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勒胡马-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谀切┮缴臀绕沤隼吹姆阶樱蛘叽蛩闶凳┑氖侄危捕家伤省⑹卓虾螅趴墒┯谩
  其实裴该并不懂医,大夫们开出来的药方,多数都瞧不明白。只是他觉得中医药存在、发展了数千年,总应该有些合理的地方吧?而就算不合理,如今也没有现代医学可用,总不能讳疾忌医,干脆不看病、不吃药。所以荀灌娘孕期若有不适,该吃中药还得吃中药,只是大司马得先瞧过了,再召太医令蒋通来咨询过,才准烹煮。
  因为有些方子瞧着就不靠谱啊,好比说你下俩蝎子,犹有可说,非得要一雌一雄,还须原配夫妻……这不扯淡哪嘛!而且荀灌娘身体素质向来很好,相信普通小毛小病的自己就能扛过去,故此为怕损及母亲和胎儿,所有性烈的虎狼之药,一概不准用。
  就这样战战兢兢,终于临近了产期,裴该整天坐卧难安。不过该做的都已经做了,该防的也都防住了,余事只能凭运气、看天意,是非人力——尤其这年月的人力——所能更易也。只是想到本时代胎儿的存活率之低,总让裴该难以释怀。
  所以最后这几天,裴该也不跑长安小城内的尚书省故址去办公了,军政诸事都在大司马府前堂处理。且说这一日正心不在焉地批阅公文,忽然门上来报,说有一名士人投刺求见。
  近一段时间来投大司马的士人络绎不绝,裴该初时并不在意,但当他接过名刺来瞧了一眼后,却当即吩咐道:“快请进来。”
  因为名刺上简简单单写着:“丹阳句容处士葛洪。”
  其实葛洪葛稚川只是一介修道者而已——这年月还并没有专职的道教教职人员,故此他才自称“处士”——裴该又不想炼丹,也不求长生,加上正担心老婆生产的事儿,原本未必会在意。问题还在徐州的时候,裴该就心心念念请葛洪来“发明”火药,虽说时过境迁,用不大上老家伙了,但还是本能地便即答应接见。
  时候不大,只见一名士人葛衣幅巾,拱手而入。裴该定睛一瞧——这真是葛洪吗?
  因为在他想象中,葛稚川应该是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可是没想到进来这位胡须虽长,却如墨染,面色白皙,且少皱纹——这瞧着就不比我大几岁啊,还是个中……中青年嘛。
  对方进门后便即长揖不拜:“草民葛洪,拜见大司马。”
  裴该也不挑礼,乃请葛洪落座,开口就问:“不知先生年齿几何啊?”
  “草民是太康五年生人……”
  裴该掐指一算,原来才比我大五岁,虚岁三十四……果然年轻啊,我还当他是修炼有成,所以才驻颜有术呢!
  想来这是自己思维的误区,就光知道葛洪为东晋著名道士,以为必是长者。其实仔细想想就能够明白,倘若葛稚川如今就七老八十的,那理论上入东晋后不久便将逝去,后世该当记作“魏晋间道士”了……
  于是寒暄几句,问及葛洪的来意。葛稚川拱手笑道:“洪今北上,专为向大司马谢罪也。”
  其实这是瞎话,葛洪渡江而北,其实是因为修炼遇到了瓶颈,所以才起意游历中原,遍访同道,以资补益。
  这年月道教的主脉还是五斗米道,初由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传播于巴蜀,等到曹操攻入汉中,迁张鲁等于邺,遂在中原地区逐渐繁盛起来——后世的北方天师道、南方龙虎宗,此际尚未成型。
  如今,也就是原本历史上的东西晋之交,道教最繁盛之处,首在蜀中,次在中原,江南只能垫底。故而葛洪听说裴、祖已定河南、关中,那四川暂时去不了,我不妨往中原去寻觅同道,参详术法吧。
  他在河南、颍川之间遨游经年,然后西入关中,主要目的是前往终南山去寻访梁谌。梁谌所在派别,后世称为“楼观派”,于北魏、隋、唐之际繁盛一时,且对几代皇家影响甚深。但是楼观派的资料大多是后人伪造的,什么关尹喜创教、尹轨下凡授梁谌天书云云,除本派自说自话外,根本就无从考证。
  事实上梁谌本人隐于终南山,名声亦不甚显,葛洪还是在河南游历的时候,偶尔听人提起过,故此远来拜访。可是他跟梁谌对谈了三天,发现对方肚子里货色有限,而且两家对于经典的理解大相径庭,根本对自己起不到丝毫的帮助作用。因此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回程的时候突然间想起来,我那个徒弟彭晓彭子勤自离徐州后便再无消息,他是不是在长安城中哪?既然来到关中,不妨去见上一面吧。
  结果进了城一打听,彭子勤已然获罪,被贬为苦力……
  终究曾有数年师徒情分,葛洪便即来谒裴该,想请他放了彭晓。只是初见面还不方便明言,于是才说我来,“专为向大司马谢罪也”。
  葛洪说了,当日裴公将上古密方授予劣徒彭晓,他自己搞不定,写信来央告我帮忙,我觉得此方大有益于烧炼,故此依法施行——“是未告裴公而自为,其罪一也;复彭子勤用我授之方,所炼亦不如裴公之意,乃至索系,此过原在于我,其罪二也。故而特来谢罪。”
  裴该笑笑,说也没有那么糟啦——“先生之方,其实大略已成。”
  葛洪说我也听说了,随即手捻胡须,面容一肃:“原本以为裴公传此术,求验方,是欲修身而求长生,不料竟成杀人之法……”
  裴该反问道:“昔老子既通天人之本,明变化之道,何不自修,而偏要传五千言于后世?是知自修不若度人,独自长生,何如导引众生?我今虽以先生之方杀人,所杀者亦皆胡虏,所为护国、救民,孰云不可啊?先生难道因此而不快吗?”
  葛洪微微一笑,说:“裴公之语,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是儒家言,非我道家语。然而诸法皆通,孔子亦曾问道于老子,斯言不为无理。只是……既然如此,彭子勤是有功于国,又因何故,反倒获罪呢?”
  裴该心说原来如此,你跟这儿等着我呢……
  于是解释道:“正如先生所言,彭晓虽然得我授术,却不能验,要向先生请教,则其所献之方,本是先生之功,彭某有何功劳啊?他不仅贪先生之功为己有,而且隐没资财……”
  话还没说完,突然门外传来裴服的声音,语气颇为惶急:“主公,夫人难产——请主公速往后寝去啊!”


第十五章 生而异香
  其实距离荀灌娘的产期,理论上还有三五天,但这事儿是做不得准的,提前这么几天分娩,也不能算是早产了。
  只是事先并无征兆,否则裴该不会还跑前堂来办公。他本来以为,老婆身体素质不错,肚子隆得也不甚大——说明胎儿并不过于痴肥——生起来应该没太大问题吧?相比之下,他倒更担心小的,能不能活着降生,降生后又能支撑多久呢?
  因为医疗水平太低,这年月即便富贵家门,婴儿的夭折率都居高不下——裴该当然没有具体统计过,但根据对熟识之人的询问、了解,据说超过了三成。
  谁想正在跟葛洪对谈,忽听门外裴服禀报,说夫人难产……裴该当即面色大变,一挺腰就站起身来。他心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儿?是因为产妇年龄太小啊,还是孕期安养仍然出问题了?据说荀老夫人第一胎也是死胎,这事儿娘俩儿不会有什么遗传吧?
  裴该心急如焚,都忘了跟葛洪打招呼,就匆匆出堂,穿上鞋,直奔后寝。葛稚川仪态安详,也缓缓站起身来,就在裴该后面跟着——或许真是长年修炼,有所成就,别看他貌似不疾不徐,迈步频率不高,却始终只落后疾奔的裴该半丈之远,跟着一起进了后院。
  无论兵卒还是仆役,都不认识这位先生到底是谁,可是眼瞧着裴公面色惶急,而这位先生就紧随在后,还以为裴公特意带他过来的,故此谁都不敢拦阻。
  来到寝室门前,裴该不敢遽然而入,只是左右寻摸,到处找人,问:“夫人如何了?”随即从门内出来一位五十多岁的老稳婆,朝裴该深施一礼,说:“夫人羊水已破,产道却迟迟不开,恐怕……”
  裴该一把抓住了老稳婆的手,连声问:“可有凶险么?该当如何是好?”
  老稳婆战战兢兢地说:“敢问裴公,是保大,还是保小啊?”
  裴该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保大,自然是保大!”
  老稳婆闻言倒不禁一愣。她干这行也半辈子了,接生的婴儿已有数百,且多是富贵人家,根据从前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有八成的可能性,主人家想要保小不保大呀——裴公怎么这么特别?
  固然保大的情况也曾多次出现过,但一般都得夫妇结缡已久,且妇人已有多次诞育——反正已经有娃了嘛,少一个也无所谓,倒是母亲若然死了,前面几个孩子又该怎么办呢?若为少年夫妇,又是头产,多数都会要求保小——继承人最重要,老婆死了还能再娶,又不是贫穷人家,会怕娶不起第二个了。
  为此又追问了一句:“裴公可想好了,确实要保大么?”
  裴该一搡那老稳婆,急道:“快去,快去……小儿便死,与尔无尤;大人若有个三长两短,必要治汝之罪!”
  老稳婆连声答应,赶紧退回室内去了。
  裴该正在惶急,就听身后传来一个声音:“裴公,草民亦略通医术,或可保全尊夫人母子性命。”转过头去一瞧——咦,葛稚川你怎么跟着我到后面来了?
  可是这会儿也不是质问此事的时候,裴该虽然心里说:你是道士,充什么医生,果然这年月巫医不分家吗?然而正当忐忑不安之际,如人溺水,葛洪随随便便一句话,落在裴该耳中,就如同救命稻草一般。于是忙向葛洪施礼:“先生若能救得荆妻性命,该必有厚报……”顿了一顿,又补上一句:“当即释彭晓,并授官职!”
  葛洪点点头,迈步就往屋里进。裴该本人并没有女子生产,男子不得靠近的老旧想法——后世男性妇产科医生也不在少数啊——葛洪是为救人性命,故此不避嫌疑,但他这一进去,室内诸妇人却不禁同声惊呼。
  裴该在门外提高声音道:“葛先生道术精湛,可听他吩咐。”他这也是病急乱投医,不管怎么说,巫医确实同源——所谓“药王”孙思邈,本身不也是道士么——相比那些纯技术工种的稳婆来说,裴该还是更相信道士葛洪一些。
  他在门外徘徊,心中忍不住向诸天神佛祈祷——虽说从来就不信那些玩意儿——几乎就要许诺,若母子平安,他靠着大司马的权力,从此把道教尊为国教了。可是人越是在张惶失措的时候,越是会神飞天外,胡思乱想,裴该不禁琢磨:道教也是分派系的,葛洪算是哪一派呢?是总尊各派,还是到时候光尊葛洪师徒?
  对了,我刚才还向佛陀祈祷来着,那么将来尊不尊那些光头?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忽听室内嘈杂声中,传来一声响亮的啼哭声。裴该听了不禁一愣,脚步停顿,整个人当场就僵住了。
  随即见葛洪拱手而出,朝着裴该深深一揖:“恭喜裴公,贺喜裴公,得诞麟儿,且母子平安。”不等裴该反应过来,又说:“公子之诞,满室生香,将来必成大器啊!”
  裴该就一直愣着,直到听闻“母子平安”四个字,脸上僵硬的肌肉才骤然间一松,随即嘴角一咧,笑意满溢。他赶紧朝葛洪深揖:“多蒙先生施救,大恩无以为报……”
  葛洪笑着摆摆手,说:“裴公可入室抚抱麟儿,洪暂告辞,明日再来求见。”他知道裴该今天不可能再有精神头来接待自己了,那我还是先走吧,咱们明天再会。
  裴该吩咐裴服将葛先生恭送出去,自己一转身就蹿进了寝室。进来一瞧,只见荀灌娘面色苍白,满头大汗,拥着被子瘫软在榻上,猫儿正用热手巾帮她拭面;几名仆妇在清理地上的污血,以那老稳婆为首,三名稳婆并头一处,正把初生儿浸在水盆中,细心擦洗。
  裴该就瞥了儿子一眼,心说——好丑怪。那小东西皮肤粉红,但是皱巴巴的,眼睛未睁,五官有四官全都挤在了一处,一双招风大耳倒是支楞左右。以人类的普遍审美来看,这种东西就只占了一个“丑”字,但不知道为什么,裴该瞧着,却不生厌。
  他只是想:难道我初生之时,也是这么难看的么?
  也就瞥了这么一眼,随即他就赶紧跑到榻前,抓住了荀灌娘露在被外的手——这只手平素颇有力量,此际却软绵绵的,柔若无骨。
  荀灌娘缓缓睁开双眼,望望丈夫,虚弱地笑了笑,低声道:“幸不辱命。”
  裴该忙道:“夫人说哪里话来?若生子,是有大恩于我,若不生,也无关紧要,还当以夫人身体康健为重。”
  猫儿在旁笑谓:“方才险些将我吓死,好在夫人拼命用力,那位先生又指点得法,公子才得顺利生下——原来妇人生产如此凶险,我还是不嫁人好了……”
  荀灌娘轻轻摇头:“汝今日受了惊,过几日便不这么想了。”
  裴该看妻子虽然虚弱,中气不足,倒确实不象有什么性命之忧,这才彻底放下心来。随即左右望望,吩咐道:“可将窗户打开……”
  老稳婆忙道:“裴公,妇人生产后一月,切不可受风啊。”
  裴该笑道:“此际哪里有风?若怕着风,可将锦屏张于榻前,唯室内空……气息如此浑浊,岂可安居啊?”
  他前世就听说过,为怕受风,把产妇置于密不通风的环境中,这是千古陋俗,事实上产妇非常需要清新空气,只要谨慎点儿别让她感冒就成。未来的讯息社会就是如此,各种有用没用的信息,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或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受众,故而那时代的人普遍比古人知识面广,见识为长。
  裴该说那句话的同时,本能地又抽了抽鼻子。他才进来的时候,就感觉这屋里密不透风,空气很浑浊,这回重新闻闻,才发现——咦,貌似真还掺杂着一股若有若无的香气……难道说葛洪所言是真,我这儿子果然生而带有异香不成么?
  就问猫儿:“是何香气?”
  猫儿用下颌朝榻旁的熏炉一点:“喏,是那位先生带来的百蕴香,说可保产子,且能定神安魂。”
  裴该闻言,不禁撇嘴,心说这葛老道果然还带着江湖骗子的习气……
  ……
  再说彭晓彭子勤被发为城旦——也就是苦役犯,最初都派去筑城,故有此称——但是裴该没真让他去做苦力,而仍然要他精研火药,搞出不同功用的配比出来。
  干的活儿虽然一样,但跟在徐州之时,有若天壤之别。如今彭晓无官无职,平素只能穿一袭麻布短衣,日常饮食仅仅管饱,出出进进都有兵卒监护,别说偷跑出去倚红偎翠了,就连假期都没有……
  彭子勤真是悔不当初,却又无可奈何,只盼望着赶紧把裴公吩咐下来的工作完成了,当面禀报的时候,可以哀哀哭诉,再度恳请宽饶——只可惜,试制火药配比不但危险,还极其繁难,得要反复做试验,根本就没有捷径可通。
  彭晓其实并不在长安城内,而在灞城以北,这里有一片正好包夹在渭水、灞水和成国渠之间的狭长土地,乃是裴该新建的“工业区”。
  根据徐渝的设计,通过水运把各方搜集到的原料运至此处,加工建设。裴该深知若分散且不成规模,就无所谓“工业”,永远都是手工小作坊而已,故此将所属匠人齐集于此,先后设置了铁作、木作、造纸和印刷等各工坊,用工都在三百人以上。此外还有“火作坊”,即为试验和制造火药的所在,但距离其它各坊都远,且有重兵守护——因为各坊都同时制造军用和民用产品,唯有火药,这年月暂时只作军用,而且必须保密啊。
  各家工坊的西面,南依成国渠,还有十数顷的农业试验田,试种各种作物,研究农业新技术,倘若成功,便可向各地推广——反正目前雍州田土,三分之一抛荒,三分之一为世家所有,三分之一是民屯,自耕农很少,所以推广起来相对方便。
  对于持一技之长前来应募,或者因其技能而被地方官举荐,甚至勒逼前来的各路人士,裴该即便在百忙之中,也要亲自审查。因为这活儿只有他能干,终究他比旁人多了近两千年的见识,是否靠谱未必能够瞧得出来,是否完全不靠谱,那是一眼便可洞悉的。好比说耕作,有人献上堆肥之术,裴该就瞧不出好赖来;但有人献上祈神之术,说能使蝗虫不生、稗草不长,裴该当场就命人将其乱棍给打将出去了……
  只有裴公觉得可能靠谱的技术,才准拨下资金研发,试验过程中,技术人员暂受五十石之禄,候其有成,给九品官衔。某些技术是可以立竿见影的,但相关农业方面的技术,则起码得有半年,才能得见成效,是否真有普适性,恐怕非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钻研不可。
  然而裴公轻授名爵的行为——虽然只是八九品小吏——却遭到了幕府群僚的普遍抵制,裴该为此费尽唇舌,到处加以说服。其实古代即有农官之名,地方官会按时向朝廷荐举擅长耕作的老农,由天子亲自嘉勉,甚至于给禄,儒家学说即以农为重,还不会招致太大的反对声浪。但对于向来低贱,且被视为别业的工匠、商贾,大家伙儿的态度就不一样了。
  裴该被迫做出一定让步,商贾得向幕府捐助一笔资金,才准得官;至于工匠,裴该把他们召集起来,遣人突击培训,不管技术再强,功绩再大,也非得能读写五百个字,并且听过一经的讲解,才可得官。
  由此便可对外宣称,此人虽为匠人,亦有士人之学,授官可也。同时裴该也希望工匠们都有文化,方便技术的进步和传承。
  唯有彭晓本身就是士人,虽然干着工匠的活儿,但属于高级技术人员,虽然没能把裴该所要求的配方全都拿出来,被监督着不敢再偷懒,也已经有了部分成果,若依新政,起码可赎前愆,免罪为民。偏偏裴该跟把他给忘了似的,根本就没有要饶恕他的意思。
  彭子勤在工坊里真是度日如年啊,好不容易师父葛洪找了过来,听他说明前情,好一顿训斥后,便道:“我试往谒裴公,为汝求情吧。”但随即一走就是十来天,影儿都不见……


第十六章 百家姓
  这一日彭晓一大早就被士卒勒逼起身,空着肚子翻检、整理了一番案头的资料后,就被监押着前往试验场所,在几名助手——都是失怙、无家的士人子弟,能读会写——的协助下,开始尝试一种新的配方。
  正在忙碌着,忽听士卒喝道:“柳大夫前来,还不跪接?!”
  彭晓闻言,吓了一大跳,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计,匆匆趋出门外。
  所谓“柳大夫”,就是指的河东解县人柳习柳季言,自投裴该以后,初被任命为金部校尉,隶属于少府,统管天下矿藏。其后朝廷东归,柳习的职司则多在关中,因此主动剥离出来,成为大司马幕府从事,别兼太中大夫。
  如今渭滨的工业区就由柳习总体负责,若有规划、营造等事,再须徐渝协助,他算是彭晓的顶头上司,那么既然来了,彭子勤又焉敢不前往跪迎呢?
  就见柳习乘车而来,但车上并非只他一人,尚有一名参乘,白面长须,骨骼清奇,彭晓远远望见,便不禁大喜——啊呀师父您老人家终于回来啦,看起来我获释有望!
  柳习和葛洪下了车,来到彭晓面前,彭子勤急忙磕头见礼。葛洪伸手一指他:“孽徒,汝可有幡然改悔之意么?”
  彭晓连声答道:“徒儿知罪,如今已诚心悔改,还望师尊求恳裴公,饶恕了我吧。”
  葛洪道:“汝浮浪放纵,罪孽甚深,即有我恳请,裴公也不肯轻饶……”彭晓失望之情才刚涌上心头,就听葛洪继续说道:“然汝运气不错,裴公适才得子,心情正佳,百僚亦谓当大赦关中,以为新生儿乞求神庥……”
  彭晓闻言,急忙拱手道:“草民亦当为小公子祈祷,无病无灾,得公得侯!”
  葛洪心说你既然明白了,那也无需我再多言,转过头去望望柳习。柳习会意,当即迈前一步,伸手把彭晓搀扶起来,说:“大司马本授卿以重任,卿却懈怠,致有此难。然自来渭滨,士卒禀报,倒也勤勉,似已悔过前事……”
  彭晓心说我如今是什么身份,况且还有士卒监护,怎么敢不勤勉啊……表面上却是一副感激泣零之貌,连声说我做得还很不够,还不能尽赎前愆。
  柳习说你有这种想法很好,那就继续努力,为大司马效劳吧。随即从袖中取出一卷纸来,展开来大声诵念,内容不外乎嘉奖彭晓之功,赦免其罪,并且加授八品材官之职。
  材官本是武职,裴该的用意,彭晓你搞的是军工,则组织关系自然应当留在军中啦。
  就这样,彭子勤再度翻身,他不再是囚徒,是苦力了,虽然仍然在作坊里搞试验,轻易不得外出,但日常供奉都依八品官禄来走,也不再有兵卒见天儿跟在屁股后头,监督工作。当然啦,假期也有了,想出去渔色,只要不犯法、不耽误工作,大家伙儿也都可以睁一眼闭一眼……
  ……
  荀氏产子,消息传开,大司马府上下将吏莫不欣喜,都感觉自家的根基更加牢固了一些,且有望传之子孙后世。于是一连好几天,大司马府门前车乘是络绎不绝啊,大家伙儿全都带着礼物登门道贺。裴该对于超过千钱之礼,一概婉拒,不足千钱的才致谢收下。
  时隔不久,洛阳方面也陆续有使者到来,上起天子司马邺,中有荀崧、祖逖等,下到普通两千石,也都有礼物送达,对此裴该就照单全收了。
  他心说想不到生个儿子,倒能发一笔小财。曾经听到过一种说法,不要怕孩子养不活,老实孩子是都会把足用的财货给爹娘带过来的——此言竟然不虚。
  本拟婴儿足月之时,再遍邀亲朋,大宴一场,顺便把儿子的大名给定下来。可是才刚半个月,竟然就从渭汭送来了新鲜出炉的《姓氏志》——董景道老先生的笔头还是很快的。
  这部《姓氏志》,总计开列九十九姓、一百八十四家。比起唐代《氏族志》或者宋代《百家姓》当然差了不少,不过考虑到很多南北朝之际的胡姓转为汉姓尚未发生,理论上就应该差不离了吧。
  裴该掐指一算,老先生平均每天要写三千多字,在这年月算是高产了。
  但是董景道也在所附书信中明言,我这只是初稿,还需核校、润色。一则我学问有限——主要是手边的资料不足——肯定会有错漏,而且对于某些家族的传承、官途,纯属道听途说,理应反复核实;二则具体排名谁高谁低,这得裴公你拿主意,我写的篇章先后,你就随便调整吧。
  裴该当即将幕中文学之士全都召唤了来,要他们详细审校这部《姓氏志》,然后跟裴嶷两个商量了好几天,定明高下,并且还多添了一姓进去,凑足一百之数——裴文约多少有点儿强迫症。
  完了裴该又单独唤来郭璞,说借用卿这支如椽大笔,以《姓氏志》为基础,帮我写一篇《百家姓》出来吧。
  《姓氏志》在士林中流传,《百家姓》则可以作为启蒙教材——就跟后来宋代的《百家姓》那样。裴该还在徐州的时候,就下令军中将吏都要认识五百个常用字,后来把范围扩展了,士卒也都可学——不强迫,但若不识字,你觉得自己有机会升迁吗?等到入关执政,他又搜罗抚养了数百孤儿——既有兵卒子弟,也有本地失怙者——目标当然是要培养成新时代的“羽林孤儿”。可是无论兵士还是孤儿们,以及为做官而必须学习的技术工,都缺乏一本认字的初级读物啊。
  所以今天趁着《姓氏志》即将火热出炉的机会,裴该将重任交到了郭景纯的肩膀上。要求很简单,只列籍贯、姓氏,四字一句,写成易诵易背的韵文。
  郭璞领命而去,这种活儿对他那当然是小CASE啦,不到三天,便将初稿呈于裴公过目。裴该打开来一瞧,只见开篇先是:
  “国姓司马,天开晋图……”
  裴该本人是很希望把河东裴氏列为第一名的,但他终究还是晋臣,势必不能把那个宋版《百家姓》里吊尾的复姓给撇喽……所以裴姓只能第二——
  “闻喜有裴,如柏巍巍……”
  再下面是——
  “颍阴荀氏,圭璋取携……”
  荀氏本为天下高门,荀组见为太尉,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裴公他才刚诞生的嫡子,外家是姓荀啊!
  “煌煌晋阳,高门曰王;恢恢乌氏,传家名梁……”把太原王列在第四名,是裴该特意嘱咐的,同时他还把琅琊王一杆子打到了第十九名去;至于乌氏梁姓,梁芬老头子挺识趣,如今虽然随驾前往洛阳,却理应想尽办法,把他的心仍然留在关西。
  接下去——“遒县有祖,国之貔虎;一世武库,杜陵称杜……”
  京兆杜氏,在关西士人中列名仅次于梁氏,表面上是尊敬当年有“武库”之称、允文允武的名臣杜预,然而实际理由却是:杜乂那废柴的病总也不好,起不了身,杜家如今就根本毫无权势可言。
  再往下排,一直到第十名分别是:平原华(尚书右仆射华恒、散骑常侍华辑之族)、弘农杨、河东卫(卫展之族,所以前十名里仅河东一郡就列名两家)。
  十一到二十名分别是:荥阳郑、高平郗(郗鉴之族)、平阳贾、济阴卞(卞壸之族)、范阳卢(旧族,刘琨幕下见有卢谌,裴该幕下有卢志父)、清河崔(旧族,刘琨幕下有崔悦)、陇西李(李容、李义一族)、中山刘(刘琨之族)、琅琊王、乌氏张(即凉州刺史张轨、张寔一族)。
  再往后则有:南阳许、泰山羊、京兆韦(韦泓之族)、博陵崔、赵郡李、河东柳(柳习、柳卓一族)、陈郡袁、京兆宋(门下侍中宋敞、前平东将军宋哲一族)、济阳虞(司马睿妃虞孟母之族)、陈留阮、吴郡顾(顾荣之族)、冯翊严(散骑常侍严敦之族)、平阳邓(尚书邓攸之族)、安定胡(胡焱之族)、陈郡殷(殷峤之族)、中山甄(跟甄随完全没有关系……)、冯翊游(游遐之族)、太原郭、弘农董(当然就是董景道老先生一族了)、河内张、汝南和、陈郡谢、河东梁(即解县梁)、汝南周(周顗、周访一族)、吴郡陆(陆晔之族)、会稽贺(贺循之族)、金城麴(麴允、麴昌一族)、颍川庾(庾亮之族)、谯郡桓(桓宣、桓彝之族)、太原温(温峤之族)……这是前五十名。
  裴该从中大塞私货,把董老先生原本的次序彻底打乱,不但哄抬关西士人,如将陇西李列在赵郡李之前,把安定梁列在河东梁之前,竟然还石破天惊地将吴郡顾、陆,会稽贺氏等原本被中国士人目为半蛮夷的吴士也拉进了前五十名。
  统一战线嘛,自然要大搞而特搞——好比说陇西辛氏,见为司马保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