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勒胡马-第3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室之能啊?何必封王?”
  只有裴嗣父子垂首不语——因为他们知道,就算东西裴全都封了王,也轮不到自己头上来,那又何必瞎表态,或将触怒那两家呢?
  裴该笑笑说:“朕既出此言,绝非试探卿等。卿等既为宗室,功劳亦高,王其一二,本无不可;至于国家制度,倘若封之于远疆,自当驰禁,使牧民、养兵,为王室屏藩——如昔周封齐、鲁于东夷,封晋、燕于北狄也。”
  随即摆摆手,说你们都起身吧,别再跪着磕头了,然后从案上抽出一张纸来,提笔蘸墨,写下几个字。
  裴嶷等都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只得暂且缄口,殿中一时静默。
  就见裴该放好笔之后,即将那张纸翻转过来,朝向众人,缓缓说道:“如此数地,可以封王,屏藩王室,卿等若有意,乃可择一地而王之——虽一时未能得其土,朕既允诺,绝不反悔。”
  众人定睛一瞧,只见纸上写着三个大字:
  “韩、越、夏。”


第五十二章 武装殖民
  裴该亮出“韩、越、夏”三个字来,自然是表示要封此三王了。
  裴嶷、裴诜见字,不禁双眉一皱,沉吟不语;裴粹心思相对浅薄一些,急忙劝阻道:“此皆膏腴之地,岂可封藩命王啊?陛下三思,晋之殷鉴不远,千万勿蹈覆辙啊!”
  裴该略显得意地笑笑,说:“孰云此皆膏腴之地啊?”
  裴粹闻言,不禁愕然——就理论上来说,韩地就在河南,即便把范围扩大,南不外于兖、豫,北不出于上党;而夏之故地在今河南尹的阳城,或者阳翟(即后世的禹州市,为其曾为禹都也),即便按照商、周封夏后于杞论,也在陈留郡的雍丘;这怎么不算膏腴之地了?
  即便越地,也即今会稽郡,虽然偏远,近年来因为海贸发展,据说也户口繁盛、富家连陌,几为扬州之冠——天子怎么说属于“远疆”,且不是膏腴之地呢?
  对了,天子还说过,“虽一时未能得其土,朕既允诺,绝不反悔”,自己原本以为仅仅是指的越地,如今看来未必啊……
  虽然已经确定了天下大定后,将以长安为都,洛阳只是陪都罢了,终究在洛阳周边数日路程内就建封国,仍然很不合乎道理啊,完全没有必要嘛。且王爵起码封以一郡,若将陈留封出去犹有可说,封之河南,断无此理!则韩、夏之封,究竟是在哪儿呢?
  裴粹这才有所明悟,自己多半是想歪了,急忙拱手道:“臣愚钝,还望陛下明示——其三国,究竟打算册封在何处哪?”
  裴该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才从身旁竹箧内抽出一幅地图来,铺在案上,指点给众人看——不过他所指的地方,全都在边缘空白之处。
  先指辽东以东,乐浪、带方之南:“此为韩国。”
  那地方,后世确实就叫“韩国”,或者道其全称,为“大韩民国”,乃是朝鲜半岛的南部。裴该解释道:“此地本东夷所居,有辰韩、马韩、弁韩三部,所在遥远,不服王化,即昔日汉之强盛时亦不能定。乃可将带方之海冥、提奚二县,册封建国,使其王与平州并力,东定濊貊而南取三韩,所获尺土寸壤,皆可永继。
  “彼处虽多山岭而少耕地,亦方五百里,户口上万,若果能得而守之,岂非一大国乎?”
  诸裴闻言,尽皆瞠目结舌——我靠原来是这么一个“韩”啊,距离中原之韩,不啻千里之遥!
  然而接下去,却只有更远——裴该的手指离开三韩,一路朝西指,竟然越过了凉州,一杆子捅到西域去了。他说:
  “朕既定凉州,即命宋配为西域长史,使统诸国。魏、晋之时,长史府实北控天山而西抵葱岭,所辖大小百国,户口不下十万。而其更西,《史记》所载,有大夏国……”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后人考证,所谓“妫水”就是指的阿姆河,则大夏就应该在后世阿富汗东北部地区,乃是塞种人在灭亡希腊化巴克特里亚后所建立的国家。
  就理论上来说,这个大夏国目前已经不存在了,称雄中亚细亚的当为贵霜帝国。不过根据裴该前世的知识,贵霜帝国应该已经度过了极盛期,正处在衰败时段,而且来到凉州的西商也介绍,葱岭以西,诸国并立,攻伐不休……应该可以作为向中亚细亚的殖民切入点吧。
  当然啦,虽然重建了西域都护,实际上整个西域尚未统括三分之一,而即便原本历史上,唐朝久占西域,最终也没能跑出葱岭多远,就被人给打了回来——倒霉正赶上阿拔斯王朝的上升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今提前好几百年就想向中亚进军,多少有些痴人说梦。
  因而裴该的计划是:“乃可将莎车以西诸国,封之夏王,若其有力,可调用诸国兵马,并请都护府为援,逾葱岭而西进,所获尺土寸壤,亦许永继。”
  这意思,只要夏国打下来的土地,那就是夏国的,中央政府绝不贪图,绝不郡县化。
  最终,他把手指又移到了疆域(包括晋地)的最南端,指着后世的越南北部地区,说:“此为汉初南越国之南疆也,今为交州之交趾、九真、九德、日南诸郡,周边为剽蛮,时常侵扰。且待平定江南后,即可封王于此,与之九真、九德、日南三郡……”
  之所以上来就给构想中的越国三个郡,是因为这三郡都太穷啦……根据晋初的统计,九真郡有七个县,但却只有三千户编民;九德郡有八个县,却“无户”,全是羁縻势力;日南郡五个县,只有六百户而已。
  “乃可与交州合力,或南、或西,所获尺土寸壤,亦许子孙永继。”
  随着自身势力的雄强,裴该的野心自也难免水涨船高——最初与祖逖一起击楫渡江之时,只希望能够逐却胡汉,恢复中原地区的平靖而已;等到入据关中,胡汉亦衰,乃开始考虑规复故汉旧疆的问题。
  西汉极盛之时,于东北方建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其地北抵长白山而南至汉江,直至海隅;北疆统括河套,直至受降城;西北奄有西域,直到巴尔喀什湖;南有越南北东部,即中南半岛的沿海地区;西南方向推进到周水(怒江)和苍水(澜沧江)。
  ——当然啦,这是裴该后世从《历史地图集》里看来的,实际上时扩时缩,或失之东隅,或得之桑榆,不可能同时在各个方向上全都达到极致。
  相比之下,东汉的疆域有所收缩,主要是东北方有高句丽崛起,使得汉地仅仅囊括辽东半岛和朝鲜西北部地区,失去了吉林和朝鲜东部的出海口,这就导致自辽东南下唯一道相通,其于朝鲜半岛上的统治很难长久维持下去。此外西域西北部的乌孙雄起,长史府所辖后退到了北山(天山)。
  不过与此同时,东汉的西南疆却突出到了缅甸和泰国的北部,直至依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当然啦,多为羁縻势力,如濮部、傈越部、闽濮部等。
  此后虽经汉末丧乱,三国鼎立,但魏晋于西一直沿设西域都护府,于东置乐浪、带方两郡,蜀亦设永昌郡统辖西南夷,吴灭士氏,遂得交趾。唯一大踏步后退的是在北部,彻底丢失了整个河套地区,甚至于连陕北都守不住了,其东面的幽州、平州,北部疆界也有所收缩。复经晋末之乱,羌胡、鲜卑,由此而盛。
  故而裴该计划规复旧汉疆域,就是要寻找机会彻底击垮或起码远逐鲜卑,把疆域重新推进到汉长城和阴山一线。
  他确实赶上了一个好时候,正逢拓跋内乱而两分,高句丽也如风中残烛,唯一可虑的是慕容部,但若倚仗王朝初兴时的扩张之势,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难度应该也不是太大。至于西南方的巴氐和南面的建康政权,裴该并不放在眼中,则既并二国,南疆可定。
  由此,他不禁得陇望蜀,又再盼望着更进一步了。
  那么往哪儿进呢?一是东北方向,即便不能挺进到弱水(黑龙江),也希望能够灭亡高句丽,降伏夫余,囊括后世的辽、吉二省。最好能把三韩也给打下来,将朝廷半岛彻底纳入掌握之中,省得以后再出现一两个卧榻之侧的半独立国家。
  西北则最好逾葱岭而再多走几步,彻底打通与中亚、西亚诸国乃至罗马的交通线。南方的目标则是后世整个越南。
  然而如此辽阔的疆域,史所未见,即便唐、元、明、清极盛之时,亦不能至——起码有新罗—高丽—朝鲜还睡在身边儿啊——想要提前几百上千年就达成这般野心,不但可能性很低,还容易使华军泥足深陷于远域,反过来影响到内地财政、局势的稳定。
  ——隋炀帝不就是无谋地远征高句丽,结果把一个蓬勃初兴的王朝给彻底毁了的吗?这年月,也就裴该能够汲取这一教训了。
  而且就朝野间的议论和士人的期望而言,也是不主张肆意扩大疆域的,起码若出三千里,则没人愿意去那里当官牧民。裴该通过裴诜搜集舆情,百官——也包括那些武夫——的愿望,不过是恢复东汉十三州而已,不但于西域多不上心,就连河套也不怎么想打。
  盖因陕北多羌胡杂居,农耕民数量已经很少了,即便河套地区再如何肥沃,要越此千里草原去获取,多数人都会认为得不偿失。
  因此裴该还想继续朝外打,不但缺乏可操作性,还必然遭到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继续向远方传播中华文化,以期未来进入工业社会后,中国的疆域可以更大,或许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妄想吧。
  正巧这个时候,有臣僚上了封藩屏王的奏疏,裴该对此乃又有了新的构思。
  太过遥远的地方,若动用中国兵马往攻,必然造成强大的财政压力,难以久战,遑论久据呢?即便拿下来了,也没人愿意过去当官吧。那么我可以只派小部队前往,以后方兵马做配合、策应,逐步扩大领土,且官吏之命,亦不由中央委派,而是就地遴选。
  这就有点儿类似于后世的殖民总督府了,只是这年月还不可能寻出太多愿意远涉山川、殖民异域的人来,仅仅以总督为诱,必不足够。
  那么若以王爵为诱饵呢?
  正如裴该今日所言:“如昔周封齐、鲁于东夷,封燕、晋于北狄也。”
  当年小邦周侥幸而灭大国商,为了稳据中原并扩展领土,周王室乃大封诸侯,其中封齐、鲁以定夷方,封燕、晋以定北狄,就是最成功的策略——封江黄十二国以收江淮则可以算是失败了。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武装殖民,只不过没有成熟的殖民政策,还是古代灭国并土的老套路而已。
  商、周的直辖领地其实很小,遂使诸侯强盛,欺凌王室。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青、徐沿海地区,并、幽和冀州北部,都因为诸侯国的扩张,而逐渐纳入了大中国的范畴,终使秦、汉可以一统。倘若周亦同于殷商,于诸方仅仅羁縻而已,不派宗室、功臣前去占据其地,传播主流文化,估计所谓中国,到今天也就仍然河南、陕西那一小片地区罢了。
  然而就裴该对这年月中国士人的了解,总体风气虽然还没有后世那么内敛,也未必能有万里之志——裴家那几个货同样如此。所以他不能直接下决断,也不便与朝臣商议,干脆就趁着庆生宴的机会,半真半假地跟诸裴面前提出来,先探探口风了。
  ——我若是直接把某人封去远疆,多半是宁死也不肯从命的。即便换了自己,也会觉得,这跟流放其实没太大区别……
  果然此言一出,诸裴尽皆愕然,裴嶷等人干脆当皇帝在说醉话,仍然俯首,极言封藩之不可取。
  在心思敏锐的裴嶷、裴诜等人想来,天子不过找个借口,以堵封藩的舆论罢了——不是我不肯封啊,是没人敢受。那么自己当然要赶紧表态,于王爵毫无妄念,省得把皇帝逼急了,一怒之下假戏真做,那咱们还不如直接跟洛阳自尽呢,好歹棺椁可归乡梓,儿孙不离中原。
  他们这种态度,倒也在裴该意料之中,但多多少少,有些失望。言既至此,乃不必再多说,于是他便摆手道:“朕意如此,亦虚悬此三王之位,以待诸叔父、兄弟之有意者——卿等可归府后,再细细筹思。”
  这事儿说完,也就撇在脑后了,连这一代都无闯劲,估计以后在太平岁月成长起来的晚辈,更不可能如自己所愿。不过话说回来,倘若将来再得次子、三子,裴该也不忍心把他们封得那么遥远吧……荀氏更有可能直接将自己按翻在地,祭起粉拳来,喝令收回成命。将心比心,裴该这气也逐渐就顺了。
  终究不可能超迈时代太远而行啊。
  然而他没有想到,隔了十来天,裴通突然请谒,当面提出:“微臣反复筹思陛下前日所言,乃望受封韩王——非贪其名爵也,是欲为陛下守护远疆,为国家开拓土地!”


第五十三章 藩王的威势
  裴通裴行之,在诸裴中出身比较低微——他是庶子,且是老幺,尤其上面还有个权势熏天、复有颇强掌控欲的长兄裴诜在……想当初国家肇建的时候,无论西裴还是东裴,大家伙儿就都反对裴通封公,认为给他一个县侯做足够了。
  虽说裴通相识裴该较早,而且实话说裴诜、裴暅之来投,也不乏裴通从中牵线搭桥的功劳;但终究文、武两道皆不擅长,除了嘴皮子利索一点儿,好为大言外,裴行之几乎就没啥长处。且自从龙之后,裴通也没建立过什么可资炫耀的奇功、殊勋啊。
  故而东西两裴氏在朝中表面上和睦,其实暗中较劲,东裴就自然而然把突破点指向了裴通,而看西裴的意思,也不在乎抛弃裴通,用来跟东裴交换更大的利益。裴行之虽然才具平平,终究于晋时便居中朝,这点儿政治敏感性还是有的,乃不自安。
  某次跟门客闲聊,问道:“若刘恒、刘曜等早来降,可得免死么?”
  门客说:“若其主动来归,朝廷必不便遽处极刑,然三五载后,亦难免如今日之曹嶷了。”
  裴通笑道:“总能多活三五载……”
  门客道:“其意,宁在远国为王,不入中朝为人所鱼肉也。”
  裴通闻言,即有所思,在仔细考虑了好几天之后,终于下定决心,跑去向裴该讨要王爵。
  但是他一上来就把话说得很明白,我只要“韩王”,另外两个坚决不受。
  比起所谓的夏、越两国来,“韩”距离中原的距离还是比较近的,对于其周边的高句丽和三韩,中原士人也相对要了解一些。再加上海路既通,据说从会稽郡放船,在青州做周转,便可直抵三韩,则裴通计算一下路程,我要是还想回来,陆路五千里,打马两三个月,海路或许还能更迅速一些。
  这跟他当年千里迢迢,从长安前往临淮,为司马邺去册封裴该,还必须绕过中原胡据之地,打个来回,也差不太多了。
  在裴通想来,平江南尚且遥遥无期,江南虽下,再定交、广,更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了;况且南方烟瘴之地,疾疫肆虐,就怕自己有命去而没命回啊。西域亦然,据说西出玉门便是戈壁,万里荒滩,少有城邑,民户唯逐水草而居……从来流放犯人,都没听说有流放去西域的!
  所以比较之下,三韩可能真不算是个太糟糕的地方,且有平州刘演和慕容廆做后盾,若能请下朝命来,使两家相助,三五万兵须臾可得。我即便不能真的开疆拓土,守住所封两县,应该不难。
  虽说那两县估计也就几百上千户人,终究可以自命官吏,黜陟由心啊,以藩王之尊,哪怕是勒令全国皆贡青春少女以侍主君,应该也是没人敢反对的吧。
  自己能够想到这一点,兄弟们不可能想不到,即便两位叔父年岁太大,不堪远冒风霜,说不定几个兄弟里有人在斟酌过后,也会觊觎这个韩王之封呢……若无人抢还则罢了,既然如此,不行,我得先下手为强!
  怎么着也应该过去试试看嘛,倘若那地方真不是人呆的,过几年上奏哭诉,随便找个借口——比方说水土不服,重病垂危——请求撤藩归国,皇帝未必不肯答应。趁机还能够躲开东西两裴之争,以等到他们真分出胜负来再说。
  由此才跑来请封,裴该大喜,当即抚着裴通的背说:“朕固知行之有远志,与诸兄弟不同也,昔日乃力排众议,封卿县公——今当晋卿为王!”
  为了拿裴通做榜样,裴该倒也是下足了血本,即命礼部筹划了一场盛大的册封仪式,正式册拜裴通为韩王,以海冥、提奚二县及三韩之地为韩国,约定带砺山河,子孙永继。
  因为此前裴该与重臣们检讨历代得失,提出若封爵可以世代传承,则总有一天会公满坑而侯满谷,对国家财政造成影响的。由此规定,爵位皆当累世而降——亲王一世而降郡王,郡王及公五世而降侯,侯以下,及伯、子三世而降。也就是说,即便亲王之嗣,十一世而降子,十四世后,乃与庶民无异了——虽说华朝是否真能维持十四世,也还两说。
  但今日所封之韩王,却可世代相袭,与国同休。在裴该想来,倘若裴通的子孙真能尽得三韩之地,复营造一如中国,那迟早是会被中原王朝找借口给吞掉的,这个机率相当之大。即便终于独立,也当与中国无异,不象历史上的高丽、朝鲜,表面上用中国之政,内涵则相差有若天壤。
  裴通就此得用藩王仪仗,祭祀戴九冕而朝会列班最前,把裴嶷、裴诜等诸公全都远远拋到了身后去。裴行之志得意满,骄气日盛,相对的,诸裴见了亦难免眼热。
  只可惜,夏、越两国实在太过偏远,且受封之日遥遥无期,眼热归眼热,却没人再敢跑去裴该面前讨封了。不过他们北逐鲜卑的热情却无形间高涨了很多,因为会期盼着是否有朝一日,天子一高兴,在高王、代王、辽王这三个名号空出来之后,转而封赠宗室啊?漠北虽然苦寒,比起韩国来,倒也差不太多。
  其实觊觎韩王之位的,非止裴通一人,裴开也曾经起过此念。因为他打小就跟着亡父赴任玄菟太守,就是在东北地区成长起来的,则三韩之地于他人或为畏途,对他来说,也比玄菟远不了几百里地嘛。
  只不过裴开不敢直接跑去讨封,而必须先得跟叔父裴嶷商量罢了。裴嶷当即摇头道:“我无子嗣,东海郡公之位,迟早要传予景舒,景舒袭爵后,但无错失,宰辅可致,又何必贪恋异域之王啊?”
  裴开复建议道:“何不使义深(裴湛)受韩王之爵?”
  裴嶷却还是摇头,说:“西族人丁兴盛,子羽为辅臣,成方等亦四、五品(指职品,其实若论爵位,全算一品),而我家唯汝兄弟。若使义深远行,则汝将来势单力孤,何所倚仗?必为西族所排斥甚至践躏也!”
  等到裴通受任韩王之后,声势煊赫,裴开兄弟难免感到失落,就连裴嶷口虽不言,心中亦多少有些懊悔。
  不过裴通虽已受封,却并未即刻就藩,这一方面是他先要招募人手,组建自己的藩属班底——总不可能孤身一人就跑去偏远处竖旗吧——二是刘演还在收复乐浪、带方二郡,捷报尚未传回。
  ——说好了封我海冥、提奚二县,那你也得先有二县才成啊。
  事实上晋惠帝末年,因为河北大乱,流寇四起,阻绝交通,晋廷就已经控制不住东北地区了,别说乐浪、带方二郡守,就连平州刺史亦久不置;裴武、裴嶷守玄菟、昌黎,十数年皆不得迁转,亦无从上计。到了怀帝永嘉年间,高句丽、三韩屡次侵扰,导致乐浪、带方二郡土地半失,只靠着地方豪族勉强守住两座郡治而已。
  即在刘琨逐崔毖而据平州的同年,带方城正式没于马韩之手。
  两郡的核心区域,囊括后世的温泉平原、载宁平原和延白平原,地势平坦,土地也相对肥沃,晋初统计,乐浪有编户三千七百,带方则是四千九百,不弱于幽、平诸郡。只是马訾水(鸭绿江)以南多山地险阻,军行不易,想要尽快收复二郡,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好在海路既通,乃可船运物资,自青州而抵南浦、海冥(海州),多少可以有些助益。
  是以刘演于四月间破高句丽,复镇西安平,休歇士卒,于六月间南下二郡,目前才刚进入乐浪郡治朝鲜而已,距离带方尚有二百里之遥,况乎带方南部的海冥和提奚啊?裴通因此恳请,且待二县收复,臣再归藩——裴该允诺了。
  他既然要把裴通竖为榜样,当然不可能强逼启程,倘若裴行之在韩地根本就站不稳脚跟,甚至于竟在与三韩的冲突中丧命异域,那自己此前一番苦心,不全都白费了吗?
  就此有人上奏弹劾刘演——也不知道跟想把裴通尽早轰走有无关联——言其进军迟缓,师劳无功,请求易将。裴该明白这些臣僚的用意,是想将刘琨的势力彻底逐出平州去。但考虑到临阵易将,于军不利,而且暂时还需要刘氏叔侄来联络、羁縻慕容鲜卑,故而驳回不受。
  他打算等二郡全复后,再以酬功为名,召刘演归洛,晋以高位,从而由中朝彻底掌控平州事务。
  不过此战胜亦欣然,败也无妨,终究只是东北方向的小打小闹罢了——刘演不过发兵五千,而且据说即便三韩联起手来,也还出不到一万兵马——灭羯已然两岁,彻底镇定幽、冀也一年多了,府库已将三年之储,是可以尝试着打一场大仗啦。
  也即如陶侃所请,增兵汉中,以伐巴氐。
  正在考虑今冬,最晚明秋便即大举呢,枢密使祖逖却再染沉疴,被迫上奏请辞。
  其实原本历史上,祖士稚早该死了,在这条时间线上得膺灭羯重任,复成其功,对于这般醉心功业之人而言,就仿佛打了一针强心剂似的,乃得多延几载寿数。但是因为长年操劳,戎马倥偬,年近六旬的老帅终于熬不住了,遂在子孙的恳请下,主动卸肩重任,归宅以安享晚年。
  裴该对此倒也颇感欣慰。虽说为将者自述其志之时,往往会复述马援的名言,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但于祖士稚,裴该总希望他能够得尽天年,不要因为战事或者抑郁折寿而终。
  祖逖既去,即晋其婿许柳为枢密使。
  裴该事先跟郭默打过招呼了,说你迟早会进入政事堂的,如今不妨再让让祖氏——要不是祖公身体状况不允可,本来我打算让他多做几年枢相,直至天下底定呢,这算是让许柳替他的班——反正许柳年纪轻、资历浅,枢部的主要工作,不还把在思道你的手中吗?
  命之许柳,是为了释放善意,以安抚祖家班底。要说祖逖麾下最重者,本有三将,即李矩、卫策和张平,许柳算是沾了姻戚之光而后起之辈。如今张平殉国,李、卫尚在,则既命许柳,他们必然会觉得:我将来也有机会为枢使而拜相啊。从来士人的最高理想,不就是封侯拜相吗?侯既已得,那便只有拜相一个念想啦。
  而且再往后,说不定祖涣、祖济乃至郭诵等小辈也有机会。
  于是许柳、郭默二人,跟兵部对接,筹划进伐巴氐之事,甄随听闻此讯,当然又会主动跳出来请命了。裴该问他:“朕既已许卿伐江南,衣锦荣归,则于巴氐,且让他人吧。”
  甄随摇头道:“臣是氐也要伐的,江南也要取的。只有早一日定蜀,才能沿江而下,攻取荆、湘,乃至江、扬,到时候臣也不求为主帅……”
  裴该心说我也没想让你当主帅啊。
  “……臣不求为主帅,但愿率巴蜀之众,乘大船东下建功,便如昔日王濬一般——他虽然老来昏聩,遂为石勒所杀,终究于灭吴是立有大功的……”
  裴该闻言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这不学糙汉,你搞错了人啦,此王濬非彼王浚,两人差着半个世纪呢!
  倒也不打算给甄随上课——就让那厮糊涂一辈子去吧——就听对方又说:“蜀中多山,军行不易,而臣最擅长山地作战,即便陶公也未必是臣的对手。则此番平灭巴氐,陛下不命我去,又能派谁啊?若强要我将功劳让与他人,却影响前线用兵,难免因小失大了。”
  裴该听他所言有理,便与宰相们商议。裴诜说:“臣有一比,或者未必恰当——甄将军非守户之犬也,乃是助猎之鹰,若久不放其搏兔,恐生怨念。且今伐蜀,甄将军亦确实是最佳人选,可补陶公之不足。”
  于是裴该便任命甄随为虎贲军帅,任命陆和为神策军帅,使率二军南下汉中,辅佐陶侃,克期定蜀。


第五十四章 攀山
  巴氐李氏,不甘心坐守待毙,亦曾多次发兵谋攻汉中,却总是被陶侃轻轻松松就给拍了回来,反倒因此而损兵折将。
  逐渐的,朝中形成了两个派别,一派以李寿为主,怂恿李雄亲征,将全蜀的兵马全都押上,妄图一举将华人逐出汉中去,复倚南山而守,于战略态势上可以有很大的改观;另一派以李骧为首,建议先定宁州,大募夷兵以固成都之防,然后再跟华人谈条件。这亲父子两人政见不同,日夕在李雄驾前争论,结果搞得谁都下不来台。
  李骧就骂李寿:“武考,汝难道想要族灭我李氏不成么?”
  李寿回驳道:“儿子知阿爷无战心,但望降而得全,然华主凶悖,旧恶不赦——阿爷岂不见曹嶷的下场啊?”
  结果反倒要成主李雄站出来做和事佬,帮忙这父子两个弥合矛盾,才不至于真打起来。但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既不敢全力以谋汉中,也不敢把兵马都南调去攻宁州,导致二计皆不能售。
  再说甄随、陆和率军抵达南郑,与陶侃、周抚研讨进军策略,陶侃如周访在世时之谋,主张先定三巴,然后因应形势,或者直取成都,或者溯江而上,从江阳郡兜抄至成都之南。甄随对此持反对意见,他说:
  “三巴道阻且长,大军行进不易,倘若氐贼凭坚而守,我即便取胜,也必耽搁时日,导致粮秣物资,消耗甚剧。且我吃粮,氐贼同样吃粮,到时候拿下成都,也恐怕变成一座空城,若再徐徐积聚,则何年何月才能东进去定江南哪?以末将之意,不如直道抄杀过去为好。”
  周抚笑道:“甄将军初至汉中,未免不明地理,若果能直道而取,则谁肯曲道而行呢?奈何剑阁实在雄峻,即万马千军而不能克……”
  甄随撇嘴道:“想昔日仇池山亦号险峻,老爷还不是轻松拿下么?正不信世间有不能攀之山,与不能克之塞!”他说反正大军远来,还需要休整一段时间,不可能即刻发兵,那不如我先去剑阁那边儿亲眼瞧瞧你们所说的险要吧,说不定能够想出攻取的方案来。
  陆和亦同有此意,于是二人便即率领百余名亲兵,由梓潼出身的士卒做向导,密向剑阁而去。
  西出沔阳之后,先溯沔水而上,复至西汉水。西汉水由武都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