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疯狂(等候)-第2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机会成为新朝的首辅。就是不能如愿,周延儒也将以新朝事实上首位首辅的身份返乡,总能保个家族富贵和“青史留名”。

那队人马终于来到了周延儒他们的跟前。领头的三位纷纷下车、下马,向着周延儒等人行礼。而周延儒连忙还礼,他看到了颜继祖和刘泽清还要大礼参拜,就立刻让随从阻止了这俩人,只让他们行了个半礼。

这次这仨人进京,是参加新年元旦,新朝成立的开国大典的。作为吴世恭名义上的老师和孔圣人的后人,衍圣公的身份当然是万分高贵。而颜继祖此次进京也将入阁为相,刘泽清也将被授予新朝侯爵。

当八月间,吴世恭占领北京以后,他首先就面临着一个战略上的选择,要先解决四面哪一支敌军。而与吴世恭有着交情,实力也最弱的山东原明军也就成为了第一个选择。

而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吴世恭就认为鲁军可以争取,因此就派出了使者,要说服山东巡抚颜继祖和山东总兵刘泽清这俩人。而这次谈判的焦点就是:吴世恭要求鲁军全面接受汝宁军的改编,而刘泽清等将领要放弃军权,将不能再指挥鲁军。

当然,为了防止谈判破裂,汝宁军也做好了攻打山东的准备,在北直隶和河南方向,汝宁军也集中了四万大军,准备一旦谈判失败,就立即出兵。

而谈判的结果就让吴世恭相当满意,听取了吴世恭开出的条件,再加上在重兵压境的威胁之下,深知汝宁军实力的刘泽清决定放弃抵抗,而山东宣布归顺吴世恭的新朝。

与此相对应的是,颜继祖就入阁为相,而刘泽清放弃军权授予侯爵,并且新朝也将同样补偿刘泽清这些鲁军将领一大笔补偿费。而这次山东的归顺,就让吴世恭的新朝没有了东面方向的威胁。而且取得了大运河的控制权和东海的入海口,对汝宁军将来的作战,就取得一个较好的态势。

“周阁老!这新朝为何名?”衍圣公孔衍植问道。也只有他的身份可以如此随便地问这种问题。

“平朝,大平朝。取既和且平之意。”周延儒答道。

“这字不错!”衍圣公点点头道,“劳烦周阁老远迎,本公不甚惭愧!”

“应该的。”周延儒笑得很客气,“天寒地冻,不在路边多说了。就随老夫快些进城。城中已备薄酒,要为公爷和俩位洗尘。”

“那皇上会来吗?”衍圣公孔衍植又问道。

“正是皇上让老夫先迎各位。不过各位可能要稍待一会儿,皇上正在相送秦太后。”周延儒笑道。

“秦太后?”衍圣公孔衍植等人顿时是一头雾水。

“就是率白杆兵的秦将军。她是皇上义母,已被封为太后了。今日她要离京,皇上正出城相送呢。”周延儒答道。

“这个时候?”衍圣公孔衍植就有些奇怪了,“元旦就是开国大典,那秦太后为何不多待上两天,要在现在离京呢?”

“哎——!一言难尽。”周延儒做了一个邀请的手势,接着说道,“诸位,还是与老夫一起边走边聊吧!”

……

在京城西面七、八里的地方,建有着一座军营,而军营中驻扎的正是吴世恭干妈——秦良玉所率领的三千白杆兵。

当李自成席卷西北,之后剑指京城的消息传到秦良玉的耳中时,这位忠心耿耿的老太太,就集合了残留的三千白杆兵,长途爬涉去京城勤王。

可是当秦良玉风尘仆仆地来到北直隶境内时,早已是风云变幻,她的干儿子——吴世恭,已经击败了各路强敌,开始准备建国称帝了。

得知这一消息以后,这位又愚忠、又固执的秦良玉老太太顿时是大怒,她不顾自己兵力悬殊,打出了“匡复明朝”的旗号,指挥着部队就奔向了京城。

而发现了这支“敌军”以后,汝宁军也不敢怠慢,发现的军官立刻派人禀告至吴世恭处。不过他们也不敢冒然开战,只能远远地监视着白杆兵的一举一动。

第八百九十五章远去的凄凉

而吴世恭知道是干妈——秦良玉来袭,也苦恼得挠头。无奈之下,吴世恭只能让书墨领军去阻拦白杆兵。这不是看中书墨的军事才能,而是书墨原先的身份是吴世恭书童,再加上他与秦良玉也是旧识,所以吴世恭是让书墨去做说服工作的。

可是秦良玉老太太也正在火头上,她一口拒绝了书墨的劝说,依然要带兵至京城。无奈之下,书墨只能把部队展开,阻挡在白杆兵的前方。

可当双方拉开阵势以后,却出现了一个滑稽的场面。汝宁军肯定不想主动挑起战斗的。而秦良玉也只是老太太耍性格,她又没有丧失理智,就用三千人马,就妄想要击败吴世恭的几十万大军,所以白杆兵也同样不会主动发起战斗。

所以两军在战场上就开始大眼瞪小眼起来。在无聊了一阵以后,双方更是进入了“喝茶聊天”时间。在己巳之变时,两军也联合作战过,所以当年在两军中,很多士兵都相识并有着交情。而到了今日,能遗留在两军中的这些士兵,基本上都成了中高级军官,所以这些中高级军官开始单骑来到对方阵前,呼唤着相识好友的名字,接着就在阵中聊起家常来了。

这个场面一出,还怎么有打仗的气氛呢?不过两军中所有的将士都已知道,这本来就是秦良玉和吴世恭这母子俩在怄气,因此,两军的将士又何必夹在中间做恶人呢?

到了最后,连主帅书墨也上前拜见。见到书墨一副屈膝恭卑的模样,又听到他百般讨好的话语。一气之下,秦良玉老太太就回到自己的大帐,来了个眼不见为净,任由这些孩子们去胡闹了。

所以到了最后。白杆兵也就是在京城郊外驻扎了下来。不过秦良玉依然维持着“匡复明朝”的旗号。绝不肯进城,但也不出营作战,只是在自己的大营中,维持着与汝宁军的“敌对状态”。白杆兵也根本不肯向汝宁军投诚,也不接受吴世恭所授予的“太后”封号和恩赏,就是要维持着她一生的名节。

而汝宁军也只是在白杆兵的大营周围监视着,也不上前侵扰,并且还供应着白杆兵的粮饷补给。而吴世恭本人,也一直带着自己的嫔妃和长子薛呈麟,上门去拜见自己的这位干妈。

可是对于吴世恭的拜见。秦良玉一直是避而不见。但对那些儿媳和孙子的拜见,老太太则欣然相迎了。于是薛雨霏就天天带着一些嫔妃和薛呈麟,到秦良玉跟前尽孝。而吴世恭也一直抽空出城拜见,反而是一直吃着闭门羹。

可是刚进入到了腊月,秦良玉就急着要返回石柱老家。她对薛雨霏他们说:“自己已感到来日不多。所以就想回到家乡,叶落归根。”

确实。戎马一生的秦良玉年岁也大了。她确实有些精力不济。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吴世恭的开国大典也快要到了,秦良玉如留在京城,那是参加也不好,不参加也不好。毕竟这些天,秦良玉得到了薛雨霏等人的侍奉尽孝。这人心都是肉长的,秦良玉也不愿意薛雨霏他们伤心。所以还不如在这之前一走了之呢。

而听说了秦良玉今天要走,吴世恭就把自己的嫔妃和子女都叫了过来,要相送这位固执而又可爱的老太太。

吴世恭依然等在秦良玉的大帐外。一直在苦笑不已。本以为今天的离别,秦良玉怎么样也会与自己见一次面。没想到依然会被挡驾,这老太太也是够倔强的。

大帐内嘈杂声不断传到了外面。一帐篷的女人和小孩,怎么样也不会安静下来。吴世恭只能耐心等候着,等待众人道别结束。

过了好一阵,薛雨霏才领着一群莺莺雀雀出了大帐,而一群小孩见到吴世恭以后,就围绕着自己的父亲,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就在此时,秦良玉的女卫首领过来拜见,她一福道:“少公子,老妇人要您入内一见。”

当吴世恭进入大帐时,他见到坐在正中的秦良玉依然是一身戎装。不过当年那位龙精虎猛的老太太已经是看不见了,秦良玉是满脸皱纹,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

看到了吴世恭进来,秦良玉是微微一笑,见到吴世恭要屈膝拜见,她笑着招招手,接着拍了拍她身边的空椅子,说道:“别做那些虚礼了。过来!陪老身坐坐!”

大帐内的女卫们都很识趣地退下了,只留下了秦良玉和吴世恭这俩人。见到吴世恭上前坐下,秦良玉长叹了一声:“哎——!好久没这么热闹过了。”

“干妈!那您老人家就多住上些日子,让孩子们多尽尽孝。您也可以不参加典礼,孩儿绝不会勉强。”吴世恭立刻是顺竿说道。

“老身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一边说,秦良玉一边整理着吴世恭肩上的服饰,眼中就透出了慈祥,“你们两兄弟对老身都好。老身都明白。就是你这一……,哎——!老身也不多说了,以后多想想天下百姓吧!打了一辈子的仗,对打仗可真的是有些厌倦了。而且这些天老身的身子真不适,所以就想着早些回家,还能陪在你干爹和兄长的坟前呢。”

“可是……”一听秦良玉是真的生病了,吴世恭就有些发急了。

秦良玉举起手,打断了吴世恭的话。她笑着说道:“老身害怕,再不走也就来不及了。老身年岁也这么大了,身经百战却没有尸卧疆场,反而最后能和你干爹睡在一起,你这孩子应该为老身高兴啊!”

接着,秦良玉一指放在大帐角落里的几口箱子:“这里面是这些年,老身给你做的些衣服鞋袜。年岁大了,眼神也不利索,针脚就有些对不齐,你也别嫌弃。”

“干妈!”吴世恭的鼻子就有些发酸。

“还有,这次是正武(马正武,秦良玉孙子,马祥麟儿子)和宗大(秦良玉曾孙)陪着老身一起来的。等会儿会让他们拜见你这位长辈。老身做了一辈子的明臣,临老了也不想改了。可子孙自有子孙福。你就多照应一些。”

……

望着秦良玉带着白杆兵一路远去,吴世恭感到是一片凄凉。这位忠心耿耿的明将离去,也显示出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次年,秦良玉在石柱老家病逝,终年七十四岁。

第八百九十六章天下战事(一)

回宫以后,吴世恭就投入到了忙碌的宴会之中。为衍圣公、颜继祖和刘泽清他们洗尘是一场;赵铭领队的归德、汝宁乡绅团是一场;关可颂领队的河南、湖广官员跑官团是一场;龙虎山张天师、卡雷拉神父以及各大知名庙观和穆斯林宗教首领组成的宗教代表团是一场。

甚至还有在南明控制下的,扬州商团和江南商团各一场。虽然在每场宴会中,吴世恭都是浅尝而止,但这样的连轴转,也让他是头昏脑胀。

而这些客人都是来参加大平朝的开国大典的,吴世恭不殷勤招待还不行。反正当傍晚回到宫中以后,吴世恭感到是浑身疲乏,好久也缓不过气来。看起来,这皇帝还真的不是人做的啊!

一旁服侍的叶忠立刻指挥着小太监,给吴世恭送上了醒酒汤和热毛巾。在稍稍缓过劲以后,吴世恭就拿起了一旁装满奏章的小箱子,开始连夜批注了起来。

现在的吴世恭,最关心的当然是军情。所以深知吴世恭习惯的叶忠,就先把关于军情的奏章挑选了出来。

吴世恭首先就开始批注起西北方向,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奏章。

先说说李自成的大顺军。

八月十二日,大顺军撤出北京城以后,一开始还能够严明纪律,对沿途的百姓也能够公平买卖。不过他们为了阻滞追兵,担任殿后的部队就把大内锦绮缠挂在树上,铸金为瓴甋抛置道右,想要引起追兵的哄抢,以此来减缓敌军追击的速度。

可是当南路田见秀的大顺军全军覆没的消息传过来以后,西逃的大顺军顿时崩溃了,军纪是荡然无存。而大队人马也像是雪崩一样溃散。

在得知了京城的清军已经主动撤退以后,停留在石门的,薛勇所率领的蛟击镇和余留的黑云军也开始了急行军,追击西逃的李自成部。之后在庆都(今河北省望都县)追上大顺军。蕲侯谷英麾兵还战,双方战于城东。大顺军饥疲交困,士气不扬,被汝宁军击败,谷英在乱军中阵亡。

大顺军继续南撤,又与汝宁军战于真定,再次失利。遂经井陉退入山西,留精兵防守固关。而汝宁军也因为粮草补给不上,暂时停止了追击,在固关与大顺军的断后部队开始了对峙。

与此同时,已经占领北京城的汝宁军。开始了一系列收买民心的举动。除了把崇祯皇帝帝后厚葬以外,太子朱慈烺和几位皇子也都被封为了公侯。

并且汝宁军还向天下公示:只要前明官员肯归顺汝宁军。就官复原职。甚至加官晋级。同时明确宣布,凡属被农民军民夺去的田产一律归还本主。而这些保护官绅地主的政令一公布,那些曾饱受农民军摧残的明朝官绅地主,无不是弹冠相庆,宛如大旱之得及时时雨也。

从崇祯十四、五年开始,许多明朝官绅中的有识之士其实已经看出来大明朝行将入木了。而且因为这些官绅大多数都是当时有文化的一批人。又是地方上宗族首领,所以无论在影响力,还是在话语权上都左右着当地社会的民心所向。

而当兵祸和天灾连年不断以后,连许多官绅地主。尤其是西北几省的官绅地主都纷纷家破人亡,所以他们也就迫不及待地要寻找到一位新的保护者。

所以当李自成的大顺军席卷西北几省,风卷残云般所向披靡时,这些官绅地主也就立即把希望寄托在大顺新朝之上。这也就是为什么?李自成闯营进潼关以后,不到半年时间几乎兵不血刃地就拿下整个黄河流域数千里地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那些官绅地主们很快就大失所望了。李自成和大顺军的主要领导人,虽然由于自身地位的上升和封建文人的影响,而开始逐步地向地主阶级转化,可是这种转化还没有达到质变的程度。

在基本政策方面,李自成等大顺政权的领导人仍然坚持维护农民阶级的利益。当时,大顺军的兵员已达百万左右,在大片地区内建立了政权,用什么办法来筹措这笔庞大的兵饷和行政费用呢?

一种办法是在承认和保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实行“轻徭薄赋”,这是历史上许多新建王朝的传统办法;另一种是实行剥夺剥削者的农民革命政策。

而李自成于崇祯十四年到十五年在河南曾提出了“不当差,不纳粮”的口号,后来又具体化为“三年免征”的政策。是信守这些诺言呢?还是出尔反尔食言以自肥呢?

很显然,李自成这些人的“革命立场”是相当坚定,他们决定继续执行免除农民赋税的政策。而这样一来,一方面要解决庞大的军饷和日益增多的政府开支;另一方面又要恪守许下的诺言,大顺政权的财源就只能依靠没收明宗室财产、接收所克城镇官府的微薄库存、对明朝官绅实行追赃助饷了。而在这三者当中,最后一项是主要的。

于是在大顺军的控制区内,都在雷厉风行地执行追赃助饷,使各地官僚地主如罹汤火。而且大顺军还在追赃过程中刑拷相加,缙绅体面扫地以尽。这样,官绅地主作为一个在各地拥有盘根错节的潜在实力的阶层,政治态度就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官绅地主原先希冀托庇于大顺政权的保护,现在却发现这个政权的刀锋正是对准着自己。所以严酷的事实,使得他们同大顺政权处于不共戴天的敌对状态。当大顺军在军事上势如破竹地向前挺进时,各地的官绅地主慑于兵威,表面上俯首贴耳潜伏忍受,骨子里却咬牙切齿,待机报复。甚至一些被大顺政权吸收参加进了大顺政权中的官绅地主,也不免产生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之感,对执行这种政策的大顺政权的前途表示怀疑。

实际上也就是一句话——生产力要决定于生产关系。像明末这种封建社会里,想要去打土豪分田地,这样做是爽,但绝不会成功。尤其是像李自成这些流寇文盲。

而当玉田战役惨败以后,那些处于潜伏状态的各地官绅地主,就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他们纷纷发动叛乱,杀害或拘捕大顺政权地方官员,袭杀当地大顺军驻兵,而这样的叛乱一旦得逞,原来的明朝官僚立即就把握了地方政权,从而实现了官绅地主阶级的全面复辟。

到了九月十三日,汝宁军援军押运着粮饷汇合到固关时,薛勇被吴世恭任命为征西将军,率领包括蛟击镇、黑云军和援军在内的八万兵马,开始了扫荡西北几省,大顺军残留部队和张献忠大西军的全面军事行动。

而到薛勇出兵之后,各地的大顺政权是纷纷叛乱,投向了汝宁军。使得薛勇的征西军也开始了一路狂飙。

比如:李自成在晋北重镇大同留了上万名重兵、由制将军张天琳负责镇守,由于没有解除明朝投降总兵姜瓖等人的军权,加上防范不严,以致姜瓖叛变得逞,张天琳等大顺军将领被刺杀,驻防的军队也随之瓦解,这使李自成放弃北京后固守山西的计划转眼就落了空。

而当李自成这些大顺军领导人经由山西太原、平阳(今临汾)返回西安以后。由于兵力不足,对畿辅地区已经无力顾及,所以就把防御重点放在山西、河南这一线。

九月中旬,李自成对山西一带的防务作了具体部署:晋北大同地区由制将军张天琳统领一万多名士兵镇守;晋中太原地区由文水伯李勇带领兵马一万镇守;晋东南长治地区由平南伯刘忠带领八千兵马镇守。

而李自成离开太原时亲自召见了李勇,授以坚壁清野之计。为了加强山西的防务,又留下右营大将、绵侯袁宗第以兵万人屯于临汾。

为了巩固对山西、河南等地的控制,大顺政权还采取了措施打击和防范各地官僚豪绅的叛乱活动。而这一措施,暂时遏制住了叛乱的蔓延,使得山西地方得以暂时稳定。

为了同样目的,大顺政权还采取了一项重要的防范措施,他们下令把山西等地的原明朝官绅,强制迁往陕西各地重新安置。这种大批迁徙原明朝官绅的目的,就是要使得这些地头蛇离乡背井,从而不能再发挥出他们的能量。

可是再怎么样,这些区区兵力,就根本抵挡不住薛勇八万征西军。在进入山西以后,征西军根本未遇上什么像样的战斗,反而是大顺军和当地叛乱的部队纷纷投诚和归顺,使得征西军在一个月之内完全占据了整个山西省。而部队也一跃超过了十七万人。

而李自成在西撤过程中,没有尽可能地把较多的主力部队留在山西,也没有任命一位高级将领统筹山西防务,回到西安后又没有及时地从陕西调集兵力加强山西的驻军,这在战略上也肯定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可以看出,玉田惨败似乎把李自成的军事才能都给打没了。

而现在的李自成回到了西京(西安),他又是怎么布置陕西的防御呢?他又是进行了怎么样反攻准备工作呢?

第八百九十七章天下战事(二)

李自成在回到西安以后,他终于振作了起来。首先他所做的事,就是——吹牛。比如:大顺军连续发布了一连窜的命令:

“绥德、汉中高、赵(指高一功,赵光远)从西河驿过河,统领夷汉番回马步兵丁三十万。”;

“权将军刘(指刘宗敏)统兵十万过河从平阳北上。”;

“报皇上(指李自成)统领大兵三百五十万,从长安起马。三路行兵,指日前来。”;

“先恢剿宁武、代州、大同、宣府等处,后赴北京、山海,剿除辽左、豫贼。至叛逆官兵尽行严洗,顺我百姓无得惊遁。”

……

李自成妄想用这些夸张的宣传先稳定住军心。当然,他也是做着一些反攻的准备的。不过到了最后,大规模的反攻却一直没形成事实。

之所以会如此,主要的一些原因就是:

首先,原明朝投降官员见势不妙,重新做了了墙头草。李自成回西安以后,他大力地惩办了一些大顺朝廷和地方官员,如刑政府尚书耿始然、户政府侍郎李天笃以及平阳防御使张爌等。有的固然是因为贪赃枉法,有的则是同政治态度有关。

其次,当时在西北地区的原明朝投降将领还掌握着部分兵权。而当这些降将得知了坐上龙椅的是原先和他们一样的明朝武将,这些人的态度也或是暖昧难明,或是跃跃欲试起来。

而李自成为了防范可能发生的武装叛变。不得不在战略要地分驻大顺军旧部,这就必然要牵扯相当一部分力量。

如:这年九月间,大顺军绥德守将高一功和延安守将亳侯李过。突然把镇守榆林的确山伯王良智(即李自成进攻西安时开门投降的明朝守将王根子)处死,由高一功接管了榆林的防务。

还有,投降大顺政权的明都司崔有福,突然在晋西永宁州(今离石)叛变。他聚集乡兵逮捕了大顺政权的州牧,占领州城,并且骚掠接境的临县、宁乡(今中阳)二县。大顺军被迫“移兵围州城”,直至九月二十五日才攻克。

而这些叛乱虽然都被平定了。可大顺军反攻的部署却也被全盘打乱了。

最后,连大顺军内部的许多人都是一片悲观。

如:牛金星在西安时,与其作为贡生的亲戚置酒。在酒后吐真言,忽然叹道:“人生乱世,贵贱何足道,孽报耳!”。接着又指着自己脑袋说道:“保此物大难。我在祸网中。或庶几可以幸免。即不免而砍之悬于市曹也亦宜。君死网中胡为乎?幸即出居他所,卒有变,利有逃匿,保此头颅。”接着在酒宴上因为气氛实在悲伤,所以就呜咽流涕而罢饮

所以说,在大顺军败回西安之后,内部矛盾有着逐渐激化之势。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全力对敌已经是变得不大可能了。

还有一点也相当重要。在李自成他们一路逃回陕西的途中。他们也在反思,发现追赃助饷政策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对官绅地主的过分打击则不利于后方的稳定。所以大顺政权也开始实行按田亩数和人头数征收赋税的政策。

可这么一来,“三年不征”的政策先是变成了出尔反尔,失去了大批平民百姓的民心。而短时间内,土地又没有什么产出,根本收不到什么赋税,所以立刻造成了大顺政权的财政崩溃。

而没有了粮饷,大顺军内部也都离心离德,除了原先闯营的那些核心部队以外,其他后来投靠、投诚和投降的部队都是缺少粮饷和补给,这怎么让他们对大顺朝还忠心呢?所以说,有了钱,不一定能组建起精锐的部队;但没有了钱,再精锐的部队也都会土崩瓦解的。

面对着西北几省的大顺军残余,征西将军薛勇也制定了一个声东击西的西北攻略。他让增援上来的全大山率杂军七万,在山西做出进攻陕北的态势,吸引住大顺军主力。

而薛勇将亲率十万大军,经怀庆,攻潼关,要乘虚一举进入陕西腹地,攻克西安,彻底歼灭残余的大顺军主力。

对于薛勇密奏上来的西北攻略,吴世恭不想去指手画脚。毕竟薛勇是最知前线战况的,吴世恭也相信他的指挥才能。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吴世恭不去做那遥控指挥的蠢事,以免打乱前线将领的部署。

不过吴世恭也有些担心。要知道,在全大山所率领的七万杂军中,也只有汝宁军的精锐一万。就是薛勇率领的十万主力,其中也只有蛟击镇的一万五千人可依为核心。其余的那些部队,都是投诚、投降的,战斗力根本就是参差不齐,很不让人放心。

而且为了使那些部队归顺,薛勇除了答应给这些降将授官以外,还许诺了全额供应粮饷。而这些部队的粮饷标准也都与汝宁军一样,再加上山西地方还有五万多投顺过来的地主武装维持地方秩序,这些兵马也多少需要供应些粮饷。而这些巨额的开支,都将由吴世恭的大平朝供应和背书。

所以很多时候吴世恭都在自嘲:自己这个皇帝也许是历史上最穷的皇帝了,虽然大平朝一直维持着这样巨额的军费开支,但这些粮饷大多数都是通州大营的积蓄和汝宁军外借所得,所以现在的大平朝,简直是对外欠了一屁股债了。

还有一点也让吴世恭相当头疼。因为征西军攻略速度太快,整个北直隶和山西都落到了大平朝的手中。为了先建立起地方政权,大平朝也只能够任命了大批前明官员。

先不提这些前明官员是否忠诚。光说他们治理地方的这一套,还是沿用着前明的治理方法。同样,他们还是沿袭了相当多的前明陋规,对百姓的暴征暴收也依然很严重。

而原先汝宁军却有着自己的一套迥异与前明的治理手段和文官体系。可是因为没有这么多的官员贮备,再加上要安抚那些前明官员,所以也只能暂时在大明朝内,形成了“一国两制”。而这一切,都将成为大平朝的一些不稳定因素。

第八百九十八章天下战事(三)

因此,对于现在的大平朝来说,缺粮、缺钱、缺官员,简直是百废待兴。而且大平朝还要维持着与强敌的作战,并没有一心来治理内政,以此来休养生息和改变磨合。所以现在的大平朝,就很看吴世恭的治国功力了。

看完了关于李自成大顺军的奏章以后,吴世恭就开始仔细地浏览起了,山川司和军情局收集过来的张献忠大西军的情报。而这些情报只能用八个大字来描述——触目惊心!惨绝人寰!

由于先是李自成的大顺军狂飙西北,然后攻克京城;之后大顺军惨败于玉田,清军二入京城;最后汝宁军黄雀在后,吴世恭成为了九五至尊。因此,看不到任何未来的张献忠,他立刻陷入了一种病态的歇斯底里中。

按照一般的道理,张献忠既然入川建立了大西国,他就应该把这个天府之国当成自己的根据地来好好治理,没想到他却灭绝人性地进行着末世狂欢。

也许张献忠已经知道:无论是谁得了这个天下,都不会允许他割据偏安的,他的下场只有灭亡,所以他就大开杀戒,一种我得不到,你们也别想得到的心态。

这就像一个明知道自己的万贯家财,就要变成别人的财主一样,反正自己已经不能够享用了,但又不甘心让别人得到,所以就连摔带砸、连烧带杀。不过对于已经变得疯狂的张献忠来说,他就做得更绝了。

虽然现在吴世恭看到的情报也只是挂一漏万。但依然看得吴世恭是惊心动魄,有着肝胆摧裂之痛。

张献忠在四川的屠杀,除了手起刀落大砍大劈一般杀法外。还自创了好几种杀人法,加之于不同对象身上。历来兵燹匪乱,百姓老幼妇孺,最是遭祸酷烈。而张献忠的军队每陷一方,对妇女除掳去少数年轻女子充当营妓外,其余的怕累及军心,全部杀掉。甚至在粮草匮乏之时。更是杀妇女腌渍后充军粮。

如遇上有孕者,剖腹验其男女。对怀抱中婴幼儿则将其抛掷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观其手足飞舞而取乐。此命名为“雪鳅”。稍大一些的儿童或少年,则数百人一群,用柴薪点火围成圈,士兵圈外用矛戟刺杀。看其呼号乱走以助兴致。此命名为“贯戏”。

最令人发指的是对付稍有反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