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之大民国(狂人阿Q)-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先看看去,防止对方还有后手。”

    “你太多心了,不就是几个混混而已,虽然上海的水很深,可是还没有想象的那么深,不是随便几个混混就到了不得的地步了。”赵书礼道,仍然要下楼。

    “还是小心为上,万一这不是简单的混混寻仇,而是有人故意布局的话——”

    “多心了!走吧。”

    说着赵书礼离开包间,不紧不慢的往楼下走去,但是身前却是八个警卫严密的护着,并且眼睛紧紧盯着各个可能出现危险的角落,尤其是何春在杨强提醒后,他也觉得得小心一些才好,脸上神色最为凝重。

    看到这种情况,赵书礼不由得感叹德国人做事的仔细,教出来的学生都这么刻板,难怪有那么多人想刺杀黑特勒都没有成功呢。尤其是杨强这个人就更是仔细严谨,不输于他们刻板的老师们,杨强也是第一批受训出来的警卫之一,早在赵书礼去年去美国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到了赵书礼身边,从中国到美国再到南洋都是他们跟着。

    但情况并没有杨强想的那么严重,这还真的只是一场混混寻仇事件。

    赵书礼下楼后,几个警卫已经把抓住的那个汉子带到了他的跟前,当然此前汉子身上的武器已经被收,同时可能藏武器的地方也被他们搜过了,没有任何出现危险的可能性。

    突然汉子抬头看了赵书礼一眼,表情沮丧的问道:“你们到底是什么人,绝不是普通人。”

    赵书礼客气的道:“在下姓赵,不过是一个普通商人而已。”

    汉子苦笑道:“你也不用骗我,这次我有眼无珠载了,不过咱也不是外行人,如果我看的不错的话,你这些手下都是当兵出身的吧。”

    赵书礼笑了一下道:“你不用知道了,你该上路了!”

    “你真的要杀我,没有一点余地吗?”

    “放了你倒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我的一个手下可受伤了。”那个受伤警卫经过查看,伤势不重,子弹豁开了深达一指的肚皮,看似严重但是没有生命危险。

    汉子赶紧道:“医药费我出,只要能放了我,给你磕头认错,咱今后井水不犯河水,今后在上海见面我就喊你爷爷!”

    “爷爷,就算了,医药费出了就行,还有回去告诉你的主子,我不想跟他斗,不是怕他,明白吗?”

    “明白,我知道怎么做!”

    接着赵书礼正要让手下放他走,可这时候又有一个警卫来报告,说死了一个人。

    “谁死了?”赵书礼问道。

    “那个老头。”

    那个老头就是修脚姑娘的爷爷,此时姑娘就在旁边,她坐在地上面色平静,似乎一点也不在乎刚才的激烈枪战。

    赵书礼叹口气,这老头是因为他而死的,要不是他,可能受些欺负,他跟他孙女以后还能在这里谋生活,可是因为赵书礼横插一缸子抱打不平,却反而让他丢掉了性命。有时候做好事的结果,却未必如人们的愿望那么美好啊。

    老头死了,赵书礼看向姑娘,发现她面色如常,走到她跟前,对他抱歉道:“对不起姑娘,你爷爷死了,都怪我,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不用了,这样活着早死了也好!如果大爷可怜我们,请借我三十块钱,我想把爷爷送回老家埋了。”

    “这个没有问题,那么你不想报仇吗?”说着赵书礼指向那个还被两个警卫抓着的汉子道,他把那汉子的命运交给了姑娘。

    赵书礼这样一说,那汉子顿时神色紧张起来,一双眼睛看向姑娘,也不知道是恐惧还是乞求的眼神。

    “报仇?你能不能借我一把枪!”

    “这个也没有问题。”

    说着赵书礼把自己的手枪交给了姑娘,这是把勃朗宁手枪,还是当年张作霖送的。

    姑娘结果枪的那一刻,不仅是汉子,连赵书礼的警卫们都一阵紧张,谁知道她会不会不是给汉子而是给赵书礼一枪呢,于是在旁边暗暗准备起来,打算如果事件有变,他们第一时间可以挡在赵书礼身前。

    “这个怎么用?”姑娘依旧平静的问道,声音中听不出一丝因为第一次拿枪的激动或者失去亲人的悲痛。

    赵书礼仔细的给她示范了一下,然后把枪再次交给她。

    姑娘熟悉了下动作,然后慢慢走向汉子,眼睛眨都不眨对着他的头干脆的来了一枪。

    “谢谢大爷!”开完枪,姑娘把枪还给赵书礼说了这么一句话。

    她一直冷静的神色吸引了赵书礼,这可比自己手下很多第一次摸枪,第一次打仗的士兵强多了啊。

    突然心生一个想法,对她说道:“我想送你个大礼,不知道你敢不敢要?”

正文 一百零四节 做工偿还

    “既然敢要,那么这个夜总会就是你的了!”赵书礼很随意的说道。

    “什么!?”姑娘终于不淡定了一次。

    赵书礼满意的笑了。

    ······

    “赵老板真的要买这个夜总会?”

    “是啊!”

    “可这是杜老板的产业啊。”

    “谁的产业都有个价啊。”

    “话是这么说,可是他未必肯卖啊。”

    “这就要看你的了,你们父子不是经常吹嘘在上海有多混的开吗,好好干吧小伙子,我看好你呦!”

    撂下这句话,赵书礼就回住处了,他们在闸北苏州河边租下了一个小宾馆,暂时安身。

    “那个赵老板到底是什么来头啊?”

    在夜总会,看着一片狼藉的会所,经理懊恼的问严祥林道。

    “来头很大,你还是不要知道的好。”

    “可是这怎么收拾啊?杜老板的场子还没人砸过呢,在我手里被人砸了,我恐怕要跳黄浦江了。”

    “不用担心,赵老板要买下这里,以后这里就不是杜老板的了!”

    “什么?”

    “没有什么,你没有听错,赵老板说要买下这里。”

    “买下这里?为什么啊。”

    “为什么,要送给你这里那个姑娘啊。”

    “哪个姑娘?叫什么名字。”

    “鬼知道她叫什么,就是今天开枪的那个了。”

    “姚小花!”

    “管他什么花呢,好了,你给我请一次杜老板吧。对了还有张啸林老板那里也少不得处理一下啊,我这个老板啊,还真是能惹事啊。”

    “好···好!请到这里吗?”

    “这里?你这烂成鸡窝一样的地方,请到中国饭店!”

    “好,好的,严先生以后可要多多照顾在下啊。”

    “我照顾你?你不是杜老板的人吗。”

    “我看出来了,你现在发达了,你跟的那个老板恐怕非同小可,现在这里弄成了这样,恐怕我跟杜老板混不下去了。”

    “小意思,好好帮我办事把。”

    表过严祥林为赵书礼谈买夜总会的事情不提,赵书礼回到宾馆,立即沈瑞麟就找上了他,要报告这第一天的谈判情况。

    沈瑞麟是一个很能独断的人,因此赵书礼跟他交底了底线之后,可以放心大胆的去游玩,毕竟人家是专业人士,处理这种事情未必比他这个虽然很熟悉商业谈判的人差劲。

    “英国人不认可这次战争的定位也可以理解,不过钱必须赔,两千万英镑少一分都不行,而且要用黄金!”赵书礼听完沈瑞麟的汇报后对他道。

    这次谈判中,双方第一天就战争性质问题先没打成一致,塞北认为这次战争完全是一次侵略性质的战争,但是英国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军事冲突而已,他们定名为塞北事件。因为如果定性为侵略,根据国际法英国是要负完全的战争责任的,按照法律甚至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审批,显然英国人不会接受。

    “那么,关于关税,治外法权和租界问题我们真的就不谈了吗。”

    沈瑞麟又问道,他一直坚决把这几个问题拿到谈判桌上,倒不是他认为英国人会就这几个问题对塞北让步,他毕竟是一个专业的外交人员,但是他认为这是几张可以打的外交牌,完全可以拉出来,不管是博取外界的名声,还是用来交换其他的利益对塞北都有利而无害。但是赵书礼出于商业谈判的习惯,觉得这几个事情对方完全没有让步的可能,如果提出来反而显得己方不专业。在他的意识中,在进行商业谈判的时候,很多中企业往往会出一个很离谱的报价给西方公司,这在中国传统中叫做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但是外国人往往不理解觉得中国人不专业,甚至有的公司觉得对方完全没有诚意是在刻意侮辱自己,于是很多谈判就这样不欢而散。因此赵书礼此前的意见是不提这些事情,毕竟这些事情法理上应该是中央来处理的,跟他一个地方整府没什么关系。

    但是此时他的想法有所改变了,他觉得还是交给沈瑞麟这样的专业人士去处理比较好,自己贸然干涉或许并没有什么益处,就像今天的事情那样,尽管最后帮小姑娘报了仇,但是她爷爷的死却不能挽回了。

    于是赵书礼淡然道:“好吧,你全权处理吧,我放心你。”

    “谢司令,那我就去准备了。”

    “去吧。”

    第二天的谈判双方依然就第一天的问题讨论了半天,同样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但是双方似乎都不着急,下午的时候,终于英方提议搁置争议,就实质性的俘虏问题进行讨论。

    沈瑞麟原则上表示同意,但是提出英国人在塞北取消治外法权,同时塞北由天津出口货物的关税由自己自主,天津的租界也要取消,但是允许英国侨民继续居住,但是治安以及管理必须交由现在驻扎在天津的塞北军负责。英国人没有同意,于是双方又是一番激烈的争论,一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谈判就是这样,都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否则就要吃亏。而现在沈瑞麟有足够的耐心,而英国人显然没有,他们受到的压力远比沈瑞麟要大。

    至于原因吗很简单,就在今天下午,他们收到了国内的电报,要求他们尽最快速度将英国俘虏解救回国,起码应该先将英籍士兵,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兼顾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士兵,至于印度土兵可以先搁置。

    英国整府为什么要发这封电报呢,当然有他们关爱自己士兵的因素在里面,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正受到国内民众强大的压力。

    因为就在谈判开始前,赵书礼指示徐新六负责安排一个记者会,发布了这次战争的具体情况。战争中,塞北放伤亡三万士兵,而英军方面则只有一万多,可是他们却有五万多人成了俘虏,另外还有可以忽略不计的八百荷兰士兵。

    记者会后,徐新六还同意了记者们要去俘虏营参观的请求。此时俘虏们被分别关押在丰台和居庸关,丰台条件还好,但是居庸关就惨了点,城墙都已经破败不堪了,更何况关内那些生活设施呢。生活上苦点也就算了,可是当记者们到居庸关的时候竟然发现俘虏们在看守士兵的命令下,正在进行极为艰苦的劳动,在用自己的双手来修复残破的居庸关。

    这条消息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因为根据日内瓦公约,不能强迫俘虏劳动。于是英国人很快就发来抗议,同时法美等帝国也对此次事件表示关切,塞北整府则对外声称,因为这次英国人擅自发动的战争,对塞北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员生命的损失,但他们却不肯赔偿,尤其是古城墙也在战争中被他们损坏,既然他们的整府不肯做出赔偿,那么只能由这些战争的直接参与者承担责任了。修复城墙这样的工作当然得由他们来做,但同时塞北整府也宣称,绝对没有虐待他们,也没有对他们进行身体上,或者精神上的惩罚,就算是劳动也是对协商经过这些士兵们同意的。当然塞北整府的发言没有说出一个事实,就是他们曾经对俘虏说过,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政策。

    这些消息在英国引发了剧烈的反应,有好战者叫嚣着一定要教训下中国人,和平主义者则反复强调现在经济危机,打仗对英国的损害同样巨大。但是另一群人却不管这些,他们就是被俘士兵的家属们,他们要求政府立即想办法解救这些士兵,整天在整府门前抗议示·威,加上一些在经济危机中对整府不满的失业者,示·威人群越来越大,后来还有一些社会住义的组织加入其中领导这次行动。一时间张伯伦内阁感到鸭梨很大,弄不好刚刚组阁的他们只能像前任那样灰溜溜的下台了,于是只好给外交官施加压力。

    “我方要求贵整府应该本着和平的诚意,提前释放战争中不幸失去战斗力的作战人员。”

    在第二天的谈判中,英国人虽然急切的希望能释放战俘,但始终不愿意把那些战俘称呼为战俘,而是拐弯抹角的称呼他们为失去战斗力的作战人员。

    “我方的立场是,对待战俘问题,必须等到双方谈判达成协议后,方可进行讨论。”

    “难道对方就不讲一点人道主义精神吗,据我所知我方作战人员十分不习惯贵地的气候环境,许多人都生病了。因此我要求,至少将英籍、澳大利亚籍和加拿大籍士兵释放回国。”

    沈瑞麟犹豫了一下道:“这个问题我觉得我方可以考虑,但是在贵方不作出对我方进行战争赔偿的情况下,我们有权拒绝释放战争俘虏。”

    “他们不是俘虏!而且这不是战争,这只是一次意外,一次冲突而已。我们不能把他上升到战争层面上来,否则对我们双方都没有益处,这将严重影响到贵我两方的友谊。”

    英国公使狡辩道,不过双方有没有友谊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商榷。

    沈瑞麟不急不慢道:“贵方的意思是,让我们就这么放人,我怎么知道他们会不会在香港或者印度再次武装起来,又来入侵我们呢。”

    “哦,上帝,你们应该相信大英帝国的诚意,否则我不认为我们有继续进行谈判的必要,谈判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的。”

    “那就不要谈好了,你们的表现丝毫没有让我方看到诚意,你们一直在要求我们释放战俘,要求我们撤出天津,要求我们这样,要求我们那样,这是诚意的表现吗?”

    “哦,好吧,阁下请冷静一下。那么阁下对于战俘问题有没有什么合理的建议呢。”

    “赔偿!”

    “这不可能,英国整府是绝对不会支付哪怕一个便士给你们的。”

    “既然你们不愿意赔偿的话,那么好吧,就让这些战俘用做工来偿还吧!”

正文 一百零五节 小桃红事件

    英国人终于妥协了,不过他们不同意付战争赔款,因为他们不承认自己战争失败了,他们始终不承认自己打了一场战争,对外宣称塞北事件只是一次小规模的冲突而已,尼玛欧洲啥时候出现过加起来十几万人的冲突了,不是几千人就是大战役了吗。

    但是英国人答应付钱了,以赎金的名义。

    西方国家有给俘虏出赎金的习俗,虽然进入现代后这项习俗慢慢就被废除了,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了,但是英法在德国的俘虏远远高于他们俘虏的德国人,因此这项制度就进行不下去了,否则谁给谁赔款还不一定呢。

    现在为了先让本土士兵回国,以便平息国内紧张的整治气氛,英国人愿意重拾这一光荣传统。

    经过激烈的拉锯式谈判,最终英国人同意为每人支付一千英镑——本来塞北整府要价是一万的。但是只同意先为两万三千名英国战俘支付赎金,至于印度兵,他们表示要通过对话解决。也就是说,他们不想为这些印度兵支付赎金,除非塞北政府愿意降价,比如每个印度人十英镑。

    “太好了!英国牛终于肯出钱了。”

    赵书礼拿到沈瑞麟带回来的协议文件后,兴奋的道。

    沈瑞麟反倒不太感冒,他觉得利用这样的名义来从英国人手里掏钱太不光明正大了,他的想法是让英国人支付战争赔款。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胜利了,而这样的胜利对现在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奇迹,将大大提高塞北在全国的地位,甚至是世界上的地位。而用俘虏来还钱,在他看来这是极不文明的,就像英国代表不情愿的签字时候说的,这是一种敲诈,是会受到全世界的鄙视的。

    “是啊,两千多万英镑,司令又发了一笔不小的财啊。”

    沈瑞麟叹气道,其实是在暗暗讽刺赵书礼要钱不要脸。

    赵书礼听出了意思,知道这个在西方呆久了外交官,思维模式太西化了。他却不是这样的人,他心里始终认为不是所有的国际准则都要由西方人来制定的,对中国不利的那就是用来撕毁的。

    “沈处长以为这仅仅是钱的问题吗?你认为我缺过钱吗!”赵书礼道,沈瑞麟在塞北的官方身份是外务处处长。

    “除了钱还能有什么,难道还能证明我们打赢战争了?这样不会被承认的,反而会被耻笑的,我们塞北好歹也是代表数千万人的整府,这点钱跟我们的名誉比起来,孰轻孰重司令应该分的清楚的。”

    沈瑞麟继续抱怨道。

    “哈哈,沈处长你是搞外交的,难道你不觉得这其中有文章可以做吗?”

    “文章,什么文章?”

    “哎,英国人刚刚跟我们的军队打了一场仗,然后就付了几千万英镑给我们,这消息传出去后,国人怎么看?”

    “你是说我们造谣说这是一笔战争赔款,这倒是有点道理,反正我们并没有签订合法的条约,只是签署了一个协议,一个意向书而已,双方也都约定好不签字不盖章,不留下纸面文件。这么说来,确实有文章可以做。”

    “沈处长啊,造谣?我有那么下作吗?”

    “那您的意思是?”

    “把消息传出去,自然有人替我们发言的,用不着我们造谣。”

    “您的意思是,买通报纸?”

    “哎,你算是白在西方呆了,西方人的狡诈你是一点也没有学会啊,有空读读反经去吧。”赵书礼道:“买通报纸我们还怎么撇清自己啊?替我筹办一个新闻发布会吧,中外记者都邀请了。”

    “您是要公开发布,这岂不太招摇了?”沈瑞麟道。

    赵书礼摇摇头,这外交官的脑子里想的都是什么东东啊,不耐烦道:“准备去吧,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

    记者会有上百名记者参加,外国记者竟然占了多数,达到五百多,而中国记者仅有四百多。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记者会,但是同时这又是一个极其简短的记者会。

    “各位记者朋友,很高兴跟大家见面。在这里我荣幸的通知大家,塞北整府和英国已经初步达成了协议,英国整府愿意像我塞北整府支付两千三百万英镑,同时我们也答应释放一部分英方俘虏,我认为这是双方一个互信的开端,相信不久我们将能就租界、治外法权以及关税自主问题达成意向了。”

    赵书礼一出现在众多等候了许久的记者面前,就来了这一段开场白。

    这在记者们看来有些突然,他们想着怎么着,这军阀上台后应该先客套客套两句的,比如说他们辛苦了,久等了之类的话,那里想到开场就直接进入正题,内容似乎还有点玄机。记者消化酝酿了一小会后,终于有人举手提问了。

    赵书礼挑了一个中国记者让他提问。

    “您好,我是大公报的记者。您的话我能理解为,英国整府支付了战争赔款吗?”

    这就是赵书礼说的,不用自己造谣,别人都会往那里联想的。

    “您怎么理解是您的自由,作为这次代表团的团长,我不过是有义务向大家陈述谈判的真实情况而已。”

    然后赵书礼又选了一个举手的中国记者。

    “您好,我是申报的记者,请问塞北整府有没有就战争损失做过评估,我个人觉得两千三百万英镑似乎无法弥补损失,而且您刚才提到释放一部分英军战俘,是不是意味着塞北整府还没有跟英国整府达成实质性的协议,释放全部战俘要等到谈判最终结束,英国整府支付完全部的赔款后呢。”

    “这个问题牵扯到进一步的谈判内容,我无法回答你,抱歉!”

    这时候,一个外国记者,站起来高举着手道:“抱歉失礼了,不过您能不能让我提个问题呢?”

    显然老外着急了,赵书礼笑道:“请问。”

    “我想知道的是,这到底是不是我国整府付出的战争赔款,据我所知我国从为承认过这次冲突事件是一次战争。您能不能具体的说明一下呢?或者有相关的协议,能不能展示出来。”

    “抱歉,涉及到保密要求,我不能透露。”

    赵书礼微笑着说道。

    同时又对所有的记者道:“抱歉,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记者会就到此为止了,目前关于谈判的内容我只能透露这些,再次抱歉,下次记者会再见!”

    说完赵书礼优雅的向所有人挥挥手,转身离去,他身上穿着的崭新军大衣笔挺。他是一个很讲究仪表的人,军装从来都是新的,旧的哪怕在完整也是不穿的。

    这么简短的记者会可是这些记者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加上赵书礼脸上一直带着的自信的微笑(自信是这些记者们的理解),还有临走时候装逼的潇洒摸样,记者们觉得充满了神秘感。当然这就是赵书礼刻意营造出来的,目的是给他们足够大的发挥空间。

    “司令,您这样发言不合适吧?”

    回到住处,沈瑞麟一脸忧心忡忡的对赵书礼道。

    “那里不合适了?有那句话说错了吗。”

    “这倒没有,可是那笔钱明明是英国人支付的赎金啊,您怎么没有说明啊。”

    “我不是说了吗,他们给了钱,我们也放了人啊。”

    “可是您的说法,会让人联想的。”

    “我只是陈述事实而已,他们爱怎么想是他们的事情,至于我有没有说清楚,或者限于我的表达能力没有表达清楚,这就怪不得我了吗!”

    沈瑞麟脸皮抽了抽,心道:“这丫脸皮真厚!”

    突然敲门声传来,接着杨强急匆匆的走了进来。

    “司令,不好了,天津出事了!”

    出事?能出什么事,那里可驻扎着五万塞北军呢!

    赵书礼也是一脑门问号,直到看完了电报,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气得不轻。

    跟英国人打完仗后,天津情况确实很乱,即驻扎着各国的杂牌部队,也有塞北五万军队,另外还有阎锡山的一些军队——虽然应英国的要求阎锡山答应退出了晋军驻天津部队,但是他是个老狐狸,天津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可能轻易放弃,于是只撤出了一部分正规军,剩余的脱下军装,就地编入了保安部队,说是维护治安的,这部分军队有两万多人。

    但是问题却不是出在这部分数量较大的保安部队身上,而是那些洋人杂牌部队。

    当赵书礼的军队进驻天津后,军纪还是不错的,没有骚扰百姓的情况发生,当地报纸也是一阵表扬。但是其中是有魏冉手下一批土匪习气浓重的部队的,他们可以不骚扰百姓,但是偶尔溜出军营去哪个胡同里找点乐子还是要的,反正他们的军饷也没有拖过,每个士兵找点乐子的钱还是有的。

    他们找乐子,法国美国的那些兵也是需要找乐子的,长期驻扎在国外,他们的生理需求也是要解决的吗。而天津这种地方最多,质量最高服务态度最好还是租界里。因此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塞北军的某些士兵,脱下军装后,就跑进租界里面,经常跟那些外籍士兵同时在某个头牌门前排队,或者同在一个地方喝花酒。一次两次还好,时间一久终于出事了,几个美国大兵跟几个塞北军士兵,因为一个叫小桃红的女人发生了争执,为排队问题打了起来。这一打不要紧,美国大兵仗着自己的身份平时起复百姓惯了,塞北军士兵又没有穿军装,于是招呼左右找乐子的同伴围殴起这群塞北士兵。塞北这些士兵多是土匪出身,自然不甘心吃亏,况且自己的军队刚刚打赢了英国人,那可是世界霸主,你们美国佬算个什么东西,敢打老子,于是也召唤同伴,一场群架开打了。

    打架也不要紧,美国兵打仗不行,惹是生非却是行家,在天津没少滋事,但是此时他们的对象可是军人。同样是军人,美国人是光明正大来玩的,塞北军是偷偷来玩的,但是双方都没忘记了一件事——带枪,步枪不敢带,但是有手枪的都带着手枪,毕竟这时候天津并不太平。

    不知道是不是那个军官挨打挨重了不服气,贸然开枪了,还打死了人。于是混战升级了,能找到家伙的找家伙,双方开始下死手。最后还是塞北军这些土匪更彪悍一些,美国人先跑了,但是他们却不是忍了,他们也是嚣张惯了的人,回军营后,给长官一说,那长官估计是个牛仔也是头脑不冷静的家伙,竟然带头拿起枪冲到事发地点血洗了以为打赢,正在庆祝的那帮塞北军士兵。只有几个人带伤逃了出来,高凤举立即就把事件的原委电传给了赵书礼。

    “怎么回事?为了一个小姐,打成这样!这不是添乱吗,眼下英国人的事情还没处理好,难道这些家伙打赢了两万多英籍士兵加上四万多印度兵组成的英国军队,就真的以为打败了世界霸主,真的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了吗。还有是谁允许他们私自出军营到那种地方拈花惹草的,给高凤举发电质问。”

    赵书礼发了一通大火,然后让杨强去发电。

    结果杨强刚走没多久,就又回来了!

    “发完了?”赵书礼问道。

    杨强黑着个脸回答:“没有,是天津又发来电报了。”

    “什么情况?”

    “陈驰带兵攻进了公共租界!”

正文 一百零六节 埃德蒙之死

    陈驰带着自己手下的一干士兵,还有那帮高凤举压制不住的借来的两个师的骑兵,进入了天津的美国租界,千把人的美军吓坏了,三下五除二的被陈驰缴了械。这又是天津发生的一个外交事件,因为是因为一个叫小桃红的姑娘引起的,因此叫做小桃红事件。

    小桃红事件发生后,美国整府反应很快,当即命令刚刚来到塞北正在进行经济考察的银行和整府代表团跟驻中国武官组成一个调查团,赴天津调查事件原委。并且在五日后,美国整府又发言,派出了一艘战列舰到天津,同时增派三千名美国士兵到天津驻扎。

    这真是意外中的意外,赵书礼怎么也没有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正跟英国人角力呢,本来塞北跟英国就不是一个级别,他玩的不过是四两拨千斤的把戏,此时却把美国人惹进来了,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