顺王自然有他的道理,也是你能妄加揣测的,怎么不照照镜子,也好看看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一杆麻寸不步退,扯着嗓子回敬:
“不要以为靠偷袭侥幸打赢山东军一场,就觉着自己有多能打,想当年,老子拉起一支千人的队伍到处和官军作战的那阵子,你在哪呢?”
堂上一阵的叫叫嚷嚷,各农民军首领和新顺的制将军们互相指责,宋献策被晾在了一边,任他是怎么协调,也根本没有人去理睬。
“新顺王到!”
忽然,李双喜喊了一声,带着一群老营兵立在两侧。
“一杆麻,本王待你不薄吧!”
随着这声威严十足的训问,堂上顿时安静下来。
李自成说完这句话,一脚迈了进来,众人回过头去,只见他头戴红缨毡帽,打着披风,身材高而魁梧,一双大眼奕奕有神。
这双铜铃般的大眼不时闪过凶光,神情中尽是桀骜不驯之色,每在一人身上扫过,那人便不自觉的低下头后退几步。
一方是久居上位,掌管百万大军的新顺王,另一方却是流窜各处,烂泥糊不上墙的义军首领,气势上便矮了一截。
在李自成身旁,同样站着一名好似富绅打扮似的中年男人,两撇鼠须,眼珠灵活的乱转,一副颇有心计的样子。
此人,便是新顺军中素有威望的大军师——牛金星。
李自成带着牛金星等人走到正北,稳稳的站在上首,并未提及方才众人争闹,只冷笑一声说道:
“前不久,明廷立下赏格,仅以万金购本王,赐爵通侯。”
说到这里,堂中众人一阵沉寂后便是哄堂大笑,先前那一杆麻上前一步,讨好似的嘿嘿笑了几声,这才说道:
“看来明廷已无钱粮,我等只有跟着顺王,才能立足。”
方才还闹闹嚷嚷的各个农民军首领见了李自成,一个个又变得十分乖巧,不断跟着那一杆麻连声附和,根本不敢再多说什么。
李自成微微点头,心中颇为满意,可还没等他说出些什么,最开始说话那名莽汉又是站出来,大声喊道:
“李自成,袁时中能跟着山东军吃肉喝酒,老子哪点比他差,要打你你自己去打,孩儿兵们受不了,老子不干了!”
言罢,这汉子推开门外两名老营兵,就要夺门而出。
“老高,你今日出了这个门,可就是和咱们兄弟恩断义绝,你可不要后悔!”李自成侧目过去,厉声喝道。
听到这个,高应登回过半头,就在众人以为要回心转意的时候,他却再次转过身去,用更快的速度离开。
李自成脸色沉了下去,但并未直接下令拦截,就这么看着高应登离开,见到这个,一杆麻等人立刻又有些跃跃欲试。
没多久,门外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出去不久的高应登被自己部下五花大绑回来,像头死猪似的扔在李自成面前。
李自成不无意外,走下台俯身看着他,摆摆手,叹息道:
“本王原想和高兄弟同生共死,可惜,可惜”
高应登瞪着一双惊恐的大眼,不断摇头,但是他的嘴被人塞住,众人都听不清到底在说什么,就这样被李双喜拉下去。
伴随着一声惨叫,门外和大堂内彻底清净了。
李自成微微一笑,坐在首位的椅子上,挥手示意会议继续。
“诸位,谁愿意率部抵挡山东军的前锋?”
李过昂头出列,抱拳道:
“顺王,末将愿率老营出马,再次击败山东军!”
尽管场中三十几营义军首领心中都是嗤之以鼻,但却是敢怒不敢言,任凭李过吹牛皮就是,管他做什么。
要是惹怒了李自成这个魔头,大爷们可是老命不保。
李自成哈哈一笑,但他心中还是倾向以往用炮灰消耗官军主力的战法,所以并没有允许李过出击。
没多久,一杆麻被众人推搡出来,李自成见了欣喜的很,连声询问他是不是要率部阻击。
一杆麻心知肚明,山东军绝不是李过所说那样简单就能击溃的,就凭自己手底下那些人,怕是连王争的外系都够呛能打赢。
横竖是个死,一杆麻“噗通”一声跪在地上,低头说道:
“顺王,要不,要不咱们还是退回陕西吧”
高英登,别号闯天王,是早期的农民军首领之一,虽然没有荣阳十三家那么大的名气,可威望在现存的三十几营义军中已经很高。
就是这样一个麾下部众数万人的大头领,却被自己的心腹打晕抓回来交给李自成,部众基本没什么抵抗就被顺军吞并。
当时牛金星只是邪魅的一笑,仿佛这些事全在预料之中。
现存的三十几营农民军,各个高傲自大,阳奉阴违,对顺王心怀不满,觉得拿他们没有办法,早就是李自成的心腹之患。
李自成和牛金星等人不止一次商议过解决办法,觉得这些留着迟早是后患,但现在还不能直接撕破脸。
依照牛金星的计策,李自成一直在收买十几营义军中的骨干,为自己所用,那闯天王高应登营中自然不会避免。
直到今日,其他的农民军首领这才忽然惊醒,原来李自成对自己的一再忍让,全是有所预谋。
接下来的商议就容易得多,各营的义军首领都跟着一杆麻同声附和,但态度却是惟李自成马首是瞻,连一句话悖逆的话都说不出口。
一杆麻这话既是在为三十几营义军考虑,也是在为自己考虑,但却正中李自成的下怀。
其实山东军各各路官兵来势汹汹,李自成早就有进入陕西发展的想法。
眼下河南和湖广都已经是顺军的天下,大部分城墙都被顺兵推平,府库被席卷一空,山东军来了不过是得到个空壳。
想要守住这个空壳,他们还要动用大量的兵马和钱粮来重建,而顺军暂时放弃襄阳,转向夺取陕西一带,到时候杀个回马枪就是。
陕西只有孙传庭的残部退守潼关,白广恩等人都被打残,聚在一起等死罢了,这些人和山东军相比,显然是会一触即溃的软柿子。
李自成相信,等到自己一举夺取了陕西,即便是王争的山东军,一样会在他的百万雄师面前颤抖。
第四百八十六章:党争又起,圣躬违和
最近崇祯皇帝的心情很不好,不断往山东地方派遣锦衣卫和朝廷暗探,可基本都是有去无回。
因为就在前不久,那边传来消息,说是王争在睢州集结了几个部分的官兵,当场手刃庐州总兵刘良佐,誓师征讨李自成。
两个人正衔一样是总兵,莫说王争有没有权利杀刘良佐,就连朝廷总督想要杀参将以上的大将,都要事先禀奏朝廷,经过一系列程序后才能行刑。
所有人都能从这件事中看出一个讯号,那就是这位安东候,已经完完全全不将所谓的朝廷放在眼里。
安东候王争做起事赖,愈发的我行我素,眼下就连总兵级别的大将都敢明目张胆的去杀,下一个更大的,又会是谁?
不过真正说起来,这仍然是件好事。
在崇祯眼里,中原眼下就这两个贼人,一个是明目张胆的造反,另一个有些不明不白,打着朝廷的旗号,但内中做的却和李贼属于一丘之貉。
这两个人互相打起来,不是应该高兴才对,可崇祯却一丝一毫都高兴不起来。
重要的是,现今的朝廷北虏南贼,到处又是星星之火的闹饷和作乱,根本不能对山东军造成有效制止。
据说崇祯在内宫几日下来,已经接连打死了三个犯了错的小宫女,搞的大内人心惶惶,但这些事谁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山东那边传来的消息又使皇帝震怒。
总管太监王承恩对此矢口否认,声称根本没有这回事,完全是别有用心之人,对朝廷不利的谣言。
京师对山东方向不断的追查,在北直隶这些勋戚重臣之中,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在某种形式上成了另类的宣传。
山东的王争已然是尾大不掉,崇祯皇帝对其不满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山东军也从毕恭毕敬的态度转变成阳奉阴违。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两方中间就只剩下那层薄薄的,一捅就破的窗户纸罢了。
前不久朝廷动荡,江南士子们力挺的首辅周延儒因为谎报军情被革职查办,后来锦衣卫又从周府查出巨量银两,还有事关漕运的贪污受贿证据,算是狠狠的抽了全体士子一记响亮的巴掌。
有些可笑的是,这件事传出来后,在南京的东林魁首钱谦益整日忧心忡忡,闭门谢客,根本连门都不敢出。
说这些士子们所想的根本不是天下大势,真的一点都不假,他们被朝廷打了一巴掌,最热衷的竟然是要找个机会打回去。
这不,近来关于崇祯皇帝不断往山东派锦衣卫和密报的消息传出来,士子们一时间也顾不得其它,不管王争是自己以往弹劾的对象,纷纷借此开始抨击朝政。
文章和奏疏不断往紫禁城的冬暖阁飞,东林士子们满口的仁义道德,满脸的义愤填膺。
这些士子为前内阁首辅周延儒还有山东总兵王争鸣不平,说什么朝廷对待功臣有如罪人,若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云云此类。
山东军议司的文人们听到了,倒是觉得十分可笑,这种事他们一样没有料到,完全属于朝廷和东林士子自己在那没事找事。
不少人江南那边抵制山东军的读书人一样有点蒙圈,朝中的东林官员一向都和那安东候尿不到一个壶里,怎么这次却在穿同一条裤子?
这等事恰恰就是崇祯最害怕发生的,周延儒他可以下狱,因为这是文人,没有一丁点的实权,想怎么样都可以。
但是那王争不同,是个手握重兵的武夫,现在朝廷怎么做,一样是一团乱麻,总不能舔着脸道歉吧,崇祯皇帝可拉不下那个脸。
话说回来,山东军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主动凑上来奏什么大捷了,近些时间都是斩首几百上千的小胜,可能也是知道没什么用。
崇祯皇帝被东林士子们搞的焦头烂额,根本没有精力顾及李自成转入陕西和孙传庭决战的乱事。
现在他想的,无非是怎么不失皇家体面的,把这个风波给解决了。
北直隶这边的动向,基本上过不了几天,就会原原本本的被人呈放到皇太极桌前,满清这边得到消息的时间,甚至比江南、陕西一带更早。
说起来,这些都要归功于为他们鞠躬尽瘁,忠心不已的汉人阿哈们。
其实当满清还是后金的时候,尽管他们还没有大炮和重型攻城器械,但一样很少见到有什么坚城能守住。
各地守将见到衣甲精良的八旗铁骑附蚁一般的冲过来,往往就会吓得尿裤子,不用脑袋去想问题,为了保住小命,很少有人死战退敌。
即便极少数有战心的辽东将领,一样像萨尔浒之战中的总兵杜松一样目中无人,带着少数骑兵出城迎击。
后金兵又不是傻子,等到这些人意识过来想要回城坚守的时候,早就被四面包围了,主将和精锐战死城外,最后的结果无非是被后金攻陷。
时间长了,就出了所谓“女真满万不可敌”的说法,其实对于这种说法,王争一直都觉得很假,说放屁倒是在抬举了。
松锦大战中,尽管山东军来横插一杠,使得满清付出在意料之外的重大伤亡,但是崇祯皇帝没有令皇太极失望,他再一次在极佳翻盘的时候,做出正相反的决定。
调走两厥名王的山东军,坚守在锦州的辽东军和勤王的朝廷兵马成了无头苍蝇,最后辽东军残部被全歼,祖大寿战死,冀辽督师洪承畴投降。
松锦大战的结果,并没有被王争这只蝴蝶的翅膀影响多大,明廷在关外的精锐尽失,只剩下吴三桂困守山海关和宁远,再无还手之力。
战后,松山、杏山、塔山等地尽数失陷,皇太极返回盛京调养,紧跟着没多久,岳讬率清军北上,在草原上征服不服从满清的蒙古部落。
这支大军的消息自从三个月前就没有传回来,不过盛京内的人并不担心,这种事情在以往入关几次间,并不少见,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到了现在,满清、明廷,还有中原的山东军与新顺军,中间虽然有细微的摩擦,但其实都没有较大的战事发生。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天下就算暂时太平,新顺军转入陕西,山东军在许州誓师之后,据说进入湖广收服失地去了,明廷则是被东林党闹得焦头烂额。
至于满清这边,说实话,算不上是多平静。
皇太极不止一次的想要让多尔衮入关到山东军报仇雪恨,但两黄旗、两白旗还有两蓝旗的旗人、贝勒们已经不是冲突一两次了。
这种冲突还在随着时间走过而变得更加频繁,八旗贵族和汉人降臣们近来同样发生欺压事件。
比如前几天,豪格就抢了大学士范文程的一房小妾。
豪格是自己的儿子,两黄旗少主,虎毒不食子,更何况皇太极身体每况愈下,更要对自己这个儿子谨慎处理。
范文程则是降于满清的文人之首,皇太极明白,八旗能到今天的地步,这个人功不可没,所以对他十分倚重。
这两人一个代表八旗贵族,一个代表汉人降臣,中间的调和需要皇太极费尽心思,再加上八旗内部愈演愈烈的冲突,哪里还有精力去找王争算旧账。
两红旗在满清的各种冲突之中,一样选择了龟缩静待,默然不语,不为这个说话,也不为那个出头。
皇太极从赫图阿拉一事之后,身体便是每况愈下,松锦大战中更是两次御驾亲征,听说阿济格败亡,多年苦心经营的乌真炮营毁于一旦,鼻血曾数日流淌不止。
宸妃海兰珠在关雎宫亡故,皇太极就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更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皇太极身患重病,经常就连朝政都无法处理。
忽而灵光大发,暴饮暴食,忽而昏迷不醒,不吃不喝,嘴里常常神神叨叨的念着海兰珠。
素来健壮的皇太极,眼下却是如此的老态龙钟,这使得很多人都将脖子缩回去不再吭声,满清上下同样是一片风雨欲来。
第四百八十七章:盛京城内的钟声
从去年的十一月份开始,皇太极的身体每况愈下,出入内宫已经需要在下人的搀扶才行。
皇太极坐在关雎宫外的一个台子上,大约比一般点将台还要略高出些,从前宸妃还没有病死的时候,皇太极经常与她携手于此,倒是有些浪漫。
往日健壮的皇太极拒绝了一边太监的搀扶,步履蹒跚,废了好大劲才坐在台子上,好像个半只脚踏进棺材的老人。
边上身着黄衣的满洲带刀侍卫见了,虽然面上依旧肃穆,但心中委实觉着有些辛酸,时间过的太快了。
皇太极所处的这个台子,能看见盛京内的一小部分殿宇,往常他就指着眼前和海兰珠去说,这些都是一点一滴,从无到有建起来的,丝毫不比明国的紫禁城要差。
说起来,皇太极和海兰珠,甚至多尔衮这些满清八旗贵胄,没有一个真正见到过大明朝的紫禁城,有这个自欺欺人的想法也是无可厚非,不过皇太极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有机会了。
想到以前的事情,皇太极面色动容,颤颤巍巍的起身,用粗糙的手抚摸台子边上的玉柱,突然猛的咳了几声。
边上小心翼翼的首领太监见了,赶紧上前替皇太极披上一件龙纹锦袍,哽咽的说道:
“万岁爷,这高台风大,太医都说了,您这身子需要静养,受不了啊”
“不妨事。”皇太极看了一眼手帕上黑色的淤血,微笑着挥挥手,忽然回头,满脸虚弱的说道:
“这高台,等朕去了,就拆了吧。”
听见这话,首领太监还有周围的宫廷侍卫连忙跪成一圈,都是连连叩头。
“万岁爷您是万金之躯,万岁万岁万万岁,不会有事的。”
皇太极不以为然,心中感慨万千,每天总是听人喊自己万岁万岁,但真正能长生不老的人,这世上根本就不会有。
不多时,和硕礼亲王代善、济尔哈朗等几名旗人勋贵都来劝皇太极回宫。
和硕肃亲王豪格虽说前不久因为强抢大学士范文程小妾一事受到皇太极的责罚,但一样是带着几个正黄旗贝勒来劝。
可这次皇太极好像下定了什么决心,在这件事上显现出非同一般的执拗,无论多少人来劝,都是睁着眼看向关内的方向,不为所动。
没多久,台子周围竟然已经跪满了一片的旗人和汉人臣子,皇太极眼神愈加的朦胧,忽然觉得头晕,听不清他们在喊些什么。
忽然间,站在台子上的皇太极喷出一口浓血,仰面到倒了下去。
这种时候,首领太监也顾不得什么其他的规矩,连忙上前将皇太极接在怀里,尖着嗓子大声喊道:
“来人,快传太医,皇上晕倒了~”
由于近些日子皇太极“圣躬违和”,所以满清的朝会在这半年期间总是时断时续。
不过皇太极每天都有召集几位和硕亲王和高级别的大臣们进内宫议事,这倒不影响国家运行的效率。
内宫现在乱成一团乱麻,不断有急匆匆的太监和宫女来来往往,皇太极的寝宫外已经围满了旗人的勋贵和大臣们。
在这里的汉人们,要么是从天命年就跟着努尔哈赤四处征战的武将,要么就是范文程这种级别的大学士,都已经紧紧和满清绑在一起,十分可信。
皇太极已经昏迷了一个下午,太医都是束手无策,怎么问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在半个时辰以前,一阵急促的钟声在内宫敲响。
上次类似的钟声敲响,还是努尔哈赤驾崩的时候,这是十万火急的信号,皇太极身体要不行了,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钟声毫无预兆的敲响,就是一个讯号。
各个亲王贵族和大臣们只来了一部分,几个和硕亲王还没有到齐,似乎都在为皇太极驾崩做准备。
眼下,不少旗人贝勒正聚在在皇太极的寝宫外高声怒骂,混乱异常。
同一时间,盛京城内的八旗兵马频频调动,说是戍卫皇宫,盛京城内外戒严,一副山雨欲来的模样。
还没走进清宁宫,便能听见鳌拜在那指着内廷侍卫跳脚的怒骂:
“你算是哪个不长眼的东西,为何不让我们进去面圣!”
宫廷侍卫统领也是满脸的赔笑,实在是不太好处理。
在场这些亲王和贵族们,哪个都是手握重兵,其中不乏可能继承大位的人选,可千万不能得罪了。
“鳌拜,万岁尚在,哪轮得到你在这里多说!!!”
忽然间,一行穿着白甲的满清贵族大步走进来,方才说话那人面有愠怒之色,满脸的威严。
鳌拜见到此人,顿时不自觉的后退几步,低着头磕磕巴巴道:
“睿睿亲王。”
走进来的是两白旗旗人贵族,为首的自然是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不过他只是微瞥了鳌拜一眼,并未对他再多说什么。
多尔衮走到正中,询问了几声才知道皇帝还没有驾崩,顿时有些生气,沉着声问道:
“这钟是谁敲的?”
这时,太监总管眼珠子滴溜溜转了几下,心想还是瞒不住,赶紧小跑着上前,态度恭敬的说道:
“睿亲王,是一个打杂的汉人小厮,刚刚进宫,还不懂得许多规矩,一不小心”
听他说到这里,多尔衮凌厉的目光扫过去,冷笑着反问道:
“一不小心!?”
说着,多尔衮已然是面露杀气。
“这钟声已经有十多年未曾响起,这次一不小心给敲响,你可知盛京内外会因此动荡成什么样子!”
说到这里,他猛的大喝一声,挥手道:
“图尔格,诛其十族。”
一名身披满洲镶白旗全身甲的精壮汉子应声出列,带着几个贝勒夹着那汉人小厮,气势汹汹的走出宫,没多久便听见一声惨嚎。
自天命年起,多尔衮也是战功赫赫,皇太极对其信任异常,眼下位列和硕亲王之一,自从两白旗的阿济格死在松山,多尔衮就算捡了个大便宜,在八旗中的威望提升了一大截。
他来到之后,混乱的宫中便是有些秩序,不多时,内廷太监满脸惊喜的跑来,说是皇上已经转醒。
多尔衮脸色震惊,立即带着旗人勋贵和大臣们走入清宁宫,见到皇太原本脸蜡黄的脸色现在却变成苍白一片,有气无力的躺在那里。
“万岁爷,方才内廷的小太监不小心敲响钟声,不必太过担忧,睿亲王已经派人处理。”
皇太极漫不经心的听总管太监说这些话,只是点点头,抬手示意多尔衮走近些。
第四百八十八章:关外 帝崩 乱局
“山东那边,有什么消息吗?”
听到皇太极的询问,多尔衮先是看了济尔哈朗一眼,宽慰说道:
“皇上不必担心,前一阵子那王争因为兵谏和明国朝廷闹翻了,据在北直隶的阿哈们禀报,眼下正在和流寇死磕,水师都调走了。”
皇太极用热手巾擦擦脸上渗出的汗珠,长叹一声,忧心忡忡的道:
“一个小小的山东,眼下竟然成了大清的心腹之患,这都是朕的过错啊。”
“皇上不必自责,以咱们大清八旗勇士的英勇,小小的山东,不足为虑!”
不多时,皇太极的面色逐渐红润起来,气色明显好了许多,一双大眼中又出现了久违的精光。
看见皇太极的病情有了好转,周围的旗人勋贵们互相大笑,都说是皇上洪福齐天,大清有福。
不过汉臣们的脸色却并不好看,尤其是范文程,他心里明白皇太极这是回光返照,但碍于周围的满洲贵族们,又不好多说。
范文程在心底默默想了半晌,最后还是强自跟着发笑,没有说出口。
皇太极长长地舒了口气,心道自己已经好久没有如此快意的感觉了,要不是周围的大臣们拼命阻拦,他甚至都要出去骑马围猎。
皇太极喝了一碗熬好的药,下令说道:
“鳌拜,你去带着内廷侍卫,将今日在宫里宫外忙活的这些宫女和太监,都找个僻静的地方处理掉。”说到这里,皇太极转头看向多尔衮,吩咐道:
“传朕的旨意,就说明日可以临朝处政了。”
“皇上,您身子今日才转好,依臣看,还是休养几天再说,朝政的事情有睿亲王他们处理。”
鳌拜这是话里有话,皇太极怎么会听不出来,果然是淡淡的看了一眼多尔衮,当下也是笑了笑,平静的说道:
“睿亲王劳苦功高,当赏!”
多尔衮的眼睛瞪起来,发现皇太极的身体和精神明显好了许多,简直就像换了个人,听到这话,心里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失望。
不过他并没有表露出任何异常,惊喜异常的连声说道:
“这些都是为臣的本分,万岁爷身子好了,这比什么都强,下面那几个旗也就翻不了天,咱们大清才算是迈过这道坎!”
多尔衮几句话之间,就把皇太极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鳌拜这些各蓝旗勋贵上,说起来也是,皇太极圣躬违和这半年来,鳌拜所处的两蓝旗是闹最欢的那个。
皇太极点点头,让下人撤了盖在辈子最上头的毛毯,端坐着身子坐了起来,倒是又有几分刚刚即位时的威严。
自有侍卫们出去通传,宣其余陆陆续续到达的八旗勋贵们进殿。
各旗的贵族们鱼贯而入,看见面容正常,神态清醒的皇帝端坐在龙床上面,不少人方才还是躁动的内心,一下子凉下去不少。
皇帝是病情转危为安了,那是谁敲的钟!?
一时间,旗人们都不敢去看皇太极凌厉的眼神,因为就在来之前,不少人都调动了自己的部曲,盛京城内其实已经乱了。
若是正常,以皇太极的手段和魄力,莫说这些各旗的贝勒和大臣们,就连多尔衮都不敢轻举妄动。
这段时间皇太极重病卧床,而且一天不如一天,对下面的控制力明显大不如从前,八旗贵族们往常心中的畏惧,紧跟着也就减弱下去不少。
“都坐吧!”
皇太极指了指旁边,面色镇静的说话,但下面那些人心里有鬼,哪敢就这么直挺挺的坐下,都是赶紧跪下谢恩,这才小心的往椅子上沾了半边屁股。
人人心中都想不明白,皇太极最后一次露面还是在四月初,据那些见过面的人所说,当时已经要不行了。
这才过了几个月,那么重的病一下子就痊愈了,这根本说不通啊。
皇太极不断扫视坐在自己下面这些旗人的亲王贵族们,每个都是毕恭毕敬,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但他还是能看出来,多尔衮是这里面最恭瑾的一个,根本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看见多尔衮如此模样,皇太极心底有些担心,不过目光却并未在那边停留多久,这时候,礼亲王代善第一个发声。
“皇上大病初愈,是天命应我大清。”
他说完,大学士范文程紧跟着上前,跪下说道:
“万岁痊愈,是我大清洪福齐天,依臣所见,应当大赦天下,以彰我朝显天威。”
皇太极点点头,挥手说道:
“范先生办事朕放心,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吧。”
听到这话,范文程老泪纵横,喜形于色的跪在皇太极脚边,泣道:
“万岁如此信任,臣怎么担当的起”
没等皇太极说出什么,多铎觉得实在是看不下去,这奴才真是精通拍马逢迎之数,出来大声的嚷道:
“你还知道自己担当不起,狗奴才,这殿上哪有你的位置!”
多铎是个炮筒子,性格比豪格更粗狂,说出来的都是真心话,但是基本不分任何场合,想什么来什么,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在公共场合怼范文程了。
还有豪格,虽说在明里没有对范文程怎么样,但是暗地做的事情却一样是在挤兑,其余的各旗勋贵们都差不多。
此时,多尔衮静静坐在一旁,态度不明不暗,一样没有正面说出什么力挺范文程的话。
最后出来替范文程说一句的还是礼亲王代善,他回头瞪了一眼,呵斥道:
“多铎!在这殿上,哪里有你咆哮的份,还不跪下!!”
多铎是两黄旗的武英贝勒,算是豪格和皇太极的人,皇太极就算想护短也不能在这种时候出言,所以才看向自己儿子豪格。
可是站在一旁的豪格,居然往回缩了缩。
多铎是两黄旗的贝勒额真,在殿上咆哮,身为顶头上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