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将血-第3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终,张培贤道:“担忧也是无用,等殿下归来,便知就里,为大局计,此事你知我知,万不可传之于人……”

折汇点头道:“末将理会得,只是赵柱国……偏于行险,还望大帅……”

这也正是张培贤头疼的地方,但身为大军主帅,一些话不好出口,只点头道:“这个不用多说,本帅自有计较。”

折汇也不再多言,两人之后谈了些军务,折汇便告辞出去,张培贤送一段,望着折汇的背影,轻喟了一声,本是满腔的豪情壮志,奈何,却总有人来添堵,这世间事啊,真是不知从何说起了……

……

四月间,春风送暖,北地山河,终于又焕发出了生机。

汾州左近,连营遍地,旌旗招展之下,人喊马嘶,响彻天际。

赵石率一众将领登上汾州南城城头,送走了太子李全寿,汾州总算是平静了下来。

河中新军,陆续从解州北来,现下,汾州堪战之兵,已经有八万余众,随着时日拖延,还将有兵卒陆续而来,但这并不能使赵石放松分毫。

除了加紧操练人马以外,他还派人去吕梁山,招抚吕梁群匪,吕梁山,就是土匪窝,这个当年他是亲身所历,吕梁悍匪,虽说在他看来,不怎么成气候,但却多有青壮,而且其中不乏武艺精熟的家伙,若能召些下来,却也聊胜于无。

尤其是吕梁悍匪多与北地胡人交易往来,若能从那里知道些太原以北的状况,就更好了,还有就是鞑靼人,前些年生了内乱,现在也不知情形如何,也不知能不能用些手段?

也是逼于无奈,不然盗匪之流,却是他掌控河中第一个要剿除的对象的。

其实,汾州虽然渐渐平静了下来,但战事却并未就此结束,从祁县,到太古,再到榆次,侦骑往来,与金人的斥候纠缠其间,几乎每天皆有碰触。

让赵石稍微安心的是,太原没多大动静,而他也无意北上太原,情形就这么僵持住了,但山雨欲来之势却让人很是压抑。

河中谈不上什么治理,最多也就能算维持原貌罢了,任用的多数还是金人官吏,好在,一番经典的舆论战下来,大秦却是渐渐得了河中民心。

其实手段也很粗暴,河中豪强在这个冬天被打压了不少,大量的田地被分于寒苦百姓,这就是所谓的打土豪分田地,是贫苦百姓最欢迎的事情。

但历史早有明证,这种法子后遗症很多,也很粗暴,即便有所甄别,也难以尽善尽美,不过确实让河中百姓欢欣鼓舞,却也让不少地方豪族惶惶不可终日。

这不是赵石下的令,而是南十八,孙文通两位无师自通,做下的事情,报到赵石案上的时候,赵石稍一犹豫,便写了个可字,都说打天下易,治天下难,也确实是有道理的,像他这样的人,领兵打仗是没话说,但要说治理百姓,他心里是有无数的点子,但用出来的话,恐怕只能让天下大乱而已,而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并不在这个上面对南十八两人指手画脚,他看重的,只是大军粮草无忧便成,其他的,任两人折腾便是。

而开春时节,那两位便有了动作,两人开始卯足力气,施政于河中府县,而土地,永远都是施政的重点,两人找了些金人官吏,先便开始厘定良田,地方豪族,凡与金人有牵连的,有的抄家灭族,有的处以重罚。

两人不怕河中再乱,因为河中已经够乱,只要手里有兵,便不怕这些地方豪族不低头,所以,自三月汾州之战结束后,量取河中田亩事便如火如荼的开展了起来,在剿灭了两处冥顽不灵的地方大族之后,其余地方豪族便都无奈的低下了头颅,反正女真人在时候,他们也是如此,不差秦人这一回。

而南十八两人都是心有锦绣之人,也不会做的太过,真的激起什么民乱来,名正言顺的借口,软硬兼施的手段,一番措置下来,在量定田亩上,终于磕磕绊绊的走上了正途,略嫌粗暴的将大秦八分田亩制推行了开来。

这是赵石绝没有想到的,也是许多人做梦也预料不到的,致使之后十年间,河中税赋为大秦北地之冠,推根及源,便是这会儿南十八两人打下的基础了。

不过现下嘛,明面上的好处只有一个,那就是虽然仓促,但却赶上了春耕,许多贫寒百姓都有了地种,可以说,只要今岁风调雨顺,别说大军粮草,便是河洛战事,估摸着也不用再从关内运了。

也因为如此,民心也越加安定了下来,吃了亏的地方大族,却也从中得了甜头,那就是可以派遣族中子弟入秦,或科举,或行商,或可直接在河中从军,入大将军麾下效力,有些在地方上颇有德望的,更可举荐族中俊彦到解州,再拿着大将军亲自签下的文书,往长安国武监求学。

这个可不得了,这可是通天捷径,有的地方大族心动不已之下,留下故土难离的族人,却是举族入秦,根本不打算在河中呆了,这可不是一家两家,据载,自大秦咸宁七年初起,陆续迁入大秦的河中大族,足有数百户之多。

而后十数年间,这些大族或于京兆,或于京东,或于京西,蜀中等处,生根发芽,多有出仕于大秦朝廷的,皆言自己河中某某人士,后来更是结成赫赫有名的晋党,议政论政,举足轻重,却非是当下所有人可以逆料的到的了。

当然,战事未靖,民心再是安定也安定不到哪里去,而关于胡汉之别种种传言,却随着春天的到来,渐渐向金国腹地扩散了开来……

第九卷 旌旗漫卷不须夸 第760章 献计

总的说来,大秦咸宁七年的河中汉家故地,基本上已算是大秦治下,胡人在北地肆虐数百年,汉家百姓困苦流离,备受欺压,到了这个时候,民心思安,一旦归为汉人治下,民心立附,加之河中风议频传,更加速了这个过程。

所以,短短半载间,即便战事未歇,但此时你若在河中诸府县街面乡野任抓个百姓过来一问,是想为金人治下,还是归为秦人属地,对方多数不会犹豫什么,在胡人手下当条吃饱喝足的狗,不如饿死在汉人地界之上,起码死后见了祖宗,也可理直气壮的说一声,自己就算死,也是个堂堂正正的人。

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便为天命,古今皆然,其中道理,不须细述,而此时的结果便是,河中在这半载间,便以令人震惊的速度稳固了下来,且各处没有误了农时,情势就更好几分。

而河中府县,对于女真人恨之入骨者,不在少数,征兵之事也进行的分外顺遂,河中汉家儿郎,来解州投军者,络绎不绝,到得咸宁七年四月末的时候,征兵已近尾声。

随赵石北上河中的五万偏师,间中屡有折损,但到得咸宁七年四月末尾时,却已成十万大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现如今河中新降之地,还供养不了如许大军,得靠潼关粮草接济才成,不过随着时日推移,虽无节度使之名,却有河中节度使之实的赵石,就地征粮,将不再是什么问题。

可以说,此时情势,有利有弊,对于赵石来说,成败也许就在一念之间……

而这个春天,在赵石而言,却也分外繁忙,多少大事,悬而未决,多少疑虑,积在心头,不过可喜的是,终于是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

太原依旧没什么动静,探马来去,太原大军已陆续集结,却只在太原附近未动,看上去,没有多少南来决战的意思。

赵石可不认为,是自己将金人打的怕了,一定是有其他原因,致使太原大军一直未动,可惜的是,军中探马,无法探听金人朝廷动静,得到的信息少的可怜,不然的话,便能大致预测一下,总好过在这里枯等。

许是觉着压抑,所以,为振奋军心士气计,赵石决定,今日在汾州城南阅兵。

大将巡阅军威,乃军中常有之事,但这一次,赵石却是依足了规矩,让大军各部抽调精锐,组成阵列,从汾州城南外的空地处行过,且不禁百姓士绅观演。

这么一来,刻意而为之下,场面可就大了,有心无心的都要来观瞧打败金兵的汉人雄兵到底是个什么模样,汾州左近百姓有些惶恐,但那些胆子稍大的年轻人却还是禁不住好奇,到来观看,而士绅望族,被刻意告知之下,更不敢错过这个机会,到了时候,便早早来到,一来确实想要瞅瞅秦人军旅是何模样,二来也有献媚之意在里面。

故而,到了正点,从汾州南城城墙上望下去,真个是万头攒动,人山人海,但这许多人聚在一起,在军兵将校维持之下,却并无多大的动静。

赵石率众将出现在城头,城下的人群骚动了一下,所有人都在抬头观望,汾州一战,大将军赵石赵柱国之名,实已传遍北地,有着切身之痛的汾州,对其人更是敬畏莫名,也不知是谁,先自跪拜于地,接着,就好像推到的骨牌一般,迅速蔓延开来,片刻之后,城下百姓,已再无一人站立,放眼望去,皆是跪伏于地的人头。

场面震撼人心,随于赵石身侧的众将,心头大震之下,不自禁的都退于赵石身后,将赵石让了出来,赵石独立城头,左顾右盼之间,自得之余,直觉豪情满怀,直欲放声高呼,这样的场面,确实有些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但感觉却很是不错……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低声在他身畔道:“大帅……快让他们起来,若有人趁机乱喊……就麻烦了。”

好似醍醐灌顶,片刻的狂热如汤化雪般消逝了开去,没有回身,赵石已经当机立断的沉声道:“让他们都起来,可以开始了……”

军令一下,迅速便传到了城下,在军卒大声喊话之下,城下百姓这才陆续起身,与此同时,隆隆的军鼓声响起……

赵石神色不动,背后却是有些发凉,今日若有人喊上一句,大将军千岁,大将军万岁什么的,可真就有些不好说了,相比之下,方才那点沾沾自喜颇有点犯傻的意思,真可谓事事皆有学问,一个不慎,也许就能生出许多风波,不过想想也是,以他如今的身份地位,一言一行,也容不得有半点马虎,听上去有些累,但个中滋味儿,平常人哪里能知道一定半点?

回头望去,众将环绕,但听方才的声音,明显有些陌生,眼睛稍微一扫,就定在了一个年轻人身上。

这人二十岁出头年纪,身子不高不低,肤色微黑,眸光灵动,与大秦多数将领一般,身子结实,带着一股精悍的味道,浓浓的短须,鼻梁高耸,一身校尉军服,顶盔贯甲,按刀而立,看上去很是英武。

张钰,凤县人,十八岁从军,咸宁四年入国武监,以学军身份随军来河中,聪慧而又胆略,为中军虞候江游所重,点为学军之首,后征练新军,此人出力颇多,治军严谨,待人宽厚,赏罚却明,有大将之风,遂拔领新军,为赵幽燕之副,领兵来汾州效力。

论起军中履历,可谓简单的很,但也正是出身国武监的将领的特点,可以想见的,随着国武监出来的生员越来越多,这样的年轻也将在军中渐渐开始崭露头角,张钰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赵石有些赞赏的对年轻人点了点头,有些人,总会有意无意间闪现出亮点,不是所有的金子都会展露出光芒,但只要是金子,就有了发光的本钱。

这个年轻人心思灵动,能在那样一个时候出言,可见也很有些胆量,就是不知领兵打仗会有如何表现,不过只前面两点,做个参军,已经够格。

年轻人显然明白,短短一句话,前程也许就是光明无限,见赵石看过来,他眼中的热切根本无法掩饰,但却又有些手足无措,不一时,便已有了脸红脖子粗的架势,年轻人的生涩,一览无余。

赵石转过头,心情舒畅,经过国武监锻造的年轻人,总归都不是一无是处,这让他很有些骄傲和满足,他的麾下,充斥着这样的年轻人,天下强军无数,但他所率的,却是最有朝气的,也是最独特的一群军人,也许在将来会打一些败仗,但只要有这些年轻人在,便无人能挡住自己的脚步……

插曲已过,略带骄傲的目光投向城下。

低沉而又肃杀的军鼓声中,一队队早已准备好的兵卒从城下鱼贯而过,旌旗在头顶飘扬,刀枪在手中紧握,阳光之下,折射出一片片森冷的光芒,整齐的阵列,一色的浅红色军服,好似洪流般,坚定而不可阻挡的在城下缓缓涌过。

“猛虎,猛虎……”

“武胜,武胜……”

经过城下的猛虎武胜军兵卒,长枪手高举起手中长枪,手按刀柄的步卒,这个时候同时抽出腰刀,斜斜指向天空,雄壮的呐喊声直冲云霄。

“还是咱们猛虎武胜军……”种怀玉忍不住摇头晃脑,春风得意之色,掩也掩不住。

“不就是嗓门儿大些?”旁边有人闷哼了一声,打断了种怀玉之后的自夸自擂。

种怀玉恼火,扭头望过去,对方也毫不示弱的瞪过来,种怀玉撇了撇嘴,却蔫了,是杜山虎,这人他可惹不起,不过心里却暗自腹诽,都快成大将军的人了,却这般的没度量,哼,活该在禁军里发霉。

杜山虎则悻悻的扭过头,禁军准备有些不足,却是被这些小兔崽子比过去了,尤其是……自己怎么没想到,经过大帅面前的时候,让手下儿郎喊上几句?瞧人家这声势,真真不坏……

他却是不知道,这等军演,猛虎武胜军却已经是轻车熟路,在长安时,不知经过几次的了,哪里还用多做准备?禁军没经过这样的阵势,自然相形见绌……

不光是他两人,其他将领也在较着劲儿呢,不过这一队队严整凛然的军伍从城下行过,确也叫有志于沙场的男儿情难自禁,也不知被勾动了多少豪情壮志。

当然,最感震撼的非是他们,而是四周这围观的汾州百姓,眼瞅着这等百年难遇之景象,多少人心中震惊难言,多少人慑服于秦军威势,自此再不敢有其他念头,又有多少年轻人热血沸腾,起了从军的念头,又有多少人头一次见识汉家军旅如此威势,隐隐便有自豪之情在心中滋生发芽。

这一场军演过后,汾州大定……

……

“大帅,之后如何打算,给老杜交个底,不然憋的难受。”

军演过后,诸将纷纷散去,只杜山虎,张锋聚两个好像商量好了一样,随着赵石往城内行来。

“有什么打算?只能静观其变,怎么?你们两个有什么好办法不成?”赵石反问。

杜山虎不说话了,张锋聚接过话头,“大哥,不如让我带人打祁县,探一下金人的动静。”

赵石瞅了瞅他们两个,能够明显感觉到两个人埋在心里的忧虑,还就是他们两个,其他人就算担忧,在他面前也不敢说什么出来。

不过他还是摇了摇头,道:“时机不对。”

杜山虎沉吟了一下,道:“虽然时机有些不妥,但未雨绸缪,也应先坚壁清野……”

赵石笑了笑,“坚壁清野?那是应对远来之敌的,汾州离太原才多远?坚壁清野又有什么用?再者说了,现在河中粮价你们知道吗?能熬到秋收就不错不错了,祁县百姓,你是迁过来,还是都赶走?”

“是,用兵不能太过心慈手软,我也想驱赶百姓,让金人头疼去,但仔细一想,咱们打着王师的旗号,名声已经立了起来,一旦坏了,就无法挽回,失大于得,就是亏本买卖,如果想谋个长远,就不能残民以逞,你们都领兵多年,能不明白这个道理?说吧,到底想跟我说什么?”

两人讪讪而笑,随后张锋聚才腆着脸道:“大哥英明,我和老杜商量了一下,觉着这么等下去,实在不是个办法,不如……引金兵南来,与之战于汾州城下……”

杜山虎接过话头,“金兵不动,定有缘由,我和老张猜了猜,无外乎几条罢了,一个,金兵粮草不济,根本不敢动兵,金国的官儿咱们也见了不少了,差不多都那个视财如命的德性,不定啊,太原那里,倒买倒卖军粮辎重,上下其手的就大有人在,大军没了粮草,还怎么打仗?”

“再有一个,就是金人朝堂出了岔子,不定就在为和战两事头疼呢,说不准还牵涉到了军中大将……”

“最靠谱的,应该就是……西夏人终于要出兵了,这个时候,金人哪里还敢轻易调兵南来?”

杜山虎目光灼灼,条理很是清晰,“也只有这么几条,而任拿出一条来,都不宜动兵,不然的话,河中都丢了,任谁都坐不住,怎么会像如今这般?”

张锋聚附和,“虽只是猜测,但任哪一条被咱们说中了,金人都不敢动兵南来,一动,就是祸患无穷,不如……”

“出兵上党。”杜山虎说的斩钉截铁,“过祁县,入上党,将上党搅个天翻地覆,哼,我就不信,经上党可取路入河北,金人可有胆量放咱们过去?到时太原兵马必动……”

“幽燕所在,金人之根本,未经战事已有些年头了,河中丢得起,上党也可不要,但金人绝不敢放咱们一兵一卒入河北……”

这一下,赵石真的是心动了,最好的防守,便是进攻,牵着对方鼻子走,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杜山虎两人对视一眼,也不再说话,这又是一招险棋,一旦猜错了,金人根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那么,大军主力如何先不去说他,入上党这一部偏师,却算是陷入了绝地,后路被断之下,很可能便会全军覆没。

不知不觉间,一行人已经来到了赵石驻跸所在,原金人镇守使府门前。

张锋聚咬了咬牙,“大哥,佩官只需五千人马,为大哥去取上党。”

杜山虎嘿嘿一笑,争道:“大帅,他不成,想当年,老杜随张将军兵败于庆阳城下,却还是带着一众弟兄杀出来了,不怕说句大话,这样的重任,除了老杜,没人能担得起来……”

张锋聚嗤之以鼻,“那是你命大,殿前司禁军?哼,一万人也不抵我麾下儿郎一千。”

杜山虎冷笑,“只要有我杜猛林在,不管多少人,都足够纵横天下,当年你比不过老子,现在也不成……”

“好了。”赵石不耐烦的摆手,让两人悻悻的住了口。

“没什么好吵的……咱们出生入死过来的手足兄弟,有什么值得好争的,好抢的……嗯,这事也不急在一时,让我好好思量一下,再等等,你们两个也回去好好想想,多少凶险,咱们都走过来了,别把命丢在这里……”

“都说将军百战死,但咱们这些人,都已功成名就,多少荣华富贵,等着咱们呢,犯不着意气用事……且金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你们猜的不作数,此时分兵,便是不智……容后再议吧。”

杜山虎两人互相瞅瞅,都有些不甘,两人心里也是腹诽,眼前这位,可谓是行险的祖宗,哪一次征战,多数都是以弱胜强,不行险,那些赫赫战功是怎么来的?到如今却拿这话来教训他们,让人怎能心服?

还是张锋聚心直口快,“大哥,你可要记着,这主意是咱们出的,一旦挥兵上党,绝对不能便宜了你手下那些小子,不然的话,我可不服……”

这回,杜山虎也不争了,猛点脑袋,又重新和张锋聚站在了一起,这两位的交情,和旁人还真就不一样的很了。

赵石没好气的摇头,不得不许诺道:“别废话了,回去约束兵卒,这个夏天就能见分晓,到时便宜不了旁人,就怕你们两个麾下的将校不争气,呆懒了骨头……”

张锋聚谄媚的笑,“怎么会,大哥的练兵之法,我已得了精髓,一定勤练不缀,不给大哥丢脸。”

杜山虎习惯性的撇了撇嘴,“说你不成就是不成,带兵打仗,最重要的还是一股气势,士气有了,谁来了都不怕,学着点吧,小子,这行伍上的事情啊,你还差的远呢。”

“呸,学你们殿前司禁军被人追着逃命吗?赶紧回去好好算计算计吧,别像王佩似的,灰溜溜被人赶回去才真是的。”

将两个烦人的家伙赶走,赵石进到府中,心里真像是开了个天窗,左思右想之下,怎么也觉着此计可行的很,冒险的因子在身体中蠢蠢欲动,但最终还是被他克制了下来,敌情不明,还是慎重些的好……

要知道,金人大军未动,也许是内里出了什么事情,也许……便是诱敌之计,虽然金人数十万重兵摆在那里,却还要行诱敌之计,可能性很小,但谁说得上呢?而真要是那样的话,自己却分兵出去,就纯粹是找死了。

其实,最佳的动兵时机,还是今年秋后,不论胜败,冬天都将是最重要的缓兵之机……

想着想着,便也心安了下来,河中在手,金人不急,他这里着的哪门子急?时日越久,对秦军来说,也越有利,靠着便是,兵行险招的事儿,却只有待得情势再明晰一些,才能出手,不然的话,岂不成了笑话?

……

四月匆匆而过,到了咸宁七年五月间,让后周群臣没有想到的是,受到“重创”只能固守潼关的秦军,十余万人马自潼关倾巢而出,一路由大将折汇率领,直驱东南,沿洛水而上,一路则由大将军张培贤率领,猛扑函谷关,几乎与去岁一般无二,来势却只有更凶更猛,而这一次,后周却已经没了大将孟珙坐镇洛阳,调度兵马。

平静了短短半载,中原烽烟再起,至于最终鹿死谁手,却还要看对弈之人的实力决心以及胆量如何,不过,大秦咸宁七年,注定将是风起云涌的一年……

第九卷 旌旗漫卷不须夸 第761章 粮草

大秦咸宁七年五月,秦军再出潼关,大将军张培贤率部猛攻函谷,秦军看上去丝毫没有去岁新败的感觉,士气旺盛,人人争先,各个用命。

函谷守军大骇之下,请援急报接连东去,但对于去年南北奔波,接连大战,各部皆有损伤,兼且疲惫异常的后周兵马来说,哪里能在如此短暂的时日中,派出援兵?函谷关失陷,由此变得不可避免。

逾十日,函谷失守,守将谢真率残部东逃,秦军乘胜追之,谢真部得沿路州府乡勇接应,且战且走,与秦军先锋王缨部接连大战,最终被围于渑池西二十里双峰口,秦军主力随后赶到,重重围困之下,当晚,后周大将谢真自刎于军中,副将毛川率千余残兵归降,谢真子谢文渊率心腹数百人,趁夜突围,与秦军激战竞夜,终不得脱,悉数战死。

咸宁七年五月末,折汇率军步步扎营,却密派大将折溪趋前,于三河渡突袭后周水军,焚后周水军数十,洛阳水军指挥使史康平仅率数只舰船狼狈逃回洛阳,随后史康平厚贿于洛阳留守,兼领枢密副使钱祖范,诬洛阳洛阳守备司使文成武探报不利,致水军受袭大败。

而此战之败,其实怪不得旁人,还是洛阳留守,兼领枢密副使钱祖范闻听秦人再来,大惊之下,手忙脚乱,不听文成武等人相劝,轻派水军出城迎敌所致,而今大败,钱祖范惊惧之下,却也只想找个替罪羔羊出来,遂一边拼命派人流水般的将请援急报送去开封,一边命人拿文成武下狱,却派自己的子侄兄弟,护送家眷,以递解文成武入京的由子,都一股脑的去了开封。

他这一番作为下来,令洛阳守军士气大沮不说,上行下效,其他洛阳守吏纷纷派人护送家眷东逃,一时间,洛阳人心惶惶,兵无战心,将无斗志,秦人大军未至,每日间出城逃难者,却已成群结队,钱祖范这个时候却是醒悟过来,急命人紧锁四门,晋提辖官冯大可领守备四城之责,禁人出城。

但却已经晚了,是夜,守备洛阳东城城门守卒百余人,杀领兵提辖,偷开城门而走,却无一人发觉,至天明,东城城门大开,逃难百姓一涌而出,兵卒到时,强行关了东门,杀抢门百姓数十,鲜血遍地,哭号之声震天动地。

是日,洛阳四门,皆有百姓聚于城门之前,祈守门兵卒大开城门,放他们离去,哀求无果之下,激愤难当,与守军骤起冲突,之后迅速演变成了民乱,并蔓延到城内,洛阳四门守军出营平乱,至天晚,洛阳城才重归于平静,但只这一日间,洛阳百姓死伤逾千数,整个洛阳,更是乌烟瘴气,到了这个时候,连普通百姓也明白,洛阳恐怕是守不住了……

大秦咸宁七年六月初二,张培贤,折汇会兵于洛阳城下,再围神京古都。

但不得不说,像洛阳这等大城,攻拔实非易事,即便城中内乱不止,孟珙死后,守卒士气低迷,但秦军到时,猛攻数日,竟不可得。

其时,洛阳急报已经传了开去,后周朝堂震动,却也没有多少犹豫,急发各路援军救援洛阳。

但致命的是,洛阳粮草却已经所剩无几了,要怪的话,却还要怪去岁一战,后周各路援军将一鼓作气,赶出了河洛,各路人马向朝廷请功,多有夸大其词,而军中将帅,如岳东雷等人,与秦军激战连场,又勇夺函谷关城,使秦军遗尸无数,狼狈而走,也以为秦军元气大伤之下,再无进军河洛之力。

由此,后周朝堂上的一般重臣们,从摄政王以降,皆以为河洛无忧矣……

而经过这一年的战事,各路兵马频繁调动往来,又与秦人激战近有半载,粮草靡费实在惊人的很,既然以为秦人无力东窥,又逢冬日,粮草虽陆续运往洛阳,但对于洛阳数十万百姓而言,这点粮草却实在少的可怜,只能勉强维持日用罢了。

但后周朝廷也是无法,河洛秋收之粮,多数为秦人一扫而空,各路大军往来,沿路就食,靡费粮草无数,又是个大窟窿,所以,到了这一年初夏,洛阳粮草还在拖着,只等秋收来临,洛阳各处粮仓才会略微丰盈一些。

但在这个时候,秦军来了,进兵之速,更非去岁可以比拟,等到洛阳被围,道路断绝的时候,洛阳粮草却只够半月之用,比去岁最危殆的时候还要少。

这种战略上的失误无疑是致命的。

逾半月,援军未至,洛阳粮断……

而在此时,秦军的优势其实并不算太大,十数万大军,塞于河洛狭窄之地,面临的局面与去岁毫无二致,拖延时日的结果,将是面对蜂拥而来的各路后周援军的围困。

但与数百年前,唐太宗李世民攻洛阳王世充不同,秦军上下,没有一人甘心在此时退兵而去,不用张培贤等人激励士气,全军上下,无有一人言退者,即使王缨部屡攻虎牢不下,折汇部顿兵于汝州,八千秦军在偃师城下屡攻不克,也没有一个人在张培贤面前相劝退兵的。

六月二十,大将折溪于汝州城下为流矢所中,不幸战死,折汇大恸之下,亲到阵前,督军猛攻,更言道,城破之后,必屠此城,然城内百姓,不顾刀矢,相协守城,逾十日,汝州坚城,依旧挺立不倒。

这还不算,张培贤麾下悍将孙羽战死于洛阳城头,部将王承业战死于洛阳城下,镇军将军顾兴河战死于虎牢,殿前司禁军偏将苏有成中伏,战死于偃师北山。

战事胶着,秦军兵甲虽利,但后周各军,抵抗之激烈,比之去岁,有过之而无不及,偃师守将赵汉臣战死,副将吕胜继之,吕胜战死,其妻杨氏率三百府中家将健仆上城拒敌,与夫同死,军民感之,奉赵汉臣幼子赵广为主,死战不退,牢牢将八千秦军精锐拖在偃师城下。

汝州守臣蔡文俊守城重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