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勒胡马-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岛芊⒋铮幢慵妇ヂ遥涓皇匀磺抗撕幽稀⒓晨さ攘诘兀由险怨淘诳ぶ泻嵴鞅┝玻磺慷嗌伲甘车故腔媪耸蝓4饲八胩冶浦廖孪爻窍拢床环⑵鸾ィ皇遣桓掖颍蚴抢谜舛问奔洌贝掖彝嬖肆甘衬亍
  张宾因此建议,如今粮食问题基本解决了,赵公您可以亲率一支兵马,去救援河内,指挥诸将,与祖逖相争,而且为策万全,最好命晋阳的石虎也向上党派兵、运粮,以为后援。
  这会儿襄国君臣还没有得到刘曜妄图东渡的消息,石勒就光听说石虎南下,以护守采桑津为名,抢夺西河郡了,当即遣使行文,大加申斥。石勒在公文中说,你只要为我守好并州就行了,无命不得擅为,否则军法必不容情!
  张宾也是怕石虎这头小豺狗一撒出去就勒不住了,他若是再闹出什么事儿来,导致胡、羯之间关系紧张尚且不论,要是妨碍了刘粲在关中的战事,使得胡军提前败退——败是一定的,就看败早败迟——那必然会影响到河内之战啊!所以赵公您还是下令,让石虎也在此战中掺和上一脚吧,别让他把精力浪费在不该关注的地方。
  石勒是多聪明的人啊,张宾虽未明言约束石虎,石勒却当即点头道:“季龙若北防拓跋,南援上党、河内,则必无暇妄为矣。”就欲遣将发兵,旁边儿程遐急忙摆手拦阻,说:“明公还请三思啊!”
  他说咱们河北也不怎么稳当,北有段匹磾虎视眈眈,南有邵续占据乐陵,倘若听说明公您离开了襄国,他们一起发兵来攻,那又该怎么办呢?
  张宾笑道:“子远所见甚远,然而无可忧也。”
  程遐是习惯性地要反驳张宾,张宾自然也习惯性地给堵回去,他说:“有段末柸为内应,则段氏内纷,匹磾必不敢发军而南;若止刘琨独来,丧败之师,不足为虑。至于邵续,我军前番进袭,苅其城郊田谷,则厌次之乏粮,更过于襄国,彼唯自保而已,孰克进袭?”
  程遐一脸的不服,但是很明显张了张嘴,想要加以反驳,却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把一大套话都给咽了回去……


第七章 胡信
  张宾认为段匹磾和邵续都不足为虑,程遐却心说——未必啊未必,你怎么知道厌次就没有足够的存粮呢?
  因为张宾并不清楚苏峻曾经从海上向厌次输运过粮草,程子远主司情报工作,却隐约打听到了一些信息,因为尚在核准之中,故而未向石勒禀报。他这会儿若是将此情报——即便尚无确证——合盘端出,确实能够打张宾一个措手不及,但问题……没太大用吧?那老贼滑不留手,很容易便能甩了锅去。
  然若赵公听信张宾之言,离开襄国,而邵续趁此机会,发兵来侵,都不必攻城破邑,只要军行超过百里,有威胁我境之意,我到时候就能够把这条消息直接扔张孟孙脸上去!
  要不要冒这个险呢?程遐故而犹豫了一下,随即想到:邵续兵马有限,即便来袭,估计也打不远,只是癣疥之祸罢了,若能因此而大挫张宾的声威,甚而使得赵公开始怀疑他的谋划,那对我才更有利吧。算了,让你先高兴一时吧,我缄口不言便是了。
  程遐既然不发话了,张宾之议便即顺利通过。石勒亲率三千精锐骑兵急援河内,自然要把军师张宾带在身边,至于留后事,就干脆委托给了程遐。
  其实程遐是一文吏,并不怎么懂得行军打仗,但一来他自掌情报工作之后,战略谋划水平似乎日益见长,二来也是石勒最信任的臣僚之一——或许除了张宾就是他了——岂可不任为留后啊?
  程遐之得宠,一个原因是他情报工作搞得不错,另一个原因是他献妹于石勒,深受宠爱,甚至于石勒还废了世子石兴,改以程氏所生的石弘为嗣,这世子的大舅,应该不会起啥异心吧?第三个原因,程遐跟张宾斗得很凶,是个人就能瞧得出来,但石勒反倒乐见其事——一则可不使张孟孙一家独大;二则么,所谓“兼听则明”,这二位见天在我面前争吵,提出的见解往往相左,我乃可善加取舍,于政事必有裨益。
  加上石勒此前往征并州之时,南和令赵领召广川、平原、勃海三郡国数千户叛投邵续,河间人邢嘏亦聚众数百,揭竿而起,石勒急于军中传命,任右司马程遐监冀州七郡诸军事,率军往讨,程子远算是基本上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那么这次直接命其留守,也自当无虞吧?
  石勒可想不到,他才刚率军离开襄国,程遐就通过隐秘的渠道,传消息给王贡,问他:“岁末年初,君可能使邵嗣祖出城,稍扰我境否?”关于石勒离开襄国的情报,倒是并未透露,但明确表示:“如此,则可挫某人之势也。”
  ……
  裴该在大荔城中整训兵马,隔不数日,消息传来,郡北的胡军也皆弃守夏阳城和渡口,尽数逃往河东去了。如此一来,关中地区再无胡军成建制的兵马——还有少数败卒待剿,终属癣疥之患——裴该这才启程离开大荔,退返长安。
  陶侃、郭默等仍驻原防区不提,另遣陆衍率“蓬山中营”暂向秦州,屯驻在冀县——终究秦州初定,是不可不留重兵守备的。
  离开大荔后,大军缓缓而行,三日始至下邽。裴该才入城中,尚未来得及洗涤征尘,突然间接到了陶侃传来的一道急报,他打开来一瞧,不禁目瞪口呆。
  什么?刘曜竟然离开高奴,挥师东向,进至平阳城下去了?!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说,刘聪唯恐平阳空虚,石虎或将趁虚而入——石虎夺取西河郡的消息,裴该也是前几天才刚收到的——故而急召刘曜还朝入卫么?然而刘粲与刘曜本不和睦,倘若刘曜还朝,而刘粲恰逢丧败,双方势力此消彼长之下,会不出闹出什么乱子来啊?刘聪也不傻,何以行此下策呢?
  正在犹疑,门上报说,周晋前来请罪。
  裴该召周晋登堂,就见那家伙一进来,便即匍匐在地,放声大哭,还连连磕头,请求责罚。裴该便问:“我命卿弃守夏阳,令可传到了么?”
  周晋答道:“尚未得令,即因胡势甚众,势不能守,末将因而放弃了夏阳……故此特来向大都督请罪。”
  裴该心说原来如此,我还想你究竟何罪之有呢……战败丧师,固然是过错,但因应情势不同,也当分别处理。胡众我寡,打输是很正常的事情——世间焉有不败之军,以及长胜之将哪?即便后世那支铁军,因为中央指挥不当,导致放弃江西而走,难道那些浴血奋战的指战员们,都有过错不成么?只为无令而弃城,所以你才前来请罪。
  裴该急忙离席而起,伸手将周晋搀扶起来,诚恳地说:“使将军以孤城、寡兵以当贼众,其罪在我,将军何罪啊?”好言抚慰一番。周晋涕泪交流,说:“虽然如此,末将仅仅护守夏阳数日,食粮未尽,便即弃城,且于城外为胡骑掩袭,导致士卒星散,十不存一二,岂敢自称无罪?还望大都督以军法惩处末将,以安众心。”
  他曾经连自杀的心都起过,但既然勉强活了下来,便怀满腔报仇雪恨之气,不打算再去死了。只是自归频阳,看诸将对自己多有轻视之意——那些新交还则罢了,竟然连王堂这类老相识都冷面相对——加上最终是由王堂“收复”的夏阳,自己被迫驻守频阳,都没能赶上决战,当真是万般的懊悔难言。
  因而周晋的意思,大都督您即便不杀我,也应当惩处我,否则我不但无面目再见同僚,即便面对那些追随我苦战余生、勉强得活的部下,也都会感觉燥得慌哪。
  裴该大致明白了周晋的心思,便即点一点头,说:“既然如此,卿且率残部从我归长安待罪,至于处罚,择日颁下。”
  他已经想好了,不打算有什么实质上的处罚措施,但是可以等军衔制一推广,就把周晋挫下一级去,暂任上尉——其余各营营督,起码也得是个少将。如此可平众议,也可减少周晋的负疚感。
  才刚把周晋遣走,便又有急报递入——裴该心说今儿这事情还真多。
  接报来看,原来是对于刘曜兵归平阳之事,相对详细的说明。前一封书信乃裴诜在胡汉境内布置的间谍所侦知,报于陶侃,陶士行亲笔作书;这一封却不同了,署名为“下走解县薛宁”。
  裴该还记得薛宁的名字,想当初密传刘粲将从夏阳涉渡的情报,就是这个薛宁遣人送来的——只可惜报信人话没说得太清楚就死了,裴该还在疑惑:为何不是薛涛报我呢?后来才知道,敢情引胡军西渡,袭夺渡口的,就是薛涛!
  揣测起来,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薛涛为刘粲所挟,不得已而导胡军来袭夏阳渡口,暗中却使其弟薛宁来给自己传信;二是薛涛实已降胡,但其弟薛宁仍然心向我晋,乃与其兄分道扬镳了。
  急忙展信细读,薛宁在其中写明了三件事:一,我兄薛涛实已降胡——至于是不是被迫的,薛宁故意不提——然下走心从王化,不值家兄所为,故而此前密遣人送信于关中,也不知道送到了没有……
  二,刘曜陈兵平阳城下,他不是被召还朝的,而是私归,且觇其意,有趁乱夺权之心。就目前而言,他还没能进得了平阳城,靳准关闭四门,严守城池,不允其入。
  三,刘粲在汾阴聚拢残兵,本欲南守安邑,而为下走率族人所拒。旋刘粲听闻刘曜东归之事,便即统军飏去,至于他能不能来得及赶回平阳平叛,且待下走得到消息,会再禀报王师。
  裴该览书,沉吟良久,就问送信人:“汝自陶将军处来,陶将军对此如何说?”
  快马送信过来的,并非薛氏族人,而是自家将吏,加上书信无封,可见陶侃已经先瞧过了,那么陶侃有没有什么话,要你传达给我的呢?
  送信人拱手道:“陶将军使末将上禀大都督,胡虽内乱,情势难料,倘若不得确信,不当急往相攻。”
  你可千万别听说这消息,就以为有机可乘,从而当即掉头转向,就奔着河东去了……
  “陶将军先使末将赍此书报于大都督知晓,至于应对方略,异日更有书信呈上。”估计陶侃面对这胡汉国内瞬间混乱的莫名其妙的局势,他也有点儿迷糊,得要考虑清楚了,再写信与裴该商议。
  其实裴该方才沉吟,想法跟陶侃是一样的。我们原本计划暂且休兵,只留甄随一部在河东,徐徐蚕食,主要是担心石勒、石虎等,会因为我等紧逼刘粲,基于唇亡齿寒之意,发兵前往救援。此番虽然大胜,关中粮秣物资损耗也不小,加之士众疲惫,实不宜深入敌境,再去打一场主力决战了。万一进攻受挫,反倒画蛇添足。
  如今虽然得信,刘粲和刘曜有可能起内讧,但一则具体情况不明,尚不足以因应情势而改变既定方略;二则,石勒、石虎等聚兵来救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啊!
  虽说近闻祖逖发兵以向河内,本可为我牵制石勒,甚至于石虎。但河内虽然很重要,石勒也不可能为夺此一郡,就眼睁睁瞧着平阳政权瞬间倾覆吧?还不如等祖逖先吸引住了羯军主力,甚至于击败石勒,我再发兵平阳不迟。
  不过,那怎么着也得年后的事儿了,目前还当按照既定方针而行,主要休整兵马,屯积粮秣。不过,因应此等形势,甄随等人在河东侵逼的脚步,或许可以迈得再大一些……
  ……
  刘曜进入平阳的确切消息,要等裴该返回长安城后,方才接到。据说刘曜使内间打开城门,大军汹涌而入,很快便控制了朝堂,并且也不知道怎么一来,竟然得到了刘聪的认可。旋即刘聪颁诏,任刘曜为大单于、平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使其秉政。
  至于刘粲,自离“薛强壁”北遁后,便即不知去向,估计可能是在临汾、绛邑之间徘徊。他是会召集兵马,杀回平阳去,还是会遣使去跟刘曜约和,尚且不得而知。
  裴该召来裴诜、游遐等人计议,游子远说:“臣在西戎中游走,多说故伪皇太弟刘乂甚得氐、羌之心,自刘粲害刘乂,氐、羌乃多叛,甚至于逃归河西(平阳政权下属很多戎部,都是十多年前从河西迁过去的)。则刘聪夺刘粲大单于号,转授刘曜,是欲其抚戎也。”
  裴诜也说:“臣细察此前战事,深知刘曜之能,在刘粲之上——刘曜胡之宿将,刘渊以为假子,岂刘粲幼冲者所……”
  其实刘粲也三十多了,但论年龄、经验,比起刘曜来,当然算是“幼冲”。只是裴诜说到这儿,突然打了磕巴,因为他猛然间想起来:我这兄弟可也才三十哪,比刘粲还要小,我怎么能在他面前说人因为年轻所以必不可靠呢?
  裴该笑着摆摆手,不以为忤,反倒说:“祖大将军用兵之能,自非我所能及也。”倘若朝中再有这么一个门第、身份与我相若,也有振作灭胡之决心,但岁数比我大,经验比我丰富的,说不定我就让贤了。不是因为没有这路人,所以我这个小年轻才能当仁不让地肩负起重任来嘛。
  他说我明白阿兄的意思——“刘曜若执胡政,较之刘粲,恐将大不利于我。”
  裴诜点点头,随即说了:“幸好,刘粲未死!”
  刘粲终究是伪皇太子,而且他脑袋上“大单于”的头衔虽被剥夺,“大丞相”的帽子可仍旧戴着哪——“此必河西败报,传至平阳,刘聪乃被迫与刘曜妥协,然尚寄望于刘粲也……”
  旁边儿胡焱一针见血地指出:“恐刘聪未必知刘粲生死!”
  刘曜为了尽快掌握政权,很大可能性会假称刘粲已然战死,但刘聪未见其尸,多半不信。刘聪故会寄望于刘粲仍然得生,且徐徐召聚旧部,以便制约刘曜。
  裴诜点点头,随即笑道:“若刘粲已死,或刘曜将行弑主之事,亦未可知。”就是因为刘粲还没死,所以刘曜才不敢铤而走险,只能做权臣,不能当胡王。
  裴该闻言,不禁捻须而笑,问裴诜道:“阿兄在河东、平阳,布划得如何了?可能使人大造谣言,说刘粲将归平阳‘护君讨逆’否?”
  一则可以利用这种谣言,惊扰胡汉君臣之志,动摇两郡百姓对胡汉政权的信心;二则即便刘粲被迫要跟刘曜妥协,也说不定会为流言所逼,不得不起而一搏了。
  “我当命甄随慎勿北向,以逼刘粲,但东取安邑可也……”


第八章 雄健如此
  很快便迎来了建兴六年的正旦。
  百僚皆来大司马府上贺拜,裴该设宴款待,宾主尽欢。唯一遗憾的,是裴嶷不在身边——他仍驻留冀城,等待与裴粹交接,也不知道自己那个身在凉州的从叔究竟怎么一回事儿,磨磨蹭蹭的,起码河西战事已毕之时,传来消息,他还没能抵达冀城。
  如今胡中内乱,裴该实在很想跟裴嶷好好计议一番,该怎么利用好这一政治态势啊。
  回想过去的建兴五年,显得极其漫长,发生了太多的事儿啦。
  正月间,不出意料之外的,刘琨丧败,逃奔幽州,羯势就此盛极一时——尤其石虎这小混蛋竟然还做了晋阳守将、并州之主,昔日那副蛮横不听话的模样,至今仍不时在裴该眼前闪回。
  然后三月,祖逖入长安,与裴该商定了此后的政治构架,旋即大驾还洛,裴该终于能够在关中地区迈开自己大刀阔斧的改革步伐,尽展拳脚了。四月份儿子降生……
  今日宴间,也唤乳娘把那小子抱将出来,与部下们相见了。小东西吃得倒是挺肥满的,也不怕生,瞪俩大眼珠子到处寻摸,腮棒子一鼓一鼓的,还吐唾沫泡儿。裴该一时兴起,亲自抱着儿子,到各处去劝酒,谁想小东西一进他怀里就左右扭动,还打拳踢腿,并最终将一泡童子尿淋漓尽致地浇到了裴该的衣襟上。
  裴该心说,这没有“尿不湿”就是不行啊,普通尿布片子,很难绑得牢靠,且若量大的话,也兜不全……
  他被迫把儿子交还给乳娘,然后入内室换了身衣服,才重出与群宾相见。
  想去年儿子降生后,踏实了几个月,便即迎来秋收之期,裴该趁机挥师西进,俘虏司马保,镇定了秦州。但随即刘粲便举倾国之兵来攻……
  刘粲来得很不是时候,若等裴该彻底稳定了秦州局势,更将兵马整备、粮草屯积,多迈上一个台阶,他再杀来,估计夏阳就不会失守啦,山口之战也不会败,更不至于要坐守郃阳达半月之久。裴该自忖,倘若易地而处,敌我双方都在最虚弱的时候,我是不是能象刘粲一般下定决心,全力一搏呢?
  终归来说,若等自家粮秣充足,远征的准备充分,敌人或许会变得更加强大了。
  不,当此时也,刘粲必须要起而一搏的。只是他决心还下得不够坚定,既以大军相临,便当坚持速战,不可犹疑。不过也在于陶侃在山口护守数日,把刘粲第一阶段战略部署给打乱了,他后来才会这么进退失据。倘若他能够快速突破山口,直入平地,必将趁势将大军全面铺开,甚至于不理郃阳,多道南下,那己方就会很危险了……
  总而言之,还是自己地盘儿不够广、兵马不够强,否则便不至于如此捉襟见肘了。如今胡汉内乱,羯军又与祖逖在河内相争,是不是能够利用这段时间,整训、积聚,为一举平定中原做好准备呢?今年要做的工作可也不少哪!
  元旦大宴之后的第二天,各家眷属亦皆来拜谒荀夫人,裴该也特意跑过去照了一面——当时男女大防还不象后世那么变态,只要不在暗室,不相接触,见见面还是无妨的。荀灌娘逐一向夫君介绍了这些臣属家女眷,次第及于梁氏,裴该细细一瞧,不禁暗惊,心说原来甄蛮子喜欢这样的啊……
  要说这梁氏虽非天姿国色,长得也不算难看,而且肌肤甚白,正所谓“一白遮百丑”,但她放在唐代或可为美人,于此时代的主流审美观,就不怎么契合了。如前所述,魏晋时贵族女性的普遍审美,是白皙、颀长,胸不求耸,臀不求翘,但腰肢一定要细弱,走起路来如风摆柳,才能显出无限的娇媚来。
  按照这种审美标准,荀灌娘其实不能算美人,相貌暂且不论,她的体态偏健硕,尤其产过一胎后,腰肢也不够细。但梁氏在这条道路上跑得比荀灌娘更远,圆脸宽肩,粗腰大胸,目测在百五十斤以上——还好是晋斤。
  裴该就依稀感觉,这梁氏么,倒有点儿象后世某位自称“女汉子”的女谐星……
  ……
  洛阳朝中,新春贺拜后例有假期,不过祖约仍然值守尚书省。他在经过反复思忖后,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一旦二兄不听劝,执意应召北上,则他一入台省,自己是必须请辞的,再无别法可想。倘若那时,河内战事已毕,不管打赢、打输,三兄都将返回洛阳,则自己还有机会别谋一个中枢要职——中书、门下,乃至御史台,俱有可为。
  以我退职尚书的资历,转任御史中丞,有何难哉?到时候二兄主政,三兄管军,我掌监察,则我祖氏的地位,自然深固不摇了。
  就怕仗打得太慢,或者二兄来得太快,则三兄远在河内,必然不能遥制朝局,放自己一个好官——祖逖从来谦恭,谨守臣道,除非自己当面哭诉,否则是绝不肯轻易插手重臣人事的。倘真如此,自己只有转文为武,请往前线,去相助三兄与胡、羯鏖战,然而二兄初来乍到,后勤诸事他未必能够很快拿得起来啊……
  故此祖约急于将粮秣、兵马等事,全都梳理清楚,对应各种情况,都先做好预案,到时候别说是二兄祖纳了,就算换头猪上来,也不至于耽误了河内战事。
  只是他自请留值,殷峤却也只好留下来陪着。
  殷峤虽然是汝南人氏,但其故主郭默见在关中,而其本人也是得到裴该特命显拔,才能够入为尚书的,自然会是铁杆的“裴党”。只是相较李容而言,殷峤资历既浅,家门又不高——汝南殷氏,即便在新编《姓氏志》中,排名也为省内最低——故而从前在集团中的发言权便远不如梁允、李容,唯因李容辞去,地位才略有攀升而已。
  所以不放假,陪着祖约值班的苦差事,就只好落到他的肩膀上来了。原本按制,春假长达十五天,尚书省内,由六尚书轮流值守,但祖约因为负责河内战事的后方统筹,几乎一天都离不开,执意由自己独自扛过整个假期。梁芬乃道:“政事繁重,士少一肩岂能尽担啊?当使殷尚书相助……”
  正如梁芬所说,尚书省负责政事的日常运作,并不仅仅是供应大军所需而已,倘若只留祖约一人值班,他趁机把其它事儿全都管起来了,导致权限日广、权势日盛,那则对“裴党”必然不利。没办法,殷峤就只好陪绑喽。
  祖约对此倒并没有什么异议,虽说他也希望能够利用这个机会,扩大的自己的权限,增长自身的权柄,问题光一个人,再加几名尚书郎和小吏,实在是忙不过来,无奈之下,才只得容忍殷峤分任。
  利用这段时间,祖约分派人手、搜集船只,由孟津直至黄河北岸,临时搭建起了一座浮桥,随即粮秣物资、后续兵马,就源源不断地向温县输运过去。祖逖乃得以将温县作为战时基地,持续向野王、州县和沁北施压。除了元旦当日外,几乎每天都有小规模战事发生,总体而言,晋军胜多败少,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
  与此同时,石勒率三千精骑昼夜兼程,从襄国而至汲县,五百里路,日行将近百里——因为带兵不多,这一路上也都是自家地盘儿,乃不必携带太多的辎重物资,可以轻骑疾行。正好在元旦当天,他抵达了汲县,打算在此地歇兵两日,然后杀向州县,去与桃豹会合。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忽报蘷将军有急信送至,石勒乃命张宾发信诵读。张孟孙展开书信,先一目十行地扫过,便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石勒瞧着张宾的神情很不对。张孟孙平素是很重视容仪的,更讲究“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从来镇定严肃,即便局势再危险,一看他的表情,石勒都能自然而然地踏实下来。孰料此际展书一看,张宾面色大变,就连双手也略略有些颤抖……
  石勒忙问:“蘷安书中何语?难道是彼部已为晋人所破不成么?”
  张宾摇头道:“蘷、桃二位将军,尚且与祖逖对峙,未尝败绩……蘷将军书中所言,乃季龙将军所传平阳的讯息……”
  石虎跟刘曜合谋之事,没敢当即禀报石勒——他还计划着,一旦刘曜其事不成,我就把遣郭荣在采桑津接应他的事儿全给抹了,权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直等到刘曜进了平阳,掌控朝局,同时得着刘粲在河西大败的消息,这才总结为一信,先送去蘷安军中,要蘷安转呈石勒。
  此外,除了详细说明刘曜发军、入朝的因由、经过外,还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雍王许诺,不日便将上奏天子,请晋赵公为赵王,总督冀、幽、并、青四州军事,且割汲、魏、顿丘、阳平和广平五郡,从属冀州。”
  ——胡汉基本上没有更动晋朝的行政区划,则所谓天下之中的“司州”,既包括其政权直辖的平阳、河东,赵固所领河内郡,晋人所据大河以南的弘农、上洛、河南、荥阳四郡外,也包括石勒腹心之地的汲、魏、广平等五郡——襄国本在广平郡北部,其实隶属司州,而非冀州——则若将此五郡转隶冀州,石勒的统治便更加名正言顺了。
  张宾一边读信,一边解释,石勒的脸色也越来越是难看,最终叹道:“刘粲竖子,不想败得如此之快……”
  虽然相隔甚远,他根据所获情报加以分析,本就预料到刘粲败多胜少,但原本想着,你终归发兵二十万众,而裴该又止得雍州一地,秦州尚未收取(这就是消息迟滞的后果了),只能固守,以待你粮尽退兵——怎么可能快速丧败呢?你总得咬着牙熬过正旦,甚至正月间,然后才会因粮秣不足,被迫后退,裴该或能从后掩杀,败汝断后兵马……
  谁料想根据石虎信中所言——其实具体情况他也还不清楚——刘粲早在半个多月前就吃了大败仗了,而且不但损失惨重,就连他本人也生死不明。石勒不禁顿足道:“不意光文皇帝之孙,竟然这般无用!”
  随即又轻叹一声:“更不意裴文约,雄健如此!”
  张宾这会儿已然镇定下来了,略一思忖,就劝慰石勒道:“皇太子丧师之事,原委尚且不明,明公不宜骤下断语。或乃雍王急向平阳,皇太子闻讯而急退,致为裴文约所趁,亦未可知啊……”
  终究石虎的信里写得不是很明白,没有把时间顺序捋清楚,那么刘粲之战败,是不是受到刘曜抢班夺权的影响所导致的呢?设身处地想一想,倘若我是刘粲,正率大军在前线作战,突然听说,有素来不相得的同僚领着兵无诏而归,直取京师,我能够不慌张吗?就此举止失措,急于脱离与晋人的接触,返回国中,因而被人衔尾疾追,临河大破,这也在情理之中吧?
  石勒说“不意裴文约雄健如此”,是,我早就知道这小家伙不简单,问题是当日接触,初以为他战略眼光独到,后来发现其于实务,亦颇有所擅长,却独不知此子知兵啊!当然啦,以裴该当时的身份、地位,于具体军务之筹划、运作,是没资格发言的,我却也没想到去试探一下……但其于战略、实务方面既肯暴露于我眼前,岂有深藏用兵之能,丝毫也不透露的道理啊?
  就算他不提,难道我傻的啊,就一丁点儿都瞧不出来?
  此前夺取河南地,那主要是祖逖在用兵,我事后多方搜集情报,发现裴该所部徐州军战力甚强,但他往往故示敌以弱,再施以雷霆一击,于具体战术上,并不见有多出挑的表现。再后来大荔之战,都云裴该善守,使刘曜顿兵坚城之下,待其士卒疲惫后,再发起反击,遂破刘曜。那么,裴该是否真能领军作战呢?还是因为得到了陶侃的辅佐?这还真说不好……
  故此,在情势尚且不明之前,明公你切不可在诸将前面过于夸赞裴该,以免动摇军心士气。
  石勒点点头:“右侯所言,我知之矣。”即召诸将吏入堂议事。


第九章 天下乃可觊觎
  石勒这回前往河内应援,随身带着一个参谋团和一个军官团,以备随时咨询和调用。因此时候不大,诸将吏俱至堂上,包括:左长史刁膺、左司马张敬、从事中郎裴宪,参军杜嘏、王续,中垒将军支雄、游击将军王阳,督护张斯、王步都,以及从子石生等。
  石勒将书信遍示众人,然后就问了:“今皇太子既败,则恐裴文约将率关中之卒直下河东。或其北上攻平阳,则社稷危矣,或其东向援祖逖,则我不易御——该当如何应对,卿等可畅所欲言。”
  裴宪和杜嘏对视一眼,随即都垂下头去,不打算发表意见——他们一个姓裴,要避嫌,一个是经学家,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