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勒胡马-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不给兵马、武器,让祖士稚自己去筹措。等到祖逖筚路蓝缕、艰苦转战,好不容易杀到河南地区,基本上晋愍帝的尸体都已经凉透了……
不过在有裴该穿越来的这条时间线上,历史发生了稍许的改变,祖士稚提前了一年中流击楫,北渡长江,所以晋愍帝传诏江东的使者才刚跑到豫州,便遭遇了祖逖的西征军。消息传回长安,愍帝大喜,当即下诏,正式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都督兖、豫二州兵马;任命裴该为龙骧将军、徐州刺史,都督青、徐二州兵马。
特意跑到淮阴来传旨的,倒也不是外人,乃中书舍人裴通,算是裴该的堂兄弟。
……
裴家在关西任职的,有裴苞、裴粹兄弟,出自游击将军裴黎——裴黎乃是东海太妃裴氏,以及卫门裴氏的大伯父。裴苞有子裴轸、裴丕、裴彬,裴粹有子裴诜、裴暅、裴通——其实这个裴通是庶出的,在家族里地位很低,就仿佛一个小透明,所以即便小朝廷正缺人呢,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混个职务,他也仅仅得授七品小官而已,完全不衬河东闻喜大族的出身。
裴通先至豫州,册封了祖逖,然后由祖士稚遣人护送到淮阴来。裴该摆设香案迎接,裴通展开诏书诵读,完了裴该却不肯接版,说:“臣恐难当重任,当上辞表……”
裴通闻言不禁微微一皱眉头,心说你本来就被琅琊王署为徐州刺史、都督徐方兵马啊,也没见你推诿;这回不过加了个龙骧将军号,多开张青州的空头支票而已,品位并没有太大的提升,怎么就“难当重任”了?你是瞧不起长安朝廷吧?
当下一拱手:“十三兄……”
十三是裴该在家族中的大排行,不过一般没人这么叫,所以他听着很是别扭——怎么我就十三了?我又不姓包……当下一摆手:“还请后堂叙话。”目下你是天使,我是地方官,全都公服辉煌,不适合兄弟相称,有什么话还是等会儿再说吧。
于是让至后堂,脱卸了公服,换上宽松、舒适的衣衫,然后才各自登床落座。
这时代的床还不是卧具,而是坐具,比枰为高。裴该不习惯跪坐,所以在宅邸里安放了床,方便独处的时候可以把双腿垂下来,直接当凳子使。当然啦,这会儿有旁人在,就不能太过脱略行迹了,可是才刚把屁股放到脚跟上,想一想,终究是兄弟嘛,这又是后堂……我还是改成盘腿吧,舒服一些。
盘腿而坐又名“跏趺”,一听名字就知道是通过佛教从印度传过来的,这年月已经流行开来,可以施之于并不那么庄重、严肃的场合了。
裴通一瞧裴该盘腿而坐,他也有样学样。裴该开口问道:“未知贤弟何字?”小透明嘛,谁会记得他字什么啊。
裴通毕恭毕敬地回答道:“小弟字行之。”
裴该笑一笑:“‘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这是《易经》里的话。随即又问:“青春几何?”
“去岁始及冠。”
裴该心说哦,才刚二十一岁,比我小四岁。
虽是兄弟,但从无往来,甚至几乎就没有见过面——或许幼年时代曾有过一两面之缘吧,但裴该完全想不起来了——所以相当面生,几同陌路,对谈前自然要先寒暄几句。眼瞧着还不是进入正题的时候,那么还能说些什么呢?今天天气哈哈哈?未免太过庸俗……好在裴该脑筋转得快,当即又提问道:“今嗣天子继位,不知可有改元?”其实诏书上自然有标注新年号的,裴该假装没听清。
裴通仍然恭敬地回答道:“国家四月践祚,即改元为‘建兴’。”
裴该摇摇头:“谁为天子拟此年号?大不吉也!”
裴通闻言不禁皱眉:“十三兄何意耶?”
裴该摆摆手,说你能别提“十三”吗,我不喜欢这个数字……随即扳着手指头,开始向裴通解说起来。
以年号来纪年的制度,始于西汉武帝,第一个年号是“元狩”,后来又追称“元狩”之前的十八年分别为“建元”、“元光”和“元朔”。既然用以纪年,为免混淆,那么基本原则就是不可重复,然而纵观两千多年的历史,例外却也不少。
其中最多的例外都产生在晋朝,晋惠帝司马衷在位十七年,前后换了十个年号,其中竟然有七个与前代相重复——后世重复他的,暂且不论。其后晋怀帝的“永嘉”年号,同样也不是自家原创。
年号重复,一般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追慕先贤,利用前代帝王的年号来给自己脸上贴金;二则纯属拟号的大臣无学,莫名其妙就撞衫了。晋惠帝的年号当中,“建武”本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这肯定是追慕先贤了;“永平”源自东汉明帝刘庄,“元康”源自西汉宣帝刘询,也可能属于相同情况;但“永宁”来自半透明的汉安帝,“永康”和“永兴”来自昏君代表汉桓帝,“永安”来自东吴景帝孙休,那都有啥贤可追慕的?
至于晋怀帝的年号“永嘉”,撞衫短命的汉冲帝;曾经一度篡位的赵王司马伦,年号为“建始”,撞衫谣传死在女人肚皮上的汉成帝……晋人之无学,由此可见一斑。
裴该前世读史至此,就大有吐槽的欲望,于是趁着寒暄的机会,他开始侃侃而谈:“年号以明正朔,必取嘉言,不宜与前代相冲犯,即便冲犯,也当考究其来源,是吉是凶。汉冲帝幼弱登基,在位不足半岁即崩,则‘永嘉’之号不吉可知也。孝怀皇帝用此号,乃有北狩之事……”说着话装模作样提起袖子来擦擦眼睛,然后才继续说:“今嗣皇帝继位,当用佳号,以全恢复之志,而竟用‘建兴’……”
裴通忙问:“‘建兴’有何不好?”
裴该瞥他一眼,心说这家伙也是个没学问的……要说这位堂兄弟,裴该甫一见面,脑袋里就冒出四个字来——油头粉面。裴通裴行之继承了裴氏家族的优良血统,长得英俊一点儿很正常,但眉疏眼细,即便身着公服,表情再如何严肃,瞧着都很显轻佻。裴该原本觉得自己这具躯体就够小白脸的了,但比起裴通来,实在小巫见大巫。裴通那相貌,放在后世就最适合做专傍女大款的小流氓……
裴该耐心地向裴通解释说:“蜀汉后主刘禅,曾用‘建兴’年号;东吴废帝孙亮,也用过‘建兴’年号……”其实还有一个人他没提,那就是如今正割据蜀中的成汉皇帝李雄,在称帝前曾经自称“成都王”,用的年号也是“建兴”。都是些割据势力,你不把他们当正朔,不认他们的年号,拿来自己用,理论上是说得通的,但劳驾,撞衫能别太过分吗?
“刘禅‘乐不思蜀’,实为昏主,但‘建兴’年间,诸葛孔明尚在,国势尚强,犹有可说;孙亮少年了了,大不出奇,亲政一年即被废为会稽王,且‘建兴’时有诸葛恪北伐大败——如此岂为佳号?都是些割据僭主,今国家复用其元,嘿嘿嘿嘿~~”不能再多说了,总之就是不吉利啊!
不成想裴通脱口而出:“阿兄之意,今国家用僭主之号,是只能割据一隅,而无意恢复中原了?为此阿兄才不肯受朝廷之封么?”
这小子出言如此无忌,倒不禁吓了裴该一大跳,急忙摆手:“我安有此意啊?行之不可妄加猜度!”
裴通微微苦笑:“兄弟之间,后堂之中,又有什么不可说的。诚如阿兄所言,今长安毫无振兴气象,而小弟的家门,亦岌岌可危也……”
这回轮到裴通长篇大论了,而且还是大倒苦水。
裴通的大伯父裴苞,时任秦州刺史,父亲裴粹担任武威太守,这一支在关西的势力颇大。但是裴苞素与司马模父子不睦,因此当司马保就任平西中郎将、东羌校尉,率军上陇的时候,裴苞竟然发兵抵御,结果被司马模帐下都尉陈安杀得大败,只好跑去投奔安定太守贾疋。等到贾疋收复长安,裴苞才得以恢复原职,本以为抱上了这么条大粗腿,从此就可以不怕司马保啦,谁料想一转眼贾疋就莫名其妙地挂了……
“今朝中索巨秀(索綝)用事,骄横跋扈,伯父不忿其所为,乃与东羌校尉贯与、前福禄令麹恪等约盟,不从长安之命。索巨秀令凉州张士彦(张轨)发兵讨伐,伯父败逃桑凶坞……家父被迫重赂索巨秀,且以我兄弟为质,始得置身事外……”
说白了,裴苞父子因为得罪了索綝而遭到张轨的讨伐,眼瞧着就要完蛋;裴粹父子虽然被迫依附索綝,但必然不受信任,前途堪忧啊。
“麴为金城大姓,西州有语:‘麹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因而索巨秀深嫉之。今麴、索二公共执政,却不能戮力同心,而常起龃龉;南阳王(司马保)在上邽,亦常请天子驾幸,窃权之意甚为分明。谚云:‘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弟在长安虽止三月余,见此情状,亦知势难长久……可惜贾彦度(贾疋)罹难……”
裴该眉毛一挑,心说这小子倒也有些见识啊,就插嘴问道:“若贾彦度尚在,又如何?”
“若贾彦度在,麴、索二公必居于下,为其羽翼,南阳王不足平也,复号令张士彦,则秦、凉、梁、雍四州事权可一,即无望恢复故都,胡贼亦不能越函谷关而西吧。”
裴该笑一笑:“行之,关中既不可居,何不前来相助为兄?”
第二章 风调雨顺?
裴该之所以打算上表长安,推辞“龙骧将军、徐州刺史,都督青、徐二州兵马”的任命,还真不是打算搞什么“三辞三让”的官场虚文,纯粹因为他必须先跟建邺打个招呼。
——哦,对了,长安小朝廷已然下诏,从本年起,将邺城改名为临漳,将建邺改名为建康。
如今裴该在徐州还不算真正站稳了脚跟,王导他们随时都可能从背后捅上一刀子,扎得他生活不能自理。渡江虽然比渡淮困难得多,但建康割据政权手里可是捏着数百条战船的哪,什么蒙冲、斗舰乃至三层楼船,帆樯若云,天下无对,若欲北渡,如屡平地。别说琅琊王氏所掌控的那些军队了,就算江东几家大姓的私兵部曲随便拉一支出来,都足够裴该喝一壶的,而且粮道通畅,不可能跟支屈六似的,呆不了两天便匆匆撤还。真要是惹恼了司马睿或者王氏兄弟,裴该这小小的淮南基地瞬间就会被踏为平地啊。
所以虽然他很清楚,司马睿是接受了长安小朝廷左丞相的任命,名义上奉晋愍帝为君,要等长安沦陷,愍帝出降,才会在王导等人的拥戴下开创东晋政权的,但还必须得假装不知道,先写下一封言辞恭顺的书信送去建康,询问司马睿:您打算奉关中为正统吗?同时请示:长安来的任命,我是接哪还是不接哪?
司马睿估计无可无不可,甚至有可能想要扶持裴该,以淮河保障长江,以裴氏制约王氏。问题王氏兄弟用事,司马睿即便将来当上了皇帝,也只是垂拱而已,自己即便可以不鸟司马睿,终究立足未稳,暂时也还必须得瞧着王氏兄弟的脸色行事。
不过好在王氏兄弟也并非完全的一条心,裴该此前就特意准备了大批的盐、铁,还有淮山等特产,运到江州去低价发卖,算是暗中给王敦上贡。双方书信往来,王处仲的言辞貌似还算客气。
王敦为人残暴而倨傲,但还说不上是猛虎,在裴该看来,不过一只肥猫而已。对付这路货色,你在势力小弱的时候,一定要顺着捋毛,免得它伸出爪子来挠你;等到势力壮大,才可以直接给一脚,让它老老实实滚一边呆着去。目前嘛,自然还在捋毛阶段。
一边写信向建康请示,裴该一边也写好了辞表,但裴通却不肯帮他带回长安去。
裴该一开始对这个堂弟没啥好印象,但是交谈过后,却觉得这小兄弟虽然貌似轻佻了一些,眼光倒也不算很差,或许可以拉拢过来作为臂助。这年月士人普遍国家意识淡漠,家族意识浓厚,因此固然裴该的灵魂来自于两千年后,对于“族权”彻底嗤之以鼻,但也不得不承认,利用血缘或者姻亲为纽带,是比较容易君臣相结的一种手法。裴通只要没有什么超前意识,思想也不另类,是很有可能被扯到自己这条小破船上来的。
北渡之前,裴该就曾经劝说过裴嗣、裴常父子,可惜那俩货都是无胆鼠辈,宁可窝在南方当土地主,也不肯随之北上。相比来说,裴通未必就比那二位更有雄心壮志,问题他的起点实在太低了,既是庶子,又在长安为质,本人还能瞧出来长安小朝廷难以长久,那么即便为了身家性命考虑,也还是到徐州来会更安稳一些吧。
只是裴该出言招揽,却被裴通婉言谢绝了。但貌似裴行之的态度并不是很坚决,而且嘴里说不要,身体却老实,不肯轻易折返长安,貌似打算在堂兄这儿先吃几天闲饭再说。裴该写好了辞表,请他带回关中去,裴通摆手道:“天子仰仗阿兄之意甚坚,即便上了辞表,也仍会颁下诏命。千里之途,弟又何必无益地往还?还不如在此等阿兄改变心意,欣然受命吧。”仿佛料定了裴该最终是会答应的。
然后裴通就带着两名随从,在淮阴城里城外,到处乱逛。裴该政务倥偬,也没空再搭理他。
……
裴该彻底掌控淮阴一县的计划,算是完成了第一步,经过半个多月的时间,或逼降,或强攻,十一家坞堡都已尽数拿下,并且逐一毁弃。他祭出了“公审大会”这一后世利器,把坞堡主及其心腹爪牙尽数绑到老百姓面前,并且诱使百姓诉冤——有哪个土地主身上是彻底干净的呢?而在乱世之中,官府权威丧尽,法律形同虚文,坞堡主们谁手上没有沾染过无辜之血?只要有计划、有策略地加以放大,自然人人都是百死难赎其辜的无耻恶徒。
随即利用群情汹涌,便顺利地将那些家伙全都斩首示众,将其家眷发配去邗东屯垦——这是临之以威。接下来还要示之以恩,裴该并没有恢复旧日的田契,而是重新核查户口,无偿分给百姓田地:丁男八十亩,丁女六十亩,老弱一律二十亩,还许诺将来可以无偿地从官府贷到农具和种子。
分田数量不算很多,但对于这年月的绝大多数农户而言,那就已经是天高地厚的恩惠啦。
自汉末大乱以来,各地户口数锐减,即便西晋短暂的统一也未能恢复,随即还迎来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变”。虽说淮阴县遭受的兵燹并不算很严重,仍然地多人少,完全足够裴该分田到户甚至到人。这倒不是他的原创,一般大乱过后,王朝初兴,官府往往会施行类似政策,用大力扶持自耕农来保障国家税收,因为只有在连中原地区都地广人稀的时候,这一手才可能玩得转。
不仅如此,裴该还把剩余的大量土地直接收归官有,打算等时机成熟了,就去长江岸边再搜集一拨流民,全都拉过来屯垦。
这些政事,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千头万绪,极其繁琐,光卞壸、周铸等人肯定是不敷使用的,裴文约被迫也要卷起袖子来亲自上阵。
此外,祖逖既已离去,裴该还必须把军务的重任也肩负起来。此前支屈六来攻,蒋集岗丧败,折损了小三百人,好在可以从“解放”出来的各坞堡民众当中,以及南逃来的峄山流民之中,重新征募,很快就补足了四营之数。十一家坞堡的丁壮,若尽数征之为兵,其数不下五千,甄随就曾经兴冲冲地向裴该建言,说都督咱们扩军吧,却被裴该断然否决了。
一则尚未至秋收之期,这年月看天吃饭,最终能够收上多少粮食来,谁都说不准,万一兵招多了,导致粮秣不足,一旦有事,饿着肚子又怎么能够打仗?虽说搜掠各坞堡浮财,所获粮秣竟达十五万斛之多,是前一年税收的足足五倍,但也不过万余人一年的口粮罢了。此前为了安抚坞堡民众,保证他们可以平安活到秋收,裴该就被迫散了五万斛粮出去,剩下的粮食他得养四千多兵——包括祖逖那两千人,祖士稚才入豫州,尚未站稳脚跟,粮秣仍需淮阴供应——就未必能有多宽裕啦。倘若今秋闹灾导致歉收甚至绝收,必然再度捉襟见肘。
而且裴该还打算趁胜南进,彻底把南方几个县也牢牢掌控在手中。首先是射阳,作为邗东屯垦地的保障,不捏在手里他不放心啊;其次是有渔盐之利的盐渎。至于再南方的高邮、广陵等县,距离江防太近,贸然伸手,恐怕会和建康政权起冲突,暂时还是由得他们自治吧。
因此裴该最终决定,还不如把那些坞堡农兵都暂且放归田亩呢。只要粮食攒得够多,将来还怕召不到兵吗?挣扎在死亡线上,给口吃的就肯为你杀人的家伙,全天下满处都是啊。
二则各坞堡最能打的那票人,往往受到坞堡主的厚待,既杀其主,复用其卒,危险系数不小,一旦混乱了军心,再想收拾就很难了——更怕还没等收拾,就会发生哗变。而且即便不征之为兵,裴该仍然不放心把他们留在县中,干脆全都集合起来,约摸七八百人,命高乐带兵押着,赶到西线去交给祖逖。
人离故土,万事为难,而且家眷都在裴该的掌控之下,想要有所异动就更难下决心了。再者说了,祖士稚一世之雄,难道还收拾不了这些家伙吗?因此裴该一脚就把这个皮球踢给了祖逖,相信祖逖不但不会恼火,反倒会美滋滋地把球接下来——我正好缺兵哪。
工作虽然繁忙,裴该几乎连晚睡晚起的习惯都被迫改变了,夜半才眠,日出便自然清醒,满脑子都是今天还有多少活儿要干……连人都几乎累瘦了一圈。但他的心情却比从前要轻松得多,因为根据北往青州的探子回来禀报,石勒已然渡过了黄河,直奔邺城——哦,如今该叫临漳——方向而去。
石勒一走,裴该周边便再无强敌。南方的建康政权,暂时还并没有撕破脸皮,不至于发兵来攻;而至于青州的曹嶷,坐守之辈,有何可惧啊?只要天下大势与他印象中的并不发生太大改变——象祖逖北伐提前,石勒建基延后,郗道徽被擒之类的变动,他还承受得起——那么自己起码有两到三年的安全时间,可以坦坦地跟淮南种地啊。一旦积攒起来近百万斛粮食,到时候登高一呼,必然望风景从,可以眨眼间就爆兵数万。哪怕只是草草训练三五个月,这几万兵马也足够横行一方了。
起码可以不用再瞧王氏兄弟的脸色,而且说不定反过来,他们还得上赶着过来巴结自己,以防自己挥师南渡。
……
转眼间,几个月的时光匆匆而过,裴该终于收到了建康的回复,司马睿在信中——草稿应该不是王导拟的,就是庾亮拟的——好言抚慰,表态说裴文约你应当接受天子之诏,为天子保障淮上。当然啦,字里行间也隐约透露出来另一重意思,那就是如今琅琊王受拜为左丞相、大都督陕东诸军事,所以文约你这个青徐都督得归琅琊王节制,慎勿与朝廷靠得太近。
真要是出了什么问题,江东必然遣师来救,而长安在十万八千里外,能够帮得上你什么忙?
裴该通知了裴通,请裴通再次宣读圣旨,他正式接过诏版。从此他就是名正言顺的徐州之主,而不再是“白板官”了,在地方上的威望自然又上一个台阶。于是把辞表撕了,改写一道谢恩表,请裴通带回长安去。但裴通却还是不肯走,说正当青黄不接之时,途中必多饥民,难免盗贼四起,哥哥你现在赶我走,那不是让我去送死吗?还是等秋收后我再动身吧。
裴该斜眼瞥着裴通,心说这小家伙一直跟淮阴赖着,却又不肯上我的贼船,他究竟做何打算?罢了,先顾不上他,反正也不缺他一口饭吃,我还是按照原计划,去做秋收前的最后一次巡查吧。
裴该对于此次收获,寄望甚殷,因为总体而言,自春播以来,大半年的气候都还算不错,只要秋收之时不要淫雨连绵,耽搁了收谷、晒谷,应该能得一个丰年。他带着数十名随从,自然先去邗东的屯垦地视察,田曹从事妫昇手指着一眼望不到头的金黄色的麦穗,满脸喜色地表功道:
“去岁开垄时,末吏曾云今岁可得谷四、五万斛,此乃就平年而论也。如今使君治州有方,上应天心,下顺民意,自然苍天护佑,风调雨顺,丰收可期。再加上峄山南逃的数千人也安置在此,又多开荒三万亩,农具、耕牛不缺,使君新制曲辕犁及耧车更是奇才妙想,用之甚为得力……”
裴该笑着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伯潜,不必加上那么多颂词,卿只须告诉我,今秋收成预计如何可也。”
“据末吏筹算,若开镰之时天时亦正,可收谷在十三万斛以上。”
“全部收获,还是拋去口粮、种粮之后的税收?”
“是税收。”
裴该闻言大喜,不禁提起衣襟,也不顾满地污泥,几步就迈至田中,手抚着才刚变色的麦穗——捻上去不够饱满,但在这年月也不能要求更多了。算一算,光屯垦地就可收粮十三万斛,自己已经打掉了县中那些坞堡,可以直接向自耕农征税,少说也有十万,再加上南方各县的贡赋,三十万斛粮轻松可得!特么的不用种两三年地了,光这头一年,老子就能开始爆兵!
正自得意,突然有什么小虫迎面飞来,裴该提起袖子来一挥,便将之扫落在地。低下头去一瞧,他不禁微微变色,随即再抬起头来,只见田垄之上、麦田之中,到处都是那种可怕的青灰色小虫……
正不由得裴该不面色惨然,他不禁脱口而出:“蝗!”虽然仅仅一个字,语声中却蕴含着无边的恐惧乃至于绝望……
第三章 蝗神
这次蝗灾,是从青州的乐安、齐国之间开始的。曹嶷可算是倒了血霉了,才刚“送”走石勒,还从石勒手里交换了四五千人用来开垦荒地,本打算秋收后征粮募兵,尽取全青的——掖县、不其等地的坞堡武装以苏峻为首,虽然曾经协助他抵御过石勒的侵攻,却始终打着晋朝的旗号,不肯臣服,曹嶷欲平之久矣——谁想到突然间蝗灾就起了。蝗群过处,遮天蔽日,别说稻麦了,就连草木皆被噬尽,眼瞧着今秋很可能颗粒无收。曹嶷捶胸泣血,却完全拿不出应对之策来。
蝗虫是天灾啊,谁又敢于和能够跟上天作对呢?
乌压压漫天的蝗虫,在肆虐了青州之后,又再浩浩荡荡南下徐州,还没等裴该等人反应过来,前锋就飞过了淮水,进入临淮县境。妫昇的反应慢了一拍,初始只以为是普通的虫害呢——终究江南地区蝗灾较少发生,他脑袋里就天然缺了那根弦——裴该可是当即色变。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终究他前世是个历史发烧友,对于中国古代几次规模庞大的蝗灾所造成的可怕危害,也曾经在历史读物上有过接触啊。
赶紧吩咐妫昇,动员全体屯垦地的民众,再加上护兵,一起捕蝗灭蝗。他本人则打算快马扬鞭返回淮阴县城,去和卞壸商议应对之策。估计要想彻底杀灭哪怕只是防堵住蝗虫都是很难的,但若毫无应对之策,那就彻底完蛋啦,及时防治,或许多少还能剩下一点儿粮食来。
可是才刚跑出去两里多地,却被妫昇骑马追了上来。裴该以目相询,妫伯潜吊着眉毛,苦着脸说:“使君,百姓都说,蝗是天虫,如何可捕?彼等已设下香案,还望使君前往主祭,请上天收回这灾异去吧。”
裴该若不是骑在马背上,当场就会飞起一脚,把妫昇踹个生活不能自理——我还当你是来求问捕杀方法的,敢情是来请我回去主持祭祀……祭祀有屁用啊?我又不是法师,难道还能把蝗虫都给咒死不成吗?!
可是再一想,这年月别说老百姓了,就连很多官吏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彻底的愚昧,把蝗虫当作什么“天虫”,倒是也不奇怪。
裴该还记得,《新唐书·姚崇传》中曾经记载,姚崇担任宰相的某一年,山东(指函谷关以东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闹起了蝗灾,“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姚崇上奏请求督促各地官吏,组织百姓灭蝗,结果“议者喧哗”,好多官员都不同意。黄门监卢怀慎还劝姚崇说:“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
——特么的还杀虫子多了有伤和气,这厮颅骨里装的究竟是人脑啊,还是狗屎哪!
几百年之后,朝野上下还存在着这种诡异思潮,何况这年月的老百姓呢?看起来自己还非得回去“主祭”不可了。
于是被迫打马而回,果然远远的就见田埂旁的小山包上聚集了无数的百姓。妫昇一边呼叫:“使君来也,使君来也。”一边指挥士卒,分开人群,请裴该登山。山坡也不甚陡,裴该双腿一磕马腹,直接就冲上去了,到了顶上一瞧,只见供案、香烛都已经准备好了,几名白发老人就围绕在香案周边。见到裴该上来,并且翻身下马,老人们赶紧招呼百姓跪拜,同时双手奉上笔墨和木版:“请使君主祭,行文祷告上天,收去蝗虫,勿使我等受灾吧。”
“呼啦啦”,连百姓带士兵尽数跪倒,山上山下,只有裴该和妫昇两个仍然站着,真正鹤立鸡群。妫伯潜还在考虑,我是不是也该跪呢?还是等使君写好了祭文,祷告的时候,我再跟他一起跪?就见裴该随手接过笔、版等物,缓缓扫视众人,然后开口问道:“屯所百姓,已齐聚了么?”
有个妫昇手下的小吏禀报说:“七成已至,余者正络绎赶来。”
裴该点点头,说:“可矣。”随即把手中的物品往供案上一撂,将须臾不离的三尺竹杖高高扬起。百姓们原本还在哭号、哀恳:“我等辛苦耕种,好不容易得上天垂怜,也无疾风暴雨,庄稼长势喜人,却不想遭此无妄之灾。蝗虫过境,必然颗粒无收,我等都将饿死,还请使君救我,使君上恪天心,必能求得老天收回责罚……”眼见刺史先不说话,却举起了竹杖,赶紧伏低身体,绝大多数人也都暂且停息了哀嚎。
裴该一直不言不动,直到喧哗声终于彻底平息下来,他才长长地吸一口气,扯着嗓子高声说道:“汝等百姓收声。我听人言,说蝗是蝗神,受上天所遣,尽食田禾,以害黎庶,故此当设此祭,以祷告上天,使收灾异,是这样么?”
“是啊,正是……”四下喧哗声再起。
裴该将竹杖望风一抽,“呜”的一声,大喝道:“都收声,由耆老回复我。”
喧哗声再度逐渐沉寂下去,那几名老人就跪在裴该身前,其中一个战战兢兢抬起头来,回答道:“诚如使君所言,还请使君主祭,救护我等。”
裴该点一点头,继续高声问道:“汝等自不能祭么?何以求我?”
“我等草民,有何威能?安识天意?使君受天子所遣,守牧徐州,那是如同天上星宿一般的贵人,必能上恪天心,下安黎庶——使君的话,或许老天是会听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