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庄子的故事-第2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文:
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州郡辟召,不就。常闲居,以文论自娱。后辟司徒掾,稍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遂任职当权,熏灼内外,由是素论去之。永嘉末病卒,著碑论十二篇。先是,注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二篇,又易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其义一也。
据记载,他“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
说他“才甚丰赡”。
关于郭象“抄”向秀注的事,更应该看两者内容之差异,不要完全相信“史记”。司马迁的那么严谨、认真,都有错误的记载,何况其他人的“史记”了。
所以!关于郭象“抄袭”的事,后人要理性看待,不要以讹传讹,抹黑一个人的学术功绩。
王弼,字辅嗣,生于公元226年,死于公元249年,三国曹魏山阳郡人。
王弼曾任尚书郎,少年有文名,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的、以及解读思想的、四部。
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刘表。
据注引和、等记载:东汉末年大乱中,弼祖父王凯与其族弟王粲避乱荆州,依附刘表,刘表重粲之才。欲以女妻之,而又嫌其形貌丑陋,非女婿才,将女嫁给王凯。凯有风貌。凯生子业,业生弼。弼为刘表之曾外孙。
何晏,字平叔。南阳宛人。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大臣。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其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何晏因而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少年时以才秀知名,喜好老、庄之言,娶曹操女金乡公主。
主要作品:、等。
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政权更换快,篡弑频仍,故政治混乱,民不聊生。加上外族入侵,造成生灵涂炭,人民生活艰苦。普通百姓在现实生活找不到出路,乃寄心于宗教,寻求心灵的慰藉。于是!各种宗教均甚盛行,而佛教也就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
佛教是外来宗教,相传是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也许?可能比这更早。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
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
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和为主要经典。
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
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
汉末魏晋时期是我国道教展的重要时期。
东晋道家的著名学者葛洪的,在道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学派的展具有重要作用。
葛洪,公元年,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等。
主要作品:、。主要成就:钻研道教、研究医学、创作著作、擅长针灸。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13岁时丧父,家境渐贫。他以砍柴所得,换回纸笔,在劳作之余抄书学习,常至深夜。乡人因而称其为抱朴之士,他遂以“抱朴子”为号。他性格内向,不善交游,只闭门读书,涉猎甚广。
第1047章 皇封
道教与道家的关系。WwW.⒉
自从道家学说成熟以后,那些悟道的高人就隐居了起来,以规避混乱的社会对自己生命的影响。
在道教还没有形成之前,这些隐居的高人,相当于后来道教形成的道士。不同地是,这些隐居的高人没有宗教仪式,没有规矩。真正地道家,是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
再则!他们任性自然,尊重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是不会被宗教仪式所束缚的。
后来随着悟道的人越来越多,以及学道避世的人越来越多,为了避免官府的追查,就渐渐地有了宗教仪式。宗教仪式对于道家来说,完全是为了掩人耳目,是护身符,是为了不让官府来追查。
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允许一个健全的人不劳动的。所有人都必须到时代展的车轮上去运转,没有人可以逃脱的。
试想?都不为社会作贡献,都不付出,谁来养活君王、养活国家机器、养活那些世袭贵族,养活那些官员,养活那些不劳而获的人?
所以!在任何社会环境下,都是不允许你公开隐居的。你想用隐居来“逃避社会现实”,没门。你想独善其身,自食其力,不行!
所以!在任何社会环境下,都是不允许你公开隐居的。要想隐居,你就得躲得远远地,躲到深山老林之中去。
特别是在乱世的时候,你更是无法公开隐居,公开说你是隐居。乱世的时候,需要更多健全的人来补充兵源。那好!你们都悟道了、都隐居了,谁来当兵?谁来保护君王、保护君王的江山、保护世袭贵族和官员?
所以!在乱世的时候,你连隐居都找不到可以隐居的地方。
因此!就有人想出了好办法:我信教!我信仰天地神灵。我把道家学说创始人神化为神灵,我膜拜神灵。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公开隐居。隐居!也就有了合理的理由,变成了合法化。
在秦汉以前,人民的素质普通有限,大多人是信仰神灵的,没有人敢亵渎神灵的。
不说在秦汉以前了,就是在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还是有不少人相信有神灵存在的,还是有不少人有宗教信仰的。
有了“神灵”作庇护,隐居就有了合法地身份和地位了。官府的人就算来拉“壮丁”,也不敢拉侍奉神灵的人,害怕得罪神灵遭遇神灵的惩罚。
因此!就产生了“道教”。
也由此可见,当时的道家,当时的老子和庄子,在世人的心目中的位置。如果没有绝对地影响力,他们是不会被世人神化的。就算有人神话他们,官府的人也不会同意的。只有大家都公认了,才能有神格。
所以!早期的道教徒,大多是真道家。
而道教形成之后,道教徒就不再是纯粹地道家了。有一部分人是怀着宗教思想来修道的,有一部分人把道观当成了避难所。其中只有一部分人,才是真正地道家出身。
道家与道教的关系,不过如此。
道教的形成,也不过如此。
正是因为道教与道家有着这一层渊源,庄子作为解读老子的第一人,凭借他流传下来的一书,在道教中有了一席之地。
因此!公元724年,唐玄宗天宝元年二月,庄子受到皇封,被封为“南华真人”。也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
宋徽宗时,又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
所著一书,也被诏称为。
后世评价摘录:
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司马迁: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李白:“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谁能造入公墙里,如上江边望月楼。”
白居易: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
王安石: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
苏轼: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得吾心矣!
徐渭: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
金圣叹:认定为“天下奇书。”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老庄哲学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地,无论学派之间如何争斗,如何打压,都无法让老庄哲学思想消失。相反!越是打压人们越是觉得老庄哲学思想是真理。
特别是当乱世来临的时候,信仰老庄哲学的人就越多。特别是当人生失意的时候,捡起老庄哲学一读,才知道:这才是真正地人生哲学。
可遗憾地是!大多数人都是一知半解,没有全盘领悟老庄哲学精髓。
归纳其主要原因是:被历代的学术奸细故意曲解了老庄哲学思想,误导了后人。因为!解读老庄哲学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参考前人解读的文章,结果!被学术奸细误导后,自然而然就错误地理解了。
所以!从西汉之后,从儒家学说占领市场后,就很少有人能够正确、全面地解读老庄哲学了。
还有一个不敢正确解读老庄哲学的原因:害怕文字狱。
最后!概括一下老庄哲学思想:
庄子哲学思想是建立在老子“道”的理论上的,读一书之前必须先读懂老子的“道”。不然!都无法正确解读。
什么是道?用通俗的语言来讲,道是万物本源。再通俗一点来讲,一切都是进化而来的,一切都是道。
老子把最初的那个物质称作为“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演变、进化而来的。
根据推演,老子认为一切都是“无”与“有”变化出来的。
放弃这些浅显而又深奥的哲学推理,用通俗地语言来“简解”。
根据老子“道”的理论,庄子认为,人与万物一样,来源于道,来源于天地之间。人与万物一样,都只是一个物种而已。
因此!解决了人类来源的问题,也解决了天地万物、宇宙星空的来源问题。庄子认为:一切都来源于进化,由某个最初的物质进化而来的,是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解决了人类与万物来源的问题后,庄子认为:人与万物一样,都只是一个物种而已,适时而生,不适时而亡。作为个体的人来说,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只是来完成这一次生而为人的生命过程而已。
由此!庄子给人类和人生作出了“宿命”一般地定论,认为:人类是一个物种,一个适时而生、不适时而亡的物种。人!只是来完成这一次生而为人的生命过程的。
可是!很多人不能接受庄子的这种定论。不仅仅是不能接受,而是无法接受。所以!读到这里的时候,就无法再读下去了。也因此!无法理解庄子后面的解读了。
也有人认为:按照庄子这种说法,这种定论,人生和人类活着都没有意思了。因为!庄子说人类早晚是要“灭亡”的,人早晚是要死的。所以!认定为老庄哲学是消极、无为、被动、要人类返回自然,等等。
其实!庄子并不是这个意思。庄子讲解这些,是要我们明白人生,明白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类。
然后!庄子告诉我们:要好好活着,放弃多余地、不必要地追求,完成这一次生而为人的生命过程。
告诉我们,人生怎么可能没有意思呢?我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有父母子女、配偶、兄弟姐妹和家族中的人、身边的人,我们为了活着,相互帮助,才能在任何环境下生存下去。再然后!教导我们在任何环境下生存下去。
因为!活着!是我们生而为人的目的和任务。
因为!我们无法决定自己不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既然来了,生而为人了,我们就要珍惜,好好活着。
因为!我们都是要死的,无法让自己长生不老。所以!我们要敢于面对。反正是要死的,有什么可怕地呢?
还有!既然人早晚是要死的,我们又何必追求多余的东东,而累了自己、苦了自己呢?
儿孙们不是傻比,他们一样要来完成他们的人生。作为父母长辈,负责把他们抚养长大,教育他们有一个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让他们明白人生,就可以了。而苦了自己,为儿孙后代去奋斗,显然是错误地……
本书正文部分至此结束,解读庄子经文的文字将在后面继续。说明一下:作者只解读,在附录中表。外篇和杂篇,一般不需要解读,读懂庄子内七篇基本上就读懂了整个老庄哲学思想。
第35章 庄子人间世白话文(一)
颜回拜见老师孔子,请求老师答应他去做官。小『『说WwW.⒉
“学而优则仕!可以啊?”孔子关心地问道:“那你打算到哪里去出仕啊?”
颜回回答说:“我打算去卫国。”
孔子惊问道:“你怎么想去卫国做官呢?”
颜回说:“弟子我听说,卫国的国君年青气盛,办事冲动,武断专横。轻率地处理国家大事,根本不认为自己的轻率有什么不对。根本不考虑综合国力,动用大量劳力来搞不必要地建设。结果!国家的粮食产量因此跟不上,造成全国范围内的饥荒,因饥荒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就像大泽中漂浮的草芥一样。亲人死了,外出归来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
我曾听老师说过:‘把一个国家治理好了,我们就可以辞官离去。一个混乱的国家,才是我们出仕的地方,才是展示我们才华的地方。就好像好的医生一样,他家的门前总是聚集着许多等待他医治的病人。’我听从老师的教诲,思考着治理卫国的办法。也许?我能让卫国逐渐恢复过来,改变目前的状况。”
孔子说:“嘻!你一定要去送死那你就等着接受卫国的刑罚吧!学习道学的人不要有其他的念头,要专一。有其他的念头,心思乱了就会滋生事端。滋生了事端必然会带来烦扰,烦扰多了就会忧愁,有忧愁了你就无可救药了。
古时候修道的人,他们总是先保全自己的生命,而后才去保全他有的生命。如今你自己自身难保,哪里还有时间去阻止暴君的所作所为呢?你还是先学会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吧!
你知道道德是怎么败坏的吗?你知道聪明智慧是怎么来的吗?
道德的败坏是因为人们都在追求名声,表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就会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结果!没有道德的人都变成了有道德的人。
这就是道德败坏的原因!
聪明智慧是来源于争斗。为了争斗,为了斗倒对方,为了取得胜利,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
这就是聪明智慧的来源!
你也为了名声,我也为了名声。为了显示名声,只能是我的名声赛过你的名声。你的想法也一样,也要压倒我的名声。所以说,名声是相互倾轧的。为了名声,相互诋毁。为了名声,不择手段,弄虚作假。
聪明智慧是用来相互争斗的工具。
所以说!名声与智慧这两个东东都是凶1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祸端。所以!我们学道之人,不要去追求名声和显示自己的小聪明。要淡泊名利,要大智若愚。
你虽然德行厚实我相信你,可不了解你的人未必相信你。你一直跟随在我的身边,外面的人并不了解你。所以!并没有多少人会相信你。你虽然不追求名声,可别人就不一定这么认为。别人认为你是为名、为利而来卫国的呢?
而你一定要把你的仁义理论和你的治国方针推销给卫国君王那个暴君,你这样做就好像是在揭卫国君王的短处、丑行来显示你的美德。其实你是为君为国为民,可给人的感觉你是在羞辱人、你是在显示你的才能。所以说!你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只会给你带来灾难。所以!对于你这种人,世人都把你称着为‘灾星’。
作为灾星,人家必然会给你灾难。若你一定要去卫国,必然会是这样地结果啊!试想?如果卫国的君王是一个重视贤能的人而厌恶恶人的话?卫国哪里还用得着你去治理呢?更不需要你这种与君王唱反调的人去治理啊?
如果你一定要去卫国出仕的话?你只能不向卫君进言,做一个跟在别人后面‘附议’的官。否则!卫君一定会抓住你疏忽的地方不放,然后大做文章,向你难。说得你看着他只眨眼睛,着急地等待反驳的机会;你的脸上佯装平和,而内心却难免惊慌;等到你说话的时候,你必然先作出一番解释,用来自圆其说。然后!再与之辩驳。可你在对方的强词夺理下又不敢顶撞,最后只得一脸臣服地俯就对方。你虽然不敢苟同,可迫于对方的压迫也只得苟同。
你这么做就好比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有什么用呢?只会让卫君多了一个支持者。你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卫国还是没有得到治理,卫国现状还是没有得到改善,人民的疾苦日益加剧。
依顺他有了一个开始,以后你可能还会这样,甚至是没完没了。假如你以后还唱反调,又不能自圆其说,还坚持己见。那么!你一定会死在这位暴君的面前。
夏朝的时候,夏桀杀害了贤臣关龙逢;商朝的时候,商纣王杀害了他的叔叔比干。为什么杀他们呢?是因为他们的道德修养盖过了君王。他们是个臣子,却比君王更抚爱百姓。他们是个臣子,却老是违逆君王的意思,向君王谏言。所以!他们的国君就因为他们的道德修养高尚盖过了君王从而排斥他们,把他们杀了。
臣子的名声盖过了君王,那君王算什么呢?君王还不如臣子爱抚百姓,那君王算什么呢?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君王才找个理由把两人给杀了。
所以说!这就是喜好名声的结果。君王为了保持名声,只得杀人,把影响他名声的人全部杀掉。而臣子为了追求名声,最后地下场是被杀。
从前,尧征伐丛枝和胥敖,夏禹攻打有扈,把这三个国家变成一片废墟,人民差不多全都死了,三国国君也遭受到杀戮。尧帝和夏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就是因为这三个国家不停地使用武力,贪求别国的土地和人口,严重影响了三国和周边国家的安宁。
在这以前,尧帝和夏禹都想用道德感化来感化他们,结果!失败了。无奈之下,不得不使用武力。
这三个国家的下场,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这就是追求名和利的结果,难道你没有听我讲过吗?在名声和利益面前,圣人都不能把握自己,何况是你?既然你决定去卫国了,那么!你一定很好地应对之方了吧?那好!那你就对我说说?你将如何应对呀?说给我听听!”
颜回说:“我保持一个做臣子的仪容,恪守臣子的本分,不僭越!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勤勤恳恳,遇上不能作主的事,我就以臣子的身份去请示君王。我不越礼、不越权,这样可以了吧?”
孔子说:“唉!这样怎么可以呢?卫君脾气暴躁,经常因为小事而借题挥,夸大其词。而且!他这人又善于察言观色,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正因为如此,人们都不敢违背他,更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一切都听从他的,他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你以为你恪守臣子的本分就够了?你知道卫君他希望你怎么做吗?你以臣子的本分去做事,可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君王所希望的结果,因此而降罪于你,你说你能做一个本分地臣子吗?
这叫什么来着?这个人一点道德素质都没有,你怎么去辅佐他?更何况!你还想去拯救卫国人民?你能拯救得了卫国人民吗?你的做法似乎是在窥视卫国的江山啊?你?
就算你的真心诚意打动了卫君,卫君认为你是希望卫国强大起来,也是真心来帮助他的。可他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表面上赞同你而内心里并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你说你?你的努力又有什么用呢?”
颜回说:“那么?我内心保持刚直不阿的底线,而外表上作出俯依附的样子。我的底线不变,效仿古代圣贤之人。
我的底线是:效仿天地法则,以天道应人道,人道效仿天道。天下万物依附于天地,天下子民依附于君王,臣子一样依附于君王。
什么叫效仿天道?
因为!天下万物与我一样,都是天地间的一分子。所以!何必把自己的言论当回事呢?又何必在乎别人对我的言论是赞同呢,还是不赞同呢?
这样做的人,人们称他们是童心未泯,童子之心。
什么叫童心未泯、童子之心?就是把自己当成天地间一物,与万物一样,都只是一个物种。人与万物一样,依附于天地。
外表上作出俯依附的样子,是为了与世人为伍,与周围人为伍,融入生活。手拿朝笏躬身下拜,这是做臣子的礼节,别人都这样去做,我敢不这样做吗?这是与臣子为伍,俯依附于君王。做臣子份内的事,这样做就不会被责难了吧?臣子与臣子为伍,俯依附于君王,这样做是不是就叫与人为徒了呢?
效仿古代圣贤之人,是跟古人为伍。他们的言论对我们很有教益,针对利弊,一针见血。这样做自古不乏其人,并不是从我才开始的。像这样做,虽然刚直了一些但没有错,这就叫跟古人为伍。这样做行不行?”
孔子说:“唉!这样怎么可以呢?你太过于认真了,一味地模仿是不行地,哪里能够模仿得那么像呢?不过!你一定要这样做的话,应该是不会犯太大地错误地。即使你这样去做了,也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是改变不了现实地。唉!你这个人啊!太固执了,太不会变通了!”
颜回说:“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老师您有没有更好方法,请告诉我。”
孔子说:“斋戒!我告诉你!如果我们用心去做事,无论去做什么事,都是那么容易成功的话?那么!宇宙就不会这么深奥了。”
颜回说:“我家境贫穷,不饮酒、不吃荤食已经好几个月了。像我这样,应该也算是斋戒了吧?”
孔子说:“你说的这个斋戒是祭祀前的斋戒,并不是‘心斋’。”
颜回说:“请教老师!什么叫‘心斋’?”
孔子说:“你必须静下心来,不要想其他的事情。不要用耳朵去听外界的事物,而是要用心去想、去领悟外界的事物。不要用心去想、去领悟外界的事物,而是要去想、去领悟气。
听到的一切信息止于耳朵,不要往心里去,不要记在心上;心里想到的事理想明白就算了,到此为止,不要再现实中追究下去了。不要没完没了,要到此为止;
气!什么叫气呢?气!空气也!肉眼看不见,但它确实存在。就像道一样,它是确实存在地,却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是虚!虚!无也!无!没有也!让自己的心里什么都没有,心里没有想法、大脑里没有意识,这就是心斋!”
颜回说:“我在没有听老师讲解‘心斋’之前,我就是那个颜回。现在!我听了老师的讲解,我‘心斋’了,我不是颜回了,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把自己忘记了,我把以前的一切都忘记了。老师?我这是虚吗?”
孔子说:“你的悟性很高,理解的很透彻。我再引申下,让你更深刻地理解。
无论你到了哪里、在什么环境下、与什么人打交道,你都不要把自己当回事、不要把自己当存在。不要把面子、利益、自尊、名誉等等地当回事。能够融入这个圈子,就尽自己的能力做事。不能融入这个圈子,就赶紧离开,换一个环境。
要做一个开放型的自我,不要建立个人堡垒,把自己封闭起来。你就把自己当成一所空置的房子,什么人都可以容得下。为什么要开放到这个程度呢?把自己当成一所空置的房子呢?你就把这一切都当成迫不得已、无可奈何、没有办法,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我们为了生存下去,才不得已而为之。
你要是这样去做了,你就差不多接近道了。你就可以在那个环境中生存下去,并且混得很好。
不走就不会留下痕迹,只要走了就会留下痕迹。人生也一样,不可能不与人处事,不可能不与人打交道、交往。与人交往就会留下一个人的痕迹,就会暴露一个人的品德。一个人被人指使、受人差遣了,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就会伪装,避免自己吃亏。可是?当我们面对苍天的时候,苍天有眼,我们都暴露在苍天之下,无法伪装自己。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真实地自己!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更有利于我们生存,有利于我们在任何环境下生活。
只听说有翅膀才能飞翔,还不曾听说没有翅膀也能飞翔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依据的,人也一样,人的品德是依据一个人的行为而来的。只听说一个人对某个事物很有研究,他才是真正地知道、了解这个事物。还不曾听说到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根本不了解,也没有去研究,他能知道、了解这个事物的。
看一看面前的虚空,想一想自己的内心:里面是不是也像面前的虚空那样,一无所有。如果还有,赶紧把它清空,包括让你开心的喜事。如果无法清空内心的想法,还在胡思乱想,那就叫“人在心不在”、心不在焉。
如果我们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不需要经过思想就能判断出是非,一切止于耳目不需要用心去想,空出我们的心房。如果我们能够达到这样地境界,那么!我们的心房里面,还能有什么东东容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