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文娱抗日上海滩-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不得不说,旗袍这种衣服,确实算是集东方文化之精粹。既有中国人对衣服平面化图案的传统审美追求,又有西方对于人体舒畅自然曲线的立体审美追求。在后世,也是中国人在国际交流场合,最拿得出手的礼服之一。
甚至,到后世,中国的旗袍和西方的女士晚礼服逐渐结合,成为占据世界上女士正装半壁江山的服装形式。皮尔卡丹也曾经承认,他在服装设计上,有很多灵感,是来自于中国旗袍。
有了这些基础,旗袍提前半个世纪,在美国流行起来,也并非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当然,想要流行,除了市场要有需求外,还要有优质的供货商。
若是论穿旗袍哪家强,在美国,肯定不会有人超过中国人。所以,在电影《李香兰》风靡美国的同时,华裔在美国开设的各种缝制成衣的铺子,瞬间火爆了起来。收入在短短数月之间,翻了七八倍之多。
有的铺子,一个月接到的订单数量,相当于平时一年的量。而其中最火爆的,自然是青小艺和李香兰合伙开的,专业设计旗袍的高档服装店。青小艺不惜重金,从国内请来数十位经验丰富、专业缝制旗袍的裁缝。
同时,两个人请来当年给青小艺设计婚纱的专业服装设计师玛丽,并顺藤摸瓜的挖来几个和玛丽关系不错的专业服装设计师,专门接高档旗袍定做的单子。
因为有了李香兰做活生生的广告,所以,这个两个女子胡闹搭建起来的服装品牌。很快便开始赢利。并且,利润极为丰厚。
而与旗袍搭配的,其他中式的服装首饰,也迅速的在美国流行了起来。一部《李香兰》。几乎带动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美国生活的华裔,从中受益的不知凡几。
不过,余生管不了这些。如今他钱财不缺,青小艺和李香兰合开的旗袍定制店,无论是否盈利。都只能算是游戏而已。他的精力,还是放在美国人那里。
余生经过麦克阿瑟要求,在日本开办的学校,名为美日联合学校。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三两年后,待学生成长起来,师资力量丰富后,还计划开设高中部。
因为有日本地头蛇大阪商团操办,和美国人的关注,学校开办起来,很是容易。但余生的野心远不止这一所学校。他所图谋的是让全日本都实行他设计的教学模式。所以,在学校开办第一个学期后,由美国专家设计的、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测验的试卷成绩,便显得非常重要。
只有每一个测评项目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余生的图谋才有可能实现。
不过,事情的发展,远比余生想象的轻松容易。原因无他,余生选对了方向而已。
美国专家设计的考卷,表面上是考校学生的学识。但实际上,却同时考校着学生的心理。美国人需要的。是一个无害的日本。而不是原本狠厉到骨子里的日本。
所以,在对历史和日文等文科试题进行出题的时候,于不经意间,穿插了诸如——“如果你是日本天皇。你该如何制定将来的国策”、“你对日本女诗人与谢野晶子的反战诗歌《你不要死去》有何看法”,等等考验学生态度的问题。
人的思维惯性,是最难改变的一种东西。日本其他反战人士、或者美国人选拔出的教育专家,传授给学生的,虽然与日本天皇以及上层当年的教育背道而驰,但是。这些学生的家中父母,却并不认同这种教导。
思维矛盾自此产生。学生们不知道究竟是该听老师的,还是该听家长的。并且,长期单一的对于思想观念的灌输,很容易让人产生倦怠感。而这些学生,又是在最容易叛逆的年纪。一旦唠叨多了,反而会适得其反。
并且,这些人都没有注意到,无论是学生们倾向于日本,还是倾向于美国,所用的争取利益的手段,仍旧是战争。火气丝毫未消,只不过立场不同了而已。
可是余生名下兴办的美日联合学校中的学生,却截然不同。在回答“你对日本女诗人与谢野晶子的反战诗歌《你不要死去》有何看法”的时候,将大阪第四师团的光荣事迹细细历数了一遍。
虽然并不强调自己的立场,但是,却强调保命第一自我珍重的“御身大切”。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痛陈苦难家史,把天皇骂了个狗血淋头,或者把与谢野晶子骂了个狗血淋头,丝毫不同。
由大阪商团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站队。只是很奇怪,问这种问题干嘛。保命第一,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且,回答的自然而然,毫无做作与烟火气。其间蕴含的武力值,低得令人发指。
而在回答“如果你是日本天皇,你该如何制定将来的国策”之时,余生联合大阪商团教出来的学生,回答的更是与众不同。
这个年纪的学生,知识体系远远不那么完备。其他学校的学生,大都以空泛谈之。而谈论的主题,最多也不过是远交近攻,交好美国。虽然看似态度恭谨,但实际上屈辱的一塌糊涂。谁知道压抑到极点后,会不会反弹!远交近攻这种事情,能用在其他国家身上,就能用到美国人身上。
而大阪商团交出来的学生就不一样了。除了大谈该怎么做生意,就是大谈该怎么做生意。和美国人做生意,和中国人做生意,和菲律宾人做生意,和中国人做生意,和日本人做生意,甚至和南洋土著波利尼西亚人做生意……给自己赚钱,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这些学生们强调的唯一主题。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不过,这些由余生和大阪商团联手教出来的学生,回答的都很“特立独行”。注重自我实现的个人英雄,很是契合美国人的价值观,而这些学生们的回答,不谋而合。
在最后的考评中,这些由余生和大阪商团联手教出来的学生,不是学识基础最扎实的,不是成绩最好的,也不是最聪明的,但却绝对是武力值最低的。赚钱过自己的日子,胜过其他一切。
至于日本天皇,于我如浮云。
所以,在最后的考评中,这些由余生和大阪商团联手教出来的学生,最终胜出。这些由余生和大阪商团联手制定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深受麦克阿瑟与美国一众专家的好评。
毕竟,美国人不需要日本人多么有出息,只需要日本人安全无害就好。
在考评后,麦克阿瑟单独叫来余生,告诉余生需要提交一份报告,将他的教学方法推广出去。如果可能的话,希望余生将其手下的老师,也调派一部分,到其他学校。而其他学校的教师,也会到余生兴办的学校中,学习教育方式。
麦克阿瑟的要求,对于余生而言,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只要他的教学方式推广出去,日本人无害与否,倒是在其次。最关键的是,他所制定的伪中国语,也会随着其教学方法的推广,而广泛的传播开来。
而美国人,却并不关注与考评日语教学的方式。余生这种追本溯源的日语教学方式,最多会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不会引起美国人的反感与排斥。
余生等于借助美国人的力量,将伪中国语推广了出去。并且,由于老美的强力推广,日本人不得不学。等到有人察觉到不妙的时候,伪中国语估计已经将日语替代掉了。日本人从此学的便是汉字和汉语。最多是拼音和语序不一样……
【马上就要55了,希望继续能冲击55红包榜,到5月5日当天红包雨能回馈读者外加宣传作品。一块也是爱,肯定好好更!】
第二百六十一章 同日上映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在大阪商团得知自己和余生的联合办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得到美国人的认可后,商团中的所有人都兴奋不已。都觉得这一笔投资非常划算。而美国人计划兴办的新学校,和计划对日本原先已有的学校的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投入。
虽然这笔资金需要大阪商团承担大部分,但是,大阪商团可以凭借着这些学校,将自己的触角,伸向全日本。甚至是原本由日本的世家财阀所把持的区域和行业。并且,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不会有人敢于动歪脑筋。大阪商团兴办的学校背后,可有美国人的支持。
在前景大好下,大阪商团投资的热情高涨,不需要美国人催促,余生和大阪商团的联合办学模式与教育方法,便在日本全面铺开。
一九四六年年底,由余生编写剧本,由华纳和米高梅两个好莱坞巨头,联合运营的两部反战电影,《美丽人生》和《辛德勒的名单》制作完成。并定于圣诞节上映。
虽然,按照正常的运营方式来说,电影的上映,特别是同题材电影的上映,最忌讳的就是抢上映档期。一旦有同题材的电影,集中在一日上映,这基本上就是两个电影公司正式宣战。而同一个公司,将两部同题材的电影,放到同一天上映,更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不过,《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这两部电影却不一样。虽然这两部电影都是在讲述纳粹集中营的故事,但风格却截然不同。而且,编剧都是同一个人。
在这两部电影的巨大艺术魅力下,刚刚看完《辛德勒的名单》,或者刚刚看完《美丽人生》的观众,都会有所好奇——这部电影便已经是同题材电影中的极致了。余生还能弄出什么鬼?
在这种强烈的好奇心的驱动下,那些原本只看过其中一部电影的人,便不由自主的想要看一看另一部电影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这两部电影。因为余生这个名字,反而形成了一种捆绑销售。
很少有资深影迷舍得只看其中一部,而不看第二部的。文艺作品并不存在可以替代之说,往往是吃了第一个苹果,就会吃第二个苹果。
正因为有这种不那么明显的捆绑销售作用。这两部电影的票房。几乎可以算是比翼齐飞。在其他人目瞪口呆中,突破天际。
只用了一个周的时间。这两部电影的影响力,便席卷全世界。
一九四六年十月,正是纽伦堡审判结束,纳粹战犯被处死和关押的时候。在这个时间上映这两部电影,其历史意味和艺术意味会被时代背景迅速放大。许多人都认为,这两部电影,是身为犹太人的华纳老板和米高梅老板捣鼓出来,纪念同族的。
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进行的东京审判相比,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对德国战犯的审判。明显要有效率许多。其最大原因,就是纽伦堡审判给德国纳粹战犯腾挪的空间很少,配备的律师也很少。
日本律师团针对英美法系的漏洞,制定的延宕战术,在欧洲国际军事法庭根本用不上。而且,纽伦堡审判中,被告的人数较少,只有二十二人。
对德国人审理如此痛快的原因,就是因为德国人差一点真的就统一了欧洲,让欧洲人真的心生忌惮。而日本人显然没有如此成就。日本人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的时候,欧洲很少有人认为日本人的蛇吞象计划真的能成功。
正因为欧洲人对德国人真实的忌惮,所以,在战后。同盟国内的许多国家主张对德国人处以极刑。
在二战中,差点被德国人的闪电战灭国,死亡数百万人的苏联人认为,所有穿过纳粹制服的德国人都应该枪毙,即便不枪毙,也要发配到西伯利亚去服苦役。而德国纳粹的党卫军。最适合活埋。多活一天都是浪费粮食。
而被德国人的飞机轰炸的非常悲惨的英国人,也不再提自己国家的法治传统有多么的悠久。英国人认为,这些德国的主要战犯在策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给自己签发了有罪判决书,应该不经审判就直接处死。
要不是美国人拦着,告诉欧洲列强,他们的屁股也不干净,大家都是通过打仗起家的。如果真要较真,几乎每个国家的上层,都剩不下几个人的话。德国人面临的就不是一场严厉的审判,而是一场大规模的屠杀了。
所以,在美国人的建议下,第一个国际法庭,即欧洲国际军事法庭成立。在纽伦堡对德国纳粹的主要成员,进行审判。史称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
虽然德国人战败,但是,除了主要成员失踪或自杀之外,大量信奉纳粹思想的德国人却留存了下来。←百度搜索→只要有人振臂一呼,会很快聚集起原本就为纳粹德国战斗的士兵。到时候,整个欧洲又会大乱。
所以,纽伦堡审判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是将纳粹中的主要成员定下罪名处死,更重要的是在梳理纳粹德国所做所为的过程中,将其种种打破人性底线的事情公诸于众。让德国人自觉理亏,然后泄去一口憋在心中的因为战败而来的怒气。
其实质作用,就是“安抚”人心。当然,这种“安抚”的方式比较特别。
而德国纳粹所为,最突破人性底线的,就是针对犹太人的大规模屠杀,与集中营建设。所以,对于集中营的真实状况的审理与公开,以及关于德国纳粹对犹太人集中屠杀的事情的梳理与公开,成为重头戏。
而这些事情,其实也是普通德国民众不知道,或者知道的不是那么清楚的。经过二百一十八天的审判,有十八个德国纳粹前高层被判处“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其中有十二人被处以绞刑。
其余大小战犯被执行死刑的,有近五百人。《辛德勒的名单》中,德国军官阿蒙的原型,便在这五百人中。
如果说。纽伦堡的审判书,只是平铺直叙的表述事实,那么,余生的这两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便是诞生于真实之上的诗歌。其中,辛德勒和基多等人的人性光辉,足以安抚那些在黑暗事实中悲伤痛楚的人。
对于那些经历过战争,经历过集中营的人来说。《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两部电影中,所反映出的史实,与他们所经历的相同,却又有所不同。
因为有真实经历,所以给外有代入感。但由于《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这两部电影中的人性光辉,当这些人随着故事,再回忆当年往事的时候,并不感到黑暗痛楚,反而感到些许抚慰。
这些经历过历史真实的人,在观看《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两部电影之后。不由得将自己曾经认识的人物,将影片中的进行对比,试图找出原型。而当年被辛德勒救助过的犹太人,更是开始将电影中的人对号入座。
毕竟,即便电影中没有自己,也有自己认识的人。能从电影中,看到有人饰演自己的经历,很是难得新奇。甚至有人开始回想自己曾经认识的人,并寄来信件,询问余生。基多的人物原型,是否是其所熟识的那个。
当然,这种对比的作用,并不止于此。当《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席卷世界的时候,辛德勒的善行终于广为人知。特别是犹太人。
如果按照真实历史的发展,辛德勒此人的所作所为,虽然并不会就此埋没。但是,要达到举世皆知的地步,还要等半个世纪之后。斯皮尔伯格拍出《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来才行。
可是,那个时候历史的当事人大多已经过世。纵然有人对辛德勒心存感激,也只能口头上说说,或者在旅行经过辛德勒墓地时,致以敬意。纯属于隔靴搔痒。
而余生的到来,生生将《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的出现,提前了半个世纪。这一来,不仅受到辛德勒恩惠的人,对辛德勒感激异常,许多经历过集中营的犹太人,对辛德勒的善念感激不尽。就连一些并非犹太人的,也对辛德勒所为感喟非常。
而辛德勒的住址也被人扒了出来。自从《辛德勒的名单》在全球热映之后,辛德勒家中几乎每天都会有人拜访,并送来礼物。而且,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信件,从世界各地寄来。
除了感谢信和出席各种活动、接受各种采访的邀请信之外,还会有受到辛德勒救助,或者纯粹是看辛德勒花钱花多了,有些心生恻隐的人,寄来金额不等的支票,或者各色礼品。在一九四七年元旦时,辛德勒受到的信件和包裹,堆满了他和夫人所在的小院子。
而辛德勒当年,为了救助犹太人花出去的百万美元,在《辛德勒的名单》上映后一个星期,便通过电影票房和接受他人赠与的支票和礼物,给赚了回来。而这件事情,也被新闻媒体广泛的报道。善行有善报,正能量的一塌糊涂。
与此同时,这些犹太人也对深恶痛绝的纳粹军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辛德勒的角度,可以看到从犹太人的角度看不到的东西,例如阿蒙的脆弱,和在泯灭人性的屠杀与漠视之中,闪烁出的人性火花。
这让受害的犹太人很是矛盾。从故事的角度看,这种叙述没有错。而且,救助了数以千计犹太人的辛德勒,也有足够的人品保证其看到的大体为真。阿蒙的泯灭人性,只在于其受到的教育。
如果换一个角度,他是绝对的精英。
但是,从情绪的角度说,德国纳粹军官杀害犹太人无数,犹太人自然不会认可任何人讲德国纳粹军官的好话。不过,因为《辛德勒的名单》所叙述的大体属实,所以,却也没有犹太人对这种理智客观的叙述提出过异议。
如果说,电影是梦幻,而潜意识的梦幻其实是在寻找与表达自己的话,那么,《辛德勒的名单》与《美丽人生》两部电影,实际上最大的作用,就是让经历过战争伤痛的犹太人,从中找到自己。
特别是《美丽人生》中的基多,由于没有具体人物,作为人物原型,所以,在上映后有诸多猜测。许多犹太人将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某人的某个特质,扣到基多的头上。
并且,很愿意将这种巧合对新闻媒体诉说。于是报纸上,经常回出现《某某某,是基多式的英雄》。到后来,基多此人,几乎成为犹太人在二战中英雄的代名词。
这样影响力巨大的两部电影,毫无疑问有改变历史的能力。电影上映几个月后,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三日,第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在美国洛杉矶神圣公民大礼堂举行,主持人是杰克本尼。
一九四七年的奥斯卡,并没有什么太出彩的电影。连能在后世留名的都不多。按照真实历史发展,一九四七年,第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是威廉惠勒导演的《黄金时代》。
威廉惠勒也凭此片获得最佳导演。连最佳男演员,也是出演此片的弗雷德里克·马区。此片在这一届奥斯卡,共斩获七项大奖,收获惊人。
如果单从影片质量来看,《黄金时代》也算得上是中上。故事讲的是三个同乡的军人,在经历二战战场后,乘坐同一架飞机复原回家,并逐步适应社会的事情。结局是好莱坞式的喜剧结局。
单从时代感和故事来看,老兵复原的故事,也算是契合时代主题。并且受众也多。按照当时的评论,就是“把希望和勇气带给退伍军人”。由于故事不错,甚至还在后世一九七五年重拍过一遍。
不过,这部电影跟《辛德勒的名单》与《美丽人生》两部电影相比,就差的太远了。
【马上就要515了,希望继续能冲击515红包榜,到5月15日当天红包雨能回馈读者外加宣传作品。一块也是爱,肯定好好更!】
第二百六十二章 局势变幻
从盈利来看,《黄金时代》的成本大约是两百万美元,而票房最终达到两千三百余万美元。而《辛德勒的名单》与《美丽人生》两部电影的总投入,大约在一千万美元左右。
到一九四七年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之时,这两部电影,已经连续火爆上映了三个多月!票房将近两亿美元!在这个时代,简直就是奇迹!
按照购买力计算,这个数字也已经基本上过了后世这两部电影的票房。
从艺术性来看,《辛德勒的名单》与《美丽人生》两部电影,更是甩了《黄金时代》八条街。《黄金时代》只不过是一部以安抚老兵为主要目的的喜剧片,如果不是因为二战后复员的老兵太多,这部电影,根本就引不起什么波澜。
对于所谓的人性探讨,极为微弱。并且,这些老兵原本就是胜利者。虽然需要安抚,但是,其心理阴影的面积,却远不如被德国人屠杀的难民那么大。所以,其抚慰人心的作用,实际上也没有那么大。
毕竟,真正上战场的军人,大约只占据总人口的十几分之一。而受到战争阴影威胁的民众,却是全部。犹太人只是其中最悲催的一群而已。从受众上分析,也知道谁的艺术力量更强大一些。
所以,《辛德勒的名单》与《美丽人生》两部电影,这两部电影,将一九四七年,第十九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历史,改了个天翻地覆。原本能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剧本、最佳剪辑、最佳配乐七项大奖的《黄金时代》,只是悲催的拿了个最佳剪辑。
其余的奖项,全被《辛德勒的名单》与《美丽人生》给包揽了。甚至,连其他电影原本应该获得的奖项,也被这两部电影给抢了个七七八八。大多数时候的评比,不过是这两部电影之间的德比而已。
而这两部电影,也早就了一批红极一时的明星。且不说,原本就是好人形象的詹姆斯斯图尔特,在出演辛德勒这个角色后。形象更加高大起来。虽然已经不是二十岁出头的小鲜肉,但是,经过各种事情的磨练与洗礼后,詹姆斯斯图尔特的气质。在好莱坞已经无人能及。
是真正的温和有力,宽阔浩大。在拍摄辛德勒在一群美女当中,选取秘书的那一段场景时,有的小姑娘在和詹姆斯斯图尔特对戏时,入戏太深。真的起花痴来。演的浑然天成。
这样的詹姆斯斯图尔特,简直可以秒杀从七岁到七十岁年龄阶段的所有女性。即便是在电影院中,也有为了再看几遍詹姆斯斯图尔特,专门到电影院刷票房的女性观众。
若不是詹姆斯斯图尔特洁身自好,对宗教信仰虔诚,他早就被女人们就着口水吃干抹净了,霍华德休斯的花花公子之名,怕是就此不保。
而詹姆斯斯图尔特的好友亨利方达,在出演《辛德勒的名单》中的阿蒙后,更是一具拿下最佳男配角的奥斯卡小金人。这远比他在后世。因出演《金色池塘》而拿下奥斯卡小金人的时间要早。
不过,最让人意外的是,和余生有些关系的演员中。凭借这两部电影一举成为级巨星的,既不是詹姆斯斯图尔特,也不是亨利方达。出演《美丽人生》中朵拉的海蒂拉玛,都也只不过是巩固了一线影星的地位而已。
在这两部电影中,最出彩的角色,当属由玛丽莲梦露出演的、和纳粹德**官阿蒙有感情纠缠的犹太女子海伦。后世原版的《辛德勒的名单》中的海伦,让人只能看得到她身上的干净善良。
虽然她是阿蒙的至爱,但是。原版的《辛德勒的名单》中,并不强调海伦身为女性的魅力。即便其中有很多镜头,海伦穿的并不多。但是,在观众观看的时候。并不会有海伦非常性感的感觉。
但是,玛丽莲梦露版本的《辛德勒的名单》却不同,虽然她严守导演的吩咐,按照海伦的性格去表演。但是,玛丽莲梦露本身的气质,就是充满敏感词的气质。在地下室中。阿蒙与海伦独处,阿蒙对海伦语无伦次的诉说心中的挣扎与矛盾的情愫的场景中。
玛丽莲梦露几乎是在无意之间,就将自己的魅力散的淋漓尽致!当海伦在阿蒙的倾诉中瑟瑟抖时,玛丽莲梦露的性感,几乎征服了每一个观影的男性观众。毕竟,几乎每一个男人都会希望自己所爱的女子对自己柔婉相就,并且其本身就是性感动人的。
玛丽莲梦露几乎符合这些男人的一切幻想。在玛丽莲梦露瑟瑟抖的那一刻,她几乎就是古希腊神话中,可以让两**队交战十年而无怨无悔的海伦!所以,虽然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海伦这个角色的戏份不多。但是,玛丽莲梦露凭借其自身独有的气质,和中规中矩的演出,一举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小金人。
并且,凭借这个角色,一跃成为世界顶级巨星!在《辛德勒的名单》上映后,在美国,但凡和玛丽莲梦露沾边的产品,无不疯狂畅销。印有玛丽莲梦露照片的月历,几乎达到了每个美国男人,人手一册的地步!
在余生和玛丽莲梦露疯狂赚美钞的时候,国际格局风云变幻,日本人在经过一年多的隐忍,和延宕战略后,终于等来了自己复苏的契机。不出日本人的预料,美国人和苏联人终于闹了起来。
按照后世的话说,就是冷战开始。美国人和苏联人闹别扭,其实很容易判断出来。毕竟,两国的国情不同,而且信仰也不同。即便忽略这两点,在两个级大国对外扩张的时候,由于地缘相近,只间隔一个白令海峡,并且,在欧洲都有利益,有冲突也很正常。
美苏两国的直接冲突,是源于对德国的政策不同。因为美国和德国相距较远,而且,美国实际上就是个移民国家。在美国混的德裔并不在少数。所以,美国人打算重建德国,复苏德国经济,将德国经济纳入美国人建立的经济体系中。
这样一来。既可以多一个制衡欧洲各国和苏联的傀儡,也可以多一个倾销产品的市场,还可以博一个好名声。不过,苏联人却不这么认为。苏联主张制裁并打压德国人,早晚打压的德国人无法死灰复燃为止。
这样一来。矛盾便产生了。虽然美国人和苏联人都不打算在二战刚结束的时候,跟对方再打一场,让小弟们捡便宜。连日本,斯大林在收了北方四岛后,也让美国人给占了。
一九四六年,英国人曾经的领袖,温斯顿丘吉尔在访问美国的时候。表了名留后世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迪利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6的铁幕已经拉下。”
这段“铁幕演说”,被后世认为是美苏两国冷战开始的标志。不过,温斯顿丘吉尔的影响力,如今已经远不如战时。作为一个政客,他这番讲话,不过是在应和美国人的态度。
美国人对于苏联人态度的表达,最著名也最有标志性的,还是一九四六年二月二十二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在这封电报中。乔治凯南明确提出了遏制苏联的战略。
随后,美国总统特别顾问克拉克向美国总统杜鲁门提交了一份题为《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报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