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第一国师(鲈州)-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依本县之见,此事只能以静制动,任他千般挑衅,万般撩拨,你只巍然不动。忍到圣旨来时,便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冯维世捻须微笑,就差一把扇子,就可以扮诸葛孔明了。

“当然,也不能任他横行,至少在舆情民心上,是可以做些文章的。另外,刘观主你也可以做做表面功夫,做出声势来,本县也会暗中助你,只要百姓看到你多方奔走营救的姿态,却也不会苟责于你,只会同仇敌忾,将矛头对准谢兰,乃至谢家……”

连这话都说出来了,冯维世也算是全无保留了。若不是他的命运跟刘同寿绑得太紧,而刘同寿的行情又太好,他是断然不会冒这种风险的,现在就看刘同寿如何决断了。

就算不被采纳也不要紧,只要刘同寿不直接打上门去,他觉得问题都不会太大。若是小道士真的蠢成那样,那就是个扶不起的刘阿斗了,他冯某人也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有劳冯大人费心了,不过,这对策,还是让我再想想……”冯维世的办法很不错,但刘同寿心里却有些别扭,哪怕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他也不肯立时便答应下来。

“好说,也好。”对冯维世来说,这不是最好的结果,可也不是最坏的。

第94章由之或知之

第二天。

从县城回镇的一路上,刘同寿的情绪都不高,沈方卓本来还一直嚷嚷着要打上门去,可看到小道士沉重的脸色,也是讪讪的住了口。

那位谢御史最盼望的,恐怕就是这个了。无论动粗还是行骗,只要刘同寿上了门,他就能找到口实;一旦找到口实,他就能控制住局势的走向,因为他是御史,御史就是有这本事。

可放着不管,也不是个办法。

表面上,营救行动已经展开了。冯维世一大清早就动身去了余姚,说是要凭借同年之谊游说一番,当然,在公在私,他都是冲着刘同寿的面子去的,对外也是这么宣扬的。

这个人情,刘同寿是领了,但对结果却没有丝毫期待。拿下他刘同寿,那位谢御史既能得名,又能得利,还能落下人情无数,在这些东西面前,所谓的同年之谊,就很扯淡了。

冯维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罢了。卖给刘同寿人情的同时,也能借着刘同寿的威望,趁机给自己赚个为民做主,不畏上官的名声。

要不怎么说,这些当官的就没一个简单的呢?

怎么办?刘同寿想了一路,想得脑仁都隐隐作痛了,可比起到家之后,面对父老乡亲带来的心理压力,这就压根算不得什么了。

刘同寿没有提前通知,但依稀看到小镇的影子时,镇北口还是有一群人等在那里。看那翘首以盼的样子,也许他们每天就是这么候着的,期盼着他们的小仙师的归来。

“回来了,小仙师终于回来了!”

“我爹他们有救了!”

远远看到刘同寿一行人的身影,人群立时便是一阵骚动,等距离再近些,确认了来人的身份时,人群中更是爆发出了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声音中蕴含着说不尽的委屈和哀愁,同时也带着无穷的欣喜与希望。刘同寿从未有那一刻,这么憎恨自己的敏锐,要是反应迟钝点,他的心里就不会这么难受了。

“小仙师,我爹他们不会有事,很快就会回来,是吗?”

“三娃,你说什么呢?天下间还有小仙师办不到的事情吗?救人惩恶官,不过小事一桩罢了。”

“就是,就是,柴德美那样的恶霸,最后还不是夹着尾巴逃跑了,在小仙师的仙家手段面前,这些恶人没一个能讨得了好的,迟早要恶有恶报!”

镇民们互相鼓励、安慰着,在这段担惊受怕的日子里,他们就是这么过来的,如今终于见到了主心骨,他们将所有的情绪一起宣泄了出来,并且热切的期待着……

期待着他们那个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小仙师挥挥手,如同往日一样,充满自信的告诉大家:没什么大不了的,有我在,就没有摆不平的麻烦。

按照冯知县的策略,刘同寿这时也确实应该这么做。

先安了百姓的心,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在想办法了,先是拜托了冯知县,还会往府城、杭州写信,求那里的大人物们帮忙分说,向谢御史施加压力,最终将人救出来。

不管人是否能救得出来,镇民都将对他感激无限,因为大伙儿都看到了他的努力,单凭镇民自己,又怎么可能请得动知县、知府,乃至按察使这样的大人物呢?

也不用担心那些大人物袖手旁观,冯知县说的很有道理,只要刘同寿不自投罗网,他就很有投资价值,那些人不会看不透这一节,也不会吝于伸把手的。

总之,这就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除了被抓走的那几个人,以及他们的家人。

谢兰既然出了手,总是要得到点什么的,最低限度,就是共济社的几个首脑的口供。有了这个,至少他就有资本和刘同寿打一场口水官司了,从而化解掉小道士的反击,立于不败之地。

可以想象的是,那几个人多被羁押一天,就会多遭一天的罪,除非他们老老实实的按照谢兰的意思指证刘同寿。

但是,这种事可能发生吗?看看被抓走的是些什么人吧。

赵屠,那个从第一天开始,就坚定不移的站在刘同寿身边的憨直屠户,这人就是个直肠子,还没从刘同寿这里得到好处,就已经尽心尽力的在维护他,支援他了。

指望这个人反戈一击?刘同寿相信,那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

还有他的老冤家崔木匠,这人嘴上刻薄,但心地却不错,开始有些磕绊,不过在共济社建立的初期,却是得了好处,然后迅速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对刘同寿说的话皆奉若钧旨,遵行不悖。

刘同寿那两个喷壶就是找他打造的,其实按照小道士的打算,只要用普通的木材就可以了,可崔木匠听说这东西是用来防身的之后,特意用了酸枝木,也就是所谓的红木——这玩意既重且硬,不但结实耐用,还可以用来砸人,当然,成本也很高。

还有林大叔和张大爷他们,收养孤儿、老人什么的,本来只是刘同寿得知灾情之重后,随口的感慨,这些淳朴的镇民却将其牢牢记在心里,有了余力之后,就张罗了起来。

这些人没有做出什么大事,更没有效忠的誓言,但从点滴之中,却足以见得他们坚定的信仰。也许他们最终拗不过酷刑,但这个过程一定是有的,也许还很漫长……

由尴尬到不忍,由回忆到感伤,刘同寿神色的变动,都落在了郝老刀眼中,这个看似粗豪的刀客,敏锐的把握到了刘同寿的情绪,他出言劝道:“公子,小不忍则乱大谋,总得有人牺牲,才能做成大事,他们都是心甘情愿的,您不能冒险啊!”

刘同寿喃喃说道:“大事,我又要做什么大事了?郝大哥,你告诉我?”

进京当神棍,糊弄皇帝,搏个富贵荣华,这又算是哪门子大事了?以他的手段本事,就算落海为寇,做个海盗王,也不见的就比去京城提心吊胆差多少啊,说不定他还能征服倭国和东南亚,自己做个皇帝呢。

好吧,这想法有些玄幻了,不过刘同寿一直也没觉得自己在做什么大事,他只是在努力让自己活得更舒坦罢了。要不是孙升给他提了个醒,他对去了京城到底要做些什么,还完全没有概念呢。

没有看到预期中意气风发的宣言,刘同寿的沉默让镇民们发觉了些什么,欢呼声渐止,人群安静了下来。数百道目光就那么静静的注视着他们的小仙师,没有疑虑,没有不安,只有一如既往的信任与期待,全无保留。

刘同寿知道,只要他好好表演一番,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自己的安全,并顺利进京,展开那条飞黄腾达之路。

可是,他做不到。

魔术师也是以骗人为生的,可那是善意的欺骗,他不是政客,至少现在不是。他很擅长骗人,但却不是这种骗法。

他做不到冯知县那样的世故圆滑,没办法睁着眼睛说瞎话,一边说着要尽力而为,另一边却默默的把那些全心全意相信着自己,对自己好的人推向深渊,并美名其曰为:牺牲一部分人来顾全大局,并且为被牺牲者冠上一个心甘情愿,用于牺牲的名头。

他知道,那些被牺牲者需要的,从来都不是这个。

“同寿哥,你会去救我爷爷的,对吗?”说话的是张大爷的孙子。童言无忌,突如其来的沉默让孩子们感觉到了不安,他们考虑事情不会向大人们那样复杂,而是直指本心。

“当然会,不过现在没有什么好办法,我还得想想,但是,没关系,车到山前必有路,办法总是会有的。”穿越以来,刘同寿第一次没有虚张声势,而是将自己的无力表露了出来,这本是只有楚楚能看到的一面。

上位者弃权术而不用,后果往往很严重。这是古今通用的观点和法则,后世的不少出色政治家都认为,群众是愚昧的,对他们要用忽悠的办法,而不是开诚布公,所以要引导舆情,只让人们看到积极的一面,看到领袖们的伟大之处。

刘同寿本来就是这么做的,但现在,他违背了这个法则。

如同风过水面,平静的人群产生了一阵波动,人们惊讶且彷徨,不安的情绪迅速蔓延开来,不少人的目光都变得游移不定起来。

郝老刀叹息着摇摇头,刘同寿的行为勾起了他的某些回忆,不用权术,一意孤行,当年的那个人不也是这么做的吗?

面前的,是在边关肆虐的鞑虏,是在屠刀下呻吟的民众;身后则是怯懦的友军和弱势的兵力,那个人不也是对全军坦言形势之不利,然后挥军而前,高呼酣战的么?

虽然不合正统兵法,但每每想起那段经历,郝老刀都感觉身上的鲜血阵阵的沸腾。这父子二人还真是很象啊……

“乡亲们,不能什么事都全指望着小仙师,老神仙不在了,原本是咱们应该照顾同寿才对,怎么能把担子全压在他身上呢?”

就在这时,一声呼喊打断了郝老刀的回忆。

“对!咱们自己也不能干看着,也得行动起来才行!”

这话说到了不少人的心里去,很快就有人出声响应了。

“小仙师,请您吩咐吧,咱们应该怎么做?能做点什么?只要能帮上忙,做什么都行!”

呼声四起,刘同寿大为欣慰,他这些日子做的事没有白费,让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套东西见鬼去吧。

“很好,就让咱们群策群力,好好的将那些祸国殃民的狗官收拾一顿吧。”挥手之间,那个为众人所熟知的刘同寿回来了。;

第95章不是一般的坏

余姚。

县衙花厅内,茶香袅袅,笑声不绝,正是一派宾主尽欢的景象。

“哈哈哈哈,无知小儿,死到临头还敢放这等狂言,老夫倒要看看,他怎么来收拾老夫,又如何冒犯谢巡按。”水陆大会上的震骇,一直以来的憋闷和压抑,使得谢家四老爷此时笑得分外酣畅。

“那小贼黔驴技穷,却又不肯服输,还想困兽犹斗,他也不想想,在谢大人的一身正气面前,他那些小小伎俩又岂能讨得了好去?”柴德美笑着附和道,他也觉得胸中块垒尽去。

他们是从杭州兼程赶回来的,信使则是更早一步就找上了谢兰,并且在余姚做了相关的布置,所以才抢在头里,打了刘同寿一个突然袭击。布置虽然得法,计策也是万全之策,可他心里却不怎么踏实,过去的经历带给了他太多阴影。

如果东山传回来的消息是刘同寿不为所动,那他心里免不了要打打鼓,现在虽然还不能确保胜局,但至少可以确定,小道士不是真的神仙了。

现在就看他要如何出招,自己这边能不能顺势抓住他的破绽了。

相较于兴高采烈的二人,在主位上安坐之人却是一脸严肃,面上不见得意,反而显得有些愁苦。柴德美注意到了这边的异常,他连忙轻咳一声,然后以目示意,提醒谢亘。

“兰芳兄?”在外间,谢亘都是称谢兰为大人的,既是为了撇清,也是因为文武殊途的关系。若非家世的关系,他这个四品武官就算跟七品知县比起来,也是有所不如,更不用说堂堂的御史了。

“唉,冯年兄与本御史有同年之谊,他亲自上门关说,这情面上,总是难以推却啊。”谢兰的面相本就有些苦,这时哀叹有声,更显愁苦,看在那不知情之人眼中,还以为他有多为难呢。可谢亘却心知肚明,这位同宗只是不想承担那个坏名声罢了。

同乡、同年、师生,这些关系在这个时代极受重视。朝官们以此为纽带结党营私;商人们围绕着这些关系抱团互助,著名的晋商、徽商,都是这么来的;连前朝的大太监刘瑾,对家乡都是照拂有加,曾经为了陕西的贡生名额,在朝堂上闹出了不小的乱子。

冯维世的奔走,多少会给谢兰造成点麻烦,不过,最多也就是让人说闲话的程度,实质性的危害是不会有的。谢兰此时提出来,无非是想将白手套戴到底,一丝一毫的代价都不肯付出罢了。

谢亘当然知道应该怎么办,不就是要自己充当这个恶人么?

“兰芳兄,所谓国家,就是要先国事而后家事,在维护朝纲的大义面前,这些私人小节都是不足为念的。冯知县也不过是因为父母官的职责所在,不得不表明一下立场罢了,断然不会以此为要挟,坏了兰芳兄的声名节操的。”

“怀中兄教训得是,是小弟想得差了,国事面前,却是容不得这些瓜葛牵连的。”

谢兰从谏如流的点点头,沉声说道:“那些乡民虽然做下了大逆之事,但终究不过是因为没受过教化,所以才为人所蛊惑,终究是大明的子民,只要肯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圣恩浩荡,未尝不能给他们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

“谢大人的胸怀实在宽广,若是那些愚民得以知晓,只怕立时便感动得泪下,羞愧得无地自容了。大人放心,下官一'书包网cc·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定尽早、尽快的问出他们的口供来。”拍马屁这位是余姚知县,巡按要体现权威,必须得依靠地方官府的配合,这位王知县的配合得相当紧密。

“有劳王知县了。”谢兰摆摆手,倒是没说什么以德服人之类的场面话,五木之下相诘问,这才是最便利的讯问之法,不过冲着王知县的马屁,他还是交代了几句:“切记:用刑须谨慎,勿要伤残了尔等的肢体。”

“下官遵命。”王知县躬身应命,口中谀词如潮:“大人尽心报国,仁心仁德,实乃我辈士人的楷模啊!下官斗胆,敢请大人拨冗前往县学训示,若是学子们能得大人指点一二,与圣人先贤的微言大义相印证,必能有所精进。待到下次乡试之期,定然大放异彩。”

“嗯……”谢兰点点头,回应却并不热烈。

王知县有些奇怪,这位大人不是最喜欢这调调吗?所到之处,皆以讲学定师生之名为乐。当初刚到江南的时候,就曾毛遂自荐的要到中天阁讲学,结果被王畿婉拒,落得了老大的不自在,王知县这次也是有针对性的拍了马屁,谁想竟然没拍到痒处,真是怪哉。

“咳咳……”这回换谢亘咳嗽了,讲学什么的固然不错,但说起乡试,就属于哪壶不开提哪壶了。谢御史再怎么有学问,比起在乡试、会试中指点江山,他也比不过刘同寿啊!

而且,他还不能嗤之以鼻。

和那些神神鬼鬼的东西不一样,评人才干,预测科考结果,属于士林佳话的范畴,没有人会将其归为神鬼手段,只会说是眼光好。谁要是大肆诋毁,八成就会落得个心胸狭隘,不能容人之类的评价,所以,这个雷区是万万碰不得的。

王知县反应过来了,心下也是懊丧,正想说点什么把话题岔开,忽听外面一阵喧哗声,他当即大怒,冷喝道:“来人,去看看外面是怎么回事!何人胆敢置国法于不顾,在县衙门前喧哗?”

谢亘与柴德美对视一眼,心中都是惊喜交集。

喜的是来人八成是刘同寿,他自投罗网来了;惊,为的也是同样的理由,因为谁也猜不到,刘同寿到底会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没办法,不能怪他俩沉不住气,这位小仙师就是这么个矛盾的结合体。

“大人,有人敲了鸣冤鼓,说是……要给那几个乱民申冤。”不多时,回报就来了。

王知县怒道:“放肆!既然知道是乱民,还有何冤可申?给本官乱棍将其打出去,如有反抗,私通谋逆,一并拿下问罪!”

报信的胥吏吭吭哧哧的说道:“……大人,不是小的不肯奉命,实在是……打不得啊。”

“胡说!县衙代表着朝廷的颜面,扰乱县衙,就是对抗朝廷,就算皇亲国戚也是一样,本官如何就打不得他?”王知县更怒,但却没有被怒火冲昏理智,看似羞恼欲狂,实际上话里却留了余地,问的就是对方的身份。

“来人的身份倒不尊贵,只是……大人,您还是亲自去看看吧。”

“……”厅内的四人面面相觑。

不用说,这花招肯定是刘同寿搞出来的了,而且再一次出乎了他们的预料。谢家已经伏下了人手,只待冲突一起,就四面合围,来个一网打尽。

这一次,可没有两个官二代互相拖后腿了,谢家动的是真格的!别说刘同寿身边只是五个刀客,就算是五个铁打的金刚,也一样要被斩成肉酱!

可现在的情况,他们就不得要领了,看那胥吏的哭丧着脸的样子,不似作伪,到底是什么事让他难为成了这个样子呢?

在一群胥吏的簇拥下,几人匆匆到了衙门口,转过照壁向外一张望,果然,还真是一看就明白了。

没人闹事。

正主儿老老实实的在地上坐了一排,横四竖八,一共三十二个人,排了个整整齐齐的小方队。这些人安安静静的,一点噪音都没发出来,喧哗声都来自于旁边的围观众。

不过,他们的克制并不是不能打的理由,这里可是衙门口,别说是坐着了,就算是跪着,知县大人说打,一样打了,谁还能去京城敲登闻鼓不成?

不能打的理由是:这三十二个人全上了年纪!看那颤巍巍的模样,最年轻的一个怕是也有古稀之年了,谁敢打这种人?三十二个老公公,只要一动手,立马就变成三十二条尸体!

谁不信邪,大可以自行上前试试,反正王知县是信了。

在这群老头后面,还跟了几个老太太,因为男女有别,所以没坐在一起,但她们手中的东西却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身份。

站在中间的几个老人手中拿着大块的纸板,左边那块写着:老弱无罪;右边那块则是:救之有理。两边的老人各举着一根竹竿,中间是一条横幅,上书个大字:昏官无道,草菅人命,明君在朝,沉冤必雪!

谢兰大怒:“这,这成何体统?王大人,你还不快点想办法,再这样下去,朝廷的体面和声誉还要不要了?”

“下官,下官……”已经入了冬,天气已经很凉了,但王知县的头上却是大汗淋漓,他能想什么办法啊?这帮老人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而且很可能报了必死的信念,打不得,又劝不动,他解决才见鬼了呢!

他当然没办法了,这属于自杀式攻击,非暴力不合作,后世都搞不定这种难题,应对的办法只能是提前布置,多方防范,他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又哪里有什么应对之法了?

看着王知县这副德性,谢御史也没咒念了,他心里突然有了种不祥的预感,自己似乎低估了这次的对手,这小道士不是一般的坏啊!

第96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真是可怜啊!”余姚衙门口,这句话被重复的频率是最高的。

“收留几个孤寡老人,怎么就犯到朝廷的忌讳了?那位齐大爷我认识,是咱们余姚人,他家就住在烛溪湖边上,大水一起,他全家都被冲走了,儿子、媳妇、还有女儿,就剩了他和他那个刚足月的孙子,躲在水缸里才躲过一劫!”

“命是保住了,可日子却没法过了,这段时间,他们过的这叫一个苦!见者流泪,听者伤心啊!别人也可怜他们,但大伙儿都是遭了灾的,明年还不知道怎么过活呢,谁又能顾得了旁人?要不是东山那些人帮忙,这爷孙俩怕是早就被饿死了。”

这人说得动情,旁边的听众也是深有感触,天灾无情人有情,无论是灾前预警,还是灾后重建,都是上虞那位小仙师和他身边那些人在奔走。

想到官府的不作为,有那胆子大的,更是冷笑连连:“凭这些人造反谋逆?也不知王大人是怎么想的,将这些人组成军队,一阵大风吹过来,恐怕就得倒下一半……嘿嘿,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看那横幅还不明白吗?不是犯了朝廷的忌讳,而是折了某些人的面子!大家都忘了吗?当初水灾降临,上虞小仙师一直奔走示警,是谁一直在唱反调?灾后又是上虞小仙师为名请命,找乡绅联名上疏,又是哪个一毛不拔,只顾惦记着去吞别人的田产土地?”

“这次挑事的也不是县尊,而是巡按御史,知道么,这位大人也姓谢!哼哼,我就不多说了,你们懂的。”

“都姓谢也不能代表什么吧?姓谢的人多了,还能都是泗门谢家的人不成?”

“姓什么不是关键,关键是他们有没有勾结。你们可能不知道,去年有海寇在温、台、宁波诸府登陆滋扰,指挥佥事乔大人击退海寇后,力主出海追击,结果被弹劾罢官,上奏章的,正是这位谢御史!”

“这两件事有关系吗?”

“关系大了!你们以为谢家干嘛养着柴家那条恶狗啊?还不是为了海上那点事?柴家早年就是做海匪的,后来禁了海,才洗手上岸,可狗改不了吃屎,据说他们私下里,还是有船只往来,跟海上那些亡命徒,也一直都有往来……剩下的,就不用我说了吧?”

“原来是这样!”

“就为了那点田地,竟然连孤寡老弱都利用上了,真是丧心病狂啊!”

“什么丧心病狂,依我看,他家根本就是灭绝人性!”

议论声越来越高,在县衙内也是清晰可闻。柴德美还算淡定,反正他的名声本来就不咋地,被刘同寿折腾了几次后,更是彻底崩盘了。所谓虱子多了不怕咬,他就是这种情况了。

但两位谢大人却是不堪忍受了。

谢兰的脸色固然一片铁青,谢亘嘴里也满是苦涩,今天之后,谢家的名声算是全完了,没个十年八载,就别想恢复过来,这还是解决了刘同寿的情况下,若是解决不了,那真是要遗臭万年了。

谢兰就更不用说了。

御史是个清水官职,挑别人毛病的人,立身必须得正,至少表面上得做到,他图的就是个好名声。

而且他是晋党,跟江南派根本就没什么瓜葛,对付乔基,也不过是有人提供了那个倒霉蛋的黑材料,他顺水推舟罢了,在那之前,他甚至连宦备倭署的指挥佥事是谁都不知道,又何谈什么勾结?

外面那些老人喊冤,其实他也很冤,而且还不能喊出来,憋屈着呢!

“王大人,不能这样下去了,快点想些办法!”憋着还是有好处的,谢兰就憋出了个好主意来:“不能打,就让人把他们架走,动作轻一点,别伤了他们就行。”

打当然不行,舆情已经很不利了,再弄出人命来,传到京城后,用膝盖想也知道他谢某人的官声将会变成什么样,都察院乃至内阁,皇上的反应将会如何了。

一向讨厌御史的皇上,肯定乐不得的把罪名坐实,免得只有他一个人名声不好;而内阁和都察院则会将他视为大包袱,把所有的黑锅都踹过来,让他背到底。

但就此退缩也是不行的,虎头蛇尾的话,只会给人留下把柄,成为个大笑话。

“可是……”王知县往外面瞅瞅,数了一下人头,眉头皱得更紧了,“谢大人,下官这里,人手不足啊。”

“怎么可能,你可是堂堂知县,朝廷不是一直强调地方上的冗员问题吗?怎么会人手不足!”谢兰真急了,把不能放在台面上说的事儿都拿出来了。

“……”王知县翻了个白眼。

冗员说的是京官勋贵好不好?衙门里的胥吏一大半都是没薪俸,得他这个知县自己掏腰包买单的,怎么可能冗了?十来个衙役,二十多个文吏,满打满算也就跟外面的人差不多,想要顺顺当当的把人弄走,至少也得两个伺候一个,就算把自己都算上,人也不够用啊!

“老夫还有些家人……”总算是谢亘眉眼通透,出面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在外面埋伏了百多人,有家丁,也有外面请来的绿林人物,分出三五十人还是没啥问题的。

只不过,这样一来,会暴露伏兵的存在罢了,可情况紧急,又哪顾得了许多?再说,刘同寿搞了这么一出,想必也是算到这里会有埋伏了,在藏着掖着也没啥意义。

在满天的嘲讽和冷眼中,胥吏家丁们一拥而上,两个对付一个,把那些老头老太太都给架走了。家丁们还好,胥吏们的心情却都很糟糕。

他们都是本地人,平时很少祸害乡邻,赚油水也都是对外地人下手,被这么多人戳脊梁骨,这还是头一遭,心中都是大骂,神仙打架,小鬼遭殃,这还真是无妄之灾啊!

除此外,主要目标倒是很容易对付,老人们没有反抗,就那么安安静静的被架走了。可他们坚定的眼神却告诉了所有人,事情不算完,他们不会就这么算了的。

“人是弄走了,可是,他们要是再回来怎么办?”王知县最先想到了这个问题,反正这事儿总是要着落在他身上,现在就找到问题,也好提前做个预计。

“把他们给关……”谢亘脱口而出,却只说到一半,又给咽回去了。

首先,大牢未必关得下这么多人,再说,这些人什么都没做,只是抗议,就此定罪似乎也不怎么说得过去,最重要的,就大牢那环境,这大冬天的,关进去三十二个,能不能活下来十二个都是问题。

死在衙门口是麻烦,死在大牢里同样是麻烦,要不怎么说自杀式攻击难对付,小道士坏得冒泡呢?还说什么仁义道德,让一堆老头老太太来衙门口静坐,算是哪门子仁义?

“怀中兄,小弟日前在贵府做客,观贵府的宅院还算宽敞,下人也还算多,不如……”死道友莫死贫道,谢兰打算让盟友背这个雷了,反正跟小道士有仇的不是他自己,他为的是大义,而且家里也穷……总之,解铃还须系铃人啊!

“我……”谢亘的胸又开始发闷了,谢家的宅院是不小,可家里人也多啊!弄回去几十个家仆安置倒是不难,可这帮人谁能当家仆看?供着还来不及呢,要是死了一个半个的,外面的谣言说不定还怎么传呢!

“也罢,就这么安排吧,反正也就是一两个月的事儿。”谢老四有气无力的挥挥手,对刘同寿的恨更是到了极点。

柴德美见状,开始盘算起家里的地方来,准备替主家分忧,这也是一个优秀的走狗必备的素质。不过,还没等他盘算明白,却见外面人群中挤过来一人,正是负责刺探刘同寿动向的家丁,他急忙迎了上去。

“那小贼现在何处?”他已经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