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大民国(狂人阿Q)-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芬兰是一个小国,全国人口不到五百万,经过彻底动员兵力也不会超过三十万,更何况极度缺乏武器装备。而他的邻国苏联,此时经过了两个五年计划,已经是一个工业强国,总兵力可以达到五百万人,比芬兰的总人口还多,按说这样的战争是没有任何悬念的。
可是芬兰这个国家十分特殊,他本是沙皇时期沙俄的领土,扼控芬兰湾这个苏联出入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他受到西方国家的关注,把她看做遏制苏联向北扩张的桥头堡,从独立开始,英法德国就十分热血的扶持芬兰的军事力量,三国的军事顾问几十年没有断过,并且也提供各种军事援助。虽然军事力量不多,但是芬兰的军队却是一只职业化比较高的军队,军官素质甚至要高于苏联。
可即便如此,他也不可能战胜苏联人,但是英法却在这次战争中对芬兰表示了支持。
在苏军进攻芬兰不到一个月,英法主持下,就把苏联开除出了国联,并把苏联行为定性为侵略。除了这些外交上的援助外,英法还做出承诺向芬兰派遣军队。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英法有可能向苏联宣战,在跟德国宣战后再次跟一个军事强国苏联宣战,由此造成的国际形势是不可估量的。
同时这也是赵书礼极为担心的情况,他担心一旦英法向芬兰派遣军队,势必把苏联推到德国一边,而此时国际上也确实把黑特勒和斯的太林看成同盟者,看他们的表现,先是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然后合作瓜分了波兰,在波兰问题上,他们事实上达成了攻守同盟。而因为波兰事件英法已经向德国宣战了,但是并没有向苏联宣战。此时苏联的进攻芬兰,很有可能引起英法把他们列入作战对象中。一旦这种顾虑成为现实,则世界大战的走势很可能变成,苏德联盟跟英法作战,而对中国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因为世界大战的局面将变成,德意苏三国同盟,攻击英法同盟,而日本则在东方自行其是,并很有可能被拉入英法的一方。
德意苏联盟显然不能完全战胜英法,尽管法国不值一提,但是英国却有强大的足够保护自己的海军,已经立于了不败之地,加上日军的海上力量,那么完全可以做到德意苏三国占领陆地,而英国占领海洋。最后只等待美国的参战了,美国参战将是关乎战争结果的,显然不管是意识形态还是历史渊源,美国很有可能站在英国一方。到时候形成英美日法等国跟德意苏三国间的世界大战的话,中国怎么办,中国肯定被打入了德国一边。那么日本侵略中国的土地恐怕在战后就要不回来了,甚至中国要背负一个战败国的名声。从而永远的站在非正义的一边被列强永世踩在脚下,什么是正义,胜利就是正义。
当然这是美国能够参战,并且最终胜利的情况,那么按照最坏的情况来计划。英美日三国同盟没能打败德意苏同盟的情况,中国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在陆地上,或许英国人干不赢德国,但是德国也战胜不了英国的海军。但是美英日三国联合的话,不管是海军还是陆军恐怕干中国是绰绰有余的。且不说美国的庞大动员力量,仅仅就是日本,如果在美国庞大财力,英国殖民地丰富资源的支持下,就能给中国带来无法权衡的破坏。
所以一旦苏联被英法逼到了德意两国一边,恐怕中国的局面不管怎么说都好不了了,这是一个对中国最为不利的局势。除非英法向苏联宣战后,德国不愿意跟苏联站在一边,反而也去打苏联。但是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毕竟他是一个政客,不是一个纯粹的愤青。仇视苏联归仇视苏联,既然为了攻击波兰,可以跟苏联结盟,那么为了对付英国为什么不能再次合作呢。
因此此时在遥远的西方发生的这场苏芬之间一场恃强凌弱的战争,竟然神奇的可以影响到远在万里之外东方的大国中国的未来,世界局势就是这么微妙。未完待续。。
第四卷 抗日烽烟 三百六十五节 大捷
尽管英法先后向芬兰承诺派遣军队,可是迟迟不做行动,这是两国间的一贯做法,在德国进攻波兰的时候,他们就没有派兵,更何况此时波兰已经战败,德军的主力已经调往了西部边境的情况下。英法两国更是不会往其他地区派兵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芬兰人在苦战。而反观德国,则是希望芬兰尽快跟苏联达成和平协议,恐怕这时候德国还在对苏联释放善意吧。
芬兰人大概是看到了这两国的嘴脸,只会给空头支票,于是在战争进行了三个月后,他们开始了跟苏联的和谈。1940年3月,苏芬达成了和平协议,芬兰割让了十分之一的国土给苏联。战争结果是悲惨的,但是过程却是壮烈的,十余万芬兰正规军加上一些民兵部队,甚至十万女兵,跟上百万苏军戮战了三个多月,据统计苏联伤亡达百万之巨。
英法始终没向芬兰派兵,倒是英国人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价值在两亿多芬兰马克。
英法的软弱没能让苏德联合成为现实,这让赵书礼长出了一口气,至于可怜的芬兰他根本没在意,没人同情弱国,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弱小就是罪过。
苏联人在攻击芬兰期间,英法没有援助,可是同时他们也没有援助德国进攻的一系列国家,比如荷兰丹麦等小国。现在德国军队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随时可以进攻比利时和法国,此时法国人着急了。他们希望派兵到比利时去防御。但是比利时人跟英法一样软弱,他害怕此举引起德国的误会,禁止法军进入比利时。直到德国人进攻的时候,一切都晚了。仓促进入比利时的英法军队,除了撤退就只能当俘虏了。
法国的前途轮不到中国人担心,中国的战局此时发展的也不理想。
日军北方占领了山东,南方占领了南京,现在只要占领苏北就大同了从天津长江流域的津浦路。为了争夺这个铁路线,日军兵分两路,南北对进,总共使用了八个师团五个旅团一共二十四万军队。往苏北调集,目标是将中国军队合围消灭在徐州。
徐州会战拉开了帷幕,中方指挥官是李宗仁。
李宗仁对日军合围的对策是分头迎击,打算调集优势兵力先吃掉日军一路。他的目光盯在了徐州以北,日军少壮派军官叽谷廉介率领的两个精锐师团八万人。同时他把吃掉这货日军的预定地点定在了了台儿庄。
但是李宗仁手里只有十来万兵力,还大多数是杂牌军,最有战斗力的只有中央军汤恩伯的20军团。因此李宗仁制定了一个围绕汤恩伯军团的作战计划,用杂牌军把日军引入台儿庄。然后由汤恩伯军来给与致命的打击,试图一举围歼日军。
而他的机会很快就到来了,日军十分配合。
在苏北鲁南的汤恩伯20师团与从山东南下的叽谷师团稍一交战,立马撤退。让开正面让日军通过,自己撤往了苏北西北部的山区之中隐蔽起来。而日军叽谷师团果然弃汤恩伯军团不顾。全力沿津浦路南下直逼铁路沿线的台儿庄。日军这么做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抢攻。第一华北派遣军内部相互争功,各师团都希望把占领徐州的战功揽到手,第二是跟华南派遣军抢攻,拼命想在华南派遣军之前占领徐州。
战局基本上按照李宗仁的预想在一步步发展,当叽谷师团四万余人到达台儿庄时,迎击他们的是早已埋伏到这里的一只劲旅。这只劲旅也是一只杂牌军,但是跟其他杂牌军不同的是,这只杂牌军是一只西北军番号是第二集团军,统帅这只军队的是孙连仲。
孙连仲的部队中原大战后,接受了蒋价石的整编,但是却没有得到中央军的待遇,人员装备长期得不到补充,武器装备极差,枪支混杂,不但做不到每人一支枪,而且每支枪平均不到五发子弹,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一只要靠着冷兵器作战的部队。
就是这样的一只部队,担负了正面阻击日军的任务。战争打的是,武器和人,这只部队武器不行,但是人却都是好样的,西北汉子刚烈无比,虽然没文化,却抱定死志,就像他们在墙上写的标语‘生在陕西,死在山东’一样,人不雅致但实实在在。这大概也是李宗仁把其他杂牌军放在外围打策应,而派他们来打正面阻击的原因吧。
战争一开始就打的极为艰苦,为了对付日军的坦克,西北军的战士不得不帮上手榴弹跟日军的坦克来个同归于尽,用人弹攻势来抵消日军的武器优势。日军久攻不下,不得不增派板本支队、赖谷支队主力来增援。此时虽说自己的手下打的顽强,但是李宗仁却高兴不起来,甚至是窝了一肚子火。
原因无他,因为他寄以希望的汤恩伯军官却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来合围日军。他们整天在苏北的山区里打转,死活就是不出来。当然这不是迷路了,李宗仁也知道原因,无非是为了保存实力。可是他实在是有苦难言,指挥的部队杂乱无比,不听指挥的何止汤恩伯这一只啊。全仗着自己的指挥能力和威望压着,现在眼看要包围日军了,这主力却不听话了,如何不恼。
按照李宗仁的部署,汤恩伯军团引诱叽谷师团到台儿庄后,就隐蔽起来,然后一旦孙连仲的部队跟日军交火后,他们要立刻包围。可是孙连仲已经苦战了一个星期,日军都增援了数千士兵了,汤恩伯就是不动。
不得已李宗仁给蒋价石拨通了电话:“蒋委员长,徐州保卫战一切顺利,现在先向委员长报捷。今孙连仲部以在台儿庄牢牢牵制住敌军两万余人。外围汤恩伯部队即将合围彻底歼灭这股日军。”
李宗仁是聪明的,他没有指责汤恩伯避战,他知道那样没有什么结果,反而是向蒋价石报喜。蒋价石一听这消息。顿时一喜,他从李宗仁口中听出的意思是,这次歼灭战将是以汤恩伯军团为主力的,这是给中央军立功的机会啊。现在中央军确实也需要这样的一个战绩,自淞沪会战以后,打一场败一场,反观东北人家塞北军和东北联合都要收复失地了。于是他立刻给汤恩伯拨通了电话,问详细情况。问汤恩伯什么时候计划进攻,问汤恩伯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支持。结果汤恩伯说随时都能进攻,李宗仁给他的进攻日期竟然是六天以前。一下子蒋价石明白了。李宗仁给他打电话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喜,而是为了让他催促汤恩伯进攻,显然汤恩伯在保存实力。蒋价石立刻训斥了汤恩伯一顿,让他立刻准备进攻。
于是20军团出动了。
此时的日军在台儿庄这个全是石头建成的村子里已经跟孙连仲部激战了一个星期,他们投入了两万人。而对手也是两万人,此时台儿庄四分之三都被日军占领了,但是孙连仲的部队还在顽抗,而他们的两万人此时已经损失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现在只有五千余人还能战斗了。
在这种情况下,疲惫的日军遭到汤恩伯生力军突然从山里冲出来的奇袭。一下子伤亡惨重,内有孙连仲部的拼死抵抗。外有中央军主力的背后一击,日军在不败就是神话了。于是一部突围一部被歼,最终有一万多日军留在了台儿庄。中国南方战场终于在丢失南京后,打了一个胜仗,被作为大捷来宣传,称为台儿庄大捷。
赵书礼对台儿庄大捷是很期待的,因为他知道这个大捷会发生,果然如他期待那样的发生了。经过跟李宗仁交流,李宗仁大肆抱怨中央军的不地道,保存实力比起杂牌军还过分。
赵书礼对李宗仁现在算是佩服了,看来这个从基层爬起来的军人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台儿庄战前,塞北讨论过全国的战局,塞北的高级军官没有一个看好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的,因为这里的杂牌军太多,李宗仁手里甚至连他自己的桂系军队都没有,显然是蒋价石搞的鬼,不想李宗仁直接指挥他广西的部队。在这样的情况下,塞北高级军官认为,指挥不统一兵力装备也不占优的情况下,徐州会战没有胜利的希望。这个台儿庄大捷,倒是让李宗仁的能力在塞北军高级军官中得到了认可,因为这些军官自认为自己指挥不了这样劣势的战斗。
赵书礼本想给蒋价石打个电话,陈述下自己的意见,表达下对中央军避战的不满,但是他还是放弃了。因为觉得这种方式来沟通太傻了,完全是无用功,更何况蒋价石不可能承认中央军避战的,毕竟台儿庄胜利了,而汤恩伯起的作用是雷霆一击是绝对重要的,现在他是媒体报道的英雄。但是此时赵书礼已经把保存实力这个问题记在了脑中,中央军从现在就开始保存实力了啊。他的印象中,抗战开始的时候,中央军是很给力的,确实是认真的。淞沪会战中央军的王牌几乎打光就是例子,现在看来蒋价石未必没有给其他军阀做表率的可能,他消耗完了中央军的王牌赢得了其他军阀的认可,接着就是利用自己的位置来调动杂牌军,最后借日军之手削藩。
看着媒体大肆报道的汤恩伯事迹,赵书礼突然对孙连仲的遭遇充满了同情,而且他刚刚收到消息,有传言说孙连仲的部队因为损失惨重,剩余能战斗的部队不到原先的百分之二十,听说他的部队要缩编,孙连仲对此十分不满。孙连仲不但不认可自己部队缩编,自己降级的可能,他甚至觉得台儿庄大捷他居功至伟,抱有更进一步升官的希望呢。
很快不满的孙连仲就收到了神秘人物的觐见,这人给了一笔钱,让他可以抚恤伤亡士兵,奖励有功将士,而中央答应的抚恤金迟迟不到让他头痛不已。而这神秘人最后向他透露,如果他想继续发展,就要另谋出路了,他在中央是杂牌军,没人照顾想爬上去太难了。在南方发展的前景不妙,建议他往北方活动活动,如果他愿意,神秘人表示愿意配合他。
孙连仲认为确实是这么个理儿,汤恩伯的部队奖励都发下来了,而他的抚恤甚至照常的军饷还在拖延,跟着蒋价石干恐怕这样的遭遇还会遇到,于是他心里升起了小九九。他用神秘人给的钱派人去武汉活动了下,结果很顺利,各个部门都没卡他,好像是有人已经打点过了,他很快就调往了北方,到了河南。并且他的第二集团军也没有缩编,用原本韩复榘的部队对他进行了补充,韩复榘也是老西北军的一员,跟他地位相当,都是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韩复榘的老部下对他也服气,他的集团军战斗力又起来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他收到了从山西送来的大批武器装备,武器上的铭文标示这是出自塞北的兵工厂的产品,这时候孙连仲才反应过来,原来他的部队离塞北越来越近了。未完待续。。
第四卷 抗日烽烟 三百六十六节 塞北的潜力
苏芬战争后,赵书礼对德意苏联合的担忧不在了,而此时东北局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
塞北军经过激战攻陷了抚顺,十万塞北军与三万日军激战,战斗烈度不算激烈,比不上台儿庄或者平津会战,没办法这是东北条件局限的,这里冬季太严寒了,没办法进行大规模作战,十万人的规模对中日双方来讲几乎都是极限了。
而东北军则攻克了辽阳,两方军队合围沈阳。日军不是不想救援,可是一方面是东北遍地开花的游击队到处破坏铁路,阻击增援,一方面也是受限于大多数部队都在南方作战,顾忌不到东北。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学良已经做起了春季结束东北战事的计划了,他积极联络塞北,希望塞北一起配合。赵书礼自然是答应的,他也在等待着春天,现在在东北的作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对塞北军的压力着实不小。要知道为了保证三十多万塞北军在东北的给养,可是费了大劲了,往往一颗子弹要运送到前线,要先通过铁路,然后再用马车,马车过不去的地方用驯鹿来拉,效率低不说,成本太高了,往往供给一个人的需求就需要将近十个人来工作。
沈阳暂时还打不下来,但是其他地方大有文章可做。
塞北军占领的长春等地,也有不弱的工业实力,有民间资本的,也有日资,尤其是日资的企业,集中在采矿业。设备是不错的,都是九一八后的新设备。对于这些,赵书礼是毫不犹豫的接收了,全都拆除下来打包。等待春季一到就运往塞北。
对此张学良是默认的,他接受了赵书礼的说法,即便春季把日军赶出了东北,那么东北地区肯定还是会作为战场的,中日在这里拉锯,恐怕不是一两年能结束的,至少要等欧战结束,列强腾出手来干涉。这个时间久不好掌握了,参考一战也得三四年。三四年的拉锯,对东北的破坏恐怕是空前的,这些设备即便不拆除到塞北。东北军也利用不起来,只能留给日军来夺取,还不如早做准备拆走了事呢。对此张学良也是难过啊,自己的家乡是美丽的富饶的,可是地理位置太不好了。靠近了日本这个豺狼,他能怎么办呢。只能默认塞北军的行为,不过对于一些加工业的设备,他向赵书礼提出了要求。赵书礼表示允许把这些设备迁移到塞北地区张学良投资的,或者东北军投资。甚至是免费送给东北籍商人投资的工业企业中。张学良对此很满意,因为塞北的东北相关的企业。现在也是东北军物资补给的主要来源,不管是军服还是武器装备,都是这些工厂生产的。
吉林、长春、开原、铁岭、抚顺这些大城市的日资企业拆除的同时,经过张学良的同意,塞北军开始动员这些城市的商人往塞北迁移,去塞北投资,把自己的工厂迁到塞北,同时还鼓励技术人员去塞北,甚至鼓励普通百姓去塞北。效果是有的,加上有张学良的号召,他告诫东北百姓,东北的战争短时间内不可能结束,希望东北人有能力的都往塞北移民,为将来的反攻做准备。张学良之所以乐意东北人到塞北,原因有一个,而且很重要,那就是这些人生活在塞北,却心系家乡,参军打仗或者捐助军费的意愿会很高。
一时间尽管还是冬季,可是东北往塞北的移民规模突然上升了一个层次,从战争开始的每个月几万人到了每个月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他们骑马、坐车甚至步行通过边境,越过大兴安岭进入塞北地区,然后得到塞北地区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前往一个个定居点,大多集中在新疆和外蒙两地。
除了东北地区,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百姓也有一个移民潮,战区的百姓,沿着己方军队的反方向往后方转移,很多茫无目的,就知道远离战场。比如正在打仗的徐州已经是一座空城了,都跑到了就近的安徽,接着往西跑,跑到河南湖北。他们不知道的是旅程才刚刚开始,他们很多人的终点是重庆,在真实的历史上,其中很多人没能抵达重庆,在路上就死了。现在这些人多了一个新的终点塞北地区,南方的百姓通过水路两路到达武汉后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跟中央去四川,一条是往北进入河南,然后到山西去塞北。
现在这条线上的移民还不多,每个月就一两万人。但是塞北已经注意到了,在赵书礼战前就下达的,塞北地区不但欢迎占领区的工业家、资本家还欢迎普通民众,因为赵书礼很明白在战时,除了工业实力、资源潜力外,最重要的是人,人力也是战争潜力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组成之一。
1940年3月,有两件事引人注目,第一件是蒋价石中央政府终于迁都重庆了,另一件是塞北、陕西、四川三方投资修建的铁路线,宝成铁路通车了,这条铁路线其实1936年就开始修建的包西铁路——包头到西安段的延伸,计划很早开工很晚,但是进展迅速,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久通车了。这得益于前期的充足准备,开工后各种测量工作,甚至图纸都已经完成了,需要做的只是修建基础铺轨和打通隧道而已。而其中的难度是开挖隧道,值得一提的是,隧道挖掘总工程师是塞北方派出的水利专家苏芳。苏芳虽然不是铁路专家,但是对于隧道开挖有一手,十年前他主持修建河套水利的时候挖过洞,九一八之后他主持新疆水利工程,更是挖掘了更多的隧道引下了天山的雪水。
最重要的是,苏芳主持的工程速度往往都很快,唯一的缺陷是。事故率比较高。但现在是战争时期,顾不得那么多了,尤其是宝成铁路不仅仅是一条沟通西部经济的干线,更是一条军事铁路。有了这条铁路。西南地区的人力资源可以跟塞北连成一体。
事实却是如此,铁路修通后,运输量最大的不是什么商品,开始就是人。大量的人口通过这铁路从四川到陕西,最后在塞北定居下来。四川是人口最多的省份,有五千万人,但是土地十分稀少,山地太多。而且土地资源聚集现象十分严重。所以塞北的土地对四川的贫民有致命的诱惑,他们大量的迁居。除了四川人外,还有大量的难民往塞北地区迁移,他们有的来自苏浙地区。跟随中央到了四川,可是到了这里后却没有办法为生。其中很多还是受过较好的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而塞北地区却严重缺乏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这些人很容易在塞北地区找到出路,因此乐意在此迁居。还有一些则是工业家。中央军的地盘苏浙地区向来是中国的富庶之地,清末民国这段时间这里的民间资本发展很快,纺织业、轻工业非常发达,由于战争的影响。大量的企业被迫关门,企业主跑到了大后方。这些人手里有钱。有管理经验,有技术储备。但是在四川只能坐吃山空,而塞北却在招揽他们,在报纸上大肆欢迎各种投资,随着铁路的开通,他们也开始往塞北军跑了。
人、钱、智力在战争期间大量的往塞北涌入,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赵书礼跟徐新六孔韧这些有热心,有激情的官员,在塞北踏踏实实的建设了十几年,其中尤其是各种制度的建立,对财产权的保护,对投资环境的保护,尊重司法独立,舆论独立等做法,早已经为他赢得了中国最佳投资地的美誉,不但是中国商人眼里这里是天堂,就是老外也明白要在中国投资,如果不走歪门邪道想堂堂正正赚钱那还是要去塞北。
塞北的名声为他赢得了收获,战争爆发后,大量外来资本技术人才的流入,让塞北的经济不但没有因为战争受损,反而是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官方统计1939到1940年度,工业增长了十三个百分点,其中一半是因为战争刺激大量旧有工业尤其是官办重化工业军事工业满负荷开工,四分之一是塞北大量民资向军事相关领域投资,另外四分之一就是这些外来投资了。官方预测,1940到1941年度还将更快的增长,有望达到二十个百分点。
除了这些新来的投资,十几年时间让塞北地区涌现出几个成功的经济角色,第一是商帮,其中最有历史最庞大的是晋商,现在的晋商广泛的参与到了商业、贸易、矿业和钢铁冶炼工业中;紧逼晋商的是北方其他商帮,如天津商帮很早就到了塞北发展,现在在建筑、水泥生产业是龙头,在毛纺织领域也是无人可敌,北京商帮在服装业制鞋业制皮业首屈一指,在餐饮业更是无人可敌;江浙商帮进入塞北稍晚,但是却有关系有基础,徐新六就是江南人,而他是金融巨头,带动了大量的江浙商人来塞北发展,在加上战争后大量新来的江浙商人现在江浙商帮实力极具增强,他们是第一大纺织品提供者,第一大纸制品提供者,第一大小商品制造者;还有南洋商人,他们主要参与到了金融业、报业、轮胎产业等领域。
除这些商帮外,还有三种经济力量可以跟这些商帮鼎足,第一是各种新出现的年轻企业家,他们不属于各种商帮,身份上各地人都有,在新技术领域,电子工业、航空工业、机械设计、金融等领域很有成就,在轻工业纺织工业等小企业上更是涌现了大量传奇人物;另一个就是财阀集团了,比如赵书礼的赵氏财阀参与到银行、军工生产、航空工业、电器电话、大型化工、钢铁冶炼等等,徐新六的金融帝国,兄弟烟草的烟草王国,范旭东的化工巨头等等等等;最后一个巨大的经济角色是官办企业,官办企业主要集中在平时不赚钱的领域内,比如和平时期没什么市场的兵工生产、飞机制造、大型机器精密仪器的研发仿制等等。
大量的商帮、游击队企业家、财阀和官办企业,不知不觉间已经改变了塞北的经济结构,两个四年建设大纲的完成奠定了轻重工业基础,两年时间的缓冲和适应让这些工业单位成功的融入了经济活动中,塞北消化了这些工业单位后,毫不客气的说,塞北其实已经工业化了,尽管在轻工业领域还不是日本的对手,可是在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领域,统计数据上塞北完全不输给日本。当然不是说塞北跟日本没有差距,差距其实相当大,比如教育积累,技术积累上还差的很多,但是也有优势,那就是资源潜力,综合起来对比,塞北的势力大致相当于日本的六成。这有点像德国和苏联,规模上苏联完胜德国,但是质量上毫无疑问德国完虐苏联,德国人才储备智力资源远胜苏联,而苏联潜力上则大于德国。
同时塞北存在的问题也比日本多,日本的经济经过七八十年的现代化努力,基本上以财阀为主力,而塞北的各种经济组织分庭抗礼,商帮、财阀、官办企业、散户企业百花争艳,看起来很有活力,其实问题是很多的。
做一个对比,显然这些经济角色中,最具有战斗力的是财阀,他们从金融到产品一条龙,抗风险能力强大,对市场有很强的操控能力,最灵活的是新企业家群体,他们普遍经营小工业,哪里利润高往哪里流动,随时打算撤出,利润率有保证且风险可控,然后是商帮,他们以商会以乡情为纽带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生命力够强但是不够活力,利润率和发展空间都不是很大,但是最差劲的气势还是官办企业集团了。
大量的官办企业,涵盖了现代工业的方方面面,但是效率极为差劲。管理者根本不考虑工厂的市场因素,有热情的按照自己的抱负来操作企业,投资了大量研发实验室等,制造了大量没有市场的产品;有私心的则想方设法损公肥私,已经成了一种逆流,无法禁止;还有各种齐齐特特的工厂管理,有的工厂用大量利润给员工发红利,盖住房,却不肯归还因购买最新设备的贷款,让相关的银行头痛不已;有的工厂大量赔钱但是却不停的要投资,购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
赵书礼已经准备对官办企业开刀了。
他知道现在的官办企业问题还仅仅是一个开头,拖的越久问题越大,到了最后就成了顽疾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