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穿越之大民国(狂人阿Q)-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书礼之所以煞费苦心的在美国和德国狙击苏联人的采购计划,千方百计把苏联这个大市场分一大份给塞北的企业,然后利用此建立实力强大的装备制造业体系,根本目的肯定是为了中国,为了塞北。因为他不是活雷锋,不会为了苏联的工业化而如此费神。苏联人的订单不过是用来启动塞北的工业造血能力的,说白了是为了塞北的工业化服务,具体表现为为了塞北这个建设大纲配套的。
因此在利用苏联订单先启动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后,立即开始了本地的以工业化为中心的大规模建设,为了自己的实力增强,能够让中国跟日本在二战中打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而不是只能打什么游击战,防御战。要他赵书礼钻山沟,或者冒着对方的飞机大炮,用命来填的话,他就白来了这个世界一趟,他要的是堂堂正正正正规规的打败日本,甚至不仅仅把目标定在日本人身上,他心里甚至做过一个打算,让中国像美国那样同时在两线对抗法黑斯,那样才能一举奠定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
正文 八十节 塞日经济合作
1930年3月3日,归绥整府大楼,会议室。
那个用了好几年的长条会议桌,两拨人一共十人同时坐在桌子的左侧。
此前一个月内,他们在这条桌子上进行了十数场激烈的谈判,但是当时他们是面对面坐着,分别在桌子两侧。
而现在他们坐在了一边,熟悉国际规则的人都知道,谈判的时候双方各自代表各自利益,必然要面对面谈判,而当谈判成功后,签约的时候,肯定是坐在一边的,这象征着双方的利益已经达成了一致,也是一种友善的象征。
这双方一方是日本整府,一方则是徐新六代表的塞北整府,此前在同一个地方,他刚跟苏联人签署了经济协议。此时他又跟日本人坐在了一边,表示塞日双方在利益上达成了一致,这很诡异,这个时代中国一个地方整府竟然可以跟日本有共同的利益?
此时放在双方中间的有两份文件,这正是他们这些天内达成的协议,终于签署完毕,双方盖章生效。然后是各路记者咔嚓不停的拍照,报纸媒体没玩没了的报道。
报告褒贬不一,但总体还是贬的多,因为这个时代的中国反日情绪浓烈到了极点。
但是赵书礼对这份协议却是很满意的,协议不包括这种具体细节的主要内容有四点:
第一,日本人获得修筑穿过阿勒泰山脉,将新疆跟东北连接起来的东新铁路新疆段的权力,但是新疆段东新铁路两侧日本人将不拥有探矿权和驻兵权(东新铁路中断的满洲里到乌里雅苏台段日本人拥有探矿权但没有驻军权,满洲铁路则探矿和驻军权力都有)。
第二,日本商人拥有在塞北各地投资,经商的广泛权力,拥有跟中国公民同等获得补贴及各类优惠政策的权力。
第三,塞北企业有权在日本投资,并且有权利聘请日本技术工人到塞北工作。
第四,塞北籍公民在使用日本控制下的满洲铁路上将拥有与日本人等同的权力,而日本人在使用塞北境内铁路也将拥有同塞北公民同等的权力。
这四条中,赵书礼最满意的是第三条,因为这是他要求徐新六坚决要求的。目的很简单,为就要开始的塞北大建设寻找合适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
日本这个国家至少有一件事值得中国学习,那就是对教育的极端重视,从明治维新开始,他们就大办教育,到1930年代,他们已经普及了中学教育,中学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个数据即使放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高的。而且日本人十分重视技术教育,尽管他们的经济因为过早的垄断化,国家经济被少数几个财阀垄断,而不肯更新机器设备,工业体系和生产模式有些落后,但是他们自身的技术工人却不差,把一个日本技术工人放到同等的机床厂,他们加工出来的零件未必就比欧美的工人差,甚至因为细心的性格,或许更精密也说不定。
庞大的基础教育规模,还有发达的技术专科教育,加上明治开始长达大半个世纪的不屑积累,让日本人拥有大量技术人员储备。而在一战中日本经济畸形繁荣后,开始长期的疲软,1923年又发生了大地震,重建还没有完成,美国经济危机又席卷全世界。
此时日本的失业人口数量庞大,其中自然也包括大量的技术工人,而此时赵书礼决定启动塞北的大规模建设了,而中国则没有这种储备。于是一个有需求,一个有剩余,本来是很好的互补。可是赵书礼担忧日本整府出面阻拦,虽然这种事情本身看来只是经济行为,但不管是什么行为一旦规模达到一定程度,那就成为整治行为了。
所以他要用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塞北各企业在日本聘请技术人员的权力,只要日本人想经济侵略或者控制塞北,那么就不能阻止他们的技术人员流入塞北,为塞北的建设添砖加瓦。同时赵书礼跟徐新六也接受了严裕棠阴日本人的主意,所以就有了这次看似给予了日本大量利益的经济合作协议。
跟苏联和日本两个协议签订后,塞北整府一方面积极组织工厂为苏联人加班加点生产设备,一方面大量接收从美国采购回来的机器设备,扩建生产能力,另一方面组织企业到日本举办各种人才招聘会。这一趟组合拳下来,大大锻炼了塞北整府的组织能力,这也为他们在后来的完成建设大纲的任务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赵书礼则坐镇归绥,跟徐新六一道进行货币改革。
这已经是赵书礼进行的第三次货币改革了,第一次从银元改到了纸币,第二次扩大了发行银行,这第三次则是要收回各个私有银行的货币发行权。
赵书礼自己的赵氏银行和徐新六的银行都还好说,问题是另一家发行行——河套联合银行,这家晋商联合银行,此时股东有上百家大晋商,资本金五千万,发行纸币超过五亿。但是这不是难办的地方,最难办的是,虽然经过大规模招商引资,但是塞北目前处于经济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山西商人。因为他们控制了大大小小的商业活动,从大铺面到小商贩,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钢铁机器几乎都有涉猎。而且这些晋商非常团结,一损俱损,塞北的纸币使用一直很稳定,不得不说有晋商很大的功劳,因为有大晋商参与发行纸币,他们主动的拥护和维持着纸币的信用,而小商人则看重大商人的信用,也放心大胆的使用纸币。
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团在芝加哥某厂做“如何提高生产率”的试验时,首次发现人际关系才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所在,至此才提出了人际关系的概念和名词。事实确实是这样,山西人彼此信任,彼此帮助,的地域人际关系,让他们牢牢抱成一团,终于让他们在清末以后,再次崛起于北方。而像南方虽然是国外经济势力入侵的重灾区,但是因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太过复杂,既有师生之谊,亲友血缘关系,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友情,上下级,乡情等关系,外国人玩不转,所以才大肆雇佣中国人帮忙,这才出现了买办阶层。
但是此时,这复杂的人际关系既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成了赵书礼革新货币的一个最大障碍。要是他收回了晋商的货币发行权后,他们私下抵制怎么办,所有的晋商都用消极的态度对待政府新发的纸币,或者有意推动价格波动的话,恐怕那纸币还真的只能废纸了。
于是赵书礼偕同徐新六邀请了河套联合银行所有大股东在包头黄河楼开了一场会议。
“司令的意思是要收回我们印刷纸币的权力?”
赵书礼开宗明义的讲明了自己的打算后,联合银行最大的股东,乔家掌门人乔映霞代表众人问道。
赵书礼回道:“没错,现在塞北已经有了三家发行行,可是这次南洋又来了数家大银行,他们也同样要求这个发行权,如果授予他们的话,恐怕要造成市场紊乱,不授予的话,又显得不公平。此前我一直都在保护着我们的银行业,目前塞北除了我们三家银行外,也没有给予其他银行经营牌照。可是我们整府跟日本人此次签订了广泛的商业协议,很快日本人的银行也将要来我们这里开业了,他们同样会要求发行权的。所以为了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整府将收回各位的纸币发行权力。”
乔映霞又问道:“那么司令您的银行也收回吗?”
“收回,不但收回,我银行中以前发行的多余纸币也要收回,改用整府发行的新纸币替代。”
赵书礼说完,乔映霞脸色唰的就苦了下来,叹道:“司令是要我们这些山西商人死啊。”
赵书礼咦道:“乔东家怎么有此一说。”
乔映霞苦笑道:“司令也是知道的,自从我们可以印刷纸钱后,可是印了不少了。我们联合银行至少印了五亿元纸钱,此前也让我们赚了点钱,可是要是司令一下子要收回这些钱,恐怕我们没有足够的白银来兑付啊,这不是要我们死是什么。”
赵书礼倒是没有想到这点,要是真的废除以前发行的纸币,那么必然是要让原来的发行行兑付这些纸币的。可是显然不管是晋商的联合银行,还是徐新六的发展银行都超发了许多纸币,或许只有赵书礼只对那几个国营厂大量放贷,又有数亿日元和马克,此次又从美国席卷了一大笔美元的赵氏银行才有足够的偿付能力。
“五亿,五亿?五亿不多,这样好了,我们三家银行各自以前发行的纸币中,可以有五亿不用偿付,这些由政府新发行的纸币直接从市场上兑换,整府不会要求各位偿付。”
乔映霞点点头道:“如此的话,我们银行就没什么问题了,这五亿岂不是等于是整府送给我们的了。”
“乔东家先别急着高兴,这五亿可不是白给的,我希望各位晋商中的翘楚人物帮忙,等新货币发行后,继续帮忙维持市场,不知道各位意下如何。”
乔映霞道:“这些年在司令的治下,塞北各地一直没有大乱,这才让我们能够安心赚钱,于情于理我们也不能不支持司令啊。其实说实话,我们一直为这个发行纸币的权力担惊受怕呢,担心储户来挤兑而我们又没有足够的白银来支付。司令这次收回去也好,我们也省心了。”
晋商的经营理念就是太保守了,像徐新六的银行就胆子大多了,赵书礼当初借给了他一亿日元,他最后印刷了价值三十多亿日元近四十亿银元的纸币,基本上储备金跟发型两的比例在一比三十,同时还在股市上大量筹集资本,而晋商有五千万的银元储备,才发型了五亿纸币,也不上市不发行债券,连放贷也非常谨慎,基本上就是借给晋商老乡。
赵书礼的银行就不用说了,他有大量的储备和硬通货,根本不存在超发的可能性,甚至很多时候他的储备是借给徐新六的银行应急的,因此这几家银行中,赵氏银行信用最高,然后是晋商的联合银行仗着数百年积累的信用跟赵氏银行差不多。
此时乔映霞表态后,其他晋商也纷纷表态支持,赵书礼才算放下心来,虽然他们的银行规模和发行量都不大,但是其他方面尤其是商业方面的优势太大了,控制着相当数量的商品流通,他们是塞北地区毫无疑问的商业霸主,赵书礼不得不顾虑。
将货币发行权收回整府后,赵书礼建议,徐新六负责实施,很快货币管理局诞生,并出台相关规定。这个部门是专门负责兑换塞北货币和外币以及黄金白银等硬通货的机构,她的权力很大,规定所有进入塞北投资的机构和个人,必须先把持有的外币或者金银通过这里兑换成塞北货币,要抽资金离境也要向这个机构申请兑换成其他货币或者金银。通过这个组织,塞北整府可以把民间持有的外币收归整府,成为储备。
目前管理局只承担,日元,美元和帝国马克的兑换业务,而其他的比如英镑和法郎等则不被承认,此举也是限制英法的投资影响塞北经济。要知道这个时代,中国工矿业资本多数都在英法等列强手里,这是赵书礼不愿意看到的,他的地盘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开发时间还短,这些列强还没有渗透进来,他也不愿意让他们渗透进来。
正文 八十一节 特殊留学生
绥远火车站聚集了一大批青年,他们是根据四年建设大纲的教育条款,选送的第一批留德学生,人数一千人,全部公费。
德国人时运不济,一战后受到法国大力盘剥,经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崩溃地步,马克兑换美元是几十亿比一的悬殊数字。后来美国人道威斯抛出了一个道威斯计划,把英法对美国的债务跟德国的赔款挂钩,德国赔款给英法,然后英法又还钱给美国,美国又借钱和投资给德国帮助德国发展经济。这个计划实行的很好,不到一年时间德国马克就稳定了下来,新发行的帝国马克跟美元的比价稳定在三到四比一左右。在大批美国贷款和投资的刺激下,到1929年,德国经济已经再次超过了英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和工业强国。
可惜的是,这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德国是第一个被波及的国家。原因跟他们渡过一战后的苦日子是一样的,还是因为他们的经济过于依赖美国资本,而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第一时间从德国抽回资金,终于导致了德国经济再次陷入了资金饥饿状态,庞大的工业能力似乎一时间就要被资金短缺饿死。
德国人的倒霉没人关心,但是由于马克再次拨动导致了德国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再次大跌,这到让赵书礼整府得到了一个实惠,因为往这里派遣留学生的成本将大大降低。
这批学生中,有的是优秀的中学毕业生,有的是小学毕业但是在工厂中表现不错是技术尖子,是被选送去德国进一步深造然后回国担任工程师的,还有的是大学生,留学同样是为了学习更新的科技的。
但其中有一小群人却十分特殊,他们学习成绩虽然也不错,但是他们入选的原因却不仅仅是学生。这几个人家庭背景多样,有农民家庭出身的,也有小商人家庭的,还有刚参加完新兵训练本来打算进入军队的。他们的身份中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背景十分可靠,绝大多数人已经在绥远定居超过三代了。
说他们特殊是因为他们去德国是学习警务的,但这有什么可特殊的呢?
警察制度自从赵秉钧引入中国后,到如今已经几十年了,尽管可能中国的警察作用还不那么大,但那是执行不力,各种制度都是参照各先进国家制定的,制度是没用问题的,而这个系统的人才也不缺,完全不用去德国学习。况且塞北的法律界的梅汝璈等人都是行家,警务在他们手里还是比较完善的。
这些人奇怪就奇怪在他们要学习的警务是中国比较薄弱的,那就是秘密警察制度,说白了就是特务,间谍等职业。可为什么要打着警务的幌子呢,这是因为德国自己也是把这些黑暗职业隐藏在警察中的,这就是战败国的悲哀了,什么都不敢光明正大。
为了这个赵书礼曾数次指示高星桥跟德国人密谈,但是德国人都拒绝了,这次金融危机后,他们终于松口了。赵书礼立即指示选派人手,混杂在大量留学生中前往德国。
此时这群人还不知道他们要去学习的是这些东西,一个个兴高采烈的。
只有一个人比较深沉,他的人生悲剧色彩很浓,这个人就是亓一年,他跟赵书礼回国后,回到家中,发现在战争中原本小康的家庭已经家破人亡,据邻居说唯一剩下了一个妹妹也被人贩子拐卖了。于是他又找到了赵书礼想谋个差使,就被选派去学习了。
“哎,那位兄弟你怎么称呼?”他们一群人中最活跃的一个突然问亓一年道。
“亓一年。”
“哦,原来是亓兄啊,我叫李忘山,看山不是水的李忘山。我哥哥是第五集团军,也就是整个塞北军的参谋长。”这家伙正是李忘川的幼弟,典型的富家子弟。
“李兄你好。”
“你家里是干什么的?”
亓一年苦笑道:“我,我没有家。”
李忘山还傻傻的继续问道:“啊,怎么会没有家呢。”
这时候他旁边一个年龄比他稍大的轻轻拉了他一下,提醒道:“多言多失!”
李忘山郁闷了一下,闭嘴不说了,气氛一下子又僵了起来。
“这位兄台怎么称呼?”反倒是亓一年打破了僵局,在南洋的那如同地狱般的三年,让他把什么都看淡了,包括死亡,他自己的和家人的。
那个拉了李忘山一把的青年回道:“幸会,我叫向南风。”
说着向南风伸出手跟亓一年握了一下。
向南风跟李忘山比较熟识,因为他们家是做生意的,跟李家有些来往,李家是大地主售粮大户。
“不知道我们此去德国是要学什么的?”亓一年问道。
向南风摇摇头说,这要问李忘山了。
李忘山得意的说道,问他就问对人了,他可是秘密打听到,他们是要去学警察制度的。
亓一年心中奇怪,警察还用去学吗,以他的敏锐的心态,他第一次觉察到了一股不一样的意味。
火车呼啸着开动了,一群群送孩子的家长依依不舍的看着火车离去,有的慈母不由得落下泪来,却被旁边一直躲着的父亲出来呵斥嫌丢人。
留学生们随着火车,一路上走过蒙古草原,西伯利亚的高大密林,宽阔的西伯利亚河流,宽广的东欧平原,然后进入了修理的波德平原,最后到达目的地德国柏林。
早有塞北驻德国商务代表处的工作人员在车站上接车,然后是安排他们到各自该去的学校,最后只剩下了亓一年这群人。然后他们又被安排上了一列火车,这列火车穿越柏林南方的萨克森州,最后在德累斯顿停了下来,他到了一所宫殿摸样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学校。
但是很快他们就又离开了这里,改作汽车往南走了一天,到了一片山区,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片山区此时是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边境,这山脉成马蹄状把捷克包裹着,山脉那边是苏台德区。
山区中有一个颇具规模的训练营,在这里这群年轻的学子,接受了非常严苛的训练,包括各种武器的使用,野外生存的训练,另外还有许多教官临时想起来的十分奇怪的任务,比如去偷取附近护林员的一把斧头,或者去偷看河流中洗澡的女工。这让这群还在接受德语训练的学员们非常新奇,很快就融入了这个新的环境中。
他们将在这里接受一到两年的技能训练,等他们语言文字关卡过了后,然后会回到德累斯顿接受进一步更严苛的训练。
正文 八十二节 死士
英荷联军自从回撤沿铁路扫荡后,才发现他们做了一件多么错的错事。
他们压根就发现不了敌人的影子,可自己就像是明灯下的秃子一样明显,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遇到各种出于意料之外的袭击。有时候会在他们吃饭的时候发现,一个不知道哪里飞来的手榴弹,可是等他们搜寻后却发现袭击者早跑了。或者当他们夜晚到一个村民逃散一空的村子中过夜的时候,会发现第二天一早醒来有士兵不知去向。或者当他们遇到水源想要喝水的时候发现,水里有一具死亡的牲口尸体,于是不知道水是否被污染的他们不敢在喝。又或者当他们以为自己终于抓到了一小股袭击者,追击上去打算抓住他们出口恶气的时候,却发现是自己被诱惑埋伏了。
如此三番四次的,弄的英荷联军苦不堪言!
终于他们决定结束这次错误的行军,这次行军一无所获,当然要是不包括他们损失的数百搜素兵的话。查理爵士终于命令部队集合,集合地点正是他们刚刚夺回来的丰台大营,说是夺回来也不是很妥当,因为当他们回到这里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发现敌人,只有一地的英军尸体,而原本堆积如山的物资早已不知去向,他们不知道的是,大部分都被分散给周围的百姓了,包括武器弹药。
终于到了固定的休息地后,查理还是不敢大意,他先是让疲惫的士兵们咬牙又一次修复了被破坏一气的大营设施,在安排了值守的士兵后,他才允许士兵们休息。
······
夜,静悄悄的,天上也没有月亮,这是一个多云的阴天。
“师长,查看清楚了,我们留下的几个口子都被堵上了,怎么办?”
距离丰台大营不远的农田中,几个人鬼鬼祟祟的躲着。
“堵上了?看来这些洋鬼子很谨慎很仔细吗。可惜了,不然今夜一定给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叫他们知道中国的土地上不是什么人都能放肆的。”
说话的正是第五集团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陈驰,这段时间他们可搞得英荷联军疲于奔命,今天在这里遇袭,明天在那里被黑,不到十天他们就放弃了沿路扫荡的行动,回到了原本被敌军夺占的丰台大营。
丰台在庚子之变后被英国人占领了十几年,直到冯玉祥的手下张自忠把他们赶走为止,这次他们来再次扎营到了这里,可是又被陈驰率领的中国军队夺走。沿着铁路再次回到这里后,英国人又占据了这里,但是被别人占领过的大营,他们可不会就这么安心住下。查理派人仔细搜索了大营的每个角落,他是担心对方安放地雷等物,没想到却意外的发现了几个暗道,明显是新挖掘的。查理很快就想到了,这是对方留着偷袭自己用的,于是毫无犹豫的让手下堵起来,本来他是有其他打算的,比如留下一两个,等对方来偷袭的时候伏击他们。可他最终还是放弃了,他占据绝对优势,不屑于用这种手法来打击对手,他查理可是一个贵族。
不明真相的陈驰还在暗自叹息,丝毫没有想到他逃过一劫。
此时的陈驰心里充满了对英国人的鄙视,他想不明白的是,英国人凭着这样的货色,是如何称霸世界的。
陈驰那里想得到,英国军队还是很精锐的,海军自不必说,即使是陆军,英国军队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由于英国人又强大的海军,又是一个岛国,他们的陆军跟其他强国不同,一般只维持一个小规模的军队,被人戏称为袖珍军队。但正是因为人数少,他们不想法德等陆军强国那样采用义务兵役制,而是采用募兵制,他们的军人是一种职业,领着丰厚的薪水。人数即少且薪金丰厚,所以英国人对陆军的训练是十分严格的,不然对不起那些投入不是,可以说他们的陆军绝对是一只非常职业化的军队,他们的兵员素质在一战中就连德国人都很服气。
只不过他们此时一到中国就遇到了非正规的攻击,加上不熟悉地形,所以才感到无从下手,如果摆开阵势,锣对锣鼓对鼓的打一场,鹿死谁手还不知道的。
所以说陈驰的骄傲是早了点,他之所以占了点便宜,也不是说他手下的士兵有多么了不起,相反若论素质,以绝大多数是新兵的第三师还真不是这些英国职业军人的对手。只不过双方都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百姓。要说对北京附近地形最熟悉的,不是曾经在这里战斗过并赖此成名的陈驰,也不是手握精确军用地图的英军,而是常年生活在这里的百姓。
陈驰正是靠着老百姓的掩护和向导,才一次次在偷袭后惊险的躲过了英国人的追击,不是从隐秘的小道逃跑,就是躲进了即使是军用卫星也侦测不到的老百姓挖掘来躲避乱兵或者灾乱的地窨子。
“师长,难道没有地道我们就进不了英国人的军营了吗?”陈驰刚刚感叹完毕,他身边一个壮汉就不屑的说道。
“赵登禹,你难道有什么办法,你刚才也看过了,英国人的布置还是很专业的,各种明暗火力点配置合理,强攻恐怕有困难。记住了咱第三师,占便宜的事儿不能少,可是吃亏的事情绝对不能做。”
“谁说要强攻了,给我半个小时,我给你把对方营门打开,让你放心的进去。”
“恩?此话当真!”
“放心吧,摸营这种事老子在西北军的时候没少干!”
陈驰犹豫了,赵登禹的本事他是知道的。赵登禹,字舜诚,一八九八年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县赵楼村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山东素有练武传统,赵登禹少年时期拜师习文练武,他刻苦认真,又天生膂力过人,对太极、八卦、少林等各种拳术及刀、枪、剑、棍诸种兵器,都有功夫。尤其是徒手夺刀,赤手夺枪,真杀真砍,更是令人看了惊心怵目。赵登禹自幼刚毅正直,嫉恶如仇。他崇尚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矢志当兵,作一国家干练人才。一九一四年春,跟他哥哥步行千里,历尽艰辛,到西安投奔西北军,在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当了兵。冯玉祥十分重视体操武术,登禹弟兄以武艺出众受到冯的赏识。一九一六年,冯玉祥的部队调到平津之间的重镇廊坊驻防,此时冯玉祥将赵登禹调到身边当随身护兵。自此赵在冯身边达六七年之久,是冯玉祥非常放心的贴身护卫。
能在异常重视个人武艺的西北军中被冯玉祥挑中做贴身护卫,本身就说明了赵登禹的实力,况且陈驰是亲眼见过此人的伸手的,平常七八个大汉根本进不了他的身。后来这个人入了当时的西北边防军,被陈驰看重想方设法弄到身边,可是后来冯玉祥从苏联回国后,命宋哲元到河套召集旧部,这家伙非要跟着宋哲元走。
陈驰当然舍不得,但是也知道这人跟在冯玉祥身边七八年,又给他当护卫,又帮忙训练士兵,跟冯的感情深厚。于是当宋哲元在河套地区劝说原西北军将领去陕西帮冯玉祥的时候,陈驰每日就死活缠着赵登禹,一连喝了半个月的酒。谁知道他的酒量跟赵登禹相比可差的远了,于是每天被灌的死去活来,后来没有用酒把赵登禹灌翻,但是却把他感动了,这才留了下来。
因为这些原因陈驰跟赵登禹关系相当好,而且相互都很熟悉,赵登禹此人本事虽大,但从来不说大话。所以听他这么一说,陈驰已经信了七八分,同意让赵登禹一试。
于是连夜集结部队,挑选精锐两千人,并作动员。
“各位兄弟,你们都是读过书的,应该知道,1840年正是英国鬼子第一个杀到了中国,逼迫中国人购买鸦片,从此白银外流民生凋敝,法美德俄纷纷瓜分我国。可以说我们百年国耻正是自英夷始!国耻自英夷始,就要从英夷终,现在,英夷一万多主力部队就在丰台!你们说该怎么办?”
“打,打,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