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勒胡马-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祖逖当即应允,二人便即依计而行。不过这招儿对偃师城内胡兵,其实所起的作用并不大,刘敷终究是刘聪亲子、刘粲的兄弟,受封勃海王,拜大将军,以他的威信,大可以把谣言给压下去。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同样的谣言传入平县,刘雅可就扛不住了,城内人心惶惶,他被迫率部弃城而走,陆衍从后追杀,斩获甚多,就此顺利攻取了平县。
三日之后,徐州军在城北,豫州军在城南,按照预定计划再次攻打偃师城。
首先由徐州方面动手,裴该推出来新造好的云梯、撞车、砲车,对城壁展开极其凶猛的攻势,刘敷百计防御,虽然堪堪挡住徐州军,把对方的攻城器械损坏了将近半数——当然不包括砲车,太远了他够不着——但也被迫牵制了大量兵力和精力,再无暇关注城南方向。于是瞅准一个空档,豫州军即在城南发动突袭,利用两具徐州方面借予的云梯,骁将韩潜首先纵跃上城头,并且赶散了附近防御的兵卒,撕开一个缺口。大概午后申时左右,豫州军里应外合,打开了偃师南门。
其实若仅论兵数,这会儿守军数量并不比攻方少多少,若是凭借城内房屋、通道,完全可以打一场街巷战,尚不知鹿死谁手呢。问题这年月大多数将领都缺乏街巷战的意识,再加上城门既破,士气狂跌,胡军就此乱作了一团。刘敷见已无望,只得在亲信部曲的护卫下,打开西门,落荒而逃。
骑兵将军刘勋受命断后,被晋军团团围困在衙署之中,甚至徐州方面把残存的一具撞车也给推来了,轻轻松松就撞开了大门——撞城门的工具,用来撞府门,那不是玩儿一样嘛。随即大军一拥而入,初附徐州的苏峻手提长刀,冲锋在前,连斩数名胡兵,一直杀到刘勋面前。刘勋喝骂道:“无名下将,安敢猖狂?!”你够资格跟我打么?你够资格取我的首级么?
苏峻理也不理,挺刀便斫,刘勋执矛抵御。要说苏子高确实是个书生,兵法韬略、临阵指挥尚有一日之长,论起个人格斗计来,却还比不上胡汉宿将刘勋;但架不住他同伴多啊——周边胡兵多被杀尽,晋军则一层又一层围绕上来,各挺刀矛,杀得刘勋是捉襟见肘。刘勋见势不妙,便欲自刎,以免被缚受辱,谁料想才把刀横过来,苏峻便即瞅个空档,中宫直进,锋锐的刀锋直接豁开了刘勋的肚子。
苏子高心说,这徐州的军械果然精良……
刘勋满身是血,挣扎着倚柱而立,随即运起最后一口气来,大声喝道:“我首级为谁所得,可即报名。”苏峻当即答道:“徐州‘劫火左营’营督谢风!”然后一刀便割下刘勋的首级,捧着去献给了才刚跟过来的谢风。
谢风真是不胜之喜啊,他紧赶慢赶,终于还是在河南立下了功勋,心中对王贡更感钦佩。当然啦,对于这个晓事的苏峻,日后也当好生看顾才是。
至于刘敷,他知道敌军猛攻南、北二门,封锁东门,唯独空下西门,是防其困兽犹斗,故此围三阕一,问题西门外不远就是七里涧,筑有石梁、一泉两座堡垒——其实还是一条死路啊……只是明知是死路,也不得不尝试着冲一下了。只是出城后不久,忽见一支装备精良的骑兵高打赤底白马的旗幡汹涌而至……
这自然就是北宫纯的“凉州大马”了。他觐见裴该的时候,所部骑兵已然尽数度过了孟津,进入河南,在得到裴该接纳后,便命部下前来会合。裴该当场检阅了这支部队,总数大概是七百五十挂零,人皆双马,而且个个雄壮,马也都是中原罕见的良骥,普遍背高在六尺半以上——确实是在胡军中都难得一见的精锐铁骑啊!
裴该不胜之喜,便即赐号“骐骥”——其实他心里琢磨着,等将来有钱了,我把这七百人马全都装备成具装甲骑,带之纵横天下,那将会是何等的威风!
“骐骥营”初归徐州,个个立功心切,此番奉命暗伏在偃师西门之外,见到刘敷率部逃出,便即从斜刺里急杀出来。当先一将远远地便即高叫道:“勃海大王何在?可还认得末将否?”刘敷定睛一瞧,不禁悚然而惊:“汝非北宫纯乎?何得降晋?!”
北宫纯大笑道:“天子、相国,皆已为皇太弟、始安王所弑,吾是以归晋也。大王尚欲活乎?何不下马受缚?便今日能得脱,想也回不去平阳了!”
这是裴嶷教他的瞎话,专为惊骇敌军。果然此言一出,不等凉州骑兵冲到面前,胡汉兵将便即大乱,刘敷才刚丧败弃城,不及细想——其实仔细一琢磨就知道,这才几天啊,刘粲顶多才刚折返平阳,难道才见仗就能被刘曜给杀了么——当下怒得是目眦尽裂,高举长刀,直朝着北宫纯就冲过去了:“我为国家藩王,今唯以死殉国,谁肯降汝这背信小人!”
北宫纯挺矛来斗刘敷,二人交了一个回合,不分胜负,可等刘敷再拨回马来,就见原本遮护在身周的部曲竟然无一得全,满眼望去全都是凉州骑兵,不禁惨然而叹,横过刀来就自己抹了脖子——他比刘勋运气好,还来得及自杀。
部下割了刘敷的首级来献北宫纯,北宫纯单手接过,不禁哈哈大笑道:“今得此功,徐州军中乃可安居也。”
……
晋军顺利攻克偃师,斩杀、俘虏胡兵不下三万之众,战后论功行赏,祖逖欲以北宫纯为首功,裴该却请求让给先登的韩潜,其次归献刘敷首级的北宫纯,第三则是归献刘勋首级的谢风。
甄随一直在旁边沉着脸,默然不语。今日之战,在徐州方面他是第一个攻上城头的,但比起南门的韩潜来,要晚了将近一刻钟;而且他亲手斩杀胡将七人,最终献首十二级——其他是部下所得——但加起来都没有一个刘勋来得官高,遑论刘敷……
“他娘的这几个小子运气倒好,”甄随心说,“是不是我也得找个法师来算算流年,给老爷转转运呢?”
好在随即裴该就因其历来所建功勋,署甄随为长广郡守,同时署谢风为东莱郡守——这两个郡和陆和署任的城阳郡一样,本属青州。至于北宫纯,因为新来乍到,才刚跟随着上了一次战场,所以只记功勋,暂不授职。
攻克偃师的第三日,裴该与祖逖率众将吏同上首阳山,去拜谒晋宣帝的高阳陵、景帝的崇阳岭、文帝的峻平陵、武帝的峻阳陵,以及惠帝的太阳陵。陵皆残破,衰草离离,好在胡军还没做出掘墓鞭尸的事情来。
祭文是豫州司马、汝阳太守张敞所作,随即祖逖便留张敞修缮诸陵,并且派人去睢阳通知司马裒,说河南已经扫平,大王您可以前来谒陵啦。
再一日,裴、祖二人率军抵达洛阳废墟,他们并马行进在残垣断壁之间,不禁唏嘘慨叹。祖逖不时用鞭子指着周边的断垣,说这是哪里哪里,想当年我为司州主簿,便曾居于此处,或在此处就食,然后每日经那条道路前往衙署……
裴该只是随口答腔附和而已。事实上祖逖所指点的那些所在,他大多不熟悉,终究旧裴该本是高门子弟,出仕即入五品,过去在洛阳城里所居、所游的都属于高档社区,跟祖逖这路司州小吏毫无共通之处。
“昔日与刘越石同寝时,便知天下将乱,但不期竟乱成如此,都邑尽化丘墟……”祖逖一边慨叹,一边转过头去对裴该说:“逖南渡之时,不敢设想未及四岁,便可收复洛阳,重归故都——此多得文约之力也。”
裴该心说那当然啦,要是没有我,你恐怕一辈子都过不来……口头上却谦逊道:“祖君得该为臂,该亦得祖君为臂,同心敌恺,乃得至此。然而胡贼尚在,羯虏亦据河北,中原初复耳。当与祖君共勉,必要犁亭扫闾,荡尽丑类,方不复平生之志也!”
正说着话呢,有小卒前来禀报:“琅琊大王自建康遣使来……”
祖逖说哦,咱们才派人去请东海王来祭扫山陵,算时间还没走到睢阳啊,怎么建康就有使节过来?“所为何事?”
“诏令退兵。”
第五十章 定计西征
建康政权此次北伐,本来就是虚应故事,纯使徐、豫发兵,自家几乎没出一兵一卒——过江的三千兵马,以卫护东海大王为名,始终待在睢阳,就丝毫也没有前进的意思。裴该曾经跟祖逖分析过,琅琊王不过藉此以要名而已,其实并无恢复中原之意。
那么眼瞧着两路大军已入河南,即将与胡军决战,决战败了自然可以趁机转蓬,全线撤退,然而倘若万一……这决战胜了呢?肯定进而西援关中啊。一旦把司马邺救出生天,不管仍然呆在长安,还是还都洛阳,则其声望、势力必将大涨,到时候建康政权又何以自处?
一瞧危机得度,司马邺即便仍旧保留司马睿丞相之位,但很有可能直接抹掉他陕东大都督的头衔,到时候朝廷可以往司、兖、徐、豫各州派员镇守,甚至于给荆、江、湘、交、广等州也换几名刺史、都督,则司马睿、王导等人在江南的多年经营,不全都化为泡影了么?
故此消息报到建康,王导当机立断,请求司马睿下诏退兵。这大概与裴该夺取成皋关,祖逖兵出轘辕关同时,至于其后的汜水之战、成皋之战,因为距离遥远、交通不便,建康尚未得报。
诏使快马加鞭,赶到轘辕,不见祖逖身影,赶紧又奔缑氏,得报说祖使君已下偃师,兵指洛阳……不敢懈怠,匆匆忙忙就跑过来宣旨了。徐、豫两路大军,暂在洛阳西南方向扎营,只有裴、祖等少数人进入废墟凭吊,诏使也跑得累了,就不追进城去啦,关照人去通传,请二位使君赶紧回营接令吧。
奉命传递信息的小卒“诏令退兵”四字一出口,祖逖当即惊得是目瞪口呆:“我等已摧破当面强敌,山陵待扫、故都待修,河南已在掌握之中,当此振奋之时,却为何要退兵?!”一拨坐骑,就要回去向使者讨个说法。
裴该一把扯住祖逖的马头,说:“祖君且慢。”随即摆摆手,摒退从人,然后压低声音问祖逖:“君若归营,则必听宣旨,到时候是奉命啊,还是不奉命啊?我等还是先商议定了,好做决断。”
祖逖说这什么情况都还不了解呢,也不知道琅琊王究竟为了什么,命令我等退兵……瞧瞧裴该的表情,似笑非笑,他不禁“啧”了一声:“便如文约所言,建康无恢复意,然急命退兵,必有所言,否则,是乱命也,我可不遵!”
前线打得好好的,你不可能毫无理由就要求我等退兵啊,否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完全可以当作没听见。
裴该笑笑:“王导素以忠厚长者面貌示人,凡行事必占其理,既命退兵,安得无藉口?若彼言……或荆、湘,或交、广,又有乱起,甚至南貉造乱,威胁建康,则命退兵,非为无理。若彼有理,祖君是从命,是不从命?”
祖逖摇摇头,态度坚决地说道:“若江东生乱,自有王茂弘、王处仲等主持,我等素不预江南事,何必退兵相助?即彼等生此藉口,吾亦不肯归也!”
其实初发兵之时,祖逖根本就没有料到局势竟然能够走到这一步,他原本的计划,是兵进河南,与胡汉主力大战一场,倘若侥幸得胜,逼得对方只敢退守几座名城大邑,那自己就有机会派一支别军去救援长安——仓促发兵,能够打成这样,很难得了。可是没想到徐州兵的战斗力远在自己预料之上,而胡汉朝又莫名其妙起了内讧,导致刘粲后撤,刘敷授首,而且估摸着刘曜也会撤长安之围,赶回平阳去争权。这正是底定河南,进而西援关中的大好时机啊,一旦错过,等到胡乱止息,到时候无论是刘粲再来争夺河南,还是刘曜再去攻打长安,局势一个不慎就很可能返归原点去。
终究河南城邑残破,百姓流离,徐、豫主力一退,光靠李矩、魏该他们是很难守得住的——你不可能支援他们太多兵马吧,就算给了,粮草又从何而来?而长安方面能不能依靠这一段时日长短尚且不知的喘息期,秣马厉兵,生聚待敌,也还在未知之数。
所以啊,倘若河南的战事不顺,你不叫我退,说不定我也不得不退;如今战事顺利,正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时候,建康突然下令要求退兵?傻瓜才会听你呢吧!
然而裴该提醒祖逖:“今琅琊大王为陕东都督,雍州以东,一以制之,君若不奉命,则恐有沦为叛臣之虞。且我等主力皆在河南,倘若建康发兵北上,直取淮阴,而王处仲率江上之卒以向谯县,掘我等根基,又当如何处?且君所部多为兖、豫坞堡主,昔日为大义所责,不得已而从征,倘闻退兵令,各欲归去,祖君可能留之否?”
祖逖闻言,不禁紧锁双眉,沉吟不语。
关于建康方面可能用什么方法来掣肘北伐,裴该是存有警惕心的,也时常秘与裴嶷商议,谋求对策,王导直接要求北伐军撤退,自然也在预料之中——只是没想到退兵命令来得这么快。当下祖逖不语,裴该也不说话,只是无言地望着他,少顷,祖逖缓缓抬起头来,瞥了裴该一眼:“文约筹划万全,想必已有对策,还请教我。”
裴该苦笑着摇摇头:“对策是有,说不上万全……”
他说首先,咱们得要有抛弃坛坛罐罐的决心,我不要徐州了,你也不要豫州了,赶紧派人把自己和将领们的家眷全都接出来,从此就在中原扎根立足。其次,最好赶紧派一支兵马前往睢阳,扣下东海王司马裒,以之为质,好跟建康方面谈谈条件。至于第三——
“当急遣使长安,请天子诏,留我等在中原,如此则无为叛臣之虞也!”
祖逖先是点头,随即却又提出自己的疑虑:“豫州丧失,还则罢了,卿在徐州经营数载,根基深厚,积储亦丰,若为建康取去,只凭河南焦土,恐难支撑数万兵马……”
裴该说了:“此亦无可奈何之事,且若我等行动得快,天子下诏,仍留我等青徐、兖豫都督号,则二州未必便失。”
祖逖犹豫道:“前此用文约之计,遣使往长安去,求天子授节,迟至今日,尚无消息……则天子诏可急得否?”
裴该笑笑:“祖君心乱矣,秋毫即在睫前,竟然不见……”
为什么咱们遣使长安,请求授予节杖,却迟迟得不着回复?那是因为往长安去的直线道路不通啊,被迫只得南返襄城,从荆州北部兜个大圈子,经宛县而奔武关,才能抵达潼关——当初司马邺从洛阳逃往长安,就是走的这条道儿——此后刘乂占据了华阴,堵住了西入关中的通路,那使者估摸着得还再往远路绕……这会儿他到没到长安,见没见着天子,都不好说。
但如今河南、弘农两郡中,已无成规模的胡汉兵马,而刘乂要回平阳去“清君侧”,也必然离开华阴——即便他还留在那儿,几千丧败之卒,有何可惧?咱们可以从洛阳直线向西杀去,那距离不比从这儿到建康来得近便些吗?等到觐见天子,求下诏书来,估计咱们不奉命的消息也就才刚传回建康,王导他们想向江北动兵,难道不需要再准备、组织么?
祖逖恍然大悟,不禁讪笑道:“方寸已乱,竟思不及此,惭愧啊。”
裴该心说你没啥可惭愧的,你以为就这几分钟时间,我能把方方面面都考虑清楚吗?关键你虽然对于政治斗争也不算是个雏儿,但一则平素就没把精力花费在勾心斗角上,二来当局者迷,对于建康那票官僚也还存着些幻想;我就不同啦,根据史书记载,早就把那些无耻嘴脸看得一清二楚,后来你祖士稚是怎么忧愤而死的?郭默、苏峻又为什么要造反?虽是后车,这辙印尽在我脑海之中,岂会不事先便加以考虑?
再加上裴嶷那厮也不是个寻常货色,阴谋诡计不多,应付朝堂纷争、各类掣肘,倒颇有远见,所以我早就跟他反复谋划了很多回啦,因有腹案,才不至于临时抓瞎。
事实上,退兵的诏命本在我等意料之中,只不过总以为得等偃师大捷的消息传回去,建康政权才会忙不迭地行此下策——没想到他们动作那么快,真是一点儿机会都不打算给我们留啊!若待捷报传至建康,才始下令退兵,估计北伐军前锋都已经入关了,所以当时论及此事,裴嶷就笑笑,说:“不足为虑。”到时候天子诏命,还不比你琅琊王的钧旨管用吗?
既然对方先手一步,那裴该就必须得急作回应。难道他真舍得徐州的基业被江东所夺,到时候几万兵马都要寄食于人吗?况且徐州兵虽然多非徐州本地人,目前家眷可基本上都在徐州,倘若徐州易主,裴该还怎么保证这些兵将的忠诚心呢?
所以裴该先提醒祖逖,要有砸烂坛坛罐罐,另谋出路的打算,但随即就说了,只要咱们动作够快,徐、豫未必就会丢。若得天子首肯,建康政权就不敢再明火执仗地侵扰江北啦——真要有抗旨的决心,那票官僚早就把司马睿扶上皇帝宝座了,不至于眼巴巴等着长安陷落,司马邺被俘。
就听祖逖说道:“河南尚未底定,又关系运路,不可轻弃。如此,文约且守河南,我自将兵西向弘农,寻机入关……”
裴该摆摆手:“不可,还当由祖君镇定河南,该西入关中才是。”
祖逖问这是为什么呢?河南中州之地,距离你的大本营淮阴,比距离我的大本营谯县要远得多,而且目前兖、豫府库多空,后继粮秣全得靠你徐州发运,则你留在河南比我要有用得多呀。
裴该笑笑,竖起三枚手指来:“只因三事,故当由该入关。”
第一件事,豫州军品类复杂,就象裴该刚才说的,那些坞堡主若听闻退兵之命,他们还愿意再跟着祖逖吗?“若祖君施以威压,或可使彼等滞留河南,然若再驱彼等西进,其谁愿从?”
祖逖脸色一青,默然不语。
第二点,裴该说了,我骑兵比你多,方便长途奔袭,尽快入关——“前曾与祖君言,郭思道引北宫纯来归,所部皆骑,再加本部骑兵,须臾可得三千。今我等与建康只争朝夕,若我先入关,则建康图谋俱成泡影;若建康先传檄污我等为叛,恐我与祖君俱死无葬身之地矣!”
最后是第三点:“关中形势,前亦与祖君明言,索巨秀擅权而南阳王(司马保)割据,公卿各怀私意,罔顾公事。若入关谒见天子,而索巨秀以为唯断我等根基,始可归服于长安,且置彼股掌之上,则必敷衍,不肯遽下诏命,设或如此,祖君可有良策应对?”
祖逖摇摇头,随即问道:“文约有何计?”
裴该说我没啥计,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屯,随机应变罢了——“然该终为上品豪门、爵封郡公,先父遗泽,遍植朝野,且昔日曾有尚主之议……索巨秀何如人耶?其专擅朝政,不过恃力而已,未得众心。今我提兵入关,其势不足敌我,其威不足凌我,乃可折冲于樽俎之间。”
裴该光说自己家门高,身份贵,其实是在暗示——祖君你身份不够与索綝相拮抗啊。范阳祖氏不过地方豪族罢了,比关西的索家强点儿有限,那么如今索綝名位大大高过于你,你在他面前抬得起头来吗?你要怎么跟他打交道?除非兵戎相见,但你能够下得了这个决断吗?
裴该就不一样了,跑到江东,除琅琊王氏外,他几乎举目无亲,就卫氏、杜氏那小猫三两只,没挤进建康中枢去,根本就不可能成为臂助嘛。但入关中就不同了,如今的长安政权,朝堂上一半是索綝等新晋之辈,但还有一半儿全是惠帝时代留下来的老臣,跟河东裴氏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裴该遂有机会加以笼络,共同对抗索綝。
他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还是把祖逖给说服了。祖士稚长叹一声:“如此,便只能仰赖文约之谋了。”随即狠狠地一摇头:“浴血百战,始复故都,谁想事竟如此!”
裴该却不禁转过头去,朝向西方,心说我要来了啊,司马邺你得救了——但不知如今的长安,又是何等风貌,自己在战场上打赢了,但在波谲云诡的政争中,能否同样取得胜利呢?
(第四卷“回瞰黄河上”终)
第五卷 浮云蔽颓日
第一章 雪猎
这一年的冬季,淮东地区格外寒冷,才刚进入腊月,天上就飘下了绵密细碎的雪花。尤其是淮水以南,四望平野,毫无遮蔽,东临大海,本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向来四季分明,但如这般大雪,却也是十数年来都罕见的。
冬雪对于农业生产是很有好处的,积雪可以隔绝外界的冷空气,给冬小麦一定的防护——不过淮南向以植稻为主,小麦的种植范围很小,可暂不论。且积雪融化后,其中所含的氮素能够增强土壤肥力,还能够冻死很多越冬的害虫,古人虽未知其所以然,但经过常年的经验积累,对于冬雪之益农,还是普遍都有所了解的。
据说屯垦地的耆老就因此向郡府进献贡品,感谢官府的仁德化被,能得上天庇佑,普降瑞雪。汉儒讲“天人合一”,所以风调雨顺必是统治者之功,灾害发生必乃为政者无德,农民本该看天吃饭,遂被扭曲为看官府吃饭——既然如此,汝等又岂敢不敬官府,不缴赋税,不应征募呢?
但是对于广陵郡守卞壸而言,这场冬雪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因为大雪覆盖了田野,遮蔽了道路,使得向中州河南输运粮秣的队伍行进缓慢。路走得越慢,路上吃用的就越多,里外一合算,成本竟然提高了四成还不止……
卞壸整日愁眉不展,希望裴使君兵进河南后,可以就地调集到不少粮食,不必全都依赖徐州供输,否则的话,一旦粮运不济,导致战败,他卞望之不就变成千古罪人了么?
非止卞壸而已,暂摄下邳政事的荀崧和彭城相熊远同样忧愁繁忙——虽然淮北的雪反倒没有淮南大,对于交通运输终究也会起到一定阻碍作用,这是临出征前谁都没有料算到的事情。
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却大多无此烦心事。本来冬季寒冷,穷苦百姓就是轻易不出门的,那么降不降雪,对于生活又能产生多大影响呢?至于富贵人家,在家自有薪炭取暖,出门可着裘皮御寒,虽然车辆在雪地上不易驰骋,骑马却无太大妨碍。而且对于淮南地区来说,如此大雪可是十年难得一见啊,天地间苍茫一片,银装素裹,澄净洁白,真正是良辰美景,值得仔细观览一番。
好比说此刻在淮阴城外,临近淮水和泗水交界处的地方,就围起了一道锦绣帐幔,足以遮蔽寒风。帐幔中间,积雪都已扫尽,有粗过一围的大铜炉燃着无烟香炭,热气蒸腾,温暖若春。铜炉旁的地上铺着厚厚的毛毡,毡上不仅摆放着几案什物,还有一名少女裹着白狐裘,正在呼呼酣睡。
这少女的身量不高,在同龄人中算比较矮的,但四肢匀称,并不显得粗短。可以用一个并不那么恰当的词汇来形容,叫做“具体而微”,少女无论体态、四肢,还是相貌,都显得极其的精致,她侧卧在毛毡上,白狐裘裹得很紧,但却把一双未着袜的白生生的玉足伸展在外——可见有炭炉在旁,狐裘在身,其实并不会感觉寒冷。
临近黄昏的时候,少女终于醒来了,舒展一下四肢,伸手揉揉眼睛,四外望望,幔帐中并无第二人在——那些护卫的兵丁,自然都挺立在帐幔之外,不得传召,谁都不敢入内。可是那几名伺候的下人呢,全都跑哪儿去了?
正感迷茫,就听帐幔外马蹄声响——因为是踏雪而归,所以蹄声很闷,并且直到距离很近,才始被她听闻。少女一轱辘爬起身来,还没筹思好自己该做些什么,就听幛幔外响起了一个清脆的声音:“猫儿还在睡么?”
那少女赶紧回应:“醒啦,早醒啦。”匆忙提起双手来摩挲一下面孔,然后跑到毛毡一侧,穿上鞋,一把撩开帐幔,连蹦带跳地朝人声处跑了过去。
说话的骑士穿得并不多,单衣外仅仅加了件豹皮的小袄而已,头上梳着高高的发髻,围着貂皮暖额。她背负马弓,腰挂箭壶,右手带缰,左手则提着一只带箭的灰色野兔。
骑士身边,仆役围绕——原来都早就迎出来了——那少女毫不客气地便即挤进人群,微一屈膝:“娘子终于归来了。”
“娘子”是奴仆对主母的称呼,这名马上骑士,正乃此地一州之主裴该新娶的夫人荀氏——裴该私下但唤其名,称为“荀灌娘”。
荀灌娘将手中提着的死兔子交给一名仆役,然后偏身下马,大步迈入帐幔。少女紧随其后,伺候着荀灌娘脱鞋登上毛毡,然后赶紧展开白狐裘,为主母披在身上:“娘子骑马汗出,要防着风受寒。”荀灌娘挥手掸落狐裘,笑笑说:“有炭火烤着,岂会受寒?倒是猫儿,汝既不活动,还该多穿些出门才是。”
这被称为“猫儿”的婢女,本是荀灌娘的陪嫁丫嬛,并且在荀崧的设想中,应当负起“媵”的责任——当然啦,她年岁太小,还不必着急。“媵”就广义来说,是指从嫁之人,不论男女;而其狭义,则单指出嫁女的替代品——古时贵族嫁女,常以妹或侄女从之,相当于买一送一,以固两族之好;至于老百姓就没这种讲究了,俩姑娘甚至更多女亲同嫁一人?那也得姑爷养得起才行啊。
所以论起身份来,这个“猫儿”并非普通丫嬛,在从嫁者中天然要高出一头。
“猫儿”虽然精致、懒散、敏感,确实如猫,但这并不是她称呼的来源,而仅仅因为——她本就姓猫。猫非中国之姓,乃是荆州南部和湘州部分地区的蛮人姓氏,那些蛮人据称为上古“三苗”之后,故此以“猫”为姓——因为当时猫、喵、苗等字本就同音。
发音是苗,却写作猫,为何如此,即便博学如荀崧甚至裴该,也全都搞不明白。有可能是出于中国士人对外族习惯性的蔑称,特意加个“豸”旁,言彼等非人也,等若禽兽——古有“猃狁”,后世有“獞”(壮族)、“猺”(瑶族)等,皆此意也。当然也有可能是苗人自己拟的汉字名,因为当时家猫才刚传入中原不久,还不普及,所谓的“猫”,或者说其大属种“狸”,多指野生的小型猫科动物,那玩意儿不但不萌,还很凶咧。
猫儿的父亲是荆州南方某部蛮族的族长,想当年荀崧才刚入荆,与当地土豪作战,猫某便率人前来相助,后来为救荀崧而不幸战死。荀崧因此将其孤女收入府中为婢,但供养一如己出之女——荀灌娘也把猫儿当成是自己的妹妹一般看待。
这回还是猫儿见到降雪,甚感奇异——入荀府之前,她长期生活在长江以南地区,这辈子就没见过几场雪,遑论如此之大——所以缠着荀灌娘要来郊外观赏雪景。但等真出了城,原本还想改变旧日习气,从此做一个娴静温良的大家主妇的荀灌娘终于按捺不住性子,驰马便出去狩猎了;猫儿却很快看腻了雪景,只是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