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第一国师(鲈州)-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了今天,楚楚愕然发现,师兄蹿升的速度,已经超出了她的想象,按照韩应龙和孙升的说法,小道士马上就要为见皇帝做准备了。
这可不得了!哪个大官会娶个当乞丐的妻子?哪怕是这个妻子还算有几分姿色,却是个贪吃的小丫头?
要知道,师兄可是名动江南的大人物了,整个杭州城的官员士绅,都排着队的等着,就为了见他一面,得他一言。
在这样的师兄面前,自己就显得太过卑微了。自怜自苦之余,女孩又将身份重新定位了,这一次,她将自己当成了丫鬟。
“你说什么呢?”女孩的小心思哪里瞒得过刘同寿,他哑然失笑,柔声宽慰道:“楚楚,你想的太多了,就算进京,我也当不了大官,就算当了大官,甚至皇帝,你也还是我最亲的师妹,咱们永远在一起。”
“寿哥,这话可不能乱说。”女孩被他吓了一跳,不是在一起什么的,而是那句做皇帝。
“嗯,知道了,我就是打个比方。”这是刘同寿转移注意力的手法,他可没有造反的心思。
吃了这一惊,女孩的孤苦自怜之意渐消,她的注意力又转了回来,忽闪着大眼睛,看着刘同寿手上的那个香囊。心中想着,是不是师兄看中哪家姑娘,犯了相思病了。
刘同寿缓缓道:“这是我娘留给我的。”
“寿哥哥的娘?”女孩的眼睛瞪得更大了,黑白分明的眸子中闪着莫名的光亮。
“是啊……”刘同寿将手中香囊递了过来。
虽然经过岁月的磨砺,那香囊已经失去了表面的光鲜,但上面的图案依旧栩栩如生,正面是条活灵活现的五爪金龙,背面是婉转婀娜的五彩凤凰。针脚细密,手艺算不得多好,但看得出制作者用了相当的心思。
这是一件信物,是这身体原来的主人最为着紧的事物,一直都贴身携带着,作为自己不是孤儿,有娘亲的重要凭据,即便在魂飞魄散的一刹那,他依然念念不忘于此。
刘同寿不知道小道士的信念从何而来,不过他也认同这个观点,生下来却遗弃在道观里,应该有不得已的苦衷,小道士八成有个私生子之类的身份,留下个信物待日后相认,倒也不稀奇。
他占了人家的身体,自有义务帮忙完成这个执念,只是,找妈妈说起来容易,可人海茫茫,只有这么一个信物,却又要到哪里去找?所以,他一直没有头绪,事情就这么拖下来了。
今天,郝老刀的异常又把这个念头勾起来了,而且给他带来了更多的疑问。
从表面上分析,郝老刀应该跟小道士的爹或娘有关系,而且关联还相当紧密,更象是上司下属,甚至主仆之类的关系。
能派出这样的人来护卫,他爹娘的身份自非寻常,却一直不肯现身相见,或者接儿子回家,这里面又存在着什么阻碍呢?
刘同寿有预感,这小道士的身世,可能会很惊人,而且带来的麻烦恐怕也相当之大。
他沉思到深夜,就是在想应对之策,只是线索太少,他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麻烦,因此也没想出什么头绪来。
“寿哥的娘亲是个很温柔的人呢。”伸出手指,轻柔的在香囊上摩挲着,女孩眸光迷离,有着一股浓浓的眷恋和憧憬之色,似是被勾起了从前的回忆。
“楚楚,你……”刘同寿一直没问过楚楚的身世,会让一个小女孩流落街头,背后隐藏的故事肯定不会是什么幸福圆满的套路就是了,他小心翼翼的回避着女孩的伤处。
没想到,这个香囊信物,却把女孩的心事给勾起来了,眼见楚楚神色凄楚,他一时也不知如何安慰了。
“爹,娘,还有哥哥……他们都死了,那天,那些凶神恶煞的恶人已经冲进了宅子,我听到了福伯的惨叫声……娘不顾自己,只是着紧我,从后院的狗洞爬出去时,我还听见娘在叮嘱:楚楚,要好好活下去,要好好吃饭,不要被人发现女儿家的身份,要……然后,娘也叫了一声……”
语声幽幽,一场灭门的惨剧在刘同寿的眼前浮现出来。
大祸临头,慈祥的母亲犹自记挂要将女儿送出险地,并且殷殷嘱托,唯恐女儿受苦,父亲也许正在抵挡追兵,给女儿争取时间……他无暇去思索这场惨祸的根由,只是为那些惊心动魄的情怀所慑,一时之间,竟是无法作答。
“娘当时一定很疼,我很想跑回去,帮娘按住伤口,娘说过,只要按住伤口,就不会疼了……可是娘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响着,娘说要活下去,要是回去的话,就活不了了,所以我只好逃,一直逃,也不知逃了多久,逃了多远,终于是逃了出来。”
刘同寿仿佛看到,一座庄园笼罩在了血火之中,不远处,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正哭着奔逃,不时回望,却不敢回头,其中的凄楚又怎能以言语道之?
“师兄,楚楚是不是不祥之人?是不是我害了爹娘他们,都是我不好……”楚楚失声痛哭,宣泄出的,是几千个日夜的悲伤和无奈。
刘同寿明白了。
他知道女孩为什么总是小心翼翼的了,她不想再次失去依靠,哪怕委曲求全,也要活下来,这就是她对失去的母亲的承诺。想着那张笑靥后面,隐藏的居然是这般惨剧,一时间,他也是心神摇曳。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窗棂上的两个身影合二为一,刘同寿轻轻将那个小小的身子揽在怀中。
“楚楚,不要哭,还有我呢。以后我会好好照顾你的,不会再让你悲伤难过,我们一起好好活下去,就象你娘说的那样。嗯,等将来有了本事,咱们再去找那些坏人报仇,把他们杀得干干净净,给你娘出气。”
“……”没有回应,但刘同寿明显能感觉得到,胸前的衣襟湿的更快了。
“其实人死了,不是真的就没有了,死后还有灵魂,好人的灵魂会飞到天上去,一直看着自己挂念的人,所以啊,楚楚的娘亲一直看着楚楚呢,看到你这么聪明漂亮,她一定很开心的。”
“真的?”女孩扬起了头,泪眼中,闪着一种叫做期盼的光。
“当然是真的。”刘同寿理直气壮的说道。
这不是哄人,自己就是例子啊,本来自己已经被烧死了,结果现在还不是活蹦乱跳的,还会装神弄鬼?而且这样的说法才是对症下药,女孩性格纯良,心里又满是愧疚,哪里又会想到报仇什么的,反而是这种带点希望言语,更能温暖人心。
“那,我以后也能飞到天上,还能再见到娘亲吗?”女孩信了。
“当然了,楚楚这么好的女孩,一定会飞到天上的,不过,在那之前,你要坚强的,快乐的活下去,这样你娘才肯见你,也会更加欣慰的。”总算成功了,刘同寿长长的松了口气,哄女孩子,比装神弄鬼辛苦太多了。
“和你在一起吗?”语声中带着说不尽的眷恋和期盼。
“当然,世上没有什么能把我们分开,我们永远在一起。”
福临客栈的最后一盏灯火悄然熄灭。
夜已深,柔情尽在不言中。
第89章待到桃花开
“什么?同寿你要回上虞?为什么?”
第二天也是个大晴天,晨曦初现,梁萧的一声大吼就把整个客栈都给惊动了。他的嗓门固然不小,但更重要的是他惊呼声中的信息。
小仙师要回上虞了!相关人等都是惊疑不定,韩应龙、孙升这样关系密切的人更是急匆匆的赶了过来。
“梁叔,你喊这么大声干嘛?震得我耳朵都聋了。”刘同寿捂着耳朵抱怨道:“大会已经开完了,道观就在上虞,我不回去,还能去哪儿?”
“话倒没错,可是……”梁萧的舌头有点打结。
他不知道刘同寿进京的计划,小道士口风严得紧,压根就没对别人说,韩、孙二人是自己猜的。
不过,昨天连熊大人这样的高官都来了,要求见刘同寿的士绅排成了长龙,若是一个个见过去,见到过年都见不完。今天说不定按察使李大人和布政司王大人也会来,这么紧要的当口,正主儿抽身而退算是个什么事儿啊?
梁萧很不理解。
本来早起时,看见楚楚从刘同寿的房中出来,他还想着借机取笑小道士几句呢,结果却惊闻了这个噩耗,他感觉自己的脑子有点不够用了。
难道,经历了男孩至男人的转变之后,同寿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连作风都变低调了?
“是啊,同寿贤弟,你何不在杭州多盘桓些时日,然后与我等一同赴京?”昨天访客不绝,孙升还没来得及把和韩应龙说的那番话说给刘同寿听,不过,他相信对方会支持自己。
他的提议并非单纯为他自己或刘同寿考虑,更多的是出于公心。
当下的士大夫,多半都推崇天子垂拱而治,朝臣互相监督牵制,达到内外平衡之后,然后就可以天下大治。持这个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孙升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这只是个理想中的状态,实行起来的难度着实不小。
首先,皇帝的自身意愿就是个大问题。尽管从成祖开始,就一直有意识的放权给外朝,并建立了文渊阁,为后来的内阁大臣打下了基础,但这并不代表,皇帝就心甘情愿的当个木偶。
无论是莽撞如英宗皇帝,或是恬淡如孝宗皇帝,亦或是荒唐的先帝武宗,以及当今天子,和外朝的关系,都经历过由蜜月期,转变为对峙,最后演变为对抗的过程。
到底孰是孰非,孙升不敢断言。
要说皇帝有错,那也不可能这么多个皇帝,都重复着同样的错误。连弘治那样的老好人,生前都张罗着重开西厂,把责任都归诸于皇帝,显然不是很合理。
但士大夫们的做法应该也无可厚非,天下这么大,没有朝臣们分忧,皇帝就算生了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啊。而且一人计短,二人计长,集思广益总好过独断乾坤,虚君在道理上是说得通的。
问题出在何处?这就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孙升的观点是,沟通上出了问题。
皇帝居于深宫之中,和外界的接触,除了朝臣之外,就只能通过宦官。
在传统的读书人当中,孙升算是比较开明的那一类,对宦官并没有太大的偏见。他认为宦官都是身有残疾的可怜人,把他们一概而论,全部斥为奸邪有些不厚道,但以士人们的观点来说,这些人得志之后,往往就会忘乎所以,进而倒行逆施。
让他们作为皇帝跟外界沟通的桥梁,显然不太合适,桥如果是歪的,哪怕行人再怎么想行的直,走的正,最终也只能是缘木求鱼。
最终,张孚敬和桂萼为孙升指明了一条路。那就是投其所好的跟皇帝搞好关系,然后用私人的感情来影响皇帝,进而施行善政良法。
这些年,桂萼就是这么做的。
他入阁时间不长,得势的时间也短,可就是他在任的这些年当中,他凭借嘉靖的支持,完善了一条鞭法,动摇了海禁的铁幕,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甚至提出汰员简政的观点……
这些征收汰员的话题虽然是朝堂上永恒的主题,每个阁臣都会张罗一番,但张、桂二人不是说说而已,他们是真的在做!若不是朝中各派不能齐心合力,争斗不休,说不定现在的大明,已是中兴在即了。
这两人最终没能成功,桂萼出师未捷身先死,张孚敬孤掌难鸣,如今已是日薄西山。不过孙升坚信,这条路应该是能走得通的,尤其是当他发现了刘同寿之后。
小道士手段高超,心性更佳。
久困骤贵,却不失赤子之心;久贫乍富,却不恋银钱之物;面对权贵,毫不气馁,反而多方设法,将对方逼得进退失据!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孙升看来,刘同寿完全符合这个标准。
所以,小道士就成了他心目中的那个最佳人选。
他能用道术取悦皇帝,胸中又有正气,更有独立的主见和智谋,如果外朝再有正直之士能与之呼应,何愁国势不振,朝野不宁?
他的想法,跟后来的张居正很象,后者能将桂萼没完成的一条鞭法全面推行下去,就是因为内、外两朝达成了共识,太后、司礼监、以及内阁的三位一体,这才牢牢控制了大明朝堂。
孙升还没想到这么远,可自从对刘同寿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这个念头就无法抑制的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并且快速成长起来。
如果刘同寿的预言成真,他加上韩应龙,再算上其他绍兴府进士这些天然盟友,很可能会形成一股新兴的潜在实力。
绍兴府是心学的大本营,正直之士不少,同怀忧国忧民之心,又都受过这位小仙师的指点,很容易就能团结在一起。假以时日,必能给大明朝堂,带来一股崭新的气象。
他会这么想一点都不奇怪。
在大明官场,入阁的几率,和科举的名次息息相关,前三甲,尤其是状元,两个人当中,就能有一个入阁的,前朝名臣之中,谢迁、费宏都是状元出身,李东阳、刘健、王鏊这些人也是三甲出身。
最典型的例子则是顾鼎臣。这位弘治十八年的状元为官以来,很少有拿得出手的政迹,倒是诗词歌赋做了不少,在京城风月场享誉盛名。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官场上却步步高升,无惊无险的奔着入阁去了。
所以,以这个规律看来,预言应验后,韩应龙和孙升自己的仕途必然坦荡,等他们从翰林院熬出头,刘同寿在宫内想必也有了气候,到时何愁大事不成?
昨晚刘同寿有些意兴阑珊,他不知何故,只当是小道士累了,此时惊闻对方要回上虞,似有放弃之意,他也是大吃一惊。一边劝说,他还向韩应龙打着眼色,希望对方也帮忙分说。
“同寿贤弟,你可是又有什么想法了?”跟孙升不同,韩应龙几乎是从最开始,就一直看着刘同寿走过来的,他对小道士的性情和风格了解更深。他相信,这少年一定有着自己的打算,至少在大方向上,不需要任何人来做提点。
“知我者,韩大哥也。”刘同寿展颜一笑。
因为身世问题,他昨天冥思苦想了半个晚上,后来又跟楚楚互诉衷肠,先是紧张,然后又彻底放松,一觉醒来,很多原来想不通的问题,却是豁然开朗。
他想清楚了,在杭州等着,或者直接随韩、孙等人赴京都不是什么好主意,因为那很可能引起嘉靖的反感。
当年嘉靖以弱冠之年,孤身进了紫禁城,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掀翻了势力庞大的杨廷和。这其中,固然有朝堂局势本身的关系,但他能从中发现契机,然后借力打力,一举建功,其权术手段是毋庸置疑的。
刘同寿认为,这个开门红对嘉靖的影响应该很大,而且很深远,在他接近五十年的皇帝生涯中,他修道的同时,也没忘记玩弄权术。
这么一个皇帝,他具体喜欢什么还不好说,但他一定不喜欢自己的心思被人猜中。猜中皇帝的心思后,再用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那就更加犯忌讳了。
刘同寿若是呆在杭州不走,或是直接去京城,就会踩到这颗雷。
到时候别说平步青云,就算被炸得粉身碎骨也是很有可能的,别忘了,谢家的人还没死,龙虎山也在虎视眈眈呢!
这是刘同寿归纳了嘉靖身边之人的遭遇后,得出来的结论。
张孚敬是他最早的死党,现在眼见着好景不长了;杨一清在大礼仪中出了大力,最后一句话说错,就被赶回家了;陆炳这个奶哥哥也死的不明不白;再加上受宠二十年的严嵩,最后也是个不得好死的下场。
终其一生,嘉靖就从来没觉得过,有什么人对他是不可或缺的。刘同寿要是大张旗鼓的入京或者在杭州张扬,八成会被嘉靖视为恃宠而骄,然后再有什么人借机进两句谗言,他不死也得脱层皮。
所谓上赶子不是买卖,以退为进,愿者上钩才是王道,所以,刘同寿打算就此打道回府。不过,这其中的道理却不能明说。不好解释是其一,另外,也有大不敬的嫌疑。
“……反正,再过几个月就过年了,大冬天的去北方,多冷啊,等明年桃花开了再说吧。”随口胡诌了几个借口,最后刘同寿一挥手,做了总结发言。
第90章进退之道
“你说什么?他要走?”刘同寿宣布决定的一个时辰之后,按察使的官署中也响起了一声惊呼。
李崧祥是正德九年的进士,这些年来历任多地,可谓上过山下过乡,大江南北都走过。
年初他从河南布政司的一个参政,升任为了三司之一的浙江按察使,主管一省刑名,到任不过月余,就已经将诸多事务全部理清,衙门上下无不凛然。吏员们私下里都说,李大人不怒自威,比布政司王大人官威更盛。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丰富的经历磨练了他的性情,他早就学会喜怒不形于色,哪怕是刘同寿那道清心符,也没能让他惊呼出声。
因此,他这一声惊呼颇为突兀,引得属吏们都是侧目相看,然后就是交头接耳的一阵嘀咕,他们都很好奇,到底是什么人能让李大人这般动容。等到得到答案的时候,一个个都是露出了恍然的表情,原来是那位……
李崧祥没空理会他引起的这点小波澜,意识到失态之后,他站起身,快步走到门口,将门关上后,这才压低了声音,肃容问道:“长盛,你昨天和他见面,到底说了些什么?”
熊荣觉得自己很无辜,他一摊手:“恭川,从徐州开始,你我也是近二十年的交情了,你还信不过我吗?张阁老既然说了要观察,我即便再怎么不知轻重,也不能对他说太多啊,何况,那位小仙师胸中自有沟壑,又哪里是轻易劝得动的?”
想了想,他又补充了一句,“而且,他不是要走,而是已经动身了,看时辰,差不多也快出城了。”
“这,这还是真是雷厉风行啊。”李崧祥有点愣神,口中喃喃低语:“如果不是你说的,难道是他自己领悟的?那我二人可是坏了大事啊!若非你我信中明言,说这少年性情稍嫌莽撞,不堪大用,张阁老也不会迟疑不决……这,这该当如何是好?”
熊荣半是安慰,半是解释道:“恭川,你想太多了,前次你我不过是把上虞知县所报转述给张阁老罢了,又哪有什么误导之说?”
“那你是说张阁老看走眼了?”李崧祥没好气的瞪了同僚一眼,他敢打包票,昨天的密谈中,熊荣肯定露了点私货,只是不知他到底露到什么程度而已。
“他昨天露了那么漂亮的一手,很难说宫中是如何做想,若是能提前有些联络,将来多少也是个助力。”
熊荣讪讪的解释了两句,见李崧祥不为所动,于是他话锋一转,又道:“话说回来,恭川,这事儿,我也是接到消息后,才琢磨出来其中的道理的,就算我想提点他,也没那个本事啊?你别忘了,你我这些年都在地方上历任,对宫中事也不过道听途说,哪里会有这么深刻的理解?”
李崧祥想想也是,没亲自接触过,光凭传闻就得出这么精准的结论,并且毫不迟疑的去做,熊荣要是有这份本事,他早就回京城去了,哪里还用得着在地方上折腾?
“那就是说,他只凭你的几句话,就推断出了皇上的性情,忌讳,然后连夜就拟定出了对策?或者说……”
熊荣重重点头,接着说道:“他原本就心知肚明!”
“怎么可能?他明明……”
“你别忘了,他还有个师父呢。”熊荣微微仰头,向李崧祥示意道。
“托梦?这种无稽……”李崧祥当即就要反驳,可话到嘴边,却想起了昨天的事,最后化成了一声长叹:“这还真是名符其实的如有神助啊!待他真的入宫见了驾,岂不是如鱼得水?”
熊荣微笑不语。
“也罢,左右是结善缘,索性把这个人情做得更实在些,”李崧祥挥挥袍袖,如释重负的坐回了太师椅上,扬声道:“来人!”
“大人!”
“让人去王大人府上,和城内各世家处知会一声,就说本官在凝碧楼设宴,就募捐救灾一事,与众人详谈。”
“……大人?”回应的声音带了一丝疑惑。
按照衙门的安排,接下来几天,就是各道派和地方士绅的互动环节了,也就是士绅请心仪的道派去做法事什么的,然后给点打赏。和尚道士们得了打赏,心情应该都不错,顺便让他们去灾区走一圈,代表官府,治治病,念念经,赠点符水,也好平息民间的怨气。
这就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了,比跟户部打架,挤兑皇上要银子赈灾和谐多了,效果也不差多少,至少,在精神层面是这样的。
这是衙门上下的共识。相对而言,李崧祥闹出来的幺蛾子就有些不知所谓了。
“只管去,就照本官吩咐的去通知!”李崧祥哪里会跟一个小小的属吏多啰嗦,他赶时间呢。
“是,大人。”那属吏不敢多说,应一声去了。
反正他就是个跑腿的,出了事也不用他背黑锅,反倒是这一趟跑下来,多少能捞点外快什么的。李大人此举不合常理,那些世家大户肯定是要打探一下详情的。至于李大人有没有给铁公鸡拔毛的本事,那就不管他的事了。
“素闻恭川机敏多智,今日一见,果然非凡啊。”熊荣捻须笑道。
“过奖,过奖,只是借花献佛罢了。”李崧祥与熊荣对视一笑,“长盛,我这就要拟奏章往京城,给张阁老的信,就拜托你了。”
“好说,好说。”熊荣大笑。
……
“李恭川这老狐狸,果然跟那位勾搭上了!却是瞒得本官好苦!”三司衙门相距不远,王建兴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他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马上就理顺了这里面的关系,反倒是他身边之人一脸茫然。
“王大人,这话却是从何说起?”如果只是通知王建兴打压刘同寿,完全不需要欧阳必进亲自走这一趟,随便派个幕僚就是了。他来这里,也考虑了方方面面的可能,比如眼下这种情况要如何应对。
打压不下去怎么办?动用更强的力量继续?不,那就不是政治了,而是意气之争。
在对手已经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之后,高明的政治家应该做的,是想办法拉拢,将对方收为己用,即便不能,也要消除芥蒂,不要把对方推到对立面上去。
连孙升这个尚未出仕的举子都明白的道理,欧阳必进想不到,但他身后的几位大佬,还有他那位身在南京的姐夫,却又如何想不到?
从大义上来说,他们该做的都做完了,私下里和小道士联络联络感情,与气节名声是不会有什么妨碍的。
惊闻小道士离开的消息后,欧阳主事立时便坐不住了。追上去倒是不难,可他之前没跟刘同寿打过照面,所以,他只能跑来邀王建兴同往,顺便引见一下。谁曾想王建兴突然冒出来这么一句,搞得他一头雾水,既忧且急。
“唉,任夫,你当真不知?”
“并无虚言。”
王建兴察言观色,见对方不似作伪,于是叹了口气,解释道:“今上素来不喜招摇之人,当年杨介夫犯颜,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处处以顾命大臣自居,出入招摇,几令朝野上下知杨首辅者,多过知皇上,因此才招来横祸。若不然,至不济他也能全身而退,不至殃及全家。”
“大人的意思是……”
“邵真人入宫前,也少在人前显露手段,龙虎山之名,只在当地传扬,入京之后,更是低调,若非宫中几次三番的封赏,恐怕天下人还不知其名,纵是知晓,也只道其风光因圣眷而来。可你看看这位刘道长……”
“他得名全因自家手段,短短数月间,就已经响彻江南,看这势头,离名震天下也不远了。这样的人,皇上怎么可能轻易招在宫中陪伴?难道是嫌朝中还不够乱么?若不是他的手段太过匪夷所思,老夫已经可以断言,沈淮、李福达之流就是他的榜样!”
欧阳必进恍然大悟:“这就是皇上为什么不予召见,却又遣了骆安来,而骆安又一直按兵不动了,原来……”
“所以说,他这一退,正是恰到好处。”
王建兴意味深长的说道:“进退有据,不肯贪功,很可能会打消皇上的顾忌,如果说,今天之前,皇上召他入京,加以敕封还在两可之间;那么今天之后,这可能性至少已经提高到了八成,再加上李恭川这一招之后,错非京中另有变故,否则就已经就是九成九了!”
“原来这才是李大人的醉翁之意啊,难怪,难怪……大人慧眼如炬,李大人急智多谋,进不如也。”
欧阳必进懂了,李崧祥是配合刘同寿呢,他把那些乡绅给牵制住,省得送行的队伍太壮观,成全了小道士的低调,做人情做的滴水不漏,这才是一省刑名长官真正的用意。
正这时,门外一阵脚步声轻响,声音虽轻,脚步却快,前一刻刚刚听到,下一刻就已经在门前止住。王建兴眉头微皱,沉声喝问:“何事?”
“大人……”
“是黄师爷啊,进来说话。”
黄师爷推门而入,脸上略有些惶急,可见了欧阳必进在,却是欲言又止。欧阳必进见状正要起身告辞,王建兴却是一摆手,道:“任夫不是外人,但说无妨。”
“是,大人,骆同知已经走了。”
“骆安?”王建兴目光一凝,“他去了哪里?追刘道长还是……”
“刘道长从南门而出,骆同知走的却是北门,上了官道后,立刻快马加鞭,想来是回京城复命去了。”
“昨天只是派了信使,今天却是亲自回京,八成是存了邀功的心思,看来……”王建兴摇了摇头,再看欧阳必进时,这位礼部主事已经在跺脚了。
第91章困兽犹斗
归程的队伍,比来时缩水了不少。
除了韩应龙和梁萧,同来的还有不少绍兴府的举子,这些人要上京赶考,自无必要来回奔波。只有梁萧颇为犹豫,虽然嘴上一直念叨着要金榜题名,但每每想起会试,他都很发憷,要是跟着刘同寿一起去还好,现在没了小道士陪同,他就信心全无了。
刘同寿当然不会让他如愿。
孙升已经简短的将他对政局的构想说了,也是正中了刘同寿的下怀。他先前只知道状元很了得,但具体厉害在什么地方,他却不甚了了,反正肯定不会是当驸马娶公主就对了。
孙升的构想为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他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后世的东林党怎么垄断朝纲的?还不是从操控科举开始的?
外有韩、孙等人呼应,内有道家协会襄助,刘同寿已经可以预期未来的辉煌了。这种情况下,多一个进士就多一分助力,当然,梁萧金榜题名的可能性很低,但就算失败了,也是累积考试经验的过程么。
一通威逼利诱之后,梁萧含着泪走了。清虚老道带着一帮徒子徒孙又来了。
刘同寿突然离开,在官场上引起了不小的震荡,各道派也是一阵鸡飞狗跳。在清虚老道看来,小道士分明就是不耐烦了,要逼他们表态呢。
昨天晚上他也没睡好,脑袋里翻来覆去想的都是道协的那点利弊,可一直到天亮,他也没权衡清楚,最后倒是刘同寿帮他下定了决心。
武当派典籍少,直接送了个保镖过来,紫阳派的典籍却多,而且都是分量十足,老道亲自捧了两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