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大民国(狂人阿Q)-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约翰又把话题拐回来了,他的意思很明显,赵书礼出让利益,美国人放弃追究。很显然在美国人看来,利益才是关键,而那个冲突不过是让他们获取利益的引子而已。
赵书礼有的选择吗,美国人虽然说军事实力并不强,但是影响力还是很大的,要是他们能带头跟塞北达成谅解,相信法国等国也会就坡下驴的。
赵书礼苦笑道:“我原则上同意美国银行到塞北开设分行,至于金本位我们还要在讨论讨论,我们担心没有足够的储备支持金本位。”
“那么您认为需要多少储备呢?”
“至少十亿美元吧!”
约翰犹豫了一下道:“您的提议我会跟整府磋商的,相信我国整府会考虑的。”
之后赵书礼再次跟徐新六会面,此前他让徐新六好好研究这个金本位的问题,徐新六给出了答案,有十亿美元确实可以支持塞北的货币进行金本位改制,但是之后恐怕货币控制权会受到国外尤其是美国很大的影响。他经过反复的思考终于拟定了一个计划,来规避这种情况,那就是对外实行金本位,外贸中塞北币跟黄金挂钩,并且允许使用黄金或者美元进行国际结算。但是对内则不允许百姓拥有超过一定数量的黄金,多余的黄金要按照规定的含金量兑换成纸币。这样整府才能牢牢掌控住塞北的货币发行权,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而不过于依赖于美国。这样的政策,其实跟后来罗斯福的新政内容差不多,就是加强整府控制货币的权力。
得到徐新六的保证后,赵书礼回复美国整府,接受塞北币的金本位,同时不再采用各种方式阻碍美国银行在塞北经营,但是正式提出了一个要求,美国必须提供十亿美元信贷,并且要一次性支付。
约翰代表美国整府同意给予十亿美元信贷,但是不同意一次性支付,经过反复磋商,答应五亿可以先一步支付,其余的则要由美国整府来监控使用情况。
紧接着两国当即签署协议,签署协议的场面办的非常隆重,邀请了各国有影响力的大报记者,一点不比上次在上海的记者会差。这是赵书礼有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告诉全世界,美国和塞北整府达成了谅解,美国不会跟英国人站在一起。
当塞北跟美国签署了经济合作的协议,美国提供十亿美元信贷资助塞北的货币金本位化的消息随着电波传遍全世界后,各列强国的反应果然发生了变化。
最积极的是日本人,他们担心美国控制了塞北的经济,对他们不利,于是第一个找上门来,也要求进行同样的合作,并且更深一步。赵书礼表示不反对,但是日本人却没有美国财大气粗,拿不出那么多的资金,只答应提供五亿日元贷款,但作为补偿却是低息的。法国人也来了,他们也是要求建银行,开工厂等。意大利的回复也来了,墨索里尼不在叫嚣战争了。现在大国中,就剩一个英国了。
一时间,列强国从对塞北施加压力变成积极给塞北提供贷款,这种局面太过戏剧化。
而且金额还非常庞大,美国人那里有十亿,虽然只有五亿赵书礼可以自由使用,加上日元总共加起来大致有七八亿美元。但是很快还有一个人找上门来,他宣称可以给塞北提供十五亿美元的债券融资,这个人是摩根财团派来的。
这真是好运连连,谁会嫌钱少呢,尽管不是白给,是要支付利息的。但恨不得能一天把塞北建设成一个工业化地区的赵书礼那里顾得了这么多,在他想来,钱越多越好,越快越好,最好有一百亿美元,然后一夜之间全倒换成工厂,转化成工业实力。
因此这个十五亿美元债券是十分有诱惑力的,只是此时赵书礼还没有决定下来,他心中突然生出不安来,因为钱来的太多,来的太快,又来的太容易。恰好此时严裕棠从美国回来了,他是因为不放心国内的局势担心会影响到自己的前途。而赵书礼决定听听严裕棠的意见,毕竟他在美国呆了很长时间了,美国的情况他最了解。
正文 一百零九节 终于结束了
“很简单啊,摩根又抓住机会想要再现摩根的实力呗!”
当赵书礼给严裕棠说明了摩根财团表示可以帮助塞北整府在纽约发行债券,他们答应承销,承销费用要价也很合理的事情后,严裕棠一副理应如此的口气道。
“摩根的实力还用怀疑吗,用不着这样来表现吧。”
赵书礼有些疑惑道。
接着严裕棠的一番解释,让赵书礼刮目相看——
摩根财团,在一战前,是美国毫无疑问的金融霸主,他们家族不仅控制着许多金融机构,而且设计到汽车,钢铁,铁路,电气等等垄断行业,于此同时摩根还跟许多实力雄厚的财团组成联盟,基本上当时的摩根在美国社会经济中的各个重要领域都有惊人的影响力。甚至美联储都受到摩根财团的强大影响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摩根操纵的。
但是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结构非常复杂的大系统,越复杂的系统越难以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也越难被极少数家族长期稳定地世袭式控制。仅仅通过控制美联储这样的机构并不能长期地、完全地控制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各个金融势力之间以及金融势力与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有时它们会像很多阴谋论者所说的那样相互勾结,有时则相互利用,有时也会产生难以克服的矛盾。
在摩根阴影下成长起来的一些其他势力,比如洛克菲勒财团、华尔街新兴的犹太财团比如雷曼兄弟和高盛投行、爱尔兰裔天主教势力代表肯尼迪家族、意大利裔创建美国银行的贾尼尼家族等趁着经济危机的机会结成强大的反摩根同盟要将摩根财团拉下马来。而且他们出手相当凶猛,首先由依靠石油这种出现时间不长,但是发展迅速大有替代煤炭地位趋势的优势资源起家的洛克菲勒财团发起攻势,他们把自己旗下的大型金融企业权益信托公司跟此前被摩根财团把持的美国大通银行合并重组,从而让洛克菲勒成为大通的第一大股东,把该银行的控制权夺到了洛克菲勒财团手里。
大通银行是一家享有显赫历史的令人敬畏的机构,成立于19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初通过一系列兼并活动而成长起来,在一战中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它对于美国或者华尔街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银行,但是面对洛克菲勒组成的气势汹汹的反摩根联盟,掌握着庞大资产的摩根财团一时间竟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把大通控制权拱手相让了。这样一来,美国两个大型银行,大通和花旗就都成了洛克菲勒旗下的资产了,形势对摩根极为不利,弄不好摩根就要丧失他们在金融界的地位了。
恰巧这时候东方发生变故,塞北和英国这个已经严重削弱了的世界霸主发生了冲突,并且让世界为之震惊的是他们先后打败了英国的七万军队,为此美国整府终于下定决心打算扶持这个新兴势力,来扩张美国在中国的利益。而这个势力的代表人物赵书礼正好曾经跟摩根有交集,于是摩根把主意打到了这里,打算借助为塞北发行巨额债券的声势,来向世界证明摩根财团联盟的实力依然是屈指可数的。
而且摩根跟曾经代表中国整府的赵书礼签署过发行债券的协议,虽然最后因为中国再次爆发军阀混战和美国国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小投资者没有能力承担摩根的债券计划,而让那个协议没发生作用。但是摩根并没有放弃从中国获取新的投资渠道的想法,而这次他终于看到了机会,那个机会就在赵书礼本人的势力范围内。
不过以此来证明摩根实力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令一个原因是,小摩根这个人跟美国整府走的是非常近的,在一战以及战后,摩根家族都是非常积极的帮助美国整府出谋划策,甚至操作整府的金融力量,可以说美国在一战后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摩根功不可没。现在既然整府愿意扶持赵书礼这个势力,那么他何不助一臂之力,顺便替自己捞点利益呢,以他们家族跟整府的默契,他们跟整府同步行动,那么整府肯定是不会忽视他们的利益的,不管中国政局如何变化,反正最后总是能找到承担他们债务的对象的,对方毁约的风险几乎为零,他何乐不为呢。
“可以啊,你本事不小吗,这些因果都弄的门儿清啊,是半个金融专家了啊。”
听完严裕棠说完美国的情况和他的分析,赵书礼赞赏道。
严裕棠笑道:“哪敢不弄清楚这些复杂的关系啊,要是不弄清楚怎么在美国立足啊,不被人吃的渣子都不剩才怪。”
赵书礼却叹了口气,因为按照严裕棠的分析,如果接受摩根发行债券,恐怕就要得罪美国金融业新贵洛克菲勒财团和他们的盟友了,赵书礼不敢贸然接受。不是怕洛克菲勒,而是得罪了这个组织的话,恐怕将来在美国的任何行动都会被他们狙杀,而赵书礼的计划中,他在美国的戏份还没有完结。
这是个难题,但是破题还要在约翰律师身上,谁让他曾经跟摩根关系密切,而现在又换了个新东家洛克菲勒呢,他是一个桥梁。
······
在赵书礼亲自应付美国人,徐新六应付日本人的时候,沈瑞麟没有放弃跟英国人的接触。
开始英国人态度不明确,显然是在等待塞北的各项应对,以及其他国家的反应,另一方面积极做准备,暗中游说其他国家整府希望武力对付塞北。但是他们失败了,在不用武力就能获得利益的时候,恐怕优先使用武力这种选项,只有黑特勒和东条英机这样的脑子畸形发育的人物才会优先选择武力。
继美国跟塞北签署了经济合作的协议后,英国人最大的期待日本也跟塞北签订了协议,继而法国意大利也收取了利益,放弃了武力。英国人孤掌难鸣了,唯一的选择除了继续谈判还能干什么,要知道几万英军战俘还在那里做苦力呢。
但是英国人可不想接受一个完全的被动的结果,因此他们也提出了跟美法等国同样的要求,就是开厂等。为此他们还说服了美国法国两国在私底下跟赵书礼斡旋,也不知道这两国是怎么想的,英国人加入进来对他们来说应该是竞争者啊。法国还好理解,他们要借助英国维护自己的安全,但是美国就耐人寻味了,难道是跟英国合作抗衡近在咫尺,扩张方便成本更低的日本吗,毕竟日本是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对手。
沈瑞麟在请示了赵书礼后,经过反复的拉锯式磋商,终于答应了英国人的要求,但是同时英国人也接受了此前达成的支付赎金的协议。英籍,澳大利亚籍,加拿大籍士兵终于坐上了回国的船只,留下的只有可怜兮兮的印度兵和来自尼泊尔的几百廓尔喀雇佣兵。
印度兵是英国在殖民地征召的,本来只是维持殖民地治安的,可是这次冲突中,因为地利和英国本身的军力原因,才把他们调到了中国。但是英国人显然不愿意为这些人支付跟英国人同等的赎金,而塞北整府又不愿意让步,坚持每个人的人身价值是等同的,大唱人人平等的高调。而廓尔喀雇佣兵是他们雇佣来的,战死了不过给补贴,而塞北整府的要价还高于这补贴,于是英国人根本就打算放弃这些人了,就当他们死了。所以最后在美国的斡旋下,塞北只能勉为其难的先接收一部分赎金,释放英国人种战俘了。
随着英国白人士兵的释放,这次冲突似乎就这么结束了,起码世界各国都这么认为。
但是赵书礼显然不打算就这么算了,他又叫过沈瑞麟让他去散布一些消息出去。
正文 一百一十节 非暴力不合作
“司令,这样恐怕会引起英国人的抗议的,我不明白为什么您那么狠英国,我不同意这么做!”
沈瑞麟听完赵书礼的计划后,坚决反对道,同时他心里想着,您哪见好就收吧,别把英国人得罪太狠了。
赵书礼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这家伙这么不愿意跟英国人玩硬的,明显是他们做的不地道吗。
“沈处长,我不觉得把英国人不愿意替印度兵支付赎金的事情公布出去有什么错,事实就是如此吗。”
“事实确实如此,但是英国人也不是不支付,只不过他们不愿意按照英国籍士兵的标准来支付而已,他们也并没有表示不再对此问题继续谈判啊。”
赵书礼有些郁闷,这手下太死心眼了,于是道:“那这样好了,就这样公布,就说英国跟我们没有就印度兵赎金问题达成一致,印度兵还得继续留在中国劳动。”
沈瑞麟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让沈瑞麟去开发布会后,赵书礼又派人把英国人拒绝按照英军标准足额支付印度兵赎金的事情在印度俘虏中散布,接着安排记者们再次对那些劳作的印度兵做了采访,果不其然印度兵非常气愤,他们不说塞北的坏话,反倒是一肚子对英国主子的不满,毕竟塞北除了让他们从事繁重的劳动外,并没有虐待他们,反而是生病的还给予治疗,非常文明。
这些消息传到了印度后,反响强烈。
只是沈瑞麟的记者会却是大打了折扣,甚至给赵书礼这个计划拖了后腿,沈瑞麟在记者会上可观陈述了英国人的态度,道出了他们不愿意把印度兵跟英军白人士兵等同的意思。这些在种族主义盛行的西方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当然印度人肯定不高兴。
于是又一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了。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甘地发起的,核心是不合作,早在一战前就开始活动,但是却一直平平淡淡,一战后才开始爆发了高·潮,原因很简单,英国人在欧洲打了几年仗,但是印度死了很多人。
在大战中,印度有150万人被征调到西欧和中近东战场上作战,其中有10万多人伤亡。大战极大地加重了印度人的经济负担,印度人在大战期间被迫承担了高达1亿英镑的军费,名列英帝国中各殖民地的第二位,仅次于英国本土。英国还从印度运走369万吨各种物质和装备,以及500万吨粮食。巨额的军费和向宗主国无偿提供的“贡赋”,使印度的国债在战后几年里高达78亿多卢比。大量粮食的外运使本来就缺粮的印度粮价大幅度上涨,加剧了印度的贫困,就在战争结束的1918一年中就有1200万印度人被贫困、饥荒及流感夺去了生命,占印度人口的5%。
因此战后从1920年开始,甘地领导印度发起了规模宏大的不合作运动,在英印整府中任职的印度人纷纷响应辞职,学生不去英国人办的学校上课,百姓不卖英国货,除了没有暴力活动外,这就是一场割命,在崇尚暴力的中国人看来印度人很没种,但是西方人看来则是印度人很文明。
这次运动持续了两年才被英国镇压下去,当然最后英国整府也做了一些让步,但根本性的东西不可能改变,比如甘地最痛恨的种族歧视,以及允许印度独立问题。
好容易平息了印度问题,经济危机又爆发了,1930年波及到英国,进而影响到了印度。印度在国大党的领导下,又掀起了一个文明不服运动,正式提出了印度独立的要求,活动主要内容是反对英国的食盐专卖,甘地号召印度人自己煮盐,并亲自带头。这丫完全是一个反工业化者,当年他号召印度人穿印度土布的时候就亲自织布,现在又要煮盐。结果是他刚到海边煮了三周食盐后,就被当局给抓了起来。但是因此却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力事件,英国人好容易才镇压下去,没想到中国这里出事了。得,反正英军不少都在印度,调动方便,顺道走一遭吧,没想到他们走一遭变成了直接走进了战俘营。
接着是增兵,又失败,然后是谈判,最后达成了协议。
可是这时候英国不愿意给印度士兵支付赎金的事情传了出来,印度人的运动再次展开,虽然名义上还是非暴力不合作,但是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英国人头疼了,本来这十年印度就没消停过,为了镇压印度人的反抗,英国的国库都快跑耗子了,如果不是这样恐怕英国跟塞北的战争不会这么快就结束,可是现在印度又闹事了,英国人能怎么办?
这种压力之下,英国人终于妥协了,派人赶紧联系塞北整府,表示愿意按照白人标准,支付印度兵的赎金,同时刚刚被释放的英军又再次被武装起来,开始镇压各种暴力事件。借着印度人给英国的压力,赵书礼收到了最后一笔赎金,他的目的达到了,至于印度人吗,自求多福吧。
赵书礼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美元债券怎么发行,国内军阀间局势更加紧张如何处理,建设大纲实行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要如何处理,蒋瑞元冯玉祥等人阻碍塞北的移民问题,战后河北京津地区的驻兵问题等等等等。
首要事件是就小桃红事件的收场问题跟美国人磋商,虽然签订了经济合作协议,美国人得到了大量利益,小桃红事件也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表面上双方都不能忽视此事,因为美国人根本就是打着这个幌子来抢利益的。
美国要求一定要宣判陈驰,而塞北整府却不能这么干,只是暂时停了陈驰的职务,但他仍旧还在军中任职,这在中国叫做停职留任戴罪立功,有很悠久的历史传统,其实说白了就是啥也没处罚,过段时间风声过了就官复原职,就跟那个缓期徒刑或者异地调任一样。
但是美国人不接受,坚决要求依法逮捕陈驰。
在这种情况下,赵书礼召见来了陈驰。
“你的工作暂时交给参谋长梁赞吧!”
陈驰知道自己这次惹了大麻烦,也不敢反驳,老老实实道:“那要怎么处理我啊。”
“你去国外考察去吧!”这是民国对付失事的军事将领的通用方法,就是调离军队出国留洋,至于什么时候能回来就看胜利者的脸色了,但是不同的是以前都是失败的军阀被对手逼迫留洋,而这次是赵书礼要求自己犯错的手下出国,打算借此给美国人一个交代,至于他们接受不接受那就管不了了,反正要是杀了陈驰,国内恐怕出问题,相比国内美国人叫喊两声算个屁。
“出国?让我出国!司令,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保证下次——”陈驰服软了。
他不是个善于服软的人,这话听的赵书礼很难受,于是打断了他的话。
“别说了!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最好的结果,”陈驰喃喃道:“那不好的结果呢,杀了我吗。”
赵书礼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直接道:“去吧,跟魏冉一起,做火车去苏联,然后去西欧,去你们想去的地方,也可以去军校学习,也可以考察军事,反正随你们的意了,经费会给你们的。”
“可是——”
“别说了,出去吧,你也该学学如何做一个服从命令的军人了!”
“但是——”
“立正!向后转,齐步走!”
赵书礼命令下,陈驰不得不走了。
第三天陈驰就被安排上了火车,上车前他一直巴望着赵书礼能来送他,可是他失望了。
跟他一起的还有魏冉,相比他的失落,魏冉就要洒脱多了。他被送走的原因是,他手下的两个骑兵师是进攻租界的主力,事件也是他手下的兵惹起来的,他不负责是不行的。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赵书礼要对魏冉这个土匪第三军整改了,当时因为北伐奉军的原因才不得不把这么一群在赵书礼看来是乌合之众的士兵编为正规军,现在两年过去了,是该到了纠正当年错误的时候了。
正文 一百一十一节 再次整军
第三军土匪比例太高,几乎达到了八成,这是这只军队军纪不严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只能从这些土匪入手了,赵书礼先是在第三军中宣布政策,表示愿意主动退伍的,每人在蒙古或者新疆两地分配五百亩土地,接着让人私下传扬,第三军要整个裁撤,主动退出还有地可拿,等被人裁的时候可就什么都没有了。
于是一时间大部分土匪兵都表示愿意拿地走人,有的不愿意去那么远的地方的也接受了,因为这些地跟以前分配给移民的土地不一样,这些是允许买卖的,他们交了枪械,离开军营转手就卖给了在军营外等着的土地贩子,到头来他们连自己的土地看都没看到,手上的土地凭证转手换取了一笔钱,然后逍遥去了。
士兵们可以这么处理,军官就不能这么办了,能当军官的毕竟都有两把刷子,起码经验丰富,哪怕当年是土匪头子的,也是百战余生啊。因此对这些人就不能用哪种哄骗加利诱的手段了,同样采取自愿,表示愿意继续留下做军官的,必须改正身上的恶习,接受正规的军校教育。如果实在不能接受的,那么除了分配土地外,还给予一笔不菲的退役金。最终有三分之一的军官表示愿意留下,去了军校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和训练了。
处理完第三军,轮到第二军了。
第二军军长是李三江,他原本就是宋远的副手,但是这个人正义感很强,赵书礼放心仍然委以重任。但是第二军的军长都是是宋远原来的副手,更不用说这个军中的军官了,大部分都是宋远当年打下的底子。
赵书礼不是很放心,尤其是其中那些一步步跟着宋远从小兵走过来的军官,尽管他们都是通过了德国顾问的考核的合格军官,但是仍旧不能留下,因为马上就是918了,赵书礼不能确定能不能避免,因此他现在不能在留下任何隐患了,不管是当年南口危机,还是在一个小桃红事件他都不能接受。
但是裁撤这些合格的军官需要理由,赵书礼的理由是年龄,这些人从小兵爬起来,现在年龄普遍都不小了。但要是裁撤他们赵书礼亲自动手就显得不近人情了,弄不好还能引起变故,要是宋远来主持的话,结果就好多了。
于是赵书礼招来了宋远。
“宋兄,请坐!”
“谢司令。”
宋远很客气,自从再次回到军中,并且依然官复副司令后,宋远比原来更加低调了,尽管这次打英国人他几乎是完全被排出指挥层之外,到后方监理后勤去了,但是他不透露丝毫怨言。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兢兢业业。
“宋兄,跟英国人的争端算是结束了,不知道宋兄怎么看这次事件。”
“舆论已经有定论了,我就不抒发我的拙见了。报纸媒体都在报道,现在塞北军已经毫无争议获得了中国第一强军的美誉,同时国际上也认识了塞北,这是好事!”
“是啊,这些是好事,可是也有不好的啊,整治经济方面的我就不跟你说了。军事上也不乐观啊,损伤太大了,尤其是第二军,是我们的主力部队啊,五分之一强的伤亡率,要不是士兵耐苦战,怕是要溃散了。现在我们面对一个巨大问题是重新整军啊,第二军需要补充兵员,第三军也需要重建。现在缺士兵啊,为这事我真是烦心啊。”
赵书礼诉苦道。
宋远不接话,赵书礼只能开宗明义,直接讲明了。
“宋兄啊,当务之急是需要训练出一批新兵啊,以前虽然我们有一个新兵训练场,但是完全跟不上满足部队的补充啊。军中也早有计划,要新建三十个新兵训练营,可是一直因为缺少教官的原因没能建起来,我想啊,这个问题还是要你来解决。我想让你去负责新兵训练,你看如何?”
“全凭司令做主!”
“你既然没有意见就好,但是这教官却是个问题。倒是第二军中有这么一批军官,他们年纪也不小了,普遍都在四十岁以上,征战了半生,在留在军中实在太过辛苦了,你看看是不是安排他们去训练新兵,也算是整府顾念体恤他们了。”
宋远很快就明白了赵书礼的意思,那些年纪大的军官不就是说他的那些手下吗。
但是他没有丝毫反对,说道:“整府的关心我想他们会感恩的,这事就交给我了,我去办吧。”
“如此甚好!”
宋远肯配合,这事就成了,不过就怕宋远阳奉阴违,不肯真下刀子。但是赵书礼把宋远看的低了,他非常果断,那些他当年的老部下是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通通都得跟他去练新兵。三十个训练营也不是在一处,而是分散在塞北各地,新疆外蒙各五座,绥远省十座,察哈尔六座,热河省四座。基本上是按照这些地区的人口和未来几年的人口潜力来制定的,新疆现在人口已经翻了一翻达到了四百万,但是几年后计划要到一千万,外蒙也是如此,人口千万是个指标。河套所在的绥远现在是人口中心将近两千万,配备十座是理所应当的。
第二第三军的问题处理完后,就是第一军了,第一军是赵书礼刻意培养的主力部队。历次战争中表现也可以,只是这次战争却被第二军抢了风头,原因第一是李三江的手下打的英勇,现在还有许多躺在医院中呢,第二是因为陈驰和高凤举两个年轻军官的表现不如人意。陈驰就不说了,出了天津那样的事情,不管是在那个国家军旅生涯基本山就到头了,但是高凤举就让赵书礼有点失望了,本来他在新疆的表现让赵书礼认为此人颇有大局意识,年富力强可堪大任,但是他在天津时候的优柔寡断,不敢第一时间进攻天津,反而是把问题抛给了赵书礼,要是他跟陈驰一样愣一点,当时直接进攻,然后让赵书礼去善后,就不会贻误军机,让李三江多苦撑了一天。后来又是掌握不住手下的军队,让他们跟着陈驰去闹事了。加上另一个原因,他也是宋远的手下,而且关系或许比李三江更密切,因为他是宋远的同乡,是宋远当军官后把他从村里带出去的。
现在防备着宋远势力的赵书礼对高凤举也不能完全放心,但是他不但没有借故把高凤举也调离军队,像打发魏冉那样去留洋,反而是任命他为第一军的副军长,当然军长是赵书礼,不是他贪权,而是还没有找到适合的军长人选。本来重点培养的陈驰是什么样的表现,有目共睹很遗憾。
整军任务就此完成,然后赵书礼不得不关心一下其他的事情了,有件事是当务之急。
第一件是越来越紧张的国内局势,在国内老蒋的权术玩砸了,没想到阎锡山和被他软禁的冯玉祥竟然联起手来了。
本来得知冯玉祥被阎锡山软禁了起来的事情后,陆钟麟找到蒋瑞元得到了蒋瑞元不攻击西北军和提供武器弹药支持的承诺后,西北军磨刀霍霍打算攻入山西解救老首长和收拾阎锡山。但是此时阎锡山亲往冯玉祥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