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公子风流(上山)-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不管多忙,老虎都会努力码字更新,看在老虎这份心,同学们不觉得要奖赏老虎吗?老虎很容易满足的,愿意订阅就订阅,愿意投票就投票,老虎在此谢过!

第五百八十四章:御驾抵京

马哈木和也先的人头就这样触目惊心地悬挂在了朝阳门,此时京师的街面上已经恢复了一些人气,不少人在确认瓦剌和鞑靼人确实兵败之后,这才纷纷出来。

紧接着,便是各种各样的议论了。

不少人都在打听,这城中到底有什么人,竟如诸葛孔明,以一孤城,万余老弱残兵,竟是大破十几万瓦剌和鞑靼精锐。

其实这种事本就是不可想象的,那瓦剌人和鞑靼人何等凶悍,几乎年年犯边,即便经常被明军打回去,可是也绝大多数是以精锐对精锐,以多胜寡。而今日这一战实在是胜得扬眉吐气,谁曾想到,短短几日之间就已经扭转了乾坤。

结果消息终于是出来了,说是此次运筹帷幄的乃是赵王殿下和海防候郝风楼,那赵王殿下是什么人,其实在这北京倒也有不少他的传说,早在燕王靖难的时候,那赵王可是燕王府里出了名的坏蛋,可谓无恶不做,只是想不到几年不见,赵王竟已是一下子让人刮目相看。

其实所有人都会有一种思维上的盲点,就比如皇子,无论是天南地北的人,只要是永乐朝,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太子和汉王,这太子自不必说,即便是汉王,那也是教人不敢小瞧的角色,关于他的勇武,早已传遍天下。至于这赵王嘛,若不是有人提起,大家多半还以为当今圣上只有太子和汉王两个孩子,谁曾预料。还有这么一号人物。

可是如今,这赵王却是真正家喻户晓了,不只是百姓们在打听。即便是朝廷和官府都要故意的传播,毕竟北京保卫战实乃一场了不起的胜利,这某种意义,就是给天子给朝廷贴金的事,当然是弄得天下皆知才好。

至于那郝风楼,许多人也记住了名字,也有一些人多少听闻过郝风楼的一些事的。一开始对这些故事,或许只是不屑于顾,可是现如今。却都一个个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四处宣传:“那锦衣卫的郝大人你不知道?吓,当年镇安南的就是他,此人身经百战,每战必胜。乃是武曲下凡……”

等大家见到了马哈木和也先的尸首。竟是有不少人为之唏嘘,其实许多人生性本就善良,这些瓦剌人本就是奔着要杀他们全家的念头来的,如今见到这马哈木和也先的惨状,不免有人生出恻隐之心,全然忘了,假若这些人进了城,会是怎样的境况。

整个北京城安定下来。紧接着朱高邃命人张贴了告示,又教人清理了战场。命令各衙好生办公,按部就班。

其实赵王的命令,大家心里都清楚,这陛下显然很快要回来了,此时此刻,要表现自己的允文允武,不只是单凭这北京大捷,更紧要的却是能不能迅速的安稳人心,显露出皇子该有的手腕和气度。

而对于百官来说,这个功劳簿就在赵王殿下的手里,赵王殿下说谁有功,自然谁就有功劳,大家的前途,说来也好笑,竟都在这从前以为很糊涂的皇子身上,此时此刻,谁还敢跟赵王殿下对着干?于是一个个卯足了精神,乖乖的做起善后的工作来。

于是京师大定,哪里还有刚刚经历过大战的模样。

…………………………………………………………………………………………………………………………………………………………………………………………………………………………………………………………………………………………………………………………………………………………………………

距离京师数十里不到,一支骑队在快速的移动,这支骑队可谓风尘扑扑,所有人的脸上都难掩一股倦色。

夹杂在队伍之中,朱棣的脸色带着几分蜡黄,这一路过来,接到了许多的消息,有说北京城已是破了,也有说瓦剌和鞑靼大败,沿途上既有不少逃亡的百姓,也遭遇了许多散兵游勇,这些瓦剌人声称瓦剌和鞑靼已经败了,如今几乎全军覆没,这消息传出,朱棣先是一惊,可是很快他便冷静下来。

北京城有多少兵力,他是知根知底的,十数万鞑靼和瓦剌人,若说这城池久攻不下,他或许相信几分,可要说是城中的明军大败十数万瓦剌和鞑靼,这里头的可商榷之处,却是不少。

也就是说,朱棣不信。

朱棣虽然希望有奇迹出现,可是真正遭遇到了奇迹的时候,却不免心里狐疑了。

这当然是出于他的基本认知,甚至朱棣怀疑,这根本就是瓦剌和鞑靼人的陷阱,他们故意如此,在北京已经设下了陷阱,就等自己带着大明的精锐上钩罢了。

正因为如此,朱棣显得格外谨慎,可是他又明白,即便这是瓦剌和鞑靼人的阴谋诡计,自己即便能看穿又能如何,失去了北京,就等于是失去了一切,无论前方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必须硬着头皮一路南下,绝不退缩。

他带着朵颜卫的铁骑一路南下,不敢歇息,沿途上的瓦剌、鞑靼人散兵游勇越来越多,以至于连朱棣都怀疑当真有奇迹出现了。

他连续带队击溃了只有小规模的瓦剌逃兵,询问之后,决心去北京城看个明白。

而如今,北京城终于到了。

在这郊外,无数的连营只留下了废墟,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一股烧焦的痕迹,许多沟堑处,连溪水都是红的,这里没有尸首,似乎已经被人清理了个干净,可是隔三差五,依旧可以看到一些旗帜和遗落的刀剑痕迹。

此时已有京师的斥候察觉到了这群不速之客,连忙上前,得知是御驾到了,连忙回京通报,而朱棣突然预感到了什么,猛地,他的心里一阵狂喜。

这种失而复得的感觉,让他整个人仍然有些不可置信,可是他看到了那城楼上悬挂的大明旗帜,看到城外井然有序的民壮在差役的吩咐下收敛和打扫着战场的痕迹,朱棣心里不由摇曳……莫非,当真是大捷……

假若如此,城中万余老弱病残,又如何可能……

这显然是有悖于自己的常识,只是越来越多的迹象已经证明,事情确实真真切切的发生在自己的眼前,由不得自己不信。

“呼!”朱棣打起精神,决心一探究竟。

……………………………………………………………………………………………………………………………………………………………………………………………………………………………………………………………………………………………………………………………………

朝阳门已经洞开。这里迎来了一小阵的慌乱。

紧接着,一队队的兵马出来,呈八字倒开,所有人如标枪一般站得笔直。

朱高邃亲自带着文武百官,出现在了朝阳门。

父皇到了,朱高邃掩饰不住心中的激动,就如一个考了一百分,急需得到父母夸奖的孩子。

他这一辈子也不曾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这一辈子都被人看得很轻很轻,有时轻得连他自己都会不自觉的忽略了自己的存在。

而现如今,却是全然不同了。

在他和郝风楼以及几个尚书的布置之下,所有人按部就班,分为数班站定,而后一群人走出了朝阳门。

远远眺望,已有朵颜卫的斥候来了,他们见了这个光景,又连忙回去通报。

过不多时,朱棣亲自带着数十个亲卫飞马而来。

朱棣已经看到了朱高邃,看到了郝风楼,看到了许多熟悉之人,他看到的人越多,心里便越是狂喜,大捷,当真是大捷了……

这等心情比他歼灭了瓦剌和鞑靼主力还要高兴,他打起精神,待到了门洞口,便勒了马,只见到这朝阳门的百官布置齐整,竟是没有一丝的乱象,大臣们见自己走近,随朱高邃一起拜倒在地:“微臣迎驾来迟,还请陛下恕罪,吾皇万岁。”

“呵……”朱棣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直接翻身下马,一步步的走上前,看着朱高邃,看着他身后的郝风楼,他们和自己一眼,都是满脸的倦容,不过大家却还算精神,只是身子有些污浊罢了。

跨前几步,朱棣并没有多问,而是一手搀起朱高邃,一边朝郝风楼虚抬了手,淡淡的道:“起来,都给朕起来,不必多礼。”

朱高邃站了起来,郝风楼也站了起来,大家才纷纷起身,整齐划一。

……………………………………………………………………………………………………………………………………………………………………………………………………………………………………………………………………

大家说接下来该怎么安排?昨晚想了好久,所以睡得晚,第一章送到,顺便求月票。

第五百八十五章:不世功勋

北京城并没有什么变化,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和当年朱棣离开时并没有分别。

即便是文武百官,似乎都没有受过任何的惊吓,一切……都如此的平静,平静得让朱棣有些不太适应。

唯一不同的,就是过了朝阳门悬挂于城楼上示众的尸首,朱棣在这里驻足,淡淡地道:“那是何人?”

朱高邃在旁伴驾,连忙答道:“那是敌酋马哈木,还有他的孙子也先,此外,还有鞑靼部的敌酋乌雅卓……”

朱棣不由感慨,道:“马哈木这个人,朕和他也算是打过交道,北元四分五裂,各路豪杰纷纷而起,这个马哈木趁势而起,也算是时势英雄,他以准格尔部为骨干,侵吞无数部族,又立黄金家族的后人为汗,挟天子而令诸侯,是个枭雄,想不到也有今日。”

朱棣的唏嘘不是没有道理。

对于这个马哈木,朱棣确实了若指掌,即便是做了天子,朱棣的心里也不曾对大漠的北元残余有丝毫的松懈,这几年,马哈木就是他最关注的一个,此人狡诈无比,是大漠之中一个不可小视的人物,朱棣原以为将此人打倒的会是自己,只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个马哈木竟然折在了一群无名之辈的手里,想必……马哈木会死不瞑目吧。

朱棣站着那儿,远远眺望马哈木的尸首,心里倒并没有丝毫的怜悯,只是感慨了一番。旋即继续前行。

浩浩荡荡的人亦步亦趋的跟在天子的身后,两侧的街道也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通往紫禁城的街道已被净空。两道上倒是有不少百姓,纷纷拜倒。

一切……都如此的井然有序,朱棣忍不住微微一笑道:“倒是辛苦了诸卿。”

这本来只是一件很随意的话,谁知这时,那兵部尚书周力帆却是道:“陛下,微臣人等哪里当得了辛苦二字,不过是依命行事罢了。若非赵王殿下指挥若定,布置妥当……”

朱棣微微愕然,他不由觉得有些奇怪。

可是这周力帆在说话的时候。其他的大臣竟纷纷点头。

朱棣原以为这事应当是京师之中德高望重的大臣所布置出来的,可是谁曾想到,大家却都异口同声的道是赵王的手笔。

按说,这赵王只是个藩王。在大明朝。百官什么都怕,唯一不怕的就是藩王,相反,为藩王说好话反而是禁忌,你看那御史,隔三差五都在弹劾藩王的过失,至于赵王,更是藩王中的典范。他的凶名,还有诸多斑斑恶迹。早已在都察院里挂了号了。

也就是说,在场的这些人实在没有必要为赵王说话,因为拍赵王的马屁不会有任何的好处,甚至有可能会被人指责。可是瞧大家一脸信服的样子,纷纷点头,如此说来,京师里的事还真是赵王布置。

赵王一向浑浑噩噩,怎么突然之间竟是如此稳重起来。

朱棣有些不信,可是见赵王一脸谦逊的样子,心里又不免动摇,禁不住在嘀咕,莫非经历了此事,自己这个儿子竟是一夜之间长大了。

能够摆平北京城的一群老官僚,还能将整个北京布置的如此井井有条,想要做到这一点,可不是很容易,更何况如今是大战刚刚结束,百废待举之时,这朱高邃莫非是个天才不成?

朱棣越琢磨,越是觉得不可思议,最后苦笑着深深看了朱高邃一眼,拉住他的手道:“遂儿莫非是贤王么?”

这本是一句玩笑话,实在是朱棣的心情太好,可谓心花怒放,所以固然平时稳重,不怒自威,可是在这时候却也不免开些玩笑。

一场北京保卫战,全歼瓦剌和鞑靼主力,从此大明再无边患之忧,单凭这一点,里头的意义就决然不同。朱棣带着三十万精锐出关,虽然自信满满,可是对付这些瓦剌和鞑靼人尚且只有九成的胜算,不敢把话说满,而现在……

想到这里,就更加不可思议了。

更不可思议的时候,北京城里和自己此前的想象全然不同,这一路走过去,哪里有半分的混乱,所有的布置都是天衣无缝。

在朱棣开了这句玩笑之后,朱高邃认真地道:“平日都是父皇庇护儿臣,是以儿臣的言行不免莽撞一些,此番围城,儿臣想不做贤王也是不成了,能为父皇分忧,儿臣再欣慰不过。”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其实是很有才的,之所以平时浑浑噩噩,只是因为有你这样一个好爹,现在出事了,只好为爹分忧了。

一下子便把孝心表现了出来,与此同时又把父子的感情渲染的淋漓尽致。因为你是个好爹,所以我才如此,其实这一句话很对朱棣的胃口,从前朱棣或许对赵王有点恨铁不成钢,可是现在,只是觉得满肚子都是温情,这是自己的儿子,自己做老子的保护着庇护着他,他浑浑噩噩,稀里糊涂一些,又有什么不好。

至于此子从前稀里糊涂,今日却令人刮目相看,又似乎好解释多了,他并非是没有才干,只是因为自己这父皇的光芒太盛,所以才是如此,这个儿子的才干看来不在他的兄长之下。

朱棣心情大好,他这时又想起了郝风楼,郝风楼这个家伙今日似乎低调得有点不同寻常,朱棣朝郝风楼微微一笑,他心里清楚,没有神机卫,没有那些犀利的火器,这北京城是守不住的。

……………………………………………………………………………………………………………………………………………………………………………………………………………………………………………………………………………………

朱棣已是进入了别宫,旋即在暖阁召见了大臣,此时暖阁之中已是热气腾腾,与阁外的冷冽隔绝开,朱棣此时皱着眉,正在一丝不苟地看着战报。

战报之中的许多内容都可谓是触目惊心,朱棣万万想不到两千神机卫竟然可以与万余瓦剌鞑靼精锐正面交锋,而且还是大获全胜,杀贼巨万,当然,这是在瓮城决战,神机卫占了地利,而且此前布置了陷阱,至于瓦剌人,一开始自信满满,正是因为过于自信,所以才目中无人,这正应了骄兵必败那四个字,可是骄兵必败却也难以解释这场伟大的胜利。

朱棣在许多地方都有不甚明白之处,因此一边看着战报,一边抬起头,眼睛看向郝风楼,询问几句。

而郝风楼也知无不答,甚至亲自让人拿了马刺来让朱棣观看,朱棣看着这马刺,最后摇摇头道:“哦,神机卫能胜,不只是胜在你们郝家操练得好,将如此贵重之物拿来做马刺,哎……这神机卫还真是奢侈。”

不过朱棣只说了一句奢侈,却并没有继续说下去,之所以神机卫奢侈,只是因为神机卫人少而已,才两千多人,奢侈一些倒是无妨,哪像是朝廷,养着兵马百万,若是都效仿神机卫,怕是用不了几天,朝廷就要破产了。

而郝家的精兵政策,对朱棣来说,某种意义上是颇为鼓励的,有这支精兵,所以能帮朝廷稳住交趾,甚至一旦有事,朝廷还可以征调他用,而正因为奢侈,所以注定了神机卫的规模不可能扩大,两千来人的神机卫固然可以是一柄无坚不摧的宝剑,却只可杀人,而永远不可能会产生任何的威胁。

朱棣微微一笑道:“朕看这战报,你还亲自上了战场与神机卫一起杀敌是么?”

郝风楼汗颜,道:“微臣惭愧,其实微臣去,不过是告诉大家,微臣不怕死,希望他们也不要退缩,只是微臣的能力实在是有限,眼看着他们杀敌,自己却不过是个累赘,并不曾斩杀一个贼人。”

这是老实话,朱棣却是笑了:“有这份心思就已足够了,为将者未必要懂得如何杀人,却必须要做到爱兵如子,你做到了。肯和大家休戚与共,单凭这一点,你的功劳,怕是要多加一些。”

郝风楼忙道:“陛下圣明。”

朱棣又看了此后的战报,看得极为认真,似乎一点点的遗漏都不想错过,当看到赵王朱高邃亲自领兵四处追杀逃敌之时,朱棣不由唏嘘一口气,抬起头又看了朱高邃一眼。

他曾经很喜欢汉王,正是因为觉得汉王像自己,追击那一战,若是换做自己,怕也要提刀上阵了,至于眼前这个老三,似乎也有自己的一点影子。

……………………………………………………………………………………………………………………………………………………………………………………………………………………………………………………………………………………………………

谢谢同学们的月票和打赏支持,老虎好好码字报答,第二章到,继续求点月票哈。

第五百八十六章:高风亮节

杀贼四万余,俘获无数……

这便是北京保卫战的战绩。

这个战绩无论是放在哪里,都是绝无仅有,即便是带着三十万精锐的朱棣,假若当真遇到了瓦剌和鞑靼人,也未必能得到如此地胜果。

朱棣不由倒吸口凉气。

就在不久之前,他还在琢磨着如何在北京失陷之后,尽力保住半壁的江山,可是现在,竟是如此闪耀的胜果,而这个果实,是自己最不起眼的儿子,还有那郝风楼。

郝风楼且不说,这个家伙,总是会让自己刮目相看,而赵王呢……赵王这个家伙,自己平素一直漠视他的存在,至少牵涉到了军政之事时,朱棣确实是如此,朝廷的事,还有军务上的事,朱棣可能会想到太子,会想到汉王,但是绝不可能,会想到赵王。

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儿子,竟是做出了让自己如此刮目相看的事,朱棣看着一份份的战报,他心里已经明白,此番的功劳之大,可谓是前所未有,而对赵王,自己理应重新审视了。

朱棣抚案,显得漫不经心,可是心里,却不知在谋划什么。

当然,此次赵王和郝风楼固然立下的是大功,可是如此大的功勋,立功的自然不只是这些,北京礼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北京道御使………北平指挥使同知、天津卫都指挥使……神机卫指挥使……神机卫……

朱棣明白,这一次。只怕和靖难没什么分别,立功受赏的绝不可能是一人,这封赏。也绝不会是十个八个。

而从天子和朝廷的角度来说,北京保卫战的意义自是重大,朝廷也愿意拿出优渥的封赏,所谓恩泽四方,这样做,既是将这些立为楷模,好教将来大家都肯以他们为榜样。而另一方面,也等于是宣示四方,北京保卫战的战果如何丰硕。

此战之后。大明再无北顾之忧,单凭这一点,一点赏赐,又算得了?

朱棣想了想。笑了。道:“朕有三个儿子,最让朕出乎意料的,反而是老三,这个老三啊,朕操心不少,平日里没少为他担忧,可是不曾想,他竟有如此本事。已是能为朕分忧了。”

其他人纷纷干笑,按照官场的原则。即所谓你替我抬了轿子,我就得给你吹喇叭,所谓投桃报李,那兵部尚书周力帆道:“陛下,当时瓦剌和鞑靼人围城,满城皆惊,都不知如何是好,是赵王殿下指挥若定,谈笑风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微臣人等,本已是惊慌不已,可是受了赵王殿下的鼓舞,反倒是定下了心神,若非赵王殿下稳住了军民士气,北京城早就岌岌可危了。”

朱棣不由笑了,欣慰的看了赵王一眼,道:“高遂,你来说说看,你立下如此大功,朕该赏你什么?”

赵王笑嘻嘻的道:“父皇,儿臣什么都不要……”

“哦?”朱棣沉吟起来,禁不住道:“朕要赏你,你为何却是推却,你立了大功,赏赐是理所应当,怎的反而扭扭捏捏了。”

朱高燧却是正儿八经的摇头,道:“父皇……儿臣……儿臣身为龙子凤孙,天潢贵胄,自幼开始,便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能有今日富贵,皆赖父皇的恩荫,这些年,荣华富贵本就享用不尽,父母之恩,儿臣粉身碎骨,亦难报万一,哪里还敢要什么赏赐。”

朱棣此时本就龙心大悦,此时又见朱高燧说的诚挚,心中更是大喜过望,连连点头唏嘘,道:“你说的是,你说的是……不过……”

朱棣在说话的当口,在座的几个大臣此时却俱都是面面相觑,朱高燧的话,对于天子来说,他是为人父母,可以说当局者迷,可是其余这些外人却是听出弦外之音了,一个皇子,立下了如此的大功,却是什么都不要,这意味着什么?这不能说明这位赵王殿下高风亮节,想来所谓的只是报父母之恩,多半也是扯淡,真正让人警惕的是,赵王根本志不在此,压根就不稀罕这些赏赐,人家所图谋的,天子暂时给不了罢了。

想到这儿,周力帆人等俱都毛骨悚然,他们可不是傻子,赵王殿下若是当真有争储之心,对他们来说,绝不是好事,他们可是和赵王殿下同一条‘战壕’里出来的,天然就被人烙上了赵王的烙印,一旦赵王别有所图,他们应当如何?许多事你是说不清的,就比如……大家给赵王可没少说好话,这又是赞叹赵王运筹帷幄,又说他稳重,说他稳住军民士气,你说你不是赵王党,有人信么?你纵有一百张口,你说的清楚么?

许多人这才刚刚在高兴了一时半刻,而现如今,却都不禁发出感叹:“苦也……”

汉王地前车之鉴,可就在不远,当年陛下要收拾汉王,不晓得多少人为此人头落地,更不知多少人遭了罪,想到此处,不少人禁不住打了个冷战,一时之间,却是不知如何是好,可是眼下……他们似乎已经没有了任何选择,唯一能做的,怕也只有乖乖的随波逐流去了。

他们的心情,自然无人顾忌,只是一个郝风楼,却在旁边笑的如桃花一般灿烂,不晓得的,还以为是陛下褒奖,心里愉快,于是不免放浪形骸,可是郝风楼笑的,却是这些‘功勋卓著’的文武百官。

这时朱棣继续道:“不过这么大的功劳,岂有不赏赐的道理,你是朕的儿子,就更该封赏,你说罢,你要什么?便是天上的星星,朕也给你摘下来。”

这自是一句玩笑话,今日朱棣是龙心大悦,自然而然,免不了说几句俏皮话。不过他这俏皮话并不高明,大家却一个个笑不出来。

朱高燧晃晃脑袋,道:“父皇此言当真?”

一句话出来,朱棣已是没有台阶可笑了,自是道:“当然不假。”

朱高燧叹口气,道:“儿臣无欲无求,不求赏赐,不过锦衣卫都指挥使郝风楼乃是儿臣兄弟,儿臣最想要的,便是他快快活活,如今他家中虽已有贤妻,不过儿臣却以为,这却是远远不够,据闻郝风楼垂青于荆国公主,不若父皇开恩,将这荆国公主,下嫁郝风楼如何?只是……假若下嫁,郝风楼就不免要做这驸马都尉,这驸马实在没什么可做地,每日五体不勤,纵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不能为朝廷效命,为父皇分忧,因而……因而……何不如……儿臣倒是想到了个法子,这郝风楼,终究是封臣,既是封臣,就不能按驸马例,理当以朝鲜例,假若朝廷下嫁公主于朝廷国主世子,这……这……想必,是不必封为驸马都尉吧。”

大明朝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对于宗室地婚娶十分苛刻,往往公主下嫁,都是寻常人家,一旦成了驸马都尉,意味着你这辈子,虽然有的是荣华富贵,可是人却是废了,想要干预军政,那是想都别想………这赵王倒是够意思,拿自己这天大功劳,来换郝风楼一个荆国公主,不只如此,还买一送一,想来驸马都尉的事,也一并解决,可谓是一箭双雕。

………………………………………………………………………………………………………………………………………………………………………………………………………………………………………………………………………………………………………………

暖阁里,一下子鸦雀无声。

朱棣不吭声了,其他人更不敢吭声。

方才这赵王还是很懂事的,可是一转眼,就原形毕露,虽然人家是要全兄弟之义,可是这个要求,实在有点过份。

郝风楼可是有妻室之人,莫非…………是要堂堂荆国公主嫁去郝家做妾么?

周力帆人等,已是感觉自己不但上了贼船,他娘的注定要悲剧了,堂堂藩王,拿这等事当儿戏,这样的人,也能和太子殿下去一争高下,自己被烙上赵王党,能有个什么前途?

至于朱棣,却是哭笑不得,眼下他是郁闷无比,一边是荆国公主已有了身孕,这事儿,必须得捂住,另一方面,这老三当着面,又提出如此要求,眼下他是真的骑虎难下,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沉吟良久,朱棣才咳嗽一声,道:“此事……尚需商榷……”

朱高燧苦笑,一副委屈的样子:“父皇方才还说,天上的星星都肯摘下来,儿臣还以为,这一个公主下嫁,比之摘星星要容易许多,谁曾想……”

后面的话他没有说,不过意思已经到了。

…………………………………………………………………………………………………………………………………………………………………………………………………………………………………………………………

第一章送到,求月票。

第五百八十七章:宫中佳婿

朱棣真想吹胡子瞪眼,此时反倒让他有点儿下不来台了。

沉吟良久,朱棣只得道:“此事还要再思量一二,事关重大……”

本来一番搪塞之后,朱棣确实需要再思量一下,公主下嫁,又是嫁给一个争议人物郝风楼,这个家伙既是宫中的义子,又已有妻子,传出去还真有些麻烦,朱棣又不是傻子,这事儿抢着答应,若是传扬出去,怕是要笑掉大家大牙。

不过荆国公主下嫁郝风楼之事,朱棣心里还是有所准备的,毕竟郝风楼不坏,自己瞧着顺眼,这样的人确实是人中龙凤,和荆国公主也是般配,最重要的是,荆国公主已有身孕,这件事终究是瞒不住的,既然如此……看来……还是将错就错的好。

只是他还是有点儿迟疑,一时下不了决心。

说白了,就还差那么最后一丁点的火候。

可是天子不急,赵王却是急了,朱高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